宝宝到10个月左右的时候,经过扶栏的站立已能扶着床栏横步走了,这就是宝宝学走的开始,但从扶走到独自走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一、发展状况

宝宝走的动作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0-11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宝宝扶站已经很稳了,甚至还能单独站一会儿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走路了。

第二阶段12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12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13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阶段13-15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二、意义

二、意义

当宝宝开始走路时,就说明他已经具备以下三项能力:

1、能自主性的握拳,并随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

2、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经足以支撑本身的重量;

3、已经能灵活地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并懂得运用四肢,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得好。

三、骨骼的问题

一些宝宝在学步时会出现踮脚尖走路的行为。专家表示,父母可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如果宝宝有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有时恢复正常状态,则不必过于担忧。。

许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最容易发生意外就是扭伤,再加上这时候的宝宝通常不能表达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细致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来得知。专家表示,父母应仔细观察宝宝走路是否出现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压一压宝宝腿部各部位,看看宝宝是否会感到疼痛。

四、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四、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依以上五个阶段走路动作发展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

五、学步辅助工具

学步车是最常用的学步辅助工具,但使用学步车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最好等宝宝七个月大以后,能够支撑颈部并平稳坐立时再使用。

2、学步车的高度须适合宝宝的身高,不宜过高或过低。

3、每次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20分钟为原则。

4、使用学步车应在大人们的视线范围内。

另外,楼梯、小板凳等,也可以当作宝宝的学步辅助工具。

六、学步安全措施

六、学步安全措施

正处于学步宝宝所碰到的危险比前面几项动作接触的危险来得更多了,在环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费更多的心思。

阳台: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时父母就特别留意宝宝走到阳台上。没有围栏或栏杆高在85厘米以下,栏杆间隔过大超过10厘米以上,或者阳台上摆小凳子容易使宝宝误爬上,而导致危险。

家具: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父母宜将所有具危险性的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须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锐的角,以防宝宝去碰撞。

门窗: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至于窗户方面,最怕宝宝走到窗边玩窗帘绳,如此容易发生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

七、把握辅助时机

整个婴儿期宝宝的动作发展是否正常,关系着生理健康及日后的认知发展,如果宝宝动作发展受阻,不但会影响日后的学习,也会形成心理的障碍,所以父母该时时注意宝宝每个阶段的动作发展情形。

另外,宝宝每个动作的发展都代表着一层意义,如果能在最佳时机给予适当辅助,这将对宝宝的动作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推荐

早教启蒙:学步期宝宝的教育和培养


对大部分父母而言,学步期儿童让她们觉得惊讶和关注的心态转变便是当众抵抗父母。就大部分状况来讲,孩子会在一岁半以后刚开始向大人说不。孩子们发觉,就用这小小一个字就可以回绝一切提议和标示。实际上,在几个月以前,孩子将会就刚开始用一种无音的語言开展抵抗了。学步期宝宝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学步期宝宝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年纪较小的学步期儿童了解根据把汤勺拉开或将头扭起来回绝送至嘴上的一口食材,了解伸直人体来拒绝别人把其抱起来。殊不知,用語言开展抵抗的工作能力,可以说为她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也许在接下去的几个月里,孩子不容易再想起其他什么了,不管你明确提出什么问题和什么规定,其回应一直不。学步期宝宝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学步期宝宝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一周岁的儿童抵抗大人时,父母通常难以分辨其用心水平怎样。她们的用意真的是在表明不,還是只是取决于检测一下其新得到的工作能力的实际效果?父母们一般觉得,看待孩子消沉抵抗的最好方法,便是不拿它当一回事。她们也许会对某一规定做出简洁明了的表述,或是她们会做出有效的让步;但在大部分状况下她们会对大人得话假装没听见,依然自己做自己的。

学步期儿童的抵抗心态常让人觉得憋屈,但这也是父母得到成就感的原动力。抵抗是单独的一种征兆,它说明孩子想自身照顾自身,想自身来定。更精确地说,学步期儿童的抵抗个人行为说明,她们早已了解大家所做出的决策并不是不能变更的。

她们刚开始了解到,平时的生活规律并并不是由法律法规或自然规律所要求的,只是由人明确的,她们也想变成做出决策的人。最初,由于学步期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比较有限的,她们只看到了抵抗别人决策的概率。她们会慢慢地越过这一步,寻找大量别的积极主动的方法来使自身添加到做出决策的人之中。学步期宝宝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学步期宝宝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很多孩子在一到2岁中间还会继续此生第一次火冒三丈。孩子在小的时候或许发过火,但伴随着其预料工作能力愈来愈强,其心寒感也就愈来愈明显。期待值越高,其失落感则越强。最初,对大部分学步期儿童而言,她们的恼怒心态大多数全是由某件物品引起的,如卡在桌椅身后的小玩具,或是拼板方式塞不进拼图图片框里去。接着,愈来愈多的状况是,一些孩子的怒火偏向了父母:母亲不愿开启电冰箱的门,或是父亲把法试炸洋芋切割成了两截,而艾赛亚要的是一个详细的马铃薯。

如同对别的的消沉个人行为一样,父母对发脾气的学步期儿童最好是采用置之不理的心态,这时候不必尝试去抚慰孩子。孩子的怒火稍纵即逝,其心态迅速便会越来越好起来。实际上,学步期儿童发脾气或许有一些搞笑的成份,由于她们并并不是多么的擅于敲一敲砸砸和尖声喊叫。

一切年纪的孩子,在大部分状况下,全是在与之亲密接触的成人眼前发脾气。当意识到孩子发脾气并不是毫无来由,只是对着自身时,父母通常采用各具特性的方式 给与解决。一些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置之不理,但过后迅速便对孩子多方面慰藉。她们觉得,发脾气是有效的心态表达形式,孩子在发火时大人应当协助其平静下来。此外一些父母觉得对发脾气的孩子应开展处罚。

她们相信发脾气是孩子无法与人沟通的一个征兆,她们要对这类个人行为尽快处理。事实上,假如大人对孩子发脾气的难题关心较多,不管这类关心是积极主动的還是消沉的,都是有将会造成反过来的实际效果。当孩子高声狂叫时,父母老不是拿它当一回事或许难以,但这确是使孩子少发脾气的最有效的方法。

剖析宝宝学步晚的七大原因


Jane,您好,我的宝宝1岁10个月了,活动能力差,到现在不会爬,摔倒后也不能自己站立起来。我想2岁时把宝宝送到幼儿园,去锻炼宝宝的能力,行吗?

每个宝宝学走路的时间并不一样,但大部分在1周岁前后就进入了学步阶段。从你描述你家宝宝的情况来看,“现在还不会爬”、“摔倒后也不能自己站起来”,而且你的宝宝快要2岁了,我建议立即去医院检查一下宝宝的平衡能力以及发育情况,以排除生理问题。同时,我也为你列出一些可能导致宝宝学步晚的因素:

1.遗传因素:父母早,宝宝也会早。

2.强壮体质:健康、四肢长、肌肉发育良好,较早会走路。

3.学习环境:缺乏刺激会延缓走路时间。

4.安全感:学走路时摔过跤,留下害怕的阴影,以后不敢学走路。

5.逆反情绪:逼宝宝学步,反而会导致他的逆反情绪。

6.疾病:耳部感染或流感等疾病,会影响平衡因而推迟学走路的时间。

7.爬行锻炼:如果宝宝缺乏地面爬行锻练,会比同龄儿童晚走路。

同时,我非常赞成送宝宝去幼儿园,大环境会有助于宝宝的身心独立。但是,之前一定要解决宝宝的走路问题,建议你先在家里耐心地引导他学步,并注意以下几项:

1.给宝宝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多在房间里摸爬滚打,锻炼各部位的肌肉。

2.地板不要太滑,家中的家具和毯子不要绊倒宝宝,避免因摔倒而产生恐惧走路的阴影。

3.如果宝宝跌倒,不要表现得过分紧张。

早教知识:婴儿期注意哪些的心理卫生


社会心理学上把一至三岁的孩子叫宝宝。宝宝刚开始听话了,自我认同也刚开始发展趋势了,精神卫生的难题也就更繁杂,大量了。婴儿期注意哪些的心理卫生?非常值得重视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断奶的精神卫生难题。

断奶对孩子而言是件大伙儿,搞不好会对他年幼的内心导致重特大的精神实质刺激性。例如,有的母亲以便断奶与孩子临时防护;有的忽然断一次未断成,又忽然断一次,接二连三地给孩子消极情绪的刺激性;也有的往乳头上涂辣椒粉。这都对孩子心里健康不好,非常容易导致孩子心态不稳,痛哭大吵大闹,或是夜惊症、拒食,乃至为之后患神经症种下種子。婴儿期注意哪些的心理卫生?

因而,妈妈为孩子断奶要有方案,慢慢的来,不必搞“出其不意”。在断奶以前的二、三个月里,就应哄着孩子吃面条、稀饭等食材,并且这类食材的量要逐渐提升,使断奶做到“顺理成章”。

2、细心细腻地对孩子开展上厕所的操纵训练。

对孩子上厕所自我控制训练不适合太早,一般觉得从孩子两岁半刚开始训练为宜。在训练的全过程中,要细心,要和蔼可亲,不必抱怨,不必训斥。有些人科学研究,根据严格训斥,乃至责骂来训练孩子上厕所自我控制,不仅训练全过程长,学好操纵慢,并且非常容易导致心理阴影。婴儿期注意哪些的心理卫生?

3、不必恐吓孩子。

大家随处可见成人以恐吓该子来逗孩子,它是不利少年儿童精神卫生的。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派的创办人华生曾做了试验,当孩子已经蹂躏小猫咪的情况下,忽然受惊他一下;又当他与小猫玩的情况下,再忽然受惊他一下。之后他见猫就怕,乃至看到带毛的物品都怕,并且终身在心理状态上留有印痕。例如成人说:“大老猫来了”’“大狗来咬XX了!”,并作出害怕的表情,吓得孩子聪明了,老实巴交了,觉得很好玩儿。

可孩子是否也感觉好玩儿呢?不!他是确实担心,乃至受到惊吓。畏惧对孩子的个性化产生和发展趋势全是有影响的。据科学研究,孩子先天的畏惧非常少,怕这怕那大多数是后天性学得的。比如;从未见过猫的乳宝宝并不害怕猫,假如他一抱猫被猫咪抓一下,或者成年人说猫咬,孩子就逐渐怕猫,并且,之后还会继续根据“广泛”,见带毛的小动物就怕,乃至连皮毛衣服裤子都怕。

婴儿期注意哪些的心理卫生?又如,孩子一不小心手破了,流点血,父母如惊恐万状,这不但会加剧孩子畏惧和痛疼,并且孩子长大了成人也通常痛阈低,连注射都怕痛。孩子一直喜爱效仿父母的个人行为和言行举止,父母假如怕狗、怕蛇、怕雷、怕黑喑等,孩子也通常跟随怕。假如孩子自小这也伯,那也怕,小心谨慎,畏首畏尾,便会造成人格缺点,危害心理状态发展趋势.

婴儿期的知觉


一、知觉的发展

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认识。有的研究表明,刚出生后2天的宝宝就可以分辨人脸和其它形状。他们看人脸的时间比看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时间长。对出生至6个月的宝宝的研究更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视觉偏好,他们凝视人脸图片的时间几乎两倍于任何其它图片。宝宝似乎天生对人感兴趣。其实,宝宝并非对人脸感兴趣,而是对人脸的轮廓线和曲度感兴趣。

大约在2个月左右时,宝宝对远和深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最有力支持了这个结论的是视崖实验。实验大致是这样的,在一个桌子上盖上很厚的玻璃,玻璃下面是一张方格布,布的一部分直接贴着玻璃,另一部分隔开几英尺,这样,爬过桌子的宝宝就感觉有掉下去的危险。在这个实验里,即使2个月的宝宝,也能分辨出视崖的两边。当他们探索这个崖时,表现出明显的好奇。当宝宝长大到能爬过视崖的时候,会表现出明显的恐怖。他们不往深的一边爬,尽管他们的父母在对面,尽管他们也能感觉到玻璃板的坚固支撑。这种从好奇到害怕的变化,也许是因为宝宝爬动作的发展,使他们能更实际地观察深度和距离,也因为他们从经验中得知摔倒很疼,所以他们对高度格外小心。

二、知觉恒常和客体永存

知觉恒常是指当知觉条件(如距离,形状、明度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能保持相对稳定。例如,一只小鸟,它飞来飞去,在我们的眼里,小鸟的大小、位置变来变去,但我们知道不管它在我们眼中呈的像如何千变万化,它始终是那只鸟。有了知觉恒常,人们才会对外界事物有比较稳定的认识。

一般认为宝宝在半岁后具有知觉恒常性,宝宝可以追着看一个滚动的物体,而且还能把它看成是同一个物体。知觉常性的出现,使宝宝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一些稳定的特征。

客体永存指的是当物体从人的视线中消失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并不是不存在了,而只是我们看不见了。一般认为,大约在宝宝8~12个月时,由于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和行走)的发展和言语的产生,客体永存性也开始出现。例如,在这以前,你和宝宝“藏猫猫”的时候,你一躲开,他看不见了,也就不找了,以为世界上不存在“你”这个人了。可是在1周岁左右时,你再和宝宝做游戏时,你叫他一声,然后再躲起来,宝宝就会用眼睛到处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