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孩子小不能约束自己,家长应正确判断帮助孩子,在外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是自我约束的一种表现,从小培养这种能力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的。现在看着是有些严厉,但等孩子长大了他会体会到你的良苦用心的。再就是这种严格要求必须坚持,要始终如一,不能出尔反尔,反复无常。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就是必须和家人意见一致,如果意见不同,或宽严不一致的话,它一定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不良后果。如果要说服家人,你可以买一些早期教育的书,全家一起看看,让意见统一起来。

再有带孩子出去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向对方说明,得到对方的理解别人会支持你的。

下面给你摘一段文字关于孩子饮食:

关于饮食的负面影响,还没引起很多父母注意,事实上,这已成为我们身边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看看我们周围很多孩子,往往由于不知饥,吃得过多而生病。看看我们今天身边有多少“小胖子”,可是,我们切莫把胖子增多的原因归咎于这些年幼而嗜食如命的孩子。

多吃的习惯并非孩子的天性,而是由于父母的无知和纵容所造成的,在大多数父母的头脑中,只想到为了加速孩子的成长,使自己的孩子身体成为“棒棒的”,就拼命对他们加强营养,只要听说是能强身健体的食品,就不惜一切代价的去买,并毫无节制的灌进孩子的胃里。殊不知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何其之大!有很多孩子却因吃得过量使胃过于疲劳,大脑变笨了。

由于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无规律无节制的让孩子进食,从而使孩子的食欲紊乱,以致使孩子的精力用于消化,大脑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即便实施了早期教育或其他什么教育也是白费。

精选阅读

孩子你为何如此“流氓”?


生活中,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据了解,其实幼儿时期,孩子可能会遇到很多关于性的问题,比如电视镜头里的亲密场面、小动物的交配动作,甚至可能是无意中看到父母的夫妻性生活等等。孩子会好奇、甚至模仿,如何引导?

2岁孩子妈妈的疑惑:孩子为何爱看大人洗澡?

情景故事:

最近,小萍颇感苦恼:2岁多的儿子似乎对大人的身体特别感兴趣,家里任何人要洗澡的话,儿子都嚷着要看。自己和丈夫也就无所谓了,可是儿子就连叔叔、婶婶洗澡也要看。小萍的小叔子才20多岁,新婚不久,儿子的这种要求着实让大家觉得很尴尬。开始的时候,小萍不让孩子看,可是孩子总是闹个不停,让小萍一家人不知如何是好。

专家支招:

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尽情地看。

事实上,2岁半,正是孩子对于“性”最初意识的开始。不过这时候孩子对于人体的好奇,只是无目的的简单探索,其实他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这一时期孩子的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会使他潜意识的在心里蒙上一层阴影,认为人的身体是神秘和羞耻的,而这种意识并不好。因此,这时候家长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给孩子搬个小板凳,让他尽情地看。其实,孩子的这种好奇并不会持续很久,只要满足了好奇心,日后你要他看他都不看了。

4岁孩子妈妈的疑惑:孩子怎么玩起了性游戏?

情景故事:

听到4岁半宝宝的话,妈妈阿华吓了一跳。当邻居问起自己的宝宝知不知道男孩女孩的区别时,宝宝竟然说:“我知道啊,幼儿园上厕所的时候我就看过阿楠的,我还摸过她的屁股呢!她也摸过我的小鸡鸡。”孩子在幼儿园竟然这样!难道宝宝变坏了吗?阿华第二天赶紧去了幼儿园向老师询问个究竟。

专家支招:

听了专家的话,阿华就不那么害怕了。原来,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这种行为并不表示他变成了“坏孩子”,反之,这是可能会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正常反应。事实上,孩子的“性游戏”分为几种,阿华宝宝的这种属于“探究式”,类似的情况可能还有,比如男孩子和女孩子们互相看对方是怎样小便的;男孩子们互相比“看谁尿得高”等等。孩子的“性游戏”还包括“侵犯式”和“友爱式”。

“侵犯式”性游戏通常发生在男孩子身上,比如,4岁的明明在公园里玩,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走过来,就冲动地跑过去抱住她亲了一口。这种行为往往被家长呵斥,而其实明明的行为完全符合此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明明的行为或许是看了类似的影视片而模仿,或许是出于对小女孩的喜爱,或许是由于顽皮。

“友爱式”的性游戏则表现为孩子们互相玩耍着“过家家”、“结婚”的游戏。4岁的晶晶和冬冬高兴地玩着“扮新郎新娘”、“过家家”。晶晶将纱巾戴在头上,冬冬抱晶晶并在她的脸上亲了一下,晶晶也亲了一下冬冬,然后“新郎”、“新娘”上了床。冬冬说:“我们生个小宝宝吧。”晶晶把布娃娃放在裤腰里,然后取出来说:“我当妈妈,给宝宝喂奶,你当爸爸,带孩子玩耍……”

据专家介绍,4岁的孩子最容易提出有关性别的问题,比如,问家长“我是从哪来?”或者“为什么妈妈的乳房比爸爸大?”等等的问题。而“性游戏”多数就是来自于他们对于人的身体的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来认识性,而对自己和别人身体的好奇和关注,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期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今后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对于孩子的探究式“性游戏”,我们既要保护积极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极的一面。家长或老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游泳换衣服时、洗澡时、上厕所时,很自然地让孩子们认识个体的器官,向孩子说明男女身体是不同的。

6岁孩子妈妈的疑惑:小孩子也会手淫?

情景故事:

幼儿园午睡时,老师走到6岁的婷婷身边,只见婷婷仰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盯着天花板,两腿夹得紧紧的,当老师去动她的被子时,婷婷马上停止了动作,显出一副紧张的表情。

阿晴的儿子小北今年6岁了。阿晴最近非常苦恼,因为小北没事总喜欢玩自己的“小鸡鸡”,阿晴先是制止,可是效果不大。

专家支招:

婷婷和小北的这些行为的确属于手淫。很多妈妈对孩子摸弄生殖器或以其他物品摩擦生殖器存在很多的疑问,其实这是儿童性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教授解释说,人的性心理和性行为的发展不是到了青春期才突然出现,而是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出现摸弄生殖器的行为。而这种兴趣在孩子上小学后会逐渐消失,直到青春期后的复苏。

胡教授建议家长,当孩子在触摸生殖器时,父母可以“视而不见”,不要对孩子以任何强化的行为,比如笑他、强行将他的手拿开、吓唬他那样做小鸡鸡会得病等等,如果父母这样做,儿童会反而加强他的这个行为。父母最不能够做的是训斥孩子,不能用下流、犯罪之类词语评价孩子的手淫行为,甚至打骂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

对于有手淫行为的儿童,父母应该告诉他(她)这个行为是隐私的行为,要在自己的房间或避开外人进行。总之,手淫是一个儿童成长中正常的行为,顺其自然就好。

既要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又要注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生活中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扩大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画画、唱歌、体育活动等有意义的事情上。

性教育越早越好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在“金宝贝”亲子教育机构举办的儿童性健康教育讲座上说,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性教育仍然是一个陌生而敏感的话题,但研究表明,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应该越早越好,而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性心理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家长逐渐认识到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教育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专家认为,对孩子的性教育必须而且只能贯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因为孩子的心灵成长是有规律的,而家长适时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因此,幼儿的性教育就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教育,必须首先从理解孩子做起。

对幼儿的性教育上,在理解的同时,还应该有交流。据了解,其实幼儿时期,孩子可能会遇到很多关于性的问题,比如电视镜头里的亲密场面、小动物的交配动作,甚至可能是无意中看到父母的夫妻性生活等等。总体来说,对于这些问题,家长应该持有不隐瞒的态度,适时给予解答。让孩子了解性,不会使孩子“变坏”,反之,越隐瞒和抑制,反而越容易出问题。家长还应注意,对孩子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懂得生命、爱与尊重,学会珍惜自己。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会产生良性的效果。

性教育可以如此幽默


一位德国离异父亲跟两岁的女儿一起洗澡。女儿第一次注意到父亲身体下部多了个她没有的“东西”,很同情地问她爸:“痛吗?”

爸爸回问为什么痛。

女儿很天真地答:“妈妈说多一块肉是肿起来,肿起来的肉都会痛呀!”

爸爸解释说男生的这部分是跟女生的不同,所以才有“男跟女”的差异。

等女儿长到7岁,一天女儿回家开始问一个字,“ficken”。德国妈妈要她下次去问爸爸。女孩不甘心,到邻居家到游泳班,到处都去问这个字,却没有人愿意讲解,只是面带神秘地微笑着。

这更增加女儿的好奇心了。那个暑假她跟着奶奶乘飞机去找爸爸,问到几乎全飞机听得懂德文的人都在笑。

ficken,就是德文俚语的“交配”,父亲拿出生物学用的男女身体解剖书来,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解释给女儿听。父亲的精子跟母亲的卵子在妈妈的子宫里头撞上相遇,然后细胞开始分裂增殖,小宝宝就是这样在母亲肚子里头长大,最后大到装不下了,就必须生出来了。

女儿有点难以接受小胎儿的来源居然是这样,问了又问,左旁的米歇尔、右邻的葛尔多都是这样出来的吗?那怎么出来呢?嗯,有从下头拉出来,跟直接把肚子打开拿出来的两种。

女儿终于解惑,当父亲的松了一口气。

问题是接下来觉得功力大增的女儿,却开始会去跟邻居小朋友说:“我知道你是怎么出来的喔,首先,你爸妈要ficken,然后……”

德国爸爸下一步的教育,就是该告诉女儿,拜托拜托,别老在公众场合提“ficken”这档事了!

全托何时变得如此恐怖


首页上的链接《全托触到了我的痛处》,吸引着我浏览了一些有关全托的帖子。我惊讶地发现,小时被全托过的,几乎个个诉苦连篇,痛说家史;小时没被全托过的,也跟着兴师问罪,人云亦云。我不禁要问,全托何时变得如此恐怖了?

我小时(2岁起,直到上学前)也被全托过,我的姐姐、妹妹也同样。而且当时我周围的孩子,即小学初中时的同学,几乎各个如此。间或有一两个没有入托而是被祖辈带大的,如我小学同学张XX的弟弟就是一个,结果在他班上很不合群,性格孤僻。

我们怨恨父母吗?从来没有!我们子女三人对父母始终孝顺、爱戴,对于他们含辛茹苦地把我们三人养育成人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如今我们都已作了父母,更是切身体会到了父爱、母爱的伟大。

所以,分析全托的利弊,应该从是否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身心着眼,同时还要考虑父母的事业(毕竟这是家庭的经济基础)。

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父母整个人都是属于组织的,工作必须全心全意,革命还不能落后。他们哪里有心思在家准备各种教材教具在家培养后代,或者每天接送、精心配餐?而当时的托儿所、幼儿园,只收2岁以上的孩子,所以我们很多人2岁以前,都曾经交给一些父母熟识的阿姨带过(另一种全托)。当然,真正意义上的全托,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我2岁后,先是在北京空军大院10号楼的一家托儿所全托。过了一两年后转到东直门幼儿园,也是部队办的。这家幼儿园是庭院式建筑,大屋檐的平房,月亮门,高大的枣树,夜晚黄鼠狼的传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每到枣树结果时,杜大爷就会把几根竹竿接在一起,然后鞭打树上的红枣,各班的小朋友就会在老师的率领下,拿着脸盆,拼命地捡拾地上的枣,各班捡的归各班。从小孩子们就学会了劳动、协作、竞争。

有一件事,令我耿耿于怀。那时老师常常领着我们到附近的一家公园去玩,位置好像是出了幼儿园北门往北走,到了(苏联?)大使馆门前往西转,走不远就到了。一次我们走到(苏联?)大使馆门前时,大使馆的铁栅栏门里有几位女士冲着我们这群小天使友好地挥手并微笑。可是那时中苏交恶,老师喊着“一、二、三”带领我们唱起了:“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各国的反动派……。”一边唱,一边整齐地对着铁门挥舞着小拳头。那些“苏修”,虽然不一定听得懂,但是他们一定明白挥舞拳头的含义,所以凄然转身离开大门,回到楼内去了。当我们欢呼庆祝“苏修逃跑了”时,我隐约就有了恻隐之心。

入学前最后一、二年,转到了空军永定路幼儿园(从北京东头到了西头)。这时我们已经比较成熟了,小朋友们基本都会使用《新华字典》,个个可以背诵老三篇了。我因为在听蒋老师读书读报时经常举手发言,纠正她的错误发音,所以常常遭到报复,比如夜里睡觉经常嘻笑说话,而被罚独自一人呆在月光如水的活动室内反省。有时老师夜里巡视的老师抓不到“捣乱分子”,就会在第二天,让全班小朋友站立,大家互相检举揭发,没有“捣乱”的可以坐下,享用食品。“捣乱分子”们的食品要等彻底改正了才能返还。我的中秋月饼返还给我时,已经硬的快咬不动了。

永定路幼儿园留给我难忘印象的一次经历,是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我们全体大班的小朋友,没有坐空军大院的大客车回大院,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用背包带把棉大衣和棉被打成背包,然后背上背包,集体徒步沿着西长安大街,唱着歌,从永定路走回了空军大院(今城乡贸易中心南,西客站北)。不下十公里吧?那时我7岁。

等到我们上小学后,尽管父母差不多一周回家一次,但幼儿园的培养,使我们完全可以不用父母操心。自己带钥匙,三顿饭到大院的学生食堂排队去吃。这种生活,好像持续到74年父母回到大院上班才结束。

我们觉得,小时候的经历,对于我们后来离家在外地上大学,到国外求学工作,到国内陌生的地方闯荡,都是十分难得的。

当然,现在城市便捷的交通使得家和幼儿园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人们的闲暇(因劳动力过剩)也大为增加,使得不少家庭的父母可以不用送孩子全托甚至日托,而是自己在家或请保姆、孩子的祖辈照看、教育孩子。但是家庭幼教与幼儿园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幼儿园的教育更专业化更系统化,而且幼儿园提供的孩子与同龄人之间游戏、学习、协作、竞争的环境,是独生子女遍天下的家庭环境所无法比拟的。全托,更能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去除娇骄二气(现在独生子女的通病)。但是,如果幼儿园的全托孩子数量寥寥无几,则要另加考虑。

我LP小时从来就没有进过托儿所、幼儿园。上学包括大学也没离开过家门口。所以尽管已过而立之年,任性和依赖型依然十分强烈,我不能不把她的这种性格部分归咎于她幼儿园教育的欠缺。

希望能给各位望子成龙的父母一点不同的启示:全托并不可怕!

我和孩子很亲密,好吗


洋溢情爱的家庭最温馨,拥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有的父母担心和孩子身体过于亲近易勾起他对性的联想。

孩子老喜欢挤到你的床上,是某个特定年龄的共同特征,过了这个年纪,他们就不再这么做了吗?

不,不是特定年龄的问题,也没有速战速决的方法。在家庭里,就大人和孩子而言,彼此间的亲密举动,不论是否在床上,都该是双方珍惜的。不过专家建议,家中的亲密方式或模式如果有所改变,不妨稍微留意一下。

假如你家从不流行大人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嬉闹,突然间孩子一再要求这么做;或者,你忽然涌起想搂孩子的渴望,这时就该自我忖度,是否亲子关系间有了变化?以及这种身体上的亲密方式,是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相爱相爱本是天经地义

问题的关键,不在你“该”或“不该”如何,而是诚如心理学家吉摩博士所说:“谁的需要能够因此得到满足?”他认为,家庭中若发生诸如死亡、长期分离、离婚等变故,双亲鳏寡或独居中的一个,由于孤独和迫切的需要,不知不觉中,便会期望能有更亲密的亲子关系。所以他解释:“这种关系应该称为‘寂寞满足’,而不是‘性方面的满足’。”然而,仍须注意——不能突然给孩子太多压力,以免造成困惑。

在多数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觉得和孩子亲密的身体接触是一种自然的举动。”务必要以“感觉”为前提,而不是考虑是否“应该”。

许多家庭的父亲一向习惯拥抱亲吻年幼的儿子,可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父亲或许就会变得犹豫,于是改和儿子保持相当的距离来表现他的情感。原来的拥抱亲吻,变成冰冷的拍拍肩头或握握手,原因是父亲认为这样比较有男子气概。

我和孩子很亲密,好吗(下)


心理学家认为:“父子拥抱是极其自然的,只是我们的文化体系太在意所谓的男子气概的。父子、兄弟、朋友间自然的亲密举动,常被这种偏差的社会观念或禁忌所扰杀。其实是否拥抱或亲吻其他男性,并不能作为是否具有男性气概的标准。”像法国人就不大在乎这么多。

这种错误的观念,剥夺了男孩在最重要阶段与父亲亲密相处的权利。在这段成长过程中,男孩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特别多,迫切需要亲密的力量来鼓舞。只不过,孩子也许不会把这种渴望明白地表达出来。

父子间(暂且不讨论家中的女性成员)似乎总是需要身体上的亲密关系,因为人都有被抚触的迫切愿望。薛伊博士认为,生命中这种亲密的联系,有生之年都该持之以恒。

母女相拥极其自然,母亲搂抱十几岁的儿子也不足为奇,但是母亲为一个堂堂六尺之躯的儿子“洗澡”,就是另一回事了。

提到母亲为儿子洗澡,性教育学家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该让孩子学着自己处理了。这种论点的主旨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照料自己的能力。基于同样的理由,母亲也不应让女儿养成太大的依赖性。

孩子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洗澡?一般说来,是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在这个阶段的过渡期间,或许你还可以为他们放水、准备肥皂;对年纪较小的孩子,偶尔还可以探头看看。不过,千万别花太多时间去“照顾”他们,因为孩子日渐成长后,会开始要求拥有隐私权,而且请你离开浴室,好让他把门关上。专家建议:“孩子一旦开始有这种要求,母亲就该把洗澡时间完全留给他了。”父母应该永远尊重且维护孩子的隐私权,同时也对他们提同等的要求。

自在是行为的原则

父女间会不会玩得过火呢?父亲该在什么时候适可而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前提在于,父亲得先想想自己的行为动机。如果发育得亭亭玉立的女儿的确会使父女在身体接触时,双方都有亢奋的感觉,就该停止这类行为。教育专家雪莉·若曼博士认为:“但是,不必完全终止父女间的亲呢关系,搂搂她或是牵着她的手去散散步,同样能维系父女的情感。”

换言之,父亲应留意女儿的感觉,随时调整步伐。假使双方都觉得昔日的嬉闹方式很自在,就不必突然谱上休止符。若是觉得不对劲,就得寻求其他保持亲密关系的方式。

亲子间没有一项限制是绝对必要的。但是,这个答案也有多面性。孩子渴求与父母间的亲密关系,同样也渴望能够独立,他们对事情的看法会随着成长而有所改变。在交往中,父母将会渐渐觉得某些举动不太自然,这时就得适度调整两代间的相处模式。

我和孩子很亲密,好吗(上)


洋溢情爱的家庭最温馨,拥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有的父母担心和孩子身体过于亲近易勾起他对性的联想。

孩子老喜欢挤到你的床上,是某个特定年龄的共同特征,过了这个年纪,他们就不再这么做了吗?

不,不是特定年龄的问题,也没有速战速决的方法。在家庭里,就大人和孩子而言,彼此间的亲密举动,不论是否在床上,都该是双方珍惜的。不过专家建议,家中的亲密方式或模式如果有所改变,不妨稍微留意一下。

假如你家从不流行大人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嬉闹,突然间孩子一再要求这么做;或者,你忽然涌起想搂孩子的渴望,这时就该自我忖度,是否亲子关系间有了变化?以及这种身体上的亲密方式,是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相爱相爱本是天经地义

问题的关键,不在你“该”或“不该”如何,而是诚如心理学家吉摩博士所说:“谁的需要能够因此得到满足?”他认为,家庭中若发生诸如死亡、长期分离、离婚等变故,双亲鳏寡或独居中的一个,由于孤独和迫切的需要,不知不觉中,便会期望能有更亲密的亲子关系。所以他解释:“这种关系应该称为‘寂寞满足’,而不是‘性方面的满足’。”然而,仍须注意——不能突然给孩子太多压力,以免造成困惑。

在多数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觉得和孩子亲密的身体接触是一种自然的举动。”务必要以“感觉”为前提,而不是考虑是否“应该”。

许多家庭的父亲一向习惯拥抱亲吻年幼的儿子,可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父亲或许就会变得犹豫,于是改和儿子保持相当的距离来表现他的情感。原来的拥抱亲吻,变成冰冷的拍拍肩头或握握手,原因是父亲认为这样比较有男子气概。

孩子长大后,父子相拥就不恰当吗?(待续)

我和孩子很亲密,好吗(下)

请给孩子一个理由好吗?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很多父母会遇到困惑,比如应该跟孩子怎么解释看似很平常的事情。怎样表达才不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都需要我们仔细的思考。

我们有一双儿女,都已经立业成家,又有了一个外孙女,今年五岁,一个小孙子四岁。每逢周末,儿女们常带着孩子回家,这是我们最开心快乐的时光。

但是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不和谐”常会发生在餐桌上。原因很简单,小孙子是个左撇子,通常姐弟俩又爱坐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不是洒了汤,就是掉了饭菜。女儿学养甚佳,惟对外孙女专横,训得外孙女撅着嘴……小孙子是个小胖墩儿,又专爱吃鸡皮、鸭皮和带皮的红烧肉。他妈妈尽管当着我们的面也丝毫不肯“放宽政策”,看他吃上三两块便开始大声责令:“吃点蔬菜、鱼虾。”小孙子趁妈妈看不见,照样把筷子伸向红烧肉。

我就说:“你们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一个理由呢?”

比如,可以给姐姐说:“弟弟是个左撇子,下次你坐在弟弟右边,不就碰不了筷子了吗?”

再比如,可以对弟弟说:“肥肉吃多了更要发胖,身体不健壮。将来上学了体育不及格,能算好学生吗?老师还会喜欢你吗?你还能像刘翔叔叔那样为国争光吗?”

孩子虽小也还是能明白事理的。当然,一两个理由也不可能就成为灵丹妙药,回回都能说服孩子。但毕竟能使孩子逐渐懂得做事情是要有理可依、有章可循的。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抑或学着大人的样子逐渐变得独断专行、随意任性……

尤其是到了傍晚各回各家的时候,孩子们恋恋不舍地“赖”着不肯走,一个个可怜巴巴地说“再玩一会儿吧……”可大人不容置疑地说:“走!不能惯你的坏脾气!”

唉,我只想说:给孩子一个理由好吗?

孩子是我们的,又不是我们的。他们也有人格和尊严,在遇到必须要说“不”的时候,请给他们一个理由好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