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聪明的孩子。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宝宝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

开发宝宝的学习能力最好能有专业人士的参与。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邹小兵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

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邹小兵还举例说,“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

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开发宝宝“学能”应向专业人员取经

邹小兵教授指出,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宝宝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

“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邹小兵教授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邹小兵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婴幼儿保健学组在全国七个城市针对1200多位0~3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而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婴幼儿早期学能发展其实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并有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父母指导。但是在国内新晋爸爸妈妈们的“育儿经”,多是从长辈、同事、幼教人员等处咨询得来的,而很少有人会请教儿童保健专业人员。

延伸阅读

警惕!家庭错误教育四大观点


警惕!家庭错误教育四大观点

教养宝宝,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有一些方法并不是大家都会非常认同的。

目前,年轻的家长们十分重视对宝宝的早期教育,但是,由于知识以及经验的不足,父母们在教育宝宝的时候会存在着一些不是那么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4种最受反对的教育观点。

错误观点1:入园、入托有助于培养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

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别让宝宝呆在家里,长期跟着妈妈不利于培养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说法不对,那些被送到托儿所的日托的宝宝,更极易发生反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他们过分活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做事笨拙,心情浮躁。

错误观点2:学前教育并不妨碍妈妈与宝宝之间的关系

至少有四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表明,那些入托的宝宝,尤其是男孩,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太稳定,这种母子之间的稳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从小与妈妈关系密切的宝宝,一般来讲,要喜欢交往,在处理问题时,不畏缩、不犹豫、更自信、更有技巧,能够寻求帮助,忍受挫折。所以,很明显,宝宝由妈妈一手养大并没有什么不好。

错误观点3:妈妈上班幸福,宝宝入托也幸福

这种错误观点认为,妈妈被禁锢在家里,不能工作是不幸的。但是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工作的妈妈,尤其是那些宝宝被送托的妈妈,与那些呆在家里看宝宝的妈妈相比,心情更紧张,更不幸。似乎有这样一种相关性,就是妈妈工作的小时数越多,宝宝的IQ下降的越多。最近在英国和法国所进行的几次调查表明,有80%的妈妈愿意在家里带宝宝而不愿意去上班;75%的宝宝愿意在家玩而不愿意入托。不幸的是,现在家庭的财政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妈妈去上班挣钱,这对妈妈和宝宝来说都是不利的。

错误观点4:最好是政府为那些愿意入托的宝宝办高质量的育儿机构,使宝宝受到良好学前教育

这种想法是不实际的。目前就有很多出色的学前教育机构,设施很好、工作人员与宝宝的的比例很高、职员也很敬业,但就是达不到那种比较高的学前教育水平。其实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较简单办法,就是设法让家庭的财政压力降下来,使那些愿意在家里带宝宝的妈妈,能够如愿,家庭经济生活不受影响。

这里列举的只是很少的几个观点,相信在此基础上爸爸妈妈们会对自己的教养宝宝的方法做一个重新的审视,以选择最适合宝宝的教养方法,改正一些不良的教养观念,以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

警惕“黑”早教机构的四大“污点”


当前年轻父母对早期教育日益重视,0~3岁早教市场迅速崛起。

早教机构主要有五种办学模式:

一是由教育部门举办的专业化的早教中心(园);

二是附设在全日制幼儿园的全日制早教班;

三是经工商审批,由各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举办的全日制早教班和亲子班;

四是经教育局审批,由社会力量举办的专业化的早教机构;

五是以推销婴幼儿产品形式开展早教,请“儿保”专家讲课,不单独收费。

而在选择和考察早教机构的同时,一定要警惕其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主要集中于以下4大方面:

课程收费不规范

据调查,社会力量举办的早教班,规模小的每小时收60~80元、中等规模每小时收100元~120元、规模大的收150~200元。经工商局或教育局审批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早教班每月收取1500元左右;附设在全日制幼儿园的早教班按星级每个月收取300~500元不等。课程收费完全由早教机构“内部确定”,这一商业化操作行为引起社会对早教机构的担忧和质疑。所以在收费上,家长还需多方考量和慎重抉择。

从业人员专职化程度低

由于0~3岁的早期教育不在学前教育范围,教育部门无法审查从业人员的资格水平。现有的早教从业人员大多数从幼师转行,这些幼儿教师也未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只是经过“育婴师”短期培训。由于早教教师在收入、待遇、劳动强度等方面与幼教老师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很多幼儿教师也不愿投身早教事业,可能导致早教师资整体力量薄弱。在考察师资专业化程度的同时,还要看老师是否有爱心和责任感。

课程设置随意无科学性

国家目前还没有对0~3岁婴幼儿的课程指导纲要和相配套的课程实施方案。1982年,全国妇联曾颁布过《0~3岁教养大纲》,2004年上海编制过《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这些为早教机构编制课程提供了依据,但有的早教机构根本不了解以上文本,随意编制课程;更有部分早教机构为投家长所好,拔苗助长,违背了孩子的正常成长规律。

教育场所不规范隐患多

一般而言,教育局举办的早教中心和大的连锁早教机构比较符合卫生、安全、教育的要求,而社会力量举办的早教机构可能存在租借写字楼,用房不合专业标准,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因此,一家机构的安全对宝宝来说应该是第一位的。

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时的四大误区


一、重硬件设施,轻软件配套。一位家长说:"这家幼儿园装修豪华,电脑多媒体、空调等一应俱全,就是离家太远,但为了孩子的将来,每天也得往这儿送。"其实,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每天起早贪黑,睡眠严重不足,加上乘车劳顿,怎么可能有精力和兴趣完成家长交给的"学习"任务呢?

选择幼儿园关键看是否有好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好的硬件设施固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幼儿园提供的服务和教育。

二、重幼儿园教育,轻家庭和社会教育。有的家长对幼儿园期望值和要求很高,把孩子交到幼儿园就不管了。其实,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最重要。家庭与幼儿园经常沟通、配合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

三、重知识灌输,轻品德培养。有的家长片面认为学前教育就是早学知识,即认字、背唐诗、学加减法,幼儿园开的课程越多越好。其实,在幼儿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四、重专长训练,轻平衡发展。现在家长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总要看这所幼儿园能不能开一些特长班。其实,幼儿阶段重在全面发展,对幼儿园兴趣的培养不能过早定向,所以,选择幼儿园时要看这里能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

帮助孩子度过四大叛逆期


小孩子们都有一定的叛逆时期,那么做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安然的度过人生的四大叛逆时期呢?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孩子们的各个叛逆时期应该来教育吧!对于养育孩子起到有利的帮助!

第一个叛逆期:8个月的烦躁您感到陌生

人见人爱的宝宝本来对任何人都微笑,谁抱都没问题。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就不再接受随便什么人的拥抱,对所有不属于亲近范围的人都板着小脸,无忧无虑的笑容变成了不安和焦躁;从早到晚粘着妈妈,只要妈妈一远离,他就不满地自言自语,唠唠叨叨。这样的时候,往往连爸爸的亲吻也不能让他平静下来。只有天天在他身边,给他喂食换衣的妈妈才能靠近他。

到底怎么了?

宝宝开始认生了,不仅能够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亲人之中也有感情深浅的区别。除了最亲近的妈妈,他甚至需要和任何人保持距离,以拥有私人空间。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可以任人摆布的娃娃,个性已经慢慢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宝宝的世界就是他所看到的世界,那些在他视野外的物体就是在另外的世界里。早教网

他认为妈妈的存在是依赖着他的,如果妈妈离开他,进入一个没有他的世界,简直是把他排斥到妈妈的生活之外了,那他怎么可能接受呢?!设身处地的替他想想:你的宝宝其实真的很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妈妈不能24小时都跟我在一起呢?”

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顺其自然地让他与陌生人交往,不勉强他,但也别太纵容他。尽量注意给他安全感就好。

别强行和他分开,只为了让他习惯没有你的日子。不要指望短暂的消失就可以让他慢慢习惯与你的分离。

如果你已经开始重新工作,白天必须和他分开,给他留下一个带有你味道的物品,比如一件柔软的睡衣,一条丝巾,让他感到你并没有完全离开。不要以为他不明白你所说的话,告诉他你会很快回来,不需要滔滔不绝,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句子就足够了。比如:妈妈喜欢你,妈妈亲亲你,妈妈很快就回来,这些简单的句子会让他安心一些。

不要在他睡觉的时候出发,不要不和他说再见就走。也许你会觉得在这样做比起在他绝望的哭叫声中出门要轻松的多;但是下一次,他甚至会抗拒睡眠,因为妈妈会在他无知无觉的时候消失。

玩藏猫猫。藏了自己的脸,然后再显现出来,反复几次,再藏自己的脸,然后显出一个小娃娃,这样尽管我们不在他身边,但是替代品还存在。第二个叛逆期:1岁半到2岁半拒绝的年龄

第二个叛逆期:1岁半到2岁半拒绝的年龄

喂饭的时候,他转过头去拒绝;穿衣的时候,他左顾右盼,假装没看见;或者直接说“不”!他反对所有我们的建议:出去散散步,或者洗个澡,去外婆家看看,甚至一些平日喜爱的事情他也要故作姿态地拒绝。

到底怎么了?

到目前为止,孩子只做父母对他说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现在,他开始发现:你们不做他想做的事情。进一步的发现,甚至父母在竭力和他对着干。他没权利碰那些漂亮的花瓶,不能吃那些眼花缭乱的食品,不能跑快了不能穿少了不能……

在1岁和18个月之间,孩子们从父母的嘴里发现了“不”这个词——简单但是神奇的,带有权利的词汇。不,是对自我的强烈确认,不,是对自我意愿的深刻表达。我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孩子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了。

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他的第一个“不”还是比较容易扭转的,因为他们还没学会讨价还价。首先你要坚持自己主张,然后开始想办法:这时候可以运用一些分心术,比如说:妈妈要去购物,但是可以经过街头那个小公园。他一定会自己穿好衣服,忘记自己说过不要出门的。

在一些主要问题上,学会斩钉截铁:就是这样,没有别的选择!父母之间可以搞配合,意见统一,不给孩子留余地。

掌握原则

睡觉时间,好的吃饭习惯,对别人的尊重,这些是您不可以妥协的,其他,比如是穿粉裙子还是红裤子,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选择呢?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拒绝也越来越难以被扭转,以至引起沉不住气的妈妈爸爸和他冲突。孩子似乎一直在挑衅父母的决定权:到底谁是头儿?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让他明白,这件事情上,“头儿”绝对不是他。当然,有一些父母所采取的息事宁人的妥协做法,或许可以换来暂时的轻松,但是小顽固更需要的是学习对事物尺度的掌握。

宝宝开始认生了,不仅能够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亲人之中也有感情深浅的区别。除了最亲近的妈妈,他甚至需要和任何人保持距离,以拥有私人空间。第三个叛逆期:1岁半到4岁半长脾气了早期教育

第三个叛逆期:1岁半到4岁半长脾气了

他为一丁点儿事就乱发脾气:被禁止吃一块糖,你拒绝把手机给他,或者只为了你让他停下手中的玩具而来吃饭,他就变得出奇的暴力,哭闹得昏天黑地,而且此时正是他开始说话的年龄,他甚至会说一些你接受不了的话:妈妈坏,讨厌妈妈之类。

到底怎么了?

您的孩子目前正处在一个新的阶段:人生第一个叛逆时期。从学会说“不”到发动战争。他的愤怒经常和他被剥夺的权利联系在一起:您拒绝他的愿望或者没收了他的物品。这个年纪的孩子只知道享受欢愉。当快乐被剥夺,他们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会忍耐和包容;当然,这和他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脑部有关。

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保持冷静

这是正常的孩子举动,人性弱点,不要丧失教育孩子的信心以及无端去找寻自己教育的错误。

如果您大声喊叫,只会火上浇油。也许他会因为你的暴力举动而停止哭闹,但是内心深处他会更加没有安全感。

面对这样的哭闹,不如先自娱自乐转移注意力

“来,我们来听音乐!我们来跳舞!”如果他还是不理睬你,那么您可以自己先开始,如果这样还不能让他平静,让他自己回自己屋里生闷气吧。和他隔离一段时间,当他开始平静下来,重新和他在一起,“现在我们可以出门玩了吧?口渴了吧?”

在公众地方和家中,注意用同样态度对待孩子

否则,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加上愤怒简直可以培养出一个好演员。拥有众多观众的注视,在他就犹如找到了保护伞,他会变本加厉地哭叫。如果孩子当众哭闹,马上隔离孩子和众人,尽快把他带回家。

避免让他跟您对着干,每次尽量给他一个选择,比如面对早上不愿去幼儿园的孩子:咱们去幼儿园,还是上医院?

每次哭闹之后,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经历了一场身心疲惫的斗争,哭喊后还要伴随几分钟的抽泣,此时应该让他放心你们的关系并没有因此改变,轻轻的拥抱让他忘记刚才的不愉快。最后,安慰孩子,告诉他你理解他的感受,他有权利生气,然后否认他的抗议,虽然哭闹,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你的决定。

第四个叛逆期:2~5岁独立的宣言

突然有一天,他决定什么都自己干:自己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摁电梯上的按钮……甚至自己去幼儿园!谁帮忙他跟谁急;第二天,他又什么都不想做了,甚至自己的袜子都懒得脱,哪个才是真正的他?

到底怎么了?

从拒绝他人的阶段过来,孩子开始有独立自主的渴望。独立完成的愿望显示了他小小的权利欲望,以及挑战自我极限的本能:他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对自己的环境做多少改变呢?这正是一个让孩子进步的好机会,但是很多家长却还没反应过来,仍然一成不变的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家长善意的保护性措施扼杀了孩子独立自制能力。另外惰性也干扰和影响孩子的进步,难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鼓励支持他独立自主的愿望,比如他决定自己穿鞋,尽管左脚穿入右鞋。你要做的是保持事物的趣味性,给予方向性的指导。仅仅去帮助他记忆什么标志可以区分左右脚,最终祝贺他的进步!

一些小的损失是必然的,也许目前您耽误一些时间,但是从此以后,您会赢得更多的时间。一个孩子有学习的欲望,他心里的成熟度已经前进了一大步。相反如果您阻止他的求知行为,他可能会丧失这种学习能力。如果您赶时间,那么尽力在平时多让他练习或者直接帮助他完成。如果到4岁,他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进度,那么您应该重新审视以前的教育方式了。

也许衣服系错了扣眼,脸没洗干净,接受他做的不是很完美的事情,不要苛求。

当然,您不能忽略安全问题。在他提出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事情的时候,向他解释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可以做的事情,目前他还太小。让他期待自己的成长吧。

本网站小编总结:叛逆时期的宝宝往往不喜欢听父母的话,反抗心理比较大,在孩子们的这一时期,家长们要有足够的耐性,不可采取打骂的教育方法,多掌握一些育儿的知识对于宝宝们的健康成长很重要!

导致孩子说话晚的四大原因


宝宝都一岁多了,已经到了学说话的年龄,和他说什么他都能听得懂,就是不张口学说话。为什么孩子迟迟不说话?宝宝说话晚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说话

宝宝的日常语言学习,需要和大人交流并通过模仿来进行,如果大人本身比较不爱讲话与交流,那么也会影响到宝宝语言学习的进程。

二、我跟不上你们说话的节奏

父母说话速度偏快、偏长、偏复杂,以致宝宝模仿困难。

三、为什么老是说我讲错

父母对宝宝说话的要求高,一旦宝宝出现错误,父母总是急于纠正他的发音或者取笑宝宝的发音,让宝宝对自己的表达产生了压力,挫败了宝宝的自尊心,这样也会使得宝宝会害怕表达,从而磕磕巴巴。

四、我要说的你们已经帮我说了

父母为宝宝承包了一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常常在宝宝发出需求信号之前就已经满足了宝宝的需求,或者习惯替宝宝表达需要,因此,宝宝无需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他学说话的动机也就受到抑制。

小编总结

孩子明明听得懂,就是不肯开口说话,宝妈们大可不必太焦虑,只要在日常的生活多加引导,尽量给孩子创造说话的环境,多与人交流,多和孩子对话,相信不用太长时间,孩子一定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选对早教机构四大守则(上)


现在爸爸妈妈们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了,也有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想为宝宝选择一家合适的早教机构接受早期教育,同时也让自己学会如何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其实,选择一定正规、适合自己宝宝的早教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北京市场上的早教机构可谓众多,其教育理念也颇有差异。那么,家长如何为自己的宝宝选择适合的早教机构呢?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红黄蓝儿童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史燕来女士和葆婴的DQ168项目经理段培红女士,或许她们的建议可供爸爸妈妈们参考。

守则一:抓住宝贝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0~3岁是人一生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段培红女士告诉记者,右脑的巨大潜能只是在0~6岁表现出来,其中0~3岁尤为关键。3岁以后,随着左脑能力的发展,右脑能力会逐渐衰退。

研究表明,人出生后头2至3年脑发育最快。出生时脑重350克至400克,是成人脑重的25%,而体重只占成人的5%。此后第一年内脑重量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脑为出生时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儿童10岁时体重才达到成人的50%)。第一年末时婴儿脑重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第二年末时宝宝脑重约为出生时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3岁时宝宝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此后发育速度变慢。

早教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生理研究结果所印证。据介绍,婴幼儿的大脑将使用相当于成年人两倍的能量,婴儿在这个阶段学到的东西比生命中其他任何阶段都要多。

史燕来女士告诉记者,首先要澄清家长对早期教育在开发孩子智力上的认识误区。“开发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并不单单是教孩子认字学知识,其实对于0~3岁的婴幼儿适合的亲子活动和游戏对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系统的早期教育课程,能充分开发宝宝的潜能,帮助他们成长为快乐自信、乐于分享、懂得感恩、适应社会的健康宝宝。”

早期教育能造就人才,关键在于激发儿童的潜在能力。然而潜在能力是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的。比如生下来具有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就是说,教育要越早越好,早期教育实施的越晚,儿童生下来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的比例就越少。无数事实证明,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比不接受早期教育的儿童更聪明、更健康,日后的成长也更快乐。

守则二:6大选择关键词

说到早期教育,年轻的爸爸妈妈都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但真正选择早期教育机构时却有许多困惑。很多家长为了给宝宝找到合适的早期教育机构,跑了很多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也没找到适合自己宝宝的培训机构和专业教师。其实,家长在选择早期教育机构时,关键要看6个方面。

教育理念

家长要了解早教机构的教育理念是否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是否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来选择早教机构。

品牌力量

史燕来女士表示,早期教育是爱心与责任的事业,家长选择早教机构时应选择具有早期教育办学资质,拥有科学、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的大型知名早教机构,同时如果早教机构既有亲子园又有幼儿园,这样的亲子园与幼儿园的互动发展模式,更有助于孩子接受系统的早期教育。

课程设计

早教课程开设的时间非常敏感,若能配合最佳时期的教育,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错过了孩子的关键期,将事倍功半,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史燕来女士建议家长们可以根据儿童早教关键期为宝宝选择课程是符合早教关键期规律的早教机构。家长可以与老师进行交谈,向老师了解这个月龄的孩子的教学内容及安排,考察课程编排是否考虑了孩子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否适合孩子的月龄发展。同时,段培红女士也指出,家长要根据宝宝的年龄、技能水平、智力评测状况选择适合的早教课程。

评估体系

史燕来女士强调,一个专业的早教机构不但要有其自身的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有专业的课程评估体系和课程研发系统,确保为0~6岁婴幼儿提供最适合的早期教育。

师资力量

在选择早教中心的时候,师资水平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史燕来女士指出,亲子教育不仅是对宝宝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高品质的早期教育课程提供家庭早教支持方案。教师是早期教育知识的传播者,师资水平决定早期教育的品质。从事早期教育的老师首先要有爱心和责任心,一定要在专门的院校学过系统专业的早教知识,通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具有很好的实操能力,并且专业的早教机构要对教师定期培训,把最前沿的教育信息知识和教学方法传达给他们。家长在和老师接触时,可以提几个专业的问题或就自己孩子目前发展的特点进行交流,可以初步检验老师的水平。同时,家长还需考察的是早教机构和教师对宝宝的关爱程度以及工作人员对孩子是否有爱心和负责任。

环境舒适

正规的早教机构要有基本的安全通道和针对孩子的安全措施,玩具、教具要安全、卫生,环境要舒适、明快、整洁。玩具、教具品种的数量、质量,也能表现出早教机构的专业性。

下一篇:选对早教机构四大守则(下)

开展挫折教育抓住四大阶段


其实,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寻找幸福的能力,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创造挫折情境属于挫折教育的一种方法,但是屡屡的挫折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信。所以挫折教育重要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有恢复能力,是否有无所畏惧的自信心。

挫折教育中家长易犯的两个错误:

错误一:家长不帮孩子总结败因

粘先生:在社区举行的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表情严肃,我们当家长的也是如此。后来有个女孩扁着嘴小声抽泣,接着所有没得奖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安慰孩子:“没关系,输就输吧,得奖的小朋友还没有咱们演得好呢。”

专家:

孩子为比赛输了而哭并非坏事,既是情绪的自然发泄,也是一种争强好胜、要求上进的表现。此时家长不能告诉孩子“输就输吧,没关系”,否则会助长他无所谓的心态,而是应该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让孩子有收获。

错误二:家长把想法强加给孩子

冯女士:在幼儿园举行的公开课上,很多孩子并不想发言,小手偶尔抬起一点又立刻放下,再扭头看看妈妈的脸色。不少妈妈都拉着脸、紧皱眉头,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尽快发言,于是孩子不得不勉强举手。

专家:

家长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要把想当然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给孩子更多选择,让他(她)做喜欢的事情,真正从内心去激发抗挫能力,知道跌倒了该如何爬起来。

挫折教育的四个阶段:

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长们应该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治疗”。

第一阶段:培养孩子的信任感。适用年龄:0~1岁,低幼阶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格外的照顾与养育,家长应该积极的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对家人及环境产生美好的信任感觉,为与孩子的沟通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适用年龄:1~3岁,幼儿阶段。

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阶段: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适用年龄:3~5岁,幼儿园阶段。

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然而有时候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给予过多帮助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第四阶段: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年龄:5~6岁,学前阶段。

孩子步入课堂后,传统的教育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