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被迫接受种种关于信仰的教育。一开始的时候,我妈妈(也是我小学一二年级的老师)在黑板上贴了一张大字报:反击右倾翻案风!好像是批斗一个叫邓小平的人。没过两天,邓小平的称谓后面又加上“同志”二字了。我那时年纪尚幼,但还是知道“同志”都是好人,既然是好人我们为什么前些日子要批斗他呢?妈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反正上面让我们写什么我们就写什么呗!

后来在课本上陆陆续续读到其他革命先烈的故事。要说崇敬,直到今天,我心里还是对他们怀着认真的敬意,他们那种为了祖国和正义的献身精神,值得千秋万代传颂。我现在在思考的是,他们的献身为的是什么?没猜错的话,大概是为了后来人的幸福生活。我就是他们献身的受益者之一,当然应该感恩,所以我对他们怀着永远的敬仰和感激。

然而不幸的是,他们的这种精神在很多时候被歪曲、被利用了。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你看,革命先烈们连命都搭上了,你牺牲一点个人利益算什么呢?于是,在中国,我们不知道什么叫自我、什么叫个性,一切都是以一个虚无缥缈的所谓集体利益为重。我们从小就学会了混混噩噩地人云亦云,学会不动脑子、跟着别人的唇形喊口号,学会一窝蜂地随大流……没有什么比一个民族整体地丧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更可悲、可怕的了。

前几天小巫写了一篇关于鱼渔关系的帖子,写得非常好。今天谈到信仰问题,我不由又想起那篇帖子。一个国家首先要做的,并不是给民众灌输某种信仰,而是通过连续一贯的教育,使民众认识社会的本质,掌握辨别真伪的工具,提升思索与学习的能力。民众的素质提高了,国家的整体素质(包括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所以,我不会试图让我的孩子去接受任何信仰,我把这个机会留给她自己,让她将来自己选择。

我对那些一窝蜂的“信仰”怀着深深的恐惧感。历史上多少次所谓的圣战,都是打着维护信仰的旗号,把人民当成统治者的炮灰。直到今天,以巴冲突,阿富汗的恐怖活动,波黑危机,莫不与宗教信仰有关。大学时代看房龙的《宽容》,觉得他真是把几千年的宗教史写透了。许多优秀的宗教都崇尚对人性的宽容,然而却无法对异教、异教徒同样宽容。

关于宗教的问题实在太大,大得超出我的思考能力,那么还是聊聊关于文化的宽容吧。半年前,有一次与朋友聊天,我感慨道:现在的孩子真可怜,连一首好歌都听不到,你看那谢霆锋、周杰伦之流,唱的都什么呀,难听死了!朋友笑着反驳我:你这话很耳熟哦,十几年前我们听小虎队的时候,我们的爸妈也这么说呢。一语点醒梦中人,我突然发现自己老了,老得不单听不懂现在的孩子们的歌,而且不能够宽容他们的爱好了。这是我近几年最受触动的一件事。

前些天又翻起房龙的《人类的艺术》,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令我的阿拉伯与中国邻居深深陶醉其中的仙乐,可能会变成我耳中的噪音。新概念英语中也有一篇短文:Oneman’smeatisanotherman’spoison.从前我们总说美具有共性,其实,美从来都没有共性,因为文化、地域、人种之间的差异真是太大了,大得与人类共生共息,永远不会消失。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美、真正的艺术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容忍,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只要这种选择没有对他人造成危害。

小巫的帖子谈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名垂青史的大文豪。他们的书虽然我也读过,但是说句冒犯的话,他们带给我的快乐,远不及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莎士比亚的全集在书架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而电影屏道里放周星驰的电影的时候,我和老公每每都会端端正正地坐在沙发上跟着傻乐。也许再过一些年,周星驰们很快就被历史的烟尘淤没了,而文豪们依旧流芳千古着――那又怎么样呢,至少在我的生命里,我由衷地感谢周星驰们带来的廉价的快乐,对我来说,他们的作品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又想起前一段时间热闹许久的开裆裤的话题。中国有许多进了历史博物馆的遗迹,如男人的辫子、女人的裹脚。也许,开裆裤在不久之后的遭遇也一样。我真诚地感谢尿不湿带给我们的便利,但不能认同它的不环保与带给孩子的不舒适感,同时,更不能认同某些尿不湿的支持者们关于开裆裤与羞耻心的联系。我们可以以科学的态度来讨论开裆裤的利弊,但是,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羞耻心的话题的时候,还是请各位深思后再发言。我相信,当开裆裤成为历史遗迹的时候,是因为有一种更科学、更环保、更人性化的产品代替它,而不是因为别的种族对它的歧视。

精选阅读

关于校园暴力的危害


尹学兵:校园暴力的危害有哪些?

谢斌:校园暴力的发生,无论是对受害者还是对于目击者来说,都会造成生理、心理上的创伤。

1.由于当前许多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承受能力极差,如果目睹了血腥的场面,心理受到刺激,容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如在暴力现场表现得呆若木鸡、丧失应对,过后,还会不断地回忆这个场面,经常焦虑、恐惧,长时间如此还会导致抑郁等精神障碍,有的人甚至几年、几十年后仍I曰噩梦连连,闪回当时场景。

2.如果学校中经常发生校园暴力,会导致一些学生对在学校的生活缺乏安全感,甚至对学习本身产生恐惧心理。要么逃学,要么结交各种帮派小团体以保护自身安全,这其实反过来又增加了校园内外发生各种暴力行为的可能性。

3.孩子经常处于校园暴力的环境下,如果其模仿能力非常强,就很可能习得这些行为。那么,他以后遇到问题时,也很可能通过暴力去解决。如此一来,他就可能由受害者成为一个施暴者。

关于自由和规则(下)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家长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家长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Sam三岁后的那个夏天,有一阵子他要求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他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他不理解。我就依着他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他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他“难受、不舒服”。我告诉他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Sam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他吃青菜,告诉他吃青菜的好处,他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他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馅饼等,以此种方式让Sam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他看着眼馋。有时他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好,不得病。”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我们给Sam立了那么多规矩,他能够每天每次每一条都完全地遵守吗?当然不可能!甚至说了N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还会做。这不是他不明白道理,也不是他忘了,而是他还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那么强。兴致所在,他控制不住自己。体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耐心地对他讲N+1次,“不可以…”不要怕麻烦,重复、重复、再重复,也是儿童学习的必然过程。

*记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之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曾经有几次,Sam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我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他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绝对说话算数,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Sam的爸爸对于惩罚和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曾经掌握的十分教条。有一阵子他对Sam的任何不妥行为都采取没收玩具的手段来对应。一次,Sam连续掐捏妹妹,爸爸一怒之下把他心爱的绿球劈手夺走,告诉他,如果想要球,就必须停止欺负妹妹。Sam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大喊大叫,并且更加努力地企图进攻妹妹。我对他爸爸说,“你这样做,有点儿不讲理。Sam不应该掐妹妹,是因为妹妹会疼。他应该因为爱护妹妹而不掐她,而不是因为不失掉自己的玩具而不掐妹妹。掐妹妹和没收玩具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你这么做,他不会明白道理,反而会以为是妹妹令他失去了自己的玩具,从而更要欺负妹妹。”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效果十分微弱。我也曾经按照书本上宣讲的一些做法,在Sam“犯错误”时,显出很生气的样子,试图把他关在一间屋子里,给他“timeout”。结果Sam吓坏了,大哭大叫着要我抱他,却依然不能够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也就摒弃了那些书本的教导,运用自己的智慧,采用自己的方法。我总结出这样三个法宝:

法宝一:孩子不讲理发脾气摔东西时,不要生气,也不要训斥他,而是迎上前去,拥抱他,爱抚他。“闹”的孩子都是在索要爱和注意,你越把他往外推,越会适得其反。Sam一般都是在饿了累了困了的时候出现“不良”行为,我在安抚他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你肯定是饿了(困了),才这个样子,有点儿不讲理。”有时候这么一说,他就收敛起来,哼哼唧唧地往我身上一靠,“妈妈抱抱!”皆大欢喜。

法宝二:孩子闹的你心烦意乱、恨不能扇他耳光时,不要发脾气,深呼吸,平静下来,多想想他可爱的地方,回想他平时给你的欢乐,这会给你无穷的耐心,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法宝三:要具备一定的幽默感。孩子不服从你时,不要强硬地推行你的政策,因为无论孩子多小,你都“打”不过、拧不过他。剑拔弩张之时最难实行规矩,不妨采取迂回战术,施展一下自己的喜剧才能,尤其要顺着孩子的思路说出他不遵守的理由。把孩子逗笑了,一切就都容易了。

一天晚上Sam赖着不去睡觉,催促他,他说“待会儿”,拉他走,他干脆躺在地上嚷嚷,“我就是不要睡觉!”眼看他爸爸要发脾气,我抱着他就势滚在地上,学着他的口气,“你不要睡觉,我也不要睡觉!睡觉多没意思啊!醒着多好玩儿啊!这么多的玩具,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谁要睡觉?可是,可是,不睡觉,就没有精力,就困,就难受,就没有劲儿玩儿了。还是睡一会儿吧,让玩具也休息休息。明天一睁眼,它们还都等着Sam哪!”Sam早就被逗的嘎嘎大笑了,乖乖地爬起来跟着我刷牙去了。

再比如,Sam有时候不愿意仔细地刷牙。这个时候跟他讲不好好刷牙将来牙会坏掉之类的道理是没有用的,小孩子心目中没有“将来”,只有“现在”。所以我和他爸爸都各自设计了一些办法,很夸张地叫他长大嘴,让我们看看刚才吃的水果(米饭、肉、甜食)是不是还挂在他牙上,看看喜爱甜味儿的小蚂蚁是不是来偷吃Sam嘴里的残留食物了,是不是误把Sam的牙床当作好吃的,别把Sam的牙吃了!哎呀!快刷快刷!哎~~!刷干净了,让妈妈闻闻,嚯!Sam的嘴好香啊!(当然这种“故事”要掌握分寸,不要什么都瞎编吓唬孩子,将来他长大了,学到了正确的科学理论,会以为你一直在骗他。)

我自认为自己是个脾气急躁的人,却不知什么时候起,在邻居中得了一个“耐心”的美名。好几次,别的妈妈对我说,“你怎么对孩子有那么多的耐心啊?我看你从来不发脾气,总是那么耐心。换了我,早就要吼了。”

我的回答是,“我要是吼,岂不是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有个“耐心”的妈妈,也就有了“懂事”的孩子。邻居们,无论老人、父母、还是保姆,都曾经向我感叹,“你们家的孩子就是懂道理,什么事情和他一说就通!”

关于“原则”问题的讨论


原则问题包括很多方面。你所提到的那些情况在我女儿身上都出现过,在这说说我的处理方法。

1、孩子进厨房。我女儿也喜欢进厨房,如果是在做饭的时候,就给她一小段蒜苗、一小片菜叶等,再给她一把小塑料刀,她会用小刀玩切菜;或给她两个小碗,里面放一些米或绿豆或红豆等,她会用两个碗来回倒东西玩。厨房里的抽屉和柜门,她是经常打开,我们会把刀、锥子之类的尖锐物品拿走,其它的还放在里面,所以呀,柜子里的锅,她拿出来很多次了,也磕碰了一些;抽屉里卷起来的保鲜膜、保鲜袋也被她拉出来好长,由于不限制她出入厨房,一段时间之后,她对厨房的兴趣也就不大了,现在,带她的姑姑做饭时,她不怎么去厨房了,自己在厅里玩玩具。至于脏,玩了之后给孩子洗手就是了。

2、贵重物品。手机,我允许她玩,但只能玩一会儿,不能超过十分钟,原因不是因为它贵,是因为手机有辐射,玩之前先把手机设成键盘锁住,提醒孩子拿好了,不要掉到地上,不能让孩子用手机乱拨号码。

电视,那么大的电视她是玩不了的,遥控器可以玩,我女儿玩过几次之后,就不玩了,她对电视的兴趣不大。

玻璃花瓶肯定是不能玩,如果打碎了,碎玻璃容易扎到孩子。但如果孩子想看看花瓶或把花瓶从一个地方抱到另一个地方,我觉得可以,家长要在旁边,以防孩子把花瓶打碎。其实,孩子偶尔打碎花瓶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反复对孩子说不能打碎玻璃器皿,碎玻璃会划破手,孩子是没有直接感觉的,就象孩子的手稍被热水烫一下一样,如果被碎玻璃稍划破一下,孩子以后肯定会小心。

3、室外玩土。我的女儿经常玩土,摸喷泉里的水的事也有,不是趴在地上,就是躺在地上,或在地上爬,浑身上下都是土,过往的大人经常是摇摇头说“多脏呀”,我倒不以为然,我要做的就是叮嘱她此时不要吃东西、不要用手揉眼睛、回家后洗手、换衣服。

4、孩子洗手的时候想玩水。每个孩子都这样,我会要求女儿先洗手,告诉她玩水笼头里的水是浪费水,可以玩盆里的水,然后接一盆水放在地上,帮她把袖子挽起来,换一双不容易进水的鞋,夏天就穿拖鞋,让她玩,她通常是玩的满地都是水。

5、孩子想让大人长时间抱着。父母上了一天班,孩子有一天没见到爸爸妈妈,当然想让爸爸妈妈抱啦,这很正常,是孩子的正常感情需要,这种正常的感情需要,父母一定要满足,这有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如果爸爸妈妈工作很累,可以给孩子解释“妈妈很累,不能抱很长时间,抱一会儿”,孩子是善解人意的。

关于早教你知道多少?


现在家长早教意识都特别强,从怀孕开始胎教,到生下孩子的早教,不让自家的孩子错过任何一个教育的过程。除了从一些早教网上学习知识外,那么关于早教,你又知道多少呢?

一、早教不是特长教育

一些家长,将早期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认为学得越多越好,于是盲目攀比跟风。殊不知,特长教育一定要等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之后再开始。当孩子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时,急于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反倒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起到反效果。

二、早教需要时间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往往忽视“过之犹不及”的道理,希望可以孩子一夜之间成名成才。于是早教之风越刮越烈,孩子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但是,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一味灌输和盲目超前,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进而影响今后的成长。

三、早教不只是学知识

有些家长认为早教就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提前学知识。这是极其片面的想法。早教是以情为先、以养为主、养教结合,重在品格素养和潜能开发的早期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例如与人沟通的能力、乐观的品质等等,而不单纯的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

四、早教要全面

有的人误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其实早教的含义包括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如果认为早教单纯的只是孩子变得比别人更聪明,那就违背了早教的初衷。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早教也要讲究正确的方法,否则就容易进入早教的误区。

关于爱、自由和其他(下)


开开妈,我决定先要狠狠地表扬你一下,恩,这次就弄一瓶甜面酱吧,尤其是帖子第一部分的总结,看得出美国的红灯时间是够长的,很深的思考起了相当的作用,开开这小子的幸福生活今后会越来越好:)

对于你的最后一点是否该在“开开平静下来以后跟他讲道理”,你担心“扯动那根筋”所以没有再提。我觉得我们总是低估了孩子的记忆力,因为我们在哄孩子的时候,经常发现“转移注意力”是一件屡试屡爽的法宝,所以认为孩子的记忆力是短暂的,但是我却觉得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尤其是在受到莫大的委屈或挫折之后,他一定会记住。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安妮喜欢自己剥瓜子吃,屡劝不听后,终于有一次呕吐了个西里哗啦,然后她一看见瓜子就做呕吐状,不用别人提醒;安妮喜欢在在楼梯上爬上爬下,并为自己身手敏捷而得意不已,终于有一天一脚踏空,磕着了脑袋,现在下楼梯比谁都慢,小心得很……我觉得在孩子平静下来以后,是讲道理的最佳时机,否则在他小小的记忆里,那场痛哭一直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是妈妈欺负我的一件事情:),是一件没有办法反抗的事情,反而会是误导,你以为呢?

安妮妈妈的语文水平也太耷僵了不是?琢磨半天,还是决定红着脸来做一个澄清:安妮妈妈的意思是:在宝宝0~6岁期间,坚决不要给孩子立规矩,只是引导他该怎么做,但做不做也给他充分的选择的自由,宝宝只有三个方面会得到坚决无情的约束:道德的约束、健康的约束、危险的约束。

其实我坚决相信,开开生活里的大多数时间和安妮一样,都是在如沐春风里度过的,那次是事件是一个很少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大家讨论的也是针对这些小概率极端事件的紧急处理办法,如果三天两头要上演这样的悲喜剧,那么恐怕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就很成问题了。安妮的生活里也经常听到大人说不,一般安妮总会给大人面子,乖乖就执行了,这类矛盾有60%吧,安妮表示不同意,经过劝说或利诱后同意的,这类矛盾有30%吧,最后有10%是碰到双方不能达成共识的小概率极端事件,如果违反妈妈的三个约束政策的,安妮屈服(很少的情况),否则,我们做父母的屈服。

所以,如果安妮要吃可乐或其他垃圾食品,我会告诉她可乐不好吃,可以吃果汁,并尽量提供给她一个没有可乐的环境,如果不可避免,她又一定要吃的,我会给她吃,但反复提醒她可乐不好,爸爸妈妈都不爱吃。我想这时候就要体现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了,总之一句话,6岁之前,我尊重安妮的选择,6岁以后,我会告诉她,你不可以吃可乐,因为可乐不好,不听话,妈妈就要生气了。哦哦,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我怎么可能在安妮的6岁生日过后,就突然告诉她你的自由生活已经结束了。

关于爱、自由和其他(上)


自从贴出了我上次“惩戒”开开的经过以后,收到不少妈妈的回帖,引起了我很深的思考。我总结了一下,觉得我当时的处理方式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其一、当时在片子快要结束之前,就应该给开开提个醒,“看完了就要去吃饭了哦。”觉得好瓶的点子不错,放个小闹钟在边上,跟他讲,等钟的指针走到哪里的时候,我们就该吃饭去了。这样既比较直观,开开容易明白时间的概念,又可以慢慢教给他识钟。可谓一举两得。

其二、在开开开始哭闹,但是还没有就地打滚之前,应该充满感情地抱住他,温和但是坚定地告诉他,我们不能再看电视了,妈妈知道你很不愿意这样,可是,你前面已经答应过妈妈看完就要去吃饭的,是不是?

其三、如果开开继续哭闹,既而发展到在地上打滚,我应该仍然柔声细语地告诉他妈妈的立场,如果他执迷不悟的话,就告诉他,如果他再不起来,妈妈就要让他一个人留在那里了。还可以象有些妈妈建议的那样,再一次试试拥抱他,告诉他妈妈爱他。如果他还是推开妈妈,那我只好灰溜溜地走喽。我知道人在极度失望的情况下,会拒绝任何人,虽然其实是很想人家来给台阶下,这个时候,其实最好就是给对方一点空间,让他冷静下来。告诉他,妈妈希望开开不要在地上打滚。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说“妈妈不喜欢宝宝了”,我们不喜欢的只是宝宝的某些行为而已。

最后是,当风波过去以后,告诉宝宝,妈妈爱他。有妈妈建议我等开开平静下来以后再跟他讲道理,我倒觉得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说。如果风波刚过,我们又再去提起那事,会不会又扯动那根筋呢?我是有点担心的,所以,当时开开平静下来以后,我就没有再提起了。

在忙忙碌碌的育儿过程中,抽空看了些有关的书籍,有点临阵磨枪,摸石头过河的感觉。看书,基本上是看些纲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思想,然后汲取些自己觉得有道理的道理。书是死的,人才是活的嘛,更何况专家们的意见也不尽相同。哪能尽听书上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嘛!有了理论武装,到了实际生活当中,还是要灵活应用的。每个家长不一样,每个孩子不一样,每次我们碰到的情况也不一样的。所以,对于书上讲的,对于专家们讲的,也不能全盘接受。毛主席不是有句名言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回到要不要给孩子立规矩,我的一家之言是:需要的。大家都在讨论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只是从网上看得摘抄和大家的评论。感觉到有一点疑惑,好象大家觉得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没有一点约束,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自由也是相对的。纪律和自由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对立的。不是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是合理的,也不是所有的约束孩子的家长都是法西斯。现在大家有点谈教养变色,以为给孩子立规矩就是非得板起脸来训孩子。我以为不然,教育有很多种方式,规矩有多有少,有不同的立法,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规矩,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因材施教。不过大家看了我上次那个帖子,可能以为给孩子立规矩都得这样劳神伤心的。其实很多时候我给开开讲道理做规矩的时候都是如春风拂面,在潜移默化之间做到的喔。但是在有些时候,没有办法的时候,也只能忍痛做规矩。

关于自由是相对的来讲,看到有人问,如何对待孙老师讲的给孩子选择食物的自由?我想,孙老师应该不会提倡让孩子自己去超市买他喜欢吃的东西,而家长不做任何引导吧?他今天买了什么,就吃什么?而且,还得看孩子有多大了吧?我想我是绝对不会给开开买垃圾食物的,也不会把他留在土豆薯条的那一排架子前,任他拿多少是多少的。我会把他带到我觉得可以给他吃的那些食物的架子前,告诉他他可以选几样他喜欢吃的东西。只是如此的相对自由而已。在开开还在吃罐头食品的时候,我常常带着他一起去买。他那时已经懂事了,看见他熟悉的罐头食品和饮料,很激动地叫着,我就依着他的意思,给他拿他要的。他很高兴,拿在手里玩。我认为我的责任是在开开还小,可塑性还高的时候,让他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少吃和不吃垃圾食物,比如薯条,比如可乐。老美整天吃比萨饼,汉堡包,吃罐头就可以了,我们就不行。为什么?他们从小吃习惯了。等开开长大一点了,他是肯定会接触到那些垃圾食品的,到时候他如果要吃,我当然不会阻止他。但是,我会告诉他只能多久去一趟麦当劳,每天不能吃垃圾食品超过多少等等。是的,我如果现在奉行让孩子作主,做甩手大掌柜,让他等到自己过度肥胖,甚至染上什么糖尿病(并非危言耸听,美国和中国都有报道过类似的研究报告),然后才来告诉我,“妈妈,我觉得垃圾食品不是什么好东西,我决定不吃了。”是不是会太晚了一点?也许会有人跟我讲,也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这样的呀!(转下文)

下一篇:关于爱、自由和其他(下)

关于状元的成长的反思(三)


在反思对自己的放任教育时,她举的事例是小学4年级时转学到成都。因为不适应新生活,她非要转回老家去。她非常感谢自己的父母而且说自己很幸运:父母愿意了解她的想法,愿意接受她的决定。这个决定无疑平添了很多麻烦,而她的母亲仅仅说“决定了就不要后悔。”在她这一段的结尾,她平淡地谈起每当彷徨的时候就拼命地想这句话,就像有了一种依靠――“不管前途有多少坎坷,总有些人会为你张开怀抱。”那应该就是妈妈。

最后的一点感触来自她文章的小标题“我活在别人的评价和鼓励中”,这可能是每个孩子的生活状态了吧。她提到了很多很多对她信任的故事,从家长,到老师,最后她写道:“因为他们相信我,我才学着去相信自己。而每次回想,我都觉得自己还是那个四岁的女孩,被要求在大人面前背诵唐诗,然后小心翼翼地等待,等待看自己会得到赞扬还是批评。因为赞扬而自信,因为批评而自卑。这么多年了,我还怀着那个小小的,虚荣又脆弱的心,一点也没有长进,虽然我一直羞于承认。

有人说生活是一颗洋葱,我们得一层一层地把它揭开,有时还会流泪。我觉得人也是。我们都是洋葱,一层一层的,每被人揭开一层,都会痛彻心肺,会流泪。我有一天,总会有一天不再需要借助别人的评价来塑造自己的世界。不管我的生活是一盒精致的巧克力还是一个发霉的汉堡,我都要笑着把它吃下去。”

6、云南省文科状元

阅读的力量。因为前面好几位状元都提到了读书,这位状元的故事也就没有太多的赘述。不过,她的阅读很有特点,是从和妈妈一起读金庸开始的!光这一点,也够好好琢磨一番的,虽然她后来列的书单让我十分佩服。

7、山东省理科状元

给学习找个理由。这是一个农民的子弟。反思他自己受到的教育,他的话语十分朴实:“父母都是农民。他们不会告诉我深刻的人生哲理,也不会刻意约束我、锻炼我,他们只懂得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行动告诉我生活是什么,命运是什么。”

这位状元在讲到他最早深深体会到父母对他的爱与期望的时候,恰好是小朋友打架伤及无辜的他,头破血流,小学一年级。她的母亲拉着他去找那小孩的家长交涉,他印象中的妈妈一直是不容易发脾气的,从没跟人吵过嘴。但那天她很激动,脸色沉重,对对方很不客气。他因此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的爱可以突破观念和理智的约束,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而自己,就可以“合情合理”地去接受这份关爱吗?所以立志要为父母负责,对得起这份关爱。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这里谈孩子打架该怎么办?其实我们之间的性格差异这么大,孩子动手的情况如此千差万别,永远只能是个案的分析。无论我们当时怎么办了,最重要的是把我们内心的关爱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感到安全,感到幸福,感到自己的份量;把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传达给孩子。一位农民母亲,可能从没有研究过什么教育理论,但她所做的,谁能说不是教育的精髓?教育的伟大,在于有爱。

8、山东省文科状元

学习需要温情,忽略爱,孩子学习的世界将会很阴冷。越写越难写,状元们的成才之路有很多相似之处。前面说过的,这里不再说。这位状元在总结成长的过程中用了“培养心态”这个词,情商教育,而她提到她父母的教育过程给她最重要的收获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这种沉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说到底,就是在教孩子如何做人,人做好了,事自然就能做好。

9、湖南省文科状元

孩子的自信,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鼓励。这位状元在高考的前几天,因为肺炎住进医院,但她用“父母从小培养她的坚强自信”支撑着走进考场,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反思她的教育之路时,她讲到从小在一种很民主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父母很少强迫她做什么,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来和她对话,给了她培养个性的广阔空间和自由。同时,他们总是鼓励她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时甚至事争论和辩理。生活上,在某些时候妈妈对她还是挺严格的,尽量培养她的自立,让她知道要解决问题等待是不行的,相信自己勇敢面对才是正确之路。为培养她的自信,从小父母就培养她的语言能力,从听故事磁带到上台去讲,培养一个自信和敢于自我挑战的她。(转下文)

关于状元的成长和我的反思(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