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儿子3周岁,正上幼儿园。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时除了对自己感兴趣的数字十分积极抢答问题以外,其他课上根本就不听讲,老师上面讲,他在下面玩。老师问最基本的问题,如:妈妈在哪?他不是像一般的孩子一样回答,而是重复一遍问题,要么干脆不理会;老师教大家唱儿歌,大家在唱,他不唱。等到大家不唱时,他自己一个人大声唱起来!在幼儿园,也从不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真不知如何是好!

茅于燕:你孩子上幼儿园有多久了?他这种表现很像入园不久,还没有习惯幼儿园的常规那样。

我认为你们可以这样做:

1、和老师经常联系,把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情况互相交谈,让双方对孩子在另一个环境中的表现都清楚,便于双方对孩子进行教育。

2、如果孩子去幼儿园时间还不长,应该和老师一起对孩子加强常规教育,这样,他就知道上课时应该怎么做了。

3、如果孩子去幼儿园已经比较长久了,还是上课不听,问问题不答,又不和小朋友一块儿玩,但对数字仍然十分积极抢答问题,那就要培养他对其他科目的兴趣,并且请教师帮助他和小朋友一起玩了。长时间一个人没有朋友是不好的。

4、在假日常带他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接触外界,最好这些人家有小朋友的,创设机会让他和小朋友一块儿玩,形成习惯。

5、如果他某一天听课了,或者回答了一两个问题(对和错都无关,只要他回答),就要大大表扬他,这是态度问题。。当然,对回答错了的问题,要教他正确的答案。

6、一般来说儿童的逆反心理(或者说是反着干)是两岁左右的行为表现,你孩子已经3岁了,按说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可能是他这种心理出现得比较晚,所以还有表现可以等待一段时间,看他是否有改变。在等等的过程中,还是一增要对他进行常规教育和有些他不喜欢的科目的教育,但不必期望他马上就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改的。

精选阅读

不愿在幼儿园如厕怎么办?


玲玲妈:我女儿在幼儿园就是不愿意大便,一直憋着,到家里就很正常,有时由于某些原因,憋不住了,拉在裤子上。如果我在她身边,她也能入厕。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真是让人头疼。

彬仔妈:我儿子也是一样的,宁愿在外面的公厕大便,也不愿在幼儿园大便,要不就忍着回到家里再大便。很奇怪的是,周末孩子在家的入厕时间就很正常,也不会憋着。

孩子任何一种行为的出现都会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入厕呢?

孩子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到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成“社会人”。孩子,这个在成人眼里毫无分量的词却是每个人的必经历程。孩子的世界充满着幻想、快乐,让成人很难捉摸。一个小小的举动或许在成人眼里无所谓,但却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提出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根据海德的归因理论,我们可以尝试找出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入厕的原因:

外部原因:

家庭环境与幼儿园环境的差异

孩子从出生到入园之前,家庭环境是他最熟悉的、能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地方。对于他来说,家庭和它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带给他一定的秩序感。蒙台梭利就曾特别指出:秩序是孩子生命的第一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愉快,相反秩序有所变化就有可能产生不愉快。

重要他人的期望态度

所谓重要他人是指教师、父母、同伴等,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者群体,他们构成儿童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儿童发展最具动力性的因素,因而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在幼儿园,教师成为儿童成长环境中的重要他人,是儿童学习的榜样。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方式以某种方式传达给儿童,从而形成教师对儿童的期望。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的儿童对教师的期望进行知觉加工,而形成了儿童的自我期望。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儿童表现很好,经常受到表扬,儿童可能形成这样的自我期望:我一定要按照教师的指示去做,不能落下,如果大便的时间比较长,有可能自己会落后的,是不是教师就不喜欢自己呢?因此,有的儿童宁可憋着也不在幼儿园大便。

内部原因:孩子的性格

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性格没有好坏之分,而是根据维度而定。内向型性格的孩子总是出言谨慎,他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表达,而且也比较注意对方的反馈。而且,内向型的孩子比较注重对方对自己看法,尤其是重要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教师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孩子的行为都希望在教师那里得到肯定,尤其是对于内向型的孩子,他们更加注重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的孩子多为内向性格的孩子。

明确了解了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入厕”的原因,父母和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轻松度过每一天。这里提供2个小方法给大家:

Tips1:因性施教

孩子在入园之前,教师与父母交流孩子的发展情况是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基本要求。如果孩子比较内向,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在与内向的孩子交流时,言行与态度要特别注意。教师不仅关注孩子的性别差异,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差异。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孩子“大便”的时间长短以及孩子当时的状态。有的孩子可能时间较长,甚至一边哼哼一边入厕,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因个别孩子而打乱教学计划。而教师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关注这些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Tips2:父母也是教育者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让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在安全感的情境下,孩子能够自由、

轻松的展现自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中的孩子能够充分彰显自我。而亲子游戏不仅促进亲子交流,而且父母更能够了解孩子真实的自我。例如,在角色扮演中,孩子扮演教师,父母扮演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想去厕所大便,此时教师的反应会是怎样呢?(即游戏中孩子的反应是怎样呢?)游戏情境中,孩子无拘无束,孩子的言行能够表现他的真实的想法。父母抓住教育时机,及时与教师沟通,共同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

总之,入厕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智力、情感、独立性、克服困难等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孩子是教育的对象,而教育者(父母和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关注孩子的一日生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孩子在幼儿园不服管怎么办


友:我的女儿四岁零三个月,上中班,她是个老幼儿园了,园龄已有两年多,老师也一直是跟着她的,但最近她开始和老师顶嘴,说她一句她可以回五六句,甚至拍桌子,嚎啕大哭什么的。老师很不错,比较理解她,也有耐心,说这个孩子个性强,自尊心也强。可是我们都知道,在大多数地方,是不会有这么通融的老师的。而且我女儿发生这些事以后,都不会主动告诉我们。请教专家,我该怎样让女儿学会大度一些呢?

茅于燕:从你的问题看,孩子好像是“突然”变得爱和老师顶嘴、拍桌子,嚎啕大哭的,但不可能,这里必有原因。

1、是不是有件什么事老师处理得不大公平;她情绪正不好,老师来叫她干一件什么事,她不去,老师批评她了;上作业课她回答问题不够完全,老师批评重了等;

2、儿童总是在发展、变化之中,有一段时间慢一点,又有一段时间快一点。你的孩子在最近可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时对“自我”很敏感,涉及到“自我”的时候,反应强烈;

3、个性强,随着年龄增大,个性愈来愈强,经不起挫折,碰到挫折,就控制不住,表现为强烈的情绪反应。

针对以上分析,我想提这样几点建议:

1、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她不愿意说的事(比如和老师发脾气),不要勉强她说。

2、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有些事,在萌芽阶段处理起来容易得多。

3、在家不要过于宠惯,有时让他经受一点小小的挫折,这对于她的社会化行为的发展,会有好处。

孩子在幼儿园常打人怎么办


问:我儿子今年9月份上幼儿园小小班,在幼儿园他常推、踢、打小朋友。回家后我们批评他,他自己也说在幼儿园打人不对,以后不这样了,可第二天到幼儿园又犯老毛病。我们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小孩子打人、骂人的暴力倾向。

童童妈妈答:所谓“三岁看老”,许多规矩如果不能在两三岁的时候给孩子确立,将来“补课”会困难很多。所以,家长确实不能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听之任之。

不过,两三岁的孩子,其实并不太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且,这时的孩子基本上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你儿子的行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他以“推、踢、打小朋友”的方式来结交同伴。如果是这样,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教他正确的交往方式,并以实例说明这样的方式更好。

另一种可能是,你儿子在家里可能已经习惯对大人予取予求,所以,他不能接受拒绝、忽视,在幼儿园就以这样的行为来捍卫自己的利益,表达不满情绪。对此,家长应该首先教他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不能打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可以通过撕纸条、打枕头、扔不易碎的东西等方法发泄。当然最好的是用语言表达出来。家长可以告诉他表达生气时比较正确的语言,让他学着使用。其次,从小事做起,在家里及时制止他的打人行为,不让他养成这样的习惯。其三,在违反的情况下给予适当惩罚,并且言出必行。最后,家长可以用一个孩子喜欢的玩具的口吻告诉他,被打是会疼的,让他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

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怎么办


案例:

小七终于进幼儿园了,可上学没一个星期就哭着吵着赖学,仔细一问,原来这几天小七老是拿不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总被班里个头最大的豆豆抢走,受了欺负的小七也不吭声,直到看到妈妈,才委屈地哭出来。

专家分析:

刚上幼儿园,很多孩子都还没有学会交往,抢玩具和玩具被抢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小班的孩子虽然自己手里有玩具,也总是喜欢别人手里的玩具,这样争抢的事情屡见不鲜。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他们学习交往的好时机,所以家长不要见了冲突就制止,剥夺了孩子完整的交往体验。

在争抢中失败的孩子,心里往往是很委屈的,泪眼汪汪,让妈妈很心疼。但是妈妈要明白,这不是真正的失败,是孩子的一种交往经验,他从中明白了自己的需求并不见得都能满足,要不断提高交往技能才能与小朋友和谐相处。成人都有同情弱者的美德,不要见孩子哭就替他解决问题,可以蹲下来问问孩子:“你的玩具被人抢走了,你想怎么办?”告诉老师,是求助的态度;把自己的玩具护紧不让人抢,是自我保护的态度;对着妈妈哭泣,是博得同情的态度;用自己的办法把玩具抢回来,是主动还击的态度;玩具被抢走了,自己再玩别的,是宽容的态度。每种办法代表一种人生态度,让孩子做出选择,只要他愿意都有助于他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

真诚建议:

对于孩子在幼儿园中被欺负的现象,家长不要过度紧张和干预,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也可以在宝宝上幼儿园前给他报名参加一些幼儿园过渡班,培养和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

宝宝在幼儿园丢面子家长怎么办


宝宝在幼儿园丢面子家长怎么办

宝贝是父母一生最得意的作品,父母都希望他不断往自己脸上“贴金”,可是当宝贝在幼儿园令你“丢面子”的时候,你不自觉地会采取什么态度呢?忽略、掩盖、回避、训斥,还是劝慰、教导、矫正?

避开4个心理陷阱

例1:忽略

离园的时间到了,月月老远就看见爸爸往教室方向走来,快到门口的时候,月月大声叫了一声:“爸爸——”同时把门口的一只垃圾袋当做皮球向爸爸踢去,但是垃圾袋口没有扎紧,结果垃圾散落出来,旁边有几个小朋友就踢起垃圾来。正好老师走出来,发现地面一片狼藉:“这是谁干的?垃圾怎么到处都是?”小朋友就互相“指认”起来,你告发我,我告发你,也揪不出真正的“肇事者”。月月爸爸亲眼所见儿子所造的“事端”,但这时已经乱成一团,他像没看见任何事情一样,拉着月月说:“跟老师说再见,咱们回家了。”

分析:月月爸爸的心理活动是,儿子也不知道垃圾袋没有系紧,再说后来其他孩子也参与制造混乱局面了,凭什么要单独拎出我的孩子受教育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走为上!

例2:掩盖

放学的时候天色还很亮,很多孩子在幼儿园玩耍。岁岁玩着玩着就开始拆起一把小椅子,拆掉的一条腿被他随手扔到路边上,妈咪一直在旁边陪着。这时老师发现了椅子腿儿,说:“岁岁,这玩具是你拆的吗?幼儿园的玩具能拆吗?拆坏了,小朋友就不能玩了。”岁岁正要点头承认,妈咪马上说:“岁岁,这是你拆的吗?妈咪怎么没看见!”岁岁看一眼妈咪,又看一眼老师,慢慢地摇着头。老师接着教育孩子:“岁岁,做错了事情没有关系,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好孩子!”妈咪则接上话:“岁岁,别害怕,你跟老师说这不是你拆的。”有妈咪撑腰,岁岁说话有胆量了:“不是我拆的!”

分析:岁岁妈妈认为,有证据才能有发言权,老师没亲眼看见,就是不承认,这样省得你受老师的批评,也省得让人觉得我连“爱护公共财物”的简单道理都不懂。干脆来个“不认账”,一了百了!

例3:回避

在一次家长开放日,金金在小椅子上坐不住,妈咪却没有及时制止,不一会儿,把旁边的一个小女孩儿惹哭了,老师发现了,走过来正要教育金金,妈咪却对老师说:“你忙你的吧,我来说说孩子。”但是她只把金金换个位置,并没有说服教育孩子。

分析:金金妈妈就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担心老师批评孩子,孩子受不了,不愿意让孩子承受责任和压力,于是给孩子撑了一个大大的遮阳伞以躲避雨水,躲一阵儿是一阵儿!

例4:训斥

恬恬上幼儿园已经半年了,一直表现很不错。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中午在幼儿园睡觉的时候总是尿床。这天晚上,奶奶去接她,老师轻声地告诉她:“恬恬中午尿床了,裤子已经换下来洗干净了,现在还没有干,拿回家再晾晾吧。”奶奶一听,嗓门就大了:“这孩子怎么了?在家里从来都不尿床!以后中午你就别让她睡觉了。”老师说:“那怎么行呢?别的孩子都睡了,让她一个人坐着多孤单呀?”这时奶奶牵过来恬恬对老师说:“以后中午不要睡觉了,你自己玩!”老师劝奶奶:“您让孩子放心地睡吧,我们会经常叫她的,别这样对孩子说话!”从这以后,不管老师怎么安慰恬恬,她都不再睡午觉,她静静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就是不闭眼睛,二十分钟左右就要上一次厕所,其实也没太多的尿。尿床现象确实消失了,但是恬恬不敢在幼儿园睡午觉的“心病”一直存在。

分析:孩子有什么问题,恬恬的奶奶确实不像很多家长爱“护短”,并且毫不留情地“揭短”,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尽到责任、有要求了,有什么问题可不能怪家长教育没到位,结果,不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以上情形都是发生在幼儿园人多拥挤的时候,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公共形象”优异,但孩子毕竟单纯幼稚,他不会做样子给别人看,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让家长觉得自己脸上被“抹黑”了。出于心理防御本能,有的家长采取忽略、掩盖、回避等“护短”策略,有的家长采取类似训斥的“揭短”策略,现在大部分家长爱子心切,“护短”比较多,但是“揭短”也不少见。不管护短还是揭短,都是家长为挽救孩子或大人的面子而采取的一些下策,不属于正确的教育方式。

挽回“面子”的4个方略

以上4个情景一摆出来,是非对错一目了然,但是重复发生的几率仍然很高。将心比心,“护短”的家长有一个合情的心理:孩子在众人面前出了错,现在要遭到公开批评,多伤自尊!孩子这么小,怎么能受到这种打击呢?“揭短”的家长心理则是:孩子出了错误,并不是我教子无方或者缺乏管教,恰恰相反,你看我对孩子的教育是严格严厉的。但是,合情的未必是合理的。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教育,以上办法并不能真正“挽救面子”,旁观者一看就能判断出孰是孰非,即使当时面子上过去了,但是如果教育跟不上,孩子以后还会出现问题,那时可能就“丢大面子”了。

当然,幼儿“丢面子”是由于年幼无知造成的,他们身心发育很稚嫩,特别需要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来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那么,家长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既能挽回“面子”,又能教育孩子,是再好不过的了。

方略1:背后教子

中国有句俗话:“家丑不可外扬。”目的是维护家庭形象,内部矛盾自己消化。孩子出现问题被众多家长当做“家丑”的一种,不愿意向外人公开,这倒是维护孩子形象的一个保守策略,但是孩子出现的问题不能回避。例1中的爸爸当众“供出”自己的孩子,月月肯定不服气,因为别的孩子也参与了,他的面子确实不好受。但是垃圾袋不能当做皮球踢,这一点是肯定的,爸爸回家后要跟孩子说明白。如果对此事只字未提,就是放任孩子的错误了,孩子所需要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就错过了。可见,当面“蒙混过关”后,背后教子不可少。

方略2:现场补救

有教育智慧的家长总是可以想出巧妙的办法既不“丢面子”,又教育孩子。例2中的岁岁可能在家里就比较喜欢拆装玩具,妈咪也支持孩子的这种探索行为,这会儿妈咪却忽略了公共财物不能当做自己家里的玩具随便拆装。

当老师发现后,妈咪可以灵机一动:“岁岁,跟老师说,你还要把它装好,行吗?”但是妈咪生硬地矢口否认事实,逼着孩子说谎,错误指数攀升高峰,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不好,家长给老师留下的印象更是欠佳。

方略3:配合教师

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上,家园共育非常重要。如果老师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孩子特别容易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作风。月月、岁岁和金金的家长教育方式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只要老师的教育是对的,家长就不应该“护短”,即使孩子被老师批评哭了,家长可以劝慰孩子:“以后宝贝不这样做了,老师和妈咪都相信你。”另外,孩子有什么小毛病,家长一般都比较清楚,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家长更是要“留一手”,善于控制局面,预防孩子制造麻烦。例3中的妈咪如果早点制止孩子,金金“丢面子”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方略4:维护自尊

当孩子不知错、不认错的时候,家长需要批评教育宝贝,如前三例;当孩子已经知错、认错的时候,家长需要维护宝贝的自尊,如最后一例。孩子尿床可能是白天喝水比较多,然后又玩累了,也可能一时贪玩忘记睡前撒尿,老师和家长应该不断提醒孩子按时尿尿、学会照顾自己。恬恬的奶奶虽然“铁面无私”,但是教育方法不当,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恬恬只能用“牺牲”午觉的代价,挽回奶奶和自己的“面子”。

孩子总是在走神该怎么办?


有的时候孩子会对家长们所教的事件表现的心不在焉,让人为之苦恼。因为孩子对此不上心的话教的内容岂不是白教了,有的家长甚至担心孩子是患上自闭症才不在意与外界的交流。近期有研究表明常常心不在焉的孩子有可能智商更高,但是只是不会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心不在焉更聪明

做事心不在焉很可能是孩子拥有高智商的特征。研究人员发现,表面看起来神情恍惚心不在焉的孩子,实际上有着更敏锐的大脑,他们所能处理的信息量,远高于那些做事一板一眼勤勤勉勉的孩子。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心理学家丹尼尔・莱文森(Daniel Levinson)带领研究团队,让参加实验的志愿者执行一些简单任务,譬如在键盘上迅速按出屏幕显示的字母,或者随着每一下呼吸按一下按钮。研究人员则定时检查志愿者有没有在机械重复的动作中陷入走神状态。研究人员解释道,当工作的难度并非特别高的时候,人们会动用额外的工作记忆资源用来操作手头任务之外的其他事情。研究人员认为,这种“一心多用”的能力与智力是有关联的。

分配注意力好处大

生活中本来就有很多需要“一心多用”的场景。比如步行过程中可能会分神想点事情;体育竞赛中除了要做出基本的运动动作,还要在瞬息之间想出反制对手的策略;开车过程中,除了要时刻留意路况,也要关注交通灯的变化。

如果宝宝能学会分配好注意力,长大之后,这些事就能很好地应付了。让宝宝练习“一心二用”

国外育儿网站“尊贵宝宝”为爸爸妈妈们提供了一个简单方法,训练孩子适当地分配注意力,练习最基本的“一心二用”:让宝宝一边听儿歌,一边按节奏做动作。与此相似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边听故事边做动作、边学走路边看电视。随着年龄渐长,还可以边拍皮球边数数字、边听音乐边做手工等等。之所以这些行为搭配在一起有助训练分配注意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同时做的两件事,其中一件事是孩子较熟悉又较简单的,无需动用全部注意力的。本网站小编总结:针对不同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是不同的,但是这样也启示父母在早教的时候不应该对孩子过于强求,因为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毕竟是有限的。可以慢慢的一步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在这过程中不断的教会他们怎么样非配自己的注意力。

宝宝在幼儿园不敢大小便怎么办


很多宝宝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常常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己想大小便的时候不敢告诉老师。结果可想而知,不是尿湿了裤子,就是拉在了裤子里,往往还会受到阿姨和小朋友的讥笑甚至羞辱。这会给宝宝心理上带来很大压力,有的因此在幼儿园一天不敢喝水,有的不想再上幼儿园,还有的会在心里长久地留下自卑感,影响宝宝心理健康。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宝宝、父母和幼儿园三方面共同努力:

一、作为父母,你应该让宝宝知道,自己需要大小便是很正当的要求,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应该大胆地告诉老师,老师是不会因此而责怪宝宝的。比较内向的宝宝刚上幼儿园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父母事先应做好充分的教育工作。也可以在家里做模拟游戏,由父母扮演老师,训练宝宝大小便时如何对老师表达。

二、你也应该与老师及时沟通,告诉老师自己宝宝的性格特点,希望老师提供帮助,在宝宝还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候,多给宝宝一些关心和指导。事先应了解一下,幼儿园里宝宝大小便是用便盆还是用便池,最好第一天送宝宝去幼儿园时,亲自带宝宝到幼儿园的厕所里看一看,告诉宝宝这里和家里的卫生间有什么不同,该如何使用。甚至可以让宝宝试着先用一用,帮助宝宝消除陌生感。

三、注意宝宝穿的裤子最好是松紧带的,而且不能过紧,便于宝宝穿脱。宝宝经常会玩得忘了大小便,直到憋不住时才想起去厕所,如果裤子不便穿脱,就很容易使宝宝陷于困境。

四、也有一些父母每天在送宝宝去幼儿园之前,要求宝宝一定先排大便,这样至少宝宝可以免去在幼儿园大便的麻烦和担心。但这只适用于排便较为规律的宝宝。

五、如果宝宝已经有了在幼儿园尿裤子等类似经历,你一定要设法消除这件事在宝宝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告诉他这没有什么大不了,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尴尬的经历。让宝宝从中吸取教训,勇敢些,下次就知道该怎做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