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固执的丹丹

妈妈这样描述5岁的丹丹:“她需要的可能只是在那个时刻对她来说非要不可的东西,也许是买个冰淇淋,也许是再看一会儿动画片。如果不答应她,她就会不停地吵闹,直到满足她的要求为止。”

这些父母心里矛盾的感觉令他们自己也很困扰和迷惑。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意志坚强,有自己的主见。但是,另一方面,他们每天要面对的是和自己孩子的十几个回合的冲突和争执,在争执当中,他们的孩子会说一些过激的话或者做一些过激的话或者做一些过分的事。比如,孩子可能会说:“我恨你们!”然后他才会就此罢休。父母听了之后就会意识到他们的宝贝太专横无礼,甚至有点无情无义。

父母应该明白的是:大多数顽固不化的孩子都是天生如此的。丹丹的爸爸回想过去才意识到,从丹丹出生到现在,她一直都是把眼睛盯在自己的东西上。她爸爸回忆过去时说:“丹丹找小就很固执,每次我照看她时都感觉像是一场战争。如果她喜欢的玩具被我收起来了,那无论多少甜言蜜语都哄不了她,任何诱惑都不能使她把注意力从刀子想要的那件东西上移开。”

孩子的优势:虽然很难让你时刻记住你孩子的这种性格有它好的一面,尤其是你正在和他处于争执之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也将发现你孩子这种坚持不懈的性格将使他自己受益匪浅。无论他选择去做什么,比如学习弹钢琴、滑冰或者书法,他能够持之以恒。而且,他更有可能非常有自信心,在学校也不会随意受其他人的摆布。Zj09.COM

父母应该做的是:生活当中争执越少,自然过得越快乐,所以父母要有选择地去避免或减少和孩子发生冲突。如果你任性的宝贝不愿意洗澡,从而每天晚上你都不得不赤膊上阵硬给他洗澡,那么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每天洗澡真的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吗?如果你每隔一天给孩子洗澡,那么你和孩子之间的战争就减少了50%的发生率,而且他也不会因为少洗一次澡就让人感觉特别脏。

丹丹的妈妈记录了她和女儿之间的许多次争执,她在浏览一遍后发现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比如丹丹今天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早饭。以后,她尝试着避开这些不必要的冲突,她发现早上出门前不再争执使她和女儿的一天有了一个愉快的开始。“我给丹丹2-3个选择。我会问她:你愿意现在刷牙还是再呆一会儿刷?或者:我们再讲最后一个故事你就睡觉,好吗?丹丹喜欢由她决定和操纵,不过没有任何争执问题就解决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由此可见,提供给任性的孩子几个有限的选择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对策。

当你选择不与孩子对抗的这种方法以后,你孩子的那股倔强劲儿也就没有被激活,他反而平静地去做了。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使你的孩子由极端的顽固不化、喜欢对抗转化成纯粹的拥有自己的主见。(接下文)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三)

延伸阅读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一)


从一对准父母在期待、憧憬和计划未来的这一时刻开始,他们的梦想也就此开始了,他们的宝宝将会像谁呢?父母中谁的个性会遗传给宝宝呢?天下所有的父母自然都会梦想自己有一个非常完美的小宝宝,继承了父母所有的优点,而没有父母的任何缺陷。但是,这也恰恰是他们很难接受现实的原因。

不同的父母有着不同的担忧。一个6岁女孩儿的母亲叹息道:“当我女儿刚出生时,我一直想像着将来会有一天,我们母女俩亲密无间,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可她长大后却不怎么爱与我说话。”

而另外一个5岁男孩儿的父亲却抱怨说:“我的孩子太固执,他总是坚决地要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所以我和他妈妈总是要和他争执一番。”

这些父母都感到非常失望。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原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双大眼睛,头发天生自来卷,或者天生喜欢看书。主要原因是他们发现自己很难接受他们的儿子或者女儿的一些个性。父母们对自己孩子的失望和对自己的失望已经到达了极限。他们会自责:“我到底怎么了?”父母也会质疑:“我的孩子出什么问题了?”愧疚感和不停的责备将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同上面描写的父母们有着同样的经历和感受,你也会认为做任何事都于事无补,任何努力也不可能改变现状了。其实不然。

第一,要认识到你孩子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故意的,你的孩子并不真想气你。他是无意识地变成这样的。因为你对你孩子的评价将成为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所以接受现实和接受你的孩子是关键。他将学会信任和认可自己的感受,而且将逐渐发展成为心理学者们所说的关注自己和肯定自己的心态,这正是健康情感发育的基础。

第二,就是要记住万事还有它好的一面:你孩子所具有的这些让人不喜欢的和难以忍受的个性有可能在生活中的其他很多方面使他受益。

还要记住:你越能包容你孩子的那些独特个性,你越有可能引导他改变他那些让人无法忍受的行为。因此,当你的孩子不断成长的时候,你就能够感觉到作为他的父母有很多的乐趣。

下面有4种父母认为最难对付的个性,我们该怎么办呢?

故事一:害羞的东东

4岁的东东性格异乎寻常地内向,他母亲是这样描述他的:“当大人对他说话的时候,他总是看着自己的双脚,即使是和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他也总是喜欢站在一边看着。”为此,他的妈妈有时候会很失望,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对东东这种一成不变的行为显示出不耐烦和急躁。

父母应该明白的是:认识到你的孩子在你们这个大家庭里面并不是第一棵“含羞草”。调查表明善于交际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被遗传的特性,但是对于害羞的孩子,从生物学方面来说,这就很可能是一种个性偏离了。如果你和你的另一半都是外向型的,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你可以查一查家谱,看看上一代人是否有属于害羞型的。你不会发现你的舅舅或者姥爷,或者是其他亲戚,他们是不善于交际的。这样,你就比较容易接受你孩子的这种脾气秉性了。这是使你转变对你孩子态度的第一步。你将会了解到强行让你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或者你无端地发火伤心,这都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也不可能改变现状,反而还会使你的孩子变得更加担惊受怕了。

孩子的优势:天生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长大成熟以后,更善于深思熟虑,而且头脑很清醒。在他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他都会权衡利弊,再三考虑。你的孩子可能变成一个善于观察人和事态发展的人。就像其他天生内向的小孩子一样,他也能够非常敏感地觉察到其他人的感受。

父母应该做的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一个天生害羞的孩子能够慢慢地学会适应外界环境,变得在与人交往中相处得非常融洽。如果有可能,可以让他在预先知道的新环境或者新地方锻炼一下。

比如说:在他要上学之前,先带他到学校看一看教室和学校的其他设施。如果你陪孩子到学校去参加新生开学典礼的话,你应该只是出现在会场上让孩子安心,而不要横加干涉你的孩子。一旦他在与其他新同学的交往过程中成功了一二次,他就已经能够交到更多新朋友了。

当你带着他参加了任何社交活动以后,回到家里都要问一问他的感受,看看他有什么想法。你可以问他:“你今天做什么游戏了?你今天和谁一起玩了?”如果必要的话,你还可以问他:“下次还愿意去吗?下次去你喜欢玩什么?”3岁以上的孩子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想法了。

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东东的妈妈带他参加一个聚会,回到家以后,东东告诉他的妈妈说:“那有那么多人,我害怕。”东东的妈妈应该马上想到下次一定让东东第一个到那儿,这样东东就不会被那些人吓住了。父母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感觉好一些,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接下文)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二)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三)


故事三:不爱表达的亮亮

6岁的亮亮的爸爸是这样说的:“我想知道我儿子心里的想法是什么,他每天是否都高兴,他在幼儿园里是否开心,而不仅仅听他告诉我谁是奥特曼或者昨天的动画片演了什么。”

父母应该明白的是:如果一个平常说话总是喋喋不休的人突然变成哑巴了,不爱说话,那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的生活中有些事情需要父母多多关注了。但是也有许多小孩子天生不善于表达,在语言交流能力的发育方面,不同的孩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小孩子要能够记住某些事情,然后有能力把要说的事情排列好次序,整理思路,最后才能选择正确的词语描述整个事情。对于一些小孩子来说,他们的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可能会比其他一些孩子发育得晚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孩子在这方面会有很大的改善。

孩子的优势:不要因为你的孩子是一个不健谈的人就认为他脑子里没有任何想法。不善言谈的小孩子通常运用肢体和动作,而不是靠说话来表达他们的想法。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份体贴的礼物,或者父母没有要求他就做一些家务活儿,这都是那些不善言谈的小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父母应该做的是:亮亮通常是紧闭双唇,不讲话。但是他的爸爸注意到,在他洗澡的时候喜欢多说话。这正是父母可以了解他在学校里表现好与坏,是否喜欢他的老师等情况的一个大好时机。所以这位机警的爸爸在亮洗澡的时候抓紧时间和他聊天,每次都会在澡盆的旁边给自己放一把小椅子,一边给亮亮洗澡,一边听他说话。等亮亮长到七八岁的时候,他知道有隐私了,那么他的爸爸就隔着浴帘和他说话。

不同的孩子在一天当中会有不同的说话时间,所以父母要细心观察,发现何时何地你的孩子变得相对爱说话了,然后试着在他的身边与他交谈。也许在父母早上送他上学的路上,或者在晚上他刚刚躺在床上你给他按摩后背的时候,你的孩子变得喜欢与你交谈了。到那时,你也要坦率,而且还有有时间聆听你孩子脑子里所想的。

很多孩子觉得,一边做一些其他事情一边说话,会让他们感觉舒服一些。和孩子一起玩跳棋,或者趴在地上一起画画,做任何类似的事情都可以使你不去做家务活儿,而能够使你更加关注和你的孩子进行交流,同时,你能很快了解到在孩子生活中又有了哪些新情况。(接下文)

把爱调到孩子的频道(四)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这就是这几次家长会交流的一个重点——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四、要点提示: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

“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

惩罚原本是以让孩子改正问题为目的,却常常最终成为我们发泄自己情绪的借口,我们痛快了,可是孩子却受伤了。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会多一份孩子对您的尊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别给“独二代”过多爱


第二代独生子女,简称“独二代”,如今3-10岁的孩子基本属于这个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着一家人的心,也牵动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关注。

由于生长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点,尤其是6+1结构的家庭环境特点,他们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特殊性,如:定力差,独立性差,耐受挫折性差,自我中心特点显著等等。为此,瑞思学科英语CEO夏雨峰先生做客新浪,专门就70后80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成为聪明睿智的父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爱如潮水只会把孩子淹没

自理能力的问题跟当下的社会结构,整个家庭结构有关系。夏总表示:现在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搞不好都住在一块,老人隔代亲,又没有别的孩子,所有人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尤其对于10岁前的孩子,他们都认为宝宝还小,理应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孰不知这样一来,将严重打击孩子的独立性。

事实上,家长的“过度爱护”,超出孩子的需要、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造成孩子事事总得依赖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尤为不利!有个极端的例子:上次夏总在宣武门见了一个孩子4岁,在幼儿园生活不能自理,渴了不知道要喝的,饿了不知道要吃的,想上厕所不知道要去,结果拉在裤裆。夏总推断这个孩子在家里半小时肯定有人送吃的,他不需要索取,就能获得。孩子觉得自己离开了大人的照顾,就什么都不会做,无法生活,他们从心里觉得自己能力低下。

聪敏的家长应对孩子更智慧些

一同接受专访的瑞思家长意大利语翻译Lily爸爸说:“之前在lily的生活上他也确实关心的太多了,当他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只要能够想到的就尽量放手。Lily爸爸每一次到瑞思上课,只要上电梯,电梯里面满满的都是家长,其实已经送到学校了,让孩子自己上去有那么难么?而且家长还造成了电梯的拥堵。”他则只送到电梯,让孩子自己上去。回到家,孩子自己洗袜子,内裤等,自己该干就干,这不是作为家长应该做的。

其实不难看出,家长和孩子是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做父母的溺爱孩子是想让孩子依赖父母,但实际上是父母同时也依赖着孩子。如果孩子自己在家什么都安排的很好,家长则会感觉孩子不需要你了,觉得很酸楚。但是夏总提示,家长应该更理性些,孩子总有一天要像雄鹰一样高飞的,而且他们的能力比家长想象的要高得多。

夏雨峰说,他的孩子现在也在期末考试,但是应该洗的碗还是得自己洗,因为10分钟的洗碗时间是不可能耽误学习的。这是面对带孩子,另外面对生长环境家长也应该有理性,例如:80后已经变成家长的主力,80后的独生子们其实不太愿意关注孩子,生下来以后交给60、50后的家长,把育儿的责任推给自己的上一代,这其实是遗害无穷的。老一辈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后面,让他们去承担教育下两个时代的人,这显然是不正确的。80后的家长教育孩子需要动脑筋,需要智慧,需要自治力去控制,需要理性。

“社会”看重的是人的能力

由于我们国家教育的传统方式和过去家长的不正确教育,让当下的许多孩子只有成绩没有能力,他们都面临着就业不被看好,出国不能适应等种种问题,若想培养出不自私的孩子,家长还要在观念上更新一翻。

同样做为一位即将上市的公司老总,夏雨峰这样解释道:其实分数在人生当中只有18岁之前有用,18岁以后,是不是能够得到荣誉,有社会地位,完全不取决于分数,但是进入社会没有任何一个规律能证明,成就跟分数成正比。再如瑞思用人来谈,就算是北大清华的学生也只比别人多一个面试机会而且。并不会因为你是北大、清华就录取你,企业用人看重的仍然是孩子的人格、素质、能力等等,而这才是家庭教育中应该注重的。而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小着手。因此,被众多家长忽略的少儿教育期事实上恰恰是孩子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另外,夏总还谈到了留学的问题,“中国的孩子到国外留学,有的吸毒,有的加入到了一些乱七八遭的帮会,能回来的像方鸿渐这样的已经算是好的了。他仅仅是考试拿了分数,出去之后听不懂课,国外的大学很宽松,所有的课堂都是讨论为主,你背的单词在讨论里面用不上,写论文也用不上,你很孤僻,融入不了,必然会在边缘待着。”作为一个学生,课堂就是主力社会,没有真正的能力就参与不了课堂参与不进去的讨论,这意味着他们进入不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而家长应该认识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应该选择一所真正关注孩子成长的学校,因为它必然是将孩子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而能力也是培养国际精英基础之基础,所以,少儿教育这一关键时期家长必须把握好。

爱是一把双刃剑 不妨做个懒家长


孩子上学,家长跟前跟后帮着背书包;鞋带松了,父母连忙蹲下帮忙系好;快餐店里,吃的都是孩子,看的都是爹娘……

这些情景似乎很平常,可是,在不知不觉中,父母全心全意的付出反倒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放养”式的家庭教育并不被国内的家长认可,他们永远朝着满分去努力。那么,这百分的付出真能收获百分的成果吗?

“圈养”家长的伤心独白“我们尽心尽力有错吗?”

在放学时段,记者走访了沈阳市几所重点中小学,采访了40位前来接孩子回家的家长。让我们一起聆听妈妈们的内心独白……

“在我的细心照料下,把女儿培养成了一个知书达理的乖孩子。但是,我感觉不到她快乐,从来没有看过她有什么比较大的情绪波动,不爱哭也不爱笑,这是为什么?”

“每次都应孩子的要求打车出门,最近又嚷着让我们买车接送他上下学,否则就不念了。我和孩子他爸为难坏了,要知道我们平时省吃俭用的,出门办事都舍不得打出租车。”

“自从孩子上初中后跟我越来越疏远了,有时我想跟她亲近一些,她就十分厌烦,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来,难道是我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

“我身体不太好,周末或是节假日,想让女儿帮我做做家务,可是怎么指使她都不动地方,真挺伤心的。”

“自从孩子去了寄宿学校,我和他爸就生怕委屈到他,给他很多零花钱。周末回家,他除了要钱以外什么都不和我们说,我现在很担心他学坏……”

“我们都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现在我们稍微做得不够细致,他就不高兴。”

“我每天早上5点多起来给女儿做早餐,然后再叫她起床,可是她起来之后看都不看,下楼就买面包吃,我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一直细心地教育培养他,可是他为什么变得越来越自私、胆小、不合群呢?”

“圈养”恐孩子缺乏自信“放养”怕孩子染上恶习

“把孩子‘圈养’起来相对来说,利于对孩子的管理,不用担心孩子在外面磕了碰了伤了,也避免让孩子学坏。”红黄蓝早教园园长李曼丽表示,“但是,这样环境成长下的孩子,总像有心事似的,整个人都没有精神头儿,什么都懂,却什么都不会。面对未来,他们缺乏付出和挫折的教育。”

小哈津幼儿园企划部工作人员那伟强也表示,现在的社会和以前不同,家庭也不同,家家都是独生子,社会文化、网络普及和网吧林立冲击着校园,如果不把孩子“圈养”起来还真是不放心。

家长们都担心“放养”会让孩子学坏,其实,“放养”并非“放任”,一些整天忙于工作和事业的家长,为孩子提供了丰厚的经济保障,让孩子吃好的、用好的,却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作家、新浪育儿博客最具人气的海外妈妈陈晚认为,现代社会的家庭中应尽量避免封闭和隔绝式的“圈养”,也应摒弃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式的“放养”,这些都容易导致孩子的合群性和合作性缺失。

她表示,让孩子接受家长的爱是为人父母者所要学的大智慧,至于“圈养”还是“放养”,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平衡好二者的比例就是成功的。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王立波对中国家庭教育的这个热点话题做了分析,家庭式教育孩子究竟应该“放养”还是“圈养”,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其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家庭教育问题,还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孩子的家庭结构。

这个问题说明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家长需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全方面地和孩子即时沟通,更能拉近亲子关系。

王教授表示,把孩子“圈养”,就如同野生动物远离了原本的生存环境,把孩子“放养”,犹如野生动物恢复了原有的“本性”。按这样来讲,孩子应该是“放养”的,可是国内的社会环境、教育制度、家庭方面并不能够完全“放养”,适度而定。所以,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一定的自由,他们会成长的更好。

实施“懒”家长计划

“长期像保姆一样的对待孩子,是家长剥夺了他(她)作为成人过程的经历,就是像沿途的风景一样,不让孩子去观察和体验,孩子是不会懂得感恩,只学会了依赖,只知道索取,孩子的自理能力受限,自我认知偏差,完全是有可能的。”云淡风轻心理咨询主任咨询师王建蓉表示,家长要学会适当的在孩子面前“偷懒”。

情景设定一:下班回到家,你感到身体不舒服……

做法:可怜巴巴地跟孩子诉苦,让孩子端茶倒水、拿好吃的或者帮忙按摩;

效果:即便孩子什么都不做,眼巴巴地守在你身边,最起码能够让你感觉到孩子细小的担忧和关怀,这可比药物有效的多哦。

情景设定二:周末清晨,你希望能够清净地睡个懒觉……

做法:如果孩子起的比你早,让他(她)早饭自理。如果孩子在周末要上课或是参加活动,拍着他的小脑袋发发牢骚:“哎呀,都是为了你啊,这个周末妈妈又少睡了一个懒觉……”

效果:让孩子适当的觉得亏欠了你,即便是芝麻粒大的事儿。其实,天下没有几个父母会在乎孩子回报给自己多少,但一定要让他明白不能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情景设定三:天气很好,孩子却希望你能在家陪着他……

做法:跟孩子描述外面的美好景象,激发他(她)户外活动的兴趣,让他(她)去找小朋友一起玩,即使和其他小朋友有了矛盾,也让他(她)学会自己解决。

效果:让孩子学会自己寻找伙伴,学会与人分享。

情景设定四:马上要开饭了,一想起让孩子吃饭费劲就头疼……

做法:告诉他开饭以后,你就自己吃自己的,若是孩子闹“罢食”,就告诉他已经是个男子汉了,连饭还不会吃。如果他依然大吵大闹不吃饭,那就收起饭菜,等他饿了就会明白吃饭是自己的事。

效果:孩子看见你没有像以前那样追着喂他吃饭,心里一定会非常好奇,解决孩子吃饭问题也指日可待。

树大自然直

家长们呐,千万别跟自己较劲,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不说,孩子也没了同龄人该有的朝气。

其实,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给孩子清新的空气、丰富的营养和雨露以及充足的阳光,并将自己的善良、正直、隐忍、大度和勇气展示在孩子面前就足够了。

何不给自己松松绑,偶尔也“懒”得理孩子呢?

如何让孩子把话说顺了?


小孩子们刚开始说话,难免会让家长们听着费劲,其实想要让孩子说话顺溜了也很简单,这主要的还是要看平时孩子生活的环境之中,与孩子常接触的亲人说话是怎样的,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宝宝刚开始“咿咿呀呀”说话时,总是让人听不懂说些什么,那么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把话说好?

刚刚学会说话的2—3岁孩子说话节奏很快,像打机关枪一样,别人听不清楚。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种:

(一)孩子的性情比较急躁,做什么事都急于求成,风风火火的,说话也没有耐心,恨不能一口气把要说的事倒出来。

(二)家庭中的成人,尤其是爸爸妈妈说话节奏很快,孩子跟着模仿。…

(三)孩子向爸爸妈妈讲述事情时,爸爸妈妈经常没时间听或嫌孩子罗嗦,孩子既想表达自己的心愿又怕成人不耐烦,因而加快了说话速度。早教网

(四)孩子与爸爸妈妈说话时,爸爸妈妈老插嘴或打岔,孩子怕成人打他的话而抢着说。

要使孩子说话速度放慢,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爸爸妈妈和孩子说话的节奏放慢,孩子听见爸爸妈妈说话不慌不忙、有条有紊的,他会逐渐调整自己的语速来适应爸爸妈妈说话的节奏。…

(二)孩子与爸爸妈妈说话时,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倾听,不要插嘴,也不要打岔,先让孩子把话都说出来。即使孩子某项要求是不合理的,也要等他说完后再提出批评意见。孩子不担心爸爸妈妈打断他的话,心理不紧张,也就不必抢着说了。

(三)对性情急躁的孩子,成人要培养他的耐心,做事说话要稳重,不要慌忙。当孩子说话急得胀红了脸时,父母要和蔼地说:“别着急,慢慢地告诉我,我想听清楚你讲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喝点水、歇歇气再说。

(四)晚上躺在床上睡觉之前,是孩子精神上放松的时间。此时爸爸妈妈可坐在孩子身边与孩子说一会儿话,让孩子谈他在一天中的所见所闻。孩子觉得父母不急着休息,有时间听他讲话,他就会放慢速度说话。

(五)爸爸妈妈用稍慢节奏教孩子念诗歌。成人教孩子念诗歌时可把某些字音拉长,每句诗之间的停顿加大,边念边做些动作,有助于纠正孩子说话的快节奏。例如唐诗《春晓》可以这样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示它前面的字音拉长)

(六)爸爸妈妈讲生动有趣的故事给孩子听,讲过几遍后,要求孩子复述故事给父母听,培养孩子有条不紊地叙述事情的能力。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宝宝的成长,尤其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若是平时不注意这些小问题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宝宝各个方面的能力,在此提出来,希望家长们平时能够多留意!

把对人生积极的态度传递给孩子


在生活中,父母会不知不觉给孩子以暗示,这些暗示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意志品质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对孩子的暗示,可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积极的暗示起到的效用往往比说理教育还好,能融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含蓄又委婉,有利于孩子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的暗示则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的心理。幼儿在心理上可塑性很强,极易接受父母的暗示,所以,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积极暗示,而将消极暗示过滤掉。

故事1 给孩子尝试各种食物的欲望

晶晶和玲玲都不喜欢气味特殊的蔬菜,如芫荽、药芹、胡萝卜、茴香苗等,同时因为怕卡着,也不喜欢吃鱼。

DON'T 晶晶妈经常在与亲友吃饭时提到这一点,说:“饺子里有芫荽?这不成,晶晶会把整口的饺子馅吐出来。”“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耐烦吐鱼刺。”“药芹的气味她点儿都受不了。”

DO 而玲玲妈妈到了星期天会做“五彩蒸饺宴”,有意识地用菠菜汁、胡萝卜汁、南瓜汁等和面包水饺,里面包上药芹虾仁馅、胡萝卜香菇馅、芫荽猪肉馅,全家人都故意吃得很香很夸张,还来让玲玲猜:“猜猜看,那个三角形的蒸饺里面包的啥?”针对玲玲怕吃鱼的习惯,玲玲妈在家里进行了一次吃鱼大赛,规定每个人吃一条鲫鱼,谁能把鱼脊骨最大程度地还原,谁为冠军。冠军的奖品是妈妈亲手缝制的一对鱼挂件。最后,当然是玲玲“巧夺冠军”。玲玲的收获,还不只是得了挂件,还在于经由妈妈指点,她了解到鱼刺分布的密与疏,掌握了娴熟的吃鱼技巧,不再对某种食物有恐惧心理。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积极暗示的环境里,对食物有着兴致盎然的尝试欲,父母就完全不必担心孩子会挑食偏食;而像晶晶妈那样,不知不觉传递给孩子一种消极暗示,孩子就会逐渐对某几类食物产生“天生的排斥心理”,均衡营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故事2 给孩子摔倒再爬起的勇气

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放风筝,在向后退走的过程中,两个兴奋不已的孩子都摔倒了。

DON'T 亚亚的妈妈赶紧跑过去,抱起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这草地真滑真坏,专摔我们家宝宝!”亚亚还来不及反应,但听到妈妈的话以后,马上像受了莫大委屈似的哇哇大哭。

Do 飞飞妈妈望见孩子正紧张地回头看她,立即自己也轻轻“摔了一跤”,就地打了个滚,仰面朝天做出很享受的样子说,“草地像块大毯子,好舒服啊,躺在上面还可以闻到花香呢!”飞飞笑了,站起来,又倒下去一次,认为这是妈妈在跟他玩游戏。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能表现得若无其事呢?这就跟两位妈妈给予的不同暗示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惶恐的态度在暗示孩子,跌倒了是很痛的,从而“点醒”了孩子疼痛不安的感觉,这就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不但以泰然的态度感染了孩子、暗示他“摔跤没有什么了不起”,还让孩子模仿她的行为,学会了“跌倒了也能换个角度看世界”的积极态度。孰优孰劣,不是看得很分明么。

故事3 给孩子随遇而安的快意

钢琴课一结束,变天了,雨点从天空中掉下来。

DON'T 小婷的妈妈愁容满面,对孩子说,今天真倒霉,就算冲到马路上拦的士也全淋湿了,每次你一淋湿就会感冒,一感冒就弹不好琴,下次回课又要挨老师骂了>>还没说完,心事重重的小姑娘已经满含了一包泪,快要哭出来了。

DO 菁菁妈妈则开开心心地说,啊,这是老天爷在让我们享受雨中漫步的乐趣,儿子,竖起耳朵听一听,雨落檐头的叮当声,听一听雨打在树叶上、汽车顶篷上的声音;张开手臂,做一个雨中的深呼吸,空气好清新,里面还有柏树和石榴花的清香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因此通过积极的暗示,都会孩子随遇而安,并能在目前正在经历的境造里找到乐趣,从而放平那颗怨天尤人的心,这种能力,是如此重要,几乎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感。身为父母,应该多对孩子说、“我多幸运啊!”“赶上这件事也是奇遇呢!”“能克服这样的困难,说明我能耐不小呢。”旅行中,汽车抛锚了,在等待旅游公司重新派车来的过程中,与其焦灼不安地抱怨,不如带着孩子在附近田野里采野花、拍摄落日:黎明即起去看日出,却被突如其来浓雾卷走了看日出的时机,也不必怨天尤人,与孩子一起跟缥缈的山雾捉迷藏,日后回忆起来,也很有趣味哩。

故事4 给孩子与人相处的善意

可可与萌萌两家人决定乘火车游新疆,旅途很漫长,他们“不幸”遇上了吵吵嚷嚷的大家子人,那家人的男人们将去新疆淘金,女人们将去新疆摘棉花,姑嫂叔伯三家,还带着三个特别吵闹的孩子。

DON'T 可可妈一见就皱眉头,对可可说:“太倒霉了,跟这么没教养的人起乘火车,还要忍受四五十个钟头,早知如此就坐飞机了。”

DO 而萌萌妈不仅让女儿拿出玩具和图书,与对面铺上的三个小家伙分享,还租了车载DVD让大家一起看动画片。萌萌妈还鼓励女儿去跟对面铺上的叔叔伯伯谈天,听他们讲淘金故事。当对面的女人为儿子的顽皮对萌萌妈说抱歉时,萌萌妈说:“我和女儿,还羡慕你们一大家子人,这么友爱,这么热闹,这么亲密。有了你们,这一路上说说笑笑,也不闷人了。”

你可以想象,这一路上,可可和萌萌哪个过得更愉快。

人生就像旅行,有时,我们是无法挑选旅伴的,总会有不合你胃口的人出现,此时此刻,父母应当用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们无法挑选旅行,但可以决定心态;我们也可能无法适应伙伴的脾气秉性,却仍然可以挑选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相谈甚欢。”

过得是否愉快,有时,决定于孩子自己,是否乐于与环境合作,而父母的天职之一,就是将与环境合作的技巧,通过形形色色的积极暗示,传递给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