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之

2020-09-30 童话故事之 入学准备之家庭

宣王之弓的故事。

宣王之弓的故事

齐宣王射箭时,常常向身边的大臣们表演拉弓。他身边的近臣们为了奉承自己的国君,一个个都是先拿起宣王的弓,站好姿势,故意拉起来试试。

这些近臣们在试弓时有意地做出很认真的神情,装出拼命地使出全身之力的样子:闭住嘴,鼓满两腮帮,将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不眨地站在那里,再慢慢地将弓拉到半满时故意停一下子就松开手。

他们都说统一调子的话:“这张弓好厉害!真是强劲极了。如果没有九石的力气是别想将它拉开的。”

“那还用说,这么强的弓,除了大王您以外,是没有人能够拉开的。”

“世界上像大王这样能拉这么强硬的弓的人是很少有的。”……

听了这些特别顺耳中听的话后,齐宣王的心里感到特别舒服,心里乐滋滋的,甜甜的,比蜜还要甜。

这样,齐宣王所拉的弓虽然只需用不超过三石的力,但是他一辈子都认为他拉的弓,没有使出九石的力是拉不开的。

拉开这张弓只用三石的力就可以了,这是实际;而用九石的力,则是徒有虚名的啊!

齐宣王只喜欢虚名,却不知道他的实际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2宣王之弓的故事点评zj09.coM

宣王之弓的故事告诉人们: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喜欢听奉承话。听到奉承话、恭维话就沾沾自喜的人必被人耻。一直听恭维话,就不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儿,就断了给自己改正的机会,这样是非常不好的哦!

精选阅读

完美的弓的故事


完美的弓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得到别人赠送的一张弓,弓背由黑檀木所制,弓弦是鲨鱼筋绷成,这张弓射出去的箭又远又准。因此他十分地珍惜它。

这个人经常把弓拿在手里把玩,有一天,他仔细欣赏着手中的弓时,突然觉得这张弓上好像缺了点什么,看起来有些单调,暗淡。要是能让它更显眼些不是更好?他思忖着。

于是,他把这张弓送到一个很出名的工匠那里,请他在弓背上雕刻上精美的图案。工匠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上面雕了一幅完美的行猎图。这个人高兴极了,“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他看着心爱的弓自言自语道。

当他回到家,拿出箭来。“好久没用过它了,可得好好玩玩。”他搭上箭,拉紧弓弦,“啪”的一声,弓断成了两截。

2完美的弓的故事点评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若你一定要让某一件事情或某一个东西完美的话,你必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而这个代价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小朋友们你们要记住,绝对的完美是基本上不存在的,事物总会有点小瑕疵,而这些小瑕疵也是构成他们的理由之一,不是也别有一番美丽么?

良弓和利箭的故事


良弓和利箭的故事

有一个人背着一把大弓,四处游历。他那张弓确实是漂亮,雕花的弓弯,上好牛皮条做的弓弦,可就是空背在背上,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人上前好奇地问他说:“为什么只见你有弓而没有箭呢?”

那人骄傲地回答说:“我的弓是最好的弓,可惜还没有发现可供它使用的箭!”

又有一个人拿着一支箭,到处转悠。他那支箭的确是支好箭,箭头包着银,锐利而闪闪发亮,箭尾上带着漂亮的羽毛。可是这支箭只能一天到晚提在这个人手中,不能实现它高远的理想。

有人走过去不解地问:“怎么你只是手里拿着一支箭空转悠,你的弓呢?”那人不以为然地笑笑说:“我这支箭太好了,可惜还没有见到能发射它的好弓!”

这两个人的话被后羿听见后,后羿立即找到那个有良弓的人,又找到那个有利箭的人,对他们说:“你们的弓和箭的确都是上好的。可是,你的箭再好,不用弓发射,这支箭也只能束之高阁或被你永远地握在手中。再说你的弓,再好的弓如果没有箭,也只能是张空泛无用的弓。”

这两个人听了后羿一番话,似乎有些明白了。于是后羿对他俩说:“来,把你们的良弓、利箭合在一起,我来教你们射箭,你们再来真正领略一下你们的弓和箭好在哪里吧!”

2良弓和利箭的故事点评

良弓和利箭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相互依赖对方而存在,通过对方才能显示出它本身的光彩来。如果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而片面地强调一面,那就很难使之发挥出真正的优势来。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的故事告诉我们:小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梦想,王羲之偶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对梦想的不顾一切,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时代的转变年轻人没几个写字好看的,想要写得一手好字必须从小抓起,教育从小开始养成,王羲之吃墨勤奋修炼书法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不代表吃墨就可以,去告诉你们身边的朋友们吧。

童话故事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