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提着篮子蹦蹦跳跳的去小树林采蘑菇。小兔刚走到竹园,听见“咕噜噜”的声音,一块大石头滚下来挡在小路上。小兔想,这块大石头挡路,我来把它搬走。

小兔使劲地搬,“嗨呦嗨呦”,它使了很大的力气,可大石头一动也不动。小狗路过看见了便走上前去帮小兔一起搬。“嗨呦嗨呦”,它们俩使劲地搬着,可大石头还是一动也不动。小黑熊来了,它拍拍巴掌,抱住大石头使劲地搬着。可大石头还是一动也不动。

小兔说:“要是我们三个一起用劲推,也许会推动大石头的。”于是,三个伙伴一起使劲的推大石头。可是大石头还是一动也不动地挡在路上。怎么办呢?突然,小兔尖叫起来:“哎呀,动了,你们瞧,大石头动了!”小黑熊说:“胡说,没有人搬它,大石头怎么会……”话没说完,小黑熊也看到大石头动了一下,这是怎么会事呢?三个伙伴吓坏了,赶紧躲进竹林里。

大石头真的在动,它的一边在一点儿一点儿慢慢的往上抬,越抬越高了,“咕噜”一下,大石头翻了个身,滚到了路边上。小兔他们这才跑上前去看,只见小路上冒出了一根新长出来的竹笋,又粗又壮。“哎呀,原来是竹笋把大石头顶翻的。”小狗说。“竹笋的力气可真大呀!”小兔说。“都说我是个大力士,真正的大力士应该是竹笋!”小黑熊佩服地说。

扩展阅读

带你真正认识胎教


生一个健康、聪明、漂亮的宝宝是每个孕妈咪的愿望,为了达成这个愿望,孕妈咪们越来越多地自觉加入到胎教的行列中来。可到底什么是胎教呢?胎教究竟该怎么做?胎教到底有什么意义?许多孕妈咪其实都还不太了解,每次问出来的问题总是些比较“傻呼呼”的基本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带领你从胎教的ABC学起,真正认识胎教。

1.到底什么是胎教?

A:胎教是为了促进胎儿的身心健康和发育成长,并确保孕产妇的安全所采取的各项保健措施。同时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母体给予胎儿的感觉器官以良性的信号刺激,以此有利于胎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尽快发育成熟的有益活动。为出生后婴儿的早期教育奠定良好基础。胎教分为广义胎教和狭义胎教。

广义胎教,是指为了促进胎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产妇能够顺利地度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

狭义胎教,就是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适度合理的刺激,使胎儿建立起条件反射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躯体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及神经系统机能的发育。通俗些讲,狭义胎教就是指在孕期通过音乐、对话、拍打、抚摸等方法,促进胎儿各种感觉功能的发育。

2.胎教真的能起到作用吗?

A:现代医学技术已经证实,随着孕龄的逐渐增大,胎儿在母亲的子宫内逐渐成长,各种感觉器官相继发育成熟,宝宝已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并细心地感受着子宫外的世界。孕5个月的胎儿就已经有能力接受教育了。但这里所说的教育,不同于出生后的教育,主要是对胎儿感觉功能的训练,即皮肤的感觉;鼻子的嗅觉;耳的听觉;眼的视觉;舌的味觉和躯体的运动觉。根据神经生理学,胎儿每增加一种能力,其神经间的联系就有增加。胎教的目的,不是教胎儿唱歌、识字、算算术,而是通过各种适当的、合理的信息刺激,促进胎儿各种感觉功能的发育成熟,为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即感觉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这一点讲,早期开始的胎教为妊娠后期的胎教做准备,而孕期进行的胎教为出生后开始早教做准备。提倡胎教,并不是因为胎教可以培养神童,而是因为胎教可以尽可能早地发掘个体的素质潜能,让每一个胎儿的先天遗传素质获得最优秀的发挥。如果把胎教和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今后人类的智能会更加优秀,会有更多的孩子,达到目前人们所谓“神童”的程度。

3.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胎教最合适呢?

A:胎教的时期,从广义上讲,应从孕前就要准备,选择天时地利人和之时,确保身心健康,精子和卵子优良;早孕期间同样也要心情愉悦,并避免有害因素如X射线、同位素、农药、病毒感染、无意服用有害药物等因素对胎儿的伤害。狭义上的胎教从怀孕后5个月开始就可以,此时胎儿的内耳基本发育完成,有了听力,这时就可以开始接受语言和音乐胎教。抚摸胎教一般从怀孕后6个月开始,因为这时的准妈妈能够比较清楚地触摸到孩子的肢体了。怀孕7个月后,胎儿大脑开始长足地发育,此时是胎教的最后冲刺期。

胎教成功的秘诀,是坚信胎儿的能力和对胎儿倾心的“爱与耐心”。胎教的各种内容都是围绕一个目的,即输入良性信息,确保胎儿生存的内外环境良好,使胎儿在自然而然中,在无意识探索中健康成长。一切胎教内容都应当在胎儿清醒时进行,而填压式,拔苗助长式施教,将势得其反。

4.需要每天都进行胎教吗?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合适呢?

A:如果希望有个良好的胎教效果,最好是持之以恒,天天实践。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孕妈咪却不多。如果“两天打渔、三天晒网”,效果肯定不会很好。

实际上,只要有爱的恒心,每个家庭(包括准妈妈、准爸爸及家庭其他成员)都能做到,因为不同胎教方法可采用不同的时间。如母儿(女)父儿(女)对话,只要1-2分钟即可;音乐胎教,每天2次,每次5-10分钟就可以了,一般不超过30分钟;抚摸胎教每天可以数次,但每次5分钟左右为宜。

5.我想进行音乐胎教,可该怎么开始呢?

A:一般认为,音乐胎教如果借助于音乐设备,如收音机、CD、MP3等,可以从孕16周起,在胎儿觉醒时每天做1-2次,每次5-10分钟(随孕龄增加递增,但不要超过30分钟),孕妇距音响1-2米,或用胎教传声器放在胎头部位。声音不要太大。在胎儿收听同时,孕妈咪最好也一起听。选择自己喜欢的胎教音乐带(最好不带歌词),随着音乐的进行,做自由的情景联想。以调节情绪、达到心旷神怡的意境。

母亲自己给胎宝贝唱歌或哼乐曲也不失为很好的音乐胎教方式。因为,一方面,唱歌的母亲心情得到愉快、放松,另一方面,母亲哼唱可以使胎儿的情绪与母亲同步变化,而且母亲的声音更自然,可以减少CD或磁带的复杂噪音和交流干扰。有的孕妇认为,自己五音不全,没有音乐细胞,给胎儿唱歌不适合。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把唱歌这件事看得过于严格。要知道给胎儿唱歌,要的只是母亲对胎儿的一片深情。只要您带着对胎儿深深的母爱去唱,您的歌声对于胎儿来说,就一定十分悦耳动听。父亲来哼唱同样也能起到胎教的作用,因为父亲的低频声音更易穿过腹壁被孩子接受。

6.胎教时宝贝会有反应吗?

A:会的。最典型的就是"踢球游戏":一开始,准妈妈在胎动的地方(腹部)拍打;当胎儿习惯后,当妈妈在胎动以外的地方(腹部)拍打时,胎儿会自动踢向新的地方。

7.胎教时对胎儿说些什么好?

A:母亲可以唱歌给宝宝听,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所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事物,说给宝宝听,让他能参与你的生活,感觉你的感受;甚至可以朗读一些温馨有趣的故事;教导一些大自然的事物和社会上的知识。同时,当你在进行“子宫对话”时,教导不同的事物最好能用不同的声音语调来说明。因此,只要是充满感情的语言交流,不管是来自母亲还是父亲,母亲的用心腹中胎儿可是感受得到的。

8.经过胎教的宝贝是否以后学习能力特别强?

A:国内外实践都表明,总体来说,胎教儿的智力发育明显优于一般儿童,但并不是百分之百,因为学习能力还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如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等。另外,胎教的目的是促使胎儿的健康发育,为其出生后的智力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基础,而并非一定要培养个神童。胎教的本质是爱的传递,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因此,孕妈咪们在做胎教时一定要端正心态。

胎教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胎教的目的在于激发胎宝宝内部的潜力。所谓“胎儿都是天才”,并不是说胎宝宝都可以成为天才,而是指处在这个时期的胎宝宝都存在可以激发的潜力,已经能够接受教育。

我们说5个月的胎宝宝就已经有能力接受教育了,但这里所说的“教育”不同于出生后的教育,它主要是指“六感”的训练,即皮肤的触觉、鼻子的嗅觉、耳的听觉、眼的视觉、舌的味觉和躯体的运动。要进行胎教首先应该了解胎宝宝的正常生理发育和胎宝宝的能力。

胎儿医学研究发现,从2个月起胎宝宝就可以在子宫里运动了,3个月的胎宝宝皮肤已经有压觉和触觉了,4个月的胎宝宝有了冷觉和听觉,5个月的胎宝宝有了温热感觉和味觉,6个月的胎宝宝听力几乎与成人相等,7个月的胎宝宝对痛觉已十分敏感,8个月的胎宝宝能够凝视光源……胎宝宝的能力是惊人的,胎宝宝有习惯也有情绪,更惊人的是胎宝宝还有记忆力,他会对反复的信息刺激产生固定的条件反射。这些都为胎教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我们提倡胎教,并不是因为胎教可以培养神童,而是胎教可以使个体的素质潜能得到更早地发掘,让每一个胎宝宝的先天遗传因素获得最大的发挥。因此,经过胎教的宝宝只是有可能成为小天才而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胎教有利于胎宝宝在智慧、个性、感情、能力等方面的发育,有利于胎宝宝出生后在人生道路上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把胎教和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人类的智能将会更加优秀。

胎教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胎教的目的在于激发胎宝宝内部的潜力。所谓“胎儿都是天才”,并不是说胎宝宝都可以成为天才,而是指处在这个时期的胎宝宝都存在可以激发的潜力,已经能够接受教育。我们说5个月的胎宝宝就已经有能力接受教育了,但这里所说的“教育”不同于出生后的教育,它主要是指“六感”的训练,即皮肤的触觉、鼻子的嗅觉、耳的听觉、眼的视觉、舌的味觉和躯体的运动。要进行胎教首先应该了解胎宝宝的正常生理发育和胎宝宝的能力。胎儿医学研究发现,从2个月起胎宝宝就可以在子宫里运动了,3个月的胎宝宝皮肤已经有压觉和触觉了,4个月的胎宝宝有了冷觉和听觉,5个月的胎宝宝有了温热感觉和味觉,6个月的胎宝宝听力几乎与成人相等,7个月的胎宝宝对痛觉已十分敏感,8个月的胎宝宝能够凝视光源……胎宝宝的能力是惊人的,胎宝宝有习惯也有情绪,更惊人的是胎宝宝还有记忆力,他会对反复的信息刺激产生固定的条件反射。这些都为胎教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我们提倡胎教,并不是因为胎教可以培养神童,而是胎教可以使个体的素质潜能得到更早地发掘,让每一个胎宝宝的先天遗传因素获得最大的发挥。因此,经过胎教的宝宝只是有可能成为小天才而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胎教有利于胎宝宝在智慧、个性、感情、能力等方面的发育,有利于胎宝宝出生后在人生道路上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把胎教和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人类的智能将会更加优秀。

展望音乐胎教 真正把音乐融入胎教


孕妇对胎儿进行音乐胎教的时候,多数是听一些有利于舒缓身心的音乐。如何把音乐真正融入到胎教当中呢?一些专家提出了对音乐胎教未来发展的期望。

胎教是一种微妙的教育方法,可分为直接胎教或称狭义胎教,及间接胎教或称广义胎教。音乐胎教是胎教里的一种,通过对胎儿不断地施以适当的乐声刺激促使其神经元的轴突、树突及突触的发育,为优化后天的智力及发展音乐天赋奠定基础,音乐胎教还有是通过生理和心理作用来实现的。我国有关科研人员从1985年起进行了音乐胎教婴幼儿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测情况的观察分析。结果表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婴幼儿的神经功能发育不一样。

总结受过优质胎教的宝宝比起没有受过胎教的宝宝有下列优点:

1、神经功能经过音乐胎教的发育成熟程度明显优于无胎教者。

2、健康水平证实,进行胎教生出孩子更健康。

3、智商高分组中,出生后调查,胎教儿童占绝大多数。

4、爱唱爱跳的儿童占73%,比对照组多2-3倍。

5身心健康,孕妇在怀孕期间承受过巨大的精神压力常常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精神问题,经过音乐胎教孩子,身心会更健康。

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得出了“人类智力只有48%受遗传因素影响,剩余52%与胎内环境有关”的论断。英国专家也指出肥胖症,糖尿病,癌症和心脏病等各种疾病,与胎内环境有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胎教的研究存在不足,但没任何东西可以取代胎儿时期对人一生的健康所起到的重大的决定性影响。爱因斯坦曾说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本人认为音乐胎教对于促进孕妇和胎儿的身心健康影响颇深,音乐有助于提高情绪智商,音乐所带来的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体验是其他活动形式所远远不及的,音乐可以极大的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事实表明长期浸淫于音乐氛围中的孩子往往表现的温文尔雅、气质不凡、且容易与人相处;音乐可以帮助人们从失衡和紊乱中恢复常态,从而对心理、行为的偏差起到某种矫治作用,同时当和谐的音乐充满内心时,来自外界(包括母体内和家庭内)的不良信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和抵消。人类对生理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对于“心灵基因”的认识还刚刚开始,是否用音乐胎教优化心灵基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尽可能不要错过胎教的时机,正确的音乐胎教会给孩子带来一生好运,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为什么男孩要穷养】男孩穷养的真正含义


为什么男孩要穷养:让男孩过点“苦日子”。

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给孩子大量的金钱,是葬送孩子的第一杀手。有人戏称,孩子拥有大量的钱财,除了购回享乐、好逸恶劳、攀比之心外,还买回了囚车和监牢。

经济腾飞了,腰包鼓起来的家长们将钱用在培养子女上,这本无可厚非,可以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环境,但绝不能给他们太过奢侈的物质享受。要不然,就把钱存起来,等儿子长大,有了正常的金钱观后再给他也不迟。

为了儿子的积极奋进,为了儿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为了儿子不饱暖思坏,还是让他过点“穷日子”为好。

2为什么男孩要穷养:让男孩体验挫折感。

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了狂风暴雨的侵袭。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疼的爱子观,会促使男孩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稍遇不顺心或挫折就走极端。

挫折会激发男孩勇敢无畏的精神,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作为父母,就必须让儿子遭遇“挫折”,鼓励其克服并战胜它。

3为什么男孩要穷养:让男孩学会独立生活。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万事包办”,这是育人大忌。很多大学生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叠被,这简直不可思议。这样的男人能接受社会的各种挑战吗?能有创造力吗?所以,父母要尽快从儿童时起,就教会并让他们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事。生活自理、会做家务、做饭、独立办事是人之必然!

为什么男孩要穷养:让男孩适当受点委屈。

男孩子必须要学会坚强。适当地受点委屈,就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儿子做错了事,家长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是必要的,哪怕他受点委屈,也不乏是育人的一种策略。这样的孩子,领略过多种情感体验后,逆反心理少、心理承受力强、心理健康,易成大事。

5为什么男孩要穷养:让男孩学会承担责任。

责任是男人肩头的“徽章”。因敢于担当,不推卸责任,才让男人更显魅力。所以,父母对男孩要从小进行责任心的教育。让他们未来能担起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6为什么男孩要穷养:让男孩多点乐观和爱心。

乐观的心态和善良的爱心,是一个成熟优秀的男人必备的品质。所以,父母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擦去孩子心灵的污垢,消除孩子心中的自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乐观开朗、善良真诚的人。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要听话?真正的理由是什么?


在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对于孩子要听父母的话这一点,似乎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质疑。很多孩子都在背的《弟子规》里赫然写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不知道有多少人认为,孩子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的事,父母生了孩子,就对孩子有了绝对控制权?在父母与孩子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气急了扔下一句“因为你是我生的”,成了我们要求孩子听话的杀手锏-endofthestory。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听我们的话?我们先来看看那些错误做法……

因为恐惧?

有一些父母喜欢用撤回爱的方式吓唬孩子就范,“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不爱你了!”

“你怎么就不能把玩具让给妹妹玩一下呢!你真自私,你是坏孩子!”乱贴人品标签,试问哪个孩子愿意被认定为坏孩子、拥有坏品质?

把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你看看隔壁的冬冬跟你一样大,都会1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怎么连数数都还数不清?”本质上也是让孩子恐惧失去父母的爱,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去追赶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威胁和恐吓孩子,“你再不回家,我就一个人先走了,留你一个人在外面玩!”,“你再不睡觉,大灰狼要来捉你了!”

更有一些父母用惩罚的方式逼迫孩子就范,包括打骂之类的体罚,“你再不把玩具收拾好,罚你一个星期不能出去玩!”,“你再不好好做作业,老娘要打人了!”

因为内疚?

对孩子说:“我们辛苦赚的钱全都投在你身上了,拿出全部积蓄帮你进入了省重点,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进入一流大学,否则就是对不起爸妈啊!”

你还记得中学的时候,考试没考好,第一反应是对不起父母的那感觉吗?

“你爸爸我已经指望不上了,你才是妈妈的最爱和希望,我们娘俩相依为命,你一定要好好听妈妈的话,不能再像你爸爸那样让我伤心。”

只要孩子稍有不顺着自己意思的时候,就搬出“我一个人拉扯你长大多不容易啊”,通过引起孩子内心的愧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专心督促孩子的学习,像郎朗的父亲一样,甚至到外地陪读,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事业。

每当孩子不够努力时,就对孩子灌输:“妈妈为了你,把工作都辞了,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本来可以在工作上很成功。我为了你付出和牺牲了那么多,你怎么还忍心偷懒,让我失望?”

以上这些,总结起来都叫对孩子实行“心理控制”,虽然很多父母完全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这么做的。“心理控制”表面上看确实有一定效果,但后果是培养出了心理不健康的娃——低自尊自信、自我贬低、唯命是从、讨好型人格、依赖外部评价、患得患失、焦虑抑郁、悲观孤独、权利意识薄弱、缺乏独立能力等等一系列后遗症......这样的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心理控制”的代价很惨重。

然而,不管你信不信,孩子之所以听话,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从自我意识萌发开始,孩子就有了自我做主的强烈本能。父母常常为了孩子的不听话而气恼,其实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不听话很正常,听话才需要理由!

听话的理由到底是什么?

真正的理由是,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相信我们说的是对的,对父母的话有强烈的信任感,愿意接受指示。就像生活中我们愿意听取专家或者朋友的建议一样,不是因为我们惧怕他们,而是相信他们的权威性,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

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对得起孩子的这份信任!

例子1

为了教育悠悠不在马路上乱跑,一岁多的时候,我在家和她爸爸一起演示了被车撞是什么感觉。我骑在悠悠的bobbycar上,她爸爸陪在她身后,挡在车前面,我朝着悠悠以缓慢速度开过去,轻轻撞到她的腿,悠悠本能地往后退,差点坐到地上,她爸爸在身后扶住了她。

我问“疼吗?”孩子点点头说“疼!”我赶紧解释:“宝宝对不起,妈妈刚才是在做演示,把你弄疼了。你知道吗?在马路上被真正的汽车撞到的话,比这个还要疼好多好多。妈妈是想让你记住,一定不能在马路上乱跑。看到车子来了,赶快离开!”

之后,我们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行走的时候,看到她有乱跑的迹象,我就会提醒她上次的实验,一再强调不能跑到马路上去,如果被汽车撞到会比上次还要疼好多。很快,悠悠就get到了这条规则背后的原因,每次在马路上走的时候,看到远处有车子(包括自行车)靠近,她会主动走到我的右边,还要求牵我的手。看到有人行道的地方,就会迫不及待地走人行道。

在家门口玩的时候,只要一听到有汽车的声音,车子还没开近,她就已经很警觉地跑到我身边了。

例子2

悠悠小的时候,我教她不能摸烫的杯子和使用中的烤箱,从来不是说说而已。反而,我会鼓动她去摸一下,并且在摸之前提醒“小心了,很烫的,只能摸一下”,然后我捏着她的一根手指迅速地碰一下烫的东西。她感觉到了烫,本能地收回手指,我马上顺势指出:“是吧?感受到烫的感觉了吧?摸烫的东西手会疼的,以后一定要小心哦!不能随便摸妈妈的茶杯和亮着灯的烤箱。”

之后的很多次,每当我提醒悠悠一个东西很烫,而她表现出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的时候,我都会轻快地说:“不信你就摸着试试看。”她真的不信邪地摸了,每一次也真的感受到了烫,“怎么样,妈妈没骗你吧?”她笑着对我点头:“是的,妈妈,很烫!”

再后来,只要我说烫的东西,她再也没有怀疑过我,说不摸就不摸。看见厨房里工作中的烤箱,会自动离得远远的。

例子3

还有包括吃辣的食物。我这人特爱吃辣的,悠悠每次看到我碗里的辣菜想吃的时候,如果我只是单纯告诉她“是辣的,小孩子不能吃”,她当然听不进去了!毕竟她连辣是什么滋味都没尝过!

这时候,我会夹一小片给她尝一下,并且提醒她“小心了!很辣!就舔一下下哦!”她伸出舌头舔了一下,很快就尝到了辣的滋味。“怎么样?很辣吧?你不喜欢辣的味道吧?”小妞边伸着舌头边猛点头。

再以后,她每次想吃我的辣菜时,我都怂恿她:“是辣的哦,不信你就尝尝。”她尝了几次,发现妈妈每次说的都是真的,从来没骗过她。从那以后,只要我说辣的,她100%信任我,逗她尝她都不尝了(偷笑……我是后妈吗?!)当然,我也确实没对她撒过谎,不存在露馅的情况。

在上面的3个例子中,孩子最终选择听我的话,都是她的自主决定。与“心理控制”相对应的是“行为控制”——我们只需要管教孩子的行为,而不对TA施加任何心理压力。

因为给了孩子尝试的机会,而在尝试行动中,她自己发现了因果关系,从而做出了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不给予尝试的机会,孩子就难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发现因果关系,难以理解父母制定规则背后的原因,所有的规则都变成了一种限制,孩子只希望挣脱父母的牢笼。

我们希望孩子自愿听话,就必须与TA的自主兴趣保持一致,顺水推舟,而不是逆水行舟,偏偏按照孩子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方式来。激发个体的自主本能,以及对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内在渴求,比用外部压力鞭策着孩子前进要有效得多。

给孩子机会去自主验证我们说的话,去试错,在经验中总结学习,可以帮助加固亲子间的信任,以及父母的“权威性”。而对孩子撒谎、滥用指令、武力强制,只会让TA不再信任我们的权威,破坏亲子关系,导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为人父母,切莫辜负了孩子对我们的那份初始信任,正是因为这信任,孩子才心甘情愿地听话啊。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摆正父母的姿态,离合格的父母更近一步。

胎教故事:胎教故事《小猪锄地》 爸爸睡前读的胎教故事


小猪和小羊是一对好邻居。春天来了,小猪种了一亩玉米,小羊种了一亩向日葵。

夏天到了,秧苗长高了,杂草也长出来了。小羊就跟小猪说:“小猪,咱俩明天一早去地里锄草吧!”

小猪憨憨地笑着说:“好啊,小羊,明天早晨咱俩早点去,趁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咱俩就去,那时候凉快。就这么说定了啊,你明早起来叫醒我。”

第二天一大早,太阳还没升起来的时候,小羊就醒了,然后就去叫小猪:“小猪小猪,快起床啦,咱俩一起去地里锄草。”

正睡得香的小猪翻了个身哼哼唧唧地说:“嗯,再睡一分钟啊,好困呐。”小羊撇撇嘴说:“好吧。”

很快,一分钟过去了,小猪还是不起床,还在那呼噜呼噜地睡着。小羊就又叫了一声:“小猪,一分钟到了,快起床吧,咱俩早去早回。”

小猪又翻了个身哼哼唧唧地说:“嗯嗯,再让我睡一分钟,就一分钟。”说完就又呼呼大睡起来。

很快,一分钟又过去了,小羊见小猪还是在那睡大觉,一点起床的意思都没有,然后就独自扛着锄头去地里锄草了。

小羊用了两个小时就把自己地里的草锄完了,抬头一看,这时太阳才刚刚升起来,还很凉快呢。

胎教故事:胎教故事《迟到的梦精灵》 爸爸睡前读的胎教故事


你是否知道,每个宁静的晚上,当你沉沉的进入梦乡,梦的精灵都会从弯弯的月牙上飞下,划过泛着银辉的湖面,荡起微微波澜。

然后她们又会飞过广阔的青青草原,扬起阵阵清香,穿过树木茂盛的森林,最终降落在你的床边,带来属于你的梦。

而今天的故事主角,一个小姑娘,和你们一样,她也喜欢做梦,她最喜欢梦到满天的星星。

可是女孩根本没有见过星星,因为她,是个什么都看不见的盲人。她不知道星星是什么样子,她也不知道星星怎样发光。

每晚睡觉前,女孩都会想象着星星的模样,或许它们是粉色的,也有可能是黄色的,嗯,要不就是五颜六色的吧,女孩心想,不论是什么颜色,它们都一定是闪闪发光的。

你们看,女孩的想象多美呀。那她的梦也一定很美吧,或许你会这样说。不过,你错了,我亲爱的小朋友,女孩的梦可一点都不漂亮。

没有柔和的月光,更没有璀璨的星星,什么都没有,女孩的梦只是一片黑漆漆的夜幕。女孩对此很伤心,却也无奈,她总是笑着安慰自己,“可能是我的夜晚太黑了,小星星们很害怕,所以不敢出来了吧。”

每当女孩这样喃喃自语时,花园里的小花小草们都心疼极了,谁快来帮帮她吧,它们祈祷着。

胎教方法:胎教故事《熊爸爸的故事》 爸爸睡前读的胎教故事


熊爸爸一直佩服会编故事的狐狸。

他对熊孩子说:“从明天开始,我也要编故事了。”

第二天,熊爸爸自告奋勇要去送熊孩子上学去。

平时,都是熊妈妈送熊孩子的。

熊爸爸背着熊孩子沉甸甸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和熊孩子上学去了。

刚上立交桥,熊爸爸觉得两条腿凉嗖嗖的,怎么回事?

熊爸爸一摸裤腿,啊呀,保暖的裤子没有穿。雪花飘飘,北风呼呼,熊爸爸只穿了两条单裤。

熊孩子问:“熊爸爸,你怎么啦?”

熊爸爸说:“哦,没怎么,我在编故事,刚刚想了一个开头。”

熊孩子开心地说:“哈哈,熊爸爸,快讲给我听听。”

熊爸爸说:“那是一个雪花飘飘的冬天,北风得意地吹着口哨。”

熊孩子说:“北风为什么得意地吹口哨呢?”

熊爸爸说:“北风是个流浪汉,他喜欢流浪的生活。他有一个好朋友,那个朋友是一只熊。”

熊孩子说:“哇,熊爸爸,这只熊会是熊爸爸吗?”

资深教师透露真正优秀孩子的特征,看看你家孩子有几条?


本文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给天下所有家长的忠告:教育好孩子的秘诀,不是成绩、不是早教、也不是名校,而是父母每天对孩子耳濡目染的习惯的影响,由此孩子养成的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东西。

仅追逐成绩、早教、名校而忽略其他,这样的父母目光短浅,因为他们把孩子的人生错误地当成了短跑,但其实人生是一场长跑,只有优秀的性格和习惯,才能让孩子走得更好更远。

老教师用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列举了优秀孩子的5个特征。无独有偶,她的经验跟一些国内外学者的总结相差无几,这也是按照统计学总结出来的概率,孩子在童年时期只要养成以下5个好习惯,未来就不会差。

1、主动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是我们的学校,还是不少家庭,都是以灌输的方式让孩子被动接收。

而当孩子自主捧起书本贪婪阅读的那刻,才是一个标志性的不同——孩子懂得了主动学习。

而让孩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爸妈以身作侧的榜样,爸妈都喜欢阅读,睡前有看书的习惯等,“近朱者赤”的孩子自然而然就养成阅读的习惯。

学会主动学习的孩子,相当于掌握了人生的金钥匙。

2、懂得聆听

不懂聆听的孩子喜欢插话、插嘴,即使看似在听,但可能思绪已经飘到十万八公里之外。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这些小毛病,最好及时阻止。因为倾听代表对他人的尊重,能取得较好的人际关系、利于交往,不懂得倾听,还可能误会别人的意思。

美国通用公司前总裁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3、勤奋坚持

勤奋是李嘉诚先生的成功秘诀。人家比你有钱,还比你勤奋,又穷又懒的你只能当臭脚垫,大概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沦为“臭脚垫”吧?

勤能补拙,一万小时定律,都说明了穷孩子屌丝如想逆袭,就只有勤奋。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勤奋坚持?比如做完一件事才能做其他的,画画要先画完才能玩积木,有始有终;上学后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不上学;长途散步要坚持走完,而不能中途坐车;让孩子养成从小做家务的习惯而不是嫌弃孩子“帮倒忙”。

4.自律自控

判断孩子是否有自制力的一个很好的小实验,就是在孩子面前摆一个最喜爱的食物,跟他们说:”妈妈出去一趟,如果你能忍住10分钟不吃,那么你将能得到两个。”

能做到的孩子很少,但有这等素质的不是一般的孩子。因为嘴馋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能培养吗?尝试让孩子体会到后悔的滋味吧!

自制力就如同镇定剂,能让孩子玩耍后按时写作业、天寒地冻能准时从被窝爬出来、旁边孩子嬉戏打闹他能埋头看书……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绝对了不起。

5、学会思考

少跟孩子说这样的话,“头上只能长头发,不能长草”,“金鱼只能在水里游,不能在天上飞”,“这是唯一答案,别无其他”;从小多问孩子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10根香蕉分给10只猴子,每只猴子一根,但还需要留下一根给伺养员,怎么分”,接纳孩子的答案,鼓励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

当然,想让孩子养成上面的习惯,对于一个懵懂的孩子来说,说教起不了多大的作用,重要的还是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