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早教:家长们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网络,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母们应当怎样防止孩子上网上瘾呢?如今,孩子愈来愈早接触电脑上,父母们都很担忧孩子会沉溺于互联网,那麼父母们应当怎样防止呢?家长们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网络?网编教你好多个方法。

下边大家讨论一下如何能让孩子既玩好又学习好。

第一、父母务必塑造那样的意识,在紙上写上:没有问题孩子,仅有难题父母。wWW.ZJ09.cOM

把义务拉到自身的身上,不必推给院校,也不必推给网咖。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而言,个性化的塑造,没有院校,没有网咖,仅有父母。家长们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网络?

第二、责任者一定要区划清晰,在大家家里边教育孩子到底是谁。

如今,许多 家中,搞不懂;许多 夫妇已过很多年,孩子出难题了,搞不懂到底是谁的义务。谁有空,谁便说几句;没时间,谁也无论。对于孩子全部发展趋势运动轨迹是谁来监控器,没有一个责任者。顾及的情况下,全是难题出去的情况下。

要想把孩子教育好,一定要留意关键时期,一些情况下开展一些教育。培养教育、习惯性教育,尤其是网络电脑的教育层面,最好是在3到8岁中间。这个时候,孩子不管在工作上、精力层面、经济发展层面,都彻底钦佩父母。例如:小孩子不容易续水,他告诉你:“妈妈,我想饮水。”你给他们倒了;“妈妈,我想吃冰激凌。”你也给他们买来;“妈妈,我想在街上。”你将他随身携带街了。他就感觉父母是全能的。家长们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网络?

这一环节,他很想要追随父母,想要听父母得话;他是仰望大家的,视线以内沒有他人。倘若来到十来岁:“我妈妈对我好了,但是,小敏一件事更强;我妈妈很美,但是,小敏更好看。”他的视线就超过了父母的范畴,培养教育的公信力就不易创建起來。因此,一定要在8岁之前;不要在青春发育期之后再开展培养教育。

第三、教育子女要懂得资金投入。

我经常问一些父母:“学电脑,你可以花是多少時间?”有人说,我教至少要三个月。“你驾车必须多久?”驾车到上道,至少要两月。“你花了是多少時间,学习培训教育子女?”“沒有。”从来没有专业地、专心致志地花時间讨论、学习培训教育子女。事实上,孩子要比电脑上、轿车繁杂、高精密得多,可是,许多 父母沒有想起要花大量時间学习培训对人的教育,而在资本主义国家恰好反过来。

美国在登记结婚的情况下,让你一个教育子女的考试试题,假如考但是,就半个月之后再说,你务必报名参加教育子女的学习培训。她们的婚前体检,并不是以生理学、人体器官的查验主导;只是以是不是会教育子女的查验,皇室的社会发展就这样规定的。在国外,父母彼此务必有一个人是学过家政学的,如何教育子女是最重要的一个內容。我国的《三字经》讲“养不教,父之过”,是父母的义务。

家长们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网络?互联网和妈妈,那真是彻底不一样。倘若你来刷碗,刷完后,妈妈会怎么讲?“这是你刷的碗?上边也有青菜叶,你欺骗谁呢,我养你啊这些年,一点用也没有。”互联网会那么说:“搞一个刷碗比赛,第一次刷完有青菜叶,提醒刷得非常好,下一次再接再厉,能够 进到第一级。”第二次没青菜叶了,互联网说:“你能进到第二级,并赠予奇妙毛巾。刷出第五级后,就可以晋升魔术师刷碗师,再向下就变成道长,能够 穿上金子吊带背心,”互联网時刻在毫无疑问你、奖励你,父母常常否认你、严厉打击你。

相关阅读

早教知识:家长这6个不作为,孩子以后易沉迷网络(写给所有父母)


担忧的不无道理。有科学研究显示信息,迷恋游戏的孩子年轻化状况越来越严重。一位母亲就是这样说,“每日我一回家了,孩子就会扑回来抢我的微信,熟练地打开手机里边的游戏,玩着。一开始,我都挺引以为豪的,才2岁的孩子,你看看他玩得多潜心呀,手指头多灵便呀,但如今孩子基本上到夜以继日的程度,不要吃不睡都能够,不许玩就会又哭又闹不仅。”导致这类年轻化的缘故,跟年轻一代的父母自身喜爱看手机,乃至还为此做为哄孩子的专用工具不无关系。

玩一玩、稍加触碰,我并不认为有哪些难题。但若疏忽大意造成 上瘾,或是给孩子种下网络成瘾的将会,就都必须父母警醒了。

那一天跟小伙伴们在一起,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句子题。

一个盆友问:假如一个孩子一直缺乏安全感,也非常少体会过胜利的滋味,那麼他会生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答:我想,会越来越很冷淡,情感隔离,暴力倾向。

另一个盆友说:也将会沉迷游戏游戏!

大伙儿笑起来。

许多情况下,大家都把互联网和互联网游戏视作仇人。想听过许多身旁的父母那样跟我说:自打孩子到了小学一年级,我将家中的有线数字电视和互联网都给停了。殊不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观察,游戏不一定如此十恶不赦。这些在现实世界中缺乏安全感、缺守候、信心常常被严厉打击的孩子,游戏会变成她们的一个极佳庇护所。这个时候,游戏的较大 使用价值取决于:它防止孩子迈向失落,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具有了维护功效。

简而言之,父母没给孩子的,游戏却给了。来看,父母们期待防止孩子沉迷游戏,一味靠强势劝阻并不科学。最先要弄搞清楚,互联网和互联网游戏,究竟给了孩子们哪些?

中科院心理状态所高文斌研究者从2003年刚开始关心并科学研究网络成瘾难题,一样他也是积木宝贝国际早教的权威专家服务团组员之一。且用心听他融合很多网络成瘾案例研究数据信息得到的依据。

父母最先要搞搞清楚,孩子最必须的是啥。

我国孩子在成才中在不一样水平上存有三个缺少:

第一,是“爸爸作用”的缺少

特别是在来到孩子青春发育期,爸爸针对孩子,非常是男孩儿而言很重要,爸爸通常意味着着标准和纪律,孩子自制力的产生与爸爸的功效有挺大关联。网络成瘾中男孩儿多见,“爸爸缺阵”是一大缘故。

第二,是游戏缺少

不但小孩子必须游戏,大孩子依然必须。如今中小学校户外活动不但少,并且男孩子的主题活动在時间上和內容上面和女生类似。实际上男孩子是必须在游戏中有一定的肢体接触,乃至推搡的。当日常生活不能满足时,他就要找代替品。互联网游戏许多全是作战游戏,因此非常容易被男孩子痴迷上。

第三,是同伴的缺少

同伴非常关键,沒有小伙伴就不可以从家中迈向社会发展。可是全国城市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家中内同伴为零。当现实生活中同伴缺少时,互联网却给青少年儿童出示了机遇。

积木宝贝一直在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大家也谈过许多孩子心理成长所务必的心理营养,例如归属感、自控能力、目标感这些,而且注重父亲人物角色、同伴相处及其游戏的必要性。家中和院校是孩子得到所述心理营养的关键安全通道。若家中和院校不可以出示这种营养成分,孩子就会找寻别的的代替品。互联网中,有游戏,有同伴相处,又能得到满足感,恰好填补了三个层面的缺少。

了解了孩子们的心里要求,解决方式也就拥有。全部父母,即便你的孩子如今还不大,都应当掌握下边这六点。假如在下面这六点上,大家过度违反,那麼孩子未来网络成瘾的概率,则会巨大提升。

父母守候过少,孩子未来很容易到游戏中找关心。

因此,请多守候孩子游戏。最好是帮孩子寻找一两项能够 长期性坚持不懈的个人爱好,或是体育竞赛。针对男孩儿而言,必需的体育竞赛和精力发泄特别是在关键。现实世界充足的精彩纷呈得话,沒有孩子还想要沉浸于虚幻世界里去。

实际中沒有同伴相处的机遇,孩子们就一定非常容易被互联网中极其对外开放的社交媒体方法所吸引住。

因此,请父母尽可能帮孩子创建自身实际中的微信朋友圈。如今孩子绝大部分全是独生子。校园内里又以学习培训主导,社交媒体、同伴相处的時间十分比较有限。父母必须出示必需的适用,能够 运用孩子班集体的QQ群、自身的亲朋好友等資源,与一些同年龄孩子的父母创建起优良的互动交流,约到一起给孩子们生产制造团体玩乐的机遇。或是为孩子找寻一些不错的组织等,找寻服务平台,为孩子出示同伴相处的机遇。

些成才中爸爸缺阵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儿,自控能力更差,也更非常容易对网络成瘾。

因此,父亲卷进孩子成才的必要性,如何注重都不算过。依照大家一直的提议,从孩子一岁半刚开始,也就是打从孩子自我认同慢慢萌发起,父亲就应当慢慢多守候孩子游戏。爸爸和孩子的游戏,能够 耳濡目染帮孩子习得有关标准、自控能力等尤为重要的心理状态工作能力。

越忌讳,越引诱。特别是在在那样一个互联网技术社会发展,严禁孩子触碰互联网,相当于痴心妄想。

因此,大家的提议是,容许孩子触碰互联网,但从一开始就设置老规矩。如跟孩子承诺好实际的時间和次数,针对孩子到時间积极完毕电脑上游戏的个人行为给与毫无疑问等。

常常能够 见到父母自身捧着手机上,占据电视机,却不允许去碰电脑电视、玩电子器件游戏。可以说,这一招最非常容易培育出网络成瘾的孩子。为何?父母起先下足了楷模,再用“限定”吊足了孩子的食欲。要是孩子还有机会,就一定会去偷尝“偷尝”。

对于此事,高文斌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句子:

“一次全国性范畴内的数据调查报告,如今互联网是大伙儿的日常生活內容之一,这个时候如果不上外网得话,未来小孩子读大学后很有可能变成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换句话说,假如一个人从不得发烧感冒得话,他一定会得甲流的。可是大家绝大多数为何不容易得甲流?由于大家常常会发烧感冒。”

平常里,帮孩子寻找个人优点和技能,并从自身的优点中得到充足的满足感。

想一下,假如一个孩子在实际中感觉自身一塌糊涂,谁都是指责他,觉得他哪些也做不太好,但互联网和互联网游戏却给了他非常棒的体会,乃至使他感受来到无人能敌的全能型感,那麼沉迷游戏就会变成必定的发展趋向。

因此,父母必须观查、聆听孩子的心里念头,擅于发觉孩子的身上的优点,少指责斥责孩子的缺点。在父母这儿得到了充足的信心和自豪感,孩子就无须去互联网和互联网游戏中去寻找了。

针对早已网络成瘾趋向的孩子,大家的提议以下:

一些学龄前儿童的宝宝,在她们又哭又闹的情况下,父母总会用手机,让孩子播放视频、听歌、玩游戏,渐渐地,孩子“习得”了这类方法,要想玩游戏了,就用又哭又闹“威协”父母。这类作法实际上忽略了对孩子精神实质、感情上的关心。许多情况下,孩子又哭又闹并不是必须化学物质上及时考虑,只是必须被了解。因此,比不上蹲下,抱一抱孩子,等候孩子心态恢复,用心听孩子内心究竟怎样想。

针对大孩子,即儿时中后期至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她们在心理状态和个人行为上面规定父母将自身作为“小大人”乃至“成年人”一样对待,规定大量重视,大量了解,要想单独但又期盼了解和适用。因此,父母需多关心孩子的转变和成才,多了解、重视孩子。当孩子玩游戏的情况下,乃至能够 陪孩子一起玩,给孩子找寻游戏相关资料这些,只需跟孩子承诺好实际玩的時间就好了。

大家常常会发觉,当进到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察觉自己用于树立个性化的个人爱好,另外也变为父母的个人爱好时,她们的喜爱浓度值会巨大减少。反过来,父母越发抵制、限定,孩子的主动性就会越高。她们不便是在这类“判逆”的全过程中,学着寻找自身的界限、试着迈向很深的单独吗?因此,两者之间“堵”,比不上“疏”。

儿童早教:如何防止宝宝沉迷电子游戏


儿童许多 宝宝年龄小小的,就爱玩多种多样电子设备。有时候玩电子游戏能够 开发大脑,可是一直以来,会让宝宝迷恋下来,危害身体发育。应对那样的状况,父母应当怎么做呢?如何防止宝宝沉迷电子游戏?

Q:小编你好,我们的孩子三岁3个月了,如今迷到了玩电脑和手机上,并且一玩就根本停不下来,每一次都全靠暴力行为的方法使他不玩,例如把手机拉过来,把电脑上的开关电源拔了,結果肯定是小孩要痛哭一场。如今和老公电話还要藏着,电脑上每日也害怕开,不便您帮大家支出新招,多谢!如何防止宝宝沉迷电子游戏?儿童

A:三四岁的宝宝玩游戏上瘾,坚信是许多父母会碰到的事儿,而且是非常让人头痛。年纪轻轻迷上电脑上、手机上,除开由于有明显的求知欲迫使外,父母的功效“不容忽视”。爸爸妈妈是小孩的第一任教师,对小孩拥有 耳濡目染、长远长久的危害,因此很少讲过,更改也要从大家刚开始,要坚持不懈没有他眼前玩电脑、看手机,做一个楷模给孩子。

对于大家根据抢手机、拔开关电源来阻拦宝宝,我觉得这不一定是一个好方法。粗鲁的方法总是让宝宝更抵抗,由于他早已持续有自我认同。如何防止宝宝沉迷电子游戏?儿童

提议换一种方法:

宝宝吵着要玩电脑时,先不跟他讲理,由于越讲他越发把专注力放到这儿,因此你也就立即取出别的玩具来,或是果断带他去玩,他将会立刻就兴致勃勃了。宝宝往往老是缠着玩电脑,也是把电脑上当做一个玩具罢了,如果我们取出别的宝宝一样很感兴趣的玩具,他就不容易再叨唠着了。另外,还记得尽量给宝宝分配丰富多彩的生活,兴趣爱好多元化了,宝宝当然就迅速遗忘电脑上和手机了。

随后,你要必须动脑筋和宝宝沟通交流,尝试跟他一起立规矩,例如,玩电脑玩务必到点退出,要不然夺走玩的机遇。最好是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例如今日可以玩一个小时,明日玩50分鐘,一到時间就需要把他从电脑前面抱走。他将会一下子会哭,使他自个在一边哭一会儿吧,使他了解哭是不容易换得玩电脑的机遇的。宝宝大部分头昏脑涨,过阵子有新玩意吸引住他就没事儿的了。

针对宝宝迷上电脑上,一些母亲也是有一些新奇的方式,我认为还可以参照一下:把总开关电源处关掉,让宝宝自身启动,无法开机就对他说,电脑坏了,不提前准备修了!渐渐地,宝宝也会没辙了。假如宝宝会一时由于这一而迷失,你最好立即用其他有趣的东西去调节他的心态。虽然它是个带一点儿蒙骗的真诚谎话,但有时候還是可以用下。

如何防止宝宝沉迷电子游戏?讲过这么多,最重要一点的是,父母给孩子塑造一个楷模,少在小孩眼前用电脑、看手机,多话题书,多一点外出主题活动,构建身心健康优良的生活气氛,坚信宝宝一定会遭受大家的感柒!

家长这6个不作为,孩子以后最易沉迷网络(写给所有父母)


担心的不无道理。有研究显示,沉迷游戏的孩子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位妈妈就这样说,“每天我一回家,孩子就会扑过来抢我的手机,熟练地打开手机里面的游戏,玩起来。一开始,我还挺自豪的,才两岁的孩子,你看他玩得多专注呀,手指多灵活呀,但现在孩子几乎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不吃不睡都可以,不让玩就会哭闹不止。”造成这种低龄化的原因,跟年轻一代的父母自己喜欢玩手机,甚至还以此作为哄孩子的工具不无关系。

玩一玩、稍作接触,我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但若处理不当导致成瘾,或者给孩子埋下网络成瘾的可能,就都需要父母警惕了。

那天跟朋友们在一起,聊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一个朋友问:如果一个孩子一直缺爱,也很少感受过胜利的滋味,那么他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答:我猜,会变得很冷漠,情感隔离,反社会。

另一个朋友说:也可能沉迷网络游戏!

大家笑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网络和网络游戏视为仇敌。我听过不少身边的父母这样告诉我: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一年级,我把家里的有线电视和网络都给停了。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游戏未必这般十恶不赦。那些在现实世界中缺爱、缺陪伴、自信心经常被打击的孩子,游戏会成为他们的一个绝佳避难所。这个时候,游戏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避免孩子走向绝望,对孩子的心理起到了保护作用。

简言之,父母没给孩子的,游戏却给了。看来,父母们希望避免孩子沉迷网络,一味靠强硬制止并不合理。首先要弄明白,网络和网络游戏,到底给了孩子们什么?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高文斌研究员从2002年开始关注并研究网络成瘾问题,同样他也是积木宝贝国际早教的专家顾问团成员之一。且听听他结合大量网络成瘾案例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

父母首先要搞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中国孩子在成长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三个缺失:

第一,是“父亲功能”的缺失

尤其到了孩子青春期,父亲对于孩子,特别是男孩来说很重要,父亲往往代表着规则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大关系。网络成瘾中男孩居多,“父亲缺席”是一大原因。

第二,是游戏缺失

不仅小孩子需要游戏,大孩子仍然需要。现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不仅少,而且男生的活动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都和女生差不多。其实男生是需要在游戏中有一定的肢体接触,甚至肢体冲突的。当现实生活无法满足时,他就去找替代品。网络游戏很多都是战斗游戏,所以很容易被男生迷恋上。

第三,是同伴的缺失

同伴特别重要,没有伙伴就不能从家庭走向社会。但是中国城市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内同伴为零。当现实生活中同伴缺失时,网络却给青少年提供了机会。

积木宝贝一直在强调孩子的心理成长。我们也谈过很多孩子心理成长所必须的心理营养,比如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等等,并且强调爸爸角色、同伴交往以及游戏的重要性。家庭和学校是孩子获得上述心理营养的主要通道。若家庭和学校不能提供这些营养,孩子就会寻找其他的替代品。网络中,有游戏,有同伴交往,又能获得成就感,正好弥补了三个方面的缺失。

了解了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应对方法也就有了。所有父母,即使你的孩子现在还很小,都应该了解下面这6点。如果在下面这6点上,我们过于违背,那么孩子将来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则会极大提高。

?父母陪伴过少,孩子将来极容易到游戏中找关注。

所以,请多陪伴孩子游戏。最好帮孩子找到一两项可以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或者体育运动。对于男孩来说,必要的体育运动和体力宣泄尤其重要。现实世界足够的精彩的话,没有孩子还愿意沉溺在虚拟世界里去。

现实中没有同伴交往的机会,孩子们就一定很容易被网络中极为开放的社交方式所吸引。

所以,请父母尽量帮孩子建立自己现实中的朋友圈。现在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学校里又以学习为主,社交、同伴交往的时间非常有限。父母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可以利用孩子班级的QQ群、自己的亲戚朋友等资源,与一些同龄孩子的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互动,约到一起给孩子们制造集体玩耍的机会。或者为孩子寻找一些较好的机构等,寻找平台,为孩子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

?那些成长中父亲缺席的孩子,尤其是男孩,自控力更差,也更容易对网络成瘾。

所以,爸爸卷入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按照我们一直的建议,从孩子1岁半开始,也就是打从孩子自我意识逐渐萌生起,爸爸就应该逐渐多陪伴孩子游戏。父亲和孩子的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帮孩子习得关于规则、自控力等至关重要的心理能力。

?越禁忌,越诱惑。尤其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社会,禁止孩子接触网络,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允许孩子接触网络,但从一开始就设定规矩。如跟孩子约定好具体的时间和频次,对于孩子到时间主动结束电脑游戏的行为给予肯定等。

经常可以看到父母自己捧着手机,霸占电视,却不允许去碰电脑电视、玩电子游戏。可以说,这一招最容易养出网络成瘾的孩子。为什么?父母先是做足了榜样,再用“限制”吊足了孩子的胃口。只要孩子有机会,就一定会去偷尝“禁果”。

对此,高文斌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现在网络是大家的生活内容之一,这个时候如果不上网的话,将来小孩上大学后很有可能成为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得感冒的话,他一定会得甲流的。但是我们大部分人为什么不会得甲流?因为我们经常会感冒。”

?平日里,帮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和天赋,并从自己的优势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

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在现实中觉得自己一塌糊涂,谁都会批评他,认为他什么也做不好,但网络和网络游戏却给了他非常棒的感受,甚至让他体验到了无所不能的全能感,那么沉迷网络就会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为此,父母需要观察、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少批评指责孩子的短处。在父母这里获得了足够的自信心和优越感,孩子就不必去网络和网络游戏中去找寻了。

?对于已经网络成瘾倾向的孩子,我们的建议如下:

有些学龄前的小宝宝,在他们哭闹的时候,父母常会用手机,让孩子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慢慢地,孩子“习得”了这种方式,想要玩游戏了,就用哭闹“威胁”父母。这种做法其实忽视了对孩子精神、情感上的关注。很多时候,孩子哭闹并非需要物质上即时满足,而是需要被理解。所以,不如蹲下来,抱抱孩子,等待孩子情绪平复,听听孩子心里到底如何想。

对于大孩子,即童年中期至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都要求父母将自己当做“小大人”甚至“成人”一样看待,要求更多尊重,更多理解,想要独立但又渴望理解和支持。所以,父母需多关注孩子的变化和成长,多理解、尊重孩子。当孩子玩游戏的时候,甚至可以陪孩子一起玩,给孩子寻找游戏相关资料等等,只需跟孩子约定好具体玩的时间就好了。

我们经常会发现,当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发现自己用以标榜个性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变成父母的兴趣爱好时,他们的热爱浓度会极大降低。相反,父母越是反对、限制,孩子的积极性就会越高。他们不就是在这种“叛逆”的过程中,学着找到自己的边界、尝试走向更深的独立吗?

所以,与其“堵”,不如“疏”。

怎样避免家长走进早教误区


怎样避免家长走进早教误区

早教是当前最热门的一个教育话题,各种早教机构、早教方式零零种种,父母们应接不暇。方式科学的早期教育确实能让孩子出类拔萃,优人一等。生活中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各种“小神童”和“小天才”的案例。

正是因为早教有这样的“神奇功效”,让许多父母不再用一种理性、平和的态度看待孩子,认识教育。“求早”、“求快”、“求全优”是现在父母们在早教中容易就犯的3种急功近利心理。

忌“求早”——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要求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的希望。正因为一些父母心愿过强,于是便有了“教育越超前越好”一说,早期教育进入家庭就“演变”成了“超早期的行为能力训练”。

任意超越孩子年龄阶段的训练教育是目前不少家庭还没有完意识到的教育误区。父母们在孩子的智力和行为活动能力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时,就急急地进行所谓的“智力开发”,要求孩子做一些“高难度”动作训练:出生2、3个月就训练孩子练习走路;2、3岁时开始教孩子识字、算术;到了4、5岁,小学语文、数学课本就已经摆在了孩子的面前。

更有一些父母执意主张提早孩子的入学年龄,由此也引发了育儿网上妈妈们关于早读书是否好的讨论。

专家分析:“求早”未必好

针对父母们在早教中的“求早”心理,儿童心理及教育专家们颇感忧虑。他们认为,过早的训练和学习违反幼儿认知心理发展的自然进程。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父母早早地进行所谓的智能开发和能力训练,不仅剥夺了孩子童年应有的快乐,增加他们学习的负担和压力;更严重的是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到了失败和不成功的负面情绪体验。

这种“早期教育”不仅达不到父母们预想的效果,孩子还可能因为过多感受失败的沮丧,限制潜能的发挥,也易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在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发展迟缓和压抑。

专家解语:

教育孩子的关键首先是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适时教育。

忌“求快”——“拔苗助长”危害大

长大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同小树苗有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一样,孩子也是慢慢长大的。

小时侯,我们会笑话成语故事中那个为了求快而去“拔苗”的农夫的愚蠢。有一天自己有了孩子,也许也会像那个农夫一样因为盼望自己的“麦苗”快快长大,而去做拔苗的动作。

当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一些父母便设计了"宏伟的"教育计划:婴儿期故意让孩子哭,训练孩子的肺活量;3、4岁就强迫他们弹琴、学画、学书法……希望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快速打造成出一个“小神童”和“小天才”。

专家分析:“求快”出于父母的功利心理

早教中父母出现的“求快”心理很多半是出于害怕孩子落后和成人的功利心理。在父母中,尤其是在城市父母中有一种强烈的教育攀比心理。别的孩子学什么自家的宝贝也要跟着学,并且孩子学习的快慢就是衡量孩子智商的标准。

不同的孩子有他智能的强项和弱项,学习的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如果父母们一味地求快,认为早早让孩子学文字、算术,他今后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好,却不知这样的做法直接破坏了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可能引发孩子以后的极度厌学情绪。

专家解语: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对于孩子的学习和认知切不可求之过急、过早,需平和心态,理性看待。

忌“求全忧”——世界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教育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当然是父母们心目中的最高目标。可是,事情总有愿违的时候,在成长路上孩子难免失败和错误。当他们表现出这不好,那不好时,性急的父母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悲哀,这种悲哀进而上升为用一种激进的方式让孩子“长记性”,样样做到最好。

专家分析:“求全优”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

想想我们自身吧,不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孩子样样都是最出色的,包含着父母一种非理性的教育心态。

上个世纪末,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醒我们:孩子生下来就并非全优。一些智能天生会比较出色,也有一些智能会比其他人逊色。我们要承认每个孩子的智能框架各不相同,8种智能有长有短正构成了孩子的个性和特点。

专家解语:

培养孩子“全优”不太现实,不如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早教不是生产天才和神童万能法。养育聪明宝宝的关键还是要从孩子生长的自然规律出发,了解孩子的优势,让他发挥最大的潜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