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家提醒育龄女性,当你打算要孩子时相应的准备工作就应开始。如增加营养、戒烟戒酒、积极从事体育锻炼等,但哼唱在增强体质方面与营养、运动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某些方面甚至有独到之处。

专家解释:

人体的某些肌肉(如四肢肌肉等骨骼肌)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而内脏平滑肌却不能只靠锻炼来改善,唯有声音能到达这些肌肉,唱歌发出声音引起声带振动,而振动可以净化身体,增强心、肝、脾、肺、肾等器官的功能。

其中,对肺功能的锻炼特别强:声带的振动使肺部扩张,胸肌兴奋,肺活量增加,血液氧含量提高,从而为未来的胎儿奠定良好的营养基础。

同时,唱歌可以优化人的心境,保持愉悦情绪,使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始终处于正常状态,提供给胎儿一个优越的发育环境,使其先天充足,日后自然健康聪慧。

孕期哼唱:最佳胎教方式

胎教一词已成为时下时髦用语之一,在促进优生方面确有独到功效。

其中,音乐对胎儿具有特殊的营养作用,故音乐胎教最为流行。但是,科学家发现再好的音乐也比不上出自于孕妇口中的歌声。这是因为孕妇的歌声能使胎儿获得感觉与感情的双重满足,无论是来自录音机或是电唱机的歌声,既没有母亲唱歌给胎儿机体带来的物理振动,更缺乏饱含母爱的亲情对胎儿感情的激发。

正如专家所说:“孕期母亲经常唱歌,对胎儿相当一种‘产前免疫’,可为其提供重要的记忆印象,不仅有助于胎儿体格生长,也有益于智力发育。”

相关知识

“世上只有妈妈好”吗


从古到今,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能干、成材成“龙”。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心血与精力尽可能地倾注到孩子身上,为他们的成材日夜操心;有的家长为了子女的将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家庭是培养孩子的摇篮,是儿童启蒙的第一课堂。母亲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亲是孩子的最初老师。孩子生活在家庭中是离不开母爱的,同样也离不开父爱的。缺少其中之一,孩子的心理均衡就会倾斜。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各有各的风格。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和潜能的开发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在生活上,母亲的照料超过父亲,而人格的影响上,父亲的一言一行常常给子女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大量事实证明: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已经逐步认识到“妈妈好,爸爸也好”。父亲做儿女们的“最高统帅”时,他所倡导的游戏方式明显有别于母亲。父亲的生活道路与社会经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常常会超过母亲的活动范围,具有更为广阔的开拓性和丰富性。就好像一本打开的生活教科书,给子女以生活的启迪和行为榜样。有人研究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认为母爱具有无条件性和自然本能性;而父爱则具有更多的条件性和社会理智性。父爱较粗犷,母爱较细腻;父爱比较注重于精神上的关心和成材道路上的指导,母爱比较注重于生活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供给;母爱比较着重于眼前,父爱多着重于未来;母爱是以更多的感情方式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则是以更多的理智和行为来教育孩子。每次考试之后,母亲关心的是分数和孩子在班上的名次;父亲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水平及紧张心理的影响。考试不理想时,母亲常常缩减孩子游戏的时间,督促多投入在功课上;父亲则建议孩子通过走入大自然或游戏来放松一下自己,消除沮丧心理。

不可否认,母爱是伟大的,是发自内心、发自天性的无私的爱。大量的研究表明:母爱常常表现在对婴儿早期感情上的冲动。随着孩子的成长,对母爱的社会性、道德性和教育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母亲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应随着子女的成长而发展,若还停留在原来的地方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当孩子逐渐成长,心理上的依赖顺从开始转向独立性发展,这时若母亲仍然要求孩子继续依赖顺从自己,否则就是不仁、不义、不孝,因而伤心,责怪孩子,将会造成子女的逆反情绪,从而扩大了子女与母亲之间的矛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是童年时期的照料,而是更高层次的指导,这时就体现出了父爱的崇高。父爱较为内隐,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孩子,从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启迪孩子的智力与潜能。

因此仅让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是有失偏颇的。儿女的成长过程中,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培养,父爱和母爱都是不可缺少的。

你是“中国好父母”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孩子,可是扪心而问,我们自己是好父母么?记得豆瓣上有一个小组“父母皆祸害”,引起大家的共鸣和纷纷吐槽,还有一本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里边的案例真是发人深省。那么问题来了,“好父母哪家强?”,摇篮小编给您一一说道说道,快来看看你做到了几条吧。

1.通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找机会,试着将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吧。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使你又向孩子的心灵走近了一步。

爱心贴士:从现在开始,当孩子跟你谈起某件事的时候,试着放弃你的纠正、说教、反对或解释。就对他说:“哦,还有呢?”认真地听他讲,也许你会听到让你觉得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或观点。孩子看到和感觉到的更多细节是对你的最好奖励。

2.保持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好习惯

我们当然知道讲故事的好处,但也许你还不知道,研究表明,与很多其他交谈不一样的是,我们讲故事时的语气、声调和节奏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帮助他消除焦虑。

爱心贴士:这项活动已经不只意味着平静和愉快了,更是一种宝贵的习惯。从现在起,让电视、电脑和手机都靠边站吧。假如你现在每星期给孩子讲一次故事,建议你改为两次,或者把故事时间从15分钟延长到20分钟。如果一个星期有三或四个晚上能坚持给孩子讲故事,就太好了。

3.适当放手

这是给妈妈们布置的一项特殊作业:把一些家务委派给其他家庭成员:你的丈夫、孩子、亲朋等等。因为,能否为自己减负是评判一个母亲心智和能力的重要标准。减轻自己的负担后,你就不再会经常为忙不过来而心存抱怨了,感觉轻松了很多。无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妈妈都为她们每天必做的家务事所困扰,抱怨家里的事儿永远都忙不完,内心积存着极大的怨气。

爱心贴士:可以先挑些零碎又简单的事儿,分派给大家。记住,从小事开始:比如,每周挑一个晚上由爸爸哄孩子睡觉。或者给你的孩子也分派些家务事,比如:1岁多的孩子能帮你拿鞋,2岁的孩子可以给宠物喂食,3岁的孩子可以帮你拿筷子。渐渐地,让所有家庭成员都养成帮忙的好习惯,给他们增加任务,除了你自己。

4.表扬孩子的好行为

当孩子把自己最心爱的滑板车让给别的孩子玩,或是为你做了一张画着笑脸的卡片时,你要用小小的表扬表示关注。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孩子这种可爱或是大方的表现,并且希望他们的这种行为能够发扬和巩固。那么当孩子友善地对待别人时,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关注并夸奖他是帮助他建立主人翁意识,并且获得良好自我感觉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表扬孩子的好人好事,也可以提醒他懂得感激别人的帮助。

爱心贴士:千万别让孩子觉得做一张卡片或者分享一个玩具就是最最了不起的事迹了。你只需要简单地说:“我儿子能把自己的滑板车让给冬冬玩儿,真棒!”,然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好了。

5.凡事往好处想

这一点比较困难,谁让为人父母的我们都有那么多的烦心事儿呢。孩子刚能吃米粉,你就开始发愁怎么给他做复杂的饭了?这几天他在院里玩的时候表现出霸气,你就断定他以后没有朋友了?你必须使自己尽可能地朝最好的方向考虑问题,而不是相反。

爱心贴士:捡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不像平常那样劳神那样较劲了,就随它去吧。可能早上孩子上幼儿园前又磨磨蹭蹭的了,别去想他是不是会迟到或者主观地认为他以后会无组织无纪律吧,就对自己说——“他正在学着自己做决定”好了。

6.不要和情绪激动的孩子争论

尽管在晚饭前要吃点心是错误的,但对于一个狂躁不安的孩子来说,这一结论的逻辑毫无用处。你最好放弃对他加以干涉的念头。和一个正在气头儿上的孩子理论毫无意义,别在妄图说服他了,恰恰相反,你可能更应该避开他,不然他会更烦躁。那样的话,孩子觉得很难过不说,你也会有挫败感。

爱心贴士:如果你和孩子在公共场所,最好能带他迅速离开,找个安静的地方让大家平静下来;如果在家,你可以去另外的房间。总之,需要转变的关键是你而不是孩子。不妨暂时避开当时的气氛,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切都会过去的。

7.和孩子亲密接触

给他一个拥抱、揉揉他的头发或者挠挠他的后背。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如果你整天忙得连和孩子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还是需要提个醒的。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是成年人沟通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往往忽视了身体接触的表达方式,也似乎已经遗忘了偶尔的身体接触可以传递多么强烈的爱的讯息。让轻轻的一个吻或者脸颊的抚摸,成为你和孩子每日生活的一部分吧。

爱心贴士:每天问自己,今天我该怎样通过接触表达我的爱呢?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很喜欢一个大大的拥抱,但也有的孩子会因此紧张和害羞。所以,你需要用心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接触方式。

8.抽时间,和孩子一起消磨时光

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尽管很多人认为一家人呆在一起的时间不少,但实际上的情况却往往是爸爸上网,妈妈打扫卫生,而孩子猫在自己的屋里打游戏。其实你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陪他一起度过的闲暇时光。孩子可能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跟你说,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场或去公园了。你可能忽视了,其实孩子特别珍惜和其他家庭成员坐在一起的片刻时光,哪怕什么事都不做。

爱心贴士:每周都抽一会儿时间,全家聚在一起,清清静静地呆一会儿。你可以周六早上把孩子从床上叫起来,一起到楼下走走或者一起踢会儿球,哪怕只有半个小时。或者,在某天晚饭后,和一家人坐一会儿,而不是赶紧冲进厨房拾掇碗筷,就当你是在餐馆里吃的饭好了。

9.常常保持微笑

孩子(尤其是年龄非常小的时候)对成人的面部表情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并能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如果你常常微笑,你的孩子也会常常微笑,并且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而且,当孩子觉察到他给父母带来了欢乐时,他的自我感觉会更好。

爱心贴士:每天问问自己,今天孩子的行为或话语让我笑过吗?在和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好笑的事儿了吗?作为父母,我们总是被一天到晚,忙也忙不完的事所烦恼。其实一个简单的微笑就能缓解一天的劳碌和紧张,放松心情。现在就试着改变一下吧!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发又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儿,或者你自己给他讲个笑话;给女儿洗澡的时候,别去想她睡着后你还要忙的工作,看着她给塑料鸭子喂水,不是很有趣么?

育儿知识:婴儿奶瓶是玻璃好还是塑料好?


育儿知识大全说到市面上奶瓶有夹层玻璃的和塑胶的二种。夹层玻璃奶瓶内腔光洁,非常容易清理,蒸制消毒不形变,适用不容易自抱奶瓶喝奶的婴儿。育儿知识百科全书讲到塑胶奶瓶時间长期后非常容易黄或不全透明,不容易查询。育儿知识大全说到奶瓶是不是清洗,有的经蒸制消毒后还会形变,但对可以自抱奶瓶喝奶的婴儿则较为安全性。有一种奶瓶附加的橡皮擦奶头有全自动进气口设备,当婴儿吸入奶瓶中的奶时,因瓶里呈空气压力进而进气口设备对外开放,以维持奶瓶內外工作压力区别并不大,有利于婴儿吮吸奶汁,省掉了喂母乳全过程中不断拔出来奶头使气体由奶孔进到的不便并防止对婴儿喝奶的影响。

理应应用带瓶帽的奶瓶,便于遮住消毒后的奶头和瓶塞,避免环境污染。育儿知识大全说到假如用不带帽的奶瓶,能用白布自做瓶帽,尺寸超出奶瓶直徑,便于能遮住奶头和奶瓶上方。奶瓶瓶塞宜大不适合小,有利于装奶和清理。最好是买240ml容积的大奶瓶,能够一直采用断奶后不需拆换。但是表明一点,240 ml并不是婴儿一次应吃的奶量,低于6月婴儿的一次奶量不可超出200ml、超过6月的婴儿一次最很多不可超出220ml。

奶瓶的总数应等于婴儿每天喂母乳和喂水的频次或更 多一些,便于奶瓶损坏时不耽搁应用。有的父母只买2、3个奶瓶更替应用,只在喂母乳后洗一洗或用沸水涮一涮,没经蒸制消毒就再度应用,这类清理粗心大意的奶瓶很易滋长病原菌,造成婴儿胃肠道感染。充足的奶瓶和奶头,有利于将试过的奶瓶和奶头积累出来,集中化清理消毒。消毒的奶瓶运用瓶帽盖好以便第二天应用。干万不能为节省奶瓶而得不偿失。

一般而言,饲养新生婴儿应用夹层玻璃奶瓶主导。3月后,用塑胶奶瓶多一些。

淘气男孩是好的,调皮女孩是巧的!


有一个故事很有寓意。妈妈让姐妹俩去玫瑰园采花。一阵过后,两姐妹中一个满脸愤怒,而另一个却兴高采烈。问其原因,愤怒的姐姐说:“玫瑰花真是讨厌,它们浑身都长满了刺!”而兴奋的妹妹却说:“玫瑰花好可爱呀,每一个刺的上面都长着一朵美丽的花!”

正如故事中所描绘的,玫瑰花这样一个美丽的事物,却因为不同的看待方式,获得了不同的评价。而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她满怀着对孩子们的挚爱,寄语少儿父母和教师要正确看待“淘气”和“调皮”。俄国当代教育家阿莫纳什维里也认为,顽皮是儿童智慧的表现,是儿童“可贵的品质”。如果一个儿童一点儿也不淘气,就意味着他内在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在沉睡,没有得到发展。如果整个童年他都呆头呆脑地度过,长大成人之后,任何力量都不能唤醒他这种沉睡着的智慧和创造潜能。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作为教师应看到顽皮儿童的另一面。同时他还建议当面对顽皮儿童时,“教师不是要经常用心拔除野草——根除恶习,而是要十分小心地保护好那些尚未茁壮的幼苗的柔弱根部和向着太阳生长的新叶。如果美好的品质得到蓬勃发展,那么恶习就会受到排挤而在儿童自己不觉察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消失。”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顽皮儿童是富有创造性和有希望的儿童。

顽皮儿童是聪明伶俐、思维活跃、反应迅速的儿童,对于教学内容经常一点就通,于是常把剩余精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以外的事情上,也因此常被教师批评为不守课堂纪律、注意力不集中。

顽皮儿童是头脑灵敏、机智的儿童,他们善于在一些突然发生的情况下施展自己的才能,有许多“鬼点子”,常出乎教师所料与所控,对教师的“权威”或“常规”形成挑战,故而受到误解和斥责。

顽皮儿童是具有强烈表现欲的儿童,通常他们的运动能力也很强,做事并不循规蹈矩,常常在教师要求之外做一些“出轨”的事,因此常会遭到老师的责罚。

顽皮儿童是有幽默感的儿童,他们往往把严肃的事看成很可笑的事,他们的情绪和笑声会感染别的孩子,但有时也会善意地取笑别人。这些常被老师认为是故意破坏纪律的恶作剧而还以白眼。

顽皮儿童是好奇心极强的儿童,他们通常精力过剩,不知疲倦,对任何事情都想看个明白、弄个究竟,并喜欢动手,常在探究时会因把东西弄坏而受到惩罚。

顽皮儿童是乐观、愉快的儿童,他们热情、主动,乐于与人相处,有正义感,善于帮助别的儿童,有时也因好事没做好而带来麻烦。

此外,顽皮儿童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他们是积极的幻想家,总是尽力设法去认识和改造身边的事物,由于他们的大胆、勇敢,他们的世界总是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顽皮儿童是具有创造性的儿童,他们的“异想天开”、不拘一格,使得他们做事情并不墨守成规,通常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因此,常常获得丰富的体验,产生创新的想法。由于顽皮儿童聪颖、好奇、好动、乐交往,同时他们又有一颗敏感、丰富的心,所以往往会获得比一般儿童更多的体验,也能更多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多彩。

总之,顽皮儿童是很有“个性”的,他们的这些“个性”恰恰体现了创造性人才的突出特征,因此我们切不可视他们为“异类”而频频批评指责他们。相反,应认识到他们个性中蕴涵的独特价值,予以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