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家家”,你大概只知道是孩子们的一种游戏。这个方法超实用。

最近又有不少爸妈留言,说自己的孩子每学一项兴趣便讨厌一项,不仅学得不长久,兴趣也提不上来。怎么办?很明显,这些父母都没知道科学培养孩子兴趣的方法。经常阅读幼儿说的爸妈们一定听过波尔加三姐妹,犹太裔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用“才艺学习线路图”,把3个女儿的国际象棋兴趣培养得让人惊叹,成为兴趣培养的经典。不过,幼儿说今天从另一个角度给大家支招,如何让孩子爱上Ta的学习——把“过家家”游戏用在了学习上。

“过家家”式学习,让孩子当“小老师”

朋友家的小女孩雁雁,6岁,是一位爱笑的小姑娘,笑的时候小眼睛就像天上的星星闪闪发亮。钢琴老师说雁雁的手指修长,是个天生的钢琴坯子,所以雁雁妈妈便让孩子学起了钢琴。雁雁跟所有孩子一样爱新鲜,一开始学得很积极。但没多久,她也像其他孩子一样,没那么喜欢了。雁雁妈妈心想,钢琴已经买回家了,可不能就这样结束,她便来问我怎么挽救。我给她出了个主意。

一天,雁雁练完钢琴,妈妈称赞了女儿取得的进步,接着认真地做了一个决定:从当天起,让女儿教自己学钢琴。孩子一开始吃了一惊,后来也同意当妈妈的小老师。从此,当孩子没回家前,妈妈会自学,当孩子回到家,便像认真的小学生那样问“小老师”。孩子也常常带着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在上课时问老师。没多久,雁雁妈妈收到了钢琴老师的惊呼:“就像换了一个孩子似的”。因为孩子有了“教妈妈”的责任感,不仅教妈妈教得很认真,连自己上钢琴课也学习得格外用心,生怕漏掉了一丁点而教错了妈妈。

在这些原因下,孩子的钢琴也进步得非常快,也因为进步快,孩子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越学越喜欢。雁雁妈妈说,女儿每天笑咪咪地从老师家回来,接着又笑眯眯地坐到了自己的钢琴前,常常觉察不到睡觉闹钟响起。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老师对知识的记忆比孩子好。一方面是因为老师长年累月教的是同样的知识,另一方面老师授课时为了要清晰地讲述出来,需要真正吃透知识。所以,“当老师”不仅是对学习的重复记忆,更是对知识和技能不断搓摩的过程。

“过家家”式学习,同时也是翻转式学习的家庭应用

“过家家”游戏,我们知道是孩子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模仿大人的行为,是幼儿成长的一种正常现象。“过家家游戏”的学习方式,把“过家家”游戏的角色扮演精髓用在了孩子的学习上,也是翻转式学习的一种家庭应用。翻转式学习是美国儿童学习专家拉塞尔?L?阿克夫提出来的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已经被美国不少学校包括幼儿园应用在了对孩子的授课上。这种方式,调转了教与学即“老师教孩子被动接受”的传统方式,让孩子先学习,然后通过问题式驱动孩子了解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和知识缺陷,然后老师通过孩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再教育和传授知识。学者们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迅速上升。通过“孩子学习”、“提问题”、“老师传授”的顺序,不仅知识的记忆得到了强化,还能帮助孩子理解甚至应用知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当然,“过家家”式学习,不仅仅能用在学习钢琴上,实际上它能用在一切学习上。

原因是有两大优势:

1、以“游戏”的方式达到学习的效果

因为角色扮演,孩子觉得是在玩游戏,在边“玩”边“教”中,孩子不仅重复复习了知识,还因为角色换位,孩子能从老师的角度思考,感受到老师的付出和劳动;也能从老师的角度观察“学生”,培养了更多的同理心,有助于孩子尊重知识、尊重别人,也能促进自己日后更努力学习。“过家家”式学习,因为有趣,尤其适合幼儿学习。

2、问题式驱动,提高学习效率

“过家家”式学习中,爸爸妈妈扮演学生,通过问“小老师”问题,是翻转式学习的精髓和应用。在回答“学生”的同时,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老师”不仅能知道自己哪方面知识存在不足,有助于孩子进行“问题式驱动”的学习,同时,对孩子来说,“过家家”式学习也是知识的应用过程,对孩子知识的学习也起到了加强的作用。

再给大家讲个案例。

老师常常说小M是个“一学完便会忘”的孩子,孩子有个小小绰号叫“忘干净”。小M刚学算术不久,老师让家长给孩子复习。复习,毫无疑问是一件超级乏味的事情。小M爸爸就想到了“过家家”式学习——让孩子“当小老师”,没想到小M不仅没有厌烦,还爱上了这种方式的“复习”。因为孩子觉得自己是在玩一场“过家家游戏”!为什么呢?小M扮演老师,爸爸扮演小学生,有时玩具也当其他小学生。虽然小M老师有些害羞,但在“好学”爸爸的认真提问下,小M老师把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再后来,小M不满足于教爸爸算术了,语文、英文……都要教,现在小M的老师们常常在课堂上表扬小M的记忆很好,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小M爸爸的“过家家”式学习,达到了有趣、深记忆的效果。

伊恩.莱斯利说,世界的有趣程度,取决于你观察它的角度。学习的有趣程度,取决于你学习的方式。“过家家”式学习,让学习更有趣、孩子更优秀。赶紧收了吧!

精选阅读

孩子们喜欢玩“过家家”游戏


孩子们喜欢玩“过家家”游戏

开始玩“过家家”游戏,大人可参与到游戏中去,充当某个角色,并示范性地教给幼儿怎样用新的玩具,讲解各种玩具的名称、用途、特征及外形特点,认识各种娃娃用品。孩子一旦掌握了玩具的基本用途和玩法,就会举一反三,创造性地发挥各种使用玩具的方法。大人还应及时指出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不正确玩法,对内容不健康的游戏,大人可通过纠正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进行正面教育,切忌粗暴地干涉和训斥。

通过玩“过家家”的游戏,培养学龄前儿童善良的个性和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平时大人也应多带孩子外出,开阔眼界,丰富生活内容,提供观察想象的场所和机会。幼儿接受的信息越多,想象力和模仿力就越强,“过家家”游戏的内容就越丰富。

3-6岁的孩子都喜欢玩“过家家”游戏,在里边充当某一角色。女孩子一般喜欢当妈妈,男孩子喜欢当爸爸,他们会像模像样地抱着娃娃,拍着哼着。嘴里念念有词:“宝宝,别哭,宝宝听话,妈妈给你喂饭。”

这里,孩子运用充分的想象和模仿能力,回忆起平时生活中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情景,发挥性地运用在自己的角色中。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得到发展,同时语言的运用,对各种生活用品名称和用途的再认识,又进一步增长了儿童知识,丰富了词汇,促进了口头语言的发展。

市场上娃娃的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过家家”用的娃娃最好是选择塑料制作的,四肢能活动、能坐能站的男女儿童娃娃。

娃娃身上的衣服能穿脱,这样便于洗涤和消毒,也可以让幼儿有机会学习穿脱衣服,锻炼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时还要准备一些娃娃的生活用品,如小桌、小椅、小柜、小电话、小餐具、小茶具等。

“过家家”游戏培养孩子责任感


孩子们的游戏主要是学习和模仿。孩子们热爱游戏,是因为他(她)们可以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过家家”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由男孩和女孩饰演家庭中的不同成员,在“过家家”过程中,他们在用自己的眼光评判父母的对错,表达自己的观点。

那么,游戏与性教育有什么关系呢?用“过家家”游戏来举例:

1、“过家家”与性别角色的教育有关

给孩子安排在游戏中正确的位置上,让孩子充分地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对自己(爸爸或妈妈)的感受(正确的或错误的),及时地给予指导,即告诉他:做爸爸应该如何、如何……做妈妈应该如何、如何……

2、“过家家”可以促进孩子增长与人交往的知识

孩子通过“过家家”游戏,与游戏中的“家人”密切接触,他(她)们也会相互拥抱,甚至接吻,向家里其他人示好。孩子这种天真纯洁的感情流露对于成年后的性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常见有些人非常强烈地爱上了一个恋爱的对象,却不敢,也不知该如何表达,以至铸成终生遗憾。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他(她)们一生的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3、“过家家”游戏让孩子们学习承担责任

在“过家家”的游戏中,孩子们将演绎家庭生活的不同片断,养育孩子就是其中的一幕。著名的美国芝麻街节目制作者,曾制作了一套“少年性教育”片,其中就有主持人安排男女少年领养“替代娃娃”两个星期的片断。

两个星期后,这些临时的爸爸、妈妈畅谈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想我自己是非常热爱孩子的”,有的则说“哎呀,太麻烦了,我以后可不能要孩子”,更多的是体会到“未婚先孕”决不可取。可见,这样的预演,对一个人今后生活的指导,受益匪浅!

4、通过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可以及时发现将来可能向不良发展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这些问题主要为:

a、男孩强行扒看女孩子的生殖器官。

b、男孩和男孩,女孩和女孩之间扮演生活中的男、女角色。

c、数个男孩与单个女孩扮演夫妻生活或数个女孩与单个男孩扮演夫妻生活。

d、在男孩与女孩扮演夫妻的过程中,“鬼鬼祟祟”东躲西藏,认为自己扮演的事是见不得人的。

……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通过孩子的游戏,家长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修改自己的行为。家长还可以亲自参加到游戏中,如扮演“布娃娃”的爷爷、奶奶,与孩子在游戏中增进感情,教授知识。“过家家”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孩子在表演、编排情节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从而促进智力的发育。

过家家玩儿时扮什么角色


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孩子们开始过家家玩。谁当爸爸倒是定下来了,可是却为谁当妈妈争执不下。

“我想当妈妈。”

“不行,男孩子怎么能当妈妈?”

“男孩子怎么不行?”

“不行,那多可笑呀!”

“没什么可笑的,我要当妈妈。”

“他当妈妈你们不觉得可笑吗?”

“可笑,不行。”

“可是,我就是想当妈妈。”

最后,用强行表决法,宁宁当了妈妈。没想到,他那声调、态度,俨然是个活生生的妈妈。

儿童的心理分析:

宁宁为什么固执地非要争当妈妈的角色不可呢?其他的孩子似乎对男女性别角色都很明确,只有他好象完全不清楚。在这种时候,做母亲的不要责备宁宁,可以把他心目中的爸爸和妈妈的形象做个比较。

比如说,让他扮演一个爸爸的角色,然后再扮演一个妈妈的角色。两者一比较,他完全可能很自然地扮演出妈妈的角色,却不能很好地表演爸爸的角色。这是因为,他没有表演爸爸角色的信心。

这可能是由于他和爸爸一起生活的时间少,在他的思想意识里没有培植出与爸爸一体感的缘故吧。

妈妈的高招:

做父母的总是希望男孩有个男孩相,女孩有个女孩样儿。但是,对于尚处于幼儿期的孩子,提出这种要求未免过早。

特别是象宁宁这样的孩子,每天和妈妈在一起,几乎没有和爸爸一起生活的体,在他的心目中就很难建立起与爸爸的一体感,因此,他才提出要求扮妈妈的角色。所以说,不要去责备宁宁,相反,倒是可以把这件事情作为他爸爸的反省材料,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把爸爸的形象牢固地培植在宁宁的心目中。

男孩子通过日常的耳濡目染,即使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很象母亲,但通过幼儿园、小学校的集体生活,很快就会自然而然地培育了男性的“性角色”及其特征。重要的是要耐心等待其自然形成。

过家家,孩子扮演着眼中父母


孩子们的游戏主要是学习和模仿。孩子们热爱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过家家”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的游戏。

这是一种由男孩和女孩饰演家庭中不同成员的游戏,但在孩子们“过家家”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发现孩子们表现出的是自己在生活中的缩影,不管是好是坏,用这种方式,孩子们表达出了自己的评判。

那么,游戏与性教育有什么关系

用“过家家”游戏来举例:

1、“过家家”与性别角色的教育有关

给孩子安排在游戏中正确的位置上,让孩子充分地表演。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可以了解孩子对自己(爸爸或妈妈)的感受(正确的或错误的),及时地给予指导,即告诉他:做爸爸应该如何、如何……做妈妈应该如何、如何……

2、“过家家”可以促进孩子增长与人交往的知识

孩子通过“过家家”游戏,与游戏中的“家人”密切接触,他(她)们也会相互拥抱,甚至接吻,向家里其他人示好。孩子这种天真纯洁的感情流露对于成年后的性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常见有些人非常强烈地爱上了一个恋爱的对象,却不敢,也不知该如何表达,以至铸成终生遗憾。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他(她)们一生的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3、“过家家”游戏让孩子们学习承担责任

在“过家家”的游戏中,孩子们将演绎家庭生活的不同片断,养育孩子就是其中的一幕。著名的美国芝麻街节目制作者,曾制作了一套“少年性教育”片,其中就有主持人安排男女少年领养“替代娃娃”两个星期的片断。两个星期后,这些临时的爸爸、妈妈畅谈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想我自己是非常热爱孩子的”,有的则说“哎呀,太麻烦了,我以后可不能要孩子”,更多的是体会到“少女怀孕”决不可取。可见,这样的预演,对一个人今后生活的指导,受益匪浅!

4、发现孩子的不良倾向

通过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可以及时发现将来可能向不良发展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这些问题主要为:

a、男孩强行扒看女孩子的生殖器官。

b、男孩和男孩,女孩和女孩之间扮演生活中的男、女角色。

c、数个男孩与单个女孩扮演夫妻生活或数个女孩与单个男孩扮演夫妻生活。

d、在男孩与女孩扮演夫妻的过程中,“鬼鬼祟祟”东躲西藏,认为自己扮演的事是见不得人的。

……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通过孩子的游戏,父母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修改自己的行为,以给予孩子良好的榜样。

“过家家”是孩子的游戏,但不表示父母不能参加进去,适合的角色如扮演“布娃娃”的爷爷、奶奶……,另外,父母的亲自体验更能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以游戏的方式给孩子指导。同时,这还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良机,因为,此时更能让孩子们接受。

最后,“过家家”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孩子在表演、编排情节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从而促进智力的发育。

会玩的宝宝更聪明


日常生活中,有的宝宝很淘气,玩起游戏来精灵的很,一肚子主意,有时不免有些出格的行为,让大人提心吊胆;也有的宝宝很乖,大人不让玩的就决不敢碰,安安静静,很让大人省心。这两类宝宝那一类更聪明呢?其实,凡事都不能走极端,过分淘气的宝宝容易出危险,过分安静的宝宝又缺乏勇气,聪明的父母应该教会自己的宝宝怎样玩,有目的地鼓励宝宝做一些游戏,寓教于玩,会玩的宝宝才能更聪明。

宝宝的智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后天的培养更为重要。智力的五要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其它四种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思维能力又包括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判断及抽象的能力。所谓聪明就是指宝宝的思维能力强。

宝宝在各种各样的游戏和玩耍中,都有机会培养思维能力。比如说怎样搭积木才能更形象、更美观、更稳固;拼图时怎样发现图块与图块之间的联系,怎样才能拼得又快又准;玩球的时候怎样控制自己的力量和用力方向,让球按照自己的意图做出反应;玩娃娃家游戏时怎样把游戏情节设计得合情合理;画画时怎样把事物勾画得更形象逼真等等,这些游戏除了需要宝宝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之外,都需要宝宝具有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不要小看了宝宝的玩,宝宝的玩需要父母的指导和适度参与,如果只是给宝宝买了一大堆的玩具,却不教给宝宝怎么玩,或者大人根本就没有玩过宝宝的玩具,那么你的宝宝就很难从他的玩具中得到更多的“智力营养”。也许他只会把积木杂乱无章地堆叠在一起;把球盲目地扔来扔去;别人玩娃娃家游戏时他往往充当一个破坏的角色;也根本坐不下来耐心地拼图和画画;常常一会儿也闲不住,但也不知他在忙什么,上蹿下跳,大叫大嚷,消耗他过剩的精力。这样宝宝也就很难从玩具和游戏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反而会成为一个讨人嫌的“小闹将”。久而久之,不仅对宝宝的智力发展有影响,也会影响宝宝的性格。

有人说,游戏是儿童想象和创造的天地,的确如此,特别是各种智力游戏更是训练宝宝思维的好办法,因此,父母应关注宝宝的游戏行为,鼓励并指导宝宝多做有益的游戏。但也不应忽视体育游戏,体育运动对宝宝的智力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让宝宝更聪明的动手游戏


孩子到了3岁左右,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锻炼孩子的手指灵巧程度,开发孩子的智力。下面的一些小游戏或者简单劳动在家庭中就可以办到,父母不妨让孩子多锻炼:

撕纸

拿五颜六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地撕成条、块,并可以根据撕出的形状想像地称为面条、饼干、头发等等。如果家里有缝纫机,妈妈可以在比较硬的纸张上用缝纫机踏出针孔组成的各色图形,让孩子撕下来玩。

折手帕、纸巾

手帕、纸巾都是柔软的,可以随便折成各种图形,教给孩子怎样折出角、边,折成纸船、纸鹤、花朵、扇子等等。

穿珠子、纽扣

让孩子用线、塑料绳把各种色彩、形状的珠子、纽扣穿起来。随着孩子动作的熟练和精细化,珠子和纽扣的洞眼可以逐渐变小,绳子逐渐变细、变软。

夹弹子、糖球

让孩子用筷子把碗里的玻璃珠或者糖球一颗颗夹到其他的容器里,锻炼一段时间后可以换成颗粒更小的圆形豆子。

比划动作

在唱歌、跳舞、学儿歌的同时,可以教孩子用小手比划各种动作,把内容表演出来。

手工制作和生活自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孩子自己系鞋带、拿筷子吃饭;给孩子准备小剪刀进行剪纸制作,玩插塑类的玩具等等都可以增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

专家指出,手指的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的广大区域,而通过大脑的思维和眼睛的观察又可以不断纠正改善手指的动作精细化程度。眼、手、脑的配合协调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所以家长务必要给孩子多动手的机会。

让宝宝更聪明的手指游戏


幼儿手指游戏,顾名思义,就是和宝宝用手指头玩的游戏。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和宝宝做游戏,不仅锻炼宝宝手指的小肌肉群,提高宝宝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及控制能力,更能开发宝宝智力,让宝宝更聪明。

第一步:初步了解手的结构,培养宝宝对手指活动的兴趣。

首先教宝宝认识自己的手,使他知道手有手心、手背、手腕和手指,然后再逐一认识5个手指的名称。认识后再通过游戏“手指点名”进行巩固,即家长说出一个手指的名称,孩子立即伸出相应的手指并说:“×指到。”先是单手练习,熟练后用双手同时练习。

在这个阶段,为了增强孩子对手指活动的兴趣,家长还可以安排他玩一些小游戏,如“小老鼠”:孩子先学用拇指和食指做老鼠,再学习加上中指做老鼠顺着身体爬的动作,这个游戏用单手玩;也可以让孩子的两手分工,一只手做灯,一只手做老鼠,两手配合,共同进行游戏。

第二步:学习用手指表示数和方位,训练宝宝手指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增强灵活性和准确性。

在孩子通过数字学习和计算游戏后,在掌握了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实物的基础上,就可以让他学习用手指表示1~5了。具体做法是:家长先示范,说一个数做一个相应的手指动作,使孩子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后,再来学习。

幼儿手指游戏本阶段游戏有:

1、“听听是几”。家长说出一个数字或敲几下铃鼓,要求孩子很快地伸出相应的手指。另外,也可以在家里的大钟敲响时,让孩子用手指告诉家长几点了。这样,在训练幼儿较灵敏的反应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注意力。

2、“小鸟”。孩子两手背向上,交叉相握,两大拇指相顶做鸟头,其余4指做翅膀。通过两手心的开合及手指的上、下动作做小鸟飞翔状,家长可提出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等要求,让孩子一边游戏,一边巩固空间方位概念。

3、“水波”。两手背向上,指尖相搭,两手交替上下起伏,形成水波。这一动作要做得连贯、协调,主要是练习孩子手指及手腕动作的灵活性。4、“猜拳”,即“石头、剪刀、布”游戏。通过这个活动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和手指动作的精确性。

第三步:综合练习,使孩子的手指和其他感官结合起来,协调、熟练地进行各种游戏。

先请孩子观察家长用手指表示“0~5”,并和家长一起说出从前一个数到后一个数要收什么指,伸什么指。如从“0”到“1”,要收拇指;从“1”到“2”,伸中指;从“2”到“3”,收食指,伸无名指和小指……然后让孩子自己边出边说。这是孩子手、眼、口、脑全面的结合,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充分体现了手指活动的巨大作用。

幼儿手指游戏本阶段游戏有:

1、“做生姜”。从食指开始,往后每一个手指都搭在前一个手指上,边做边说出手指名称,双手分别练习。

2、“指五官”。五指分工,如拇指指嘴,食指指鼻子等,听家长说出某个五官的名字后,和孩子一起立即用相应的手指指着它,看谁动作最快且手指出得对。

3、“照相机”。两手背相靠,相应的手指互相勾起来,留出食指和拇指圈成圆。这个游戏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学习手背相靠,用两个小指相勾做相机;第二次学习用小指、无名指、中指相勾做相机,家长可以给孩子照相,孩子也可以给爸爸或妈妈照相。

以上3个阶段的活动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在教孩子掌握一个新内容的同时,往往穿插复习前一阶段的内容。这样,孩子学过的东西不断得到巩固、加深,使眼、手、口、脑的配合日趋准确、协调和灵活。

让宝宝越玩更聪明


有12种有趣、科学、简便的方法,它们会使宝宝变得更聪明。

1、尽量母乳喂养

事实证明:在婴儿期母乳喂养的孩子具有较高的智商。另外,哺乳是妈妈与宝宝进行情感交流的大好时机。

2、保持视线接触

当新生宝宝睁着眼睛时,爸爸妈妈要经常与他对视。宝宝很早就能辨认人的脸,而且他最爱看的就是亲爱的妈妈的脸。盯着人脸看,能发展宝宝的记忆力。

3、捉迷藏

和宝宝捉迷藏不仅仅能逗得他咯咯笑,宝宝可以从中知道物体消失后还能回来。

4、让宝宝区分事物

在宝宝脸上方20~30厘米处挂两幅图片。这两个图片要比较相似,但有小小的不同(如树的位置不一样)。即使很小的婴儿也能来回地观察,猜测画的不同之处。这能为后来的认知和阅读发展打下基础。

5、爬行游戏

躺在地板上,让宝宝在你的身上爬来爬去。这远比专门的爬行训练有趣得多。可以激发他的协调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读书给他听

科学家发现:当母亲把一个故事的一行话读上2~3遍时,8个月的婴儿就能够识别这行字的先后排列顺序。这种方法能帮助宝宝学习语言。

7、让宝宝玩弄自己的食物

给宝宝不同性质的食物,如面包、米饭、巧克力、蔬菜等。这可以锻炼宝宝的抓握能力和发展他的感觉器官。

8、做家庭相册

相册里放入父母和亲戚的照片,经常翻给宝宝看,发展宝宝的记忆能力。

9、设置障碍物

在地上放一些柔软的垫子、枕头、盒子或玩具,教宝宝怎样从上面、下面和旁边爬过这些障碍物。可以发展宝宝的运动能力。

10、触摸物体

抱着宝宝在屋子里走动。让他的手触摸冰凉的玻璃、柔软的衣物、光滑的植物叶子或其它安全的物体,同时对宝宝大声讲出它们的名字。可以促进宝宝感知觉的发展。

11、给宝宝选择的权利

可能的话,一次给宝宝两个可以选择的东西,如用餐时给他两种颜色的碗让他挑。这样他就会知道自己的决定是重要的。

12、让宝宝做家务

小宝宝可以将衣物按深浅分开,甚至能从中找出自己的衣服。这可以发展他的分类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