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婴儿阶段便面临了一个重要的性问题:性身份的确定。为了防止性身份障碍或性倾向问题的发生,必须处理好母子关系,母亲与婴儿(尤其是男婴)的接触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

■孩子稍大一些以后,就应当适当地少抱,对男孩来说,可以为他提供对父亲认同的机会。如果没有父亲,就应为男孩提供一个替代性的男性进行来往接触,以帮助男孩性别认同。这要比一个男孩接触、效仿女性化的爸爸要强得多。

■有些男孩发生性身份障碍,如同性恋、异性癖等病不是没有父亲的缘故,而是家庭里父---母---子三角关系中的女性行为作用太强,即母亲颐指气使,父亲言听计从,形成母亲决定一切的局面。

性启蒙与家庭关系

人在婴儿阶段便面临了一个重要的性问题:性身份的确定。这个问题在出生的头两三年里,同母子关系的性质密切相关。为了防止性身份障碍或性倾向问题的发生,必须处理好母子关系,尤其是在这个关键性的成长阶段,以保证性心理的正常发展。母亲与婴儿(尤其是男婴)的接触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

正如需要建立母子联系一样,逐步地解除这种关系也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顺利地脱离母亲的直接庇护,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孩子稍大一些以后,就应当适当地少抱,多让孩子自己活动,以便孩子独立和正常成长。这种母子相对脱离的状态,对男孩来说,可以为他提供对父亲认同的机会。如果男孩与母亲之间“发生”关系延续过长,势必会阻碍对父亲的认同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父亲,就应为男孩提供一个替代性的男性进行来往接触,以帮助男孩性别认同。这要比一个男孩接触、效仿女性化的爸爸要强得多。

有些男孩发生性身份障碍,如同性恋、异性癖等病不是没有父亲的缘故,而是家庭里父---母---子三角关系中的女性行为作用太强,即母亲颐指气使,父亲言听计从,形成母亲决定一切的局面。因此,成员各自遵守自己的性身份和角色,对孩子性别身份的确定,会起好的作用。在这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孩子才有可能细细观察、用心体会父母如何完成其性角色行为,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特征,以符合自己的性身份。

从转归看,像“假小子”的女孩,一般在青春期以后都能表现出几分温柔与稳重,不出现性身份的问题。男孩则不同,男孩跨性别行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往往是日后异性症或同性恋的前兆,必须尽早地加以纠正、矫正,切不可认为这是个会自行消失的现象而任其拖延发展。

培养孩子情商3-5岁是父爱"介入"最好时期

从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男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认同的男性对象,这个对象常常就是自己的父亲。如果父亲、“缺席”,孩子就会缺乏可以认同的男性对象,不知道自己言行的边界在哪里,所以他就想什么做什么,这实际上是在试探一个边界,看看在什么地方有人会喊“停止”。

单亲妈妈容易养出"贾宝玉"父爱母爱须互补

一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从0-12岁之间的教育中缺乏男性(包括父亲和男教师),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畸形的,将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产生潜在的危险。男孩女孩性格趋同,会产生更多的“贾宝玉”。

zj09.com小编推荐

强势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这种妈妈的“强势”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能督促孩子进步,可是如果过于严厉,则会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育。

“我儿子最近出现忽悲忽喜的奇怪行为,做什么事都没有主见,甚至连自己想吃什么都没有个准主意。是不是得了什么抑郁症?我该怎么办?”张女士打来求助热线。有关专家就此表示,这很有可能是一种抑郁症,需要长期治疗。

约束多让孩子失去自我

每天早上6点半,5岁的齐齐已经在唱英文歌;晚上10点钟,乐乐练习的钢琴曲还在不厌其烦地奏响,可生活“充实”的齐齐却整天郁郁寡欢的。“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母亲在家庭中一种急于自我实现价值的表现。”儿童心理专家指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的言行,对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着相当重要和直接的作用。但如何正确地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却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所欠缺的一种技能。

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了自我实现的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一名优秀的人才,她们常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上,子女成功是她们的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的失败。所以,很多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其子女身上,把自己的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的约束中变得没有自我。

过分苛求事与愿违

“现实生活中,妈妈强势的现象很严重,后果也很可怕。”儿童心理专家介绍,可以说,严厉的妈妈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只是因为沉缅在对儿女前程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她才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然而一味的要求、一味的打击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从根本上说,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不断做出的自我肯定,过分苛求造成年幼的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会增大,会有被抛弃的恐慌。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意识到自己再不合妈妈的意,妈妈都无法抛弃自己时,向上的动力也会消失,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恋母情结伤害孩子

“我们在临床发现,很多这样强势母亲的家庭里,父亲的角色极少被提起,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入了过多的关爱,孩子意识到生活中只有自己和母亲,因此孩子已经6、7岁了甚至更大还和母亲同床共眠,甚至在一个被子里。”专家表示,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上是缺失的,可有可无的。父母虽然都爱孩子,但无意中忽略了父亲的作用,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一个认同的对象。

事实上母亲强势,受其危害的不只是孩子。因为从实际的交谈中,我们常常发现母亲更离不开孩子,母亲会因为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而将儿子作为“替代配偶”,作为情感的依托的惟一对象,这同样也是强势母亲对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

父亲作用别被忽视

“要注意的是这个“强势”的程度,如果是将孩子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强行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我认为这个关系就有些畸形了。”高春鸿坦言,这种决策过程不应忽视父亲的作用,只有双方积极地参与到家庭事务的管理,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夫妻双方共同商量,才可以避免一方的盲目,做出更理智的选择。就孩子上培训班这一事而言,对于子女需不需要上培训班,上什么样的班等决定,都应由家庭成员包括子女共同商议得出。

总之,不管孩子有多小,妈妈要和孩子站在同一个水平线,尊重孩子,和孩子多交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儿子喜欢摸妈妈的乳房怎么办


友:我的儿子现在3岁2个月,喜欢紧紧地搂着妈妈,在妈妈身上摸来摸去,尤其喜欢摸乳房,妈妈告诉他说“很羞”时,他会回答自己是吃奶的小宝宝。有时也会问妈妈“吃奶的小宝宝是否可以摸乳房”之类的问题,妈妈回答说“可以”。现在他经常模仿小宝宝的哭声,并声称自己是小宝宝,请问专家这是否正常?如何处理。

茅于燕:孩子喜欢紧搂妈妈,在妈妈身上摸来摸去,尤其喜欢摸乳房,这是他依恋妈妈的表示。对年龄很小的婴儿来说是完全正常的,但对3岁多的儿童来说就太幼稚了。他完全可以从事一些游戏活动,而不仅是靠抚摸来得到快感。

想要改变这个行为,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1、和他讲一点“道理”,主要说:“你已经3岁了,是某某家宝宝的小哥哥了,小哥哥要做个小哥哥样,一个人玩,还会帮妈妈干活(递个肥皂盒、拿个塑料盘子什么的)。长大多么好啊!还可以背个小木枪打大灰狼呢!……”

2、把乳房遮住,不要敞怀让他看见。他要打开你的衣服时,你可以转移他的注意,让他把兴趣转移到别的方面去。当然,一开始他会不习惯而哭闹,一定要坚持不让他打开你的衣服,只给他他爱玩的东西玩,或带他到户外走一走,到超市看一看,他老看不到、摸不着,就会淡忘。遮住乳房很重要,而责任全在你本人。

3、告诉他,他已经三岁多了,比邻居家的某某大多了,不是吃奶的小宝宝了。让他看看自己的手比某某大多了,个子也高多了,会走又会跑,还有好些玩具,不是吃奶的小宝宝了。

儿子学话


早在宝宝两个月的时候,就特别愿意发音,他总是嗯、咿、啊、呀地叫个不停。如果我也对他念叨,他便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当然,我知道这并不是说话,这仅仅是学语言的第一步。但我愿像大多数的母亲一样,认定这就是小宝贝在用他特殊的方式同妈妈对话。

儿子真正说出有意义的词,即真正意义的说话是在他9个多月的时候。他可以明确地用“灯”代表灯;用“拿”表示要东西。最可爱的是,他喜欢叫一声“妈妈”手扭过头来看着我笑。此时,我心中就甭提多美了。10个多月,他学着叫人,爸爸、姐姐、爷爷、姥——(姥爷)、阿——(阿姨)……人见人夸。可没容我得意多久,11个月的宝宝突然缄口不语了。他不仅不叫人,表达意愿时也只是用小手一指,最多会“嗯嗯”地表示急迫的心情。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有些担忧起来,试着拿巧克力引诱:“叫妈妈!”儿子把巧克力放在嘴里,眯着眼乐,却不说话。“乖宝宝,叫妈妈,妈妈抱你出去玩。”儿子马上扑过来,用手一指门口,仍不发声。我无计可施便翻书,书上依然没有答案。见我焦虑的样子,丈夫笑道:“沉默是金。”“就赖你!”我把烦恼一古脑发向丈夫——他是口讷的人。

十几天过去了,我只好用“男孩语迟”来自我安慰。这天,我抱儿子在院中与小朋友玩,小朋友的妈妈问我:“羊羊站在车里行吗?”我说:“行,不用扶。”不料,儿子大声说:“行!”“哟,羊羊真聪明!”阿姨赞道。我则激动地搂紧宝宝儿子似乎明白我的心情,对着我甜甜地叫了声:“妈妈。”打那以后,儿子语言发展似有了一个飞跃,一下子会说了许多话。到1岁半时,不仅能说长句,还能背诵完整的儿歌了。

最早教他的歌谣是我编的。儿子学起来兴致很高。渐渐地,我感到“江郎才尽”,便找来各种儿童读物,从中选些琅琅上口又有趣的教给宝宝。儿子学会后,常常淘气地改词,什么“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了个小羊羊”;什么“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数不上来打羊羊屁股。”

这天,丈夫告诉我,他遇到一个小孩,比羊羊大两月,会背诗了。我明白丈夫的弦外之音,便说:“咱们不教宝宝诗,小孩又理解不了,不如学儿歌好。”我以为丈夫不过说说,谁料第二天下班回家,偎在我怀里的儿子竟然大声背开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咦,宝宝,你怎么会的?”一扭头,看到洋洋自得的丈夫,“只教了3遍。”他加重语气说。

丈夫的初战告捷并没有让我改变主意,我依旧教孩子:“小白兔,白又白……”但丈夫却从成功中受到了激励。3天后,儿子又会了“春眠不觉晓”。让人奇怪的是,宝宝对诗比对儿歌有更大的兴趣。如果我念诗,他会一再催促:“还念!”就这样,孩子很快会背王维的《鹿柴》、李白的《赠汪伦》、《望庐山瀑布》以及柳宗元的《江雪》等十多首诗了。更让人欣慰的是,儿子并不是对诗中之意全然不懂。到动物园鸣禽馆,他会冒出句:“处处闻啼鸟”;看到月亮,他会想到“露似珍珠月似弓”,要自己上楼梯,他会甩开我的手,“‘更上一层楼’嘛!”儿子的“出口成章”,令我彻底改变了只教儿歌不教诗的主张,带孩子出去玩时,我会因情因景,想些诗教给孩子,当我和孩子抑扬顿挫地朗诵时,我会得意地瞥丈夫一眼:“这你就不行了吧。”

我琢磨,孩子之所以喜爱诗有一个重要因素,这便是即使他并不完全明了诗中含义,但诗歌固有的音律美也能感染他。就像我们成人,听到一首优美动听的外国歌曲时,尽管不懂歌词内容,但那声韵、那节奏照样可以打动我的心。

两岁的儿子已经“什么都会说了”。他有时还要选择一下用词,比如:“花好看”、“妈妈漂亮”、“姐姐臭美”等等。但儿子的话常常需要“翻译”,他有不少音还发不准。比如,他告诉邻居奶奶:“我到姥爷屋里吃花心(生)了。”引得奶奶奇怪的问:“你姥爷种的什么花的花心能吃呀?”

我有些音如:“Z、C、S”发不准,照看他的大姐姐“F”与“H”两者混淆。所以我平时不仅特别注意纠正“Z、C”等音,还特别强调“F”、“H”这两个音,如果儿子发错了,就及时纠正。对3岁内的孩子而言,发不准某些音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到了6岁后的学龄期仍然发不准,就形成“语音障碍”了。那时纠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一定要在儿子3岁前将他发不准的音都纠正过来。

警惕个别亲子园的“伪早教”


人们越来越关注早教,将早教作为教育孩子必需的一项,说明人们的教育观念在转变,这是一件好事。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早教亲子园都在做早教,有一种早教虽然我们经常在说,但并不是真正的早教,而是“伪早教”。假如孩子上了这样的早教亲子园,上多了这样的“伪早教”课程,不仅毫无益处,甚至是有害的。

某早教加盟连锁品牌的早教专家韩老师认为,经常听见有人反对早教,认为阻挠了孩子的发展,其实,他们反对的并不是真正的早期教育,而是一种错误的早期教育。也就是说,早期教育没有错,错的是个别鱼龙混杂的早教亲子园机构。

韩老师告诉家长,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没有错,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形式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利的。确切地说,科学、适时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不科学、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不仅无益,而且还是有害的。科学、良好的早期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丰富感性知识等等,对孩子的一生益处是很大的,是属于锦上添花。

当然,还要警惕现在所说的“超前教育”。婴之杰韩老师说,“超前教育”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一种认识错误的早期教育,就是将教育时间大大提前,比如让孩子在3岁以前掌握3-6岁孩子的知识,3-6岁孩子学习小学的课程,小学时学中学的课程,中学时学大学的课程等。这种教育对个别人可能适应,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行不通的。

0-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要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两者之中他更看重“成熟”。

早期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不能跟学校教育(即正规教育)相比。幼儿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也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不能把教育过早地正规化。我们不能违背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韩老师说:“另外,家长还有一些在早教中的误区。将孩子送到亲子园,第一,要避免严重的过度教育,不能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和上学的孩子一样满;二是不能让孩子早识字、多识字、早学算术、早学外语等等,这是不正确的。”她总结道:“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2、学好母语,3、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

母亲太过强势不利孩子成长


“我儿子最近出现忽悲忽喜的奇怪行为,做什么事都没有主见,甚至连自己想吃什么都没有个准主意。是不是得了什么抑郁症?我该怎么办?”周三上午,家住凤城四路的张女士向本报打来求助热线。有关专家就此表示,这很有可能是一种抑郁症,需要长期治疗。

专家分析说,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是很成功的,因此,她们苛求孩子也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会遭到母亲的责骂,这种“强势”的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育。

约束多让孩子失去自我

每天早上6点半,5岁的齐齐已经在唱英文歌;晚上10点钟,乐乐练习的钢琴曲还在不厌其烦地奏响,可生活“充实”的齐齐却整天郁郁寡欢的。“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母亲在家庭中一种急于自我实现价值的表现。”儿童心理专家指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的言行,对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着相当重要和直接的作用。但如何正确地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却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所欠缺的一种技能。

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了自我实现的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一名优秀的人才,她们常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上,子女成功是她们的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的失败。所以,很多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其子女身上,把自己的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的约束中变得没有自我。

过分苛求事与愿违

“现实生活中,妈妈强势的现象很严重,后果也很可怕。”儿童心理专家介绍,可以说,严厉的妈妈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只是因为沉缅在对儿女前程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她才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然而一味的要求、一味的打击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从根本上说,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不断做出的自我肯定,过分苛求造成年幼的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会增大,会有被抛弃的恐慌。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意识到自己再不合妈妈的意,妈妈都无法抛弃自己时,向上的动力也会消失,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恋母情结伤害孩子

“我们在临床发现,很多这样强势母亲的家庭里,父亲的角色极少被提起,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入了过多的关爱,孩子意识到生活中只有自己和母亲,因此孩子已经6、7岁了甚至更大还和母亲同床共眠,甚至在一个被子里。”我市著名心理学专家高春鸿表示,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上是缺失的,可有可无的。父母虽然都爱孩子,但无意中忽略了父亲的作用,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一个认同的对象。

事实上母亲强势,受其危害的不只是孩子。因为从实际的交谈中,我们常常发现母亲更离不开孩子,母亲会因为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而将儿子作为“替代配偶”,作为情感的依托的惟一对象,这同样也是强势母亲对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

父亲作用别被忽视

“要注意的是这个“强势”的程度,如果是将孩子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强行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我认为这个关系就有些畸形了。”高春鸿坦言,这种决策过程不应忽视父亲的作用,只有双方积极地参与到家庭事务的管理,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夫妻双方共同商量,才可以避免一方的盲目,做出更理智的选择。就孩子上培训班这一事而言,对于子女需不需要上培训班,上什么样的班等决定,都应由家庭成员包括子女共同商议得出。

男孩越来越娘?男孩应该这么养


“男孩女孩化”、“女孩汉子化”,这样的现象您身边有吗?很多人在男孩女孩的教育问题上有疑惑,是不是教育也要“男女有别”呢?

男孩怎么养

适当“穷养”少攀比

“从来纨绔少伟男”,指的是:过多的物质享受可能导致男孩出现攀比心理,物质需求的无限度满足会让男孩缺乏坚强的意志和男子汉的担当。因此,男孩最好“穷养”,不要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搞特殊待遇,这样才能避免把孩子养成追求物质享受、奢侈浪费、不懂爱,也不懂感恩的纨绔子弟。

“穷养”不代表不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或漂亮衣服,更不能克扣孩子的正常需要,否则可能会把男孩养得缺乏自信和智慧。“穷养”的内涵是,不要不顾自身经济状况,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首先,应理性引导男孩认识到坐享其成是一种耻辱,并主动抵制这种行为。其次,要尊重性地“穷养”。比如男孩闹着要买玩具,家长不要随口呵斥或拖走,而要耐心引导。可以学学美国人,即便是富豪子女,也要外出打工赚钱,来买自己所需的东西。

学会放手促独立

男孩比女孩更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在《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中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家长本身不墨守成规,家庭内部有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如果家长没有创新精神,也应凡事想得开,心胸宽广,不过分管束孩子。”因此,家长不妨多给男孩独立空间,学会放手。

放手教育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需要父母在放手的同时抓好孩子的生活教育,约束一言一行,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压制男孩的反抗行为,而要反思和理解反抗背后的心理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否则可能会阻碍男孩的心理发展。

挫折教育变坚强

一项大型调查显示,70%的未婚女性觉得男友“性格软弱”、“没有担当”,称他们为“奶嘴男”。这主要因为父母喜欢用爱把孩子包裹起来,帮他安排好一切,使男孩变得柔弱、拒绝成长,受一点委屈和打击就回避、退让或放弃,即“蛋壳心理”。

家长可以适度给男孩一些挫折教育,让“生鸡蛋”经过蒸煮,内心变得坚强。其一,可要求男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照料一盆花,每天浇水,定期施肥,让孩子体会到做任何事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二,孩子往往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很强,做事有头无尾。家长可适时鼓励孩子,让他们学会自我激励,有始有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其三,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帮孩子客观分析原因,引导其以正确心态面对挫折。如“这次虽然没得到名次,但比以前有进步”;“唱歌不行,可你数学不错,争取参加奥数竞赛”等。

言传身教靠父亲

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和那些一周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比,人际关系更融洽,更具有进取精神和男子汉气概。

男孩的性别认同与父亲的榜样效应分不开。幼儿期的男孩需要从对妈妈的依恋中走出来,逐步接纳爸爸和其他人。此时父亲的疏远,会使男孩更加依恋母亲,他们长大后很难融入集体,被自卑心理包围。因此,父亲切不能缺席男孩的生活。

随着成长,父亲越来越成为男孩的典范。假如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男孩也会理所应当地不做家务。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这样的印象——做家务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权不去帮忙。父亲要适时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人际交往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明确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让男孩自己去把握行为的“度”。

探索好动别干涉

男性荷尔蒙让男孩动个不停,喜欢探索。在爸妈眼里,他们是整天烦躁不安、调皮捣蛋的臭小子。男孩调皮捣蛋的背后却意味着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家长要合理利用这一特点,不干涉男孩的创造性活动,不要给他们过多的限制和保护。无论对孩子来说多难的事情,比如做船模、爬树等,都该先让男孩去试一试,就算是最终放弃,也该是孩子自己的主意,而不是爸妈的阻止。特别闹腾的男孩不妨先随他去,让他跑够了、疯够了,能量释放完了,再陪他玩些安静的游戏,或画画、看书等。

儿子,我爱你!


成功爸爸是不是忙得没有时间和儿子亲密接触?忙碌之中的成功爸爸怎样向儿子表达舐犊之情?看看成功爸爸宏胤与儿子之间的故事吧!

采访宏胤的那个下午,我们约在了奥菲尔咖啡厅,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斜射过来,照在身上暖暖的很舒服,人也因为阳光的缘故有了光彩,没了距离。就在那个下午,我听着宏胤讲述他为人父的故事。

宏胤的原名叫刘宏胤,因为在娱乐圈里工作得久了,大家都叫他宏胤,现在反倒没人知道他姓什么了。

儿子出生时,我没能在他身边

宏胤给儿子取名刘傲仁。说起儿子的时候刘宏胤会表现得很激动,他说儿子随他,活脱就是自己小时候的翻版:倔强、顽皮,却也聪明,可爱。因此,每当跟儿子在一起时,他就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这种特别不仅是指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有着仿佛在跟一个儿时的自己对话的兴奋。

刘宏胤很忙,特殊的职业使他与家人聚少离多,因此,在面对儿子时,他总会感觉有着一些愧疚,而这份愧疚在他心里已经存在很久了。

儿子出生的时候,刘宏胤原本应该在妻子的身边,原本应该是第一个抱着孩子的人,但却没有做到。说起这事情,刘宏胤笑着说:“有点赖江珊。”

妻子将要临产的时候,刘宏胤把她送到了北京同仁医院,还找了一个朋友亲自帮忙接生。在妻子生产之前,他说要出去一下,帮一个朋友——江珊谈歌曲专辑签约的事。妻子同意了。

事情办完了,当他赶回太太身边时,儿子已经出生。第一个看见儿子的是江珊,不是自己。

“其实那天挺危险的,脐带绕颈一周半。幸亏医生决策及时。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一些后怕。”刘宏胤说那时候的第一句话是问老婆是否安全,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你儿子挺好的”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有儿子了。

写给儿子的思念日记

儿子出生后,刘宏胤开心极了,就想着一定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儿子,要伴着儿子长大,看着儿子长高,拉着他的小手快乐地过每一天。但他没有做到,原因是他太忙了。

“为了家人可以安居乐业,我必须去完成我的工作,而且是不停地工作。”刘宏胤的话有些无奈。

因为不能每天回家看儿子,他开始写日记,日记里记满了他对儿子的思念和对儿子成长过程的想象。日记一写就写到现在,时至今日,他仍然在写,他说,他要把这本日记送给儿子,那会是他在儿子18岁时送给儿子的最有意义的一件礼物。

每当回到家中时,他都会跟儿子狂聚一会儿,陪着他玩耍,陪着他说话,陪着儿子做一切他想做的事情。当然,这些只能是在儿子没有睡觉前。如果他回家时儿子正巧睡着了,他就会失去这份快乐的权利,因为他实在不忍心去打扰儿子的好梦。看着儿子躺在小床上甜甜地睡着的样子,他只会在儿子的小脚丫上轻轻地咬一口,以表达对儿子的疼爱之情。这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更改。

儿子的第一次

父亲对儿女的爱是无法言表的,刘宏胤更多的是在心里爱着儿子。当他第一次听到妻子说他们有孩子的时候,兴奋的情形他至今记忆犹新:“先是激动,因为我知道我有后了!接着就是责任感,强烈的责任感。我不知道我要怎么做才能够让他健康地幸福地长大。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我想,我只有不停地工作,才能为儿子创造将来。”

儿子入托那天,刘宏胤开车送儿子。他在转身离开的时候,听到儿子的哭声,他伤心了。他说他真的很想当时转回身把儿子抱回来,但是他没有,他知道,那是儿子必须要经历的一段生活。之后的10天里,他每天都会听到儿子的哭声。直到第11天,儿子不再哭,他才放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儿子长大了,要上小学了。那时候他正好在片场拍戏。但他却提前一天回家了。他知道,即使没有他,演员也会很好地演戏,但儿子不能没有他。这是他最自豪的一件事:儿子上学那天,他在儿子身边。

让儿子体验挫折

刘宏胤有时候会有意制造一些挫折,让儿子去经历。他说,这会更加有利于儿子的成长。

儿子小时候,他曾强迫儿子去学习游泳,虽然遭到儿子的拒绝,但他还是每天送儿子去游泳馆,看着儿子哭着走进去,直到儿子学会。他告诉儿子:“这是一项生存技能,如果你不幸遇难,这项技能会救你的命。”

刘宏胤强迫儿子做过的另一件事是让儿子学滑冰。一次,他带儿子去公园玩,看到很多人在滑冰,儿子很羡慕。刘宏胤诱惑儿子:“你喜欢吗?”儿子说:“喜欢。”于是刘宏胤借机找了教练让儿子学。那时候儿子很怕摔疼,所以极力排斥,但刘宏胤绝不留情,他想让儿子体会疼的感觉,让儿子懂得一切要靠自己的道理,锻炼儿子的心理承受力。所以,他逼着儿子换了鞋走上冰场。

刘宏胤就是这样一个父亲,因为爱之深所以痛之切。

与儿子做朋友

尽管刘宏胤不经常回家,但他跟儿子之间感情却很深:“我跟儿子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不会是在很多人面前。我喜欢跟他单独说话,在我的心里,他不是小孩子,他是个男人,我们之间不仅是父子,还是朋友,是哥们儿。”

刘宏胤每次工作完回家后,都会找个时间跟儿子一起开车出去兜兜风,在车里,他们可以聊任何想聊的事情。

他还会带儿子去参加很多有益的活动。比如陪儿子去踢球,希望可以锻炼儿子的意志和耐力;他还会带儿子去三里屯酒吧,他希望儿子可以真正的了解他在做什么。

“我会告诉儿子,男人去酒吧,不只是为了消遣,还有工作。但是我不许他喝酒。我希望他知道我去那儿干什么,我把他当大人。”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这样相处,所以,儿子会跟他很亲近,也不会因为他们不能经常见面而疏远他。

刘宏胤还会跟儿子讲关于钱的问题。他告诉儿子,有钱很重要。有钱,可以做喜欢的事情,帮助自己爱的人。

后记

傲仁已经上学了,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功课,宏胤专门将拍摄的时间定在了周末。周日的下午一家三口一起来到了作为拍摄地的公园。因为全家在一起,宏胤显得特别轻松和开心,取景器中,看到的是他灿烂的笑容;可傲仁看见围着自己团团转的陌生人,多少有些不自在,他紧紧地抿着自己的小嘴,怯怯地看着手拿相机的摄影师,任我们如何引逗,他始终不肯露齿一笑。我们求助地看着宏胤,宏胤说:“别看我是导演,给演员说戏、帮演员调动情绪我拿手,但到了儿子面前,我就只有放弃了。”但我们始终不愿放弃,因为傲仁和宏胤很亲,相信一定会拍到儿子开心的笑容,我们耐心守候着,终于等到了孩子那开心的、又有些羞涩的一笑。

任务完成了,宏胤一家还要在公园里走走,看着一家三口欢快嬉戏的背影,我知道他和儿子将拥有一个难得的、亲密的周末,让他们好好享受这快乐的亲子时光吧!

受访家庭档案

爸爸宏胤(原名刘宏胤)导演、制片人

代表作品《巴士警探》、《至高荣誉》、《北京爱情故事》、《堆积情感》。

妈妈在外企工作

儿子刘傲仁9岁

儿子长大了,要上小学了。那时候他正好在片场拍戏。但他却提前一天回家了。他知道,即使没有他,演员也会很好地演戏,但儿子不能没有他。这是他最自豪的一件事:儿子上学那天,他在儿子身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