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认识父亲,爸爸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常常在宝宝面前出现,混个脸熟

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宝宝相处,设法让他盯住你的脸,让他渐渐熟悉你的面容。在宝宝最初的视野里,看到最多的是妈妈的脸,这张脸总是布满了温柔的微笑,“这个人”总会适时地满足他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久而久之,宝宝就对“这张脸”、“这个人”给予了全部的信任。爸爸也应从此入手,尽量多和妈妈一起逗宝宝玩。也可以尝试着在妈妈的指导下去满足一下宝宝的需要,时间长了,宝宝就会增加对爸爸的信任。

2、多拥抱宝宝,增强宝宝安全感

在宝宝出生后,多和宝宝在一起,每天都要抱抱他。当宝宝被抱着的时候,他才感觉自己是安全的,而这种安全感是他进行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所以无论工作有多忙,下班后有多累,爸爸应该一回家就抱着宝宝,用手拍拍他,轻轻地抚摸他,和他做一些简单的游戏,这样既能使宝宝高兴,也能让爸爸在和宝宝的玩乐中放松一下疲惫的精神。通过肌肤的接触,你会不断增长亲子之爱,守护幼小生命的责任感也会油然而生。当婴儿感觉到你的存在,向你报以微笑时,你可能就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经常性的身体接触会使宝宝增加对爸爸的信任。

3、触摸宝宝,进行亲密接触

爸爸要经常与宝宝一起玩耍,在他吃奶时给予抚慰,经常给他换尿布等等。实际上,当你触摸、抱着孩子时,你是在触激他的身体运动,触发他的大脑和肌肉的活动。爸爸可以在妻子喂奶时搂着她和孩子;喂奶后轻拍孩子;喂奶后哄他入睡。给孩子提供不同触摸刺激,能够多帮助孩子对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反应,

英国一项研究证实,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月,父亲如果能做到上述几项,孩子在1岁时的搬运技能、图案辨认能力、单词识、记能力的分数就明显高于那些父亲没有参与孩子心灵世界沟通的同伴。

4.、多和宝宝说话,让他熟悉父亲的声音

爸爸的(与妈妈的不同)声音常常会使宝宝感到兴奋,长期这样,她会对这种声音产生亲近感,而对发出这种声音的人更会有信任。爸爸要得到婴儿的信任,就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宝宝交流。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接触和“交流”逐渐赢得宝宝的信任,一起成为和妈妈一样的“可靠的人”。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如何让爸爸积极投身到育儿中


爸爸无法积极参与育儿的理由

爸爸无法积极参与育儿有许多理由。可是,在诸多理由中,最让人意外的,却是缘于孩子妈妈自身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说,要想让爸爸参与育儿,最重要的是妈妈要发挥作用的原因。这比起爸爸自身的关心和努力,以及改变社会偏见等还要重要得多。

很多妈妈经常会替爸爸把所有的事都做完。正是这样能干而完美的妈妈,使爸爸无从下手。即使开始时想要为孩子做点什么的爸爸,碰到了这种情况,自然也就会打退堂鼓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因为妈妈们的大包大揽,使爸爸们觉得养育孩子已经是“别人的事”了。如果想要避免这种事发生,爸爸们就要亲自动手,把想法付诸实践,给孩子换尿布、喂辅食、读故事书,一个都不能少。

爸爸想要成为育儿战线的尖兵,应该怎么做?

男人本能就具有强烈的竞争心理。所以,一旦遇到不如别人的情况,就很容易引发消极心理,变得沮丧。如果从孩子出生至3岁,爸爸都没参与育儿,那么,此后要参与就更难了。因为孩子越小,越容易让男人产生当爸爸的感觉。

要想让爸爸积极参与育儿,怎么做才行?

●要把分工做好

事先把爸爸该做的事和妈妈该做的事分好。开始时可以做些简单的,哪怕只是陪在旁边,慢慢熟悉以后再加大力度。可以按时间段分工,比如周一、三、五由爸爸做,周二、四、六由妈妈做;或也可以按事务分工,比如饮食由爸爸负责,哄睡觉和洗衣服由妈妈负责。

●必须有爸爸的一席之地

爸爸要想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必须以深深的爱和依赖作为基础。所以要有爸爸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如果妈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么爸爸就没机会接近孩子了。爸爸不管再怎么忙,每天都应该为孩子做几件事。比如,给孩子换尿布、洗澡、喂奶等,事情虽小,但也很重要。

●即使开始时做得不好,也要坚持下来

不管怎样,实事求是地讲,爸爸在育儿或家务事儿上,比妈妈笨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以此为借口就把事情推给妈妈,那可不好。干得好也罢,干得不好也罢,只要爸爸下决心干,就一定会干得越来越好。

●孩子一周至少有一次只和爸爸睡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累的一件事就要数夜间喂奶了。尤其是孩子状态不太好的日子,或是睡眠不太好的孩子,就更不好哄了。所以让孩子一周至少有一次只和爸爸睡,就显得非常重要。爸爸也要偶尔经历一下这样的事,才能真正体会到育儿的辛苦,对孩子的爱也会更深。

●一起工作,一起休息

爸爸在照顾孩子的期间,妈妈最好同时做些别的家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做家务事和育儿的效率,也有利于夫妻感情的巩固。

因此,家长们不能忽视爸爸对宝宝的作用,应该引起重视的,爸爸对宝宝教育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如何教育孩子认识颜色


教小孩子知识,父母要多掌握一些的方法,最忌讳的就是死板硬套,不仅起不到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宝宝对知识的探索欲,今天就让我们结合如何教育孩子认识颜色来详细的学习下教育孩子的方法吧!

“壮壮,你怎么不认识颜色!”

壮壮两岁多了,会走会跑,小嘴很灵巧,能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所有的想法和感情。但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这孩子不认识颜色”,碰到颜色问题就红黄蓝绿全无概念乱说一气!

怎么回事啊!我气恼地拉过孩子,开始“教学”,随便找了几张彩色纸,自以为是地从三原色教起,“红、黄、蓝,先认识这三种颜色吧”,“这是红色,这是蓝色,这是黄色”。孩子起初以为是游戏,跟我学还算配合。我教了几遍以为大功告成,可“检验教学效果”却发现,他什么也没记住!我把三张彩纸摆在沙发上,“红色”、“黄色”、“蓝色”孩子好像说对了,但我又换个摆放顺序再提问时他就完全乱套,“蓝色”、“黄色”乱猜乱讲,根本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我又教了几遍,还是不行,忍不住就又急又气大喊“你是色盲吗”,还打了孩子两巴掌!结果壮壮哇哇大哭,总不能跟两岁多的孩子较真啊,只有“被迫下课”。

后来还是孩子的大姨告诉我,你不要这样硬上,“试试把颜色和他周围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教教看”。

我半信半疑尝试了一下,“今天妈妈用你的小红碗给你盛饭”,“这个苹果是红色的”,“你吃的西瓜也是红色的”。。在他慢慢理解了红色的概念后我又说,“树叶是绿色的”,“我们坐的小椅子也是绿色的”……

几天还是十几天过去了,不记得什么时候完成的“辨识颜色教学”,反正孩子后来什么颜色都认识了,这才明白,生硬地告诉孩子“这个是红色,这个是蓝色,那个是黄色”,“填鸭式”地一下让孩子接受多种颜色的名称,他根本无法真正弄清楚每种颜色的概念,失败是必然的。这是我养育孩子的记忆中第一次感受到遵循教育规律的重要。

从教几十年后,我还经常考虑到这个问题。教育,是一门系统的科学,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绝不能简单教条。如果简单粗暴,有可能让施教者或受教者最终选择放弃,还有可能让受教者接受错误信息。联想到多年来孩子的爸爸经常把我们通常说的咖啡色、褐色或者棕色统称为“灰色”,我也经常因为他的错误表达气恼而又莫名其妙,那原因很可能就是童年时偶然建立了错误概念而“保留至今”吧?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小孩子最应该讲究的就是父母要有耐心,找对正确的育儿方法,希望更多的家长们都能够从以上的文章中得出教育孩子的小妙方,使小孩子们都能够在快乐中学习!

让家长正确认识宝宝的方法


很多大人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宝宝的一些“坏习惯”,并试图去阻止和改掉。专家指出,宝宝的一些举动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呢!家长应该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对于家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让宝宝尽情地咬

1岁以内的宝宝都喜欢把能够抓到的东西放到嘴里“尝尝”,大人觉得很不卫生,通常都要把东西从宝宝嘴边拿掉,甚至还会喝斥“不许吃,脏”!其实错的是大人,而不是宝宝。12个月以前,宝宝感知世界的开始就是他们的小嘴,大人千万不要强行阻止。早期教育

正确做法:

找一些干净、柔软、安全的东西让宝宝尽情地咬,适当给点磨牙饼,宝宝会很开心的!

宝宝怕生很正常

很多家长发现宝宝6个月以前谁抱都高兴,可是六个月以后却越来越怕生。家里来了客人或换个环境就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这让爸爸妈妈很是尴尬:“怎么宝宝越大越没出息了呢?”事实上,“怕生”是一种成长现象。六个月以上的婴儿已经开始会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宝宝在脑子里检索不到眼前这个陌生人的形象,就会感到不安:“这个家伙是谁?”

正确的做法:

一开始,让陌生人和宝宝保持一定距离,以防宝宝受到惊吓,然后让宝宝逐渐去适应。

“乐此不疲”搬运工

宝宝长到一岁多时,可以满地乱爬乱走,不少爸爸妈妈开始头疼了:小家伙特喜欢搬东西,只要能拖得动的东西,就会从这头搬到那头,又从那头搬到这头,忙得满头大汗却乐此不疲。其实,爸爸妈妈完全不必为此烦恼,当宝宝发现许多东西会因他的努力而发生改变时,就会很有成就感。幼儿早教

正确的做法:

要多鼓励宝宝,在他能够得着的地方放些容易搬运但不会让孩子受伤的东西。

本网站小编总结 : 等家长换了看孩子的角度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家长正确的态度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能够的作用的。希望家长可以多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正确看到宝宝的习惯与问题。

让宝宝与爸爸更亲近的办法


1、触摸宝宝,进行亲密接触

爸爸要经常与宝宝一起玩耍,在他吃奶时给予抚慰,经常给他换尿布等等。实际上,当你触摸、抱着孩子时,你是在触激他的身体运动,触发他的大脑和肌肉的活动。爸爸可以在妻子喂奶时搂着她和孩子;喂奶后轻拍孩子;喂奶后哄他入睡。给孩子提供不同婴儿触摸刺激,能够多帮助孩子对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反应,

英国一项研究证实,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月,父亲如果能做到上述几项,孩子在1岁时的搬运技能、图案辨认能力、单词识、记能力的分数就明显高于那些父亲没有参与孩子心灵世界沟通的同伴。

2、常常在宝宝面前出现,混个脸熟

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宝宝相处,设法让他盯住你的脸,让他渐渐熟悉你的面容。在宝宝最初的视野里,看到最多的是妈妈的脸,这张脸总是布满了温柔的微笑,“这个人”总会适时地满足他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久而久之,宝宝就对“这张脸”、“这个人”给予了全部的信任。爸爸也应从此入手,尽量多和妈妈一起逗宝宝玩。也可以尝试着在妈妈的指导下去满足一下宝宝的需要,时间长了,宝宝就会增加对爸爸的信任。

3、多拥抱宝宝,增强宝宝安全感

在宝宝出生后,多和宝宝在一起,每天都要抱抱他。当宝宝被抱着的时候,他才感觉自己是安全的,而这种安全感是他进行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所以无论工作有多忙,下班后有多累,爸爸应该一回家就抱着宝宝,用手拍拍他,轻轻地抚摸他,和他做一些简单的游戏,这样既能使宝宝高兴,也能让爸爸在和宝宝的玩乐中放松一下疲惫的精神。通过肌肤的接触,你会不断增长亲子之爱,守护幼小生命的责任感也会油然而生。当婴儿感觉到你的存在,向你报以微笑时,你可能就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经常性的身体接触会使宝宝增加对爸爸的信任。

4、多和宝宝说话,让他熟悉父亲的声音

爸爸的(与妈妈的不同)声音常常会使宝宝感到兴奋,长期这样,她会对这种声音产生亲近感,而对发出这种声音的人更会有信任。爸爸要得到婴儿的信任,就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宝宝交流。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接触和“交流”逐渐赢得宝宝的信任,一起成为和妈妈一样的“可靠的人”。

其实,育儿是个艰辛的过程,也是个大工程。需要全家的参与与努力,这样才能够让宝宝健康的成长。

幼儿园让孩子初步认识社会


前言:可是自从上了幼儿园,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早上一送她去幼儿园就哭,怎么劝都不肯去,孩子一定要上幼儿园吗?很多幼儿园适龄儿童的家长都面临过这样的抉择。专家认为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无法替代的。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也可以提供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不仅能教孩子很多知识,还能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况且,近来有关幼儿园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屡禁不止;更不要说不称职的老师、不安全的食物和不靠谱的教学情况了。

但是我们做家长的要明白,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孩子终有一天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不仅要独自面对很多困难和挫折,而且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培养孩子具有这样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最深沉的爱了。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转折期,是第一次脱离父母的怀抱,进入一个具有社会性的团体中生活,这样的生活对孩子的影响,往往会超出家长的想象。

家长要知道,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宠物。如果我们总是把幼小的孩子与这个社会隔离,尽可能减少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和伤害,虽然我们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他们长大后就有可能不知如何面对这个真实的社会,甚至严重缺乏心理免疫能力。

很多挫折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很多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解决,很多能力需要孩子自己去历练,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必须让孩子从小接触真实的生活环境,而不是把孩子隔绝在一个真空环境中,而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的第一个小社会。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和人格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很多习惯当然在家也可以培养,但幼儿园的环境毕竟跟家里完全两样。3年的幼儿园生活,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培养他的社会性,培养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网站小编总结:而为了避免这段生活给孩子带来一生的负面影响,孩子入园前,家长一定要慎重选择幼儿园;入园后,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自我调整与适应。同时也提醒她一定要传递给孩子正能量,尽量避免所有可能引起孩子畏惧幼儿园的行为。

如何让宝宝学会延迟满足


关键期理论由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提出,并以此获得诺贝尔奖。今天,关键期理论已经成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依据。关键期早教强调,在儿童对动作、语言、认知、社会性等6大领域里某项能力获得特别敏感的时期,给他适时、恰当的培养,从而使其更容易地获得这些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宝宝说

我是个急性子,我要喝奶了,说喝就要喝,冲奶的时间都不能等;看上什么玩具了,我马上就得要……

妈妈很爱我。她什么要求都满足我。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哭是我的一大法宝。要什么就哭,有什么不满意也哭。只要我一哭,妈妈就紧赶慢赶地来啦,我想要的就都有了……

妈妈说

我很爱我的宝宝。孩子一上学就要开始受累了,所以我要在这之前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无论他要求什么,我总是尽量做到有求必应。我怕听到他哭。他一哭我的心就颤。

但最近我发现,宝宝的性格怎么越来越急躁,越来越娇惯,没有一点耐心。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罢休。唉……

专家说

其实,妈妈不应该无限制地满足宝宝的要求,应该学会对宝宝说“再等一会儿”。要让他学会,为了一个更长远、更有价值的目标,他应该放弃眼前的小满足、小愿望。要让他学会“延迟满足”。这样,他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树立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1—1.5岁的宝宝,开始进入了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要对他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培养了。

什么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幼儿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反映的是一个孩子在面临种种诱惑时,能否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不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延迟满足能力对宝宝未来的意义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

而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在未来发展倾向上则缺乏上述品质,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贪睡懒觉不起床等;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也相对较多;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缩、固执,优柔寡断;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怎样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1)教孩子学会“等待”

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父母可以迟一会儿满足他,不要害怕孩子反应激烈。这实际上是孩子和父母进行心理较量的必经阶段。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也能扛得住,并接受等待。1岁左右的宝宝可能还不明白“等”的含义,家长可以将之具象化,比如对他说“奶在冲,等会儿再喝”,“等把饭吃完,再玩玩具”,等等。

2)教孩子学会“善解人意”

要让孩子慢慢懂得,还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从而学会善解人意,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孩子要求和妈妈一起玩游戏,此时妈妈可以和他商量:“我有件重要的事要做,等做完了再陪你玩。好吗?”如果方便,你可以让孩子在一旁看着你做事。

3)把对孩子的奖励积累起来

孩子需要鼓励,需要奖励,这会增强他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但奖励也是有技巧的。比如,可以给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用贴贴纸或红星的方法,积累奖励,积累到一定数量,就给他最想要的一个大的满足。这样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将来也才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实现更长远而更有价值的目标。

4)从易到难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承受能力。对1岁多的宝宝来说,让他学会等待和忍耐,不妨从一分钟开始。时间上要从短到长,难度上从易到难,一点点增加。

5)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善于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如果父母严于律己、善于克制,他对孩子的要求会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如何让宝宝快乐入园


有一种说法,就是:“孩子进幼儿园都要经过哭闹的过程。”一些“过来人”还说:“大人要硬起心肠,让孩子哭哭就好了,就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能力”。

我们发现,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很多孩子并不怎么哭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多由妈妈带大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参加很多小朋友组成的游戏组,一周有好几次社会活动,适应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她们的入园准备很充分。

为什么怕幼儿园?

因为这是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有陌生的人,要做陌生的事,这是造成孩子内心恐惧的最重要原因。

入园了

鼓励家长在孩子入园的前几天在园内陪伴孩子活动。为什么呢?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后,如果有他信任的人在旁边,他就能安心,然后大胆地探索新环境。尽管很多家长有陪伴的愿望,却又怕要一直陪下去难以脱身。其实,如果处理得当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逐渐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后,会对新玩具新朋友感兴趣,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对家长的依赖自然减少。两三天后,我们的家长就开始"撤"了,有的孩子会哭一两声,但马上就拉着他所信任的老师的手,安心地玩去了。适应慢的孩子反倒是那些家长忽而来忽而去,没有得到充分安全感的那部分。

另外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新生不一定要同时入园。我们幼儿园有个孩子以前上过幼儿园,他本来是不哭的,看到周围二十多个孩子哭成一片,结果这孩子马上对幼儿园心生反感,再也不想去了。孩子们都有互相影响互相仿效的心理,如果他来到一个快乐而安详的环境,自会受到感染。有家长说,这么做不就没法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吗?我们认为任何锻炼都是要循序渐进的。如要锻炼孩子,应该尽早带孩子见世面。孩子从来没在浅池里戏过水,却一下子要把他扔到大海里,如何让他建立自信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