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与性格

★冷漠严酷型妈妈:容易养成孤独型孩子

妈妈表现:有些单亲妈妈,在情感上稍显冷漠。她也许本来就没想要孩子,或许潜意识中把孩子看作自己不幸的根源。这种妈妈很少抱孩子,对孩子非常严厉,有些冷酷型单亲妈妈缺乏良好的情感疏通渠道,处于孤独的抑郁状态,对孩子的反应也是冷漠相待。

孩子心态: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被塑造成孤独儿童。孤独儿童往往惧怕亲密接触,因为依恋妈妈的渴望经常落空,并由此认为:我没有需要。孤独儿童的内心里,可能隐藏着一个不真实的自我,看起来独立,实际上却是否定自我的需要。

成长的烦恼:孤独儿童通常性格冷漠甚至冷酷,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他们通常在事业上很成功,物质需求淡薄,独立并富于忍耐。然而,他们的婚姻生活通常充满曲折。常见的被配偶抱怨成冷血动物、冷酷无情的人,多半是孤独型人格。

家教EQ:孩子是非常需要爱和抚摩的,在国外,抚摩和拥抱甚至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重要手段,刻意孤立孩子,不与他进行身体接触安抚,于他于己,都说不过去。

★控制型妈妈:容易养成回避型孩子

妈妈表现: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或者出于难以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产生的怕遭到遗弃的恐惧,以及对孩子的过度依恋,有些单亲妈妈内心渴望完全掌控孩子的行为,而难以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

孩子心态:这样的情况特别容易产生距离儿童。他们不害怕亲近,但总是小心保持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他们允许妈妈抱,但同时总是把脸扭到一边,不让妈妈亲。因为他们害怕过于亲近会使自己无法从妈妈的控制中逃脱。

成长的烦恼:距离儿童成人后,容易形成回避型人格。他们下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来回避家庭生活:长时间忙于工作,偏爱经常出差的工作,或总是埋头看书、看报、看电视。他们需要自己的空间,最喜欢那种来去自由的关系,当配偶企图保待一种亲密状态,或有进一步需求时,他们便会立即退缩,甚至生气:“你怎么没完没了?你要求得太多了。”

家教EQ: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你和孩子“相依为命”只是暂时的,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小爱人”,只会使自己和孩子都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摇妈分享:按照“性格”给宝贝哺乳

育儿问答:

友晨熙2011问:怎样亲子互动,让孩子和我更亲近些?

特聘专家李巧红解答:孩子也喜欢能让自己觉得安全、快乐的人,只要你爱他,你会不由自主的用各种方式让孩子觉得你爱他,多抱抱、多抚摸、多有些肢体接触。

孩子的性格培养

★忽略型妈妈:容易养成追求型孩子

妈妈表现:有些妈妈因为忙,或许是性格使然,表现出缺乏耐心的一面,她们总想快点从教育孩子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所以,鼓励甚至强迫孩子过早地开始探索和独立。

孩子心态:幼儿独立尝试对世界的探索时,如果得不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就容易造成他对独立的恐惧。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讨好妈妈做出好孩子的样子,或找出各种借口来赢得妈妈的注意力。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害怕离开妈妈,需要不断反复地确证是否有人随时都在关心自己。

成长的烦恼:这样的孩子,成年后通常表现出追求型人格。他们害怕被抛弃,为了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总是力图取悦对方,为对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成为“贤妻良母”或“五好丈夫”。但这种关系却可能使对方感到窒息,而自己也常常吃力不讨好,暗自伤心,感叹“活得太累”。

家教EQ:除了教,孩子仍是需要“养”的。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的自信,需要妈妈足够的耐心,同样需要足够的时间,这点上似乎没有捷径可走。

★矛盾多变型妈妈:容易养成依恋型孩子

妈妈表现:单亲妈妈一般都有经济上的压力,承担着繁忙的工作。对孩子依恋的需要,有时能满足,有时则迫于无奈忍痛“割爱”;加之重压下的妈妈,自己情绪也难以稳定,有时不免冷淡烦躁,有时对孩子又呵护有加。

孩子心态:这样的环境很难帮助孩子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潜意识里,他会认为,只有不断哭闹,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爱和关注,并经常感到愉快、满足和愤怒、伤心交替出现,不由地对妈妈形成爱恨并存的矛盾情感。

成长的烦恼:这些孩子成人后,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依恋倾向就会明显表现出来: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往往要求对方时时刻刻关注自己,难以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他们习惯性地使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迫使异性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强烈的不安全感使他们心生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都无法真正地信任对方。

家教EQ:日常生活里,刻意避免这种自相矛盾的不稳定的情感和情绪表达,在言语和行为上给予肯定,让他知道,不管妈妈怎么忙,他都始终如一地拥有妈妈的爱。

因此,妈妈应该知道自己性格的弱点,而从抚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避免让宝宝受到影响,采取扬长避短的措施。多向有经验的人士学习。>>警惕!妈妈的这些问题易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育儿问答:

友周黑鸭小妞问:宝宝有点儿自卑,缺乏自信怎么办?

特聘专家崔军(向他提问)解答:父母应该学会接纳、尊重、关怀、无条件的爱和真诚地赞美、肯定孩子。如果父母很少赞美孩子,孩子根本不知道有什么优点;如果老是批评孩子,孩子就会显得一无是处,显得自卑。不要对孩子进行挖苦和讽刺,影响宝宝的进步,容易造成宝宝自卑心理。>>看看其他专家的解答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幼儿园老师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张女士的孩子4岁了,去年进了幼儿园。一段时间后,张女士发现,原来爬上爬下挺皮的孩子变文静了。“在家里不再爬上爬下了,只会坐在桌子旁玩。 喜欢闻我的香水味,还说爸爸臭。”张女士称,开始她觉得孩子变得有规矩了,不再调皮了,后来又发现儿子在外面不跟男孩子玩了,只扎在女孩堆里,而且行为举 止也偏女性化,喜欢翘兰花指。张女士问儿子为什么跟女孩子玩,儿子称老师说男孩子太顽皮,不是好学生,跟他们玩得太疯会臭臭的。

张女士有点不安,便询问其他家长,发现或多或少都遇到类似情况。家长们一合计,觉得根子可能在幼儿园。张女士到幼儿园了解情况,无意中发现里面竟全是女老师,未见男老师的影子,这让她产生一些忧虑。

张女士觉得,女老师对男孩在气质方面产生不了正确的引导,反而儿子会受女老师言行的影响。张女士还认为:“孩子在幼儿园上体育课,还是希望有男老师带一下,并且孩子课间玩耍时有男老师在旁保护也更安全。”

数百幼儿园难觅男老师

不少家长均反映,孩子就读的幼儿园内几乎看不到男老师,且都认为幼儿园全是女老师对男孩子的性格有影响。“孩子正处于懵懵懂懂的年龄,学习模仿 能力特别强。如果老师全是女的,男孩子天天耳濡目染,难免沾染女生气质,少了阳刚之气,对男孩的身心成长不利。”家长杨先生认为。

“原来也请过男老师,但都干不长久,一两个月就走了。”一家幼儿园负责人说,请男老师主要是上体育课。他称,相对而言,男老师细心程度不够,有 些家长担心孩子容易受伤。此外,男老师认为当幼儿园老师没有前途也是原因之一。多方面原因加起来,造成幼儿园内男老师不见踪影的现状。

性格成因主要在家庭

幼儿园男老师缺失对孩子成长究竟有没有影响?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舒曼对此表示,有影响,但不大。

幼儿园男老师缺乏并非仅在南昌存在,而是一个全国性问题。其实,孩子的性格主要成因还是在家庭,

爸爸妈妈所担负的责任不同,教授孩子的性格能力也不一样。其中,爸爸负责引导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性格中的勇敢独立性。幼儿园如果配置男老师,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影响,让男孩子的勇敢独立性格更好地形成。

幼儿园对孩子来说主要是行为规范学习。张女士的儿子出现女性化情况,幼儿园女老师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其家庭肯定存在父亲与孩子沟通不够的问题。

虽然幼儿园男老师比例小,但家长可以从家庭内部入手。男孩出现偏女性化问题,则应有意识地加强爸爸与孩子的沟通,甚至可以鼓励孩子开展一些攻击性的游戏,以培养男孩子的勇敢独立性。

孩子放学,早接还是晚接?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放学时,幼儿园门口常常满满地站着很多的家长。那么家长是提前一些接孩子回家还是晚一些接孩子好呢?当前对于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来说,这是一个值得讨论,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话题。对于这个话题,向来都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

早接派

早接是安慰孩子

丁丁妈说,我都是早早来接的,不论是我来接还是孩子姥姥来接,都是早早地在门口等着,一开门第一个冲进去,趴在门上看看孩子在教室里干什么呢?是不是玩得很开心?尽管现在孩子很愿意去幼儿园了,我们还是希望看见孩子在幼儿园有哪些活动,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另外,我觉得早点接对孩子也有心理上的安慰,他会觉得家长很关心他,孩子们就怕家长不来接,怕家长把他给忘了。

早接,是为了孩子的期盼

策策妈妈说,每天早上送宝宝去幼儿园,妈妈要离开的时候,策策总会说:“妈妈,放学时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回家!”当然我没有提前接过他,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到现在,都是按园里时间4点30。从他的话里面可以看出,孩子在玩了一天后,他最急于见到的肯定是爸爸妈妈,尤其是见到其他小朋友都让爸爸妈妈接走了,他的心里更是有一种期盼心理。为了不让孩子着急地等待,我是全职妈妈,不用怕耽误时间而晚接,尽量早点等在门外,从门外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在期盼着,如果看见了家长,每一个孩子都在欢喜跳跃,孩子的心理就是这样,生怕家长不要他们了。

晚接派

想让孩子多些玩的机会

刚入园时天天也是每天都叮嘱妈妈:“妈妈你早点儿来接我呀!”但是最近他已经完全适应并喜欢上了幼儿园的生活,也不再叮嘱我关于早点接的事了。先前是按时间去接,变成现在要等到最后一个小朋友离园后才愿意离开。他不急不燥地在玩着玩具,小朋友们走后,他还把小椅子都摆好堆起来。有时妈妈晚些出现的时候,都看见他正和几个被晚接的小朋友,还有长托班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开心。

可以多些与老师交流的机会

一些家长实在是享受不了刚放学时教室门口嘈杂鼎沸的声音和异常拥挤的场面。豆豆妈说,因为接孩子时人太挤,所以索性晚些去接了。一开始也会担心孩子会不会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被接走了而哭闹不安,可是实践证明,豆豆适应得还挺好。另外豆豆妈说,因为晚去些老师不那么忙了,还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向老师了解一下她的情况,也不错呢!

国外学者调查发现:

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如果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往往虚荣心较强;

相比之下,那些最后被接走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经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他们往往较内向,甚至有些自卑。

为什么会这样?

大人早出现,代表的是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孩子能体会到,相比其他家长较晚出现的孩子,由此带给孩子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也会高,“看吧!我妈妈/爸爸是第一个来接我的!”高的自尊感和价值感给孩子带来自信。

但是如果家长总是第一个来接的,突然有一天家长不能第一个来接,孩子可能会失望甚至抱怨家长为什么没有第一个来,因为家长的一贯早来已经成为孩子炫耀的资本。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一定要避免总是最后接走孩子,偶尔的一两次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如果经常如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比较低,因为长期目睹班里的其他孩子被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接走,而自己总是最后被接走,甚至还要搬起小板凳在园区门前等候,无形中已经给了孩子一种标签——你是不被爸妈重视的孩子,孩子会感觉到一种被遗弃的感受,由此带来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说,不管是早接还是晚接,都要把握一个“度”。不要总是第一个,也不要经常落在最后。

接孩子回家需注意以下问题:

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至少每周爸爸或妈妈亲自接送一次。

对孩子来说,爸妈始终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角色,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每周爸爸或妈妈最好亲自接送一次。因为这样的举动看似不足为道,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爸妈平时忙,所以大多数都是奶奶或爷爷接送,但爸妈只要有时间,总会来接我!这样的举动,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

朋友圈里有个妈妈最近记录了她偶尔的一次接孩子放学的情形:当孩子看到门外的我的时候,眼里放出异样的光彩,抬起头自豪地跟老师说:“你看,妈妈今天来接我!”走出门口见到熟悉的小同学,情不自禁地说:“我今天也是妈妈来接我放学了……”那种喜悦和满足感让这个当妈的百感交集。她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是一个尽责的妈。

家长答应了早接,但临时做不到对孩子有影响吗?

上了幼儿园之后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不错的记忆力,尤其是一些他们在意的事情记得特别牢。记得电视里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真实片段,说的是一位妈妈鲜少接孩子,偶尔一次答应了却忘记了,视频里记录的是孩子等待妈妈时那刻的心酸:

这个教室有前门也有后门,小男孩频频回头,生怕妈妈会走另一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身边的小朋友也被一个个接走离开了,小男孩越来越失望,越来越着急。像一只患了狂躁症的小老鼠,他开始焦躁地来回疾步,继而抓着手里的衣服袋子使劲往地下摔,抽泣了一会后,突然嚎嚎大哭,让身边的老师看得好心酸。

越小的孩子,心灵越是敏感而脆弱。如果大人平时比较早接孩子,偶尔晚接孩子,最好提前跟孩子说明:“妈妈/爸爸今天有事情,可能会比较晚接你回家,但不要以为妈妈/爸爸忘记你了或不要你了,你始终是爸妈最爱的宝贝!”提前打“预防针”,孩子就会有准备。

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做到这几点:

要“走路回家”。家长在接孩子时,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但仍然要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给孩子一种他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要“主动沟通”。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聊一聊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谈一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要“保持平静”。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要“分享快乐”。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

同时,以下禁忌要牢记

忌“甜水等待”。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忌“刨根问底”。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

忌“偏听偏信”。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

妈妈的性格决定宝宝的人格


记得有句话叫做“万事万物是相生相克的”,这句话放在家庭教养中,如果妈妈的性格太强,容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弱,如果一个妈妈太冷,容易造成孩子缺乏温暖,造成孩子为了追逐温暖,而取悦他人。我们分析了三种情况,看看你属于哪一类妈妈?

控制型妈妈:容易养成回避型孩子

妈妈表现: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或者出于难以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产生的怕遭到遗弃的恐惧,以及对孩子的过度依恋,有些妈妈内心渴望完全掌控孩子的行为,而难以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

孩子心态:这样的情况特别容易产生距离儿童。他们不害怕亲近,但总是小心保持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他们允许妈妈抱,但同时总是把脸扭到一边,不让妈妈亲。因为他们害怕过于亲近会使自己无法从妈妈的控制中逃脱。

成长的烦恼:这类儿童长大后,容易形成回避型人格。他们下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来回避家庭生活:长时间忙于工作,偏爱经常出差的工作,或总是埋头看书、看报、看电视。他们需要自己的空间,最喜欢那种来去自由的关系,当配偶企图保待一种亲密状态,或有进一步需求时,他们便会立即退缩,甚至生气:“你怎么没完没了?你要求得太多了。”

家教EQ: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你和孩子“相依为命”只是暂时的,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小爱人”,只会使自己和孩子都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

忽略型妈妈:容易养成追求型孩子

妈妈表现:有些妈妈因为忙,或许是性格使然,表现出缺乏耐心的一面,她们总想快点从教育孩子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所以,鼓励甚至强迫孩子过早地开始探索和独立。

孩子心态:孩子独立尝试对世界的探索时,如果得不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就容易造成他对独立的恐惧。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讨好妈妈做出好孩子的样子,或找出各种借口来赢得妈妈的注意力。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害怕离开妈妈,需要不断反复地确证是否有人随时都在关心自己。

成长的烦恼:这样的孩子,成年后通常表现出追求型人格。他们害怕被抛弃,为了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总是力图取悦对方,为对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成为“贤妻良母”或“五好丈夫”。但这种关系却可能使对方感到窒息,而自己也常常吃力不讨好,暗自伤心,感叹“活得太累”。

家教EQ:除了教,孩子仍是需要“养”的。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的自信,需要妈妈足够的耐心,同样需要足够的时间,这点上似乎没有捷径可走。

冷漠严酷型妈妈:容易养成孤独型孩子

妈妈表现:有些妈妈,在情感上稍显冷漠。她也许本来就没想要孩子,或许潜意识中把孩子看作自己不幸的根源。这种妈妈很少抱孩子,对孩子非常严厉,有些冷酷型单亲妈妈缺乏良好的情感疏通渠道,处于孤独的抑郁状态,对孩子的反应也是冷漠相待。

孩子心态: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被塑造成孤独儿童。孤独儿童往往惧怕亲密接触,因为依恋妈妈的渴望经常落空,并由此认为:我没有需要。孤独儿童的内心里,可能隐藏着一个不真实的自我,看起来独立,实际上却是否定自我的需要。

成长的烦恼:孤独儿童通常性格冷漠甚至冷酷,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他们通常在事业上很成功,物质需求淡薄,独立并富于忍耐。然而,他们的婚姻生活通常充满曲折。常见的被配偶抱怨成冷血动物、冷酷无情的人,多半是孤独型人格。

家教EQ:孩子是非常需要爱和抚摩的,在国外,抚摩和拥抱甚至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重要手段,刻意孤立孩子,不与他进行身体接触安抚,于他于己,都说不过去。

祖父母长期带养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吗


由于我们夫妻的工作太忙,只好将19个月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养。但我们又担心孩子的心理及性格发展会受到影响,请问该怎么办?

茅教授答疑:

孩子最好由父母亲自带养,这对形成良好的亲子联结(parent-childbonding)很重要,而良好的亲子联结对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的发展关系密切。

但是,由于你们有具体的困难,不得不把孩子交给亲人照看,这就使你们产生了问题。

由爷爷奶奶照看阴离子,对亲子关系、对孩子心理、性格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绝不是一两句话能回答得了的。比如:

1、二老的教育观念(包括是否溺爱孙子、望孙成龙程度、是否过分保护、是否过分严厉等)、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包括有没有其他同住人以及同住人对这个家的影响)、经济条件等。

2、孩子本人的特点,比如对父母的依恋是否强烈、陌生人焦虑(strangeranxiety)是否严重、是否胆小等。

3、父母亲与长辈的关系、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否一致等。

4、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是否放手、是否放心)、见到孩子时是否保持平常心(还是过分亲热)等。

如果实在不得已,一定要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养,请注意以下建议:

1、必须与长辈保持一致的教育观念,绝不溺爱。

2、经常和长辈联系,打电话、去探望都可以。

3、留几张照片在长辈家,不时给孩子看看,加深他对父母的印象,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他。

4、见到孩子时,要保持平常心,不要过分亲热,否则走开以后,他会感到失落。

5、如在同一地区,有时可带孩子回家小住,有助于培养亲子关系。

6、在孩子面前对长辈要尊重、亲热。

孩子从小应该改正的性格


常言说的好“从小看到老”,小时候的性格脾气直接影响其宝宝未来的发展及成长,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孩子从小应该改正那些性格呢?但愿父母们都能够认真的对待,不要马虎!

一。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早教网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要点:

1.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

2.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

3.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而实用。

二。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要点:

1.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

2.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的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要点:

1.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

2.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四。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

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早期教育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即不可过于的严格,也不可以过分的放松,对于孩子们不良的性格一定要及时的帮助孩子改正,否则一旦当孩子长大了,再想要改正就是难上加难了!

克服孩子性格软弱的方法


孩子性格比较软弱是父母们的一大心病,如何改变孩子的这一性格,家长们真是煞费苦心啊,但最终的效果似乎都不怎么样,别着急,以下就让育儿专家来为家长们提供几种小方法吧!

一、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早教网

二、让孩子大胆地说话

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迫孩子说话。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一些视野、空间开旷的地带,鼓励孩子放声宣泄。

三、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

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

四、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上述就是对克服孩子性格软弱的方法的介绍,现在应该有了解了吧,一定不要忽视了对孩子的性格的培养,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的性格并非天生就是软弱性的,一般多是成长的环境或是教育导致孩子软弱的性格,所以说家长们想要改正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其次还要对孩子有信心,多鼓励与支持孩子自己做出决定!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


美国一心理学家对150名有成就的智力优秀者的研究表明,这些人智力优良多与他们从小树立起的三种性格品质有关:

第一、不畏挫折的坚持力;

第二、善于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第三、对自己坚定的自信心。

其实,这三条都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具有这些坚强的性格品质,对弥补能力之不足及对能力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独立性一般表现有两种:

一是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如能够自己洗脸,会收拾玩具,不催促也会做所规定的事情,如按时起床上学、做作业等。

二是精神活动方面的独立性,如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对自己的行为有信心,有勇气做自己相信的事情,做错了也敢于承认。

儿童专家研究发现,孩子的坚强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后天的培养,至迟应该在3岁时就开始实施,并从小处着眼。首先父母可以先观察。比如,从孩子玩积木游戏中,就可以发现有不同的性格。有些儿童能够自己想出各种玩法,不断变换不同的模型,玩完后还自觉地地收拾积木;有些儿童却只会按父母的要求玩,搭好一种模型后就不知如何玩下去,经常还要父母帮忙。这反映了孩子在独立性方面的性格差异。

如果发现孩子处处都依赖父母或长辈,一有困难就要父母为他解决,甚至稍遭挫折就在大人面前撒娇,要求补偿。作为父母,应该多教孩子如何去做,一旦孩子做对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即使做得不对,也要充分给予鼓励。这点对培养孩子坚韧性格非常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