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需要很多的朋友,有的朋友适合深交,有的朋友只需泛泛而交,有的朋友却不值得交,这些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会深有体会。

确实,一个很好很铁的朋友可以在危急关头拉你一把雪中送炭帮你度过难关,一个很坏很有心机的朋友也可能落井下石在暗地里搞些小动作推你一把。

但是在这个世上,人有千千万万种,为了防止孩子交友不慎或者交到不好的朋友,父母应该帮孩子擦亮双眼:如果遇到下面的这6种人,千万不要和他们做朋友,因为他们不值得!

01自以为是的人

你帮我一下嘛,反正你也不忙吧;上次你借给我的那个游戏机啊……哦,被我弄坏了。反正你这么有钱,再买一个呗~

这种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别人什么事情都要让着他,他觉得你对他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人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懂人情来往,你对他好,他也心安理得的受着,但你指望他有所反应和感谢,简直不可能。

对于这种人我们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他喜欢炫耀的某一项内容进行非常细致的研究。然后在一次当众交谈中,引他进来,再用你准备好的东西一口气击败他,告诉他下次少拿些皮毛的东西出来得瑟。以后就可以把它当作手下败将,让他一辈子翻不了身。

第二种,剑走偏锋。就拿书抽他,他物理牛就边抽他边让他算自己受了多少力。英语牛就让他用英语说“我把你打的比狗都惨。”这么说。他要是语文牛就让他写一篇挨打后的感想。

第三种,孤立。他一逼逼,就拉拢大伙都不搭理他。“你NB你自己NB去,咱们研究大伙都明白的事。”人是群居动物,他这么干就必须隔离他。

这类人早点远离,不然迟早会把你的孩子变成一个冷血的人。

2两面三刀的人

有一种人,平时喜欢对人指手画脚,各种不满,恨不得天天让你穿小鞋,但一旦你给予他一些小恩小惠后,他就开始对你转换态度,对你倍儿好。

这种人没有自己的原则,很可能别人给他一些蝇头小利,他就选择出卖朋友、出卖家人了。对她好,一不小心就会被她在背后插一刀。

这种容易被收买的人目光大多短浅,只知道关注眼前的一些小利益,不会长远思考问题,一副小人嘴脸,只会让人觉得倒胃口。

3不讲信誉的人

当你满怀期待地起个大早来到事先约好的地方,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人。末了儿朋友只来一句"不好意思,我有事",只会让孩子的心情大打折扣。

如果你的朋友总是主动提出邀约,却时不时爽约,却又没什么特别的理由,那么请不要再委屈自己,这种人根本就不值得你对他好。

远离那些在小事上面也不守信的朋友,不然他们迟早会把你的孩子带得满口谎言。

4无事生非的人

无事生非,无中生有。这类人最喜欢到处散播谣言,挑拨离间,心情很好的时候,就陪你闲聊两句;遇到不顺的事,就抖搂出几件让你难堪的事,再添添油加加醋,导致事情往很不好的方向发展。

这些人通常都是没心没肺的,在任何人面前造谣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她们只是随口一说根本不会关心听的人心里什么感受。

一定要记住,无事生非的另一面就是刻薄、自私、为所欲为,而这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淌进血液里的。如果孩子身边有这样的人,尽量避而远之,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和他们待在一起。

古语说:

从小人的背后走,打君子的面前过。这说明对小人有时候需要躲一躲,不主动去招惹他,如果他总是无事生非,是可忍孰不可忍,找机会有力反击,不怒则罢,一怒惊人,也要让他明白,弱者不是永远被欺凌不敢还击的。

5充满负能量的人

这种人经常会深陷在自己的情绪里,无法自拔,通常是不在意你对她的好或者是看不见你对她的好,只会在那一味的向你索取。

我们身边不缺乏这类人,有些头顶乌云的爸妈,特容易指责打压孩子,推卸自己的责任,根本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平庸导致了孩子的平庸。

“妈,我觉得我很喜欢画画,对画画很感兴趣,我想学画画,长大了想当服装设计师。”妈妈说:“就你这样还想当什么服装设计师啊,你学得会吗,你这么笨,肯定学不好的,还是安心读书吧,考个好大学才是正经事。”

类似的话孩子天天都会听到,充满负能量的人平时多愁善感,抱怨连连。和别人人聊天的内容全是诉苦抱怨,没有一点阳光积极向上的话题。

6唯利是图的人

有一种人,一有事情或者麻烦就找你帮忙就开始装“孙子”,和你说话语气特别好,好像你们关系非常亲昵的样子,好像无话不谈的样子,其实只是为了从你那边获取和自己相关的利益。

等到他达到自己的目的了,之后会继续无视你,也不管你是谁。你找他的时候,他还一副公事公办的嘴脸,好像你是他从来不认识的陌生人一样。

远离那些满眼金钱荣誉的朋友,不然迟早把你的孩子变讨人厌的势利鬼。

所以,请牢记,交朋友千万让孩子远离这6种人,不然迟早会把你的孩子毁掉!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不要让这6种人毁了你的孩子一生!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做好这3点,跟孩子做朋友


最近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自家孩子其他哪点都好,就是什么事都爱憋在心里,在外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回家一个字都不说。过分逼问他,还会引发矛盾,朋友哪怕发现了孩子有异常,也只能干着急。

不止是青春期孩子,很多孩子从小就形成了这样的习惯。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中,有些吃瓜群众对事件真实性表示疑问:要是真被伤害了,孩子怎么会不告诉父母呢?

许多网友纷纷站出来现身说法,“有啊!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是这样。”

其实这样的孩子一直不在少数。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遇到什么事都不喜欢跟父母说?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错误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软弱

尝试受挫:告诉家长后非但没有被安慰,还被教训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朋友的故事,朋友说她一年级住校时钱丢了,没敢跟父母说,自己吃了一个星期的方便面,每天一包,每次掰一小点。

因为她清楚记得上次钱被偷了告诉妈妈后,得到的回应是:“怎么就你的钱被偷了,没见别人的钱被偷呢?”

许多时候,父母并没有给孩子“可以依靠我,我永远支持你”的形象。甚至告诉了父母之后被指责、被中伤,得到了又一层伤害。

孩子很聪明也很敏感,父母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哪一句话哪一件小事就让孩子对他们失望。他会觉得父母跟自己不是一个阵营的,自己是被孤立的。

早期亲子依恋建立的缺失,导致了这样情况的发生。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重视孩子跟你分享的时刻

当孩子首次和父母分享自己在外发生的事情时,如果家长忽视或者不感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孩子们今后的分享热情,次数多了,和父母交流的冲动就会逐渐消失殆尽。

缺少了亲子必要的沟通交流,父母越来越不了解孩子,孩子也越来越不亲近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不了解,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才是最真实的、最直接的,充斥在他们生命的初期。

于是看似正常的亲子关系下,矛盾和隔阂实则在悄悄产生,孩子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渐渐地就不愿意告诉父母。

所以说,当孩子在跟你分享、倾诉时,家长一定要重视,并给予正面的回应。

也许他的语言是不完整的,是缺乏逻辑的,但是只要你用心听,尽力去与孩子共情,孩子都会感受到。

一个骄傲竖起的大拇指,一声关切的询问、一个安慰的拥抱,都是积极有效的回应。用你的感情来帮助孩子强化正面的情绪,疏导不良情绪,会给孩子带来一份不错的体验。

只要母亲足够细心,父亲对家庭有足够的责任,只要你重视每一次孩子主动和你交流的时刻,那么孩子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可以了然于胸的。

2.家长要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信任是相互的。一个不信任父母的孩子,又怎么会把自己的事和他们分享呢?

经常有这样的父母,遇事总爱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对孩子缺乏基本的信任。

比如孩子说自己在外被欺负了,他们这样回答:“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你肯定有问题。”

还有的家长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先是温柔地告诉孩子,宝贝儿,你什么都可以跟我们说,爸妈不会责怪你的。但是当孩子真的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又会暴跳如雷。

反复无常的态度让孩子恐惧,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索性都闷在心里。

信任孩子、遵守承诺,是做一个好父母的基本,也是获得孩子信任的前提。

建立和小孩之间的信任,父母要绝对的理性、耐心、包容、温柔。要花时间陪伴孩子,花心思去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抱怨孩子没有像大人那样懂事。

3.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法

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做事简单粗暴,对孩子特别凶,孩子不论碰到什么事儿,上来先训斥,甚至打骂,然后才去替孩子处理问题。哪怕是无法避免的错误或者根本不是孩子的责任,他们也会训斥。

孩子面对着这样的父母,就会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不敢让他们知道自己犯错或是表现得不够令人满意。

但他们又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不知道某件事的发生会不会给他带来一顿训斥和打骂。

这种告诉父母后得到的心理恐惧,远远大于他们自己受到的伤害。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只好选择遇见任何事都不跟家长说。

孩子年龄再小,最能够分辨的一点就是谁和我“是一边的”,如果他知道不管自己发生什么事,父母都是和自己“一边的”,那么就会消除心中一切障碍,有勇气、有胆量去表达。

所以每次家长在批评孩子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怎么教训他,都不能破坏“你和他是一边的”这个底线。

遇到问题就事论事,让他明白他在这件事上错在哪里后,强调犯错了并不代表不是好孩子了,只要懂得改正,爸爸妈妈仍然爱你。

教育孩子,最悲哀的一件事就是当孩子遇到什么事都不愿意跟你说时,父母会发现,虽然你们天天一起生活,实际从他很小开始,从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开始,你们就已经相距很远了。

不要让他变成在父母面前沉默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温暖、保护和指导。

爱他,就马上行动。

超级粘人宝宝的3种依恋类型


宝宝总是喜欢和妈妈在一起,而当妈妈离开时,他们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在这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下,其实是宝宝不同依恋类型的体现。

玲玲、聪聪、慧慧3个宝宝都2岁左右。当妈妈把他们送到幼儿园准备离开时,玲玲表现得很激动,她放声大哭并紧紧抓住母亲的衣服不放,拒绝老师抱她,妈妈离去后她仍哭了好久。傍晚,妈妈接她回去时,她生气地拒绝、推开,但又不能安心地玩玩具。聪聪对妈妈的离去没有表现出难过,傍晚,妈妈来接他时,他也没显示出高兴的样子,只顾自己玩自己的,并不理会妈妈。慧慧和妈妈分开时哭了起来,但妈妈走后不久她就恢复了平静,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傍晚,妈妈来接她时,她快乐地投入妈妈的怀里。

玲玲、聪聪、慧慧这3个宝宝年龄差不多大,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到幼儿园,为什么他们在妈妈离开和妈妈接他们回家时的表现有那么大的差异呢?

这是因为他们在出生后和母亲的相处形成了不同的依恋类型。

依恋是宝宝出生后形成的第一个社会关系,它为宝宝在以后的成长中建立其他社会关系提供了榜样,也是宝宝自信心的来源。宝宝与主要抚养对象的依恋类型主要有3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

这类宝宝与妈妈在一起时,能安心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宝宝的玩耍、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还会表现出不安。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宝宝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抚慰。

慧慧就属于这种依恋类型,对妈妈表现出稳定的依恋。她对妈妈产生信赖感,虽然妈妈离开时她会哭,不想妈妈离开,但她相信妈妈会接自己回家,不会丢下自己不管,因此她的情绪能很快平静下来,高高兴兴地投入到活动中。当妈妈来接她时,她自然很高兴。

回避型依恋:

这类宝宝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聪聪就属于回避型依恋,他对母亲表现出不太信任的态度。

宝宝本身都会有与妈妈亲近的愿望,或者他也曾尝试过用各种方法获得母亲的爱与关注,但是妈妈不是忽视了就是斥责他,因此他头脑中渐渐就会留下这样的印象:接近妈妈,只会感到痛苦。为了避免遭受痛苦,他克制了依恋妈妈的天性,采取冷淡和回避这些十分消极的态度。

反抗型依恋:

这类宝宝在妈妈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妈妈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但当妈妈回来时,他们会马上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但要她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妈妈这里看。在上例中,玲玲就属于这种依恋类型,她对母女关系表现出不信赖。

跟孩子谈话的6种技巧


有不少家长经常感到很难与孩子交流,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甚至不知所措,其实跟宝宝沟通也是需要正确方法的,其中大有学问。

聊天是与孩子交流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因为聊天可以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还可培养孩子完整、有序地叙述事情的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

聊天要本着平等、亲切、真诚、爱护的原则。这样孩子会认为你是最可信赖的长者,那么他就会敞开心扉向你倾诉内心的一切,包括有趣的事和困扰的事,你就会对他充分了解。

聊天的内容,要以孩子为中心,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谈谈学校中、同学间发生的事,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识别能力。家长可以作一个全面正确的总结,谈出自己的看法,切忌不要忙于对他们不正确的看法加以指责,或打断,这样就会削弱他们聊天的兴趣。

跟孩子谈话也是门学问,所以也需要一些技巧。

1、父母的话要简短、扼要。注意留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保持对话的形式,防止一方独白。

2、与孩子是谈话而不是训话,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在谈话中始终保持一种友好、尊重的声调。

3、要肯于向孩子表露自己。越对向孩子表露你内心的想法、甚至弱点,孩子也越会向你暴露他的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增加沟通。

4、要活跃。充满情感色彩、擅于用表情和手示,防止死板和沉闷单调的声音。

5、谈话时也需要一点幽默感。这样除显得轻松愉快外,还体现平等和民主,使孩子感到与家长谈话是一种享受和学习。

6、选择适当的时间。要选择双方都有谈话欲望,并且心情也都较好的时候,这样谈话精神集中,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些话,再生气也不要跟孩子说!


如果要找一句话让孩子自卑又难受。非这句话不可:“我怎么生了一个这么笨的孩子”

有一个朋友,他说自己一直害怕犯错误,没有安全感。一直以为是性格问题,后来才知道是家庭的影响。他说“从小到大,不管我做什么、说什么都不对,爸爸都很少肯定我。

在外边跟同学打架了,二话不说,直接开打,骂我调皮惹事。在餐桌上,有时讲话讲到一半,爸爸就会从餐桌底下,狠狠地踢我一脚制止我,要我别说了。每次被踢,我都很受惊吓。”

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往往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前几天从邮箱里看到一位妈妈的来信:

她说我家先生个性内向,不喜交际,和女儿的关系一直很糟糕。而且每次看到这样,我心里很无助。

有一次女儿说要听写,爸爸就给她听写。中间有字不会写,爸爸就要求她不会写的都写几十次。女儿就哭了,说不想写,觉得太多。爸爸就说自己读书的时候抄书比这还多。女儿就一直哭。这时爸爸更加烦躁,开始骂了起来。

事后当我跟他谈的时候,他的态度也很不好,事实每次他都没有耐心,要么骂要么就说不管她。有时还骂“说我怎么生了一个这么笨的孩子”。

真的想抱抱这个被骂的孩子。爸爸的否定一次又一次对她的心灵造成伤害。

孩子就算真的不会做,或者慢半拍,可以想办法呀。特别是给孩子做测试或者做作业。常常考验父母的智慧和耐心。

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心里的怒火很容易被点燃。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东西也不会!!!”(你几十年的经验和孩子比?)

“为什么我生了这么笨的你”(你一直觉得自己很聪明?)

“给我再来,写,重新写几十遍。”(恨铁不成钢的爱变成了罚)

我也曾为这事恼火过。有一次,一首七言绝句,儿子怎么背都差一句背不过。我当时感觉心底一股火苗窜了起来。但我不想吓到他,去外边喝了几口水,告诉自己冷静,不是已经背了3句么。完成了75%,不错不错。所以当我回来时,他看到我脸色没有那么难看。反而放轻松了。

带读了3遍,基本能背。那我就放下书,说去玩吧,晚上洗澡时我们一起背一下就好。当我控制怒气,把任务分解的时候,往往就不会那么冲动发脾气了。

当你责备孩子笨的时候。往往是内心的那个“小孩”在肆掠你的理性。

你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作品。不好看的,没成器的作品总是会让制造它的人发怒,甚至毁掉。可是孩子是作品吗?

NO,他们是跟我们一样的人——小小的身躯里装着一个渴望理解、需要尊重的心。

很多的父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自己往往察觉不了。而等察觉的时候,孩子可能已经受到了伤害,后悔莫及。

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也许下面这位妈妈的来信值得我们思考。特别是值得爸爸们反思。

我家男孩快11岁了,我老公没事的时候非常喜欢玩游戏和看游戏视频,父子俩的关系不是很好,我觉得他们沟通方式有问题。

一般他不管孩子,要是孩子有什么做不好的地方,他就会骂孩子,经常说一些不好的话语去形容自己的孩子,甚至说他以后就是怎样怎样的人了。真怕孩子就被他说成了那样。

我一直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父亲树立榜样,奈何他的爸爸还在走老一辈的育儿思路,高兴就管,不高兴就不理,犯错就骂。

我很想他能多陪孩子玩玩,给他一些正确,积极向上的引导,而不是他只要赚钱给孩子花,就是老大什么都不管的样子。”

这封邮件里,让我们看到三个常见的问题:

1.爸爸总是玩游戏,还有时间看视频提升自己的技能,是一个爱学习的好爸爸,要记得多把劲儿往孩子身上使点,叫你爸爸的不是游戏。

2.平时不管孩子,但是孩子不对就来骂孩子,而且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让自己做父亲的威风尽显。可是我们真不是为了骂孩子而存在的啊,爸爸。

3.能挣到钱,就是老大,威风得很,觉得对得起家,其他的不要来烦我。可是除了物质,还有精神上的引导和交流呢?我们可不是游戏里的主人公,给装备就升级,花钱就满血,而是有情感的人。

你是不是还要继续这样下去?到时真的不要后悔。

所有的孩子都期待被呵护、被接纳。可是一旦被父母恶意、不友善的对待,孩子就会感到受伤、感觉被背叛。而且这样的感受会一直“过不去”,停留在记忆里,一辈子不散。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小的时候,会非常在意大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当然好的评价,差的评价都会有。但是每个孩子几乎都会想要好的评价。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这样的阶段,开始评价自己,有了“自我概念”的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偏见,或者总是说些负面的话,孩子就很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比如父母常常说孩子“你真笨”。孩子做作业做错了,就说“你真笨!以后就是一个熊样。”

孩子跟其他小伙伴在外边玩的时候起了争执,如果被其他的孩子欺负了,父母就说“你真笨!为什么每次都是你被欺负,你就不会去打回去啊!“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说“你真笨!就不是一个读书的料。”

孩子自己在内心觉得父母都说自己笨,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做什么事都怕,因为怕人说自己笨。

可怕的是,孩子到了最后,也会真的觉得自己笨。原因是父母和周边的人都说自己笨。

真的!对孩子而言,一句话的威力有时出乎我们意料,特别是孩子最信赖的那个人,说的话如同人生判决书……

有一个这样的小故事非常感人:

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司机伯伯的皮肤和我们不一样?”母亲微笑着回答说:“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多么让人感动的睿智而善良的回答呀!

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机坚决不收钱。他说:“小时候,我也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但是母亲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她换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可能是另外的一个我…。”

父母不能将自己脑子里的人生观、宿命论附加在孩子身上,也不要将自己的那些愤怒和戾气倾泻给孩子。因为你说的那些话,会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温暖的话会温暖孩子的一生。而那些伤人的话也会像噩梦一样紧紧纠缠孩子。如果你曾不小心伤过孩子,让他们受伤、流泪、感觉被背叛,请记得道歉,去抚平伤疤。

别让3类坏图书摧残孩子心灵


阅读书籍能让儿童增长见识,提升思考能力,滋润精神世界,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如今市面上开始出现一些粗制滥造的儿童书籍,有的内容低俗,有的离奇怪诞,有的违背伦理……严重侵蚀着孩子们的纯真童心,家长应避免孩子接触以下3类不利于心灵成长的图书。

毒药书籍一:鬼怪书籍

关键词:僵尸、幽灵、吸血鬼、恐怖、惊悚等

近些年《哈利波特》等魔幻书籍备受儿童欢迎,也许是为了迎合这股浪潮,市面上开始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魔幻鬼怪书籍,如果我们仔细查看内容,就会发现很多书籍的内容已经偏向了离奇怪诞的方向,包括一些匪夷所思的细节描写,或者深具感官刺激的插图,都让人觉得除了渲染恐怖气氛之外无一是处。

存在危害:孩子如果读了一些过于诡异的书籍,可能会造成心理疾病,具体表现轻则惧怕黑夜,害怕独自上厕所等,重则经常做恶梦、终日狂恐不安等。

毒药书籍二:低俗成人化的书籍

关键词:黄色笑话、爱情、违背伦理、功利等

有些儿童笑话集充斥了许多黄色调情笑话,或者是一些成人化的低俗段子,比如“给男人戴绿帽子”、“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等。此外。一些标榜青春文学的书籍,其实是打着青春的名义,描述过早恋爱、打胎、乱伦、校园暴力等细节,并把这些事情称为青春必经的事情。

存在危害: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可能会效仿书籍里描述的事情,同时心灵被低俗事物摧残,过早失去童心而向往成人世界。

毒药书籍三:黑暗童话

关键词:现实、残酷、黑暗

在大家的印象中,童话故事都是美好的,主人公不管中间过程遇到多少磨难,最终的结局都是美好的。然而有一种童话叫做“黑暗童话”,它把原本美好的童话变得充满现实和残酷,比如在黑暗版的“睡美人”中,公主并不是被王子叫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而黑暗版的“灰姑娘”中,灰姑娘遭遇火刑成为了王子的陪葬者。

存在危害:这样的童话故事书不仅没有传达美好,反而展示残酷结果,不利于幼儿在观看后感受美好。

提醒:家长给孩子购买图书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先看过才能给孩子看,务必购买正版书籍,不要在路边摊买一些粗制滥造的盗版书籍。如果发现孩子看一些不良书籍,一定要进行干预,减少不良书籍对孩子心灵的影响。

物质奖励 我跟儿子做交易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他们经常会许诺孩子“如果期末考试分数排名班级前十名,爸爸奖励你一部新款手机、妈妈带你去欧洲旅游……”相信这个暑期会有不少家长忙着兑现对孩子的“许诺”。

但是,也有一些家长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自己做出的“许诺”无法兑现。近日,编辑部接到了数位家长打来的电话,讲述他们“许诺”之后的困扰。究竟应不应该给予孩子物质奖励、如何奖励等问题正在成为家长询问的又一焦点话题。

家长对孩子要言而有信

小茹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非常希望家里有台电脑,于是和爸爸约定,只要期末考能得95分以上,家里就给她买台电脑。小茹告诉笔者:“这次期末考我得了100分,爸爸真的带我去了电脑城,我们买回了一台5000多元的电脑,爸爸讲话言而有信。我也答应爸爸,平时只在周末的时候玩一两个小时的电脑。”

采访中,家长王先生告诉笔者:“儿子小鹤上五年级,一直希望有一部手机,我总觉得孩子还小,学校离家又不远,所以一直没满足他的要求。这学期,孩子又提起希望拥有一部手机,于是,我对他说:‘只要你期末考试成绩排名班级前十名,就奖励你一部手机。’期末成绩单发下来了,小鹤的成绩进入了班级前五名。为了‘兑现’我许下的诺言,一放暑假,我就带儿子去买了一部手机。”

家长对孩子要慎许诺言

家长王女士是某私企的高级工程师,她说:“女儿小媛学习成绩虽然排在班级前列,但常常因为一些粗心的错误影响成绩。为了激励女儿改掉毛病,我提出如果能克服粗心的毛病,在期末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个暑假就带你去欧洲旅游。考试复习阶段,女儿粗心大意的毛病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在期末考中取得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但是,因为我腾不出假期,致使陪女儿欧洲游的承诺落空。女儿从我说出承诺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期盼着这个诺言能够成为现实。我不知道,女儿的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我有时担心,这个没有兑现的诺言会不会颠覆女儿对我的信任和尊敬。”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示一些家长,一诺千金是爱和关怀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某些父母对孩子的承诺“缩水”,或者有些家长因为一些意外无法对自己的承诺兑现时,一定要对孩子解释原因,讲清道理,直接向孩子道歉。

履行诺言才能树立威信

家长章爸爸是本市一所医院的外科医生,他告诉笔者:“这学期,儿子的学习成绩进入了年级前十名,我就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给他买了一部他想要的山地车。每当家里有客人来,孩子都会很自豪地告诉客人,这是自己的‘奖品’。我认为物质奖励应有度,家长平时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想尽办法做到。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高兴,常常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说完后又立刻忘记,这样会在无意中伤害孩子。要知道父母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家长履行诺言,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能维护作为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又教育孩子学会诚信。”

老师:莫将奖励变成交易

本市某重点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告诉笔者:“许诺是奖励的一种方法,能对孩子起鼓劲、促进和教育的作用,但许诺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会适得其反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慎许诺言。

孩子如果考出理想的分数,家长给予一定奖励无可厚非,但如今的奖励已经变味,就像是交易。时下,很多家长把它当成刺激孩子学习的唯一手段,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是为了得到奖励才学习的。”

专家:放弃奖励给予激励

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家长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例如:当孩子开始学走路的时候,绝不会有家长对孩子说:“孩子,如果你现在能走上十步不摔倒,我给你十元钱。”这个时候,每位家长都会无条件地为孩子高呼“加油”,拍手叫好,这时每位家长都是优秀的激励大师。然而孩子长大了,家长却忘记了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拍手叫好了。

相关专家提醒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不断创新激励方式,不要单纯在物质方面进行刺激,精神方面的鼓励更应受到重视。精神激励孩子的方法有语言和行为两种,低层次上的激励是语言,高层次的激励则是行为上的表达。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树立高尚的学习目的,向着更高的思想境界看齐,使孩子的学习经常有一股动力,有一种向上的鞭策力。如果非要给孩子买点什么物质的东西,最好是一两本新书或其他学习用具之类,不要让孩子单纯地将物质因素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

不要禁止我和男生做朋友


妈妈,我对你说

妈妈:

我真不能理解,您作为现代家长,怎么也用老脑筋看待问题?这些天我是跟班里的一个男同学关系很好,这有什么不妥的吗?值得您这么大惊小怪的吗?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您居然跟我们班主任反应情况,不让我俩再接触!

妈妈我已经跟您解释了,我们之所以经常打电话是因为班里最近组织“一帮一”互助小组,我的帮助对象是那个男同学,所以晚上他写作业遇到了问题就会给我打电话。可是您根本就不听我的解释,还批评我说:“你刚上五年级就开始和男生走那么近,这还了得,以后你还不得早恋啊!我警告你,不许你再跟那个男生来往了!听到没有?”

妈妈,您把问题也想得太严重了吧?我没想到的是,您居然真的去找老师说这件事。结果老师真的把我们的互助小组解散了。有的同学知道后,就大喊着我和那个男生的名字,说我们早恋……我现在都快在班里待不下去了。

妈妈,本来什么都没有的事儿,让您这么一折腾,什么事儿都出来了。这下您满意了吧?妈妈,大家在一起学习就肯定有接触,为什么您一定要用成人的眼光来干涉我呢?妈妈,我现在特别苦恼,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您的女儿:湾湾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正常的异性交往,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很多妈妈聚到一起聊天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真是早熟!幼儿园开始就知道找男女朋友了。”孩子的这种早熟趋势让妈妈对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过密,产生如临大敌之感。实际上,在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孩子对于异性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认识,他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幼儿期,而“女朋友”只是模仿成人世界的一个称呼,在他们心中,女朋友和小伙伴是一个意思。

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是每个告别学龄期的孩子迈向青春期的一个节点。在这一阶段,孩子对于异性刚刚有了深一层的认识。不再单纯地认为“男生和女生的区别就是去不同的厕所”了。他们开始注重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形象了,并且逐渐掌握了交往的礼仪,男孩变得有绅士风度,女孩也开始向淑女迈进。这些都要归功于孩子对异性交往的渴望。由于男生和女生的心智、性格并不相同,因此在男孩和女孩交往的过程中,双方都可以从对方那里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这对孩子青春期的发展很重要。

很多家长和老师对于高年级男女生交往特别关注,交往稍一频繁,家长就会和老师双双出击,直到浇灭孩子间的“火花”为止。这种做法看似是关心孩子,实际上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以至于孩子在今后选择伙伴上会出现对异性的排斥和恐惧。这种恐惧会造成孩子的交友障碍,甚至会让孩子变得不会和异性交往,这种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总之,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因为害怕孩子出现问题就把孩子与异性隔离开来。

换种方式爱孩子

1.孩子和异性同学来往,妈妈不要小题大做

苗苗妈妈发现:隔三差五就会有一个男生打电话找苗苗,两个人还聊得十分起劲,女儿对着电话总是笑呵呵的。她想:女儿一定是早恋了!在小升初的节骨眼儿上,可不能让女儿为了这事儿分心啊!

为了阻止女儿和那个男孩再通电话,每次那个男孩打电话找苗苗时,妈妈都说苗苗不在家,有时妈妈还会偷偷地翻看苗苗的书包,希望从书包中能发现女儿早恋的蛛丝马迹。可是,苗苗的书包里除了课本、作业本和文具就没有其他的了。

这天,苗苗放学一回家就跟妈妈哭喊起来:“你为什么私自不让我接电话?妈妈,你太专制了!”妈妈听到女儿的话,知道自己的做法一定是被苗苗发觉了,于是就直接跟苗苗摊牌了:“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小升初的考试一天比一天近,你不好好地复习,还跟男生早恋!我要再不管你,还指不定你成什么样子呢!”

苗苗听了妈妈的话,哭得声音更大了,她拿起一封信塞到妈妈手里,哭喊道:“谁早恋了,你凭什么这么说我?呜呜……”妈妈打开信,看完之后心里后悔极了。

原来苗苗班里的班长转到其他学校去了,而苗苗是中队长,两个人之前一直共同处理班里的事情。班长走后,班里的事情就由苗苗独自承担了,有时候苗苗忙不过来,班长才定时地给她打电话,和苗苗共同商量一些问题。哪儿有什么早恋的倾向啊?

妈妈知道是自己把事情想得太严重了,她跟苗苗道歉,苗苗也不理她。直到妈妈保证以后再也不胡乱地干涉苗苗的事情,苗苗才点头答应。

在“苗苗早恋事件”中,无疑是苗苗妈妈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个像苗苗妈妈一样的家长啊?家长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孩子出现的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常常将孩子单纯的世界搞得复杂化,因此给孩子带来了无尽的困扰。

这种由于妈妈小题大做而引发的问题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妈妈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要相信孩子,如果妈妈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即使孩子真遇到了问题,也会找妈妈帮忙解决的,这自然能够避免产生误会了。

2.用幽默化解孩子的“感情困扰”

这天,小程神秘兮兮地把妈妈叫到自己的房间。

“妈妈,我告诉您一个秘密,您得替我保密啊!我喜欢上我们班的班花了。”

“噢!能喜欢上班里的班花,说明我儿子的眼光不错呀!”

“那是!”小程不无自豪地说。

“嗯,可是你们小学的人不多,女生也不是特别多。如果你以后上了好的初中,就会遇到更多优秀的女生,肯定选择的机会要比现在多;等你上了重点高中后,全市的优秀女生全都聚集到一起了,你的选择机会就更多了;再到你上了重点大学……”

“等我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全国的漂亮女生都在一起了,呵呵呵。谢谢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啦。我的目标就是上重点大学之后,找到全国最漂亮的女生!”小程说完,母子俩目光相遇后,都笑作一团,随后小程就拿起书开始学习了。

小程妈妈的这种幽默式的幻想,不仅解决了孩子早恋倾向的问题,而且还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动力,很值得妈妈们学习。早恋倾向是每个青春期的孩子的小秘密,小程能够将这个秘密坦诚地告诉妈妈,说明妈妈在小程心中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朋友。

小程妈妈面对孩子的信任,并没有让小程失望。她用巧妙的方式,让小程认识到现阶段学习才是他的首要任务。相对于严厉的家庭禁令,这种幽默式的引导无疑更能让孩子接受。能让孩子从心里接受的建议才是好的建议。妈妈面对孩子的早恋倾向时,一定要保持冷静,正确地引导孩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正视孩子的异性交往问题

鲁迅先生曾批判过一个旧官僚禁止男女同学同泳的事情,他说:“同学同泳,偶尔皮肉相触,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同吸着天地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简直淆乱乾坤。还不如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而今的部分家长对男女同学交往的事情严加禁止,实在比旧官僚还官僚。

家长为杜绝孩子出现早恋的现象就禁止孩子和异性交往,这种过激的行为很容易让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心生不满。有的孩子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故意跟家长作对,原本没有早恋的倾向,也可能在家长的三令五申下对早恋产生好奇心,结果事与愿违。还有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熏陶”之下,对异性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心理,害怕和异性相处交往,逐渐转变成对同性的好感,从而产生性别转移,出现青春期的同性恋倾向。

家长应当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鼓励孩子公开地、大方地与异性同学交往,以消除孩子的好奇心。当然,家长正视孩子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也是信任和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