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听家里老人说过:“如果怀的是男孩,孕妇就会变丑;如果怀的是女孩,孕妇就会变漂亮。”后来和朋友聊天,才发现好多地方都有这个说法,有的人还认为,通过这个规律可以分辨出胎儿的性别。那么,这个“民间小智慧”是否有道理呢?

我曾经听人说确定胎儿性别只要看孕妇脸色便可知道。就是说:如果怀孕以后脸色变得更好看,皮肤变得更细腻,怀的多半是女孩,如果怀孕以后脸上的斑点变多了,脸色也没有原本好看了,那么怀的多半是男孩。

真相:这个流言可以说是个老资格了,在国内很多地区都有传播。

对这条流言,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学解释”:准妈妈们如果肚中怀的是女孩,胎儿分泌的雌性激素占优势,妈妈的身体内就增加了额外的雌激素,皮肤自然会越来越好。如果怀的是男孩,男孩分泌的雄性激素会多一些。试想一下,如果女性服用了雄性激素会怎样,油脂分泌增多、角质层增厚,看起来自然是变丑了。

其实按这种思路往下想,如果肚里怀着的是双胞胎,或者是龙凤胎,那么妈妈体内的激素水平岂不是会有更大变化?可是有报道显示,妈妈体内的固醇类激素水平(雄激素,雌激素都属于固醇类),在单一性别的双胞胎和龙凤双胞胎之间的并没有明显差别。从这一点来看,这个传言就很有问题[1]。

雌激素真的对皮肤有好处么?

对女性来说,雌激素对皮肤确实有好处,但前提是雌激素的水平不能太高。

研究已经证实,雌激素对维持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大、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使皮肤胶原的含量下降。皮肤成分的变化导致了和皮肤老化相关的功能上的变化,如:胶原的变化导致皮肤强度和弹力下降,亲水性的葡胺多糖(glycoaminoglycans)浓度下降导致皮肤水容量减少[2][3],这些变化都可以导致皮肤松弛,失去弹性,暗淡无光等等。而雌激素能够改善皮肤功能的一个最有力证据是:局部应用雌激素能改善这些不良状况[4]。

但是,雌激素水平过高就不好了。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孕妇们在怀孕时皮肤上会出现色斑,且皮肤会看起来黑一些,而这些现象在孕妇们生完小孩后一段时间有很大几率会消失——很大程度上是雌激素捣的鬼。

女性在妊娠期间垂体分泌促黑素细胞激素(MSH)增加,同时雌激素和孕激素大量增多,这些激素的变化促进了皮肤黑素细胞的功能,使黑色素增加,孕妇肤色加深。面颊部可能会出现蝶状褐色斑,称为妊娠黄褐斑(chloasmagravidarum)。对皮肤功能的深入研究显示,雌激素能促进体外培养的人类上皮黑素细胞的增殖活性和酪氨酸酶活性[6],而酪氨酸酶是生成黑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酶,酪氨酸酶活性的增加会导致生成更多的黑素。美国FDA的用药指导中就明确指出,对于绝经期妇女的雌激素替代疗法的一个常见的副作用就是会出现色斑。

这些证据都显示,雌激素虽然有可能让女性的皮肤变得更加柔嫩,但如果其水平过高,也会导致皮肤的色素沉积,出现色斑。而孕妇的雌激素水准,恰好处在“过高”这个档次。

宝宝是男是女对妈妈的影响大么?

怀孕时妈妈体内的激素水平是怎么变化的?宝宝是男是女对妈妈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多大的影响?

对于胎儿性别对母亲激素水平的影响,学界的观点并没有统一。的确有研究显示怀有男性宝宝的妈妈体内雌激素水平比较低。但是,亦有报道显示宝宝是男是女,对妈妈体内的雄激素、雌激素水平不会造成显著的影响。

实际上,相比怀孕前,无论胎儿的性别如何,妈妈体内的激素水平都会发生显著变化,雌激素,孕激素,睾酮都会明显上升。举例来说,在正常的成年女性中,随月经周期的变化,雌二醇(生物活性最强的雌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大约是从大约20ng/L到大约750ng/L[10],而在孕妇中,雌二醇含量可有近百倍的上升,到了临近生产时可达到20000ng/L的水平。

即使是认为母亲的激素水平与胎儿性别有关的研究,统计所得的数据差异也并不十分大:在接近生产时,怀着女孩的妈妈体内的雌二醇含量约为23000ng/L,怀着男孩的约为20000ng/L。前面已经论述过,对于渴望保留美丽的皮肤的准妈妈们来说,孕妇体内的雌激水准已经是“过高”了。如果怀有男胎的孕妇雌激素水准的确是稍低一些,那么那些孕妇们的皮肤反而应该更好一些才是。但实际上,准妈妈们的皮肤是否能保持光鲜、靓丽,并不只取决于雌激素水平,还与生活习惯、环境等许多因素有关。想靠观察孕妇的皮肤就确定肚中胎儿的性别,是不靠谱的。

结论:谣言粉碎。这个谣言虽说是个老资格,但也实在是很不靠谱。胎儿的性别对准妈妈的激素水平有没有明显的影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在怀孕过程中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肯定会上升,而大量增加的雌激素会让准妈妈们的皮肤颜色变深并出现色斑。并且,孕妇的皮肤是否细腻,脸色是否好看与很多因素有关。胎儿的性别并不能从准妈妈的皮肤上看出来。

扩展阅读

早教知识:初生儿做“瞌睡早教”靠谱吗


坚持不懈每星期来这儿授课早已一月了,童基本上每一次都是以开班睡到下课了,这让张女士很郁闷。合称早教机构的双语教学,及其各种各样电玩设备,不但能够 尽快发掘宝宝各类潜力、启迪智力,还能给宝宝出示一个优良的社交媒体自然环境。初生儿做“瞌睡早教”靠谱吗?

3个月的宝宝学“自我认识”、6个月的宝宝学“古典乐曲”、一岁的宝宝学“双语教学沟通交流”……近期,一种“超早教”愈来愈时兴,这类早教真有广告宣传吹得那麼神吗?新闻记者从此进行了调研。初生儿做“瞌睡早教”靠谱吗?

家长说:

宝宝上的是“瞌睡早教”

张女士抱住熟睡的、才满3个月的闺女童出门时。三十分钟后,母女出現在一家早教管理中心的班里。开始上课后,家长们半跪在一张极大的海绵垫上, 宝宝们则平躺。接着,在俩位辅导教师的半汉语半英语的具体指导下,家长在宝宝双眼上边30厘米间距内拍巴掌,让宝宝趴到铺平的软垫上,推拿宝宝的脚掌……家长 们一丝不苟地反复着教师的姿势,但软垫上的宝宝主要表现各不相同:有的一直呼呼大睡,有的又哭又闹,有的任由家长摆布,有的四处乱爬,也有的不断左顾右盼……课程内容 还没有开展到一半,现有三个宝宝由于极不配合,被家长抱出了课室。

坚持不懈每星期来这儿授课早已一月了,童基本上每一次都是以开班睡到下课了,这让张女士很郁闷。“看见身旁的孩子都会上早教班,因为我给童报名了,不可以让 她输在起跑线上啊!”“教师教的很多东西,孩子很小压根听不进去,更算不上完成了。觉得并不是对孩子的早教,只是家长掏钱来跟随教师学玩游戏。”交了一万多元化 授课费的张女士十分疑惑。

咨询顾问说:

早教有发掘潜力之功

记者暗访发觉,现阶段早教机构培训费多在一节课120元上下,依照每星期一节课测算,一年96堂课必须几万元。虽然培训费这般昂贵,但在各种各样广告宣传的“狂轰乱炸”下,仍有成千上万家长相见恨晚。初生儿做“瞌睡早教”靠谱吗?

“孩子在三岁以前学得的物品,比生命中别的一切环节必须多,千万别错过了这段时间……”在某早教机构,一位早教咨询顾问,侃侃而谈地为新闻记者详细介绍早教 的各种各样益处。合称早教机构的双语教学,及其各种各样电玩设备,不但能够 尽快发掘宝宝各类潜力、启迪智力,还能给宝宝出示一个优良的社交媒体自然环境。

新闻记者这里见到,一共有0-6个月,6-10个月,10-16月等几十种个月宝宝的不一样课程内容,每堂课40分钟上下。不论是手机游戏、歌曲、造型艺术還是社会知觉,每个课程内容都被冠于了塑造宝宝不一样工作能力的目地。

某早教机构的责任人表露,早教从最开始对于两岁半到5岁的孩子,发展趋势到现在连刚出生的婴儿也教,正慢慢展现“新生宝宝化”,并遭受许多年青家长的热捧。

专家建议:

多见商业利益,无须揠苗助长

权威专家告知新闻记者,许多早教机构,仍未根据有关验证,都没有做为民办学校组织 开展办理备案,仅仅纯碎的商业利益,其水准也参差不齐。“一些不错的早教 班,确实能为家长在怎样发掘孩子潜力上起一定功效,但并非像广告宣传上吹捧的那般神。”医生介绍,“文化教育务必要切合少年儿童的发展趋势。假如太早让孩子感受学习培训的压 力,或逼迫孩子学习培训,还将会使孩子造成青春期叛逆,危害孩子的事后发展趋势,不必揠苗助长。”

初生儿做“瞌睡早教”靠谱吗?权威专家觉得,亲子教育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优良的亲子教育,除开对于孩子智力的开发设计,还包含给孩子构建优良的家庭氛围,给他以人 格上的示范性,塑造她们优良的性情。也有权威专家也强调,在孩子成长阶段中,爸爸妈妈应当资金投入大量的活力和孩子玩乐、沟通交流,它是一切早教都替代不上的。“有木有必需 花销那么多钱财,非常值得深思熟虑。”

传说中的婴儿睡眠说法,竟然都不靠谱!


令很多新手父母头痛的首要问题莫过于宝宝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却怎么也不肯入睡。然后各种哄睡方法接踵试来,然而收效甚微。小编今天给大家总结了8条耳熟能详的关于宝宝睡眠的传言,几乎都不正确哦!

传言一:“玩累了就困了”、“累到不行自然就睡了”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示,过于疲倦的儿童之所以表现得兴奋、易怒、急躁、难以入睡,是因为体内的化学物质在对抗疲劳。缺乏睡眠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高度清醒,积年的疲倦会让孩子总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无法放松。

对婴儿来说越缺觉越是敏感度高,睡不实。孩子累崩溃很难入睡,会出现“闹觉”,入眠也多半不是“自然就睡”。

入眠的过程常常很难安抚,孩子越困越哭闹,哄睡难度同时飙升。虽然有时候累到极致最终一定会睡着,但基本是闹到最后突然一下子睡着,入眠突然发生,是不健康的崩溃式入眠。

“累到不行自然就睡了”之所以流传甚广是因为这某种程度上符合成人自身的睡眠经历,但套用到婴儿上却是谬误。

简而言之:好比饿到极致再吃伤胃。累到不行,入睡很痛苦。

传言二:“睡太多了所以不睡”

睡眠促进睡眠,越是睡得少的婴儿更容易因为缺觉导致神经紧张兴奋,从而无法安睡,入睡后很快醒来。

婴儿尤其是出生头几个月,所需要的睡眠量甚至高达成人两倍之多,这个是事实却并非常识,所以很多人直觉上容易误以为婴儿“睡得太多”。此外,目前很多的大样本调研结果均显示,由于种种原因,婴儿普遍睡眠量偏少,睡太多这个前提在很多人家其实并不存在。

简而言之:睡得越多,睡得越容易。对于小婴儿,有很多原因都会导致不睡,但大部分情况不是因为睡太多。

传言三:“白天睡多了晚上不睡”、“白天不睡晚上才能好好睡”、“白天不睡留着晚上睡”

这条传言和上一条其实有类似的出发点,有点认为睡眠是银行里的帐户,白天提了钱晚上就没得提了。其实还是睡眠促进睡眠的原理,白天按时充足的小睡能够保证孩子白天良好的状态,以6个月婴儿为例,白天可能仍然需要4~5小时的小睡,这个时间是正常的,但却远超过很多成人的想象,一个白天有2小时小睡对成人来说很长,也许可以叫做睡多了,但却不适用于婴儿。

简而言之:正如早饭不吃,也没办法把留肚子给晚餐。该睡的时候就要睡,攒不住的,要不然很可能白白挨了顿饿。

传言四:“不睡觉那是不困”、“不想睡就不睡”

“不睡觉”是个客观现象,但其实描述得并不准确,细分一些说应该叫做“没睡着”。差别在于“不睡觉”强调的是婴儿的主观意愿,引向婴儿“不愿意睡”这个方向。“没睡着”则只是描述现象,有“想睡却没睡着”和“不想睡所以没睡着”两种。

婴儿不能自己拉窗帘,不能自己关灯,不能自己脱衣服,不能自己爬上床,甚至小一点的孩不能翻身,不能自己躺下……这是身体上的局限,情绪上他们自控能力也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越困越是兴奋的魔咒还没能打破……

总之,婴儿对睡眠的控制力非常有限,即使“愿意睡”也不代表就能睡着。这更像是只出不进的单向系统——醒来容易,睡觉难。

“不睡觉有可能是不困”但更多时候是“想睡却没有环境没有能力睡”。对大人来说只要不哄睡可以继续和宝宝玩,而且也能够暂时终止哭闹,“就不睡”是个相对容易的选择,但养育本身就无捷径可走,更好的帮助孩子在困倦的时候入睡,不要太轻易认为“不想睡”而放弃给娃安排休息。

简而言之:不睡觉那可能是你不会哄。不睡可以,但你确定他不想睡么?

传言五:“这好习惯不用培养,顺其自然,大了自然会睡”、“我们都是这么熬过来的!大一大就熬出头了!”

睡眠和大脑的发育息息相关,大孩子睡眠确实看起来比小孩子更好。但将来如何是一回事,当前的每一天也仍旧非常重要。一个疤能够大了自然淡去,不代表刚开始时没有疼痛。如果好的习惯能够帮助孩子睡得更好,何乐而不为?

但这个“自然”是需要好的引导和没有受到太多不当的人为干预,已经受到人为干预,却放任其自由发展,到2、3岁仍旧缺觉无法安睡的也不罕见。小树苗长歪了,早些调整,才不至于到长成时懊恼。

简而言之:好习惯是基础,点滴做起,不拼运气,不赌将来。

传言六:“精神那么好,玩得那么开心,一点没有睡觉样”、“你看她一点儿不困,没有要睡的意思”

婴儿越困越兴奋,他的睡眠信号和大人很不一样。有时候给予刺激量多,在清醒的时候困倦信号会被隐藏,不易发觉。乍一看,精神好,玩得开心,这对大人来说是清醒的特征,但对婴儿却可能是过度疲劳的表现之一。尝试换个安静的环境,远离刺激源,有可能立即就开始打哈欠了的。

简而言之:打麻将打游戏到半夜的不是都哈欠连天的哦,很多人看起来“精神得很”,表象有时候会骗人的,如果你观察不够仔细,那么不要太相信自己所谓的“直觉”。

传言七:“娃天生睡的少、喜欢晚睡,人家孩子也睡的少”

这条传言走的是先想当然再顺其自然的套路。个体差异这个解释掩盖了由于养育不当引起的人为问题的可能。娃没睡可能是因为你开着灯逗他玩儿呢,可能是人家才半迷糊发了几声梦话正想接着睡,你就冲上去抱起来说,哈哈宝贝睡醒啦!不排除有天生觉少的孩子,但观察改进之前别轻率下出孩子就是觉少这个结论。

简而言之:俗话还说“3分靠注定,7分靠打拼”别把睡觉的事情看成9分靠注定哦。

传言八:“整天睡觉的孩子都迂”、“睡多了会傻”、“聪明的孩子天生觉少”

如果你试过所有办法,还是睡得少,那么请就这么想好了,至少好过焦虑。小婴儿大脑飞速发展,某种意义上白天一大半时间在睡觉,就类似于”整天睡觉”这是他们生理的需求和特点。

睡眠的机理、作用至今其实还没有完全的定论,睡眠对体力恢复的作用,无需多言。此外目前已有的研究有指出睡眠和记忆力有莫大关系,学完东西睡一觉记忆效果更佳,睡眠剥夺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当然另一方面,学习主要还是在清醒阶段发生的,没有足够的刺激,在需要清醒的时间昏睡,这也有不好的影响。

简而言之:该睡的时候不让孩子睡才是迂,睡觉长脑子不是空穴来风,睡眠充足才有更聪明的机会。

关于“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关于“压岁钱”的传说


传说一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传说二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可以多活几年。

传说三

压岁钱的来历,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宫中有散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但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

每逢春节,长者往往要给晚辈们压岁钱,而且多用一些连号的新纸币,这个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习俗缘由何在,为什么要用连号的新纸币,恐怕很少有人知晓.

压岁钱由来已久,古称"厌胜钱"、"压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在钱币系列中,它被归为花钱类.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出现压岁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等,还有的正面为钱文,背面为祥瑞图案,如"北斗七星"、"龟蛇"、"生肖"等纹饰.唐朝时期,宫廷盛行春节散钱,当时人们把春节这天作为立春日,在宫内相互朝拜.而当时在民间还没有拜年的习俗.宋元以后,春节被定为正月初一,春节散钱习俗就演变为长者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记载:"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者赐小儿者钱,亦谓之压岁钱."明清时期,长者用红绳串连着压岁钱送与晚辈.民国时期,方孔圆钱基本取消,长辈则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作为压岁钱,其寓为"长命百岁",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者喜欢选用连号的新纸钞赐予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到清代,才有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至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以示“长命百岁”,建国后才用纸币,以示祝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