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成分

美国圣母大学这项新研究显示,出生第一年中,婴儿花诸多时间倾听身边的对话,同时分析句子成分,这有助于他们长到18个月至两岁时学单词。

英国《每日邮报》11日援引圣母大学婴儿实验室负责人、心理学副教授吉尔·拉尼教授的话报道,婴儿持续寻找语言上下文环境和声音线索。

拉尼说:“研究结果显示,声音流中有一些令人吃惊的线索,可能帮助婴儿学习单词的意思,他们能够从声音流信息中分辨不同类别的词,比如名词、动词等。”

先语法

研究人员发现,一岁宝宝能够辨别相邻关系的语法线索,逐渐理解诸如“它是一(个)”这类短语处于名词前。

按照拉尼的研究结果,如果一个人说,“看,它是一把刷子”,婴儿可能不明白“刷子”是什么,但“它是一(个)”这条线索让宝宝知道,后面跟着一个宾语。

同样,如果一个人说,“我正在刷”。婴儿根据线索和句子成分知道,这里的“刷”是一个动词,他们能够以这些句子成分作为学习新词意思的线索。

当婴儿长到15个月左右,能够理解更复杂一些的非相邻关系,找到句子中分开的关联线索。

后单词

拉尼说:“人们往往认为,先学单词,再学语法,但事实上,研究结果显示,婴儿出生第一年搜集的所有关于语言中单词如何运用的信息,有助学习单词,然后掌握语言。”

关于婴儿学习语言的能力还有一些有趣发现。

美国华盛顿大学先前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婴儿具有与生俱来的能力,能够区别各种语言的发音,但这种能力在婴儿一岁左右开始退化。

研究人员发现,学习第二语言的黄金时期是从出生到7岁,大脑在这个阶段最易接收第二语言的声音和模式。在双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与只学一门语言的孩子花同样时间便可以掌握两门语言。

婴儿嗯嗯啊啊的哭声看似单调,实则内藏“玄机”。德国研究人员2009年发现,新生儿哭声带有学自母亲的口音,比如法国新生儿哭泣时起音低,然后音调逐渐升高;而德国新生儿正相反,起音高然后逐渐降调。

延伸阅读

开始学规矩了


都说一岁宝宝最让人头疼,自从他们学会走路,能和你对话后,他们就变得无组织无纪律。不是昨天咬了小朋友,就是今天又把自己的勺子扔到马桶里,甚至你都无法预测他明天又会出现什么让人头疼的行为。这个时候你应该注意:该教他学点规矩了。

晨晨20个月,是个淘气的小伙子。他拿着画笔在家里客厅墙壁上描绘自己的艺术,当他听到妈妈愤怒的喊“停!”时,很是不能理解,于是回复妈妈一个灿烂的笑容后,又继续他的创作。妈妈很苦恼,一方面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释虽然他画的很漂亮,但画画的地方选错了。另一方面,即使解释给他听,他也不会懂也许你也在努力尝试让一岁宝宝学会“请”、“谢谢”、“不和小朋友打架”,鼓励他“和别人一起分享”“懂得谦让”;也会觉得让宝宝懂得这些规矩实在是太困难了。甚至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你会不自觉的选择了放弃,总是用“等他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这些”来安慰自己。千万不要这么想哦,要知道“学规矩”对宝宝来说是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一岁就是该给这门课程打好基础的时候了。看看我们的建议,或许可以帮你解决问题。

不是孩子不懂规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

1、宝宝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美国儿童行为研究学者Rothbaum教授认为,对一岁宝宝来说,和他飞速发展的认知能力相比,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滞不前。所以,想让他用这些可怜的理解力去领会一条条规矩(哪怕是非常简单明白的)是很困难的。而且这时的孩子还不具备预测别人想法的能力。难怪晨晨会对妈妈的态度视而不见。

不会说话,不会表达,只能听懂部分语言,这些都是宝宝学规矩的障碍。专家解释说,宝宝在一岁半以前,虽然能说一些最基本的语言,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仅凭这点语言能力还不能让他别人正常交流。

2、宝宝还没有时间感和空间感。想让这个年龄的宝宝理解时间的概念是件公认的难事。也许你告诉他“停下来”,他还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对他说“等一会”,那就太为难他了。你必须先要让他知道“一会”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宝宝所能理解的时间概念只是:你有没有及时满足他的愿望。也就是说,他想要一个玩具,你能及时满足他,他可能会按照你制定的规矩好好坐在那玩;一旦你没能按他的要求做,他便会大哭大闹。

3、顽童心理在作怪。有时候宝宝喜欢破坏规矩,只是想和你开个玩笑,看看你吃惊甚至愤怒的表情。比如,宝宝刚刚学会开动电视开关的时候,他会对此事很感兴趣,会一直反复的开、关电视。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表情严肃的要求他停下来,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他已经从你的态度中得到一个新的游戏:只要我去触摸电视,爸爸脸上就会出现好玩的表情,还会和我说话(即使你说的是个“不”,我也喜欢)。

宝贝的学习过程

尽管有上面种种不利因素影响,这个年龄的宝宝仍然可以学会一些最基础的规矩。研究表明,12个月左右的宝宝可以通过观察爸爸妈妈对待人、事、物的态度,学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到了一岁末的时候,宝宝就可以认识到其他人的感觉变化。这时你就可以教他咬人是不对的,被咬到的人会很疼,很难受。甚至可以让他亲身体验一下。

教孩子学规矩之前,先要确认孩子是否理解你所讲的规矩内容。就像你教他唱歌一样,要先给他解释歌词的意思。这样他才能记得深刻。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理解,等待他发出“我明白了”的信号。

教这么小的孩子懂规矩有意义吗?对答是肯定的。就像你教婴儿说话一样,可能他不会在马上就学会,但他会把这些知识一点点积累下来。所以,你也应该从一岁开始教会宝宝懂规矩,学会避免危险,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这些都是宝贝社交能力的缩影。只不过你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教宝贝学规矩的有效方法

1、不要只在旁边说,要演示给宝宝看。简单的一句话往往不能让孩子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语调,让你的课堂变得更可爱,更容易接受。比如当你对孩子说“不要动电源插座”,语调不要太严厉,稍带严肃就可以,再加上点微怒的面部表情,宝宝能从你的声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对的。相反,如果你表现的过于紧张,声音太尖锐,还连带一串的批评,那宝宝也会回复给你同样的反应,坚决和你对着干。你们的学规矩课堂,就会变成战场。

2、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要以为只告诉孩子一次“这是不对的”,他就会铭记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错误,而对其他几次视而不见,那孩子心里必定会感到疑惑:我么这做究竟是对还是不对?然后为了解决这个疑惑,他会不停地尝试再做一次。所以给孩子重复“规矩课程”,这样他才能温故知新。

3、做个好榜样。宝宝经常会从你的行为中学习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就意味着,你的行为一定要是好行为。比如,多使用“请”,不要动不动就发怒,要学会等待。你也可以主动向宝宝显示你的好行为。比如“你看,妈妈把报纸分给爸爸看,我们很喜欢一起分享”。

4、面对现实。专家提醒我们,你不能期望一个一岁宝宝懂得所有规矩,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比如,孩子会本能地把拿到地东西放到嘴里,这是他认识事物的一种独特的方式。这时候你应该避免一些像发卡,硬币,容易导致孩子窒息的东西出现在他能够到的地方。还有,妈妈最好把长头发梳起来,以免孩子乱抓。

5、选好时机。让一个一岁宝宝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劳、饥饿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发脾气。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再坚持让他学规矩,给他一点“课间休息”时间吧。另外,对宝宝来说,太多的规矩会让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较重要的教给他,比如不可以咬人,电源不能动,抢人东西是不对的。不过这也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定,如果你觉得他的某种行为实在让你无法忍受,当然可以把这种规矩放在首位了。

6、别忽视孩子的创造性。要提起注意的是,孩子的行为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时候是他创造性的表现。只要他不伤害到自己和别人,还是要保护孩子的创造性。当你发现他会用橱柜里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节奏时,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乐趣呢?

Tips:

如果宝宝......

你应该立即

再试着

咬别人

把他抱走,并严肃的对他说“这样做不对”。

要求他向被咬的人道歉。

从别人手里抢玩具

用其他东西吸引宝宝注意力,并把玩具还回去。

当其他小朋友不想玩这个玩具的时候,你再把玩具拿给宝宝,并对他说“轮到你了”。

吃一些不能食用的东西

把它从宝宝嘴边拿走,坚定的告诉“不能吃这个”。

向宝宝解释这个东西的功能。比如“这只笔是用来画画的,不能吃。看妈妈画了一只小猫”。

在饭店里大声尖叫

找个东西分散宝宝注意力,让他安静下来。

向他解释,你刚刚的声音适合在外面使用,但你现在是在屋里,就要小声点。

孩子出生就报班 费用贵过大学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相信这是很多对孩子抱有很高期望值的家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家长和社会对起跑线的定义,已经从以往的小学、幼儿园,提前到孩子出生。

早教行业是近些年来一个初露锋芒的新兴行业。随着大批“80后”父母的出现,早教中心、亲子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有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中国将是一个全民早教的时代,早期教育俨然已经成为“80后”父母的刚性需求品。

昂贵的早教课时费 一年96节课共11040元

女儿刚刚半岁的李婷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刚休完产假的她马不停蹄地给女儿张罗早教的事。

“我跟老公都是‘80后’独生子女,我女儿自然更宝贝了,平时4个老人看她一个。我并不是嫌弃老人带不好孩子,但是宝宝需要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还应该给孩子考虑得更长远一些。”听说身边的朋友同事在孩子很小时就在早教机构报名,李婷直叹息自己下手晚了。

为了不错过孩子任何一个成长期,李婷在陇海路一家早教中心一次性交纳了一年的早教课程费。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平均每周上两节课,每节课课时45分钟,收费115元,一分钟折合2.5元,一个月是8节课920元,一年96节课11040元。

“这比我表弟上大学还贵。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让孩子多学点儿肯定没有坏处,再说现在的孩子在家太孤单了,参加早教也是为了给孩子找些玩伴,收费高是可以理解的,只要这些课程真的对孩子有作用,收费高点也不是问题。”李婷表示只要对孩子有益,她并不太计较早教收费的高低。

早教机构现状调查资质差、收费高、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昨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几家知名的早教机构。

位于东风路的一家早教机构前台接待员热情地向记者推荐了几款合适的套餐并预约了试听课程。

该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前两年1岁左右的孩子来的最多,但是今年情况有所不同了,不少家长都是孩子刚满月就报名上课了。他们的课时属于“套餐打包”形式,最短48节课,收费3000多元,最长的360节课,将近两万元。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内几乎所有的早教机构都是以10万元注册一家“信息咨询公司”的名义开展的。因为没有一所大学是培养0~3岁早期教育人才的,即使是幼儿师范学校的教育也是针对3~6岁,因此,大多早教机构只不过是招几个幼儿园的老师,短期培训几天或十几天,即开始上岗。早教行业对外宣传的口号基本都是一样,什么蒙特梭利、奥尔夫音乐等,这些机构的对外宣传渠道很单一,就是发宣传页、打电话、免费听课,然后促使签单。

很多早教中心尽量在上课的时候把一些玩具放到课程里面去,吸引孩子和家长的兴趣。等到下课后会巧妙地“推荐”给家长:这个玩具对开发宝宝某一方面的智力有益。课后还会推荐一些“爱合乐”、“蒙特梭利家庭教具”等,这些音乐套装和教具更是价格不菲,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元。

早教机构打“擦边球”,属于“三不管”

记者走访郑州部分早教机构,发现大多数早教机构不但教材、收费、教师培训没有统一标准,而且也没有主管部门,几乎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郑州市教育局宣教处周晋娜表示,这种以咨询公司名义注册的早教机构,郑州市不在少数。但教育主管部门只有权对幼儿园和其他学历教育进行审批,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授权教育部门对早教中心的师资等办学条件进行监管。

郑州市工商局有关人士表示,因为公司登记的经营范围是教育咨询,而给孩子上课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咨询”,所以他们很难判定早教公司是否超范围经营。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于这种机构的师资等条件的好与坏,工商机构很难判断。

据媒体报道,去年曾有某个区的教体局民管科审批了一家早教机构,当时该科长表示国家没有对早教行业制定明确的规范性文件,他们也只是一个尝试。到底怎么管合适,还在摸索当中。一年过去了,昨日记者再次采访该区教体局时被告知民管科已经合并,科长也调走了,可能因为当时考虑的还不够成熟,目前关于早教这块不方便详细说明。

培养性别意识 应从宝宝出生开始


如今,越来越多的男孩缺乏“男子气概”,做事不“爷们”,甚至还有教育专家发出“拯救男孩”的呼吁。同时,也有部分女孩似乎越来越像“男子汉”,做事大大咧咧,甚至比男孩还要勇敢坚强,所以最近就出现了一个流行词汇——“女汉子”。

男孩和女孩的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已经远不如从前那么明显。导致这种状况,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对孩子的性别意识培养不够。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婴儿就已经开始感知到性别差异,6个月大的婴儿对男性和女性声音的反应不同,在9~12个月的时候,婴儿能够根据头发和服饰辨别男性和女性面孔,从大约24到36个月开始,儿童会将性别化的玩具与正确的性别面孔相联系。

男孩和女孩最早的行为差异出现在1~2岁期间,表现在对玩具和游戏活动的偏好和对同性别伙伴的偏好上。在2~3岁期间,男孩和女孩倾向于更多地说出与自己性别相符的词。

性别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出生就开始。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时期,男孩就容易逐渐变得像女孩一样柔弱,女孩也可能慢慢变得像男孩那样阳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孩子的性别意识就会越来越难以“矫正”。我们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呢?

通过服饰和玩具标明孩子的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性别差异是先天决定的,这里所说的性别差异主要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心理或行为差异。要让孩子从心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性别差异,我们首先需要通过服饰和玩具等直观物体,从感知觉方面让孩子认识到性别差异。

在英国和德国,从宝宝一出生开始就用颜色来分辨性别,男孩用蓝色毯子,女孩用红色毯子。刚出生的宝宝本没有性别意识,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性别意识。

颜色:从出生开始就经常穿着某几种颜色的衣服,比如女孩穿粉色或红色等,男孩穿蓝色或灰色等,这样就可以让宝宝感到这种颜色属于我。

服饰:从小让女孩多穿裙子,男孩常穿裤子。摇曳着的裙子能让女孩从中获得温柔如水的特质,而直挺挺的裤子能让男孩养成刚毅、果断的个性。

发型:从小就给女孩扎辫子,男孩留短发。辫子和长发可以让女孩感受到飘逸之美、柔顺之气,短发则可以让男孩突出阳刚之气、干练之躯。

玩具:从小就给男孩和女孩多玩与自己性别相符的玩具。比如,让女孩多玩芭比娃娃、米妮等;给男孩多玩小汽车、奥特曼等。

通过运动和游戏突显孩子的性别分化

性别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当儿童开始把自己看作男孩和女孩时,性别分化就发生了。一旦儿童认识到自己的性别不会改变,他们就会偏爱与其性别标签符合的活动和游戏。

运动:在英国,小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爸爸带出去爬山或游泳,小女孩则被妈妈带去练体操。挑战性的运动能让男孩坚强、不畏艰险,体操的柔美正好与女性的身段相合,能培养女孩温柔、平和的个性。除了体育运动,我们还可以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方面有所不同,让男孩学围棋、象棋等,给女孩报舞蹈、钢琴等兴趣班。

游戏:在陪孩子一起玩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根据性别进行区分。女孩一般喜欢以静为主的游戏,比如“过家家”、木头人、拼图游戏等;男孩更喜欢以动为主的游戏,比如“举高高”、滑板车、自行车等。

宝宝了解世界 从听开始


可以说,父母是孩子与复杂的外界环境之间的重要桥梁,要借助各种材料帮助孩子听到大千世界的声音,建造“智慧大厦”的基础。

1、倾听奇妙的世界。新生儿能够区分声音的频率和高低,能够分辨不同声音,甚至还能够感觉声音和音乐的节奏,因此来自外界环境的声音对孩子的听觉系统发育很有好处,而且适当的听觉刺激会促进孩子在情感上与人的沟通及语言方面的发展,并培养孩子积极地乐于接受外界事物的态度。

2、婴儿对声音的偏好。一个评价婴儿听力的研究指出:婴儿在接收了适宜的声音刺激之后,会呈现出安静的状态,如果再持续发出愉快流畅、吸引婴儿的声音,并且依着婴儿的动作去调节某些音调和节奏,婴儿也会去调整他们自己的身体动作,并试着与父母的声音节奏一致,这对于婴儿的学习,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婴儿听到的声音过分吵闹、尖锐、刺激或不愉快时,会让婴儿受到惊吓、心跳和呼吸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大脑听觉系统会排斥这些声音,而把头部转离声音处,这对大脑发育极为不利。所以,父母从婴儿出生之后,一方面要经常反复地给孩子说些简单上口的童谣,唱好听悦耳的歌曲,说充满爱的话语,另一方面也要观察婴儿听到声音之后的各种反应与身心状态,这对孩子的听觉、情绪、动作等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