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我要进来。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这首童谣多年来一直是家长们教孩子独自在家时安全接触陌生人的法宝,他们认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万无一失,只要孩子完全遵守,就能在大多数时保证孩子的安全。

而随着社会上频频传出孩子被拐骗的消息,家长们的防范意识更加浓了。上学送,放学接,轻易不准出门,孩子被封闭在自己家和学校之中,根本没有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是否真的安全了我们姑且不论,但孩子缺少了得到社会历练的机会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缺少社会经验,他们心理上越来越晚熟,甚至逐渐形成了羞怯、内向、自闭的性格,对社会产生畏惧心理。

小兔乖乖不开门,真的是防范伤害的最好办法吗?小兔乖乖在家门外遇到危险无门可关呢?小兔乖乖迷路了也不能问路吗?小兔乖乖从此不与其他的朋友们打交道了吗?……不知家长们是否想过这些问题?是否想过要教孩子如何与陌生人交往,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接触陌生人的问题,近可以影响到孩子的安全,远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所以,希望在孩子遭遇陌生人的问题上,家长们能够全面地教给孩子一些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防止陌生人伤害到你的孩子

学会识别谎言

平时,家长应告诉孩子,对于陌生人问路,敲门进屋,称其父母要来人把自己带到某处或请求协助寻找丢失的宠物之类的事时应保持警惕,这是犯罪分子诱拐儿童的普遍策略。如:有的陌生人装作认识你,叫出你的名字(其实他可能是看到了绣在你衣服上的名字或跟踪你时听到有人这么称呼过);有的自称是消防人员,编造你家房子着火的紧急情况;有的谎称是父母的朋友,要将孩子带到其父母那儿;等等。家长应告诉孩子:在未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口允诺下,都不能跟着陌生人甚至是警察和消防员走。

不要只看陌生人的外表

若让孩子画出陌生人的样子,一般他都会画出一个可怕的嘴脸。其实,那些真正想侵犯孩子的人一般都会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据有关方面调查,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嫌疑人中,90%是儿童认识的人。在未知会父母的情况下,女孩子不要单独外宿或跟异性到任何地方去,即使是认识的人。

学会大声呼叫

小孩子身单力薄是打不败侵犯者的,但他们能做许多吸引周围人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大声呼喊:“救命!他不是我的爸爸!”这样会引起围观者的注意和警惕,争取得到救助的可能。

要勇敢地说:“不!”

每位父母都想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但也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破常规。比如,假如有人威逼孩子做无礼或危险的事时,要勇于说“不!”

让孩子尽情倾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要经常进行交流。如果孩子对某人有所不满,家长不要简单地说“不许说某人坏话”,而要和孩子一起分析,这样孩子一旦遇到不惬意的事,或有陌生人骚扰了他,才能够向他所信赖的人尽情地倾诉。孩子知道有人时刻在关心着他,就能减轻心理压力,减轻心理伤害,并能及时让坏人得到应得的惩治。

可以求助的人很多

遇到麻烦找警察,是最基本的常识,但仅此还不够。假如警察不在附近怎么办呢?还应让孩子知道,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的工作人员都可以求助,多一个选择就多了一个逃避开伤害的希望。

警惕电子领域

无论家里有没有计算机,家长告诉孩子注意电子领域的安全事项都非常重要。孩子可能在学校、图书馆和同学的家里使用因特网,因此,应告诉孩子要注意保守家庭及个人的一些秘密,不要轻易约见在网上结识的任何人。

在游戏、演练中增强自护自救本领

仅向孩子讲述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当时可能记住了,过后就可能忘记。惟一能使孩子掌握的途径是通过角色游戏和演练。经过多次演练就能逐渐掌握要领。在家庭游戏中,父母可设计多种可能与陌生人相遇而发生的情境,向孩子提出问题,测试他们的反应能力。同时,还要演练父母和孩子之间如何保持通讯联络的内容。

精选阅读

家长必须告诉宝宝的安全教育


诱拐儿童的报道屡见不鲜,一桩桩案例实在是触目惊心,如何防患于未然?对宝宝的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一、诱拐高发地

1.家门口

家门口是每个家庭都很熟悉的环境,家长们也因此疏于防范,导致家门口是孩子丢失概率最高的地方。

2.公园

小孩子多动爱闹,家长们经常会选择带着孩子在公园里散步游玩,虽然地形开阔,但是由于人多嘴杂,比较吵闹,公园也会成为人贩子最佳的犯罪地点。

3.超市或商场

超市或商场人流量大,并且隔断较多,柜台和柜台的陈设相差不大,孩子一转眼就容易不见。

4.火车站

一般车站都是人流最集中的地方,尤其是每到节假日,旅客出行数量猛增,人群拥挤,并且各色人等混杂其中,孩子丢失也不易寻找。

5.动物园和游乐场

游乐场和动物园都是孩子们的最爱,此类地方有众多儿童聚集,并且一般来此玩的孩子都有了基本的认知能力,好奇心较强,更容易给人贩子创造机会。

6.医院

同样,医院也是人流混杂的公共场所,许多有小孩的家庭平日里免不了感冒发烧要去医院。况且每个医院每天都有许多新生婴儿出生,更多的犯罪分子为了谋取不法利益在医院偷孩子卖,让许多平时小心谨慎的家长防不胜防。

7.车里和路上

网友也曾多次分享称,路上带着孩子一起走,突然出现一个人抱起孩子塞到车里就没影了。

二、常见的诱拐手段

1.权威诱惑法

这类拐骗者之前做过一些“功课”,他们甚至能叫出孩子的名字,取得他们的初步信任。拐骗者大致会这样说:“你爸爸妈妈没空,让我来带你回家。”

2.物质利诱法

这种诱骗方式主要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比如,犯罪分子往往会说出这样类似的话:“小朋友,我有一样礼物要送给你,你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3.带路引路法

诱骗者利用孩子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引诱孩子,就像:“小朋友,你知道去某某商场怎么走吗,能不能带我去啊?”

三、如何防止孩子诱拐

1.带孩子外出时,要随时保证孩子在视线范围内。

2.不要带小孩到偏僻人少的地方,注意防范后面来的摩托车、面包车。

3.驾车的陌生人问路,要与其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贴近车身。

4.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员复杂拥挤的场所,以免孩子因拥挤走失被拐。

5.聘请保姆时,一定要查清其真实身份并掌握相关资料。

6.千万不要让陌生人照看孩子,即使时间很短。

7.要教育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话,不要吃陌生人给的食品,更不能搭乘陌生人的车出去玩;要告诉孩子,特别是女孩,只有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家里的父母和最熟悉的亲人才能触摸她的身体,如果别的人这样做,孩子应尽快逃开。

8.放学时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人来学校接,要打电话给父母确认,如电话不通应及时告知老师。

9.外出玩耍时要征得家长同意并将地点、参加伙伴告知父母或其他家人,说明大概的返家时间。

10.养成进出家门随手关门的习惯。

11.不单独与素不相识的人同乘无人看管的电梯。

12.不要在外人或朋友面前炫耀父母的地位或财富。

13.应当熟记家长的姓名、工作单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以及身边亲戚、邻居的电话号码,以便在急需联系时取得联系。

Tips:教育孩子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是对的。但既要提高孩子们的防范意识,同时不能让孩子觉得社会上坏人多,对陌生人,甚至这个社会产生恐惧,失去信任,“如果一味强调有坏人,会让孩子心生恐惧,失去安全感,不能让孩子对社会失去信心。”心理专家建议,学校、父母应对孩子们加强安全教育,但是一定要灌输给孩子们这种思想,社会上还是好人多,那些诱拐孩子的坏人还是个别人,要让孩子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是友善的,社会是温馨、安全的。

家长如何给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孩子的安全问题已经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部分,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已是家长们见面相互交流的一个话题。那么,你准备给孩子一个怎么样的安全教育呢?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教育部门特别为儿童制作了一辑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男性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着大堆礼物与五彩缤纷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独守空房”的家庭造访(事先已得到父母的同意)。结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着门应答。但是,另有半数的孩子,则让父母们担心不已:他们不但引“狼”入室,还以小主人公的姿态,带“送货员”逐个房间参观。

这次节目引起了父母们的普遍关注和担心,政府与民间想出各种办法,竭力保护儿童的安全。我所在的幼儿园,也策划了一次造访警局的“远足日”活动。活动中最吸引孩子们的就是警方精心制作的那本独自在家安全手册了。因为它是一本可以自己涂色的画册,孩子们在涂涂画画的同时,能领悟到很多道理。

—如果独自在家,陌生人来敲门,可以隔着门告诉他,爸爸妈妈正忙着,或在睡觉。不论他有任何理由,也不要开门。

—接听电话时,不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地址、此刻谁在家里等任何与家里有关的信息。

—要到哪里玩,一定要让爸爸妈妈知道。

—不可独自行走,出门总要与朋友相伴。

—不要独自到加油站、戏院、餐馆或其他公共场所的洗手间。

—空空的大楼、安静的门道,虽是好玩的地方,但不可独自到那里玩。

—有任何不对劲的事,别忘了打报警电话。

—不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特别是食物。

—无论如何,不要坐陌生人的车,哪怕他说是爸爸妈妈的朋友,或是爸爸妈妈让他来接你的。

—如果陌生人对你说:保证带你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或和你玩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不要相信,千万不要跟他走。

—如果陌生人把手放在你的肩膀上,最好的办法是大声尖叫:我不认识这个人。或高叫:火警!(专家认为,这样叫会立刻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任何人听到“火警”都会救助。)

—不要公开说出家里近期的外出旅游计划。

—学会打开和关上家里所有的门窗。

当然,仅仅一次填色游戏还不足以让孩子们牢记这些安全守则,所以从警局回来,我们又把经常在幼儿园玩的“假设游戏”教给父母们,让“安全守则”成为亲子游戏的一部分。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更能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比如父母充当陌生人——

1、下大雨时,一个陌生人说,他能用他的车载你回家,你该怎么应付?

2、在游乐场,一个陌生人说,他的宠物狗丢失了,问你“能帮我找一找吗?”你怎么办?

3、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一个陌生人来敲门:“我的车坏了,想借个电话用用”,你答应吗?

4、如果一个能叫出你名字的陌生人对你说,你妈妈受伤了,嘱咐他来接你,你跟他走吗?

此外,我们还建议父母在大众媒体播出的节目中寻找教育孩子的机会,比如看到孩子被绑架的电视新闻,就可以借此问问孩子:“如果你也碰到同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如果晚报上报道,某个孩子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玩被骗子带走了,也不妨与孩子一起讨论一下,哪些地方对小孩子来说是不安全的,在这种探讨的过程中,孩子多会比平时更认真地听大人的话。

不过,不管事先怎样灌输,“演习”中还是有不少孩子会作出错误的回答,所以我们会明确告诫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即使经过你的纠正,仍不尽人意时,也不必过分担心,以大人应有的智慧,加上足够的耐心,多几次与孩子一起找出恰当的回答堵塞“漏洞”,孩子最终会在游戏中学会自我保护的。

小编总结: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但是,一两次的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安全教育是讲究方法的,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法,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孩子接受的方法比整天的死记硬背重要的很多。

撒谎的孩子智力发育更好,但是要及时教育(本网站编辑)


前言: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是教育他们不可以撒谎,但是有的时候会发现宝宝总是在不小心闯祸的时候潜意识的选择撒谎,有的父母会严厉的批评孩子。最近有研究表明其实在这是选择撒谎的孩子在智力的逻辑思维上比其他的孩子发育的更好。

“外面出太阳了!”、“弟弟把牛奶泼到地毯上了。”……孩子撒谎令很多家长头疼,甚至大动肝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佩吉·德莱克斯勒博士说,孩子的大多数谎言都属于“自助式谎言”,目的是为了避免麻烦或惩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或为了获得某种东西。

比如,3岁孩子可能会说,“是别人把苹果汁洒到地毯上的。”对自己数学能力不自信的10岁孩子可能会撒谎说,“数学家庭作业做完了。”这种谎言也可能是孩子(特别是男孩)的调皮行为。比如,一个7岁男孩想趁妈妈不在家时在家里扔网球,于是对保姆撒谎说,“这是妈妈允许的。”他撒谎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些孩子撒谎则是为了表达心中怨气,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多项研究发现,认知能力好的儿童撒谎更多,因为撒谎首先需要牢记事实真相,然后再对其做加工处理。成功的撒谎需要更多的思维和推理,儿时撒谎熟练程度与其日后进入青春期的良好社交能力密切相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孩子撒谎可以听之任之。本网站小编总结:其实孩子撒谎的原因也有很多,家长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批评。在发现孩子撒谎的时候也不应该在别人面前立即戳破事实,可以采取私下商谈的教育方式,问清原因,告诉她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下次再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如实回答。这种方式更易被孩子接受。

儿童性教育要分期进行


最近频发的儿童性侵报道,让小编心痛不已。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没有给宝宝灌输适当的教育和启蒙,或许害羞,或许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合适的时机,总之就是由于一些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错过了。希望看完这边文章,能有更多的家长给宝宝应有的教育。

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他(她)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对孩子展示裸体和生殖器不采取简单斥责或欺骗的态度,既要教之以丑耻感,又不民为怪和隐瞒。对男女儿童性器官的差别和“我是从哪里来的”提问父母可坦然相告,而不必讳如深。要让孩子与同龄的同性和异性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培养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自然而健康的态度,建构健康的人格。

儿童性教育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五期,叫五期性教育。

婴儿期性教育

婴儿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家长,主要是母亲对孩子的抚育喂养。

母亲与儿童身体的接触,可增加孩子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促进孩子大脑的分化发育。与成人身体接触不足的儿童,其智力、性敏感性都将受到程度不等的损害。美国动物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若让离开母亲的两只幼猴由不同的母亲喂养,一个是“棉布毛巾妈妈”(外包毛巾被的人工雌猴,胸前有奶瓶),另一个是“金属刺妈妈”(浑身长满金属刺的有奶瓶的人工做的假雌性猴子)。吃金属猴妈妈的奶长大的幼猴,成年以后不会进行性活动,而且行为退缩,不和群。

所以婴儿期的教育特点是满足婴儿食欲的同时,还要满足婴儿皮肤触觉的发育需求。这一时期一般不超过三岁。此时母子同被而眠对儿童的发育是有好处的。

幼儿期性教育

幼儿期性教育为开始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并初步进入性别角色。例如鼓励男孩子的勇敢坚强,鼓励女孩子的温柔甜美、爱清洁等等。还有,男孩子应该穿男孩子的衣服,女孩子应该有女孩子的服饰。那种从自己的好恶出发,男孩女养或女孩男育的做法是极为有害的,因为这或许正是孩子日后发生同性恋的原因之一,或许会成为孩子未来的家庭不和的诱因。

此时应该同时开始灌输初步的性道德观念,如让男孩爱护尊重女性等。学会基本的性卫生知识,例如大小便以前要洗手,不可把小棍等物塞入小便的孔窍中等等。此时为便于关照幼儿,父母亲应该与孩子同床而卧,但必须分被而眠。这一阶段是从断奶起到六岁,即孩子夜间会自己起夜前止。如果孩子独立能力强,什么时候能自己起夜,就应该什么时候分床。

儿童期性教育

儿童期性教育从六岁起到十岁前。这时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学习,社会知识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一切有条件的家庭均应与孩子分房而居。此时的孩子性意识进一步增强,出现了不愿意和异性同桌、同行,为自己的性别而骄傲、自豪。此时不应该粗暴干涉孩子的这一心理现象,而应该肯定。

如果发现孩子厌恶自己的性别角色,则应该及时纠正,以防发生日后的性别角色倒错现象。此时要教给孩子性卫生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持性器官的卫生。同时应该教会孩子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鼓励孩子的独立倾向,要求孩子要男女有别,特别应教育男孩子要尊重女性。教给孩子男女交往的一般道德规则,要孩子自尊、自爱。

儿童性教育要怎么教?


性的问题一定要给予解答

中国的父母趋于保守,本身就羞于谈“性”,更别说对孩子侃侃而谈。即使觉得有教育的必要,也把责任推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能避就避。但从心理医生的角度,他们主张“性方面,父母是老师,家庭是课堂”,对孩子进行正面性教育是启蒙的必要,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证。

据介绍,在18岁之前,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时期:3岁前是口唇期,宝宝喜欢吃奶嘴,吮手指;3岁是性朦胧期,孩子开始探索性的问题;6-8岁是学龄期,男孩和女孩发育相对偏差不大,可以在一起游戏;10岁左右是青春前期,男女生逐渐疏远;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激素影响,女生乳房发育,男生睾丸增大,中晚期时女生月经来潮,男生射精。他们一方面会惊恐自己的身体变化,另一方面对异性的身体会特别好奇,如果此时向父母提问得不到解答,就会自己找方法探索,譬如上网去看,或者与女生接触、交往。

汪玲华说,在上述五个时期中,3岁性朦胧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要避免孩子性心理和行为的偏差,此时对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父母应给予正面解答,不要随便敷衍。对于家长的难以启齿,汪医生建议可用比拟植物、动物的方法进行解释,“如果小孩子问他从哪来的,父母可以说,爸爸妈妈相爱了,爸爸在妈妈的肚子里种下一颗种子,种子慢慢发芽,渐渐长成一个小人,小人成熟后妈妈就把他生出来,让他见见这个美好世界。听到这个答案,小孩子会很满意的。”

让孩子逐渐脱离妈妈的怀抱,也是性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汪玲华说,孩子,特别是男孩过于依恋母亲,会影响他的心理发展。她建议“3岁左右,孩子就和父母分床。”否则不仅对父母感情不利,孩子的对外交往能力也不如其他独立性强的孩子,由此造成退缩行为、适应力下降,从而影响性心理。

不同年龄段,善用抚摸、看图教育

性的问题要解答,是黄家良和汪玲华的共识。但与汪医生不同的是,黄老师认为孩子的联想很丰富,用比喻的方法解答,孩子可能问题更多,“我认为要实话实说,可以简单回答,但不可以欺瞒或信口开河,譬如孩子问‘我从哪来',可以告诉他爸爸、妈妈相爱,爸爸的身体器官进入到妈妈的身体器官里,爸爸的一个精子和妈妈的一个卵子结合为胚胎,胚胎长大就变成了宝宝。”

但怎样才能让孩子了解“身体器官”是什么呢?黄老师说,3岁之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让孩子抚摸父母的身体,告诉他们“这是阴茎,这是阴道,这是乳房”,要好好清洗,保持卫生。有的小孩子可能会触摸自己的性器官,父母发现时又打又骂,说很脏,如果孩子认同后,在性观念上便会出现很多问题。正确的方法是告诉他们性器官很娇嫩,要好好保护,如果感觉痒,也要洗了手才能摸。“教导宝宝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性器官。”同样,如果孩子对妈妈来月经感到疑惑时,妈妈也要直言以告,尤其要让女孩知道她长到13、14岁也会遇到月经,到时应该怎么做等等。

如果这些前期铺垫都做好了,到了4、5岁时,孩子对父母的身体便不会再感到那么惊恐、好奇。但要提醒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异性共浴此时已不适合,同性之间共浴在6-7岁也应停止。否则孩子可能会反感,潜藏更深的危机是父母的想法也很难评估,“有些人可能有恋童癖,对儿童的性器官有特殊爱好,不但对孩子造成伤害,也会引发其本身内心冲突和痛苦。”另外,从卫生和家庭关系来看,5岁后也不主张父母和孩子同床,孩子在身边,夫妻性生活有诸多不便。若是给孩子发现父母在被子下做爱,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可能孩子在幼儿园中午睡觉时便会模仿父母的样子,产生误导。如果家庭经济充裕,还可以更早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

黄家良说,当孩子长到5、6岁,懂得看图识字后,借助卡通图书给孩子进行性教育也是很好的方法。漫画中既有男女生殖器官的图片,也有宝宝怎么出生的图解,父母按图说话,方便又直观。

学龄前儿童教育:儿童乘车安全常识


伴随着中国人收益的提高生活水准的提升,小车早已变成了家中交通出行的关键个人代步工具。但是,网编要提示有儿童的家中一定要了解一下学龄前儿童教育乘车安全常识,防止出现多余的不幸。

1、 开车的家长要集中注意力驾车。假如家长过多的将活力分散化到小孩的身上,就非常容易出現车祸事故。

2、 不必将成人应用的安全带系到儿童的身上,最好是应用安全座椅。假如给小孩应用成人的安全带,绑得过紧,在产生撞击时候导致致命性的腹部夹伤或颈部面颊的挤伤,对小孩伤害更大;绑得太松,产生车子撞击,学龄前儿童教育又将会是从安全带和坐椅中间的空档甩出去。

3、 将全景天窗和车窗玻璃锁上,不许小孩把头手伸入车窗外。除此之外,网编提议不必让儿童操纵车窗玻璃,以防夹停止手,而核动力汽车损害。

4、 家长要留意,安全座椅要依据儿童的身高与体重拆换,只能可用的安全座椅才可以确保儿童的乘车安全。0元领专业情感分析!10s快速预约

5、 在搭车的那时候,不必和小朋友打游戏,那样会让小宝宝丧失人体的均衡。

6、 儿童搭车前,家长要查验车里的装饰品,车里不必放一些锐利的装饰品,以防发生意外时扎伤儿童。

教育孩子,家长要少说6句话!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孩子未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也许,家长在无意间说出的一些话,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伤痕。当个好家长,要少说6句话。

1.“要听话”

“你要听话,否则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少孩子都被这句话“威胁”过。将爱和教诲附加条件,这样的爱是孩子无法承受的。中国式教育大多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第一标准,让人从小就不敢表达想法。太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没有主见,时时取悦别人,很难做自己。因此,父母可以给孩子立规矩,在孩子犯错时表达自己“很生气”,但一定要就事论事,而不能附加太多条件,更不要说气话,才能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

2.“要孝顺”

小米暑假想跟同学去外地玩,姥姥舍不得地说:“好不容易放个假,也不多孝顺孝顺姥姥,姥姥心里真难受。”小米低下头,不情愿地说不去了。“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共有的道德基准。教孩子孝顺是必须的,但把孝顺作为道德绑架,可能会扼杀孩子的独立精神。孝顺是对长辈的赡养、尊重、照顾,而不是一定要长期留在长辈身边。为了让孩子留在身边而说出“要孝顺”的话,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3.“就你跟大家不一样”

孩子的世界里经常会迸发出各种奇思妙想,但不少家长听了以后都会嗤之以鼻,说“就你跟别人不一样”,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必须跟大家一样,进而失去个性。家长应鼓励孩子的多元化发展,而不是帮学校制造千人一面的孩子。

4.“别整天琢磨那没用的”

在不少家长眼中,读书才是正事,而养小动物、玩航模等都是玩物丧志。但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快乐的资本,也是学习的助推器。假如爱迪生不鼓捣那些瓶瓶罐罐,他又怎么会成为大发明家呢?家长以自己的标准和判断去要求孩子时,不仅扼杀了他们的天性,还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在这个社会里,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有自己的特长和创意更显珍贵。

5.“少管闲事”

看到路上有垃圾、花园里的草木被风吹倒了、老奶奶蹒跚过马路,很多孩子都会主动去捡、去扶,但一些家长却以“少管闲事”为由来制止孩子。日久天长,孩子可能会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失去了公德心,长大后容易成为孤家寡人。

6.“养你有什么用”

当孩子做错事、考试考砸时,许多父母会恨铁不成钢地说:“我养你有什么用”,但常说这类话,一方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产生“我真的没用”之类的想法,失去自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