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朋友问我,爱、宠爱和溺爱有什么区别?感觉有点分不清楚。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跟你们说件事情吧。有点悲惨。

是去年的事了。我公司附近有条小河,河不宽,但挺美,春天上下天光,冬天会结冰。

去年深冬,有个爸爸带孩子来河边钓鱼,他们在冰面上砸了个窟窿,把鱼竿支在岸边,孩子不过9岁,钓着钓着觉得有些无聊,想到冰面上去滑冰。爸爸便带着他向河中央滑去,但是还没滑几步,冰“咔”地一声裂了……

我公司的地点有些偏僻,附近来来往往的人不是很多,路人发现他们的时候,冰面上已经裂开了一个很大的窟窿,看起来有过挣扎,有过攀附,但是薄弱的冰不足以撑起一对父子的重量,最后爸爸不但没能救起儿子,自己也溺亡了。

很多人事后评论起来,惋惜的同时也都谴责那个爸爸,这么薄的冰能上去踩吗!孩子不懂事,你一个大人也没有安全意识吗?!

玩水的确是件挺危险的事,我是断然不敢一个人带月宝去游泳池的,只敢在那种室内的戏水馆扑腾两下。

有一年夏天,我带她去室内戏水馆,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哭着喊着要进去玩水,姥姥和妈妈两个人便带他进去了。

馆内要求只能一名家长陪同,这个姥姥好说歹说一定要和外孙子一起进去。当时玩水的人不多,服务员便同意了。

进去后,妈妈和姥姥两个人把孩子放在一个鸭子形状的橡皮船上,推着孩子在水面上走,孩子皇上一样的往船上一坐,姥姥和妈妈左膀右臂地守护着。

后来孩子坐腻了,想下来玩水,但是妈妈和姥姥两个人一左一右拉着孩子的手不放。孩子倒是想玩什么,妈妈就让他玩什么,只是这两只手被两个大人揪着,我在旁边看起来,都觉得有些束缚感。不知道那孩子是否能尽兴?

不过,看到那孩子躺在橡皮鸭子上优哉游哉的样子,却让我想起我小时候老爸带我去游泳,有一次我看到旁边的孩子坐在救生圈上,让爸爸推着走,我便也要求坐在救生圈上。

我爸就把我抱上去。我躺在救生圈上,闭上眼,阳光晒在我的眼皮上,身体随水面上的微澜轻轻晃动,特别舒服,特别惬意,过了一会,我爸便对我说:下来吧,总这么躺着,就学不会游泳了。

我清楚地记得,我学游泳的时候,我爸用手托着我,又不给我力量,我只能依靠自己踩水往前划,但是每当我要下沉的时候,就感觉底下总有一双手能保护我,托我一把,所以也不至于特别害怕。

今天提到爱的话题,忽然想起这三件事,刚好可以解释这三种爱的区别。

什么是溺爱?

“溺爱”中有一个“溺”字,和溺水一样,里面带了些危险成分。不分青红皂白地依顺孩子,满足孩子,挺孩子,凡事以孩子为先,唯孩子独尊,本身就是件危险的事。

就像那对溺水的父子,孩子要到河中央去玩,但是爸爸却不判断下可行性,不给他讲明利害,不加制止,结果就酿成了惨剧。

还记得2015年网传一起“宝马女”事件,说一名时尚女子驾宝马桥车与路边一个修车师傅的自行车发生剐蹭,遂下车要求赔偿,后因师傅弄脏了她的衣服而破口大骂,并电联父母求援。

女子的父母赶到后,非但不规劝,反而帮着女儿辱骂并殴打修车师傅,要挟对方赔钱。恼羞成怒的修车师傅,以回去拿钱为名,抽离了十分钟,回来时手里拿了一把西瓜刀,三下两下结果了这一家三口。

无条件地纵容孩子,不是成全,而是陷害。孩子懵懂无知,不知深浅,为人父母总该教给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安身立命的准则,正一正身,修一修心,而不是让孩子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

孩子要吃糖,就让他想吃多少吃多少,但是长了虫牙,却是孩子自己受罪。

孩子不想上学,也由着他,想上就上不想上给点钱让他出去玩,但是若干年后孩子连个养活自己的本事都没有,是孩子自己吃苦。

孩子顶撞父母,顶撞长辈,目中无人,为我独尊,你不教育,最后社会会替你狠狠地教育他!

溺爱不是爱,而是作!让孩子由着自己的性子放肆疯长而不加管教,他早晚要吃亏,要碰壁,要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宠爱和溺爱有点像,都是毫无节制的满足孩子。只不过宠爱比溺爱多了一些“糖”分。

被宠爱的孩子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就像室内戏水场里那个被姥姥和妈妈全程陪护的孩子,看起来是绝对是幸福的,但是慢慢却会失去自我成长的能力。

我有一个同学,从小深得爷爷奶奶宠爱,她要一本书,爷爷给她买十本,她要一条裙子,奶奶给她买二十条。

上学时,她永远有最新款的手机,有最潮的名牌鞋。和她在一起,你会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可以那么大,你想要什么都需要亲手去创造,而有些人,伸一伸手,就什么都有了。

但是,这种境况在我们成年后发生了反转。

先是找工作,她因为各种嫌累、嫌远、嫌钱少而不停地换工作,最后实在找不到满意的干脆就在家啃老。后来是恋爱,她因为太娇气,太矫情和哪个男友都相处不到三个月,最后因为一次分手竟然还差点自杀。

那些被宠爱着长大的孩子,在年少时锦衣玉食,不沾风露,却无法挽救他成年时一身羸弱的身骨,经不起任何风雨,毫无抗打击能力,无法应对生活的种种。

360度无死角的守护,不是爱,是宠爱。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在缺憾中学会珍惜,在伤痛中学会坚韧,在探索中学会成长,在失去中学会争取。

不敢让孩子吃苦的父母,不可能是成功的父母,你只敢为他奉上生活的甘甜,实际上却是将困苦填满了他未来的岁月。

那到底什么才是爱孩子呢?

其实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但是无论怎样说,怎样做,爱都应该是那样一双手,如同我们在学游泳时,托在我们身下的,或者环抱在我们周围的一双手。

那双手会在你快沉底的时候托你一下,也会在你跑偏的时候拉你一把。有那双手在,让你不至于感到害怕,但是有那双手在,也不会让你感觉能依赖,或不自由。

还是举个例子吧。

有一次我在超市看到一个孩子为了要一个飞机模型,坐在地上哭闹打滚。

这种情境,实在是不少见。一般情况下,家长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说:“好好好,买买买,就这一次啊!”还有一种就是置之不理,任凭孩子怎样哭闹,都置之不理。

其实,这两种都不是爱的表现(虽然第二种挺管用)。

我就看到过一个妈妈,她半蹲下来,静静地看着哭闹不止的孩子。孩子刚开始哭得歇斯底里,但是看到妈妈没什么反应,哭声就小了下来。这时,妈妈对他说:“今天这玩具不能买,上次买完你看都没看就扔了……”这时孩子又开始哭,妈妈还继续看着他,直到他再次安静下来。

妈妈继续对他说,为什么这次不能给他买,并且要求他把已经有的那些玩具车整理好了,再买新的,而且只能买自己特别喜欢的,不能见什么要什么,把买买买当成一种习惯。

她还说:如果你想哭,可以继续哭会,我陪着你,但是这辆车今天不能买。

后来这个孩子并没有继续哭下去,而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和妈妈协商起来,并保证自己回家一定收拾玩具。

玩具没有买,但是母子两人手牵着手走远的时候,场面很和谐,孩子也很愉快。

一个成功的家长,往往既能不失体面的护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又能让孩子修正自己的行为,同时还能给孩子以希望,并指明努力的方向。

这本事,靠得未必是什么机智和手腕,却一定是出于对孩子一份恰到好处的爱。

恰到好处的爱,不会像溺爱一样逾矩,也不会像宠爱那样无度,它总是以孩子的成长为目的,教孩子做正确的事,指引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麻烦不断滋生的过程,不过每一次麻烦出现,都是一个孩子和家长成长的契机。

下一次,先想想,爱会怎么做?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家长溺爱孩子的十“典型”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以下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把握好孩子三岁这个年龄,很关键哦!


常言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并非空谈,科学研究显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3岁看老的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第二年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为证实3岁在一个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别具一格的试验观察。

研究者以当地1000名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先是经过一番调查分析,然后将他们分为5种类型: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当这些3岁孩子都长成了26岁的成人时,卡斯比教授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走访。 调查结果如下:

表现类别-占有比率-幼年时的表现-成年后的表现

充满自信型28% 活泼热心,为人外向型性格。 性格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良好适应型40% 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 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与幼年时期相比没什么变化。

沉默寡言型8% 性格沉默,言语较少。 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坐立不安型10% 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 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产生对抗情绪。

自我约束型14% 自我约束力强,不轻易被外界干扰。 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这些3岁幼童的言行竟然准确预示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让卡斯比教授十分惊讶。他对自己的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在2005年发表了报告演说,这一报告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为“3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由此可见,在孩子3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担当着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师只有深谙育儿之道,抓住3岁这一关键期,才能赢得孩子未来的成功和胜利。

家长溺爱孩子的10大“典型”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以下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长辈溺爱孩子怎么办?


问:我的宝宝5岁了,孩子不想吃饭奶奶就给喂,说多少吃点。我坚决让她自己吃(我是听了老师说她在学校吃的慢才想训练她),她就哭,奶奶、爷爷齐上阵:“别惹她哭了。”我说哭了也不行,哭也要把道理讲清楚,要不哭了也白哭。反正趁我不在家肯定是喂的,我在家她就自己吃。还有说话问题,奶奶老是替她说话,你问她一个问题想启发她一下,她还没吱声奶奶就替她说了!然后她就学着重复一句!总之一句话,她要干什么你不让,爷爷、奶奶肯定护着她,理由就为了不让她哭!搞得我都快哭了!老公常不在家搞得我单枪匹马。

答:爷爷奶奶可能是有些溺爱孩子了,这与你教育孩子的方式正好相矛盾,而大家又住在一起,一同教育孩子,所以经常会出现观点和态度打架的情况。这的确让人烦恼。教育的道理固然很重要,但对孩子的人格发育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亲密依恋的建立。因为孩子从小不在您身边长大,对于他的亲密依恋的建立会有一定不利影响,现在,孩子与您在一起了,您因为孩子与爷奶在一起形成的一些“坏”习惯而对他严格管教,表现得对他严厉,不接纳,您在道理是上对的,但在情感上,却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有一句话,叫“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您这样要求孩子固然是好心,但从心理是很可能会进一步拉开您与孩子本不太近的亲密距离。对于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又回到父母身边的孩子,心理学家会有一个建议,对于这种孩子,首先的是无条件接纳,因为这个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接纳和认可,而不是道理和规举。只有在孩子与您重建了亲密依恋之后,您再对他讲道理,对他的成长才是有益的。总之,您需要赢得孩子的心,而是靠自己母亲的身份强制让他遵守,其实,因为孩子从小与爷奶生活,您是他的生理父母,而他们才是他的心理父母。如果您要取孩子的心理父母的地位,就得先无条件接纳他,从而让他也接纳您。(龚雪梅回答)

溺爱综合征:溺爱宝宝=毁掉宝宝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宝宝,所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六个大人的目光全都盯着这一个小人。因此也出现了不少“小皇帝”,常常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母婴专家指出,溺爱孩子可能是一种病,所以很需要纠正,下面是因溺爱养出的5类问题宝贝,一起来看看吧!

一溺爱综合征:溺爱宝宝=毁掉宝宝!

溺爱综合征是现代社会新生的一种疾病,常发生在2岁以上的独生宝宝中。因为大人对宝宝溺爱、备加保护或放纵,宝宝成了家里的“小太阳”,过度保护将导致宝宝出现心理畸形和多种多样的身心障碍。

二溺爱养出5类问题宝贝

1.自私自利

成因:宝宝长期得到特殊待遇。如糕点、水果等美食都只留给宝宝吃,让宝宝处处在家高人一等。

表现:宝宝认为好的东面理应属于他,独占玩具,独吃好东西,不许别人碰。

应对策略:多引导宝宝与大家一起分享各种物品,经常给宝宝讲“孔融让梨”之类的教育故事,不要迁就宝宝过度的欲望,坚决拒绝他的无理要求,久而久之,宝宝会慢慢改正的。

2.胆小怕事

成因:妈妈给宝宝下的禁令太多,如怕宝宝出事,不许他独自到外面玩,不许摸这个,不许碰那个。宝宝稍有不适就表现得惊慌失措,使本来不怕的宝宝被宠着哭起来。

表现:宝宝遇事不敢思考,任何一点惊吓就会哭闹。

应对策略:宝宝胆小,所以不能嘲笑他,要千方百计消除他的恐惧。对于平时生活中的细节要特别关心,化解宝宝对事物的恐惧感。有意识地让宝宝接触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蟹、狗、鸡等,第一次妈妈一定要在身边。妈妈不要对宝宝的一点小意外表现得过度惊吓,应以平常心态对待。

3.性格孤僻

成因:宝宝与外界接触少,家中又没有小伙伴可以玩,只能跟玩具、电视玩。

表现:不合群,性格孤僻。

应对策略:有意识地为宝宝寻找同龄的小玩伴,与小朋友一起听故事、做游戏,这样,宝宝就会渐渐地合群和开朗。

4.称王称霸

形成原因:家长的过度迁就,宝宝只要哭闹,就会满足他们的需要。

表现:宝宝想做的事情,稍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蛮横粗野,不讲道理。

应对策略:对于宝宝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告诉宝宝原因,如果宝宝耍脾气,妈妈最好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不予理睬,慢慢宝宝就会懂得其中的道理。

5.偏食挑食

成因:妈妈爱子心切,只根据宝宝的爱好,给他做他喜欢吃的。

表现:宝宝挑食偏食,不爱吃蔬菜或鱼、肉,营养不均衡,经常感冒发热,体弱多病。

应对策略:妈妈合理地给宝宝搭配饮食,尽量做能够吸引宝宝的食物,如把他不喜欢吃的东西变着花样做给他吃。

知道了溺爱孩子可能是一种病,所以溺爱并不是一种正确的爱的方式,反而会害了宝宝,不利于宝宝的成长,不利于宝宝以后的人际交往。所以小编提醒:家长们千万别再溺爱宝宝了,小心宝宝变成这样的孩子啊!

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要把握这三个原则


小孩子在一定的阶段会对性别差异产生好奇心,经常会问父母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爸爸妈妈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会觉得困惑,不知道如何解释。

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要把握三个原则:

第一,及早教育。

早教育比晚教育要好,5岁以前是比较好的时期。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孩子对于性别已有较清晰认识,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是天真无邪的,较早地让他们知道一些性别知识,要比他们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讳之后,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

第二,不能回避。

面对孩子提出的两性方面的疑惑,家长务必正确引导和耐心解释,不要回避或者欺瞒孩子。孩子可能会问这些问题: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坐着尿尿?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等等。这是一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不应回避或闪烁其词,不要用“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来糊弄孩子,反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要有平等观念。

父母不能让小孩子从小就产生性别歧视,特别是对女孩的歧视。有少数重男轻女的家长,不喜欢女孩,使小孩从小就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种就是对男孩子的溺爱,这也是一种不平等思想。最新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重男轻女、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都容易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发生性别认知模糊的现象。

不要溺爱孩子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得过度就变成了溺爱,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那么,溺爱有哪些表现呢?

1、家长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要求。

2、包办孩子的一切,过度照顾,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做。

3、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分优越,甚至超过了家庭正常的经济能力。

4、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5、常当众夸耀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处处为孩子的缺点辩解。另外,家长还应该认识到,虽然,被溺爱的孩子可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这些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却存在缺陷,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平等相处、性格软弱等,这必然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这些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竞争环境,还有可能产生行为问题。

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深感烦恼和困惑。所谓“不成器”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具备成材条件或难以教育,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家长身上。家长应该进行反思:我们给予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孩子到底缺少什么?综合看来孩子不成器是缺少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缺少远大理想教育。有不少孩子只想长大“当老板”、“当大官”,其实这是家长们(还有社会上一些人)急功近利思想在孩子身上的反映。

2、缺少是非观念教育。从家长言行上反映出来的道德是非观念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

3、缺少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家长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而对请客送礼、吃喝玩乐津津乐道,这是无法要求孩子刻苦学习的。

4、缺少挫折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生活得犹如“王子”或“公主”,且放纵多于管束,孩子不可能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也就很难克服成材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