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怎样对0至1岁的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说起早教,爸爸妈妈会不会只认为学龄前才是开始早教的时候呢?其实并非如此。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早教并不是单纯的智力开发。在宝宝出生后,给予宝宝的一切能力培养都是一种早期教育,例如:孩子的性格、爱好、习惯的培养等。那么,怎样对0至1岁的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一、提供视觉刺激爸爸妈妈可以在宝宝的小床四周贴些图片,并经常更换,来促进孩子的用眼兴趣。当他能自如地用手抓握时,就会拉扯这些图片,好像他能把图片上的人、景物拉出来一样;也可以购买鲜艳颜色的婴儿床,来提高宝宝的视觉刺激。另外,早教专家指出,宝宝对人类脸部的注意最多。爸爸妈妈不妨把纸片剪成图形,画上人脸的大概特点,宝宝就会长时间地注视着这些图案。

二、提供听觉刺激宝宝的听觉很好,爸爸妈妈最好经常与他聊聊、哼哼歌,也许你还记得幼时妈妈哼的催眠曲。如有兴趣,不妨将这些轻柔、宁静的曲子记录下来,在照料孩子时,你就可以经常随口哼唱。

声音、音调、节奏的变换是转移烦躁不安的宝宝的绝妙办法,同时也可以将一些适合宝宝的流行歌曲记下来。例如一个正噼噼啪啪地拍打着洗澡水的宝宝听到进行曲会更加活泼、有劲。父母也可以自编育儿曲只要有创造性能启发想象力,宝宝就会喜欢。

三、提供动感刺激爸爸妈妈应该经常变换宝宝在床上、椅子上的姿势,鼓励他活动躯干、手臂和双腿。一个能控制自己头部、颈部的宝宝总是喜欢翻来滚去或玩着自己的手臂、双腿。

父母还可以轻轻地拉住宝宝的腿,将它左右摆;让宝宝用手抱紧某一个东西,父母将他的手拉开再合拢。不过这些游戏只能持续几分钟,最好在换尿布、洗澡时做。多数父母喜欢和宝宝一起坐在地板上让宝宝打滚。如果在地板上放个玩具能吸引宝宝的注意,那就鼓励他爬到那里。

四、开阔视野不要总让宝宝呆在婴儿床上,不妨带着宝宝出去走走,可以开阔他的视野,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周围的人们,同时也促进其心智、生理、人际交往及感情等的发展。等宝宝会爬时,爸爸妈妈就要重新布置房间,以保证孩子的安全,令宝宝安全地探索周围的一切。

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宝宝进行早期教育


新生儿是出生1个月内的婴儿,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动,如何进行教育呢?

新生儿有自己的身心特点:

视觉:出生后他的双眼运动不很协调,有短暂性的斜视,见了光亮会眨眼、闭眼和皱眉,并逐渐能对视野内的物体产生短暂的注视,目光可跟随近距离的物体移动。

听觉:听到声音时能安静一下,停止啼哭,对较大声音能引起象是"吓了一跳"似的拥抱反射。

味觉:已经发育良好,尝到酸、甜、苦、辣、咸的味道时能以眉眼舒眉、伸舌或挣扎等等表情来表示欢迎、厌恶、拒绝。

其他嗅觉较弱,但强烈刺激性气味能引起反应,温度觉和触觉也较灵敏,痛觉比较迟钝。

以上这些特点,说明外界的许多事情已经被新生儿所感知。新生儿的早期教育就从训练五官感觉,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入手,挖掘其智力和其它能力。

婴儿出生两周后,父母要为他布置一个适当的环境,可在距离新生儿眼睛20~40厘米处吊一个色彩鲜艳并有响声的玩具,并慢慢摆动,逗引孩子的视线,训练孩子目光固定和眼球的协调动作,并逐步训练追视活动,以此来发展孩子的视力和听力;可以用小手铃等音响玩具,在其耳边轻轻摇动,训练听觉反应;放一些轻松愉快的乐曲,使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并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听觉感受力和美感;母亲在哺乳中要经常地和孩子面对面交谈,以发展应答反应能力和记忆力;还可以拿一件小东西让孩子摸摸,让孩子体验冷、热、硬等不同的感觉……在月子里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这对今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

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必须严格地遵循儿童年龄特征来进行;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有关儿童早期教育的理论研究认为,实施早期教育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发展幼儿语言是早期教育的关键

人的智力核心——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发展。发展儿童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早期教育的成败。

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幼儿期是语言急速发展的阶段,这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已大大提高。1岁是儿童积极理解语言的最佳时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4~5岁是书面语学习的最佳时期。幼儿期的词汇量增长最快,大约可增长3~4倍,即3岁达800~1000个;4岁1600~2000个;5岁2200~3000个;6岁3000~4000个。

幼儿期语言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自言自语;一是说个不停。幼儿常常自己对自己说话,而且唠唠叨叨。幼儿这种“自我中心言语”,往往表现在动作或游戏中,他(她)并非为了和别人交往,而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注意,这样能自觉地把自己脑子里正在想的事物说出来。它帮助幼儿出声地思考问题。幼儿经常这样做,能使动作内化为表象,促使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暂时满足幼儿在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自言自语会日益减少。

发展幼儿的语言,主要通过和成人的语言交流。因此,幼儿的家长和教师(包括保姆),应当注意和幼儿的语言交流,把增加幼儿词汇量和提高幼儿理解语言意义的能力,作为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

想象力的发展帮助智力发展。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想象力贫乏,思维就狭窄,智力就不可能充分发展。想象可成为幼儿意志行为的内部推动力。想象力弱的儿童,往往依赖于动作,其攻击行为较多。心理投射测验证实:鼓励儿童想象,可使好动的儿童安静下来,逐渐集中注意和思考某一对象或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想象力有利于儿童品格的培养。

音乐在发展幼儿想象力中有相当作用。由于乐曲的节奏、音调和强度不同,作用于幼儿听觉器官和传入神经,便与肌体内某些组织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和丰富想象力,同时陶冶孩子的性情。

此外,运用情节迷人的故事、绚丽多彩的绘画、生动活泼的影视、形象有趣的玩具、品种繁多的动植物,甚至俯身可拾的沙土、木块等,都可激发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3.游戏是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手段

幼儿期也称“游戏期”,这是因为儿童的天性喜欢游戏。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幼儿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的手段,也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最有效途径。

游戏能使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显著发展。幼儿通过游戏,视觉敏感度增大,记忆力提高。游戏可推动幼儿积极的认知活动,并尝试解决问题。

游戏还可使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幼儿在游戏中会不怕挫折,不受诱惑,积极合作去解决问题。可见,寓教育于游戏的乐趣之中,极容易使成人的要求变成孩子的意愿,使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长和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开展多样化的游戏活动。

4.家庭教养模式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条件

幼儿期孩子的个性心理特点正在初步形成。幼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人的个性特点的核心成分或中坚结构。人在幼儿期以后,虽然也能对其个性中的不良部分加以改造,但往往是量的变化。除非客观环境或者亲身经历出现一次极为重大的转折,否则已形成的行为定型是很难改变的。教育家洛克说,幼儿时期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众所周知,家庭成员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总是静悄悄地学习周围人的言行举止作并为最好的榜样。家庭生活乐趣是陶冶孩子优秀品格和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有效条件。

0——8岁:走出早期教育误区


针对0-8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早期教育热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持续了30多年。在国内,各种各样的实验和观点也很多。但是,在各种做法和实验中有没有误区?拔苗助长和掠夺式开发对孩子的幸福一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科学对待早期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儿童早期教育有关问题座谈会上,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幼教的同志和来自北京市、天津市幼儿园的园长。

座谈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人才培养要从幼儿抓起,要把早期教育提到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发展知识经济、提高民族素质,必然要重视教育、重视作为整个教育基础的婴幼儿教育。

近几十年来,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说明了早期经验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这些成果主要有:在脑科学方面,证明早期经验能改变脑的生化形态与结构、早期抚养方式对婴幼儿情绪与行为的正常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早期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与社会效益研究表明,早期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个体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专家们一致认为,早期教育是提高义务教育效益、消除贫困(包括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的社会系统工程中重要的一环。

一、通过训练可以让孩子学会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是他们在这一年龄阶段应该去学习的东西,潜能开发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搞掠夺式开发。

专家们提出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婴幼儿学习潜能的开发问题。“早期教育热”在世界范围内已持续了30年。早期教育热久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发现婴幼儿具有以往人们没有估计到的巨大的学习潜力。例如4个月的婴儿可以形成“3”的数量概念,1岁多的孩子可以学会用打字机阅读和打字,2岁多的孩子可以认识数百个乃至上千个汉字等等。怎样看待这些实验成果?怎样合理地利用婴幼儿的学习潜能呢?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当用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与合理利用婴幼儿的学习潜能。婴幼儿确实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通过训练可以学会许多过去人们认为他们不可能学会的东西。但是,通过训练(这种训练往往是密集型的)可以让他们学会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是他们在这一年龄阶段应该去学习的东西。应当考虑到这样一些问题:

(1)当婴幼儿在学习这些东西的同时,他们是否在以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作为代价?这种强化训练是有益于婴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还是无益甚至有害于他们的发展?(2)这种人为的强化训练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是否有必要放在目前来进行?在现阶段进行这种训练的效果,相对于把这种学习安排在以后适当的阶段来进行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我们并不反对研究如何科学地利用婴幼儿巨大的学习潜能来更好地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但是反对盲目的“拔苗助长”做法,反对置对婴幼儿长远发展可能造成的消极甚至有害的影响于不顾的“掠夺式开发”。在教育问题上,“有效性”并不意味着“科学性”。教育上的科学性既要考虑“有效性”,但同时还要考虑“妥当性”与“必要性”。以婴儿识字为例,确实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使两三岁的孩子认识上千个字。但是文字并不是“物”,它是符号,代表着一定的事物,具有一定的意义。婴儿由于年龄小,缺乏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文字意义的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往往是把文字当作“物”来认识的,并不具备符号的功能。而且这种识字训练是需要不断强化的,一旦强化停止,婴儿很快就会忘记过去已经认识的字。而且大量的时间如果用于识字训练,婴幼儿进行其它活动,例如身体活动、与人交往的游戏活动等的时间必然减少。

应当把婴幼儿时期的发展与教育放在人的终身发展过程中去考虑,要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用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合理利用婴幼儿的学习潜能。

二、最常见的误区是:理论上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而在实践中又把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和学业知识传授,津津乐道于幼儿能识多少字、算小学几年级的算术,而不考虑孩子是越学越爱学,还是越学越厌学。

专家们指出,要用辨证的、整体的观点看待早期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近年来,公众对儿童早期教育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各种力量都纷纷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投身于早期教育“市场”。这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也难免鱼目混珠,造成一些错误的导向。最常见的误区就是理论上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而在实践中又把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和学业知识传授。这是对早期教育狭隘化、片面化的认识,也是一种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认识。

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确实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目的和内容,但是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它不是早期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

“早期智力开发”一度成为早期教育的同义语,读、写、算训练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对各种早期教育方案效果的追踪研究表明,早期教育中学业知识传授和读写算训练的后效往往是短期的(大约可以持续到小学4年级左右),真正体现早期教育价值、使它成为人一生良好发展之基础的因素是其间形成的学习动机、态度(佩里/HighScope报告)。

有的专家认为,早期智力开发这一提法本身就有欠科学,值得商榷。“智力开发”一词似乎意味着人的智力像一片预先已经成熟、固定的矿藏,只等待着人们去把它挖掘出来。而生理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即便是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大脑,其结构和功能也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的。人的智力更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是一种不断发展、完善且无法估计其限度的人类能力。因此,“开发”一词带有“先天决定论”的色彩,不能确切地表达当前人们对教育与儿童发展关系的正确认识。

第二,不能把提前进行学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等同于早期智力发展教育。

不可否认,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本身就蕴涵着智力的价值。但这不等于说任何知识用任何方法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都必然会促进其智力发展。那些不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学业知识,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终会因缺乏经验难以理解而不具有促进智力发展的意义。甚至还会给儿童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从而造成一种美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凯茨所谓的“习得性愚蠢”--对学习的无能感和由此产生的自信心丧失。可见以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代价去换取眼前可见的所谓“早期教育成就”,实在是太得不偿失了!

遗憾的是,我国目前不少人对此缺乏认识,仍津津乐道于幼儿能识多少字、算小学几年级的算术,而不考虑孩子是越学越爱学,还是越学越厌学!按照国际21世纪委员会的观点,判断“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是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早期教育在本质上应当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婴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早期教育要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但是也不能忽视人的其它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专家们简要地介绍了世界一些国家近年来的幼教改革思路。指出,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时代。这种整体素质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品质”: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差异,要为儿童提供有利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学习经验,要把学习理解为一种创造性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同时也强调,幼儿是通过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的交互作用获得认识和发展的,而主动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专家们认为,幼儿期是人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想象力和创造性十分活跃的时期,只要能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儿童的探索和想象,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就可以保持和发扬下来,否则便会很快消失。

专家们还指出,恰恰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等方面,我国儿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发展缺失。我国90年代开展的《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研究》、《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以及其它多项研究的结果都表明了这一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智育第一”,“升学第一”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高考指挥棒”层层指挥,最后已经指挥到了幼儿教育。强迫学习、强行灌输,不仅压抑了孩子的求知欲、降低了自信心,而且养成了消极被动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种状况如不迅速解决,是很难培养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重任的优秀人才的。

专家们还就目前幼儿教育中的“早期阅读”、“双语教育”等热点问题发表了意见。有的专家认为,语言学习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接触图书,可以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对图画、符号和文字意义的推测和理解。但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其内涵比早期识字丰富得多。幼儿不应该是先学识字后学阅读,而应该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建构文字符号的意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识字。尽管儿童可以把汉字当作一个图形来感知和记忆,但脱离语言情景的、独立的、集中的、缺乏经验支持和意义理解的识字是违反幼儿的学习心理原则的,其远期效果也是不好的。

有的专家则指出,和幼儿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一样,识字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儿童“能”和“不能”的问题,而是“该”和“不该”、“有”和“没有”相应条件的问题。既然全国半数幼儿不能接受较正规的学前教育,既然小学与幼儿园在识字教学上没有相应的衔接措施,既然幼儿教师没有受过识字教学的专门训练,那么幼儿教育阶段就没有必要刻意去做小学期间可能会事半功倍的事。幼儿阶段有更为重要的事可做,发展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丰富作为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基础的生活经验,其意义不见得小于识字教学。

有的专家认为,评价识字或任何一种内容的学习效果都不能只从单方面来看,要用整体、全面、长远的观点去评价。幼儿识字的问题,小规模实验可以,大面积推广一定要慎重,更不可对识字量做硬性规定。

专家们认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幼儿学习外语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学会的,需要一个像学习母语那样的语言环境。幼儿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学习外语。如何为幼儿创造一个尽量自然的学习双语的生态环境,是考虑“双语教育”问题时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婴幼儿是“人”不是动物,不能用对待动物的办法来对待婴幼儿,不能用机械训练的办法来训练他们,如果早期知识技能训练反而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这是教育上最大的失败。

专家们谈到,在早期教育实践中需要明确的还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待婴幼儿的问题,是把他们当作动物来训练,还是把他们当作具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发展特点的“人”来对待;二是早期教育是面对少数天才儿童的“英才教育”还是面对每一个儿童(包括残障儿童)的全民素质教育。前一个问题关系到早期教育的方法问题,后一个问题关系到早期教育的对象问题。

科学研究的成果虽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而且确实通过强化训练的办法可以让婴幼儿认字识数、吟诵古诗词,但是婴幼儿是“人”不是动物,不能用对待动物的办法来对待婴幼儿,不能用机械训练的办法来训练他们。婴幼儿年龄虽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需要、兴趣,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法不同于成人。因此不能把成人的想法、愿望强加给孩子,应当给孩子以选择的自由、想象与创造的自由。孩子天生就有求知的欲望,2岁半的孩子就爱问“为什么”,提出问题是思维的灵魂。如果成人鼓励幼儿提问,那么孩子的求知欲就能够保持并得到发展,相反则会受到压抑。婴幼儿缺乏知识经验,成人确实应当教给他们知识经验,但必须是在不破坏他们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如果通过早期知识技能训练,反而使幼儿丧失对于学习的兴趣,那么这是教育上最大的失败。早期教育应当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与创造的兴趣而不是去扼杀这种兴趣,科学的早期教育必须是尊重儿童(包括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需要、发展特点)的教育。

专家们还指出,早期教育不是仅仅面对少数天才儿童的“英才教育”,而是面向每一个儿童(包括残障儿童)的全民素质教育,应当把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看作是每一个儿童应当拥有的权利。早期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早期教育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全民性。

四、如何推动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

专家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早期教育的科学研究

早期教育涉及到婴幼儿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科学的早期教育要以早期教育的科学研究为基础。从目前我们国内的情况来看,早期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还有待加强,需要加强婴幼儿教育科研队伍的建设。

(二)加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建设

专家们建议,今后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把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的学历要求提高到大专水平,提高师资培训课程的质量,加强幼教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政府可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报考幼儿教育专业,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投身幼儿教育事业。

(三)普及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目前广大家长都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少生优生”已成为广大家长的普遍心态。但是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普及程度还不够,早期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现象非常严重。以婴幼儿及其父母为对象的图书、音像产品数量虽不少,但真正高质量的产品并不多,鱼目混珠的现象也非常突出。要改变这些现象,必须加强早期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工作的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刊物等现代传媒的影响,建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帮助广大家长掌握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与技能。

(四)关注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儿童的早期教育

我国相当部分婴幼儿生活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很难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许多先天条件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儿童因得不到良好的、适时的早期教育而失去成才机会,这是智力自然资源的浪费。专家们建议,应当充分利用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媒介,建立“空中幼儿学校”,编制优秀的电视教育节目,把高质量的早期教育送到他们身边去,对他们进行补偿教育。

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好处


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好处

德国幼儿早期教育家威特说:“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那么早也不会过头”。目前国内外多数专家认为,幼儿早期教育重点是指3到5岁前的教育。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