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是游戏、游戏,再游戏!日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心理专家、早教专家玛思博士为上海家长解读了一次“游戏的力量”。

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我们工作都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玩?”“为了照顾孩子,是不是应该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里,做‘全职妈妈’?三年的‘全职妈妈’界限是否科学?”不少家长抱怨时间少,又担心照顾孩子不够。

但玛思博士对年轻家长强调:全世界的爸爸妈妈都越来越忙,美国很多妈妈生完孩子6周后就去工作,这并不是家长的错,但工作再忙,也能挤出时间陪孩子,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变成游戏!

“生活用品是最好、最廉价的游戏道具。”玛思博士表示,廉价的纸盒并不比昂贵的玩具差,评价玩具好坏的并不是价格,而是用处。锅碗瓢盆就是最好的音乐道具。孩子通过敲击可以了解声音的大小、节奏,甚至为自己创作出一段不错的音乐,充满成就感。

此外,把宝宝整个身体放在卷起来的毛巾上,就可以训练他的平衡感;一面镜子和一支口红可以帮助宝宝认识自我,比如:把口红涂在宝宝的鼻尖上,当宝宝在镜中看见自己,并试图抹去口红时,孩子就会意识到原来镜子中的宝宝就是他自己。

zj09.com编辑推荐

做这些游戏 BB上肢力量不用愁


孩子生长到19个月左右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变得非常好动。他可能会喜欢倒着或着这走面,喜欢上下楼梯。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精力好像永远都用不完,比如你会发现他很喜欢把能拿起来的东西递给你,或者把他们转移地点。这是因为孩子的手和手臂的肌肉正在慢慢发育,而此时,父母也要帮助和鼓励孩子锻炼手和手臂力量。

1.孩子的手指灵巧性

在孩子19个月的时候,已经可以拿起比较轻的容器了,比如被子,小碗和盒子等等。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也比较喜欢去移动自己可以拿起的东西,他们甚至可以拿着自己的小板凳从客厅移动到卧室。但是对于比较小巧精致的东西,比如需要用到指关节而不是手掌去拿的东西,孩子拿起它们可能就有点麻烦了,这就说明孩子的手指还不够灵活和灵巧。父母可以让孩子通过玩积木来练习手指的灵活性,购买比较小巧的积木,让孩子自己去堆积。还可以让孩子学习弹儿童电子琴,儿童专家也说过学习弹琴可以使孩子的手指关节更加灵活。

2.练习孩子的手臂力量

跟同龄小朋友相比,如果父母觉得孩子的手臂力量比较弱,那么就可以做一些运动来锻炼孩子的手臂力量,最常见的运动方式就是扔球的游戏。父母可以选一个孩子可以抓起的足球、棒球等,教孩子把扔给父母,然后父母在把球仍会给孩子,就这样不停地循环。孩子在扔球的过程中就可以锻炼自己的手臂肌肉,增强手臂力量。如果孩子对篮球比较有兴趣,特别是男孩子,也可以在家里安装一个儿童篮球筐,让他练习自己把篮球扔进球筐。

3.让孩子帮忙打扫卫生

另外一个帮助孩子增强手和手臂力量和灵活性的方法,就是打扫卫生。父母可以让孩子学习扫地和擦桌子,这些家务其实就是手和手臂的力量练习。注意要适当的进行手臂力量运动,不要让孩子太累。

玩游戏对孩子的意义重大


咱们中国人总是说玩物丧志,现在这种说法已经有很多人不是完全认同了。其实玩耍对于孩子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玩可以增强体魄、开发智力、促进交流、带采欢乐。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外采的压力和强迫,由于所反映的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所以孩子的情感得以诊治,情绪稳定、愉快、积极。同时游戏也丰富和深化了孩子的情感,例如孩子扮演老师,不仅模仿老师上课、带孩子做游戏,也模仿老师体贴、爱护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对孩子的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孩子还可以在玩中自由抒发情感,排除不愉快、愤怒、紧张和恐惧等消极情绪。

孩子必须在与同龄伙伴玩耍、打闹、博弈、友情、冲撞以至恶作剧中锻炼自己。一个健全的人需要的不仅是理性的指示,而且是人格的发育和情感的成熟。后者只能在游戏竞争中获得。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充分体验到各种情感,例如经历到被别人冷落了怎么办,被别人误解了怎么办,被别人欺骗了怎么办等等情感问题。使得孩子必须在愤怒与忍让,生气与宽容,害羞与勇气,仇恨与和解,留恋与割舍,伤心与快乐等情感纠葛之间作出自己的选择。蔓议家长多给孩子创设群体游戏的机会。让孩子与同龄、异龄,同性、异性伙伴充分交往。

当然所有事情物极必反,孩子玩耍还是要父母掌握。不要耽误日常的生活才行。

捉迷藏游戏对孩子益处无穷


心理学家认为,捉迷藏能锻炼孩子的认识力和社交技巧。捉迷藏的藏匿起来不让别人发现和经历多方寻找终于发现二者都能引起儿童的快感,它要求游戏的参与者眼尖耳明,奔跑要及时,并使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和策略找到藏者,这是对儿童的综合考验。

首先,婴儿期的捉迷藏游戏能够让宝宝逐渐认识到,那些暂时不在视线范围内的人和物其实并没有消失,从而开始掌握“客体永久性”的概念。随着宝宝渐渐长大,他们会从游戏中慢慢学会自己去找那些要找的东西,并获得有关各种方位的概念。4—5岁的儿童已经开始能和小伙伴一起玩有更多规则的捉迷藏游戏,并在游戏中学会观察周围的环境。

1、4个月左右的宝宝

游戏一:爸爸妈妈让宝宝躺着或者靠着被子坐着,让宝宝看着自己的脸。然后,用双手蒙住自己的脸,嘴里一边说:“喵——,喵——”,一边露出脸来。宝宝会高兴的手舞足蹈。当爸爸妈妈蒙住自己的脸时,一定要发出声音让宝宝知道你在身边,因为宝宝最怕看不到妈妈会因此而大哭起来。

游戏二:玩过游戏一后,可以换个方式,把干净的手帕轻轻蒙在在宝宝脸上。宝宝第一次被蒙住脸可能会不知所措,这时妈妈就握住宝宝的手帮他把手帕拿开,并说:“喵——,喵——”。多次练习以后,宝宝就逐渐学会自己拿下手帕了,并且会乐此不彼。

小贴示:躲猫猫游戏使宝宝发现,爸爸妈妈的脸虽然看不见了,但爸爸妈妈并没有消失,并使宝宝学会去寻找,拉开手帕探索,引导他主动发掘身边的事物。

2、10个月左右的宝宝

游戏一:

将宝宝喜欢的玩具藏起来,但要留下让孩子寻找的线索。比如,露出玩具的一小角,平整的床单鼓起来了等等。引导宝宝自己爬过去寻找。当整个玩具如宝宝所料出现在眼前,会给宝宝带来很大的快感。

游戏二:可以先让宝宝熟悉闹钟或手机的音乐声,然后将它们藏起来,但仍然发出声音。让宝宝学会循声去寻找。

小贴示:让宝宝学会根据线索寻找物体的游戏可以发展宝宝因果推理的能力,并且能够学会理解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2岁左右的宝宝

游戏:

爸爸妈妈可以用指偶和宝宝玩游戏。用几块浅色的小布缝手指大小的十个指套,在十个指套上分别画五种小动物,例如两个大拇指画小狗,两个食指画小牛,两个中指画小猫,两个无名指画鸟,两个小拇指画小鸭子(也可以是其他动物,还可以变换指偶,用家庭成员、水果等指偶图象来进行表演),然后把它们套在妈妈十个手指头上,开始表演:

两只小狗,藏到哪里去了?(把两个大拇指藏在手心里)

汪-汪-汪,我在这里。

(分别伸出两个大拇指)

你好吗?见到你很高兴!(一个大拇指做鞠躬的样子)

你好!见到你我也很高兴!(另一个大拇指做鞠躬的样子)

再见!再见!(两个大拇指再次藏在手心里)

其他手指的游戏与此类似。熟悉后试着让宝宝练习表演

小贴示: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熟悉各种常见的人物和物品,并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发展语言能力。

4、3岁左右的宝宝

游戏:爸爸妈妈可以轮流和宝宝藏玩具,请对方寻找,比比看谁厉害。找到玩具后必须说:“我是在……找到的。”如果对方找不到,藏玩具的一方就要给予提示:“我把它藏在……了。”这里,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理解和使用过一些方位名词,如理解“下面”、“上边”、“背后”、“前面”、“后面”等词汇字面及字面背后的真正含义。

小贴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于“左”、“右”的概念还不清楚,爸爸妈妈不必急着做要求。

5、4岁左右的宝宝

游戏:邀请家庭成员甚至邻居的小朋友一起玩集体游戏。先请一个人当“猫”,在“哨所”闭上眼睛,背对其他人,并数到30。

在“猫”数数时其他人要赶紧找最适当的地方躲起来。数数结束后,“猫”去找人。更难一点的还可以要求找到人后比赛谁先跑回哨所报道才算赢。

小贴示:这个游戏可以发展儿童的数数能力,训练孩子观察并利用周围的环境。但爸爸妈妈要注意游戏前先规定那些地方不能躲,以免让孩子躲到密闭的,或隐藏着危险的空间。

小测试:你知道宝宝是怎么玩捉迷藏的么?

a.宝宝不会藏,好象没有理解游戏规则。

b.宝宝自己会藏,但还没等去找,他就自己跑出来了。

c.宝宝自己会藏,但不会藏住整个身体,只是把头藏进去。

d.宝宝藏得很好,但无论玩几次,他总是藏在同一个地方。

e.宝宝藏得很好,而且还会变换不同的藏匿地点。

您的宝宝是怎么玩的?

解析游戏“奥秘”

著名早期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婴儿和幼儿时期心理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存在显著的“自我中心”现象。

他认为,婴幼儿时期思维从“我向思维”逐步向“现实性思维”转化、从“自我中心”向“社会化思维”转化,这一过程称作“去自我中心”。

幼儿到了一岁半以后,已经能够分清主客题,有了自我意识。但他们还是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事物。在“捉迷藏”这个游戏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儿童这一心理特点的发展过程。

分析:

(1)如果您宝宝的表现和a、b、c宝宝相似

您不要以为宝宝是智力有问题,可能是因为您的宝宝年龄太小,他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游戏规则。而且太小的宝宝还处于“自我中心现象”的初级阶段,他在认识外界事物或理解游戏规则等很多过程中都存在倾向性,还不能做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您不用担心,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逐渐提高对自我和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

(2)如果您宝宝的表现和d或e宝宝相似

宝宝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去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您会发现宝宝开始变得“多愁善感”,他会因为听到小朋友找不到妈妈而着急,会因为看到小狗被主人“教训”而伤心;当您告诉他要像“??一样勇敢”的时候,他真的会停止哭泣,让医生给他打针。从宝宝会玩捉迷藏开始,“偶像”和“榜样”会对宝宝显现作用,您对孩子的教育就更要注意方法和方式了,应该积极地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

游戏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有何益处


孩子从蹒跚学步开始,就十分好动,蹦蹦跳跳,整日不知道疲倦。有些父母认为,游戏属于体力活动,无益于智力。其实不然,让孩子欢快游戏,并加以科学引导,对孩子智力开发十分有益。游戏,不仅是儿童的世界,也是他们亲手创造的世界。游戏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五大益处:

第一,游戏中欢乐愉快活泼的气氛,是孩子主动性、创造精神和思考能力养成的重要环境条件。孩子的欢乐情绪是生长发育和健全心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缺乏双亲爱抚、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因缺少欢乐的环境气氛,其智力与健康水平都不佳。游戏给孩子创造欢乐气氛,并能够在孩子脑海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所以是开发孩子智力的积极手段。

第二,游戏有助于孩子快速反应判断能力的形成。孩子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及时作出反应判断,这种反应判断方式十分生动活泼。孩子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养成了敏捷的思考反应能力,对这一时期孩子脑功能的发育极有助益。

第三,游戏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和思维能力。一些形象的游戏,如“老鹰抓小鸡”等可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通过游戏又使孩子去思考如何取胜、为什么失败等。

第四,游戏有助于培养孩子对体力和智力活动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孩提时代往往通过一些游戏去逐步感知和认识世界。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无限的热情,游戏正是给天才的形成添加一份力量。

第五,游戏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和努力达到目的的意志力,这是孩子成材极重要的心理品质。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有惊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游戏中孩子那种认真执着的神情和夺取胜利的劲头,正是养成这两种心理品质的萌芽。

懂得游戏的好处和重要性,家长就不会认为游戏是浪费时间,也不会一味要求孩子把课余时间全部用来学弹琴或学书画。细心的父母还可以从孩子的游戏中观察到他们的理想、欲望、焦虑等。游戏是孩子在文化和心理上获得的第一个成就,他们在游戏中表达了自己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想法和感情,有时甚至藉游戏来克服眼前与过去的复杂的心理困扰。

为了使游戏对孩子身心键康收到更佳的效果,可把游戏与启迪孩子思维结合起来,在游戏过程中向孩子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思考。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游戏,使孩子倍感愉快,有益于孩子健全心理的形成。同时注意体力性游戏不要过分劳累,用脑的游戏也不要时间过长。

专家:游戏对宝宝的价值


众所周知,游戏对于宝宝身体发展、智力发育等各方面的成长,都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如果要问游戏对于宝宝的具体价值有哪些,未必就是所有人都能答出来了!

专家简介:孟迁--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终身教育研究会理事、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新浪网亲子中心教育名家,《前程导报》2003年度风云人物、CCTV少儿《成长在线》、CETV《父母大人》、BTV《谁在说》特约教育专家。在《家庭育儿》、《孩子宝贝》、《母子健康》、《娃娃丫丫》等多家教育杂志开设专栏。个人专著:《做好父母这件事》、《上帝也是单亲—单亲妈妈快乐心经》。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请来的早期教育专家孟迁老师。

网友书言宝宝:你好,孟老师,我儿子现在20个月多,发现他从小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只喜欢自己独自一个人玩,和小朋友一起时他胆子非常小,我们不断的尝试,都是失败,请问我该怎么办?

孟迁:首先不要太着急把这个当成很大的问题,应该尊重孩子与其它同龄幼儿的不同。以及每个孩子的交往能力发展的早晚程度的差异。如果你很想改变现状,就要创造一个让孩子感到很安全,很放松,又能吸引他的游戏情境。比如找特别熟悉、友好的玩伴,先做一些最简单的游戏。整个过程当中一定是放松的、顺其自然地,谨防给孩子带来压力。

网友小姑娘她妈:你好!孟老师,我女儿现在3岁半了,她能把给她讲的故事基本完整地复述出来,但就是不肯认字,这是为什么啊?还想问一下孟老师,怎么去发现孩子的特长并发挥它?

孟迁:既然孩子讲故事的能力很强,又很喜欢讲故事。我们就先来和孩子享受听和讲故事的快乐。不用太着急一定让孩子在什么时间识字。也不要参照其它同龄的小朋友识字的进度。一个孩子的心智健康成长必然是建立内在的秩序,而不是非要满足大人的期望和跟上大众的脚步。早点或晚点识字都不是问题,如果父母因为对识字的要求让孩子产生了压力,抵触,就丢了西瓜拣芝麻了。

孟迁:发现孩子的特长,也就是发现孩子相对独有的天份,最好的方法是在自然的前提下,让孩子多接触、多尝试。有的时候很容易发现,有的时候就要很久才能发现。但无论如果我们都应该这样做。至于孩子特长的发挥,我们首先要提供给孩子必要的条件,尽可能创造更有利地环境,如果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很突出,我们不能用来做炫耀的资本。也不可过分地催逼孩子,像爱护、开采一个珍贵的矿产一样,来对待孩子的天资。

网友天天宝贝666:孟老师,您好!我家儿子21个月,跟前面的书言宝宝不一样,我家儿子喜欢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特别喜欢跟他一样大或比他大一些的小孩玩,每次到别的小朋友家去玩都不肯回家的,除非小朋友也一起走才行,是不是也正常呢?是我们大人不会跟他玩吗?我们应该跟他玩什么游戏呢?

孟迁:当然正常,至少从你描述的来判断。但不能简单的地说你家宝宝和前面的书言宝宝哪个更好,哪个更差。首先,孩子和孩子之间的游戏方式与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游戏还是不同的。孩子们的游戏更浑然天成,一个极其简单的游戏,孩子可能乐此不疲地反复玩很久,大人很难有这样的兴致。但是大人和孩子的游戏也有他独特的地方。因为大人会在游戏当中引导孩子多一些。幼儿之间的游戏和成人与幼儿的游戏,前者更偏重自发,后者更偏重自觉。至于具体的游戏方式,其实是不拘一格的。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来参照,也可以即兴地创造。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是有游戏玩就会十分开心。

网友晨云_坤:三个月的宝宝适合什么样的游戏活动?家长如何来进行早期教育?

孟迁:三个月左右的宝宝,视力进一步发展,可以看清1米左右的物体;哭闹减少,开始发出有规律的“嗯嗯啊啊”声音;能短暂的抓住有柄的物体,喜欢把感兴趣的物体放入口中;对手更加敏感,经常专注的观看自己的小手、小脚;在帮助下可以转身。

建议游戏:

用手抓握玩具,调整位置使小儿伸手可触摸或抓握花浪棒、摇铃、小型环状物品等;模仿孩子的声音,叫孩子的名字;和孩子对视、微笑等;爱抚宝宝的四肢,帮助孩子翻身等。

网友晨云_坤:在一岁前如何来开发宝宝的潜能?

网友猴崽子的妈妈:请问孟教授6个月的孩子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智力开发?

网友晨云_坤:三岁前如何能更好的开发智力?

主持人:以上三个问题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关于智力开发的。下面我们就这类问题请孟老师谈一下。

孟迁:从三位家长朋友的提问中,我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大家对智力开发的关注,关注之迫切。大家都想让自己的宝宝在智力上获得最充分、最优先的开发,以便在以后的上学、就业等一系列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这种想法我很理解也很尊重,但是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言,从我以现在从成年人的角度观察来言,一个人自信程度的高低,一个人是否是开放的状态(对于更新观念、吸收知识充满渴望),一个人是否愿意冒有价值的风险,一个人能否尽可能多的接纳自己、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一个人是否能够更多地从生活中感受到愉悦和希望,远远比智力因素重要多得多。

孟迁:三岁之前宝宝的智力、情感、性格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当下的教育最大的遗憾就是父母们的生存焦虑转化为孩子的教育焦虑。过去偏重对于智力的开发,而伤害了情感和性格的发育。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成为一个强大的潮流。所以,就形成一个不好的氛围,大家都害怕会落伍。事实上今天的落伍可能有利于明天的争先。

孟迁:具体到智力的开发,应该象生活一样极其自然的事情,发展孩子的感官,比如说让孩子的手和身体做一些相应的游戏,就是发展孩子的智力。我们给孩子读故事,和孩子做一些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会提高孩子的社会化程度。我们尊重孩子特有的强大的好奇心,回答他的提问,或者与他一起去探讨和寻找答案。同样是对孩子想象力、理解力和观察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能们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和他亲密同在的感觉,感到我们对他的尊重。让他感到自己的主体性和价值感。这就是很好很好的早期教育了。相反,我觉得孩子的识字、诗词的背诵、数数、简单地运算这些特别能分出高低、能用来和别人的比的“成果”,反而不是很重要。

网友kelly妈妈:你好,我家宝宝3岁2个月了,不太喜欢讲话,也不太会与人交流,请问什么样的游戏能有效地培养宝宝这方面的能力?

孟迁:不太喜欢讲话可能有几种原因:第一从遗传上看,孩子性格内敛;第二是在他的养育环境中,大家对他的语言刺激不够;第三是孩子生活中存在压抑和不安感;第四孩子语言能力发育的进度稍慢。不同的原因应该有相应不同的应对。

网友糯糯-糯糯:孟老师,您好!

我的女儿14个月了,特别可爱,只要她不睡觉,就一定不闲着,去探索他的小世界,对什么都感兴趣,不知道这么大的孩子该如何引导与培养呢?谢谢!

孟迁:尊重孩子的自发、自然探索,就是很好的引导和培养。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发现孩子天生的倾向和各种各样的特点,对此我们要有长期的耐心,而孩子现在的这些浓厚的兴趣就是对他自我的一种展现。当因为年龄的关系,他只能展现初步的和一部分。当我们真的了解到孩子的这些天性的时候,我们为他提供条件,我们帮助他调节自己的状态,就是称职的父母。

孟迁:尊重孩子的自发、自然探索是第一位的,但这并不是毫无限制的,比如帮助孩子规避危险,避免孩子对贵重物品的破坏,和过多地打扰他人,但是我们最好不要用武断的方式这样做。比如我们可以友好的协商(其实很小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这种协商的能力),转移注意力,展示危险的存在,让他自觉的放弃过份危险的游戏。

网友hanwenbaobao:孟老师'您好.我家宝宝玩时总爱摔东西'给他买的玩具几乎没有完整的.我该怎么教他乖乖的玩啊?这样的孩子适合玩什么样的游戏?

孟迁:孩子并不一定非要“乖乖的”玩,因为摔、掷、撕、砸、挤压等这些动作都是他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由疾病引起的极端的情况不在此讨论之列)。这样的孩子玩些破坏游戏比较适合,比如抛掷东西等,如保龄球就属于一种破坏游戏。我们可以据此来设计一个家庭游戏。

网友seaxiang:孟老师'您好我家宝宝一岁了,她每次要玩具都是见一个要一个,也就是见异思迁吧。是怎么回事?

孟迁: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有类似的表现,我们对这种要求的处理要注意两点:其一,不是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要求孩子有选择、有节制。其二,不是想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要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但这样做的过程中要先讲清道理,让孩子理解,防止武断的去做而造成亲子之间的怨怼。

网友糯糯-糯糯:孟老师,“事实上今天的落伍可能有利于明天的争先。”什么意思

孟迁:在现行的潮流面前,我们的孩子看起来落伍了,但如果我们厚积薄发,全面发展,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争取到领先的地位。

网友天天宝贝666:我家孩子从小就喜欢球,14个月会走路以后就开始跌跌撞撞地追着球跑,这2个月天天在踢足球,跑得很快,可是最近几天我发现他不太喜欢踢球了,开始喜欢小汽车,每天出去都要拿一个小玩具汽车,回到家把所有的玩具车都拿出来,一个个排在一起,然后一个个开出去,再开回来,或者把小汽车的小零件拆下来,再试图弄上去——。以前是把家里所有大大小小的球踢来踢去的。我认真看了孟老师这段话“至于孩子特长的发挥,我们首先要提供给孩子必要的条件,尽可能创造更有利地环境,如果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很突出,我们不能用来做炫耀的资本。也不可过分地催逼孩子,像爱护、开采一个珍贵的矿产一样,来对待孩子的天资”,反思:是孩子的兴趣转移了吗?是不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特长不够重视,没有给他创造很好的环境,导致孩子对足球不感兴趣了?我是希望孩子喜欢运动,这样长得结实一些,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再喜欢上踢球呢?也许是以前兴趣太单一了?也许我该给他找个喜欢踢球的玩伴了?

孟迁:孩子的兴趣转移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就你的描述来讲,不属于“重视”不够,其实在这个年龄孩子的兴趣变化是比较频繁的,我们应该悦纳。不去期望孩子一定喜欢什么,玩小汽车也有玩小汽车的好处,也并不影响孩子长得结实(因为孩子的运动机会很多,这个年龄的孩子是很喜欢跑跳的),一切不必太刻意。

网友hanwenbaobao:孟老师我宝宝还特贪玩'长大上学会不会也贪玩不好好学习啊?现在我的侄子就贪玩不爱学习!我现在担心是早吗?

孟迁:九岁之前的孩子玩耍是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贪玩和学习这样对应着看,学习指的是课业。课业肯定不如玩耍对孩子的吸引力大,但是课业也有课业的乐趣,尤其是会带来成就感。当然这需要一些父母合理的应对。如何应对就不是今天讨论的话题了。

网友彦瑶妈:孟老师两岁的宝宝应该和她做些什么游戏?

孟迁:具体的游戏方式不拘一格,了解一下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来参照,也可以即兴地创造。

网友wendy兔:孟老师我宝宝七个月大,是不是有必要多和其它小宝宝接触玩耍?还是大人陪着玩比较好?

孟迁:找玩伴或者大人陪着玩都可以。对孩子的这种互动的刺激越多,孩子的各方面发育会越好。当然是在不至于让孩子过分疲劳的前提下。

网友大续妈妈:孟老师,您好,我家宝宝3岁4个月,是个男孩,他在幼儿园比较喜欢和女生一起玩,尤其不喜欢和特别闹的男孩子一起玩,在家里也是比较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我很担心,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孟迁: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小孩,只要是他没有跟同性伙伴交往的障碍,只要性别角色确认没有问题,就不用太担心。他喜欢跟女孩子玩是他的一个特点。这样的男孩子在人群当中还是占一定的比重的。

网友柠檬的香味:孟老师'我儿子八个月差十天'但只会"啊""啊"地乱吼人'一直教他"爸爸""妈妈"他老是不会'是不是开口说话有点迟了呢'因为周围的幼儿这时候基本都开口了...还有'让他爬'他用力是用了'但是腿绷得很直'不会爬'要不'就马上自己翻过来'朝上了.让他坐呢'他上身压得很低'低到可以碰自己脚了'坐不了几分钟就倒一边了.不知道正常不正常。

孟迁:建议你咨询儿科医师,对孩子的体能发育进行测评。

网友小小白羊:孟老师,我儿子5岁了,特爱动,怎样的才能使孩子能够静下来?

孟迁:没必要一定让孩子静下来。好动是孩子的特点,而不是缺点。

网友madbird_917:孟老师'我女儿一岁四个月。有个坏习惯就是有时候把咬人当成好玩的事情!!他听到别人哇哇叫的时候感觉很好玩,我该怎么纠正?

孟迁:很明显孩子把咬人当成一个游戏了,而且肯定有大人多次的“配合”这个游戏。假如孩子咬人,大人不做回应,置之不理。孩子慢慢就会觉得这样做是无趣的,也就会停止。需要提醒的是,这个过程孩子可能会反复咬人,来确认大人是否还“配合”他玩这个游戏。还有,孩子咬人时,我们直接表达我们的不满,让孩子感到有一点痛苦和害怕。而不是像平常一样再“配合”他,也比较有效。

孩子对游戏材料不爱护怎么办


有些孩子玩游戏时,常乱扔、乱拆、乱放游戏材料,家长不得不花费很大功夫为其整理、修复。对于孩子这种不爱护游戏材料的现象,要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探究心理。有的孩子喜欢探索,凡事总想问个为什么,总想拆开来看看里面藏着什么秘密。

2、厌倦。有些玩具玩法单调,玩不了一会儿孩子就没有了兴趣。

3、不懂玩法,无意破坏。

4、发泄情绪。有些孩子由于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心有怨气无处发泄,游戏材料便成为他们攻击的直接目标。

针对上述原因,成人应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认知教育。成人要经常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方面的教育。如不给孩子买很多玩具,要让孩子懂得手中的玩具是大人辛勤劳动挣钱才买来的。

2、劳动教育。让孩子游戏后自己收拾、打扫场地,保持玩具、用具和活动室的整洁。成人还可经常带着孩子一起修理玩具。

3、玩法指导。成人应指导孩子玩具的正确玩法,或与孩子共同探讨,一同游戏。

4、收藏旧玩具。成人可把孩子现在不感兴趣、丢在一旁的玩具收藏一段时间。过些时候,这些玩具就会像老朋友那样再次受到孩子欢迎。

5、鼓励探索。对孩子的探究心理,应加以鼓励,成人可多购置一些启迪思维、发展技能且不易坏损的玩具。

6、疏导情绪。对孩子发泄情绪、破坏游戏材料的行为,成人应及时制止,并找出其受挫原因,多加疏导。

装大夫看病玩儿的游戏 究竟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我当大夫。”

“我当女大夫。”

“我才是真正的大夫。”

“那我就当护士吧。”

“小明就是病人啦。”

“我不,我当大夫。”

“不行。请患者脱光衣服!”

“那好吧,我先当患者,一会儿让我当大夫好吗?”

“我诊断你肚子里有毛病。”

“请给我药吧。”

“不,不做手术是治不好的。”

“在手术之前,请您给我仔细检查一下。”

“当然,检查是第一位的。”

“请您给我好好治一治吧!”

妈妈看到这个情景,大吃一惊。

儿童的心理分析:

当大夫看病玩儿的游戏,谁在幼儿期都做过。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里,儿童都有一个装医生看病玩儿的游戏时期。

其实不光是模仿大夫看病玩。还有许多模仿游戏是儿童乐意做的,如当邮递员送信玩;装成饭店老板卖饭玩;当售票员卖票玩;装足球运动员玩等等。

他们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模仿大人在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是因为他们对大人社会同样表示关心和感兴趣。

儿童之所以对装扮大夫看病玩儿特别感兴趣,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对人体的求知欲。既然对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身体都感兴趣,当然对性器官也不例外。这种对人体的兴趣很快就会向植物、动物和自然界延伸。

妈妈的高招:

大人对儿童装大夫看病玩儿的游戏,往往有一种很强的思想倾向,那就是把它和儿童对性的兴趣联系起来,认为儿童的游戏是对狭义的“性”感兴趣,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这种游戏的确含有性意识,这是事实。但是儿童想要了解人体这样一种求知欲,可以说是更强的因素。

因此,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必要让他们有和父亲,母亲一起洗澡的经验。只和父亲一起洗澡的男孩子和只和母亲一起洗澡的女孩,必然要对装大夫看病的游戏感兴趣。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就会懂得从不同角度理解孩子的重要性。明智的教育法是不要用严厉的责骂迫使孩子产生不自然的好奇心,或使他们有罪恶感。

用游戏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今天我正要总结活动区活动情况时,涂润泽小朋友告诉我“老师刘耀辉在椅子上画画,我看着保育员老师刚刚擦过的椅子现在一片狼藉,心里有点气,刚想发火,又咽了回去,我压低声音说:“晖晖你为什么在椅子上画画呢?椅子上能画画吗?画在椅子上好擦吗?再说画在椅子上也很不卫生呀!”问了半天晖晖就是低头不语,这时站在旁边的明明开口说话了,“不能画在椅子上,应该画在纸上。”“对要画在纸上”东渊小朋友也跟着说,于是,我想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用游戏的方法教育教育全班幼儿,我就装哭起来,小朋友问我;“老师你怎么了?我说:“我是小椅子,你们画在我身上好疼呀!你们给我身上画的乱七八糟的我也不漂亮了,谁能想办法给我擦干净。”于是小朋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端端说:“用水擦”于是;我打来水用抹布擦了一会儿,没擦掉。泽泽说:“用开水擦。”我有用开水擦,擦了一会儿,印浅了但是还没有完全擦掉,这时阳阳说:“用肥皂粉擦。”于是,我把毛巾倒上干洗衣粉,咦,擦掉了。孩子们使劲地鼓掌,晖晖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反思:

事后我找晖晖谈了心,他低着头不敢看着我,我走过去蹲下来,拉着她的小手说:“晖晖呀!老师其实想告诉你的是,做错事没有关系,但最重要的是做错后勇于认错,这才是乖孩子!”晖晖慢慢的抬起头,眼里的泪水直打转,轻轻的告诉说:“老师!我下次再也不这样了!”从孩子的表现我已经体会到她那一份自责了。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我们和幼儿每天都朝夕相处,教室的随机教育,及时发现、鼓励、指导,能帮助我们提高保教质量。但要想真正敏锐地把握好随即教育的机会是不容易的,我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修养,以便随时接受幼儿的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