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观后感
2025-08-09 北京故宫观后感北京故宫观后感(系列9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宫》观后感范文(精选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故宫观后感 篇1
故宫最近太火了,单院长也很红,他那一句“择一业,终一生”让很多人都燃了。我没燃起来,只是很羡慕。
我20xx年毕业,20xx年10月找了一份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终于,我没坚持下来,今年离职了。
我是一个普通人,我也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但我还是放弃了。
这纯粹是吐槽贴,跟这个片子没什么大关系。
我找到喜欢的工作时也是欣喜若狂,觉得天上掉下了馅饼,但是工作没有半年就被砸的头破血流。
工作再喜欢有什么用?五险一金不给上,每个月拿到手1000块,我拿什么养活自己?只能月月啃老。
工作再有激情有什么用?同事之间相互勾心斗角,莫须有的事情就能告到大领导那边,办公室永远没有人说话,除了沉默就是沉默。我的小领导赤裸裸地抢人们的资源,我已经接到过好几次甲方的吐槽了,说我们单位有人天天给他们打电话。
工作再能给你带来满足感有什么用?应该有的保障,领导都不想给你,天天在你耳边说你这个不行那个不对,水平太差还没有悟性,说你没有价值。你辛辛苦苦的工作成果被他批得一文不值。
我当时的5年的工作状态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还有什么更过分的么?我是做文字工作的,我每一篇作品出来,我的小领导都会从头看到尾,然后说我这个写的不对,然后再过不久他就会写一篇同类型的出来,真的连标题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我有一条稿子的标题里面用到了“xxx的样板间”。呵呵,后面的一年里,这样的“样板间”真是不要太多。
不仅如此,我因为工作关系需要保持联系的.各位老师们,我的小领导都会想方设法的去联系,然后天天在朋友圈给人家点赞,也会把这些资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那种感觉真的太可怕了,我永远感觉身后有一双虎视眈眈的眼睛在盯着我,跃跃欲试地抢走我的东西。
做自己的工作时的满心欢喜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磨灭了。
工作再喜欢能怎么样?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满足感又能走么样?是单位业务骨干也不能怎么样,拿了奖、有了荣誉也不会改变什么。
最后,我还是坚持不住了。
以前自己也会安慰自己,毕竟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应该坚持下去。但我实在是受不了了,尤其是看不到未来前进的方向,喜欢的东西总被糟蹋
很多鸡汤文都会说,不要管周遭,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其实这并不是万能的,在一个疑神疑鬼、总怕别人比自己强的领导下面,这就是最大的笑话。现在的我觉得,如果你没能力守护住自己的东西,那你就不应该一开始就贸贸然去争取。毕竟,失去的时候太痛苦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事业风生水起,总有贵人相助,那你真的是太幸运了。我羡慕这样的人生。
看纪录片,故宫的时间仿佛静止一样,岁月静好,大家都做着文物修复,扎进自己的世界了,多幸福。
但影片以外什么样,如果不身处其中,谁又能知道呢?单院长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底下的人为了配合他,会很累;大家来来回回的搬家,每天都有新规则,外人来看的光鲜亮丽未尝不是围城中人憋在心头的一声叹息。
北京故宫观后感 篇2
纪录片总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从古至今,修缮文物。总有许多人才在里面。而其中永不变的,是深深埋在每一个文物修复师的匠人精神。文物修复师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工作。而在故宫修文物,更是人中龙凤。修复一件文物,不仅需要匠人的细心与仔细,更需要他们几十年以来对于文物的认识和专业素养。
我观看的是对于青铜器的修缮。青铜在经过成百上千年的腐蚀和氧化,呈现出了各种细微的纹路裂缝和微妙的颜色。在修复的过程中,修复师门眼睛看着文物,手上染了墨色,让一件件被岁月剥蚀了墨色的青铜器重现了原本的容貌。这时我想起了不知是谁说过的一句话:”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灰关锁,金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句话我的印象很深,这些工匠所做的,就是让这些封尘的器物重新照破山河,重见光明。
穿过层层深锁的.宫墙,除了这些古典琉璃的建筑物,能够带领我们进入历史悠长之河的,便只有这些曾经精美十分的器物。文物修复师所做的不仅仅是要修复这些文物,每一次修复,更是与古代的对话。我们现在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工匠精神。
这样的工作,着实让人着迷和向往。作为一名高中生,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这种热爱艺术,热爱古典文化的精神。不断钻研,不断深造。匠人的名号,便由此叫来。片中的每一位工匠,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但他们身上却肩负着不平凡的使命。我羡慕他们,也敬佩他们。
纪录片,纪录片。百度给它定义的本质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核心是真实。也就是说,纪录片所记录的,是生活。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总是能给观看的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它能使我们带入生活,影响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传达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和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需要这种匠人精神,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和工作,保持着高度的严谨和十分的热情来对待生活。
所有的纪录片的目的,都是想要传达某种精神,那些优秀的精神都希望可以被传承和发展,世世代代,绵延不断。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可以如此。
匠人之上,再无他人。
北京故宫观后感 篇3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简书上发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看好多作者都在推荐,于是带着满满的好奇心看了这部片子。
果然,不负所望,让我深受震撼。可能我孤陋寡闻,以前我没听说过还有文物修复这样一种职业,更没想过这一群人会让我如此敬佩,其中很多人都只长我几岁,那么年轻,却把一腔的热情都投身于故宫文物修复中,甚至终身在这里工作……偌大的故宫,就好像是一个华丽的鸟笼,而他们就像一只只金丝雀,被束缚在鸟笼里,不同的是,他们是深爱着这鸟笼的金丝雀,他们爱这份安静的工作。
“一入侯门深似海”,那种对工作的责任和热爱,是我所体会不到的,我无法想象,如果我在那样一个静的不敢说话的地方工作,我会怎样,毕竟我是一个闹腾的人。片中也提到说,刚进去工作的年轻人大都是不适应的,但他们却没有选择离开,依然决定在那里工作,无怨无悔,这应该就是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吧!
短短的三集,却让我大开眼界,了解了很多工艺,如织绣、书法修复、木雕修复、瓷器修复等等,但无论是哪一项,匠人们都是精雕细琢,没有一点儿粗心大意,也不允许有,因为可能自己一点儿的疏忽,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那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工作需要多细心的人才能坚持下来,需要多勇敢的人才敢做,因为他们肩上扛着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看着那一个个朴实的面孔,有一种莫名的心疼,但他们却是那么乐观,那么的热爱生活。真的,可能这就是自我的一种修行,就像大家所评论的那样“修文物也是在修心”。
里面还介绍到,很多学徒都是来自中央美院、清华等高校,我们都知道,这种学校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考上的,像他们这种拥有高学历,高文凭,高技术的人,走到哪都有大把机会,都会大展风采,但他们却选择了留在故宫里面修文物,且一呆就是几十年……
看片中,他们的住处和所工作的'场所都极其简陋,穿的也都简单朴实,女性都素面朝天,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评论区有人打趣的说到“住在这里面的人,出趟门都会感觉自己穿越了。”的确是这样,但他们却也从不抱怨,为自己热爱的工作,为国家文化的传承,乐在其中,默默坚守着。
一呆几十年,媳妇都熬成了婆,却也开心。
看着师傅们那认真专注的模样,特别感动,但更多的是敬佩,敬佩的不仅仅是那满身的技艺,更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更是那种一点儿都不能凑合的责任心。那一部部被修复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被修复了,更有一种精神在里面,那就是大国工匠的“工匠精神”。
可歌可颂,崇敬至极。
北京故宫观后感 篇4
这次活动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不仅让我了解了我们中国明清两个封建王朝的杰出的宫廷建筑,更让我动容的是里面的每一件建筑都有其背后传奇的故事,让我对历史又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认识。
博物院不仅是以其多民族风格的宫苑建筑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更以其丰富的院藏文物珍宝而享誉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宫廷文物弥足珍贵,堪称国宝。院藏文物珍宝展是集故宫院藏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生产工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展览采用世界先进陈形形式,充分运用现代设备和陈列手段,同时又保持皇宫的古朴风貌,使您仿佛步入艺术圣殿。清代皇宫外国礼品展沈阳故宫收藏和陈列的明清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工艺美术品中,有许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艺品,如钟表、
玻璃器可谓独具特色。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把大量的钟表、玻璃器输往广州、由广东海关购置贡进皇宫,海外各国使者也竞相以本国精致的钟表、玻璃器作为贵重礼品赠给大清王朝,用这些巧于构思,精心制作的钟表、玻璃器精美艺术品取悦于皇帝,不仅是帝后怡情赏玩之物,也是宫殿里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这些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外国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同时也是十七、十八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故宫,既古老,又新鲜。故宫,承载历史,创造未来。故宫,汉族建筑之精华,永远的故宫。
北京故宫观后感 篇5
嗨!大家好!我是“文物古迹旅行社”的导游小谢,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到北京旅游,待会儿我们要去故宫参观,大家准备好了吗?旅客回答:“好!”,那么我们就出发吧!“注意!”千万要跟紧我别走丢了呦!
故宫是我们东方最大的宫殿,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东西宽2500米,南北长2750米,里面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御花园、东华门、神武门、太和殿……其中太和殿最为有名,听了我的介绍,大家大概都有些蠢蠢欲动了吧!那大家就跟着我“LET‘GO”上太和殿喽!
大家快看呀!眼前的太和殿多么的雄伟气魄啊!它矗立在群殿中,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太和殿总宽度63。9米,高26。9米,体量宏伟、造型庄重。在殿内的`台基上还有铜鹤、铜龟等铜制物,在这些铜制物的掩映下,太和殿显得越发精神百倍,容光焕发了,你们说是不是呀!
好了!快到吃午饭的时间了,那么大家早上的目的地就是太和殿,在接下来的几天了,还会有更多景点等着大家,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更多欢乐!
北京故宫观后感 篇6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彭。现在我们前往北京故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由我来陪大家游览故宫。希望您能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请大家准备好垃圾袋,果皮纸屑勿随地乱扔。现在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游览行程吧!
故宫原名叫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根据1973年的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
进入午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上边还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了。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中不失秀美。
我们面前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还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型的三层台基上,台基南北长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围还建有一些楼阁,其实就是清朝内务府所管辖的库房。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积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阔11间,进深5间。在太和殿的屋顶正脊上还有一个高3.36米的大吻,往下还有11个垂脊兽,异兽的数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级越高。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紫禁城的后花园——御花园,这里是帝后们的休闲娱乐的场所。整个花园呈长方形,占地虽然只有1.2万平方米,但却容纳了大小20多座不同风格的建筑。布局紧凑,小巧玲珑。
好啦,各位朋友,故宫的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各位自由参观,5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谢谢各位的合作。
北京故宫观后感 篇7
北京故宫,原名“紫禁城”,始建与明永乐年间,历时14年建成。它规模非常宏大,占地7.2平方千米,建筑面积为1.5平方千米,有房屋9000多间,黄色琉璃瓦屋顶,红色的围墙和蓝色护城河把它与外界隔开。从建成到封建帝制结束,近500年间共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登基。它是一座壁垒森严、巍峨壮观的宫殿,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是最大的历史博物馆。
故宫的建筑是严格遵守对称的规则,沿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的'建筑,更是故宫的中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处处体现着皇帝的尊严。故宫可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二者界线在乾清宫,因南为前朝,北为内廷。前朝与内廷的建筑无论从风格和用途上完全不同。故宫的前朝包括最南端的午门,后面的太和门以及所谓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朝高大宽敞,富丽堂皇,是皇帝会见群臣,处理政事,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保和殿的北面就是故宫的内廷,这里是真正的皇家禁苑。从前到后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内廷房间相对狭小紧凑,是皇帝皇后及嫔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并且后宫等级分明,都体现在建筑规模,形式,间数,屋顶装饰及所在位置上。单说位置吧,皇后住在坤宁宫,在知道你刚刚后宫最中。东西六宫分别有两个正殿,四个偏殿,若干侧殿。分别由两位贵妃统领妃嫔等人居住。而贵人、常在,答应则只能住在东西六宫的侧房。
乾清宫是进入乾清门的第一个内廷大宫殿,正中设有宝座,分东西暖阁,是明、清两个朝代皇帝的寝宫和活动场所。
坤宁宫建于明永乐年间。清顺治二年则按照满族的风格习惯重新改建,宫内格局完全依照沈阳清朝故宫清宁宫的样式布置。内有东暖间,这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坤宁宫在明代就是皇后的寝宫,到清代虽有所改变,但仍是“正宫”。
紫禁城历经500多年,是封建社会的见证,其传统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珍贵历史文物,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北京故宫观后感 篇8
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帝开始修建故宫。《明史》上说,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幵无多少改动。
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统皇帝溥仪。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 宽的巨大平台上,总面积约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为 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交泰殿则是皇后的活动场所。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养心殿,从雍正皇帝起,这里就成为帝王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
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通过参观故宫,我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和建筑特点。
天斧神功的山石,造型优美,在此园悠闲漫步。给你一个心旷神怡的感觉,好不令人陶醉。军机处是我国明清时期议事重大决策的'场所。令人可想,当年皇帝在此为保护国家疆土而在此作出的决定。它为巩固我国的国防做出过巨大贡献。
故宫的建筑,使我感到它是历代统治阶级生活,工作的一个完美的人间天堂。
北京故宫观后感 篇9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我想《我在故宫修文物》莫过于对中国匠人精神的最好诠释吧。
被网友誉为“故宫男神”的钟表组王津师傅,修复过最复杂的钟当属2010年修复的“老人变戏法钟”。这座古董钟由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公元1829年(道光九年)制造,共有七套传动装置,70多厘米高。钟有多套动力系统,钟里的戏法老人,手中的豆子、小球可变色。运转时,钟顶小鸟不断张嘴、转身、摆动翅膀,身下圆球随之转动,三个圆盘也同时不断变色转动。为修好它,王津和专家、助手耗时一年。
龙袍的缂丝,熟练工织一天只得几寸。乾隆的御稿箱(漆器)有120层漆,颜色还不同,漆工一整夜爬树割胶,得漆8两。冯忠莲师傅临摹《清明上河图》,花了整整十年!这些看让去让人惊讶的事情就是每个故宫修复师的日常,也是每个人的写照。朴实无华却执着深耕,没有对这份工作的痴爱、执着与耐心,是无论如何也没法一呆就是一辈子。
宫廷内外,两种世界。《我在故宫修文物》之所以能一举成名,是因为它戳中了现代社会的痛点——浮躁。我们总希望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快最高的收益,渴望轻松的工作却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大量快消品,冲击着那些精益求精者的生存,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经典在现在社会很好被人提及。企业不再专注于改善产品性能、注重用户体验上,而是把大量的今天投放到如何做好营销快速吸引眼球获取利润上,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看起来那么的可笑,却很实用。但短期的效益并不能代表长期的发展,这些年人们更愿意花大价钱去国外买衣食物品,也不愿在国内买更低价的产品,这其中似乎不仅仅是盲目崇洋媚外那么简单。
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而中国的百年企业似乎还没有。日本一直被称作是购物者的天堂,不像中国的商业市场,充满同质化的.连锁品牌,在日本,追求个性化、极致化的体验被看做最重要的。这与日本本身的社会文化相关。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
不像国内很多人对“匠人”的否定和误解,认为匠人是守旧落后的代名词,甚至是手工业者的低技术活。在维基百科日文上,有一段对于“匠人气质”的定义是这么说的:“追求自己手艺的进步,并对此持有自信,不因金钱和时间的制约扭曲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协,只做自己能够认可的工作。一旦接手,就算完全弃利益于不顾,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完成。”
就拿日本的电饭锅说事,三菱电器在研制一款新型电饭锅的时候,就邀请了3000人在全日本寿司店进行品尝,找到了最适应日本人口感的米,再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研究此种米粒的烹制过程,最终选定了制造电饭锅内胆的竹炭材料,然后再派出几个小组在全日本搜寻最理想的竹炭原料,用3000度的高温烧制3个月时间,最后再取精去糟选取精花产物做成新型电饭锅内胆,尽管此类电饭锅售价较高(约合7000多元人民币),但凭借着在米制烹饪上的独一无二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市场的热捧。
这样子的执着、精益求精试问哪个消费者不能被征服,而国内的又有哪家能做到如此。不仅企业如此,手工匠人们更是如此。日本名叫NobuoOkano的手工匠人,他花了30多年的时间在旧书修复工作上。凡是他经手的书,没有一个是不能被修复的。这类人对自己的手艺有着近乎神经质般的追求,不轻易被金钱所动,耐得住性子去执着的追求,去实现他们心中的那份追求。
- 更多精彩的北京故宫观后感,欢迎继续浏览:北京故宫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