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颂诗歌教案

2025-06-04 祖国颂诗歌教案

祖国颂诗歌教案(经典九篇)。

祖国颂诗歌教案 篇1

巩义市第一高中  王志钦 

教学目的和任务: 

1. 了解中国新诗朦胧诗的特点; 

2. 学习诗歌的欣赏技巧之一:朗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和朗读的方法; 

2.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朦胧诗的写作特点。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朦胧诗的定义: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朦胧诗的特点:㈠、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㈡、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 

一、 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舒婷: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初中毕业以后曾去福建插队,后回城当工人。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于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 

三、讨论、学习作品 

㈠自读第一小节,体会本节诗出现的事物所表达的感情。。 

㈡挑选学生朗读诗歌。 

㈢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并把握作品第一小节的感情及朗读方法。 

1. 本节出现的意象: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2. 作者修饰每个意象所用的定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上的 

3. 表达的效果: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 

4. 总结作者的表达方法:象征。①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②用来象征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如《白杨礼赞》、《小桔灯》。 

5. 感情基调:深沉而悲痛。 

6. 朗读注意事项:⑴语速:舒缓;音调:低沉; 

⑵重读对象:修饰语、中心词。方法:声音高、声音重、语速慢。 

⑶注意节拍、停顿:读每一小节最后一句“祖国啊”前,要稍微停顿,酝酿感情。诗歌的每一节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每节之间需要转换感情,朗读时也要停顿。 

⑷态度要放开,感情要投入。 

㈣挑选学生朗读第一小节,并由学生评价效果如何,学生听取意见后再朗读一遍。看效果如何,再提问第二个学生朗读。 

㈤教师示范朗读第一小节。 

㈥学生自己按照这个方法理解朗读其余三个小节。 

四、挑选学生朗读全篇。教师总结,示范朗读。 

五、学生自己朗读体会作品的感情,练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六、小结:本课的感情、表现手法、朗读的技巧。 

七、挑选一首自己喜爱的新诗,练习本节课学习的朗读方法。 

附:板书: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内容                     感情                  语调 

第一小节:贫困、落后的祖国           深沉、悲痛           舒缓、低沉 

第二小节:痛苦、追求的祖国           痛苦、希望              舒缓 

第三小节:新生、希望的祖国           希望、欣喜              高昂 

第四小节:养育、献身的祖国           深情、强烈   

祖国颂诗歌教案 篇2

请你思考:       1、这首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你能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来做个解析吗?2、这首诗中历史感与时代感相结合,你能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来做个解析吗?3、诗人对祖国充满了深情,可她为何又用那么多的词句来描写祖国的苦难呢?合作探究想一想:1、舒婷是我们当代最著名的朦胧诗人之一,你们小组成员都找到哪些关于她的材料?交流、整理,为学习本诗作好准备。(提示:除了图书馆查找外,可上网利用搜索引擎,键入“舒婷”即可。)2、本单元的诗都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本诗也是,但本诗中的“我”又有些特殊,怎样理解诗中的“我”呢?( 提示:本诗将“我”与“你(即祖国)”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大形象熔铸在一起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做一做:我们已经学了两课三首诗,也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基本方法,来个比赛如何,在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之前,小组内或小组之间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尝试练习一、给下列加点注音疲惫(    )  隧(    )调   驳(   )船  胚(     )芽簇(    )新  喷薄(      )  迷惘(      )  富饶(     )二、用“/”给下面的诗节划分朗读停顿。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三、背诵全诗,填出下列横线上的语句1、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                    ;                   ;                   ;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2、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四、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诗人在诗中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在传达情感上起到了什么作用?2、本诗的第一、二节都写祖国的历史,从内容上来说,它们有何区别?3、“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呢?请用诗歌的原文回答。自主检测一、根据拼音用正楷书写出相应的汉字疲bai(    ) 干bie(    )   稻sui(    )  xun(    )黑迷wang(    )    沸teng(     )二、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回答问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979年4月20日1、关于这首诗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自由体新诗 ②现代格律诗 ③叙事诗 ④抒情诗 ⑤哲理诗 ⑥近体诗   a、①④ b、①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⑥   2、下列对于第2节诗划横线句子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希望宛若“海市蜃楼”,渺茫得如虚无的“飞天”的花朵。   b、 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花朵”代指人民的幸福希望。   c、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遗憾,蕴含了诗人对祖国的贫困感到深深的失望之情。   d、 “飞天”蓝图仍是一束飘在空中的“花朵”,人民并未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对诗的第3节中意象的运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形象地象征了祖国再次获得新生,重新站在振兴的起跑线上。   b、 委婉地表明祖国从神话的蛛网挣脱后,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c、 细腻地抒发了人民对第二次解放后难以抑制的欢乐的喜悦之情。   d、 “物我”交融,使全诗的抒情达到高潮,表达了诗人的自我奉献精神。4.对这首诗中的意象,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节选取了一些富于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表现祖国的贫困与落后。b.第二节中“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一句,紧承上句“痛苦的希望”,表现希望从未降临中国。c.第三节中以“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喻思想解放的艰难,以“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喻希望就在现在。d.第四节中“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两句,既是写自己,又是写一代充满希望的青年。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一、二两节是写过去,“我”应当是指旧中国。b.诗的第三节是写未来,这一节的内容实际上是对祖国新面貌的展望。c.这首诗全诗都用现在式,给读者浑然一新的感觉,又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d。诗的前两节是铺垫,至第三节进入高潮,第四节全诗在高潮声中结束。6、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7、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诗歌,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1)我是干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视野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闻一多自己十分满意《忆菊》。他说:“这是我的一篇得意之作。朋友们懂诗与否的莫不同声赞赏,”(《致闻家驷》)《忆菊》体现了闻一多《红烛》时代的艺术理想。它表达了“爱国思乡”的“至性至情”,同时,又具有他所崇尚的李商隐和济慈式的“最浓绣的作风”。这是闻一多长期追求的典雅的美与现代文明生活情调的契合。闻一多不喜欢那种纯粹欧化的新诗,他以为新诗应当具有中国式的美。插在长颈的虾青瓷的瓶里,六方的水晶瓶里的菊花, 攒在紫藤仙姑篮里的菊花;守着酒壶的菊花,陪着螯盏的菊花;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忆菊》的开头几句,便是纯粹的中国风的。________________不难想象,远隔重洋的闻一多会如何地被自己所创造的美感所倾倒。闻一多没有忘记给他所心爱的“四千年华胄的名花”以多采多姿的风情:“檐前,阶下,篱畔,圊心的菊花;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金的黄,玉的白,春酿的绿,秋山的紫……”《忆菊》是一首忆国思乡的抒情诗,诗人选择了这种“有风俗”、“有历史”,能够概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又能够引发人一系列美好联想的菊花来寄托他的情思。他抓住了抒情诗构思的关键,他把自己对于祖国的挚情,溶解在习习秋风,疏疏秋雨里,在淡烟轻笼的菊花形象上,构成了一种清远恬淡中蕴含着浓郁乡情的韵味。这是《忆菊》的成功。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这是《忆菊》点题的名句。单是这两句,便可判断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它体现了诗人情感的深沉,但又流露了他的单纯和天真。他的爱国激情,是从古老的传统来的。他并不了解中国的今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实,并不是“如花的”美好。“我们庄严灿烂的祖国,我的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闻一多当时怀有孩子般的天真,他并不知道,他所日思夜想的祖国带给他的,并不是“希望之花”,而是失望。他也不知道,有一天,当他投向祖国怀抱时,他会哭着喊:“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闻一多的梦有醒来的一天。当他从五彩缤纷的花雨之中醒来时,他面对的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时,也就是“死水”时代开始之时,他终于从幻想的空中落了下来,双脚踩在泪与血浸过的中国坚实的土地上。1928年1月,《死水》出版(新月书店),本集收诗二十八首,大部分是1925年7月归国至诗集出版前的二年多内写成的。《死水》出版前后,闻一多先后与徐志摩等人办过北京《晨报副刊·诗镌》和《新月》。朱自清认为《诗镌》中闻一多的“影响最大”,而且他也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的过于散漫自由,闻一多提倡“带着镣铐跳舞”的新格律诗。他主张诗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他是一个不仅有理论,而且肯实践的身体力行的新格律诗的倡导者。《死水》便是仓的诗歌主张的产儿。它不仅是闻一多诗创作的纪念碑式的作品,也是中国新诗史册上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在中国新诗的创业期,闻一多的《死水》和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分别代表不同的劳绩与价值,而并立在最初十年的诗坛上。闻一多写《红烛》时,带有更多的青年人的冲动与热狂。相隔数年,写《死水》时,闻一多便以沈从文称之为“一个‘老成懂事’的风度”出现在我们面前,《死水》的确少了《红烛》那样的浮想和热狂,现实感增多了。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初夏之夜的朦胧的罪恶,而是相当具体的悲剧性的现实。在这个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他显得善于思索而深沉。《死水》作于1926年。这首诗,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都是闻一多的杰作,也是中国新诗六十年中的杰作。在艺术上,《死水》是闻一多试验新体格律的典型。这首诗格律极严,每一行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节奏相同,字数也相同,是从内在节奏到外在形式都十分严整的一首诗。闻一多说,“我觉得这首诗是我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诗的格律》),沈从文也认为“《死水》一集,在文字和组织上所达到的纯粹处,那摆脱《草莽集》(朱湘著----笔者注)为词所支配的气息,而另外为中国建立一种新诗完整风格的成就外,实较之国内任何诗人皆多”(《论闻一多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是一首激愤之诗。所谓“死水”,当然是指那时的中国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这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的否定,这表现了闻一多的鲜明的批判精神。闻一多已经觉醒,他已经“大彻大悟”,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他不存幻想:它是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他不是心如死灰,是要让死水死亡。“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并不是真的撒手,真的“让”,而只是一种愤激之语。朱自清对这首诗的看法是:“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序》)表面上“绝望”,实际上是绝望里写着希望,为了希望,他才让丑恶去开垦,他是要让丑恶彻底地暴露。绝望的死水的死亡,是新的诞生;否定之否定,结论是肯定。这就是死水的希望,以及诗人的进取精神的体现。为证明这一点,可引《红烛》集中的一首《烂果》为证:“我的肉早被黑虫于咬烂了。我睡在冷辣的青苔上,索性让烂的越加烂了,只等烂穿了我的核甲,烂破了我的监牢,我的幽闭的灵魂便穿着豆绿的背心,笑迷迷地要跳出来了!”烂透了,便从绝望处生出希望来,这就是“烂果”的哲学。死水何尝不是如此?尽管死水无法像烂果那样,有个可以烂穿的核甲,从中可以诞生出新的生命,但死水的彻底否定,就一定是活水。“死水”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死水最终要为活水所代替。死水中孕含闻一多特有的火。他的心,不是一沟死水,他的心,是为这一沟死水而悲哀、而愤慨。这些,无论如何,最终是说明了他的爱,他的希望,他的不灭的火种。关于《死水》,闻一多有过一段自白:“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1943年11月25日致臧克家函)这是对的,就在死水的下面,埋藏着一座火山。时间还没有到来,火山只是在那里默默地积聚着力量,但火山绝不是睡着的。当然,闻一多诗中的火和郭沫若诗中的火,其表现是不同的。郭沫若喷火的时候,带着天真的狂热,他不拘形迹,自由自在地随意地爆喷;而闻一多,尽管他否认自己的技巧专家,但他看重技巧,死水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在限制中迸射。死水是可以发出涛声的,但却不能像女神那样向天阙升腾。总有一天,火山要爆发。闻一多是座还没有爆发的火山,他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爆发的条件。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昆明作了最后的讲演。闻一多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公朴)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果然没有再回来。当日下午,闻一多在昆明遇害。这座死水下面的火山,终于选择在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冲开了禁锢光和热的地壳,爆发了。一首壮烈的“史的诗”于是完成。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他。                                         1979年,闻一多先生诞生                                       八十周年之岁暮,于北京大学                      ——节选自谢冕《死水下面的火山——论闻一多》1.下列与文中内容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闻一多非常热爱唐代诗人李商隐,他的诗集《红烛》名字的含义就取自“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b.“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是闻一多写于“五四”时期的作品《发现》中的名句。c.“新月派”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新诗流派,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梁实秋、穆旦等。d. 朱自清评《死水》时提到“恶之花”,意在表明闻一多的诗歌创作深受美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2.根据文意指出下列说法中不符合闻一多诗歌主张的一项是:( )a.新诗要新,但是不能一味地欧化。b.新诗要求民族特点,可在新诗中用旧典。c.新诗要创造以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意象为中心的东方式意境。d.新诗在艺术形式上要讲求节奏、对称,做到均齐、和谐。3.在文中画________处填写将“中国风”具体化的语句,3----5句即可。4.本文作者为什么说《死水》“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尝试练习:一、bei   sui  bo  pei  cu  bo  wang二、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三、1、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2、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四、1、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2、第一节重写实,这一节重精神。在精神上,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3、诗人庄严地向祖国宣告,“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自主检测一、                惫、瘪、穗 、熏、惘、腾二、1、 a 2、d 3、d 4.c 5.d6、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在诗中,“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了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7、范例(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拓展视野1.a 2.c3.他不是孤零零地写菊花,而是把优雅的中国的花,映衬在同样优雅的中国情调中,构成无可替代的东方式的意境,自然地沟起人们对于古国文明的遐思。

4.中国新诗创业期(前十年)诗歌成就(价值)的代表。

[基础与积累]  1、如不联系创作背景,《祖国》这首诗中诗人对“鲜血换来的光荣”“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远古时代的神圣的语言”的否定是极难理解的。那么请你查找一下莱蒙托夫写作这首诗的有关背景。  2、你认得下面的例字吗?请你给例字注音,并指出与所给的例字读音相同是…(   )例字:邃(   )a、邃     b、隋     c、随    d、髓3、对加点字在语境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是………………………………………(   )a.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虔信:恭敬而相信)。b.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慰藉:安慰)。c.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沐浴:洗澡)。d.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深邃:深奥) [探究与体验]1、《祖国》一诗第一部分和二、三部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2、第二节诗和第三节诗作者分别提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情调有怎样的区别?  3、《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请你结合对二、三两节诗的理解,举例说明。  4、《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休斯把黑人的形象与                         的形象联系起来,而使诗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更能震动人心;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                ,“我认识河流”的深层含义是                                                      。 5、如何理解诗中的“我”?  6、第三节诗的主体四个句子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7、根据下列提示找出相应句子:(1)表现黑人种族历史悠久:(2)写河流中有黑人的劳绩:(3)写河流中有黑人的希望:8、朗读《黑人谈河流》可以体会到诗人哪些的思想情感?  9、说说下面诗句的含义。(1)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2)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我的回应]                                                                                                                                                                                                                                                    [拓展与欣赏](一)明天,天一亮……〔法〕雨果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我就动身。我知道你在跂望。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我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怀着忧心,倚着背,交*着手,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注解:诗中“你”指诗人已死去的女儿,诗人正赶往女儿墓地1.第一节诗中“我知道你在跂望”这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这一句写得好在哪儿?  3.为什么诗人认为“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4.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如何来表达他对女儿的深切思念的?试找出诗句加以分析。  (二)西风颂(节录)雪莱(英国)把我当做你的琴,当做那树丛纵使我的叶子凋落又何妨?你怒吼咆哮的雄浑交响乐中,将有树林和我深沉的歌唱,我们将唱出秋声,婉转而忧愁。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把我的话传播给全世界的人,就像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请向未醒的大地,借我的嘴唇,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预言吧!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5、“东风”、“西风”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东风”就是指“春风”,那么这里的“西风”又象征什么?   6、本诗中西风具有怎样的性格?请你用诗中的语句来说明。  7、画线的两行诗句有什么含义?  8、诗的结束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已成耳熟能详的名句,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名句的?  [综合与创新]

9、比较赏析《祖国》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得到的启发写成300~400字的短论。

祖国颂诗歌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教学时数

课内教读1课时,课外练习由学生自定。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一、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益智小游戏:我们比赛背诵中国诗歌中的名句,看谁记得最多?听哦我的指令:抢答开始!

看来大家非常喜欢国古典诗歌,因为它的凝练、它的隽永、它的神韵,是祖国文化的精华;但,这不是中华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吸纳着几千年诗意的营养,借鉴外国诗艺手法,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这些诗,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另一种情的感染,另一种文化的营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一首当代诗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作者是著名女诗人舒婷。 (幻灯片)

作者简介

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先后做过泥水工、浆纱工、挡车工、统计员、讲解员、焊锡工等。1971年起,她的一些抒情诗开始流传,文革后,其诗作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引起注目。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优秀新诗(诗集)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1年全国优秀诗歌奖。主要著作:《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散文集《心烟》。

(解说:设计这个导语,目的有两个:一是巧妙地把古代诗歌与现当代诗歌联系起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借鉴和发展的关系,引起对新诗的阅读兴趣;二是以尽量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美的渴望,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奠定顺利进行教学的基础。)

二、解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成诗却早在1976年“四五”运动之后的动荡时代。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摧残,刚刚开始走向新生。因此这首诗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抒情的,她的痛苦从何而来,她的希冀存于何方,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现在,请听老师范读,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

(解说:先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初步感受诗的美味,为进一步学习欣赏奠定基础。)

(老师范读完之后,请同学们自由诵读3--5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

(解说:趁着学生才有的感受尚在,让学生直接再次感受,这是文学欣赏的必要步骤,避免抛开刚营设好的氛围而由老师大讲特讲的弊病。)

(请学生单独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发问:为什么我们的朗诵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这是因为大家对诗歌内容以及感情的理解不同,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入诗歌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仔细品味作者的所要抒发的感情。

(解说:在这个步骤中紧扣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落实字词教学,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2.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要解读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须有一件法宝,作为诗歌鉴赏的一把利剑,那就是了解诗歌的意象。 (幻灯片)

诗歌鉴赏的一把利剑——了解“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了解了什么是意象之后,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节,并且思考:

①这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给你什么感觉呢?

(感觉源自意象,“老水车”、“矿灯”分别会出现在哪能里,它们可能会象征着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老水车”、“矿灯”会出现在乡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地“疲惫”地工作。由此,中国农业的窘迫艰难显现一斑。“矿灯”是用来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这里,它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几个修饰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你”的艰难、沉重,这恰正是中国工业的写照。“稻穗”、“路基”分别强调各自所指,“干瘪”、“失修”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是一种船的称呼,也不妨理解为班驳的船。“淤滩”是河滩,“淤”的修饰自然紧紧困住了船,如何挣脱这困境?“——祖国啊!”灾难深重的祖国、贫困的祖国啊!这呼喊是面对祖国长期以来贫穷和落后而发出的痛苦的呼喊。

因此,我们在朗读这一节的时候,要把这种沉重、压抑和悲痛读出来。请同学们现在再来朗读这一小节。

(2)大家读得不错。

可祖国如此贫困,是不是毫无希望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小节: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一节。同学们请思考:这一节的感情与第一小节是否完全相同呢?如果不同,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是对上节诗的总结与承接。

而下文呢?你是如何看出希望来的呢?

还是解读诗歌的意象: “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为什么“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能够看出来希望呢?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飞天袖间的花朵”是美丽的,代表了人民的希望。然而“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 却表明希望并没有实现。

因此,“——祖国啊!”这声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第二小节。

(3)诗歌的第一节只有痛苦和悲哀,而第二节则是“痛苦的希望”,那第三节又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明确: “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出现。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喷薄”而出的祖国!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充满希望!

难点:那你如何理解“神话的蛛网”呢?

“蛛网”是一种束缚,而“神话的蛛网”则是思想上的束缚。(可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极左思想泛滥,严重的束缚了社会的发展)。现在,祖国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说明古老的中国正从迷梦中苏醒,这无疑是一种新生的喜悦。

因此,这里的“——祖国啊!”这是为祖国的觉醒振兴而发出的欣喜的呼喊!同学们齐声朗诵这一诗节。

(4)祖国的新生振奋人心,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请结合诗文第四节来具体分析。

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表达自己为祖国甘于献出生命。

诗歌先从“我”的微小谈出自己是祖国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又以“我”的庞大表达自己不会与祖国分离。“小我”和“大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接着以“乳房”这一意象真诚的把祖国比为母亲,这样二者的关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过程。我既然成长起来了,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

此时,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顶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诗人用生命呼喊出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把这种“热爱与献身”朗诵出来!

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首诗的内容:(教师引导,以学生的回答为主)

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二组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

(解说:这一环节既是突出重点,也是欣赏的关键。简要点出“意象”这一概念,但不阐发,而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助理解,体现精要好懂实用的要求。在引导、点拨中渗透分节概括这一能力训练点,一法多用,一石两鸟。)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请一位同学来朗诵。

看来,仅仅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不一定能朗诵好诗歌;要想真正读好,还要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幻灯片)

下面大家再听一遍示范朗读,在听的同时注意学会自我朗读。

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感情,又知道了诗歌的朗诵技巧,现在对于朗诵这首诗大家应该胸有成竹了吧!

请一个同学朗诵诗歌。

(教师稍加指点后,)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诵这首诗。

现在请同学们深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

a、在平凡中发现美,选取生活中普通的事物,却给人一种新颖、独创的美感。

b、意象群体通过递进组合,既表现社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又表达诗人及青年一代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心灵情感历程。

c、设身处地,物我合一,把“我”融入事物之中,与诗歌所抒之情密切吻合。

(解说:引导学生在感性体悟的基础上学习抽象概括、提炼总结,学习运用比较思维方法。)

2、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我”?

点拨:该诗构思突出表现在对抒情主人公“我”的拟物化上。“我”既是抒情主人公,又是具体的客观物象,也是祖国的象征。“我”的复杂矛盾意绪和多层次拟物交织出现,表现了一种独特的悠长、矛盾的心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中一系列意象,既是抒情主人公“我”,也是祖国的象征。诗中的意象又有其比喻意义,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比喻祖国承受的巨大灾难和面前的严重困难;“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比喻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解说: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涵,落实语言美教学重点。)

5.课堂小结 :

(1)、这首诗四个小节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2)、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3)、诗歌朗诵技巧。

(幻灯片、主要由学生复述)

(解说:总结学习方法,养成积累习惯。)

四、随堂练习:

艾青《我爱这土地》鉴赏(1999年高考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作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作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五、课后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祖国颂诗歌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学习诗歌活动,感受诗歌所表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理解诗歌内容,感知祖国地大物博,初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3、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提高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

4、领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5、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内容;

难点是让幼儿学习一年四季有哪些季节,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录音机、磁带,画好祖国版图轮廓线的背景图,诗歌相应图片及内容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引出课题,引导幼儿感受“祖国真大”。

(1)出示背景图: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

(2)寻找家乡位置,感受“祖国真大”。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表达。

二、基本环节

(一)通过范诵、欣赏图片、配动作朗诵等形式,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多次欣赏诗歌,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听听看诗歌里都说了什么?北方和南方有什么不同?不同地方的孩子们在同一个时候做些什么?)

(二)集体交流,师、幼共同梳理理解诗歌内容。

1、幼儿交流互动学习: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教师重点观察、了解幼儿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及遇到的困难)

2、教师用图片梳理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北方是谁的家?它是什么样的?南方是谁的家?它又是什么样的?

(三)多形式支持幼儿学习诗歌。(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表现诗歌意境)

1、看图幼儿自主朗诵诗歌。(教师了解幼儿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情况)

2、讨论:为什么说东西南北中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四)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引导幼儿充分地感受表现诗歌意境)

1、学习朗诵诗歌。(初步学习用动作表达诗歌意境)

2、多形式朗诵诗歌(采用相互朗诵、分段朗诵等形式进行,进一步激发幼儿朗诵诗歌的兴趣)

3、配乐朗诵诗歌(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诗歌优美的意境。)

四、结束环节

教师提出仿编诗歌的要求,引发幼儿的想象性思维。

五、延伸环节

请幼儿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用手中的画笔画一幅漂亮的画,表达自己爱祖国妈妈的情感。

教学反思

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我就带领大家看了祖国风光的图片,孩子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祖国真美”“祖国真漂亮。”也感受到了南北方的四季特征,了解了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在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幼儿初步理解了中国的最南方、最北方的在地图上的位置,知道了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情况及人们的活动。儿歌的内容比较简炼,应该比较容易掌握,但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的学习热情还不够高涨,可能有的提问设计不是太合理,导致幼儿回答问题出现针对性不够。有的内容幼儿理解不够,例如:围着火炉吃西瓜——可以明确告诉孩子是祖国的哪里?为什么要围着火炉吃西瓜?在以后的区角活动中,可以利用“小舞台”,继续鼓励幼儿朗诵表演儿歌,更好地理解儿歌的意思,达到有表情地朗诵。

祖国颂诗歌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重点:初步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能看图标,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3、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验成长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标:大、中、小、相关挂图。

活动过程:

1、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图标的内容。

(1)小朋友,你们现在上什么班?

(2)(大班)教师出示图标“大”。

(3)去年呢?(中班)教师出示图标“中”。

(4)你们刚进幼儿园时呢?(小班)教师出示图标“小”。

(5)从小长这么大,你最爱谁?

(6)你最喜欢什么?

2、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1)我也认识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们听听看他最爱谁?

(2)最喜欢什么?

(3)教师朗诵诗歌一遍“你们听到了什么”

3、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分段)出示图标

(1)妈妈问我什么?小班的时候我是怎么说的?

(2)爸爸问我什么?中班的时候我是怎么说的?

(3)现在我上大班了?我是怎么回答的?

4、边看图标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5、难点:幼儿分角色朗诵。

(1)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段?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6、幼儿分角色朗诵诗歌。

南京市半山园小学附属幼儿园

耿海莉

祖国颂诗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

2、提高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3、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什么是朦胧诗。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对祖国母亲赤诚的爱和神圣的责任感的。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的中国有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借鉴外国诗歌的表现手法,感受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独具时代特征的乐章,欣赏这些诗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另一种情的感染。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舒婷,当代诗人,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原名龚佩瑜,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这是一首将爱心献给祖国的深情力作。

三、欣赏品评

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这首诗蕴含的情感。

2、思:请同学把你听读后的感受告诉老师。

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悟?字里行间,哪个词或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

学生讨论、发言:

感受到祖国苦难的历史;祝愿祖国的明天会更好;愿意把一切献给祖国……

3、找一组学生朗读全诗,然后评析刚才朗读的效果如何?

教师点评:

⑴ 朗读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 语速要适中;根据诗的内容,注意音调或低沉或高昂。

② 修饰语、中心词注意要重读,语速放慢。比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

③ 朗读时要注意节拍和停顿,读每一小节最后一句“祖国啊”前要稍微停顿,酝酿感情,因为每一节诗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每一节诗之间需要转换感情,朗读时要注意。

⑵ 朗读要作到:把握好情感。

读:以声传情,以情感人。

⑶ 准确把握诗中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就是以象表意,以常见的平凡的具体事物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思想感情,这是朦胧诗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可以适当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朦胧诗的特点,便于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它涌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其特点是:

① 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人的主体意识。

② 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主要有舒婷、顾城、梁小斌等人。

4、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这首诗的一、三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什么?

学生交流:

第一节诗中的意象有: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这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追溯祖国的贫穷、落后、破败、凋敝,表达了对祖国深沉悲痛的感情。

第三节诗中的意象有:古莲的胚芽,眼泪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

这一组意象描绘了祖国在历史转折时期生机盎然,朝气蓬勃,充满了希望和力量,已经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了。

女生朗读第一节诗,男生朗读第二节诗。朗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感情和语调。

5、学生分组讨论:每一节诗要用怎样的感情和语调来朗读呢?

学生交流:

第一节诗要读出深沉悲痛的感情,语调应舒缓、低沉。

第二节诗要读出痛苦与希望的感情,语调应该舒缓。

第三节诗要读出希望与欣喜的感情,语调应该高昂。

第四节是诗的高潮部分,情感激越高昂。

6、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诗,品味诗中蕴涵的深深爱国之情。

四、联想创新

我们欣赏了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朦胧诗代表作之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中有许多意象,下面就以“我是你___________”的句式仿写一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交流,可以合作,把它写出来,每人仿写一句话。

教师指导引路,如:我是你发梢上的蝴蝶结,时时刻刻展示你的风姿。

学生交流:

我是你天空中的一只小鸟,时时刻刻搏击着风雨

我是你衣服上的一枚钮扣,永远倾听你心脏的跳动

我是你南海中汹涌的波涛,伴你走过昨天和今天

我是你南国的一棵木棉树,代表了你的伟岸与挺拔

我是你大海中的一叶风帆……

我是你火红的紫荆花……

…… ……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让一位学生边听边记录,整理成一首诗,然后配乐朗诵,把这首诗作为礼物献给我们亲爱的祖国。

五、总结扩展

读诗必须用心灵去读,才能读出真情,才能更好地把握好作品的内在思想意义。今后同学们要用你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灵去感受生活、感悟人生,用你的笔去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六、作业

课后阅读欣赏舒婷的另一首朦胧诗《致橡树》。

【板书】

思:请把你听读后的感受告诉我们

读:以声传情,以情感人

写:以“我是你__________”句式,仿写一组意象

祖国颂诗歌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

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学习方法 】

1.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

一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绯红(   )   淤滩(  )    纤绳(   )

2.词语解释﹙a级﹚

疲惫:                  簇新:

绯红:                  喷薄:

迷惘:

二  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4.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三 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b级﹚

.

2. 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c级﹚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c级﹚

四【学习反思】﹙b级﹚

如何诵读这首诗?

五【作业布置】﹙c级﹚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  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六【拓展阅读】

《双桅杆》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 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参考答案

一、1.注音: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2.词语解释: 

疲惫:非常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二、1.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

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 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3.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

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

4.    笿: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四、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

1. 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 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3. 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六、参考答案:

1.挂图  代数  琴  桨橹  茫然  苦恼  惆怅  焦灼

2.①时间缓慢  ②距离遥远

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祖国颂诗歌教案 篇8

关于朦胧诗

1、朦胧诗的定义: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2、朦胧诗的特点

㈠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㈡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一、 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舒婷: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初中毕业以后曾去福建插队,后回城当工人。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于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

二、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

1、 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隧洞()干瘪()纤绳()绯红()喷薄()

2、 词语积累。

疲惫 熏黑 摸索 簇新 笑涡 胚芽 迷惘 富饶

3、 为多音字注音组词。

三、课文内容分析。

1、 如何理解本文中的'我'?

本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将'我'与'你'(即祖国)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和祖国是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2、 如何把握本文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内容 感情 语调

第一小节:贫困、落后的祖国  深沉、悲痛  舒缓、低沉

第二小节:痛苦、追求的祖国  痛苦、希望  舒缓

第三小节:新生、希望的祖国  希望、欣喜  高昂

第四小节:养育、献身的祖国  深情、强烈  高昂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文中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四、思考问题。

1、 本文作者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达情感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事物,并认真体会。

2、 请同学们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中考解析

1、(湖北省武汉市)写出苏轼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答:

【考点】:理解诗词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分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婵娟'即嫦娥,相传是月宫仙女,在句中借指月光。整句话的含义是: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河南省)对下面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代的明月及汉代的边塞'。

b.'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征夫的共同悲剧。

c.三、四句道出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

d.全诗的情调悲壮高昂。

【考点】:诗词鉴赏

【分析】:答案为a项。'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所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代汉代的明月及秦代汉代的边塞'。

3、(湖北省黄冈市)读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 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 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 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⑵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答:

【考点】:诗词鉴赏

【分析】:读懂全诗,了解创作的背景,才能对诗歌'意境'略作赏析。

⑴答案为c项。c项的表述'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是错误的,显然'夜阑卧听风吹雨'不是写梦境,既是写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

⑵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作赏析应该扣住'风吹雨'的双层含义,或从写作、思想等方面回答。比如:'夜阑卧听风吹雨'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作便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作为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而闻名文坛。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的歌。正如诗中所唱:'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习惯上,人们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这也是一切》、《暴风雨过去之后》这类作品称为舒婷诗歌高音区'。由于它们直接表达诗人的政治情绪与时代理想,因而获得较多的称誉与赞许。

祖国颂诗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 

1.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 

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还不 

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设影: 

(1)注音: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释义: 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教师示例: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4.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 

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1)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涛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研读,探究品味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2.学生集体深情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示例: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 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挂图 代数 琴 桨橹 茫然 苦恼 惆怅 焦灼 

2.①时间缓慢 ②距离遥远 

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七、布置作业 

《水乡》是一首好诗,请写一段文字,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评析全诗,也可以评一个方面;字数不少于200字。 

屋是小岛/浪中摇; 

人是小岛/河上漂。 

篙挨篙/桥接桥; 

鱼网给桥栏/穿上黑纱袍。 

夜半起大潮,站在门口捞一瓢; 

一半是星星,一半是鱼苗。 

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颂诗歌教案相关推荐


Copyright©2006-2025 亲子早教网 zj09.com 湘ICP备18025499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