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有关书法艺术的作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1
笔恽凤舞龙腾,墨香溢漫神州,
纸染丹青妙色,砚盛万代千秋。
我与赵云龙先生素昧平生,从未谋面,并不相识。对其人其事并不祥知。只是在网络里对他有个大概的了解:赵云龙先生出身书香门第,自幼接受儒家的正统教育,秉承家训。从师外祖父研习书法。后曾受教于沈延毅、冯月庵、杨仁恺等名家,受益匪浅,书艺长足长进。他不仅楷,隶,篆,行,草五体兼长并蓄。且勤于诗词、篆刻、音乐等,有着良好的学识修养与不俗的人格魅力。我也曾数访由赵云龙先生担任群主的“辽海诗词书画群”亦曾与其狭路相逢并与之对句联词,赵云龙先生对古典格律诗词的精通,临场发挥的敏捷思维,厚重深邃的文学底蕴,遣词造句的巧妙构思,鲜明敞亮的个人观点,前卫领先的超俗观念,着实令我佩服得很。
书法艺术欣赏是对书法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活动。作为欣赏者,由于身份,地位、观念、文化、识别能力、个人情感的不同,对作品的风格,品相,质感,流派等评价自然也不尽相同。
对书法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自古有之,且各有所论,褒贬不一。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自己说:“一点所失,若美人失一目。一画之失,如壮士失一肱。不可不慎”可见其对写字认真的程度。唐太宗赞王羲之字“烟霏洁露,若断而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但也有人说王羲之的字“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有女郎才,无丈夫气”真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
我对书法艺术只是一知半解,不谙妙术,但自衬对于对于美与不美的分辨,还是有半仙之体的。
古人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决一,不为成书也。”赵云龙先生的行楷隶篆书法艺术作品,我见到的并不很多,然亦可一斑窥豹。其作品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一幅至数幅,皆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笔画坚而浑,体势奇而险,章法变而贯。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无笔墨处皆妙境。
赵云龙先生的大幅作品真可谓“如云鹊游天,群鸿戏海”,小幅作品犹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阀,字势雄逸。”
古人说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从作品中可以看得出赵云龙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勤勉敬业,一丝不苟的书法艺术家。他的作品,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钧;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纤浓得中,刚劲不挠,点画工妙,意态精密,博贯经术,行楷隶篆,尽皆妙品。
明代的祝枝山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有朋友说:赵云龙先生诸体皆擅,取法广泛,隶篆古拙童雅、行草流美畅达、正楷庄重典雅,无论何体,在点画之间总有一种独特的精气神,在继承古训的基础上与当代精神融会贯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个人风貌。
有人云:赵云龙先生的行草书最为风神独具,连绵流畅的线条蜿蜒婉丽,细节处毫不松怠,使转考究,运笔斟酌,枯润浓淡、紧致疏离,基在行笔节奏的把握上亦有独到之处,使整幅作品通篇观之非常和谐统一。我觉得说赵云龙先生融古贯今,自成体系,自为一家,绝不为过。
或许是赵云龙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喜”“怒”“哀”“乐”的.情感不同,他的作品也相应地具有“舒,险,敛,丽”等不同形式。其神、气、骨、血、肉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细细的品味,便可领悟其字里行间之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
感谢赵云龙先生为浩瀚的书法艺术沃野增添了一方色彩纷争的乐土,频添了无数瑰丽娇艳的奇葩。
愿赵云龙先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再展鹏程,铸就辉煌,成为现代享誉中外的书法艺术大师。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2
书法要有规矩,首先得师承。古代经典大师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中最为耀眼的闪光点,是人工和天然的圆满合一,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意蕴,美学内涵丰富而纯粹、多变而又和谐。故而书法要习帖,要习名帖。习帖是件苦差事,很枯燥,但不可逾越,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有用苦功夫方能打下厚基础。当然,习帖既要走得进,也要走得出,走得进方有规矩,走得出方能造化。这就叫“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画家许麟庐语)。
书法应当浸润文化,因为文化孕育出的书法才有文化品位。我以为,就字学字究竟是一种技术而非一种艺术,难以上升到书法的层面。艺术是相通的,学书法者最好能学习欣赏文学、戏剧、舞蹈等,借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的书法作品植根于较深厚的文化土壤,而这些文化元素融入书法笔意之中,书法便有了书卷气。
书法当师法自然。优秀的书法家莫不融入自然之中,汲取天地之精华以养书法。师法自然之无穷变幻,书法便有了源头活水,便可推陈出新、生生不息。
书法当渗透人生感悟。这是因为人生悲欢离合,看似与书法无关,其实不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书法当抒发个人性情,有特色。艺术崇尚个性、崇尚创造。启功先生诗云:“立身苦被浮名累,处世无如本色难”。讲的也是呈现本色而不从众;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中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在提倡书法艺术摆脱传统束缚,意之所至,自由创造。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强调艺术的特色和个性。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道出经数年艺术探索而自成特色的艺术创造历程。追求艺术个性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有人说差,也有人说好。我自写我意,不喜也不恼。”
书法要植根于高尚的道德。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的意思是说: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藉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可见,孔子不是就艺论艺,而是把艺与志向、品德等融为一体的。“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斜”(明项穆《书法雅言》)。书法是人情、人品、人性、人生的体现,可见为人之于书法的'重要性。“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心静笔墨老,人闲字句工”,书法家务必要重修身养性、重自我完善、重自我超越。以自然为规,以人情为矩,显现出朴拙诚真是我书法追求的审美取向。
书法与“中庸之道”也是密不可分。在书法艺术中,任何一对相反且相成技巧或风格都可视为一对矛盾,诸如方圆、缓急、干湿、疏密、文质、刚柔等等。而且在具体环境中,矛盾两端之间莫不有一定的最佳平衡点,这就是“中”。中庸之道在书法里体现为正奇相生、虚实相宜、参差互济、顾盼生姿、进退有序、揖让如仪。懂得中庸之道,从哲学层面认识书法,便使我们在书法实践和欣赏中能够居高临下。
作为一名公务人员,习书只能在工作之余且多为晚间乃至夜间进行。夜深人静,窗外或明月高悬、或春雨潇潇,“小雨半畦春种药?寒灯一盏夜修书”;室内飘着淡淡的茶香、纸香、墨香,可谓“春气遂为诗人所觉,夜坐能使画理自深”。这种环境创作的作品也就少了些喧嚣和浮躁而多了些书卷的气息。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3
我记得在我6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带我去书画学校报名。老师让我试着写下来。我像拿蜡笔一样拿起画笔,用墨水蘸满双手。
那时,我非常淘气。我用母亲的话来说“没有一秒钟可以坐”。不到五分钟,我就开始变戏法了。但是看到大家都在努力工作,我又不好意思地拿起了笔。又过了五分钟,我去看看邻桌的孩子们。过了一会儿,他故意用毛笔在衣服、裤子、桌子和椅子上乱涂乱画。过了一会儿,我打翻了墨水托盘...
当我一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课,但是我仍然很粗心和淘气。虽然我悟性很高,进步很快,但当我写完书法时,我总是很脏。
在学校的书法课上,我很快通过了“郑”和“雍”两个级别。我妈妈告诉我书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它能陶冶人的心灵和天性,对我的未来很有帮助。所以我继续在黄先生家学习书法。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不仅没有耽误作业(周六、周日和晚上),而且我的书法也有了很大进步。
当我完成这两部作品时,我开始觉得有点无聊,对书法练习不感兴趣。我练习的时候总是会失去理智。幸运的`是,老师及时发现并为我换了一个新字体——张迁碑。我突然觉得很新鲜,很有挑战性,这种字体也很适合我,笔画很粗。我写得越多,我就越投入。它真的是“一切都由我决定”。我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这是我学习书法的故事。它教会了我,只有通过给予,我才能获得。我一定会继续练习。
你可能还会喜欢:美丽的艺术品,我喜欢的绘画艺术和生活。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4
艺术包括很多种类,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民间艺术、建筑、语言等等。
我最喜欢的艺术是书法。我喜欢练习书法和书法。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我历经磨难。虽然曾经想放弃,但是一次次收获的喜悦让我坚持了三年。
那是三年前的一天,父亲带我去看书法比赛。当我走进现场时,我沉浸在空气中弥漫着墨香的气氛中。这时,我心中萌发了一个学习书法的想法。
就这样,父亲给我上了一堂书法课。从此走上了书法艺术的道路,一开始开始练习笔画,横、竖、点、撇。一劳永逸地练习。因为热爱书法,所以很认真,经常被老师表扬。五年级的时候,因为期末考试,作业很紧张。要不要放弃?我的`心开始颤抖。爸爸看着我那么犹豫不决,带我去小区的书法室参观。走进书法室,七个大字“梅花香自苦寒而来”映入眼帘,引起我的反思: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历经艰辛,才能成功。于是,我认真学习书法。努力有回报,书法越来越好,每次参加书法比赛都能获奖
努力给我带来了收获。书法,它让我在努力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是真正的艺术1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5
书法,作为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练书法,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交流,更是一种个人修养的培养。如今,书法又在此基础上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含义——与人交流的一种礼貌。写得一手好字,往往能为自己赢得多一些尊重。我起初接触书法并不知道这么多,只是单纯地被富有灵气的文字所吸引。但也许是这份特别的好奇,使我日后爱上了书法。我曾学过一段时间的“软笔书法”,这为我日后的“硬笔书法”打下了基础。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书法给人带来的一种品格的提升,能让人安静而又不失呆板,始终透着一股子灵气。
也许我的书法不是的,但我确实从中收获了不少。我的硬笔书法曾经多次获得过奖项,得过一等奖,也获过三等奖。在我眼中,荣誉只是一时的,结果也并非是重点,关键在与享受过程的精彩。
如果说“文学与书法”使我的生活丰富多彩,那么我生命中的另外三件——勤奋、热情与执着则是我能坚定追寻梦想的基础与动力。
勤奋是我要求自己的标准。我相信“天才来自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学习的路途漫长而遥远,唯有勤奋的人才能坚持不懈,笑到最后。
热情是学习的催化剂,也是我待人的处世原则。对于学习,我总会使自己保持热情,积极地投入其中;对于身边的同学与朋友,当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帮助他人是我的`快乐之一”。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执着是我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的道路也许充满荆棘,但这一份执着支持让我坚定地走下去。
学习其实是个快乐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我为学习而奋斗着,也曾收获过“全优生”的称号,这是对我的激励与支持,也是对我的期望与要求。荣誉只属于过去,现在的我,又将为下一个目标而奋斗。
我的五样也许很平凡,但这却包含了我对生活与学习的热枕,它们是我的骄傲。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6
我也喜欢书法。可我却写不出好字。于是,我就看。看别人的书法。
好在自己居住在西安,在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里,想欣赏好的书法,并不是什么难事。
记得自己刚到西安的那一年,我就去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古代书法大家作品的宝库。我一块石碑一块石碑朝前看,看了大半天。但是,谁要让我对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字,点评一下的话,我只能说出一个字:好!
这并非我不想多说。相反,看到那些字时,是觉得心头不由颤动,真想脱口而出说点什么,但那种想说的冲动,最终只挤出一个“好”字。
这就像在初恋中,第一次给自己喜欢的人表白,心中纵有千言万语,说出来只是寥寥几字。
但评价书法,又和初恋时的这种情况又不太一样。恋爱当中的人,一旦胆量变大,没有了害羞,那表达起自己的爱慕之情时,语言完全是流利而通畅,甚至滔滔不绝。
评价书法,与胆量无关。后来我知道了,评价书法,首先要有书法理论修养。不然,对书法的评价永远只会用“好”或“不好”。这其实等于没有说。因为每个人都会用这两个字来表达自己对书法的感觉。面对不同风格的书法字体,都用“好”还是“不好”来评价,显然是不合适的。就像看见了人,只说男人和女人。这实际上和现实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人是不相符的。
我要是老去碑林博物馆看书法,光门票也是一项开支。自己又不是研究碑林的专家,也没有必要经常去那里,自己只是喜欢书法,看看而已。所以以后就经常(主要是周末)去另外一个地方看书法。这个地方就是碑林隔壁的书院门,一条主要经营文房四宝的、古香古色的青石街道。这里面有好多卖字画的人。
在书院门,对于书法作品,也有不少人是自产自销。这些人中,年龄大多中年以上。在他们商铺的大方桌上一角,放有他们的名片和简介。名片我基本都一一看过。他们都有与书法有联系的,许多文化机构的职务:ⅩⅩ理事、ⅩⅩ院长、ⅩⅩ书法家等。我把他们的“名号”和他们写的字,做了一下对比,我认为都是相符的。至于他们在书法界有没有名气,名气有多大,我不知道。
我到书院门看这些人写字,也是一看一上午。从这个人看到那个人。没人写了,我就看他们原先写好的字。
我喜欢楷书,不管是欧体、柳体,还是颜体,都觉得很美。每当看着这些人泼墨挥毫时,我感觉自己手中都攥着劲。
抵挡不住这些写字人的诱惑,从书院门离开的时候,我自己手里也多了一套笔墨纸砚,拿回了家。
开始的时候,也练得认真。从一笔一划开始。每天下午下班,练上几张。后来,就慢慢坚持不下来了。再后来,笔墨纸砚上就有一层薄薄的灰尘。
我也嘲笑自己在这个事情上的不坚定。有点叶公好龙的意味。但对书院门,我有时还是专门拐过去看别人的字。
在书院门,我从来也没有买过字。尽管我对有些人写的字十分的`赞赏。这好像并不是钱的问题,百十块钱自己还是掏得起的。
我担心自己会买的一发不可收拾。好字太多了。就像玩摄影的人,有了一个标准镜头,就还想要一个变焦镜头。有了广角,还想要长焦……好想永远没完没了。因为太喜爱。
所以,我只是看字,从不买字。
前几年,自己的新房子装修成了。有了自己的一间书房,尽管不大,总算有了自己搁书的地方,很是喜欢。后来就想在书架的对面墙上挂一副书法作品,显得书房的味道更浓。
说来也巧。我的一位同事,很喜欢书法。比起我来,人家是真喜欢。多年来一直坚持练字。现在已经写得很好,在单位很有名气。
于是我就让他给我的书房写副字。他先是客气,后来欣然答应。一周以后,交给我一副字。打开一看,是用小楷写的宋词,有好多首。我大概数了一下,有七百多字。每一个字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看着是那么的舒心。要是结合书写的内容一起看,更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我找人把它裱好装上木框挂到了墙上。
乔迁新居的时候,有朋友问我那是谁的字,写的不错呀,可否是名家。我回答,那是我的一位同事写的。字好,人品更好。
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在宾馆内的书店里,我看到了启功的字在卖。
我对启功也是感兴趣的,曾经买过专门介绍启功的书。我看完墙上挂着落有启功名字的条幅,随口问了一声价格,老板报出了我想不到的价格。老板倒也实在,给我说:“这是仿写的,不是启功本人的作品。要不然不会是这个价格。”
冲着这个价格,我真有了想买的冲动。但我最终没有买。我担心拿回去以后,别人问起来,你该说是真品,还是赝品。
我觉得,人更需要的是实在。这也许是我看过许多书法作品后,得到的一点感悟吧。以后若有人再让我评价书法的好坏,我或许也会说上“实在”这两个字。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7
今天是星期天,妈妈带我去学书法。
老师先给我发了毛笔,然后教我握笔,然后告诉我握笔,挺直腰,练习握笔的姿势。大约过了半分钟,我感到双手酸痛。老师读懂了我的心思,说:“学书法要有耐心。”我听着,很快继续练习。
我练过握笔姿势后,老师教我写字。老师让我先写“一”。老师先在纸上给我看,然后让我学着写他的笔画。练了半个上午,写了整整两页才练好这一笔。
老师又教我写短线。这一笔是我按照老师的写法写的。刚写了一行,突然不想写了,就放下笔。老师走过来说:“学书法要有耐心。这样半途而废怎么写好书法?”听了老师的话,我羞愧得赶紧拿起笔认真练习。老师看了我写的字,高兴的说:“你写的字一个个好很多!这是你细心练习的结果。”我听着,心甜如蜜。
这次学书法:“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耐心做好!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8
书法,中国千年流传的一门艺术,中国汉字是唯一一种能用书法书写的文字。那轻薄的、米白色的宣纸,那纤长的、柔软的毛笔,那碳黑的、散发着清香的墨水,那雕刻着精细花纹的砚台,组成了“书法”。
我初学书法是在六七岁时,那时候,我握着毛笔,像洋人学握筷子那样艰辛。我写字时手不停地抖,好不容易才在宣纸上歪歪扭扭写下一个“一”字,好似一条毛毛虫。老师告诉我要顿笔、行笔、收笔,我便不停地练。我练书法很认真,一练便是一个小时。一星期只有一节书法课,是在星期天早晨的一个半小时。唯独这天早晨我不赖床,而是起得早早的,精神抖擞地去上书法课。
在我的不断努力下,我写的字已经有模有样了。老师见我流体已写得不错,便让我学习写褚体。慢慢地,我写字能既苍劲有力,又行云流水了。妈妈为了让我更深地感受书法,受到熏陶,带我去了锦官城的杜甫草堂,带我去了姑苏的寒山寺,还带我去了王羲之泼墨挥毫的兰亭。我感受到书法真是一门大学问,书法家的字精妙地让人不肯移目。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我开始参加学校里的书法比赛,优异的'成绩为班级争得了不少荣誉。渐渐地,我去参加乐清市、温州市,乃至浙江省的比赛。当一张张获奖证书向我飞来时,平静的生活就会荡起幸福的涟漪。而书法,就是那颗掷进我心湖的石子。亲朋好友得知消息后,都很为我高兴。年末时,大家总是争着抢我写的对联。年末是我最忙的时候,大家说,我写的对联比店里卖的更有意义。看着大家对我的鼓励,我充满了自信和动力。
六年级我有些忙,与书法疏远了许多。但我对书法的热爱从未改变。中国人的生命里是不能没有书法的,我愿与毛笔一生相守,把我所有的快乐都写进精妙的汉字里。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9
西方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曾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各种推陈致新的艺术作品,亦有很多吸取前人知识精华,锐意创新的历史人物及其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
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就是在历代书法大家学习与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而逐渐形成的一门艺术形态。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秦汉以来众多的书法佳作,像秦代大书法家李斯,汉代大书法家蔡邕,三国大书法家钟繇,以及被称为“草圣”的张芝等许多名家作品,他都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书法艺术从晋代至唐初一直是继承“二王”的传统,追求姿媚瘦硬的书风。盛唐的颜真卿,独树一帜,开创了浑厚雄强、刚劲肥壮的新书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自唐以后,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从他那儿吸取过营养。据说他曾经跟张旭学习笔法并且向“二王”、褚遂良以及当时民间的书法作品多方面借鉴,才能承前启后,开创一代书风。
近代文学大师李可染先生也曾说过:“踩着前人的脚印,最佳的结果也只能是亚军”。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书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临摹,当他把古人的真迹和自己临摹的作品一道归还原主时,连主人也分别不出真假来。别人对他说:“你写字太像古代的人,惟独没有自己的面貌,这样是不会有成就的,希望你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食古不化。”他听后慢慢冲破古人的束缚,发扬自己的长处,到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历史的车轮行驶至今日,书法艺术成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在经历了五千的岁月洗涤后,逐渐沉淀凝实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基于前人传承的基础之上,而传承又依赖于创新而不断汲取营养,二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