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眼童话故事

2021-07-17 爱眼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聪明的小鸭 聪明的老鼠童话故事

聪明宝宝一眼看出来。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聪明宝宝一眼看出来”,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出聪明,下面的一些方式会给您一些参考。

2-3岁——

预示4:收拾玩具时,能知道归类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分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他能够在一堆玩具中找出不是同类的东西。

看,这个红色的士兵怎么能在黄色的士兵里呢?应该赶快把它拿出来!

这时候的分拣玩具其实是非常有用的。这可是今后学会对奇数和偶数进行分类、区分整数和分数的基础。

预示5:能数数了!

“我要这么多!”你的孩子向你伸出3个手指头,大声地说。他正在过渡到用数字来表达数量的阶段。这可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刚开始的时候,他会借用自己的手指作为工具,慢慢地,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抽象的表象来“数数”。你看,当唱起“1,2,3,4,5,上山打老虎”时,他就能数数了!

4岁

预示6根据推理做预测

在逻辑推理方面,你的宝宝越来越“老练”了。他甚至可以根据推理来做预测。

这个小实验完全能说明问题:公路上放着一辆玩具汽车。在玩具汽车前,一辆大卡车挡住它的道路。一辆拖拉机挡在卡车前。怎么办?

“为了让汽车前进,应该移动卡车,要移动卡车,应该搬开拖拉机。”4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清楚地做出分析。

预示7:综合序数和基数进行计算

在一个房间里,我有3个鸡蛋在另一个房间,我有4个蛋杯。我有足够的蛋杯放我的鸡蛋吗?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在3-5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玩具,包括玩具性质与归类,颜色归类等,这样就能看出孩子的情商与智商的发展突飞猛进,最为家长,您应该及时的认识到孩子这一点。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跳绳还能跳出聪明宝宝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跳绳还能跳出聪明宝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孩子去幼儿园了,看着孩子开心的样子,心想,终于孩子对幼儿园熟悉了。在幼儿园老师们首先就交给孩子们跳绳,老师说跳绳能锻炼聪明的宝宝。

跳绳能确定儿童数学观念不少儿童会数数,但往往是背书式或机械式的,他们并不明白数的真正含义。而跳绳活动能使他们把抽象的数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儿童能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和形成数的概念。跳绳能提高儿童记忆能力由于在跳绳过程中不断数数和跳绳次数所建立的“对应关系”,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数字变成 了具体形象的事物。这样,使儿童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并提高儿童的兴趣,因而将抽象记忆转变为形象记忆。

跳绳能促进儿童心灵手巧。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从而刺激大脑的积极思维,而跳绳时的自跳自数正是这样,通过信息的来回往返,促进大脑思维加快,判断更准确,肢体活动灵活有力而达到心灵手巧。早教网

同时,能使语言变得清晰流畅,从而促进儿童智力、体力、应变能力的协调发展。跳绳能培养儿童节奏平衡跳绳活动是左右两只手和左右两只脚都同时操 作且有一定节奏的活动。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左半脑和右半脑协调发展,还可培养孩子具有规律性节奏感,使儿童的心理、生理都得到全面发展。

本网站小编总结:跳神对与孩子来说,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好处。

如何利用职业特长教出聪明宝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如何利用职业特长教出聪明宝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有一句古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简单的10个字道出了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存环境,也是人生中第一个课堂。即使我们长大,走进幼儿园、学校,步入更为广泛的社会,家庭仍然是最贴切、影响最深的重要环境。因此,家庭环境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研究者广泛的重视。

你的职业会影响你的教育方式吗?

准确地说,家庭环境不仅包括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结构及关系还包括了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感情和父母的职业类别。

有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父母的职业与10年前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单纯的工人家庭比例逐渐减少,其他职业增加。这一变化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家庭的职业类别作为了家庭环境教育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些学者认为:不同的职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所创设的家庭氛围都会有所不同,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学习气氛;不同职业类别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自觉程度的和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别;另外,家长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对子女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无独有偶,中国科普博览网在一篇文章中公布了美国科学家成长家庭环境调查表,它对美籍诺贝尔获奖者(从1901年-1972年)以及美籍科学家(从1935年-1940年)的父亲职业作了比较。

(其中的专业人员是指大学教授、教师、医生、工程师、律师、法官、牧师和艺术家等。)

主持这项调查的研究人员认为,不管是遗传原因还是社会原因,诺贝尔奖金得主的社会出身仍然高度密集。在那些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环境的家庭里,专业人员的家庭有提供教育和社会联合优势的可能。

这些从事专业职业的家长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定的信息量,而足够的信息量是创造力形成和开发的前提,能培养儿童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提升丰富的想象力。

巧用职业资源育儿

就这个话题,上海师范大学艺术与学前教育系副主任李燕博士表达她的观点。她指出,父母的职业会左右他们的教育方式。每种职业都有它的职业特性和职业技能,教育中,父母会不自觉地运用这些职业资源,利用自己的技能优势,提升孩子的某项智能。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不乏常常见到“音乐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在智能方面具有继承性的家族。如何巧妙运用你的职业资源是每位聪明父母都需具备的本领。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较强语言文字能力……

如果你是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比如记者、作家、广告公司的文案、市场创意、翻译、电台节目主持人等),在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你这一职业语言智能强的优势,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审美力,激发他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提升语言智能。

你可以这样做:

因为工作的关系,很多时候你会与书本和文字打交道。你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你的爱好和才能,这无疑会为孩子做出最生动的榜样,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最好的激励。

在工作之余,利用你对文字的深刻理解为孩子朗读一个故事,让他通过你的朗读充分感受到语言和书本的魅力。通过朗读故事,可以促进孩子学会聆听和辨认声音、帮助年幼的孩子识别词语的意思,以及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故事的章节、顺序和情节。

多与孩子交谈,充分利用你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优势,让孩子学习模仿你的语气和词汇。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

有些职业除了需要职业技能外,还有其他的职业特性,比如编辑这一职业,他不仅仅需要语言智能很强,它还要求从业人员有着良好的人际智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政府公务员、记者、公关、行销人员、管理者等等。

你可以在对孩子的教育加入这些内容:

在与孩子的交谈中,加入一些在你工作中与人互动的感受,告诉孩子你在与人交往中积极情绪的体验。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可以和他聊聊今天你对采访对象的感觉,以及在采访中你们俩出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反过来,你也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这样的谈话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人们在交往中行为,提升他的人际智能。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较强的内省智能……

从事教师、律师等职业的家长一般具备比较强的内省智能,将你对信息的整合、反省过程与孩子一起讨论。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你的工作,当然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工作中出现了哪些状况,你当时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从这件事中你得出什么样的教训……当孩子出现状况时,你也可以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再与他讨论他当时的感受和想法。通过积累孩子反省的经验,帮助他成长。

如果你的工作是与自然科学相关……

还有一些家长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如生物科技研究人员、历史考古工作者、动植物研究者等),更可以利用自己专业的特长。

在同孩子在一起时,你可以:

要想孩子对你的研究有所兴趣,你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做基础的科普宣传;在生活中寻找你的研究领域;或者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利用你的专业知识,告诉他生命的奥秘和新奇。培养孩子的观察、分类、搜集的能力,让他喜欢和热爱我们所赖以生存环境。

父母的职业类别往往会决定一个家庭的氛围,但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别并不能决定子女的人生,良好的教育与个人的奋斗尤为重要。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乐善耀老师提醒各位家长:父母的首要责任是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然后在教育中给予各种刺激去发展它,在亲子的互动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专家/李燕上海师范大学艺术与学前教育系副主任;博士

乐善耀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

谁带大的宝宝更聪明?


专家研究后认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该怎样做,需要些什么条件,是比较明了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就显得无计划。

从教育内容来看,在知识的传播上,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

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风情民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是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

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让孩子大胆学骑自己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在孩子参加有一些危险和复杂的事时节,她们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

从教育方式上来看,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父亲带孩子上衔,看的东西多,零食吃得少,母亲带孩子上衔,看的不多,零食却吃的不少。

毛毛虫将来一定会变成蝴蝶吗,那么父母陪宝宝一起进来看看吧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毛毛虫将来一定会变成蝴蝶吗,那么父母陪宝宝一起进来看看吧”,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引言:我们的宝宝都知道毛毛虫丑丑的,不过经过一次次蜕变,最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蝴蝶变成了孩子们的梦,让未来充满了美丽的色彩。不过毛毛中一定会变成蝴蝶吗,宝宝们都会肯定的回答:是!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毛毛虫的梦》吧。 拂晓时分,微风轻扬。野草丛中,两朵花翩然起舞。她们在枝叶间藏着一个秘密——毛毛虫的卵。两只毛毛虫一起出生,一只有条纹,一只纯素色。 她们是姐妹,她们期盼着有一天,一同成为蝴蝶。日复一日,她们一同成长,她们一同做梦,梦见她们变成了蝴蝶。 当一切都准备好的时候,她们安然入眠……然而,大自然却做着另一个梦,为她们另有安排…… 毛毛虫的梦很美,大自然的梦也很美,只是曲调不同罢了。 姐姐醒来时却孤身一人,它在阳光下寻觅,却寻不到妹妹。

妹妹正向着月亮敬拜,她跃进月光中,沐浴在星辰里。 终于,黎明时,她们相遇了。原来一只是蝴蝶,一只是飞蛾。不同的梦境,同样的美丽。

孩子听完故事后,恍然大悟,原来毛毛虫不仅能变蝴蝶,还能变飞蛾呀。孩子的梦想到最后不一定以自己希望的形式出现,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梦,并为之奋斗,因为世界需要不同的美丽。

我们最大的梦想便是将孩子培养成为自己期望中的人,但也许结局并非如我们所愿。那就让我们放宽心境,顺随自然吧,就像书中所说:“似乎我们不能都成为蝴蝶,世界需要飞蛾正如它需要月光。”是啊,同一首摇篮曲,只是曲调不同罢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就如一首歌唱的那样“给小孩作梦的床,给小孩远眺的窗,看他们会带我们到多美地方;给小孩远扬的帆,给小孩勇气的桨,这世界一定会变得更明亮”。父母要拓宽孩子的视野和阅历,每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和认知中成就了自己的梦想,有梦想的孩子都是美丽。

优秀宝宝是教出来的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优秀宝宝是教出来的”,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过十月艰难的孕育宝宝的过程,一个新生命就这样来到世上。看着宝宝一天天得长大,最为父母,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然而接踵而来的则是更多家与孩子的烦恼。

怎样教育孩子,确实是很头疼的一件事情,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宝贝,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把宝宝教育的更优秀成了父母的大事。最近读了一本书“你会教孩子吗”虽然只读了几十页,但是却深有感触,发现自己力高智商的父母差得太远了。

生活中,我们的语言传递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父母在不知不觉中,会把矛盾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孩子。尤其父母不能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州官身份向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严正要求,或者是与自己的言行完全相悖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孩子说话有礼貌、讲道理,另一方面对孩子说话总是采取命令的、不尊重孩子的甚至是没有礼貌的方式,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其实,很简单,想让孩子怎么样,你就要首先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到。

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这点也特别重要。现在“和谐”这个词很火,但是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和谐,生活中需要,工作中需要,小到一个家庭达到一个国家都需要。一个国家的和谐,正是由无数个和谐的小部分构成的。可能我们能力有限,对于为建设和谐的国家作突出的大贡献,但是,我们却可以从构建和谐的小家开始,给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

父母之间互敬互爱,互谅互让,遇到矛盾墨彩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以身作则,不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夫妻和睦,才能创造温馨的家,正所谓“家和万事兴”。父母树立威信是必须的,但是这种威信要建立在对孩子任何的尊重与信赖的基础之上,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以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就不尊重他,这样是不正确做法。

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每个父母都来学习。我想最重要的是作为父母,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言传身教。

漂亮宝宝还能“听出来”


经常让幼儿听些欢快的乐曲,用音乐来刺激神经,调节精神,会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对这一点,日本幼儿开发协会做过试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们把几十位出生不久的孩子集中起来,一一拍照、录像,作为原始资料。然后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三次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开始时没有什么变化,可四个月以后,这些孩子的面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表情也比一般孩子活泼,动作协调,就连眼神都与一般孩子有根本区别。

由此可见,在幼儿期让孩子多听些优美的乐曲,不仅对孩子的智力有利,而且能使孩子变得漂亮起来。

小帖士

0~1岁——让宝宝聆听美妙的声音

宝宝一出生,就开始捕捉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爸爸妈妈应逐渐引导他聆听周围的声音及音乐,让他拥有一对“音乐的耳朵”。美妙声音来自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玩具、房间里一个能发出清脆声音的风铃,还有周围人的声音。宝宝呆在父母怀抱里的时间最长。当宝宝完全依赖父母的时候,父母可对他哼哼唱唱,同时伴随颠簸、摇晃、拍打、轻抚宝宝的身体,如手心、脚心、脸蛋、屁股等。父母温柔的声音,充满了爱和感情,是宝宝最好的音乐。

1~2岁——培养宝宝对音乐的兴趣

1~2岁的宝宝开始学习说话、走路,参与音乐活动的路径可以拓宽一些。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明快、短小活泼的歌曲或乐曲,帮助宝宝随音乐有节奏地做拍手、招手、摆手、点头等动作,然后逐步增加踏脚、走步等动作。

随着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宝宝有节奏地说儿歌,也可以拍着节奏说歌词,在会说歌词的基础上,家长可教唱适合宝宝歌唱能力的一些幼儿歌曲。

2~3岁——和宝宝在游戏中感受音乐

当宝宝稍微大一点,还是应该创造机会让宝宝和父母有一种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宝宝坐在父母身上,父母可颠簸、摇晃、拍打、抚摸宝宝的身体,这些都是在传达一种爱。宝宝耳朵里听到的是一种节奏,身体感觉到的是一种运动,这种节奏和运动本身充满爱和想象。而且这还不单是一种节奏,还有强弱起伏、音高、音调的变化。宝宝小的时候父母主动,大了一点后,可以让他主动来拍打父母。

亲手“打造”聪明好宝宝


你希望宝宝聪明吗?请善用期待的眼光!你希望宝宝可爱吗?别吝啬赞美的语言!你希望宝宝自信吗?得学会加油和鼓劲!

知道吗?你的鼓励和预言,将促使宝宝成为你所希望的人!!

女儿很早就会拍手的动作,但我们说“鼓掌”,她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也就是说,她还没有把动作和相应的语言符号联系在一起。在她7个月时,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只要她无意中一做拍手这个动作,我就说“鼓掌”。连续几天后,女儿知道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一说“鼓掌”,她就会拍手。对她的行为表示赞许时,我们会对她鼓掌。十多天后,她就知道“鼓掌”可以用在什么时候了。

那天,她爸爸听着电视里熟悉的旋律,忍不住手舞足蹈,女儿目不转睛地看着,爸爸表演完,她马上热烈鼓掌。我很惊讶,不知这是不是巧合。于是,也闻歌起舞,舞罢,女儿一样兴奋地大力鼓掌。这下,我知道女儿真的把词、动作和含义都掌握了。这启发我,在以后的学习中充分运用女儿自己的主动性,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她。像“再见”等词,后来都是这样学会的——在她挥手时,我们就说这个词。

我很为自己的实验结果高兴。因为我越来越多地发现:只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在孩子自发出现自己期望的行为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孩子就会把行为与父母的认可、赞扬或奖励联系在一起,其行为得到正强化,孩子就会重复这种行为。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某种行为表示否认、反对甚至对其惩罚时,这种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因为孩子得到的是负强化。其实,家长在鼓励或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时常会用到这两种方法,只是有些父母负强化用得多,对小宝宝也是制止、禁止的方面更多,对正强化的效用则没有充分重视。正强化的关键是发挥宝宝自己的主体性,其威力不可低估,它既是一种让孩子掌握更多知识的捷径,也是一种有效的管教方法。

在女儿学爬的过程中,我们大量应用鼓励的方法。每一次爬到终点时,她都会听到我们的喝彩。有时,女儿显然是为了享受喝彩才爬的。

在女儿学走的那段时间,我们家经常传出鼓掌声——那是对她走得好的鼓励。女儿很在乎这些掌声,有时我们的掌声不及时,她就会自己拍拍巴掌,以示鼓励。

鼓励的次数多了,女儿好像也不太在乎了。我后来发现,如果在女儿做得好的关键点上鼓励,其效果要比泛泛地鼓励好。比如学走时,说“宝宝走得好!”就不如点出“好”在哪里:“对,宝宝学会不用扶东西走了,真能干!”或“宝宝学会转弯了,真了不起!”基本听懂的女儿对这些夸奖很得意,同时,也增强了她的信心。

关于如何鼓励孩子,我曾向一位心理学教授请教——他把女儿培养成18岁的博士。他只说了一句话:“只要你正确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孩子就会如你所愿。”这位教授在女儿很小时就开始和女儿比赛数学题,小小的女儿常常赢了有名望的父亲,父亲对待女儿的态度,让女儿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慧的,女儿开始对数学充满信心。稍大一点,父亲装作愁眉苦脸地从学校回来,说自己有一道题不会做,女儿就自告奋勇地帮爸爸解题。虽然,这道题女儿没解出,但她却下定决心要学这方面的知识。最终,在父亲鼓励期待的眼光中,女儿成为一位年轻的数学博士。

需要注意的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既有正面、积极的效应,也有负面、消极的效应。有的孩子在学爬、学走路时比较慢,如果性急的家长觉得孩子不如别的孩子灵活,对孩子嚷嚷:“你怎么这么笨呢?!”并用对待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那有可能,这个孩子真的变成一个笨而胆小的孩子。有时,这种毁灭孩子自信心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

现在,很多广告中宣传某种微量元素或产品会让宝宝更聪明,有些家长常会毫不吝啬地购买,但其作用却很值得怀疑。然而,有一些无形的东西,比如精神鼓励,它可以激发出孩子聪明的潜质,而且随时随地都可施行,其效果还可以累加。所以,只要父母处处做有心人,你就可以“打造”出聪明的孩子。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艺术家,他爱上了自己亲手雕刻出的美女雕像,每天虔诚地凝望,最终雕像具有了生命力,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预期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现代心理学中常用“自验预言”或“预言自验”来指同样的意义。

爱眼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