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心理
2021-06-19 幼儿行为心理 关于行为规范的童话故事 聪明的老鼠童话故事宝宝的哪些行为看上去像是坏行为其实是聪明的表现。
宝宝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会去关注宝宝的一些行为。那么问题来了,宝宝的哪些行为看上去像是坏行为其实是聪明的表现?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一天天长大,随之而往的”坏习惯”也让妈妈们苦恼不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天使宝宝开始发生了一些改变。你会越发觉得他们好像开始变坏了!他们似乎开始会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他们开始吃手,开始自言自语,开始乱丢东西。再长大一点,他们会闹脾气、摔东西、甚至会开始骗你,和你顶嘴了!其实别误会!这些看似不好的东西可能都是宝宝成长的信号哦!
宝宝有以下几种“坏”,说明宝宝将来会很聪明,你就偷着乐吧!
“第一坏”、总是喜欢乱涂乱画
很多家长会发现,有的孩子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不论是在本人的画板上还是在家的墙壁上或许地板上,只需你一不论教孩子你家就成了他的临时画室。各种小动物的画像到处可见,红的、黄的、黑的,各种线条更是闪瞎你的眼,并且孩子在涂鸦的时分不只表现的十分高兴,还经常让你欣赏他的著作,说出很多奇异的主见。
这说明你的孩子很有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资质,假设经济条件容许的话,家长能够让孩子去学习绘画,承受专业体制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和开掘一下孩子的艺术资质。
“第二坏”、撕书,撕纸
有妈妈抱怨说“我家孩子什么都喜欢玩,一不注意,就撕书、肥皂泡弄的到处都是,说是下雪了。”恭喜你,庆幸!你有一个充满创意并敢于尝试的孩子。好奇心正是宝宝大脑快速发育的原动力。
千万不要骂他,如果你“制止”成功,你可能扼杀了一个“爱因斯坦”!。怕他们撕书,就给他们不用的报纸,让他们尽情撕扯。要想把纸撕破,需要两只手的协调运动,这就要求大脑必须具备相当复杂的神经。
别小看撕纸哦,这等同于他们长大找到数学题的解法一样,在锻炼大脑哦
“第三坏”不停乱拍桌子,发出声响
学会扔掉手中的东西
孩子随着成长手指的发育更加成熟,手指变得比以前更加灵活,开始学会主动放下或者扔掉手中的物体。学会捏起细小的物件学会通过拍打来认识外界对着墙和桌子就是一阵没有尽头的花式拍打!这个时期的妈妈们可能会生出很多怨念啦!天使般的宝宝瞬间变成一个日夜不停歇的捣蛋鬼,这里扣扣那里拍拍,又吵又烦,还会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的!
妈妈们千万不要误会了我们的孩子哦!不要打断孩子,这些看似捣蛋的行为实际上反而说明了我们的宝宝智力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运动能力也在进一步加强,这些都是他们正在认识这个世界的具体表现哦!但是爸爸妈妈们应该多把注意力集中力在宝宝手上捉过来的东西,避免危险的发生。
“第四坏”开始吃手
要知道宝宝的各种感觉器官中最先发育的是嘴唇和舌头,所以宝宝会用嘴巴感知自己身边事物的形状。对一岁以内的宝宝来说,适当的吃手行为不仅可以促进宝宝智力发展、感觉统合。吃手的同时,宝宝的吮吸能力得到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大脑都开始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还能带给孩子心理上的慰藉,吃手是宝宝自身用来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
”第五坏““认生”,看见陌生人就哭
很多宝宝在小的时候,被身边的叔叔阿姨抱来抱去也不会反感,反而乐呵呵的。但是很多宝宝在6个月的时候开始认生,看见生人或者有不熟悉的叔叔阿姨求抱抱的时候,宝宝往往会立马通过大哭来显示自己的不同意!
有些妈妈会认为这是宝宝性格内向,同时因为宝宝大哭也让自己很尴尬,从而认为这是宝宝变坏了。其实不是哦!这可是你们家宝宝变聪明的表现哦!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开始辨识爸爸妈妈和别的陌生人的面孔,看到不认识的面孔会产生抗拒的情绪,实际上就是这种能力加强的表现呢!
以上的这几种“坏”,也许被你认为是不好的,让人头疼,但却恰恰预示着宝宝的智力正在完善,他们的大脑正在思考,正在变聪明,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卫生,就不要再去制止了!宝妈们就偷着乐吧!
延伸阅读
宝宝出现这种“坏”行为是在变聪明,妈妈可别傻傻阻止了!
玲玲的宝宝刚满10个月,开始喜欢和大人“对着干”,越是不让他碰的东西,他偏要去碰;不让他尝的东西,他非要趁大人不注意塞嘴里尝尝。每次玲玲都拿孩子没办法,甚至已经开始发愁孩子以后的教育问题了。
其实几乎所有宝宝到了这一阶段,都会表现出类似的逆反心理。因为在10个月后,宝宝双手灵活度及腿部肌肉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同时好奇心增强,看到什么都想去尝试。所以你会发现,宝宝开始用手和脚去探索世界,对他看到、听到的一切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即使大人拦着他也要试试。
在这一阶段,宝宝还会有“喜新厌旧”的表现。但凡是熟悉的、了解过的物品,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丢掉一旁不想搭理。但只要是他没见过的,都是好的,都想拿来摸摸尝尝。
好奇心对宝宝发育有哪些好处?
1.培养宝宝探索精神。
推进人类不断进步的,一定是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婴儿时期,好奇心得到充分保护的宝宝,能让他长大后拥有探索精神,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也会比同龄人快。
2.学习更多知识。
探索过程即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宝宝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对周围的事物有了基本的了解。在爬行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大动作发育。
当宝宝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时,家长要做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宝宝自由探索。比如给尖锐的桌角加上保护套、收拾好家里每一个角落,切忌呵斥和阻止宝宝的正常探索行为。
你是不是也被宝宝这些行为逼疯了?
A下班到家,3岁的圆圆正吃晚饭。看见妈妈,本来坐在餐椅里的圆圆开始不安分:一会儿说不吃青菜,一会儿要求妈妈抱着吃,一会儿又撒娇说要妈妈喂。
A果断拒绝,圆圆便大哭起来。一旁的姥姥见不得这样的场景,开始叨叨自己的女儿:“你喂喂她能怎么样?又不会要你喂一辈子。”但A并不买自己亲妈的账。
圆圆见状,哭得声嘶力竭。姥姥自尊心受挫,躲到卧室擦眼泪。A只好喂圆圆吃饭,以缓和家庭矛盾。
但是,接下来几天,圆圆开始无休止地要“妈妈喂!妈妈喂!”原本独立吃饭很好,现在却“褪化成了小宝宝”,A很头大。她并不知道,圆圆的这种行为再正常不过,学名叫“行为倒退”!
关于行为倒退,妈妈们必须了解为什么原本吃饭很自立的孩子非要喂着吃?
为什么原本会走路的宝宝摔了一跤后,便再也不肯挪动自己的双脚?
为什么说话流利的宝宝突然变得磕磕巴巴?
为什么病了一场,原本学会的新技能也不愿再展示?
为什么进入幼儿园,原本能明确表达排便意愿的孩子开始出现尿裤子行为?
为什么学扣扣子、用筷子等新技能的时候变得焦躁、爱发脾气?
实际上,这是0~6岁儿童很常见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叫行为倒退期,它是孩子情感依赖的一种体现,短期内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
为什么出现倒退行为?我只是想让你们陪陪我!我问A,是不是最近陪孩子的时间很少?A点头承认:“最近公司项目多,我每天早出晚归,圆圆每天眼巴巴地盼着妈妈回来,只有睡前的亲子时光,才真正属于我们俩。”
以前每天下班都陪圆圆读书、做手工的妈妈,最近忙得不可开交。圆圆自然会通过“喂饭”这种行为寻求妈妈的关注,以满足情感需求。
这种情况下,妈妈只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抱抱,让孩子明白妈妈会和以前一样陪她、爱她,帮孩子度过焦虑期,并宽容地接受她表现出的行为即可。
我是在做准备重新适应。喆同学算说话很早的孩子,在别的小朋友说一个字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说“鸡翅根”这样的词组了。但大概在两岁半左右,他竟然出现了结巴现象,比如同一个字会重复几遍,或者一个简单的词都说不清楚。因为肯定孩子不是生理方面的问题,所以相对比较淡定,无论他重复多少次,我都耐心听他说完。
比如有次喆同学着急说狮子,狮……狮……狮……狮……狮了半天也没说完,自己急得快跺脚了。我就把他抱过来,轻轻拥在怀里,默默给他鼓励。最后,小家伙居然自己出了绝招:狮……狮……狮……1、2、3,狮子!
看吧,孩子会用自己的办法重新准备。这个时期持续了大概一个半月,之后喆同学的语言大爆发。
两三岁的孩子暂时口吃,绝大数情况是因为孩子想表达的太多,嘴巴却跟不上脑子的速度,所以会有暂时性停顿。这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等他们自行表达,孩子需要我们帮助时再进行提示;更不要给孩子扣上“口吃”的帽子。
我不适应嘛!前几天带喆同学回老家,邻居亲戚们都格外关注他,从未见过面的人也让叫姨姥姥、舅爷爷等,他不叫,亲戚就逗他说“这哪儿像大城市回来的孩子呀!”原本外向的喆同学慢慢变得很黏我,总要我紧紧抱着他,而且是像抱小宝宝那样的姿势。
有些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会出现啃手指、咬嘴唇,甚至尿裤子的行为。
当原本熟悉的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宝贝们内心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为缓解焦虑,他们会自行找到一个宣泄口。等到在新的环境建立好安全感,症状就会自行消失。比如喆同学第三次回姥姥家时,因为已经对邻居们有印象,所以很主动地和大哥哥大姐姐出去玩了。
呜呜,妈妈我想学又学不会……喆同学当初要学用筷子时,也就一岁半不到,刚刚会用勺子吃饭。只是看大人用筷子,好奇心爆棚。我便给他买了儿童筷,难度小一些,但对于一岁半不到的孩子还是难度偏大。
喆同学夹不起来东西时,便大哭、发脾气、扔筷子表达受挫情绪。学拉拉锁、提裤子的时候也同样,用小宝宝的哭闹行为表达自己的挫败感,转而向旁人求助。
这种情况,切忌逗孩子,说他们笨或者太慢,我们要做的是示范操作要领,让孩子多试几次。并且,在孩子受挫时,告诉他们:“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学了很久,上次你左右脚还分不清,现在已经进步很大。”鼓励,和给他们尝试以及琢磨的空间一样重要。
你们还爱我吗?一个朋友,跟我讲了一件她很多年不能忘怀的事。90年代,很流行在家里唱KTV,她家也买了一套。有个唱歌很好听的堂妹常去她家,她爸爸就让堂妹唱个不停,连连夸赞唱得好唱得好!
她虽然天天都能唱,但那个时候想唱的欲望特别强烈。只是每次过去点歌,都被爸爸说不懂事。时间长了,她开始对堂妹很不友好,发怒、委屈、哭泣……结果自然是被大人说太不懂事,但她说当时自己就只有一个念头:凭什么我爸爸对堂妹那么好,凭什么大家只围着堂妹转?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于到自己家的小朋友,总会格外客气、格外宽容、格外照顾。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大宝也有倒退行为发生,开始变得哼哼唧唧、各种不配合,还想重新体验小宝宝的行为,比如用奶瓶喝奶,用勺子吃饭,用二宝的东西。
这是“争风吃醋”?当然不是。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就孩子是如何观察和思考作出了解释:孩子是观察的专家,但在对观察到的事情进行理解时,却容易产生错误。然后他们常常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感时,使用的就是这些错误的理解和定论。
所以,大人眼中的这些“吃醋”行为,只不过是孩子在寻求关注。比如朋友看到爸爸对堂妹好,就想用发脾气获得关注;大宝看到二宝哭了、尿了、拉了,妈妈都会很迅速地回应,于是想到自己像弟弟或妹妹那样哭哭啼啼、尿裤子,也会让妈妈关注到自己。
对于大宝宝的“小宝宝行为”,让他们尽情体验好啦,只要你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那些小儿科的动作他们迟早有一天会觉得太无聊,进而直接放弃。
锻炼宝宝行为游戏有哪些
宝宝喜欢玩,玩游戏可以开发宝宝的智力和大脑,也可以让宝宝的身体发展更加的健康,那么,锻炼宝宝行为游戏有哪些呢?锻炼宝宝行为游戏有哪些看看里面是什么?纸或纸袋对宝宝来说是一种好玩的玩具。如果宝宝玩腻了现有的玩具,先不必再买新玩具,可以试着将纸盒玩具组合起来。用纸将玩具包着,弄出沙沙声给宝宝看,然后把开口放在宝宝面前,引诱宝宝打开包装纸。搔小屁股让宝宝趴着,如果宝宝撑起双脚看似要爬行的样子,就将宝宝的手贴在地板上,将腿弯曲,让宝宝采取爬行的姿势。如果手的力量太弱而无法撑起身体,妈妈可扶着宝宝的腹部。等宝宝会用四肢撑起身体时,妈妈可在宝宝小屁股后面瘙痒,宝宝会自动向前进。在爸爸肚子上爬爸爸先躺好,然后将宝宝放在肚子上,让宝宝趴好,并将手和脚调整成容易爬行的姿势,让宝宝练习如何保持身体平衡。这个给你,过来拿当宝宝会伸手拿玩具时,可在宝宝身边放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或玩具,让宝宝伸手来拿。宝宝握东西时,妈妈要教宝宝拇指与另外四指相对。可以先抓着宝宝的手,教宝宝什么是正确的握姿。到这边来让宝宝趴着,如果宝宝肚子贴着地面想要前进,可以用玩具引诱宝宝。脚步力量弱而往后退时,妈妈可以抓着宝宝的脚,让宝宝的脚趾贴在地面,或让宝宝的脚顶住墙壁,教宝宝学习如何用脚趾踢。培养宝宝良好行为习惯的游戏打气球:感受合作游戏方式:让孩子再约上两个小伙伴,在小区的绿地上,发给孩子两个气球,当你喊“开始”以后,他们就要把手中的气球抛向空中,然后在事前规定的时间内(如3分钟),通过各种方式击打气球,不让它落地。提示:孩子会在共同实现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同伴的力量和协作的乐趣。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增加难度,用鼻子顶等。带头大哥:树立自信游戏方式:在做游戏前,不要收拾孩子的房间。妈妈和孩子一起站在房门外,由妈妈先说:“我是最棒的带头大哥!我做什么你就学什么。如果你学得像,就轮到你做带头大哥。”然后可以设计一个很酷的击掌动作,再开始行动。你叠被子,让孩子一起叠被子,你把玩具装入箱子,孩子也跟着装。如果孩子能很好地拷贝妈妈的动作,就让孩子他来领队,并且郑重其事地恭贺他。提示:在游戏中,让孩子发现自己也能把事情做好,并且还能带领父母一起做,自信不禁油然而生。
9-10月宝宝这个不良习惯,让妈妈烦透了,其实是聪明表现
你要不停捡来捡去,好心烦有没有;吃个饭开始用手抓来抓去,满脸满饭桌都是,一顿饭下来全身全脸都脏啦,还要清洗。
这个时候妈妈不要责怪宝宝,主要是宝宝到了一定月龄,宝宝手脚,大脑协调能力发育结果,说明宝宝发育良好,开始探索周围世界,表示好奇,正是宝宝高智力,聪明表现。这个时候不要打扰宝宝,随他去,不要吵他,会阻碍宝宝智力发育的。
面对宝宝出现这样情况该怎办?给宝宝准备耐摔东西妈妈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积木,毛绒玩具,小皮球这类玩具。这样宝宝摔时候不会损害,也不会让宝宝手指受伤,宝宝玩起来也会比较感兴趣。但是妈妈要注意宝宝,不要让宝宝往嘴里塞。
不要捡回来给宝宝宝宝把自己玩去扔出去时候,不要给他捡回来。要让宝宝在妈妈视线内,让宝宝自由玩耍。这样宝宝就会爬向自己玩具,可以自己探索世界,玩累了,玩厌倦时候,宝宝自然就不愿意扔东西了。妈妈要是捡来给宝宝,宝宝就会不断扔来扔去,还会阻碍宝宝探索。
注意宝宝情绪妈妈要注意宝宝情绪,如果宝宝扔东西时候表现出不高兴情绪,可能是要引起妈妈注意,需要一个人一起玩。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多陪陪宝宝,等到玩的开心时候再让宝宝自己玩,这样会让宝宝获得足够安全感,有助于成长和发育的。
两岁内宝宝让人烦的行为有哪些
宝宝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行为会让宝爸宝妈们烦恼。那么问题来了,两岁内宝宝让人烦的行为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经常有妈妈在后台吐槽,说自己家孩子越大越难带,简直就是个小恶魔,烦人,太烦人了,每次吃饭的时候乱抓乱拿,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整天在家里搞破坏,一眼没看到沙发上就是一片狼藉,地板上乱七八糟,每天都要无数次默默告诉自己孩子是亲生的,不能扔。但是,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想揍人的洪荒之力。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变聪明的举动,只要挺过去,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孩子2岁内有这几个烦人举动,是在偷偷变聪明,妈妈再烦也要挺住。
吃饭的时候各种不老实
很多妈妈都说,孩子刚上桌吃饭的时候,每次简直就要崩溃的节奏。明明他自己还不会用勺子,筷子,但看到大人用,自己非要拿着餐具乱戳,乱搅,有时甚至直接上手抓,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整个餐桌上一片狼藉,家长主动喂他吃,孩子还不乐意。
相信每位家长看到孩子餐桌上这些烦人举动,都会觉得难以忍受吧。但是在家长眼里难以忍受的举动,对孩子来说却是智力发育,变聪明的一个过程。孩子1岁半左右开始吃大人饭,和大人们一起用餐,他渴望着去模仿,去学习,所以他用自己的手去感受餐具,去感受食物的样子,这都无形中促进孩子手部精细动作,大脑的发育。
在家里搞破坏
孩子可怕的2岁就在于,孩子就是在家里各种搞破坏,刚整理好的玩具,被他弄得七零八落,地板上墙壁上被他各种涂鸦,所有的东西都想撕,只有孩子能够得着的东西,总逃不过他的魔爪,妈妈整天帮孩子“打扫战场”。
其实,搞破坏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家长不要不耐烦。2岁左右的孩子,对这个世界越来越好奇,同时他的大脑也在快速发育,孩子想快速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他就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不同的事物,搞破坏也是孩子认识事物的一种途径,这是孩子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进步,这样孩子当然在偷偷的变聪明了。
宝宝这三种行为是在偷偷变聪明,妈妈可不要打断他
宝宝的世界和成人有所不同,有时候宝宝很多行为都让父母无法理解,例如宝宝为什么这么喜欢边吃边玩,为什么这么喜欢玩等等,而这很大因素是家长不懂得用宝宝的眼光去看事情。
有时候家长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短见而耽误宝宝智力的发育,就例如下面这三种的行为,就很容易会被家长误解。
吃手
宝宝刚开始探索这个世界,主要依靠的就是各种感觉器官,而随着宝宝的发育,手指就是他探索的主要对象。
一般情况下,宝宝两三个月就开始出现吃手指的行为,妈妈可以不要随意打断哦,婴儿时期吮吸手指是婴儿智力发展的一个信号,是婴儿进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协调准备阶段的标志之一。
需要妈妈注意的是,保持宝宝小手的干净,保持宝宝口唇周围清洁干燥以免发生湿疹。如果宝宝吃手过于频繁的话,妈妈可以让他玩玩具或者按摩、摆动他的小手,适当转移下他的注意力。
Tips:如果宝宝三四岁还总是喜欢吃手的话,妈妈就需要干涉,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需要及时改正。
认生
“认生的宝宝更聪明”,不少人都是如此评价的,其实认生是宝宝心智发育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他已经开始有了明确的亲疏关系,因此才会对陌上人很排斥、警惕。
在认生这件事情上,每个宝宝开始的年龄不同,有的三个月就开始,有的一岁多才会有反应,这都属于阶段性的行为,不需要焦虑,主要是看你采取哪种方式去应对,这将影响到宝宝将来的行为走向。
对于宝宝认生,家长不可因噎废食,适当带宝宝出去串门、游乐场,让他多适应陌生环境。对于2~3岁仍怕生的宝宝,家长可以经常带宝宝去游乐场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如果宝宝可以自然的和别人打招呼、问话,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称赞。
撕东西
这是妈妈们最讨厌宝宝做的事情,家里的杂志、纸巾就不敢让宝宝看到,否则下场绝对是一片狼藉。据了解80%的宝宝都爱听撕纸的声音,对于他们而言,撕东西绝对是锻炼大脑的好方式,因为这个过程需要大脑的指挥,还有两只手的完美配合。
妈妈可以不要随便打断宝宝的乐趣,如果妈妈害怕宝宝乱撕东西的话,不妨给他准备些没有字的干净纸巾,既锻炼了脑力,也不会危害健康。
为何说行为是无声的胎教
准妈妈的行为也是一种胎教,只不过它是一种无声的胎教。准妈妈的行为通过信息传递可以影响到胎儿。
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内就应该接受母亲言行的感化,因此要求妇女在怀胎时应该清心养性,恪守礼仪,循规蹈矩,品行端正,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
周文王的母亲怀孕时特别注意胎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坐立端正。明代一位医生也认为:“妊娠以后,则需行坐端正,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视恶事。如此则生子福寿敦厚、忠孝贤明,否则生子鄙贱不寿、愚顽透顶。”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梅边尼克用30余年的时间,专门从事犯罪和家庭成员关系的研究。在他对1447名丹麦男性的研究中发现,如果父母是清白公民,子女成为经济罪犯的比率为13.5%;而如果父母是经济罪犯,其宝宝成为经济罪犯的可能性高达20%~24.5%。
华盛顿大学医院的精神病科医生罗伯·克洛宁格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在大量调查后,克洛宁格提出一份报告,认为如果父母是罪犯,男孩出生后即使给别人养育,长大后比起亲生父母并非罪犯的人来说,犯罪的可能性要高4倍左右。他还发现,如果父母其中一位是经济罪犯,那么他们的儿子很可能也成为经济罪犯;不过,女儿却并不是这样。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女儿往往患有头痛之类的毛病。
从以上事例说明:父母尤其是准妈妈行为的好坏会影响胎儿甚至胎儿未来一生的行为。
孩子任何不可爱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呼唤爱
在孩子闹别扭、做错事的时候,很多父母往往给出的第一反应是生气、指责甚至是打骂;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和关怀。昨天去接涵涵放学,有个小孩在那里玩不倒翁,另一个过去一把抢了过来。被抢的那个孩子,也许是因为玩的正起劲,却事发突然,一下子大哭起来。而抢东西的那个孩子也有点不知所措,能看得出他眼神里的慌乱与恐惧。
被抢的小孩家长就在旁边,事发后,他过去一边替孩子擦眼泪,一边说:“没关系,别哭了,他是跟你玩儿呢!”
抢东西的小孩家长也跑过来,抓住自己的孩子,恶狠狠地吼着说:“你怎么就这么喜欢抢别人玩具?说过多少遍不能抢,你咋就不听?”
这个家长无疑犯了两个错误:①给孩子贴标签;②急着推卸责任,娃这样不是我没教,而是教不会。
从这个孩子抢完东西后,慌乱的眼神里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富有攻击性的孩子,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去跟别人沟通,去拿到自己想要玩的玩具。或者是物权所有意识不明确,他觉得所有的东西,只要他想要就可以随便拿来玩。
我们做父母的,这个时候应该引导孩子如何去正确地与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斥责,这样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如果那个母亲遇到这件事,第一反应不是给孩子贴爱抢东西的标签,而是理解并接纳自己的孩子,然后替孩子给对方道歉,抱着他,传达一个:孩子,不要怕,即使你做的不对,妈妈也不会不要你,不爱你的信息,接着告诉孩子咱应该如何如何去拿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并且也要有能够接受别人拒绝的承受力,因为被拒绝本来就是最常见的事。
而另一个被抢孩子的家长,也应该抱着孩子说:“宝宝东西突然被抢所以哭是吧?那位哥哥他只是想玩却不知道怎么跟你说,他不是故意的哦,你看咱要不要原谅他?”
孩子哭,是因为受了委屈,她渴望被理解,被共情,被关注,被爱。所以我们要对孩子说的不是没关系,因为对她来说很有关系。我们要共情,让她知道“我理解你为什么哭?”同时告诉他究竟发生了什么,然后启发他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一想,有时候你的委屈其实没那么大。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发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不是让娃积压在心里,也同时引导孩子受得起委屈。
早上,我正在写文章,听见涵涵爸又跟涵同学在那边争辩。眼看就要迟到了,我赶紧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原来爸爸拿了一条粉色小熊的裤子,涵涵说不漂亮,不要穿。
爸爸说:“漂亮,很漂亮,那你这样的话,我以后不给你买石榴了,你吃石头去!”
我走过去说:“涵涵不是最喜欢粉色吗?为啥不穿这个裤子呢?”
涵涵说:“我不喜欢那个小熊!”
我说:“哦,是吗,看你的毛衣上也有好多小熊啊,听说集齐100个小熊就会很有力量,说不定就有魔法了呢!”
涵涵最近看《芝麻街》喜欢上了会变魔法的艾比,整天戴着我给她买的蝴蝶翅膀,拿着仙女魔法棒要变魔法,奈何自己功力不够。一听我这么说,立马高高兴兴地把裤子穿上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跟我们反着来,不是因为她真的不喜欢,而是要争那份自主权。所以就算涵涵爸说一天的“漂亮”,涵涵仍然会坚持说“不漂亮”。因为她见不得这么小的事,都要受制于人。她需要的只是一个穿那条裤子的理由而已。
不要觉得有魔法呀什么的是哄骗孩子,不是的,就像圣诞老人一样,孩子大了自然会明白这些是不存在的,这跟歪曲真理,灌输错误的知识,不一样。
周六的早上,我要去上课,做完工作后剩下的时间已不多,可涵涵抱着我死活不让走。
奶奶跑过来又开始给涵涵讲大道理,越讲涵涵哭的越厉害。我蹲下来,抱着她说:“宝贝,妈妈只是和你分开一下下,等五点的时候,我就回来啦,而且告诉你个好消息,这周日妈妈不上课哦,咱可以一起出去玩呢,你想想咱去哪里好呢?”
涵涵把我放开说:“妈妈,那你抱我一下再走好吗?”
我说:“当然可以呀,妈妈还想亲你一下呢!”
亲完抱完后,我俩愉快地分开了。
所以,孩子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通情达理,胡搅蛮缠,她只是怕跟妈妈分开,好不容易熬到周六了,妈妈还要去上课,她心里不舒服而已。
她需要我们去用爱来抚慰一下,而不是发一顿火,讲一通大道理,这样既浪费时间,又解决不了问题,还给彼此带来一大堆不良情绪。
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就像咱有时候用无理取闹,来呼唤老公的理解和哄一哄一样。孩子在最不可爱的时候,他希望我能够给他们爱,而不是告诉他们:你错了。
孩子做错事情,本身就是紧张而害怕的,为什么一定要逼他们立刻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呢?孩子在缺爱与无助的时候,本来就内心慌乱而恐惧,为什么一定要把他推的更远呢?
其实,只要能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允许和爱,孩子自然会调整所谓的偏差行为。孩子来到我们的身边,不是让我们给他灌输大道理的,那些道理需要我们引导他自己去体会。
你变了,孩子就会跟着改变,孩子所有的不良行为,根源都在父母那里。不要推卸责任,不要在孩子最需要爱的时候,把他推的很远,那样他会更不可爱!
这些行为只是宝宝胆小吗?家长要小心了
以下这些这些行为只是宝宝胆小吗?比如我家宝宝好怕生啊,陌生人几乎都不能碰她,一碰就哇哇大哭,怎么办啊?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宝宝这些行为是否真的只是宝宝胆小吗?
我家那个娃子哦,硬是粘人的很,片刻离不得我,也不要她爸碰我,一碰就惊叫唤,恼火的很!
我家那个宝噢,特别怕打针,现在说什么也不打针了,别说打针,去医院看见白衣服的医生,就开始嚎,整层楼都听见!
看到这些情况,心里也是着急的慌,都说宝宝是人间可爱的天使,但是老是因为胆小耍横闹腾的宝宝,可是真的可爱不起来了。除了怕生、粘人、怕打针,还有怕敲门、怕打雷、怕闪电、怕黑,这些都是宝宝胆小的典型行为。
这些行为只是宝宝胆小吗?
宝宝第一次接触一些事物,因为有陌生感而表现出害羞,慢热等情绪是正常的,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宝宝性格一部分来自于遗传,而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家长作为宝宝的第一任教师,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多数宝宝表现出来的胆小怕生,一部分原因就来源于家长的以下行为!
家长经常玩消失
宝宝对于身边的人会有强烈的依赖感,这是一种本能。每当家长出门上班或是工作出差需要出行一段时间时,就会遇上宝宝嚎啕大哭,这在每个家庭都会遇上。而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宝宝大哭,直接选择宝宝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离开,而等宝宝醒过来才发现父母不见了,久而久之,宝宝会变得非常敏感胆小。
家长无意的恐吓
家长工作忙活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已经是精疲力竭,只想倒头大睡。而宝宝新陈代谢快,精力很旺盛,为了让宝宝少点闹腾,有的家长就会想出这样的妙计:再不睡觉,大灰狼就会来抓你!再不睡觉,熊家婆就会来找你!其实这些恐吓的信号,不仅不能让宝宝快速的睡去,还会让宝宝产生怕黑的情节。
家长脾气暴躁
宝宝在暴力、打骂的环境下,特别是家长经常吵架的情况,对于不谙世事的宝宝,这是一种特差的情绪体验,而坏的东西特别容易记忆深刻,这种消极情绪体验一次次的在宝宝脑海里加深,对于幼小的宝宝可能出现的是胆小怕事,而长大后,更可能出现暴力倾向。
家长缺少鼓励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有种态度相当重要,那就是自信。自信的宝宝表现出来的是学习能力强、乐于分享。而自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获得别人的鼓励赞赏,积累的一种情绪体验,比如搭个积木、做个开卡车的小游戏,都是帮宝宝积累自信的好办法。
家长过分溺爱
中国有句古话:物极必反,同样应验在宝宝身上。家长的过分溺爱会让宝宝产生一种错觉:所有的问题都有家长来抗,家长是自己唯一的保护伞,从心理上形成这样的依赖,行为上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所以宝宝在一些突发情况下表现出胆小也就不足为奇了。
胆小可能是很多宝宝都会遇上的问题,而父母的以上行为直接放大了宝宝的胆小性格,导致宝宝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对宝宝的爱不仅是吃喝拉撒,性格引导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家长们不能一味的溺爱,需要的是用心陪伴,健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