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粮食坏习惯童话故事

2021-06-19 浪费粮食坏习惯童话故事 胎教早教故事 好孩子小学入学早准备

父母的12个坏习惯影响孩子一生,早看早受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还不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和错的时候,需要我们来告诉他。

而父母自己呢?是否遵守了人生和道德的准则?是否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给了孩子错误的引导?以下12条,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知道。

坏习惯1:不耐烦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4岁的女儿不是时候地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坏习惯2:不关心

每天你下班回到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女儿:“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一边问,一边就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者看报纸。

提醒:我们的行为好像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你的答案,我现在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赶紧准备好晚饭,或整理好房间、看完今天的报纸。”这种做法只能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个令人又惊又气的答案:“没什么”,“凑合”,或者“还行吧”。于是,孩子从我们身上学会敷衍别人。

坏习惯3:太“大方”

你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儿子却很大方,他要奥特曼、要超人都照给不误,也不叫他节省。你想:独生子女社会,不就是为了一个孩子吗?

提醒: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怎么能体会到挣钱的辛苦呢?

坏习惯4:不认错

你儿子为争夺玩具而跟别的小朋友吵架,你罚孩子一星期不许玩玩具。几天后,你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惩罚有些过重了,可是你想:“父母言行要前后一致”,于是说服自己,不想把自己的话收回。

提醒:我们犯了错误,拒不认错,孩子也跟着一错到底。

坏习惯5:不娱乐

晚饭后,女儿吵着要你给她讲故事,可你总是不停地忙着其他的事情:整理房间;回复邮件或者查看一些信息;刚要坐下讲故事,忽然又有什么事情要去处理了。

提醒:我们的行为举止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家庭中只有家务没有游戏,为了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和生活,必须一星期7天每天24小时无休止地工作。

坏习惯6:爱争执

你和儿子排队在超市等着付款,一位妇女插队站在了你的前面,你要求她到后面排队去,但是她对你的话置之不理,于是你提高嗓门,与她理论,最后争吵了起来。

提醒:我们的做法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好办法,你就会经常看到孩子为了争抢玩具而与小朋友吵架或者打架。

坏习惯7:撒谎、推托

你是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老师请你帮忙写几篇小文章用在园报上,可是你一直很忙,截稿前一天还不能完成这几篇文章。这时候,你打电话给老师,告诉她你病了,让她再找其他家长来写。

提醒:没有尝试就先退缩,那么,我们平时告诉孩子要“说到做到,决不食言”的光辉形象就毁于一旦,孩子学会了把许诺抛之脑后,靠撒谎而使自己轻易推脱。

坏习惯8:乱丢东西

你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妻子会把你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收拾好,从来不需要你操心。

提醒:这样,孩子也会养成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的习惯。

坏习惯9:言行不一

你在家总是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

提醒:我们说一套,做一套,对于一个没有形成适当的道德感的孩子,当他长大后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种种诱惑时,很难有定力守护好自己。

坏习惯10:连骗带吓

女儿吵着要买芭比娃娃,你想制止她,就连骗带吓说:“不听话,警察来抓你了”,“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提醒:当孩子证明“自己被骗了”,以后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话了……

坏习惯11:过分爱护

你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6岁的儿子钻进来想帮忙,你赶紧把孩子推出厨房:“去去去,小孩子不要‘多管闲事’,一边呆着去。”

提醒:我们对孩子的“爱护”,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事。

坏习惯12:压抑能动性

5岁的儿子试图拆开一只闹钟看个究竟,你不禁勃然大怒:“小孩子懂什么?不准乱动!”

提醒:我们想让孩子知道哪些该做、可做,哪些不该做,可是,简单说“不”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到那时悔之晚矣!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因此,要想孩子身心健康、成龙成凤,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杜绝或减少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

编辑推荐

孩子的6个坏习惯影响交朋友


宝宝会采用的交往方式和爸妈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怎么样才能让宝宝受欢迎呢?这就要爸妈平时多多示范交往的技巧,教宝宝使用礼貌用语,教宝宝友爱同伴,多多分享,更重要的是要放手让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演练,学会自己解决交往中发生的问题。

这样做不利于宝宝发展同伴交往哦

和同伴的交往必须要在实践中才能发展起来,与其他宝宝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要慢慢让宝宝学会自己处理。包办代劳,事事为宝宝出头,是不可能让宝宝学到交往技能的哦。

不想让宝宝吃亏,于是教宝宝怎么霸道,暂时是不吃亏了,可长久以往只会让宝宝陷入被其他宝宝“孤立”的境地,得不到来自其他宝宝的友爱之情,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小环境里,性格只会变孤僻哦。

1.因为玩玩具发生“争议”,对方爷爷竟然过来推了宝宝一把

带宝宝去公园时,碰到一位爷爷也带孙子在玩。他要玩我家宝宝的玩具,宝宝很大方就给了他。宝宝也想玩他的玩具,可他不给,宝宝就“抢”了,两个小孩就抱在一起打。没想到对方爷爷马上就跑过来帮忙了,宝宝被爷爷推得摔了一大跤,这个爷爷还骂我家宝宝,说她没教养。我家宝宝倒还摔得很开心,还以为是在玩呢。

2.没有危险的话,请让宝宝自己处理

作为家长总担心自家宝宝受欺负,殊不知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还比较差的小宝宝来说,相互间的肢体语言正是他们的交流方法呢。除非会发生危险,大人最好不要干涉,这本来就是两个宝宝间的游戏,要让宝宝自己进行“交流”。如果事事都要插手并不利于宝宝社交能力的发展,让宝宝变得依赖,到很大了也不会自己处理和同伴之间的交往问题,这会影响宝宝自信心的建立。

3.对方妈妈竟然帮自家宝宝抢我家宝宝正在玩的东西

很多小朋友在儿童乐园里玩,我就在很远的地方看宝宝怎么玩,结果就有一个妈妈看到我家宝宝小,似乎又没人管着,就抢她玩的,给自己的宝宝玩。我家宝宝就自己玩别的去了。

看到一些妈妈,明明自家宝宝做得不对,欺负其他宝宝,也不进行批评,根本无动于衷。

宝宝不小心被别人碰了一下,妈妈就说是别人故意碰的,大呼小叫的,这样霸道,宝宝会有样学样,根本不能学会宽容别人。

4.从长远看“霸道”宝宝吃亏更大

如果宝宝受到欺负,教宝宝忍让、不用理睬,这一来可以躲开“小霸王”避免受到伤害,二来也可以培养宝宝谦让、宽容的品质。大一点的宝宝,要教他为自己据理力争,一味退缩也对宝宝健康成长不利,变得胆小怕事。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教宝宝告诉对方宝宝“我正在玩,玩好我给你玩,好不好?”或者“这次我让你。但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玩游戏应该要排队的。”听到宝宝说这样的话对方妈妈也会脸红吧。培养一个“小霸王”虽然占了眼前的便宜,从长远看是很不利的,宝宝只会越来越自私,并且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待在一个被其他小朋友孤立的环境中也是很痛苦的。

5.过分维护甚至包庇自家宝宝,认为宝宝天下无双,对其他人出言不逊

我家爷爷就是的,老是说人家小孩难看,我家宝宝最好看最白。有次宝宝生病了,他就说宝宝不生病,让其他小朋友生病去。

有次搞六一活动,宝宝爬得老高,另一个同学要跟她学,我就说了一句,当心摔跤。人家外婆就不乐意了:“就你家孩子行,我家孩子爬就会摔倒。”。

我家外婆也很虚荣的,老是要宝宝在其他人面前“表演”念诗什么的,我觉得这样会让宝宝有压力的,万一背不出怎么办,以后也不愿学了。

6.唯我独尊,只会让宝宝不合群

家长自视甚高,宝宝自然也目空一切,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是非观念,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无法和其他宝宝合作,不仅不会懂得如何关爱他人,更谈不上尊重别人、帮助别人了。久而久之,宝宝不但就会觉得自己比其他小朋友优越,其他宝宝也不会喜欢跟他玩,最终导致宝宝不合群、性格孤僻。另外,家人太过宠爱也会让宝宝有压力,害怕达不到家人期望而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

小学生养成这几个习惯,受益一辈子!


四个学习好习惯

1、预习、复习习惯

孩子在每天学习新内容之前进行预习,把难懂的知识点记下来,这样就能带着疑问去听老师讲课了,而集中精力听自己不懂的地方,就会更加容易理解难点。

同时,预习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这样孩子在学习其他东西时,也会比其他人更快掌握要点。

课堂上的40分钟,根本就不足以让孩子对学到的知识消化透彻,所以,课后复习就能够帮助孩子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能够及时发现没有掌握的问题,找出学习盲点,及时解决问题,不留疑问。

2、认真听课的习惯

孩子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时间就是课堂时间。一节课下来,不能保证孩子一直都注意力集中,所以课前预习找出难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偶尔走一下神在所难免,但不要养成长时间走神的习惯,还是要尽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课堂上积极举手,在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自己别干坐在那里,可以想象成是自己在回答老师问题,在脑袋里想出问题的答案。

3、检查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检验孩子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白天学习的知识,通过写作业再加强巩固一下,使之逐渐内化为技能。

写作业时,字迹清楚、书面干净是基本,一定不能养成拖拉的习惯,当天的作业就要当天完成,老师一般不会留太多作业,如果出现孩子熬夜写作业的情况,那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孩子做作业时走神了。

写完作业后,让孩子自己检查一遍,但家长最好在旁边一起看。因为孩子有可能糊弄的看一遍就过去了,根本不会用心检查,这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家长在一旁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给出暗示,引导孩子发现错误,但不要明指出。

4、课外阅读的习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想提高学习成绩,首先要学会读书。

让孩子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不但能够开阔孩子视野,丰富知识,还能够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对语文成绩的提高大有帮助。

三个做人好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像穿衣服、叠被子这种小事,孩子理应自己完成,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前一晚上完成作业后,自己将课桌收拾干净,把第二天要用的书和文具都装好;像袜子、内裤这样的小件衣物,孩子可以自己清洗;还可以帮助妈妈刷刷碗,做做家务。

别看孩子小,但要让他觉得自己能行!

2、诚实最重要

家长可以宽容孩子一时的犯错,但不能宽容孩子为了找借口而撒谎。撒谎不但是一种欺骗,而且是懦弱的表现!

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勇敢去面对,不要撒谎去逃避问题。

3、懂礼貌

“人”字的结构就是一撇一捺,是相互支撑的,谁也别想一个人办成什么事,所以与人为善显得尤为重要。

告诉孩子,平时见到长辈要主动开口打招呼,得到别人的帮助后要感谢,给别人添麻烦了要表达自己的歉意……

或许这些都是小细节,可当礼貌成为一种习惯,走到哪里都能彬彬有礼,以礼相待的人一定会深受欢迎,拥有这种习惯的人更容易成功。

家长要做孩子时间的管理者

在习惯养成的初期,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很重要。

你要让他知道有哪些时间段是可以利用并且被安排的;其次,让孩子对时间的长短有概念,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让他先预估一下完成这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再将每件事对应到不同的时间段里去。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肯定判断不准,家长要给予孩子鼓励,等孩子能够准确判断时间了,也就是孩子习惯养成的时候了。

都说家长不要太干涉孩子的行为,但在习惯养成期间,请家长一定要起到监督作用。

在发现孩子在他安排好的时间段内没有完成任务时,家长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并提醒孩子在下次做计划时记得修改时间。

孩子的自制力毕竟有限,很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东西吸引注意力,而家长的监督则能够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3个习惯,家长从小就要培养


看过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换句话说,也就是习惯可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小时候是一个人的起步阶段,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期。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应该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就算孩子再不愿意,也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这3个习惯,对孩子以后好处多多。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一定要培养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例如:自己的袜子自己穿,自己洗;自己选择上学时穿的衣服,自己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遇到事情可以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让孩子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孩子的人生要靠自己走,所以让他在很小的时候,有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当有一天父母放手的时候,孩子可以更快的适应社会。

2、参与家务劳动,培养责任感

父母要试着让孩子从小就参与到家务活动中,家长可以在每次大扫除中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家庭有什么决策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这样很容易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父母不要想着孩子都是无知的,恨不得什么都替孩子一手包揽,这样只会让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

3、有规律的生活

从小培养孩子规律的生活习惯,比如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几点做作业,几点阅读,几点睡觉等。这些看似是平常的小事,但坚持下来并不容易。但是如果孩子真的习惯了这样规律的生活,不仅对孩子的身体有好处,而且这样的孩子以后做任何事都会自发地制定计划,而且比较有耐力。

这3个习惯,你家孩子有吗?

父母不重视孩子“臭美”,会影响孩子一生


上个星期天和圆圆一起逛街的时候,爸爸看好了两双很漂亮的鞋子,准备给圆圆买下来。可是妈妈看了之后,感觉这两双鞋子都太过于花哨了,而且上面还有蝴蝶结,颜色也十分的粉嫩,太过于“女性化”,还是简单一点为好。这时候圆圆就不乐意了,尤其是对其中一双带着米老鼠图形的鞋子是爱不释手。最后妈妈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硬是拉着圆圆离开了,鞋子也没有买成,气的圆圆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一顿哭。

这事被身边的闺蜜知道了,几个闺蜜都把妈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暂且不说妈妈自身的顾虑,小女孩这个年龄不正是爱美喜欢新鲜的年龄嘛,粉嫩加上小孩子喜欢的图案造型太正常了,而且本身圆圆就是个女孩嘛,不应该“女性化”吗?最后妈妈感觉到确实自己的审美观太落后了,最后大家总结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小的时候,对于“美”的教育真的是太过于缺乏了。”

观点分析:

其实对于大多数的70和80后来说,小的时候穿戴都是十分简单的。那个时候头上别一个带颜色的卡子,可能都会被父母训斥一顿,会被认为不好好学习,心思放在别处了。在那个年代,喜欢打扮,一般都不会招来父母的赞扬,相反一般都是被批评的。可是时代变了,现在的90、00后,对于美的追求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作为父母也要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这样他们才可以将自己的美展示出来,才可以更合群。

1、孩子爱美,父母需尊重给与多多赞美

对于现在的小孩子,爱美其实很正常的。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谁穿的颜色更好看一点,就会被其他小朋友狠狠的赞扬一番,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因此对于孩子爱美的心态,父母不应该打压,只要孩子是正常的爱美观,不要太过于偏离,一般都不要去刻意的指责,而是要支持。

2、出格的爱美,父母应给予及时开导纠正

不可否认,现实中有一些孩子对于美的追求有点过头了。几个小孩子经常在一起攀比,看看谁穿的好,谁穿的是名牌,谁的爸爸妈妈更有钱。这样的美属于出格的美,需要父母及时给予纠正开导,让孩子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否则等孩子长大之后只会形成一种偏激的审美观,一味的贪求美丽,甚至为了自己所谓的美会付出一切。

其实审美不只是我们常说的穿衣服戴帽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心灵美更是难得。对于孩子的爱美心态,父母应该正确的进行判断,积极的审美观应给予支持,过激的审美观则应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只有做好了这些,孩子才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才会过的更加幸福。

母亲的习惯对胎儿的影响


人们常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些生活习惯是在儿童,其实早在胎儿时期一个人的某些习惯受到母亲本身习惯影响,而潜移默化地继承下来,这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经过科学家实践证明的事实。让我们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来看。

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同样,每个人也又不用的生活习惯。有的人喜欢吃甜的,有的喜欢咸的,养成一种好习惯不容易,同样要改掉一个坏毛病更加不易,一旦养成了一种习惯想改成另一种习惯是很困难的,难道是我们的不够坚定吗?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些生活习惯是在儿童,其实早在胎儿时期一个人的某些习惯在母亲本身习惯影响,而潜移默化地继承下来,这不是哪个人的凭空想象,而是经过科学家实践证明的事实。让我们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来看。

专家们曾对新生儿的睡眠类型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新生儿的睡眠类型是在怀孕后几个月内由母亲的睡眠所决定的。他把孕妇分为早起型和晚睡型两种类型,然后对这些孕妇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早起型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天生就有同妈妈一样的早起习惯。而晚睡型母亲所生的孩子也同其妈妈一样喜欢晚睡。

通过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胎儿出生几个月内,可能和母亲在某些方面就有着共同的节律了。母亲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胎儿的习惯。如果有些母亲本身生活无规律、习惯不良,那么从您怀孕起就要从自身做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才能培养也具有良好习惯的胎儿。

孩子这5个坏习惯不改正,一生就毁了!


朋友圈看到一条短视频,一个看样子也就8、9岁的小男孩,据说因为爷爷不给钱充值游戏,竟挥舞着菜刀要砍爷爷!嘴里还声嘶力竭地喊着“给我钱,给我钱”“你死到别人家”之类狠话。

看到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变成了这样,这一家人肯定也是无比的心寒和无奈。

据说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不在家,小男孩只能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住。为了方便联系,父母就给小男孩买了一部手机。

可是小男孩在有了手机后,却对游戏越来越着迷,还经常跟爷爷要钱去充值。

爷爷奶奶本来就没有多少收入,肯定看不惯孙子这样乱花钱,结果就引起了小男孩的不满,出现了视频里那一幕……

这才多大点年龄,就敢跟爷爷动刀了,真要到了叛逆的青春期,谁还管得了?到了社会上,如果再跟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简直就为祸一方了。

如果一个这样的人生活在我们附近、流荡在孩子的学校附近,想想都觉得可怕。

其实,因为某些父母的过度宠爱、教育无能而养出的“白眼狼”,远不止这一个。

前段时间,有网友在广州某医院拍到,一个男孩因为妈妈不让玩手机,就抬腿狠狠地飞踹自己的妈妈。虽然旁边的奶奶试图劝阻,可男孩仍不依不饶,短短几秒钟里踹了5脚!

有人对孩子的行为非常气愤:“这样的孩子不打断腿,难道留着过年吗?”

不过也有人觉得,视频中的妈妈自作自受:“养不教,父母之过!你看画面中妈妈和奶奶的反应,被孩子踢竟然没表现出愤怒的抗拒,反而是一味地退让、躲闪。

这说明什么?说明孩子这样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可能经常对妈妈撒泼胡闹、拳打脚踢。把孩子惯成这样,难道不是活该吗?!”

对于孩子,每个家庭都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爱与关怀,怕孩子冻着饿着、怕孩子被欺负、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受苦……我们以为,只要给孩子足够多的爱与呵护,他就能健康成长。

可是俗话说得好:“惯子如杀子!”在父母毫无原则的娇惯、袒护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就“跑偏了”。

小时被宠坏,大了成祸害!如果孩子有下面这些表现,父母们就需要反思一下了:

1.重度沉迷手机游戏

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一方面会损伤视力,总是低头也会影响颈椎、脊柱发育;另一方面,沉迷于虚拟世界,容易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暴躁、冲动、易怒,那个拿着菜刀砍爷爷的小男孩,就是这种情况。

其实孩子接触手机、电脑,总体来说算是一件好事,无论对学习、交友还是人身安全都非常有帮助。

但问题是,如何区分正常使用手机跟“重度沉迷”呢?

中科院陈琦老师,在“家长必读讲堂”做分享时,曾提到过一个判断方法:

“当你觉得孩子已经玩了太长时间游戏,把手机从孩子手里要过来时,如果他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抵触,甚至冲你发火,基本上就算比较严重的沉迷了。

有些孩子在手机被收走后,会表现出注意力涣散、不集中,喊他吃饭都没精打采,也有可能是沉迷,因为他还在沉浸刚才游戏的情节里无法自拔。”

有统计显示,经常参加游泳、打球、围棋、舞蹈等健康锻炼的孩子,沉迷手机的几率非常小。所以,让孩子摆脱手机的最好办法,就是分散孩子精力,趁着暑假陪孩子出去走走,或者报几个兴趣班,培养几个健康的爱好。

另外,如果你之前从没限制过孩子玩手机,现在最好不要突然没收她的手机,这样容易激发孩子的抵触情绪,跟你闹别扭、对着干。一定要循序渐进,慢慢商量着来。

2.要挟父母

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学会了跟父母谈条件:“妈妈,我要是得个小红花,你给我买个冰淇淋行不行?”“妈妈,我要是跑个第一,你带我去吃披萨行不行?”

这其实不算坏事,最起码孩子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取想要的东西。

但是,有些孩子在想要一个东西时,首先想到的不是用自己的努力去交换,而是耍脾气、威胁父母:“不让我看电视,我就把饭倒地上!”“不给我买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机!”……这就成了无理取闹的“强盗逻辑”了,我才不跟你讲什么道理,反正你就得满足我!

如果孩子用这种手段用惯了,尝到了甜头,那你的任何教育都没意义了,因为他根本不会听。

所以说,如果你家孩子有这种苗头,你最好反思一下:是不是经常轻易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是不是经常用物质奖励诱惑孩子做一些事情呢?

3.使唤爷爷奶奶

我女儿班里的很多孩子,平时都是爷爷奶奶负责接送的。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能听见孩子对老人吆三喝四:“哎呀,都迟到了!你怎么不早喊我!”“奶奶,你怎么忘了给我装水杯呀?你糊涂了么?”

养孩子总是“隔代亲”,所以老人们一般舍不得对孩子动粗,总是百依百顺。但是这也使得孩子的骄纵情绪急剧膨胀,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别人对自己好那是理所应当的。

这样的孩子,目无尊长,对长辈毫无敬畏之心,越长大越难管教。

而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基本不怎么孝敬父母。他小时候怎么对待爷爷奶奶,将来也会怎么对待年迈的父母。

4.对外人发脾气

从小孩子会说“我”这个词开始,他的“自我意识”就慢慢建立起来了,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见到吃的就要、见到玩具就抢,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开始发脾气,哭闹、打滚。

虽然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点任性、难缠,但是大多数孩子也仅仅是“窝里横”而已,在外面还是比较规矩、老实的。

但是,如果你发现孩子对外人都耍脾气、无理取闹的话,就要注意了,这表示孩子的“自我中心”有点过度膨胀了,有点越界了。

这时候,父母就该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对孩子有些过度纵容。

5.从来不帮忙做家务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眼里没活”的:桌子上明明有洒落的菜汤,却不知道擦一擦;书桌上乱七八糟一堆东西,不知道收拾一下;自己的袜子攒了一堆,就等着妈妈洗……

可是要知道,做家务是培养孩子参与感和责任意识的最好方式。

一个孩子只有通过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起了对家庭的参与感、责任意识,才会觉得自己是家庭一员,才能体谅父母的辛劳,才能变得听话懂事。

宠爱孩子很简单,谁都会,可是把孩子培养得勤快、有责任心、尊重长辈,却是需要大家一起反思和努力的。

浪费粮食坏习惯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