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胎教

2021-06-16 怎么胎教 胎教仪怎么样 怎么进行胎教

宝宝粘人怕生好动怎么办。

家里有个粘人怕生好动的宝宝该怎么做呢?为什么宝宝会出现粘人怕生的表现呢?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也会面临各式各样的教养难题。

有的孩子很怕生,一与父母分离就哇哇大哭;有的孩子则是无法安静下来,无时无刻都像小火箭冲来冲去。我们请来教养专家解读“黏人、怕生”与“好动、静不下来”孩子行为背后的潜台词,教你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不再一天到晚对孩子吼来吼去!

黏人、怕生,是成长必经历程

一般来说,孩子会出现黏人、怕生的举动,通常与成长过程息息相关。人的视力大概会从6个月开始渐渐成熟,此时宝宝对周遭的人、事、物看得越来越清楚,逐渐可以区分熟人与陌生人(除了醒来可以看到的人,其他人对孩子而言都是陌生人),可能会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孩子一看到陌生人就会钻进父母的怀抱、试图躲藏起来,这种情形差不多会持续半年左右,一直到孩子了解“陌生人没有那么可怕”才会慢慢改善。

除此之外,孩子从8个月开始会出现分离焦虑,1岁3个月是分离焦虑的高峰。宝宝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脑辨别“物体恒存”的能力还不稳定,因此在发现父母离开视力范围时,会觉得“爸爸妈妈消失了”而感到害怕不安。加上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建立自我概念,知道“自己”与“父母”是两个不同个体,一旦与父母分开,就会产生强烈的分离感。

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引发孩子黏人、怕生的行为,那就是进入新环境。新环境有可能是孩子没去过的地方,也可能是孩子不熟悉(去的次数少于3次)的地方。这些地方包括游乐场、亲子馆、儿童摄影棚以及餐厅等。当孩子对这个空间感到陌生、不熟悉,就会黏住父母不放,甚至开始哭闹。

孩子什么时候会出现黏人的举动?

黏人、怕生的孩子通常比较内向,也不大敢尝试新事物,就算家长一再鼓励、催促,仍不愿主动去做。他们通常会在碰到下面几种情境时出现黏人、怕生的举动:

情境1、遇到陌生人。

情境2、和父母分开。

情境3、进入新环境。

过度紧张、搓手,都不是正常表现

虽说黏人、怕生是小孩成长的必经历程,但孩子如果表现得太极端,父母还是要有所警觉。再内向的孩子只要与陌生人相处20分钟以上就会产生熟悉感。倘若孩子与陌生人相处超过20分钟,怕生情况仍未改善;或是出现搓手、用指甲抠手、拔头发、嘴唇发白、脉搏加速等过度紧张、焦虑的表现,最好平时多引导孩子。

面对黏人、怕生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有陌生人焦虑

多带孩子参加活动,或邀请有小朋友的亲朋好友来家中做客,增加孩子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创造愉快的互动氛围,让孩子了解“陌生人是友善的”,进而愿意主动接触陌生人。

如果孩子有分离焦虑

让孩子练习与主要照顾者分离。如果孩子比较黏妈妈,爸爸就要找机会单独带孩子出门。刚开始的分离时间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之后再慢慢拉长时间。这个训练的重点是让孩子建立物体恒存的概念,让孩子知道即使离开主要照顾者一段时间,主要照顾者也不会消失不见。

如果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

带孩子参加团体活动或到外面游玩时,最好提早10~20分钟出发,让孩子先到现场熟悉环境,孩子的情绪会比较稳定。千万不要在所有人都到场后才带孩子进入环境,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外来者”而感到害怕。到新环境时记得随身携带孩子常用的物品,比如布娃娃、小汽车等,孩子有熟悉的东西相伴,情绪波动比较不会这么大。

爸妈注意!常见错误管教行为:

NG行为1、对孩子说“这很简单啊,去做就好了!”

父母常常会以成人的角度要求孩子“Dosomething”。但成人觉得没什么、很简单的事,对内向的孩子而言却是巨大的挑战。当孩子当下无法做出父母要求的行为,这种指令就会变成沉重的压力,使孩子变得更加退缩。

专家建议…

如果孩子的个性较内向、退缩,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做不到的事,特别是用这种无所谓的语气。此时应该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孩子尝试,耐心等待孩子跨出第一步。

NG行为2、让孩子频繁且长时间接触陌生人

前面说过,在教养具有“陌生人焦虑”的孩子时,可以多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作客。但在进行这种训练时必须拿捏尺度。如果让孩子太过频繁的接触陌生人,或者硬要孩子与陌生人拥抱、亲吻,反而会让孩子更害怕、退缩。

专家建议…

这种做法在心理行为治疗界称为现场洪水法,即利用现场实境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他所害怕的后果不会发生。但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现场洪水法过于强烈,反而会弄巧成拙。无论要让孩子练习与陌生人接触或是练习与主要照顾者分离,都要随时观察孩子的状况。当孩子开始出现焦虑的表现,就要马上停止。

NG行为3、送幼儿园时趁孩子不注意溜走

送孩子去保姆家、小托班、幼儿园常会见到这样的画面;父母其中一人(非主要照顾者)带着孩子和保母或老师聊天,另一人(主要照顾者)趁孩子不注意拔腿就跑。这种无预警落跑的方式常会让孩子的情绪大爆发、哭得更惨。

专家建议…

前面说过,要让孩子与主要照顾者分开需要一段时间练习。如果孩子在送托前就有分离焦虑的情形,可以按照前面的做法练习。分开时记得跟孩子说“byebye/再见”,让孩子知道说“byebye/再见”后会暂时见不到爸爸妈妈,但过一段时间又可以见面,如此孩子会比较安心。

好动宝宝,身体、大脑都动得快!

平常坐公交车、地铁或到餐厅吃饭,总会看到一些孩子到处爬上爬下、大声玩闹,旁边坐着的家长不是大声斥责,就是无奈的直摇头。这种好动、静不下来的孩子往往有几种典型的特质;包括活动量高、做任何事都无法持久、不听从指令,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好奇心很强…等等。他们不仅行为好动,大脑反应也特别快;当周遭事物发生细微改变,例如某人换了新发型、房间摆设变动,他们通常会马上察觉并开始探索,但只会持续一下下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3岁前静不下来是正常现象

不少父母看到小孩整天跑来跑去、没事就动个不停,都会担心孩子得了多动症。但3岁以下好动、静不下来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小孩一出生就会伸展四肢来训练肢体力量与协调性。之后再会翻身、坐、爬、站、走的能力,会开始大量探索周遭环境,此时任何事物都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正因如此,当孩子出现无法专心、动来动去的表现,通常是当下有“其他更需要注意的目标”,并不是病态的注意力不足。

多动症孩子,连睡觉也会翻来覆去

不过,3岁以下的孩子虽然无法长时间静止不动,把注意力放在单一事物或不感兴趣的事物上,经适当引导还是可以遵守规则。如果孩子无论如何都静不下来,甚至出现反抗大人的行为,就可能是多动的征兆。

建立运动习惯,给孩子需要的刺激

教养好动宝宝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运动习惯。建议爸爸妈妈可以每天固定带孩子到公园、广场或亲子馆等公共场地,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尽情的跑、跳、翻滚。等孩子的活动量达标,自然就会安静下来。再来,平常观察孩子偏好的活动方式给予孩子需要的刺激。如果孩子喜欢爬上爬下,代表孩子需要透过改变位置获得刺激,此时可以带孩子玩滑梯或是跳床让孩子获得所需的刺激。最后,安排孩子的生活作息最好动静交替,让孩子交互进行动态和静态活动,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这样才不会让孩子不耐烦。

NG行为1、对孩子说“你给我安静下来!”

许多家长在管教好动宝宝时都会下意识说“你给我静下来!”或“安静一点!不要吵我!”但3岁以下的小小孩听不懂什么叫“安静”,孩子可能会把嘴巴闭上,却不会停止行为(例如在沙发上跳来跳去)。

建议…

管教小小孩应该下达直接且清楚的指令,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他才会改变行为。以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例子,可以跟孩子说“你在沙发上安静的坐会儿”。当孩子持续累积经验,他就会学会从不同经验中区分各种情境的“安静”代表的意思,像在餐桌上安静指的是乖乖吃饭,在课堂上安静指的是乖乖听讲…等等。

NG行为2、用罚站或罚坐限制孩子的活动

不少父母会用罚站或罚坐的方式限制孩子的活动,以为这么做可以逐渐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孩子被限制的时间越长,“解放”后反弹的力道就越大。

建议…

在叫孩子静下来之前,最好先让孩子动个够,孩子充分发泄体力,自然不会有多余力气再活动。

NG行为3、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他不感兴趣的事物上

有些爸爸妈妈会试图训练孩子的专注力,但孩子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大人要求他们注意的事物上并不是专注力不足,而是当下有其他更需要注意的目标。

建议…

要让孩子专心,应该先找出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再让孩子从事相关活动,观察孩子是否可以集中注意力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上。

zj09.com推荐

做胎教宝宝不动怎么办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宝宝的教育愈发的重视起来,一般来说营养支持、合理运动、适当的音乐欣赏就是有效的胎教,胎教的目的是为胎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启发或保护胎儿的潜能,你有看过哪些关于胎教知识的科普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做胎教宝宝不动怎么办”,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做胎教宝宝不动怎么办

胎教时胎儿不动也可以进行胎教,因为胎儿胎动时间并不是固定的。

胎动的次数并非恒定不变,在妊娠28~38周,是胎动活跃的时期,以后稍减弱,直至分娩。孕妇的运动、姿势、情绪以及强声、强光和触摸腹部等,都可引起胎动的变化。

小贴士:因为胎动时间的不定,所以在进行胎教时无论胎儿动不动,都要按照胎教计划进行胎教。当然,胎教计划时间内胎儿有胎动最佳。

2胎动的类型

胎动是指胎儿在子宫腔里的活动冲击到子宫壁的动作。胎儿在子宫内伸手、踢腿、冲击子宫壁,这就是胎动。

孕妇能感觉到的胎动,最初出现在下腹中部,常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1、妊娠早期的胎动

超声所见到的妊娠早期胎动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妊娠7~8周时,可见到胚芽有轻微的波纹状运动;9周左右出现小的抽动;9周后更明显;9~10周之间可见到较强的抽动;10周以后则出现飘动、浮动及跳动等较强的运动。

2、妊娠中期以后的胎动

类型更多,如惊跳、全身运动、孤立的上肢或下肢运动、屈伸头部、转头、转身、伸展、张口、手触脸部及打呃、打哈欠、吸吮、吞咽等。这些运动,在妊娠13~15周达最高峰,17周后逐渐减少。

3、足月后的胎动

接近足月后,尤其是38周以后,较大幅度的全身运动更少,仅能观察到眼的运动、张口、手的活动及呼吸运动等。

胎教的作用

1、受过胎教的宝宝对音乐敏感,有音乐天赋。受过胎教的宝宝一听见音乐就会非常高兴,并随韵律和节奏扭动身体。

2、受过胎教的宝宝学发音较早。受过胎教的婴儿2个月时会发几个元音,4个月时会发几个辅音,5~6个月发出的声音就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

3、受过胎教的宝宝心理行为健康。这些宝宝一般情绪比较稳定,总是乐呵呵的,非常活泼可爱,夜里很少哭闹。爸爸妈妈会觉得宝宝好带,与整天笑呵呵的宝宝在一起,家人也会发现有无限乐趣。

4、受过胎教的宝宝双手的精细运动能力发展良好。手的抓、握、拿、取、拍、打、摇、对击、捏、扣、穿、套等能力强。

5、受过胎教的宝宝运动能力发展很好。他们抬头、翻身、坐、爬、站、走都比较早,而且动作敏捷,协调。

6、受过胎教的宝宝不爱哭。受过胎教的婴儿虽然在饥饿、尿湿和身体不适时也会啼哭,但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停止。另外,受过胎教的婴儿有较强的感应能力,所以,他们听到妈妈的脚步声、说话声便会停止啼哭。最后,受过胎教的宝宝容易养成正常的生活规律,例如在睡觉前播放胎教音乐或妈妈哼唱催眠曲,婴儿就能很快入睡,满月后就基本形成了白天醒、晚上睡的习惯。

人工喂养宝宝厌奶怎么办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会为自己的宝宝安排胎教,多数的准爸妈会采取为宝宝讲故事念儿歌等方式对胎宝宝进行胎教,恰到好处的胎教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和性格至关重要,正确的胎教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人工喂养宝宝厌奶怎么办》,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友:我家女宝差一个星期三个月,出生体重6斤一两,目前11斤2两,身高59厘米。出生到现在一直人工喂养,她的大便从2周期起开始变成深绿色糊状,有奶瓣。胃口一直不好,1个半月时每天奶量近800毫升,一天吃7、8次,但随着吃奶时间间隔加大她每天奶量只有650毫升左右。

现在单次吃奶只有约110毫升,晚上从11点睡到早7点。隔4个小时吃一次。不爱吃奶,每次吃奶见奶瓶就哭,其实已经很饿,只有拍睡迷糊才喝。请问:

1、不知该怎么办,有何好办法让她喝奶多些?

2、大便正常吗,何时才能变成黄色没有奶瓣呢?(排除鹅口疮)

林小军:首先孩子的体重增长是正常的,一般三个月时可达到出生时的两倍左右,孩子拒绝奶瓶可不强迫喂,什么情况下能吃再喂就可以。有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恢复正常。可尝试换另一个品牌的奶粉。首先查找厌奶的原因,1、有无过度喂养,让孩子伤食了。2、此间是否喂过其它异味食物,如果汁、米粉等导致孩子不爱吃原来的奶。3、家庭环境有无变化,如更换抚养人等。大便有奶瓣可服用培菲康、妈咪爱等益生菌类药物。

林小军: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副主任医师,2006年10月退休,具有丰富的儿科临床和儿童保健经验。

本文来自

专家在线聊天

宝宝生气打自己头怎么办


(一)

原因分析:宝宝爱打头是寻求刺激。

开始时可能是偶然碰撞,发现冲击力很刺激,于是慢慢就形成打头的习惯;

解决办法:解决的办法主要是让他的手有事干,让他的注意力分散到其他方面去他就会渐渐不做这个动作了。

(二)

原因分析:语言功能发育得不够完善,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造成的。

解决办法:以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用温和的语调帮助孩子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改正方法等,而不是去责怪他。另外和孩子多沟通,引导孩子用正确的语言去渲泄自己的情绪。当孩子有打自己的行为时,家长可以适当的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这样也可以淡化孩子的这个动作。

(三)

原因分析:可能是孩子在试试自己的小胳膊可以够到多远的

解决办法:大人们可以守候在还身边,帮助孩子运动,告诉孩子一些道理,讲明一些事实,帮助孩子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好奇心。

(四)

原因分析:引起宝宝生气的一种情绪的发泄

解决办法:告诉孩子不能打头部,用另外一种方式引导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可以扔苹果,可以捏东西之类的……

(五)

原因分析:孩子在学着模仿大人们的动作

解决办法:大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学习一些有益的动作;

(六)

原因分析:小孩头部不适,可能有些痒,由于神经发育不太完善,于是表现的不够精准打到头部。

解决办法:发泄宝宝这些问题的时候,大人们可以帮助宝宝挠痒,或者辅助宝宝用正确的方式挠痒,以防宝宝伤到自己。

如果情况严重到以下现象,需要就医:

1.宝宝固定只抓或撞击头部一侧,很可能是耳朵发炎的症兆。

2.超过4岁了还经常自虐且时间很长。

3.孩子猛撞头部已肿胀受伤。

4.有持续性的不自主运动,且出现发展延迟的现象。

【孩子特别粘人的原因】宝宝特别粘人的原因


孩子特别粘人的原因

1、粘人是渴望的表现

粘人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语言。说明宝宝此时心理上有着强烈、急切的心理需要,就好象是在告诉你“我饿了”,喂养正当时,如果妈妈能给予宝宝一切的话,物质重要,爱更重要;如果妈妈没有条件给予宝宝一切,你可以省去其它物质,但在精神上一定要和宝宝沟通、交流,在感情上喂足他,他的未来就是富足的,就会充满希望。

2、越向往独立越粘人

当宝宝初次尝试独立自主的时候,他反而会更加害怕和更需要你的关注,但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且不会持续很久的时间。伴随着孩子成长,他已经能够自己走路、说话,当他遇到自己还不能独立完成事情的时候,他就会粘着父母,寻找安全和保护。这个时候,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关注,并且让他感觉到有安全感,但是不要总抱着他。要尽可能鼓励他自己完成,并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成功。对于孩子的失败,你绝不要表现出失望和生气。

3、粘人宝宝正在成长

大多数宝宝在1岁以后都会经历一个“粘父母”的阶段,尤其是当日常生活中有了变化或周围有陌生人时,他会紧跟着父母,片刻不离。虽然宝宝“适度的粘人”并不是一个坏现象,但是有时父母也很烦。可这表明宝宝发育阶段的一个进步,他开始懂得了这个世界充满了来来往往的人群。此刻的你应该为宝宝感到高兴。

4、家长太宠爱宝宝,长期一个人抚养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父母将他视为掌上明珠,尽管家庭爷爷奶奶可以帮忙带宝宝,但妈妈总希望自己能亲自代,结果过度的宠爱宝宝,造成宝宝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较差。

5、家长不正确的育儿观念所致

很多父母想通过让宝宝暂时离开父母方法来教他独立,但又非常担心他会因为这种分离而不安,父母的想法会很容易被宝宝察觉,这恰恰迎合他粘着父母的需要,也就使他的“粘性”更加增强了。要想把宝宝培养成健康、活泼、具有独立性,父母要改变不正确的养育观念。让他从小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自己说,自己做,自己想。当然,宝宝要成长、要独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人不断不断地鼓励他、指导他,只是不要代替他。

2如何对付粘人的孩子

1、先建立自己坚定应对的心态

父母与孩子分离时,要清楚知道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现在不能和孩子玩,或有充分理由必须离开。不要在心里产生罪恶感,认为孩子哭闹是自己没有给予爱的安全感。

2、试着向孩子诉说自己正要去忙的事

虽然只是一岁大的孩子,但如果常和他说话,他会明白你的意思。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咪正要煮晚餐,你要在娃娃床里玩玩具。等煮好了,我会陪你玩哦!”孩子渐渐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你也确实去做你所说的事,这样可以培养互相信任的感受。

3、养成宝宝个人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时候宝宝黏人都是因为父母长辈的不放手造成的。从宝宝很小的时候就要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归位的习惯,从很小的时候的玩具,到学习以后的文具书本,还有出去玩的时候自己整理自己要带的东西,自己的碗筷自己拿,这些都是让宝宝不粘人要做的功课。

4、养成让宝宝自己走路,不要总抱或者拽着走路的习惯

小孩子喜欢让家长抱,而家长怕孩子丢了就会拽着手溺爱怕孩子丢了,可是有没有想过这样其实也是让宝宝黏人的一个因素呢?所谓的恋母恋父情节亦是由这种过度的爱导致的。

怎么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