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仪好不好
2021-06-11 胎教仪好不好 胎教好不好 幼儿行为心理孩子爱告状的行为到底好不好。
孩子爱告状的行为到底好不好?为什么大部分孩子喜欢告状呢?面对爱告状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呢?接下来看看这篇文章,看看孩子为什么爱告状?
一位二胎妈妈说现在大宝5岁,二宝3岁,只要两个娃从幼儿园回来,家里就没有片刻安宁。两个人经常互相告状,不是哥哥说弟弟抢他的乐高积木,就是弟弟哭诉哥哥欺负他,这位妈妈也被折腾得很心烦,不知道该怎样公平公正地处理兄弟间的争吵,也担心孩子们爱告状会影响他们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
其实不只是多子女家庭中会遇到这些困扰,即便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当他成长到一定阶段,也会出现喜欢告状的现象。
爱打小报告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总是不那么受欢迎,尤其是到了小学,可能会遭到同学的排挤。
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几年前甚至在微博里说“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因为班干部就像是老师的奸细,总爱打小报告。
不过也有人认为孩子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很多事情不知道该怎样处理,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求助大人。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喜欢告状?这种行为到底好不好呢?
3-6的孩子告状的现象特别普遍,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也称为道德实在论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孩子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表现为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他们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孩子爱告状说明他们已经开始有了判断事物对错的标准,有了基础的是非观,这是孩子道德认知发展的表现。
一般来说,孩子告状背后的动机主要有四种:
寻求肯定
有时候孩子们会跟父母或者老师说:
“XX在玩手机”,
“XX刚刚偷吃了一块蛋糕”。
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想要获得大人对自己是非观的肯定,和对自己表现很好的赞扬,他们的潜台词是“我知道玩手机是不对的,我刚刚表现得很好"。
寻求关注
还有一部分孩子喜欢告状,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大人的关注,他们认为当他们向大人告状时,能够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让大人停下在做的事情关注到自己。
寻求帮助
本质上来说,孩子告状是因为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需要大人的帮助和引导。
有时候是他们看到了其他人遭受不公,想要帮助别人,比如有些孩子会说“XX把XX的画给撕坏了”;
有时候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或者被欺负,不知道该怎么办。
寻求发泄
当孩子对某个人产生不满或者愤怒的情绪时,可能会通过告状来发泄和报复。
比如在幼儿园某个小朋友被别人指责不好好排队,当他发现指责他的人开小差的时候,也会向老师告状。
当孩子告状时,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
首先要知道孩子单方面的描述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所以不要急着下判断,或者当审判官分个是非对错。
我一般会先耐心听孩子说完,如果涉及到其他孩子,会想办法把双方都叫过来,听听两个人是怎么说的。
对于告状的孩子不要偏袒也不要指责,因为无论你是家长还是老师,孩子通常是出于信任才会向你“告状”,他相信你会是公正的。
然后我会问问他们自己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一步是很重要的,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情况来决定大人怎样来引导。
为什么最好不要直接干预孩子之间的纷争呢?因为我们最终要培养的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事无巨细都为孩子安排和处理好,只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以后一遇到问题就只会找爸爸妈妈。
那么具体怎样做呢?
比如,两个孩子因为争抢玩具打了起来,其中一个小朋友跑过来告状说另一个人抢他的玩具。
当我们听完双方的描述,对事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就可以问问他们,“现在玩具只有这一个,但是你们两个都想要玩,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如果孩子们自己能想出一些办法,比如“每人玩5分钟,轮流玩”,“石头剪刀布,赢的人先玩”等等,那么大人只需要引导孩子达成一致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孩子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也想不出可以解决的办法,那么大人需要提供的帮助可能会更多。
这也是来自于教育学中很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脚手架”概念,成人的支持和帮助总是取决于孩子的进步,从而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当孩子能够自己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就不会总是告状,依赖父母来解决了。
相关阅读
抱着宝宝睡觉到底好不好?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抱着宝宝睡觉到底好不好?”,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曾有妈妈向我倾诉,说她的宝宝脾气特别大,非要抱着才睡,一放到床上就哭闹。每次都是要抱到孩子睡熟后才能把他放在床上。长期这样下来,好不好呢?
首先呢,抱着宝宝睡觉,宝宝往往会睡得不深,醒后常常显得无精打采,影响睡眠质量;如果宝宝独自躺在舒适的床上睡觉,能睡得更香甜。
抱着宝宝睡觉,由于父母怀里的空间比较狭小,宝宝的身体得不到舒张,身体上四肢的活动要受到限制,不灵活、不自由,全身肌肉得不到休息;宝宝独自睡呢,不但上面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更有利于心肺、骨骼的发育和抵抗力的增强。
还有,抱着睡觉也不利于宝宝吸进新鲜空气,影响宝宝的新陈代谢;还不利于宝宝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综上所述,抱着宝宝入睡,弊还是大于利的。所以,在新生儿的时候就需要给宝宝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尤其当宝宝一哭,父母就抱在怀里哄,时间长了,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不抱不睡的坏习惯了。
假期让宝宝看电视到底好不好?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我们可以通过以辅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假期让宝宝看电视到底好不好?”,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小孩看电视到底好不好?
好,这样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还可以了解国家大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能行吗?谈到历史就滔滔不绝,讲到现代只能低头,所以说多看电视好,这叫两不误。当天的事当天就能知道,还可以对国家更了解,这样长大后才能为国家出力,成为栋梁之才,报效祖国。
不好,看电视会影响我们的视力,而且有些同学有不看新闻,看动画片、连续剧等,影响视力不说,还会使人着迷,漏掉一节也不行,天天想,天天说,时时盼。不仅会让学习下降,还会成为无用之才。
看电视有好也有坏,看是应该看,但是要知道节制!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最近刊登的一份报告指出,父母不让小孩看电视也许是个“错误”,因为调查发现,每天看两个小时电视的学龄前儿童比不看电视的小孩学业表现更为突出。
报告称,年龄在两岁至三岁间的孩子,如果每天看两个小时的电视,那么他们在阅读、算术和词汇上的得分比不看电视的孩子高出10%,因为看电视可以让小孩子增长见闻,学习各种良好的社交和学习技巧,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电视的这种优势会逐渐减弱。对于那些年龄超过4岁的孩子,看电视就不会再对他们的智力开发起到特别大的作用。这些大孩子们如果每周看电视超过16个小时,那么他们的学习表现会不如不看电视的同龄人。
这项研究报告是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儿童发展教授阿莱莎·休斯顿撰写的。
我认为小学生可以多看电视。因为电视可以教我们一些知识,有一些是教育方面的电视,所以我认为可以多看电视。
就拿CCTV—8的节目来说吧,每天都插放“探索、发现”,这就是一个有知识性的节目。而且我们还可以看一些新闻,比如新闻60分、生活在线等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所以,我总结出以下三条:
(1)看电视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
(2)可以提高我们的想象力;
(3)可以了解一些国家大事。
所以,我认为小学生多看电视是比较好的。看电视只要适当的有选择的看,就不会有坏处。
小朋友看电视可以知道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还可以对学习生活上有些提高和加强。就象《大风车》,它可以考考小朋友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些好听的故事。说看电视不好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有的小朋友是个电视迷,每天都在电视机前坐着,很快就会变成近视眼。我建议大家每次最好看一个小时左右,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还有的电视节目对小朋友不益,其中的一些节目小朋友可能会模仿。
看电视有好处也有坏处,只要你每天有计划有节制的看,并且看自己看的懂的节目,那看电视对你来说没有害处了。
首先,我们可以从电视上了解一些好的知识,像《探所奥秘》、《天下》,《世界真奇妙》等节目,都可以帮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它还可以让我们知道在很外面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们的生活和外国人的一样精彩。有了电视,好像我们的整个地球就象一个很小的村庄一样,就象书上说的,我们生活在“地球村”中。有了电视,还可以让枯燥的夜晚变的充满了生趣。换句话说,在我看来不看电视是不怎么好的,因为除了在学校里了解知识,还可以在电视上了解一些其他的知识。如果你不看电视的话,那你就会比那些看电视的人少了许多了解知识的机会,看电视对你的帮助是很大的。。
另外,如果电视不好,为什么还会有人发明电视机,还会有那么多的人学电视的技术和知识,这也证明电视是好东西。大家需要它,它可以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
还有,电视可以让我们更爱我们的国家,象“申奥成功”,“加入WTO”,“中国大使馆被美国人炸了”等等,都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我不但知道了这些消息,还看到了我们国家所有的人都一起高兴,一起生气。这时候,我觉的我和大家是一样的,我们是中国人,这是电视让我知道的。
所以,我觉得有电视是好件事,看电视也是一件好的事情!。
孩子爱撒谎到底是为了什么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爱撒谎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诚实的说谎的孩子,而孩子们也知道说谎的不是好孩子。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来自美国的调查数据表明:全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3岁前就学会了说谎话,到了7岁,98%的孩子都说过谎。
这显然和人们心目中天真纯洁的孩子形象相去甚远,要弄明白这个错位,有必要将孩子说谎的原因、性质和过程稍加梳理。
是有意说谎还是愿望或想像?
诚信,对3~6岁的孩子来说,就是犯了错误敢于承认,不欺骗别人,不对别人失信,不拿别人的东西,捡到东西要交公等。爸爸妈妈要区分出孩子真正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以下的情景。
情景回放1
4岁的菲菲吃早饭时煞有介事地对妈妈说:“昨天,许多小矮人来到我的房间,还有白雪公主,我们玩得开心极了。”
专家点评
菲菲对妈妈讲的事情虽然不可能发生,但它与我们所说的道德意义上的说谎截然不同,它是幼儿创造性的萌芽,是幼儿把想像和现实混淆的结果,这是做父母应该珍惜和鼓励的。比如,家长抓住这个时机,鼓励孩子大胆进行创造性思维,你不妨问问:“你看到的小矮人长得什么样?”
情景回放2
3岁的明明早上起床时,床上湿了一大片,妈妈问是这么回事,他狡辩:“我没有尿床,是我睡觉时出的汗。”
专家点评
明明所说的也不属于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它只是幼儿为了摆脱尴尬而为自己找到的一个小小的理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当然,对这种“谎言”也不能任其发展,父母应该以一种温和幽默的态度对待孩子所做的错事,而不是让孩子因犯错误而产生心理压力和恐惧。这样,在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更有可能讲出真话。
情景回放3
5岁的东东在幼儿园说:“我奶奶给我买了一把漂亮的冲锋枪,会冒火的,哒哒哒……”可是老师向东东的妈妈问起这事才知道,东东的奶奶并没有给东东买冲锋枪,奶奶原来答应要买,但因为有事还没买成。
专家点评
东东说的话也不能算是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因为他不是为了掩盖错误,欺骗别人,只是在表达一个没能实现的美好的愿望罢了。
情景回放4
6岁的亮亮没有做家庭作业,老师收作业时,他说:“我忘带作业本了。”
情景回放5
5岁的红红非常喜欢小朋友的玩具,她趁人不注意,把玩具放到了自己兜里,老师在她兜里发现了玩具,一再问她,她就不说玩具是自己拿的。她说:“我也不知道是谁放在我兜里的。”
专家点评
亮亮和红红的话都属于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因为他们都是有意识地说谎,目的是掩盖自己的错误,欺骗别人,即使这样,也不要认为孩子就像犯了弥天大罪,应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
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好“哄”,一旦“哄”出实话,要么立即让孩子屁股啪啪“开花”,要么摆出兴师问罪的架势,横眉呵斥。这样做的后果非常糟糕,对孩子的打击和伤害也称得上到了星级水平。从此以后,不仅家长的威信要大打折扣,孩子诚实的德行也难以形成。反之,如果家长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一定会实话实说,一吐为快的。
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明白诚实是人最起码的品格,从小就体验到诚实的威力和实惠,他们今后的社会才可能有序,才可能繁荣和兴旺。
你的孩子爱“告状”吗?
几天前,一位四岁宝宝的家长向记者反映:如果孩子动不动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向你告状,这可真的让她有些不知所措,她说,她对于宝宝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要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真是有些两难。针对这一问题,锦州市一家早教中心的早教老师建议: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动机分析:
1.为宣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专家建议:
孩子告状时,家长如何应对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父母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告状的原因之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孩子学会处理矛盾。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已经帮他们处理过很多问题了,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