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活动动作

2021-06-09 亲子活动动作 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 亲子活动

矫正宝宝动作失调。

从轻度的动作困难到较为严重的不同步动作都可被认为是动作失调。体育活动中,宝宝的动作失调现象多见于手脚动作不灵活之类。引起这种症状的原因很多,如中枢神经系统失调、感知障碍、情感问题、疾病、伤害事故以及感觉运动机制失调等等。

所有这些原因都有可能使孩子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动作失调、减低或失去协调能力。这些孩子在走、跑、投掷、接球等大肌肉群动作中不灵活;在玩积木、写字等精细的眼-手协调动作中表现笨拙。当宝宝的动作失调现象重复出现时,家长及教师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动作失调的宝宝通常是害怕活动的,他们怕被同龄人所轻视,他们在各种游戏和学习中扮演着最不吸引人的角色。这种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参加游戏活动的心理,会导致在今后生活与工作中,产生低人一等的悲观思想和脆弱意志品质。家长和教师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尽量为动作失调的孩子创造参加活动的条件。

可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制定具体的个人计划,强调进行某些活动。把需补救的身体部分逻辑地划分为诸因素,针对这些因素采用系统的动作练习,从简单到复杂,减轻或矫正动作失调现象。

相关推荐

六招矫正“暴脾气”宝宝


多数孩子脾气暴躁是后天形成的。其原因很多,溺爱是造成脾气暴躁的重要原因。如果家长对孩子一味地溺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会使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拒绝,使他的欲望总是求而不得,也会使孩子变得脾气暴躁,有时还会产生怀恨心理。因此家长应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耐心地做说服工作,不要在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断然拒绝,特别是当孩子一提出要求,没等讲完家长就马上给予否定,这样会使孩子分不清自己的要求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从而会影响他认识水平的提高,以致形成“反正家长也不同意”的想法。

矫正的方法:

1.首先家长应找一找孩子好发脾气的原因,是孩子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表达能力差,一点小事就发脾气;还是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缺乏判断的能力。

2.家长检查一下大人对孩子的态度是否一致,特别是当孩子发脾气时,周围的人是一味袒护他,还是教导他?假如一味袒护,就会使他尝到甜头,这实际上是一种负强化,他就会闹得更凶。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并记住一个道理:吵闹发脾气是没有用的。这样就可以使孩子明白用“哭闹发脾气当武器”不起作用。经过几次这样的教育,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就会有所改变。

3.家长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家长可以多方了解别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想什么、要求什么等,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家长就比较能体会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开导和耐心的说明,是能够消除或减轻孩子发怒的情绪的。

4.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是天生的”,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也跟着发脾气,用发脾气对发脾气。这种感情用事的方法,绝对改变不了孩子好发脾气的习惯。有的母亲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拗不过他,就把他推给父亲管教,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妈妈对他发脾气毫无办法”以后他会变本加厉地在母亲面前发脾气。

5.注意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做事的灵活性。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关键期”,学习绘画宜在3—4岁;学习音乐宜在5—7岁之间。因此,兴趣的培养不要过早,也不宜过晚。孩子的兴趣特别容易转移,不要只根据家长的意见来决定,而应当听听专业人员和孩子本人的意见。

6.培养孩子做事的灵活性。当孩子玩玩具、吃饭或穿衣服时都不要只“固定”一种方式、方法和模样,要从小尽量使其“多样化”,任其有挑选的余地。特别是当一种东西、食品、玩具不存在了,就应及时引导孩子转移到别的东西、食品、玩具上去,这种调节能力越好,其灵活性也就越好。当孩子的兴趣增加了,对困难和问题的处理态度也灵活了,他发脾气的习惯也就会随之减轻。

爬行可减少宝宝“感觉统和失调”


学爬要经过不少步骤,先是能俯卧抬头抬胸,上肢能把上身撑离地面,开始时只能肚子贴着床面匍匐爬动,以后四肢训练时也要按次序进行,在1~6个月阶段就要经常让婴儿有俯卧机会,用玩具训练抬头、转头,手臂前撑抬胸,4~5个月练翻身,到6~7个月就可练爬行,用有吸引力的玩具放在婴儿头前方,但他伸手够不着,父母可在前用语言鼓励他努力移动自己的身体向前,此时孩子往往会向后退,家长可用双手推抵婴儿两侧脚底,帮助他向前匍匐移动,等到他手能抓到玩具,就会因成功而高兴异常,这样反复多次训练,孩子就能熟练地向前爬行。

“感觉统和失调”是近年来常常被儿童保健专家提及的名词,由于环境污染、剖腹产率居高不下等因素,感觉统和失调的儿童越来越多。

感觉统和失调患儿90%以上在婴儿期不会爬行或爬行时间很短,而爬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预防感觉统和失调的最佳手段。专家呼吁,一定要让孩子在婴儿期及早训练爬行。

医学研究表明,在3岁-13岁儿童中,10%-30%的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易摔倒、胆小、内向、手脚笨拙、爱哭等症状,这并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某些功能不协调所致,在医学上被称为“感觉统和失调”。

爬行是人一生中手脚等各个身体器官的最先综合协调使用。爬行时,婴儿必须用四肢支撑身体重量,这就使其手、脚及胸、腹、背肌肉得到锻炼,逐渐发达起来,为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础。

在孩子爬行问题上,家长意识起决定性作用。很多家长早早就让孩子坐进学步车,将学步车视为育儿的好帮手。最新医学研究证实,学步车不仅不能促进婴儿的运动发育,还与多方面的婴儿运动发育迟缓有关。使用学步车的婴儿与未使用者相比,学会爬行、独自站立和行走的时间都晚。调查发现,使用学步车时间每增加24小时,独自站立和行走的时间就会延迟3天多。

宝宝不良动作怎么纠正


你家孩子可能也有这些小动作,这是心理问题的征兆,家长别轻视。难免会出现这些情况:习惯性咬指甲、咬铅笔等,是否有考虑过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做这样的动作吗?

原因有这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对照!

1、缓解口欲

如果孩子还不满2岁,他们在这一阶段内会经历较多次的口欲期,而孩子一旦进入口欲期,他们“咬”的欲望会更加强烈。当然,这其中也有另一个原因,即孩子想要通过用“咬”的方式来感受、探索这世界,除了触摸以外,嘴巴便是他们认知世界最直接的办法了。

2、心理问题

除了正常的口欲期以外,家长们就应该要将其与心理问题相联系,特别是那些已经过了口欲期年龄的孩子。如果他们在超过年龄段以后仍有这一行为,而且这一行为经常发生在孩子无助、紧张、害怕等状态时,这说明孩子的安全感系数较低。

针对此,父母也需要反思平时有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如缺少陪伴时间、没有关注孩子、经常打骂孩子等等。

因此,如果你家孩子喜欢“咬异物”,家长一定要以充分的耐心与共情心理去陪伴,找到孩子焦虑、不安的根源,一旦孩子有这一症状的出现,可以转移孩子当下的行为,拉起他们的小手,温柔地讲故事或是说话给孩子听,这样也能抚慰孩子不安的情绪。

实践的次数多了,孩子再紧张或是不安时,也会懂得自我调理情绪,不再是依靠“咬异物”。

就算暂且不论这一动作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严重的心理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喜欢咬“异物”的孩子,他们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或是牙齿受到发育等等。

所以,不论从哪一角度出发,都希望家长朋友能够重视这一问题,积极帮助孩子纠正!

如何矫正和预防宝宝吃手指


让宝贝享受吮吸的快乐

妈妈要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宝贝,让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乐。如果要断奶,要及时添加辅食和配方奶,逐渐过渡,让宝宝有一个适应过程,切忌突然断奶,让宝宝感到焦虑和没有安全感。

给小嘴找个依靠

当宝宝吃手时,妈妈可以给宝宝一块磨牙饼干,让他的小嘴啃啃,或来个安慰奶嘴或磨牙棒替换一下小手。安慰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洁和消毒。

为宝贝营造宽松、温馨的气氛

妈妈爸爸最好为宝宝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稳定、宽松的成长氛围,让宝宝快乐成长。

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比起严厉指责、打骂,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比如,多让孩子进行动手游戏,让他双手都不得闲,或者用其他的玩具吸引他,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获得知识,增长见识,逐渐忘记原来的坏习惯。

请医生帮帮忙

如果宝宝满5岁了,还吃手,妈妈爸爸就应当带着宝宝一起咨询心理医生,和医生一起分析宝宝吸吮手指的原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纠正,程度轻的可指导爸爸妈妈满足宝宝情感需要等措施,重者采用行为矫治方法。

亲子活动动作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