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学生会要准备什么

2021-06-09 进入学生会要准备什么 大学进入学生会的准备 进入学生会的准备

宝宝进入了“反抗期”。

当宝宝接近3岁时,父母会发现,从前听话的孩子突然间不乖了。他可能变得很固执,甚至有些自以为是。比如,妈妈刚问他一句“干……吗?”他便好似不加思索地就回妈妈一个“不”字,而且,说过不了以后,一定要坚持,不管这事是不是他本来喜欢的。有个家长说:“孩子本来喜欢吃糖,我顺口问他一句吃糖吗,他却说不吃,好像故意气我似的。这小东西,翅膀还没有硬就这么不听话,大了还了得?”有些性子急躁的家长,可能就会动手打孩子了,而是他进入了“反抗期”。

在这期间的孩子,特别喜欢按自己的主意去做,他如果在试着用积木搭一个楼,尽管搭不好,却不让大人插手,有时会因大人的“好心”帮忙而变得急躁起来,或干脆一把将积木推倒。让大人气得想,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可理喻。

这期间也不尽是“缺点”,这时的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增强了,为了达到目的,也能想办法克服困难。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是可喜的表现,当父母的不要以包办、强制来干涉孩子的行动。

对反抗期的孩子,父母要了解其心理特征,不要简单地以为孩子不听话,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打骂是起不到好效果的。

当然,孩子小,他们的行为有时难免有偏差,父母不可能不去纠正和指导。对他们,讲道理依然是有效的,不过要注意方式。针对他们动不动就说“不”,而且说了后又要坚持的特点,家长可采用迂回策略,有时不妨耍耍“小花招”。

最有效的方法是不给他说“不”的机会。比如,你若想带孩子出去玩,而孩子也喜欢室外活动,你不要问他“咱们出去玩吗?”而是给他一个选择,以防孩子脱口而出“不”字。既打乱了你的计划,又使孩子为了坚持他自己的意志而“忍痛割爱”。选择题一般是在孩子目前不大愿意做的事和你打算让孩子做的事之间进行。例如,孩子已经看了一会书了,你就问:“是出去玩,还是在家看书?”既然孩子已经看了半天书了,那么答应只有一个玩喽。孩子在做了选择后,会很满意地、高高兴兴地出门的。

一般说来,经过一两个月时间,孩子就不再那么倔了,他开始愿意父母用商量的口气直接问他“做……吗?”

相关阅读

帮宝宝度过“第一反抗期”


宝宝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说,人生有两个关键时期:一是_二岁左右幼儿期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1.15岁青春期的“第二反抗期”。这时候心理状态发展得怎样,往往会影响将来性格的形成及健康发展。

刚过完三岁生日,爸爸让贝贝识字,贝贝不听爸爸的,自个拿着毛毛熊玩。爸爸教她学画画,她却吵着要写字,爸爸说她,她就跟爸爸顶嘴。爸爸叫她不要乱丢小人书,不要把房间弄乱了,她却说就要弄乱,边说边把手上的书往地板上丢,爸爸多说了几句,她就哭闹起来。爸爸百思不得其解,这孩子怎么啦,这么不听话.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三岁的兵兵常惹妈妈生气。天凉了,妈妈叫他穿外套,他小干,硬要把妈妈给他穿上的外套脱下来;吃东西前,妈妈让他先洗手,他高兴就去洗,不高兴就小洗,伸出脏兮兮的手就去拿东西吃;客人来了,妈妈叫他给客人让座,他就是不让;妈妈上班前,让他同妈妈说再见,他却故意把头扭到一边。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说,人生有两个关键时期:一是_二岁左右幼儿期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1.15岁青春期的“第二反抗期”。这时候心理状态发展得怎样,往往会影响将来性格的形成及健康发展。

三岁的孩子,随着身体的发育,大脑也急剧发育起来,思维活动有了迅速的发展,自我意识初步形成并发展,能把自已与别人分开,显示出独立操作的积极性。

这时候的孩子足精力充沛的“探险家”,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独立的意识和自由行动的能力,他们可以搜寻每个角落,打开小橱柜的门,触摸和掏出每件够得着的东西,摆满在自己的面前;他们能从书架上把书一本本拿下来,翻翻又扔掉,或者撕着玩;只要心血来潮,他们会吃下所有的东西,尤其是甜的药片和药水,或是细小的纽扣、钱币等物件。

他们容易记住那些印象强烈或带有情绪色彩的事情。他们有了一定的想象力,比如看到妈妈给自己穿衣服,也学着给布娃娃“穿”衣服。他们开始思考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萌芽:凭兴趣行事.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反对和制止,就会闹别扭。

然而,许多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要求,总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谈不上有自我思想和自我要求,总想使孩子变“乖”,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巧安抚.帮助孩子度过“反抗期”

对待这一特殊时期的孩子,如果一味宽容,听之任之,就会使他们分不清对与错,错把胡闹当武器,在大人面前撒娇和耍赖。如果一味拒绝,又会使孩子觉得大人太霸道,就会加重“逆反”心理。如何才能有效地安抚孩子呢

因势利导

当孩子正玩得高兴时,家长不要打断孩子的兴趣,不要破坏孩子的情绪。不要马上让孩子去做其他事情,否则他们会同你顶嘴对抗。待他们玩了一阵且兴趣减退后,便可安排他们做其他事情,并与他们讲清道理,此时孩子一般都会听话的,会高兴地做你安排的作业,

巧搭梯子

孩子有时是为了逞能耍犟而不听话或做错了事,家长千万不能对他嘲笑讽刺或是责骂,孩子也有爱面子的心理,此时要帮他“搭梯子”,让他体面地下台。比如,当孩子吃饭前不愿意洗手时,你可拉着孩子的小手对孩子说:“你看,宝宝的小手有多脏,上面有好多好多看不见的细菌,吃到小肚子里会生病,要打针的。”孩子怕生病,怕打针.就会顺从地去洗手了。

甜言蜜语

当孩子不听话或有逆反情绪的倾向时,家长可故作神秘地问:“宝宝,你知道妈妈最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吗?”孩子马上就会静下来认真地听你讲.你可接着继续说:“妈妈喜欢听话的孩子,喜欢爱干净的孩子,喜欢讲礼貌的孩子。”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上,应充分利用孩子渴望被家长认可的心理,适时地对他们说些“甜言蜜语”。

皆大欢喜

在教育和引导孩子做某种事时,家长可以把自己企盼孩子接受的做法与其他几种做法摆在一起,让他们自己选择,这样既让孩子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又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双方皆大欢喜。如安排孩子写字或画画时,可让孩子自己选择任何一种,孩子就会很高兴地选了去做,,戴“高帽子”小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当孩子闹别扭时,家长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给他戴戴“高帽子”,如“贝贝最能干,会把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兵兵最听话,最懂礼貌,最会给客人让座”。这样,既给孩子讲清道理,又让孩子心里舒服,孩子就会听话了。

宝宝“反抗期”家长重引导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宝宝“反抗期”家长重引导》,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前面提到的两种年龄层次,就是所谓的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教授指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他们的反抗期,正确地引导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正确人格的形成等。

第一反抗期:1-3岁

孩子总在说NO

邹小兵表示,当孩子学会走路后,大概1-3岁,家长面临的就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这是很多家长都愿意看到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多表现为独立意识的出现,他想要尝试更多他觉得有趣的事情,想要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放开家长紧抓他们的手。

这个时期,家长应该怎么办呢?真正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又怕他们伤害自己,强硬地阻止,他们又会哭闹不安。

对此,邹小兵教授说,这个时期正是孩子个性发展的时期,如果强硬地去以一个标准要求他们,会使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充当保护者的角色,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相当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想要知道的世界。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做得好的时候,表扬他;犯错误的时候,纠正他;让孩子慢慢地了解到自己行动自由的限制在哪里,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哪些是错误的做法。这样,孩子就能够顺利地度过第一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12岁-17岁

心理反抗

孩子进入第二反抗期后,接下来就是青春期。邹小兵表示,第二反抗期是人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同一感”的形成。所谓“自我同一感”,通俗地讲就是“知道我是谁,我将来应该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

例一:小A,就读高二,成绩很好,他知道将来要上大学,之后要当律师,成为一个很好的律师。

分析:对于这个孩子来讲,他有认识自我的能力,能够认识到自我将来要做什么、我是谁,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同一感的例子,他的自我同一感也非常有利于以后的人格形成。

例二:小B,小A的同班同学,成绩很差,也从来不努力,但是他很有理想,将来的梦想是做联合国秘书长。

分析:对于这个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他想不到通过努力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给自己的目标又过于高、过于盲目,这个孩子缺乏“自我同一感”。

例三:小C,本身成绩也还好,同学关系各方面也不错,但是总是自信心不足,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唉声叹气,觉得自己方方面面都比不过别人。

分析:这个孩子也属于缺乏“自我同一感”的类型,极度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无法判断自己的价值,对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有消极的影响。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正确形成“自我同一感”,多与孩子沟通、为孩子树立自信,尊重并且相信孩子。邹小兵教授指出,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第二反抗期到青春期的这段时间,形成一个很好的“自我同一感”,对他的一辈子都是非常有利的。

第一反抗期来了


晚上9点了,妈妈给恬儿讲完最后一个故事,要恬儿睡觉。恬儿在小床上翻来覆去折腾了半个小时,没睡着,她坐起来对妈妈说:“我睡完觉了,起床咯!”

“你根本就没睡呢,快躺下。”

“我睡好了!”

……

母女斗争了约十分钟,爸爸忍不住了,走过来板着脸说:“你给我躺下!”

恬儿稍微愣了一下,马上仰着脸说:“就不躺下!”还用挑衅的眼光看着爸爸。

爸爸妈妈都愣住了,这个平时乖乖的小丫头什么时候学会了顶嘴?以前那个温顺腼腆的小姑娘呢?

尽管最后在爸爸的压制下,恬儿哭着躺下了,可是爸爸妈妈很是迷惘,女儿上周才过完两岁生日。真的是书上说的,第一反抗期来了吗?

Q:什么是第一反抗期?

A:在儿童的成长曲线图中,有两个大的急速增长的转折点,一是在宝宝两三岁左右,二是在青春期开始的时候。在急速成长期,你会感到宝宝似乎不像往常哪样温顺、可爱了,以往规律的生活建立起来的默契感打破了,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会引发亲子间的冲突,处理不好你往往感觉到沮丧、失败,甚至对自己的教育能力表示怀疑。心理学家把这种儿童成长中出现的亲子冲突形象地比喻成“儿童的反抗期”。

Q:宝宝在什么时候进入第一反抗期?

A:宝宝在2~3岁之间进入第一反抗期。在这段时期内,宝宝仿佛总是和你对着干。就像恬儿,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不睡觉的情形几乎每家都有。而且你往往会感觉到:“绞尽脑汁斗智斗勇,结果是黔驴技穷。”

宝宝为什么“反抗”?

自我意识的发展

宝宝在1周岁后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其显著性标志就是宝宝在语言中学会使用“我”这个字,“我要……”“我想……”成了经常挂在口头的话。他的心中压倒一切的愿望就是自己当下需要的满足,他还没有能力顾及到周围的场景和气氛,更别提根据环境的要求做出合适的行为了。

活动能力的增强

宝宝能够独立行走后,开拓了新的、更为广阔的活动领地。他可以自由地选择操作对象,表述并执行自己的想法。活动经验的日益增加让他不再满足于被别人控制,而是努力去“反控制”,甚至控制别人。从这“斗智斗勇”中,他敏锐地感觉到你对待他的行为的态度和模式,促使他决定在下次的活动中坚持或者调整策略,最后实现“自我”领地的悄悄扩张。

喜爱模仿的天性

儿童是喜欢模仿的,对成人的社会生活非常感兴趣,他会喜欢帮助做家务,喜欢拿起笔写写画画、喜欢穿你的大鞋子,等等。许多人见到宝宝模仿成人社会活动,如学你洗衣服,切菜等,第一反应就是立即阻止。如果宝宝正常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对经常阻止他满足的对象——你或其他监护人产生逆反或反抗心理。

尽管你为宝宝精心营造了成长的环境,可是反抗期仍然会如期而至!冲突并不可怕,甚至对于成长来说十分必要,关键的是你如何处理与宝宝的冲突,帮助他安然度过反抗期,避免成长的暗礁呢?

3种做法要不得

高压政策

宝宝反抗的时候,你往往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因此实施高压政策,让他屈服。结果很有可能以宝宝的委屈哭闹和你的难受心情收场。

高压政策会让宝宝失去良好的判断力,形成一种“奴性”人格,因为他屈从于自己所处的劣势而不是理性的思考,随之产生垃圾情绪,离开理性的排解,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会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

溺爱顺从

现在的父母,往往认为传统的养育方式过于老套,大家从各种媒体中获得了很多的理论储备——这些理论都强调首先要尊重宝宝、热爱宝宝,但对于如何在权威与爱之间找到平衡点缺乏实战的经验。如果恰巧你是一个自我管理能力弱、执行力不够的人,在与宝宝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下风,那就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于溺爱顺从宝宝了。

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这样的景象并不陌生:商场里,宝宝要买玩具,大哭大闹。妈妈哄也不是,骂也不是,只好打哈哈,指着另外的玩具或物件:“你看,这个小汽车多漂亮啊!我们买一个别的吧!”顺势将宝宝抱走,平息他的情绪。这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被看作是对付亲子冲突的一个好办法。在理解儿童心理有很大进步的今天,这并不是一个好策略,它意味着宝宝的需要是不被重视的。宝宝的需要和兴趣需要你来激发与引导,转移注意力并不能使他学会识别内心的真正需要,也不能学会如何从事件中延迟满足合理需要,抵制不合理需要。只有真正识别自己内心真需要的人,才是一个懂得并会珍惜幸福的人。

好方法值得尝试

多项选择法

在亲子间发生对抗冲突的时候,你不必急于将自己的意见坚决执行。

在本文开头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试试这样的方式:“恬儿,必须睡觉了,因为明天我们还要做很多事情。如果你现在还不想睡觉,可以选择再听一个故事或者玩十分钟,你选择哪一个?”这种多项选择法在与宝宝打交道的过程中十分有效,很多宝宝即使两个方案都不是他原来想要的,但是他喜欢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感觉,所以能接受,并且因为方案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执行起来十分利落。你不妨一试。

约法三章法

宝宝生来就是有秩序感的,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和他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时间及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要共同商定,否则一个外在的规则会被宝宝视作异己加以排斥。一旦他参与了制定,他便会觉得这些规则很神圣,会努力遵守。你也要认真对待你和宝宝的约定,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可以提醒他遵守约定。

角色扮演法

轻松的亲子游戏能让宝宝明白应该做什么。你可以装成一个做事拖沓又极不听话的孩子,让宝宝扮演妈妈的角色,看看他是如何来对待你的。有的宝宝会用你常用的方式对你,也有的宝宝会用他心目中期望的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你,你需要细心观察。通过角色扮演,亲子之间的对抗自会消弥不少哦!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姚敏

如何应对宝宝的心理反抗期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应对宝宝的心理反抗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我”字当头,正想试着反抗权威,所以往往和你对着干,这就是到了宝宝的心理反抗期。你越让他往东,他就越要往西。当然.每个儿童的表现都不同,你的孩子表现得比较激烈,寻求强刺激,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孩子2岁,正处在心理上的第一反抗期.爱发脾气正是逆反的表现。

2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我”字当头,正想试着反抗权威,所以往往和你对着干。你越让他往东,他就越要往西。当然.每个儿童的表现都不同,你的孩子表现得比较激烈,寻求强刺激,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你的做法大多是合理的,但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这里提几点建议:

教孩子一些基本技能。孩子老做不好一件事,心里着急,就容易发脾气。你可以教他怎么做。比如,积木老是滑下来,可以教他怎样取得平衡;投球老投不准,接球又接不住,可以教他投掷,接应时,手的放和收的技能等等。

拒绝的同时适当地安慰。孩子提出的要求,能满足的就尽量满足。比如夏天他想吃冰淇淋,你就让他吃一个:但冬天冷,他想吃就不能给。成人认为是无理的要求,但孩子却认为这两种情况是一样的,没有无理和合理的区分。你要教他区分。比如,当他提出所谓的无理要求时.可以用眼神,手势、简单否定等方式让他懂得,这个要求妈妈不同意。不过,在拒绝他这个要求的同时,要给他合理的东西满足他。比如.冬天不让他吃冰淇淋.但可以给他一块小蛋糕。只是拒绝.没有给予,无法对比,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

不要指望孩子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孩子发脾气时你完全置之不理,想用无声让他懂得“错了”,这对2岁的孩子来说不合适。你事先告诉他不能发火.否则就不让他玩玩具或者把玩具送人,这个方法也不会起作用。因为2岁的孩子还不懂得“否则”是什么意思.还不会对比地想问题:发火会导致没有玩具玩,不发火就有玩具玩。所以还是要进行正面教育。

进入学生会要准备什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