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童话故事
2021-06-08 帮助别人童话故事 帮助别人的童话故事 大学入学准备东西孩子为何向别人讨要东西。
孩子向别人讨要东西,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对所要的东西特别喜爱,控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望。
2、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给予满足,致使孩子判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造成了他形成想要的就必须给他的错误认识。
3、由于父母过于严格,给孩子的东西太少。
根据以上几点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也许对你有所帮助:
1、1~3岁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父母可以采取转移法,用其他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忘掉刚才的要求。但年龄大些的孩子,他们的记忆时间相对长些,注意力不容易被轻易转移,这时家长可以用浅显的话语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不应随便要别人的东西。还可以表扬他熟悉的小朋友不随便讨要别人的东西的做法,以榜样的作用帮助孩子。如果孩子听从了劝阻,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如果这些方法全都无效,你不妨采取冷处理,对孩子的要求置之不理,随他怎样哭闹,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屈从于他,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后再进行教育。
2、帮助孩子分清自己和别人的东西,培养孩子判断是非和自我克制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哪些是自己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以拿回家。故事比较容易使孩子理解,你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小故事,使孩子知道玩具也有自己的主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主人会非常伤心的。
3、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满足孩子的愿望。
假如这样东西孩子非常喜爱,如果一定不让他拿走,孩子会非常失望,那么你可以同玩具的主人商量借走玩一玩,但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借走与拿走的区别。玩完后要让孩子亲自将玩具送还。
4、要引导孩子之间相互交换玩具。用自己心爱的玩具与别人的玩具交换玩,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交往,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孩子的情绪。当然交换了一段时间后还要还给别人,因为别人没有答应送给他。
相关阅读
孩子为何以摔东西为乐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孩子为何以摔东西为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友:我的孩子2周岁,经常摔东西玩乐;有时打人。请问怎么办?谢谢!
茅于燕:2岁孩子摔东西或打人是他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有这么几个意图:
1)东西摔到地上会有变化,或有响声,或会变形(圆面团到地上会变成扁面团等),或会裂开(搭好的积木汽车、高楼等),孩子就在看到这些变化或听到声音时感到高兴;
2)东西摔地上周围的人会注意他,他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得到别人的注意,即使受呵责,也比冷落好;
3)被打的人会哭,会回手,也是一种得到注意的方式。实际他并不是对被他打的人有什么情绪。
要纠正这种毛病,可以这样做:
1)打人一定要禁止,两岁的孩子可以和他讲一点道理了。告诉他打人,人家会疼,会不和你玩了。
2)可以给他一些可以摔的东西让他玩,比如小沙包、积木块、小铝勺、小锅盖等。儿童到两岁半以后,玩的方式多了,就会不再摔东西了。
3)把这种消极的动作变成积极的技巧。比如让他把小玩具(不怕摔的)扔到盆里,扔准了之后,把容器渐渐变小,变成小园桶、罐头盒等,训练他手眼协调能力。也可以利用形状积木(方、圆、三角、五角星等),投入形状孔洞(方、圆、三角、五角星等),训练他认识形状的能力等。
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案例
小雯上一年级了,妈妈有一天在整理小雯的书包时,发现了一个好看的笔套,就问小雯:“这个笔套是哪来的呀?”小雯心不在焉地回答,“佳佳的,我说好看,就拿回来了”。“不是你的东西,不能要。”妈妈严肃地告诉小雯。“那明天还给她不就行了。”小雯不以为然地说。
第二天,妈妈与小雯一起练琴时,小雯突然趴到妈妈耳边悄悄地说,“老师让你给她打个电话”。妈妈问道:“为什么呀?”“因为我今天把小瑞的笔放到我的笔袋里了。”妈妈一听,非常生气,“昨天不是刚跟你说,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吗”?妈妈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也气得够呛,从未挨过打的小雯第一次挨打……
家长讨论
家长甲:我儿子也出现过这种情况,老师告诉我,他把幼儿园的印章拿回了家,老师还特别提醒我,“不要训斥他,有意无意地问问,了解他是怎么想的”?我按照老师的办法问他,他说“我特别喜欢,我还想在家也用印章画画”。我告诉他:“这个东西不是你的,如果你想要,一定要经过别人的同意。”孩子答应了。
家长乙:我也为这事儿打过孩子,当时的确是太生气了。可后来想想,打他也没解决问题。后来我又跟孩子谈了一次,问他“知道为什么挨打”?他一脸迷茫地说,“因为我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不就是拿来玩两天吗?不行就还呗”。其实他还是没明白“拿了别人的东西有多严重”。
家长丙:想想孩子还那么小,有时候不太明白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只是想要便拿回。他可能认为自己想要就得满足。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要告诉她,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并督促他(她)还回去。只要即时提醒,孩子会做到的。
专家解读
儿童教育专家邢爱玲
孩子出现拿别人东西的问题时,家长一定要在第一次就非常重视,让孩子分清物品的所有权很重要。家长们分析得很对,大人对于孩子拿别人东西的问题看得很严重,害怕孩子养成习惯,变成“偷”。这种担心是要有,但不能过于焦虑。现在的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这就会造成孩子一旦需要,就想拥有。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这种想法也会延续,缺乏所有权的概念,对于自己和别人的东西不能很好地区分,即使知道是别人的东西,因为想要,也会不考虑是否属于自己,就想拥有。这是造成孩子“拿”别人东西的最主要原因。
孩子发生“拿别人东西”的问题,家长要学会冷静,首先要思考:
孩子是否缺乏所有权的概念,不太会区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
对孩子的满足是否过当,孩子有需求,家长就会满足?
孩子的需求不敢跟家长说,怕挨批评?
关注、引导孩子的方式:
让孩子了解“物品”的所有权,即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他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使用。在家中也要建立这种所有权的意识。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父母的同意。家长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时,征求孩子的意见。
对孩子的需要适度满足。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造成孩子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因此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
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对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很重要。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让孩子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是不是也想要一个小瑞那样的笔呀?你可以用你的零花钱买一个。”孩子每天回到家,都要与他(她)聊聊在幼儿园或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让孩子养成与家长说“心事”的习惯。
家长要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一定是渐进的,有时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适当才导致孩子出现某些问题。用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最多知道这件事让父母特别生气,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让他们知道。心平气和但态度坚决才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明天你一定要还回去”、“你如果再不还,我会帮你去还,那样你愿意吗”?这个年龄的孩子自尊心已经很强了,他会考虑自己的“面子”,会在乎别人的看法。
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要有正确的判断。有的家长在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偷”,这就是以成人的心理判断孩子的行为是“故意”的,而孩子这时的行为往往是“无意”的。而在家长提醒后孩子还不改,就判断为“故意”,如果想通过一次教育就纠正孩子的行为,那教育不就太简单了吗?要对孩子的心理成熟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能使家长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并解决问题。
孩子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家,家长发现这种情况时会有什么反应呢?
1、极为敏感。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立即视为孩子有了“偷摸”行为,于是严加审问,严厉处罚。
2、满不在乎。认为孩子乖巧,拿了别人的东西是占到了便宜,因而不作任何处置。
3、认真谨慎对待。探究孩子行为的动机,进行耐心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点孩子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行为。
家长应持哪一种态度呢?肯定应该是第三种。家长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注意:
1、不要随便把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叫做“偷”。因为绝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为偷而去拿别人的东西,只是内心产生了需要感“那个东西我没有”,“那个东西我喜欢”,“我想要”……这种需要促使了孩子“拿”的行为。
2、如果孩子害怕,不敢承认东西是他拿的,如“是他给我的”……家长不要用惩罚来逼供,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我知道是你拿了人家的东西,拿了别人的东西就得还给人家!”
3、要对孩子讲清不能拿别人东西的道理。如:“小明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小明心里一定会很难过的,要是你喜欢的娃娃被别人拿走了,你能高兴吗?”
4、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后,最好让他自己去把东西还给人家;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应带着孩子去还。这时,也应教孩子礼貌用语:“对不起,没经你同意,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
5、绝对不要把孩子的过错揽过来,替孩子承担责任,这样会使孩子丧失责任感。
6、如果孩子所拿的东西的确是孩子所需要的,父母可以设法满足他。但必须告诉孩子:今后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爸爸妈妈觉得可以,一定会满足你。但你一定要明白,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是不能拿的。
7、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要为孩子作表率,指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所有权”。“这是我的”,自己有权使用和安排;“那是别人的”,自己不能随意拿来作为己有。
宝宝为何爱扔东西
宝宝扔东西的行为是学习
宝宝扔东西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淘气,却是他独有的学习方式,其实,宝宝在醒着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学习,通过学习,他才能逐渐了解周围世界的运行规律。我们保护好了这种热情,就为他将来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为他准备一些扔不坏的东西,耐心等待他度过这个敏感期吧,等他对万有引力现象习以为常了,你让他扔,他都不会扔了,因为他还有大把的学习任务要去完成呢。
辣妈支招
给你讲一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历史上最牛的学者之一)的一个发现:他以一岁左右的婴儿为实验对象,当着他们的面把小球放到一块棉布下面,结果刚才还拿着小球玩得很欢的小婴儿神情茫然,却不知道到棉布下面把球拿出来,皮亚杰一次又一次重复了这个实验,每一次都有同样的发现,于是,他下结论说,小婴儿眼里的世界跟成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一个玩具从他眼前消失,他就以为玩具不存在了,只有等过了一岁,婴儿才会慢慢知道,玩具就算被藏起来了,也不会凭空消失。
现在,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不到一岁的宝宝,一个偶然的机会,你把手里的东西往地上一扔,它立刻就消失了,再往地上一看,呀,它居然又出现了,这是多么神奇的魔法。再扔一次会不会还是这样呢?到底是什么让它消失又出现的呢?于是,你像一个努力寻找答案的科学家一样,一遍遍做实验,每一次的发现都让你兴奋异常,不幸的是,旁边的大人不这样看,他们认为你在淘气,快快夺走你扔的东西,把你抱离实验现场,你恼怒异常,但也毫无办法,只好哇哇大哭。其实,如果大人们多点耐心,你或许就能对空间和重力获得更多的体验。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有效的学习一定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所以,谁说这些体验对将来的数理化学习没有帮助呢?
因此,宝宝爱扔东西,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些塑料一类的东西。或者想办法引导孩子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