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21-05-28 怎样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胎教怎样做 怎样胎教怎样对待孩子说谎。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对待孩子说谎,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说谎可分有意识说谎和无意识说谎两种。那种有目的的说谎叫有意识说谎。其说谎动机有时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孩子在打针时,成人问他痛不痛,孩子为了表现出勇敢的精神而连声说“不痛,一点儿也痛”,这种动机就是积极的。
造成说谎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成人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所致。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不是循循善诱、耐心教育,而是采取简单的说教或打骂、体罚,运用强制手段让孩子认错,造成孩子为了躲避成人的责罚而说谎;另外,由于家长溺爱、娇惯,对孩子的错误包庇、袒护,也易导致孩子说谎。
2、为了取得成人夸奖,如成人的东西找不到了,问孩子拿了没有,并说只要你承认,你还是好孩子,孩子为了要做好孩子会违心地说:“我拿了,弄坏了,我扔掉了。”
3、虚荣心所致。孩子与同龄人交往,一起游戏时,免不了要相互比较、竞争。有的孩子会吹嘘自己的玩具比同伴的多,自己的衣服比别人的贵,也会夸自己的家长比别人有能耐等。孩子有时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处处占优势而夸大事实,编造谎言。
4、为了达到某种愿望而说谎。如天气并不很热,孩子想吃冷饮,他会故意擦汗,表示天气很热,嘴里不停地念叨“热死了”,目的是为了向家长要钱去买冷饮。
5、由于孩子年龄小,记忆不清晰或由于时间概念模糊而造成的说话不真实。如一个月前妈妈给婷婷买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别人问她什么时候买的,她会说是昨天买的。孩子还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甚至把想象、渴望的事情当作现实。
怎样对待孩子的说谎呢?
1、由于孩子智力、知识水平尚低而造成的无意识说谎,家长不必大惊小怪,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辨别力、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些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父母可亲切地指出与事实相违的地方,帮助他们把希望、想象与现实分开,切不可粗暴地训斥,也不要归结为道德问题,否则会使孩子感到莫明其妙,惊惶失措。
2、孩子有说谎的不良行为,成人要耐心教育,循循善诱。家长先不要责备孩子,而是要找出原因,属于有意识说慌的,要帮他分析危害。可用形象的事例来帮助孩子了解说谎是一种不良行,会失去别人的信任,会失去朋友,并鼓励他,帮助他改正。当孩子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级以信任。要激励孩子鼓足勇气,积极向上,争取做一个高尚的人。
3、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教。成人要做到不说假话,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可通过故事、电影及文学作品等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切不可不负责任地对孩子轻易许愿,如“你要是乖,我就给你买……”,而后来又不兑现,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跟着你学说谎话。
扩展阅读
孩子会说谎大人怎样应对呢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孩子会说谎大人怎样应对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果某一天孩子对你说了谎,你会怎么做?美国《养育》杂志为父母们提供了详实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1—3岁:孩子的第一个谎言很可能在这个阶段出现,主要是否认自己做了某事,或为了得到某物而说谎。
应对:父母不宜斥责,也不要逼孩子承认撒谎,应善意开导。
3—5岁:这时的孩子常把想象中的事物当成现实,这些被编造出来的谎言,更像是单纯的表演或自己的一厢情愿。他可能会说自己认识某个电视明星,或与一些卡通人物的奇特遭遇。
应对:如果孩子说了些你认为不着边际的话,不要直接打破他的想象,你甚至可以顺着他的思维,和他一起构造一个美好的情景。
5—12岁:这阶段,孩子有时会因为考虑别人的感受或不想伤害别人而说谎,这意味着孩子有了最初的社交意识。孩子还会因为达不到某种能力,不想使父母失望或被惩罚而撒谎。
应对:如果孩子说谎,不要以不让看电视或关进屋子作为惩罚。应找出孩子说谎的原因,帮他面对和克服困难。
12—18岁: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可能不再愿意和父母分享生活细节,如果你寻根究底,他们就会编出一些谎言敷衍。这是成长的标志。
应对:父母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但要把握尺度。如孩子经常因功课等说谎,家长就要表达不满。有的孩子会因压力说谎,父母在帮他化解的同时,还要告诉他这不能成为说谎的理由,诚实对一个人很重要。
因此,家长们不能忽视教育方法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很重要的,家长们应该知道该如何教育。
怎样纠正孩子说谎?
友:我的儿子3岁9个月了,今年刚上幼儿园,我发现最近有这种情况发生。有一天放学,我发现他眼睛红肿,他说老师说要家长带他去看医生。我以为是在幼儿园受的伤,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小朋友抠的。回去再问老师,老师说没有这回事,一早上学就发现他红眼睛,怕是红眼病。出来再问他,他又说有一个小虫飞到眼睛里了。我不想指责他说谎,就问他,这两个答案哪个是编的故事,他说“小朋友抠的”是编故事,“小虫”是真的。他是在说谎吗?
你的介绍很形象,用了两个例子把问题说清楚了。
茅于燕:你说孩子"编故事"而不说他"说谎",这是很好的,因为说谎比较严重,是故意的。孩子不说真话有许多原因:
1、做错了事怕惩罚,比如打碎了一只盘子,把帽子丢在公园里了等。
2、记忆错误,到过动物园,看见猴子吃香蕉,记成看见黑熊吃香蕉,妈妈给他指出,他还坚持是看见猴子吃香蕉了,实际是记错了,完全不是说谎。
3、被人欺侮,不敢向妈妈报告实情,怕再被欺侮,因而不说真话。
4、恶作剧,闹着玩,比如一个三岁半的儿童忽然对妈妈说:奶奶来电话了,明天要你去她家,纯粹为了玩,一个四岁的小男孩说:我把娃娃扔到对面小水沟里了,等妈妈去我而没找到时,他在一旁哈哈大笑,完全是恶作剧。
5、幻想与现实不倒退。比如一个孩子明明没有毛绒熊猫,便为了在小朋友面前炫耀自己,却说自己有好几只毛绒熊猫,而且绘声绘色。
6、不认真,随便说,即兴说,不当一回事,好像在说着玩。
7、模仿成人,妈妈明明没有病,却打电话到单位去请病假,也会模仿不说真话。
8、真正为隐瞒什么不好的行为而不说真话,比如自己把小娃娃的胳膊弄断了,却说某某小朋友弄断的。
你孩子3岁9个月了,他编了一些故事,说了一些不真实的话,我认为主要是他忘记了,是幻想和现实不分,是即兴说而不是模仿,也不是隐瞒真实情况,为了怕惩罚。
怎样纠正呢?
1、一定要弄清楚不讲实话的原因,对症下药。不要想当然,甚至冤枉孩子。
2、不要把"编故事",不讲实话的孩子都当成坏孩子。孩子有时不讲实话并不是坏。
3、对真正隐瞒实情而裁脏他人的孩子,要严厉(不是打骂),要让他认错,以后不再犯。
4、坦白了要欢迎,孩子以后说了谎,才会告诉你,才便于教育,纠正。
5、对孩子说谎要个别处理,要保护他的自尊心。
6、要对事不对人,不要说凡是说了谎的孩子都是坏孩子,只说说谎本身是坏事。
7、常讲诚实的孩子受人爱的故事,间接让他懂得不诚实的孩子无人爱的道理。
8、千万不能打骂,否则他会更隐瞒实情,以后天天说谎。
9、自己绝对不要说谎(或"编故事"),不要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
10、对即兴说,随便说谎(或编故事)的行为要善意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希望他以后认真说话,有进步时要表扬。
孩子说谎 家长要区别对待
据专家统计,儿童说谎话67%是由于畏惧和怕被嘲笑引起的,10%与儿童的想象、夸张有关,20%是故意说谎。所以,父母要对孩子的说谎冷静分析、区别对待,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当孩子的想象与现实分不清时幼儿头脑中经常会产生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想象,将想象当成现实,将愿望说成存在,这时他便会说谎话。例如,有的孩子因长期渴望某种玩具,但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幻想之下,他会认为自己已拥有,就吹嘘“妈妈也给我买了跟你一模一样的汽车”。
当孩子记忆有误时幼儿的记忆力不够准确,或由于语言表达不准确,许多经历过的事情未必能完全回忆起来,而导致说谎。一个5岁的幼儿对一位阿姨说:“你再跟我玩一会儿,明天我就要回老家了”,阿姨问其父母,根本没有这回事,只是曾向孩子说过放寒假后会回老家看看,并不是明天要走。
幼儿由于记忆不完善、不精确而虚构一些事情。对于上述这两种情况,儿童不是真的在说谎,父母不必担心,也不需强加制止,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辨别力逐渐增强,记忆力逐步完善之后,会停止说这类“谎话”。
当孩子想实现某种愿望时有的孩子说谎是想获得某种东西,如为了吃到巧克力,就说“我的胃不舒服”;为了不去幼儿园,就说“肚子疼”。这源于幼儿因物质欲望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试图用谎言达到目的。父母可帮助孩子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满足他们的要求。
怎样对待“较真”的孩子
孩子的认知是从真实的具体事物开始的,正常的孩子更愿意顺从真理,不会因为父母或者老师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了解事物发生的真实过程是每一个做父母和老师的责任,也是孩子发展的必须、服从的开始。大人的话即使是正确的,也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健全的人格是不容强迫和践踏的。如果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中长大,将来他也会形成强加别人意志的习惯,同时也容易屈从别人的权威。
明明是一家幼儿园的宝宝,已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虽然他只有4岁半。
一天,明明在他的课桌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蓝色塑料物品,他很好奇也很喜欢,就一直拿在手里玩。这时,一个叫阿植的小朋友跑到明明面前,一边抢一边喊:“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明明坚决不松手,也不停地喊:“这是我捡到的,这是我捡到的。”阿植抢不过明明,就大哭起来。
老师先分别安慰了两个宝宝,然后问阿植:“你的这个瓶盖是哪里得来的?”阿植说:“这是我家里饮水机上的,爸爸给我的。”老师又问明明:“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明明说:“不知道,我是在课桌底下捡到的。”老师知道这确实是饮水桶上的瓶盖,阿植说的应该是真的,就对明明说:“这个瓶盖确实是阿植的,但是阿植没有保管好,弄丢了,被明明捡到了,那现在请明明把瓶盖还给阿植好不好?”明明坚决不同意,还反问老师:“你怎么知道这是阿植的东西,这是我捡到的。”老师想,如果强硬地解决这个问题,明明不会服气,还会伤害到孩子。就又转头对阿植说:“阿植,你可不可以把这个瓶盖先借给老师,老师照这个再找一个相同的瓶盖给明明,好不好?”阿植同意了。于是,老师领着明明来到幼儿园放饮水桶的地方,让明明自己看捡来的蓝色塑料是不是饮水桶的瓶盖,当明明眼见为实后,他才真心认可了老师的判断。老师帮明明找到了3个蓝色瓶盖,明明不仅主动把瓶盖还给了阿植,还又多给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