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亲子活动

2021-05-20 乐高亲子活动 农家乐亲子活动 胎教交响乐

在活动中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怎么才能教育出一个有性格的孩子呢?每天对他进行是非对错的教育,而且父母自己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让孩子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加入团队活动,比如做些义务劳动,这类活动都能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在活动中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那么,怎么才能教育出一个有性格的孩子呢?答案是:从家里开始进行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每天对他进行是非对错的教育,而且父母自己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让孩子加入到团队的活动中来:例如,让儿童为教堂义务劳动,或者打扫附近的公园,这类活动都能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在家开始慈善活动,从食物篮开始

我的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12岁,为了教孩子们懂得和不幸的人分享,我在厨房里放了一个大篮子来提醒她们,我们在里面放满容易保存的各种食物,然后捐献给镇上的紧急救助中心。每次我和孩子们去购物,我们都会额外买些东西好放进篮子里,等篮子装满的时候,我就和孩子们把一篮子的食物送到紧急救助中心。然后,我们再重新开始为篮子里添食物。

一本好书当作礼物

每个月,我7岁的儿子都会从学校拿回老师要求买的书的单子。单子上的很多书都不是很贵,所以我们不仅仅照单子给儿子买书,还按单子买上几本书捐给慈善团体。挑选要买的书籍的时候,儿子非常兴奋,因为他知道其他的孩子也会喜欢这些书——为此我也感到很高兴,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可以帮助那些不像我们这样幸运的家庭。

帮助老人

我们的邻居中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四处活动的时候很困难。几年以前,我就开始让我的两个儿子帮助老人。在下雪的早晨,小家伙会早起帮老人把路面的积雪铲掉。我向孩子们解释这样做是帮助我们的邻居,如果老人给他们钱不要拿。孩子们为他们能照顾邻居很自豪,而且他们懂得了,帮助别人仅仅是因为帮助本身是件愉快的事。现在孩子们长大些了,他们还主动在夏天帮邻居老人割草坪的草。

相关推荐

2025最全早教知识:如何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善良的,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孩子,从而能在人生的路上越走越远。而不是一个对人冷漠、没有善意之心的人。那么。父母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呢?父母要想让孩子更好的了解什么是助人为乐,就需要先从家里开始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就教育孩子是非对错,在这方面父母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让孩子加入到团队的活动中来。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义务劳动、或者打扫附近的公园等等。

一、阅读鼓励助人为乐的书籍,今天,愈来愈多的儿童读物关注培养儿童慷慨大方的行为,如《亚瑟》和《贝尔奇斯汀熊》这样的书,这些书里是关于书中人物为社区服务的故事。

二、父母首先要自己做个好榜样,如果父母能首先做出好榜样,那孩子们喜欢参加志愿活动的可能性会增加好几倍。参加一个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你把孩子也带上,但有个前提,保证那里有适合孩子的事情可做。

三、庆祝孩子取得的成就,孩子完成志愿服务工作之后,和孩子谈论她的感受,了解孩子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并对孩子的出色表现给予肯定。

四、记录孩子曾参加的一些助人为乐的活动,鼓励孩子把自己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在日志上作记录。让孩子在日志上记录下她都做了些什么,以及工作的时间。等回顾这一切的时候,你和孩子都会对她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在孩子志愿服务的场所拍照留念也非常好,而且把这样的照片放在一个特别的相册里。

五、动员孩子拿出玩具与小朋友分享。可以让孩子自己挑选一些自己认为不是很重要的玩具,拿到幼儿园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是教育孩子学会做出决定的好办法,而且同时孩子们也帮助了别人。

六、向其他人敞开你的家,这是一个来自美国的例子,。一个6岁半的来自城里的男孩儿就和我的家人一起生活了2个星期。这对我6岁的双胞胎和3岁的孩子们来说是一次真正的学习的经历。尽管也会有棘手的问题出现---孩子们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出现种种争执---但是更多的是积极的结果。我的孩子们真的学到了与人分享、理解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向其他人敞开自家的大门,等等。我们全家已经在期待着这个夏天的到来:新鲜空气基金会组织来的朋友会到家里来再生活2个星期。米歇尔-丹尼根,康涅狄格州。

总结: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孩子学会助人为乐,是需要从小就培养的。助人为乐不仅仅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更多的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将来的也会获得其他人的帮助。如果一个人过于自私,将来也不会有太多的朋友。

在生活中培养会分享的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最担心的是作为独生子,乾埙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而不是一个我们希望的懂得分享、以分享为乐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就会发现最大的财产不是金钱而是人。那些将财富、才能和知识视为己有的人很难得到发展,所以应当学会与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但是,分享和奉献也需要一定的经验,仅是拥有善心还不够。正因为此,我们一直?持乾埙志愿参加一些义务活动。

刚开始,乾埙的爸爸会带他去“慈母院”做一些义务劳动。“慈母院”是专门照顾未婚妈妈和贫穷孩子的地方。上国中的时候,学校教学中有一项功课是小区服务,即学生在周边地区进行义务劳动,得到社区证明后提交学校审核。

但是有些孩子既要上补习班,又要学很多其他的东西,所以父母就只让他们做一些清扫院子之类的劳动。乾埙的爸爸却要求孩子完完整整地去做好这项功课。他带着乾埙和他的几个小伙伴一起去了“永久的家”福利院,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义务劳动。“永久的家”是孤寡老人居住的地方。刚开始时,孩子们确实很辛苦,但是他们却没有皱过一次眉头,即便在清理老人大小便时。

在家里被百般疼爱的宝贝孩子们,在这里体验到了帮助别人和奉献自己的快乐,这确实让人感到欣慰。

那时一起去的小伙伴们,其中两人考进了医科大学,其他的孩子也都很幸福地生活着。看到这些孩子们能够将自己的时间奉献出来,快乐地成长着,我内心也非常高兴。后来每次放假回国后,乾埙还会去福利院做一些义务劳动。

做过义务劳动的人都明白,与其说奉献是为别人而做,倒不如说是为自己而做。奉献不会要我们贡献太多东西,但是却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大智慧。有一天,乾埙刚做完义务劳动回来。我问他:“做义务劳动,不累吗?”

“不是很累。看到那些爷爷奶奶不能动,而我却健健康康,我想这是一件多么值得感恩的事呀!”

“是呀!但是我们也不能天天去那里帮助那些爷爷奶奶们啊!”

“所以,以后我要挣很多的钱做好事。现在我明白了,假如我以后成为了富人,我更应该为社会多作贡献!”

通过这些活动,乾埙懂得了感恩生活,而且还知道了什么是有价值的事。对此,我也感到十分高兴。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快乐的4妙招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面对孩子,我们必须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塑造他们,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会快乐”,让他们的童年能充满快乐和欢笑。 

NO.1、富有情趣的愉快教育法

幼儿积极向上、快乐、好学的性格及性格的形成和稳定不是自发的,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和教育之结果,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富有趣味性,富有吸引力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使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幼儿乐于进行的趣事。

NO.2、把握分寸的表扬鼓励法

幼儿在表扬与鼓励中,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但一味的给予表扬,会引起幼儿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的不良情绪和情感。所以我们要针对每个幼儿的心理,将赏识教育切实地落实到每个教育细节,在表扬孩子时更要落实到具体事例,不能泛泛而谈——“恩、不错。”、“好棒哦!”等等。

只有具体的表扬事例才是让孩子真正快乐的依据。要注意观察到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不吝啬表扬,因为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老师的表扬。

NO.3、讲究技巧的批评疏导法

批评是家长和教师教育幼儿的必要手段。批评得当,不仅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而且能稳定幼儿情绪,形成同情感和友谊感。反之,会给幼儿造成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

因此,教师在运用批评疏导方法时,要讲究技巧,善于运用表扬伴随批评的方法来避免幼儿产生消极情绪。

如“你的本领真大,能拼搭出许多玩具,但是今天你没经过商量就把别人玩的玩具拿走,这很不礼貌,是不是?”这样,幼儿感到老师还是爱自己的,自尊心不受伤害,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MO.4、灵活运用的暗示提醒法

教师在暗示幼儿时,态度要亲切、和蔼;在提醒幼儿时,尽量个别的谈,有时甚至讲悄悄话,这样幼儿会更容易接受,不至于引起情绪的波动。如轩轩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比较调皮捣蛋,上课坐不住。

这时老师可以在课前个别提醒他:“上课要专心,不随便讲话,那样不仅自己学不好,还影响别人,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今天你一定会学得很好的。”也可在同伴中暗示说:“昱昱最近上课比以前认真多了,本领也强了。”幼儿对于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是极其敏感的,老师的暗示稳定了他的情绪,使他知道老师是喜欢自己的,老师说自己好,就不能做不好,而且要越做越好。

你的孩子生活在哪一层快乐中?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的孩子生活在哪一层快乐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有一个著名的金字塔结构,而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对于快乐也分为了三个层次,你家孩子属于这里边的哪一层呢?

竞争式的快乐

我们社会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其实都停留在了竞争式的快乐这一层面。

所谓竞争式的快乐,即,一定得我比你强,这样才快乐,否则就痛苦。比方说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学,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开心,但你一听说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学,你的快乐一下子消散了,转而恨自己的孩子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争气。

我第一次深刻领会到竞争式的快乐,是因一个朋友。她对我说,她实在没法明白,人与人交往时,除了比较还能做什么。马丁纳引用了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竞争式的快乐。

两个商人紧挨着开了商店,经营范围类似,他们唯一的快乐就是比对方强一点。一天,一个天使来到一个商人面前说,对我许愿吧,你的任何愿望都可以实现。不过,你的对手会比你多一倍。这个商人最初很沮丧,但突然间开心起来,他对天使说,请弄瞎我一只眼睛吧。

这个故事说明了竞争式快乐的可怕之处。陷在竞争式快乐中的人,势必会被这魔鬼的一面所折磨。

条件式的快乐

所谓条件式的快乐,马丁纳说,这里面去除掉了竞争的成分,这是很客观的快乐,你要一个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得以满足,你就会很快乐。譬如你的愿望是挣到多少钱以获得经济上的自由,当这个愿望实现后,你很快乐,而不会沉浸在比尔-盖茨比我有钱多了的痛苦中,这就是条件式的快乐。

无条件的快乐

第三个层面无条件的快乐,马丁纳称为"至乐",处于这一层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这是很美的状态。

第三个层面的快乐,并不容易活出。尽管有些父母能够给予孩子一些无条件的爱,但整体上,几乎没有谁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如此丰厚的馈赠,从小就彻底沉浸在无条件的至乐中。想获得这种快乐,我们都需要自己去学习。

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意识到,快乐有这三个层次,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只是最低层次的快乐,而我们的应试教育的核心逻辑,就是在追求竞争式的快乐,不仅教育系统的官员和老师如此,家长们也如此,而这些大人们也试图让孩子相信,这就是一切。

孩子天生具有:简单的快乐

其实,我们反过来可以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到,快乐其实是很简单的。孩子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乐。他要玩游戏,玩时就很快乐。他们有竞争式的快乐,但这绝非就是一切,假若大人不强烈地参与其中,制造"别的孩子"比你更值得爱这种信息,那么孩子对竞争式的快乐不会太痴迷,他们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很快乐了。

可以说,孩子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而快乐,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能够专注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至乐。

长大的我们仅剩:人群中的快乐

但长大了,我们好像都忘记了那些简单的快乐,我们最后只剩下了一种快乐——人群中的快乐。尤其是,在人群中我要成为最被赞许的,否则我就不快乐。

条件式的快乐和至乐能点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不虚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竞争式的快乐时,那么你会时时感觉身处地狱中。

孩子逐渐沦为:大人享受竞争式快乐的工具

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是大人们在享受竞争式的快乐,而孩子是他们实现自己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他们美好的生命,就消耗在如此没有意义的事情中。

假若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给别人提供竞争式的快乐,那就会产生巨大的无意义感。

我有一个可怕的预言——假若我们教育体系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是压力继续升级,那么被当作工具的孩子们会以他们的生命抗争。最后孩子们的自杀率会高到让整个社会恐惧,那时大人们才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逻辑。

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选择保护孩子,免于目前教育体系的伤害,那么他们最终会发现,他们收获的并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解放,并且孩子的生命一直处于快乐之中。

乐高亲子活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