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胎教
2021-05-18 情绪胎教 情绪胎教仪 关于父母的童话故事教你做处理情绪的高手父母。
要做成功的父母,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和分享孩子的看法和感受,帮助他们处理负面的情绪,譬如愤怒、悲哀及恐惧。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和爱的桥梁,使孩子成长为更成功、更快乐的人。
阅读此文前,先来测一测你对孩子的情绪反应
在孩子闹情绪时,你的反应常常是——
A→“别哭了,妈妈带你去买雪糕吃。”
“来,爸爸带你去动物园,不要再发脾气啦!”
“你再这个样子,我就不让你出去玩了!”
B→“你这个样子像个男孩子吗?真丢人!”
“你再吵我就打你了!”
“你自己做错了事还耍脾气,想挨打啊?”
C→“回你自己的房间吧,等气消了再出来!”
“爱哭你就哭个够吧!哭够了再来找我。”
D→(不理会孩子的情绪反应,喋喋不休地唠叨)
“人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嘛。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你想想,爸爸妈妈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
测试结果
★A类——“交换型”父母:
你认为负面情绪有害,所以每当孩子有忧伤的感觉时,你就努力把世界“修补”好,却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是了解和慰藉。
看到父母的这些反应后,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既然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什么我的感觉这么糟?”次数多了,孩子会变得缺乏自信,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很大的压力。
★B类——“惩罚型”父母:
孩子常常由于表达哀伤、愤怒和恐惧而受到你的责备、训斥或惩罚。你以为这样不会“惯”出孩子的坏脾气,或者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坚强。
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带来耻辱、被抛弃、痛苦、受虐待。所以,对于负面的情绪孩子是又憎恨又无可奈何。长大后面对人生的挑战时,孩子会显得力不从心。
★C类——“冷漠型”父母:
你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既不否定也不责骂,而是“不予干涉”,让孩子自己去找办法宣泄一下或者冷静下来。
因为没有父母积极的引导,一个愤怒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有侵略性,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发泄;一个伤心的孩子会尽情和长时间地哭闹,不知道怎样去安抚自己和舒解自己。
★D类——“说教型”父母:
你以为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负面情绪就会消失,所以你热衷于滔滔不绝地讲道理。
此时,孩子感到孤单无助,仿佛身处黑洞,得独自面对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而父母喋喋不休的训导,只令他苦上加苦。
以上四种是传统的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显然都不利于孩子的情商培养。www.Zj09.com
最佳的处理方式是EQ型
EQ型父母这样处理孩子的情绪:
EQ型的父母善于感觉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流泪时,能设身处地地想象孩子的处境,并且能感受到孩子的悲痛;看到孩子生气时,他们也能感受到孩子的挫败与愤怒。
因为父母的接受与分享,孩子感到身边有可以信赖的支撑,所以更有信心去学习怎样处理面临的问题。
延伸阅读
情绪管理 优质父母的第一堂课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情绪管理 优质父母的第一堂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父母难为』,这是很多父母亲共同的心声。一天,有个妈妈跟我说:『黄老师,我是不是有毛病啊!上班的时候,很想孩子;可是回到家里,只要孩子稍微不听话,就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破口大骂,事后想想,又觉得孩子很无辜。尤其是每次当孩子哭完,跑来抱我的时候,心里就觉得很愧疚。我也常告诉自己不可以随便发脾气,但还是无法控制,怎么办…..。』
我曾看到一个非常经典的对话,有一天,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妈妈!妳今天好漂亮。』妈妈说:为什么?因为妈妈今天都没有生气。原来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从这个对话当中,我们听到孩子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原来将情绪管理好,就是成为优质父母的第一个歩骤。那么要如何管理情绪呢?而当情绪没有管理好的时候,对家庭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由于现今社会及经济结构面的改变,大部份都是双薪家庭,父母亲白天在职场上忙碌的工作,晚上回去可能大多还要煮饭、烧菜、照顾孩子,从早到晚都处于上班的状态,而且晚上的班比白天的班还要累,最后好不容易将孩子摆平,自己也累倒了,第二天早上大人赶着上班,孩子赶着送保母家或学校,在鸡飞狗跳中又开始忙碌的一天………。好不容易等到放假日,又要忙着打扫家里、买菜、带孩子上补习班、才艺课…..等等;好像永远有忙不完的事,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当一个人这样长期处于紧张忙碌的状态时,容易造成慢性疲劳症候群,而引发身体上的不适,进而影响到情绪的稳定性。因此只要稍不如意,就会显得不耐烦。有时候我们对孩子发脾气,并不是因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他的行为往往只是一个引暴点,不是真正让我们生气的主要原因。那什么又是让我们生气的主要原因呢?
在我从事咨询辅导的过程中,有个案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个母亲为了他双胞胎儿子,将一份很好的工作辞掉,全心全意的照顾他们,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上幼儿园、小学、到现在已是国中二年级的孩子了。一直以来,因为这两个孩子很好动,下了课总喜欢和同学一起打球,小学功课还维持在中上,母亲倒也没有特别限制他们打球的时间。
上国中以后,课业压力越来越大,母亲总希望孩子下课以后能够赶快回家,吃完饭复习功课,将来能顺利考上理想的高中,为大学铺路。我相信很多家长也会和这位妈妈一样有着相同的期许,难道家长这样想孩子就一定会这样做吗?答案通常是否定的。
这两个孩子明知道妈妈的想法,但还是照打不误。每天下课回家把书包一扔,转身就跑去打球了。等他们回来吃饭的时候,妈妈逮到机会就开始说教,刚开始用柔性劝说,接着呢恐吓利诱,最后一召就是苦肉计,母亲于是在他门面前细数他这十几年来的委屈跟牺牲。通常是这两个孩子边吃饭,母亲就在旁边碎碎念:﹝早知道你们这么不听话,我当初就不应该放弃一份这么好的工作、我为了你们牺牲我自己的梦想、为了你们,朋友都很少联络了,连娘家都很少回…….﹞孩子对于妈妈这样的抱怨,早就习以为常,也通常是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当一回事,吃完饭兄弟俩进房间就将门反锁,留下焦虑的母亲一个人静静的等待着父亲下班回来。
所以呢,只要爸爸一进门,妈妈就开始抱怨孩子的不是,妈妈哪里知道自己的先生也是为了逃避妈妈的啰唆,而越来越晚下班了。想想这个家庭有个焦虑的母亲、逃避的父亲、加上两个不听话的孩子,气氛一直是相当沉闷的。
母亲在跟我对谈的过程中,情绪是很沮丧的。他觉得自己那么用心,为了这个家庭无私的牺牲奉献,为什么孩子都不能体会,也没有感受到先生的支持。于是我反问这位妈妈,可曾和孩子一起订定过读书与运动计划?妈妈说有,可是都只有三分钟热度。各位亲爱的父母亲们,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经验→计划归计划,做是另一回事。
但如果这个计划是由孩子们自己订定的,执行的可能性就会高出许多。于是呀我就跟妈妈说:你今天改变个方式,就是当孩子们今天回来把书包丢进门的时候,你不要阻止,反而要鼓励孩子说『你们两个好好玩喔!』。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通常一个人玩的有质量,读书才会有质量﹞
后来妈妈告诉我,他为了要说这句话,练习了一个下午,因为这和他平常的表达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当天下午当孩子开门把书包放进门时,妈妈就对着这对双胞胎说『好好玩喔!』。没想到,话说完不到半个钟头,两个双胞胎兄弟和爸爸都一起回来了。原来是妈妈这个不寻常的举动,吓到了孩子,以为他们把妈妈气疯了,连忙打电话给爸爸,叫爸爸赶快回来。
妈妈看到这个场景,终于忍不住的哭了出来。于是那个晚上他们就在饭桌上做了深层的沟通。妈妈也才了解到原来自己常常在饭桌上抱怨也是促成爸爸常加班的原因之一。而在沟通的过程中,这对双胞胎兄弟跟爸爸也才了解到妈妈长期以来的担心跟委屈。
就在这样和谐的气氛下,这家人达成了协议与共识。就是孩子下课后可以安心的打一个小时的篮球,先生呢!也尽可能的准时下班回家吃晚饭,协助妈妈共同教育孩子,后来孩子也因为被理解而功课进步许多,家庭关系也因此获得改善。
因此,在这儿我要提醒各位父母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当然,要将情绪管理好就要先懂得爱自己。想想看,如果我们常常觉得为家人牺牲,而没有得到适度的回馈时,就容易因牺牲而引发抱怨,其实我们来个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有人在旁边发牢骚、碎碎念、抱怨东抱怨西的,那时候就算是山珍海味也会难以下咽,当每一盘菜的菜名都变成『啰唆』的时候,要你吃饭配啰唆,你吃得下去吗?
事实上,牺牲不是个好词,也不是一个健康的心态,牺牲的背后往往是代表着一股傲慢→因为我认为我可以做得比你好,我才能为你牺牲。根据心理学家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人的生命是一种追求自尊的过程』,所以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常会渴望被他人认同及需要,因此就会想办法多付出,希望得到回馈的满足,无意间去到了牺牲的位子。
时间久了,内心的不平就会慢慢累积成一种负面能量,导致情绪一来的时候,容易口无遮拦,而迁怒到身边的人事物→为了一点小事夫妻就开始争吵,结果呢!就容易演变成一种场景:爸爸骂妈妈,妈妈打小孩,小孩打小狗,小狗追小猫,小猫在情急之下跑到床上撒泡尿。这样的家庭,每天都处于战争状态,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我们希望孩子将来具有竞争力,父母必须随时保持一颗愉快的心,因为快乐自信的父母,才能教养出快乐又自信的孩子。
为人父母 你是否无法控制情绪?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人父母 你是否无法控制情绪?,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和爸爸的关系不怎么好。这个男孩是个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短暂的ADHD(注意力缺乏,运动机能亢奋)儿童。在生活中,他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和爸爸发生冲突。
每到吃饭时,这个孩子就不好好吃饭,到处跑着玩,而爸爸就会发火,大声怒吼:“快吃饭!”孩子一害怕,就把饭碗扔掉,然后逃跑了。爸爸总是气得摔椅子、摔东西,把整个家里摔得乱七八糟。
每次吃饭时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而妈妈呢,也不劝阻,只带着另一个孩子躲到房间里去。
迄今为止,我成功诊治了很多爸爸,但像这样的爸爸还是第一次见到。
孩子来的时候坐不住,跑来跑去,一会儿摸摸文件,一会儿摸摸物品。孩子爸爸正和我聊天,看到孩子这样,马上厉声说:“住手!”孩子就像没听见一样,仍然到处摸索。爸爸发火了,抓起孩子,举到空中,威胁说:“你再不住手就摔死你!”
“是不是控制不住情绪啊?”
“是啊,可是大多数的爸爸们不都是这样的吗?”
“不是的,大多数爸爸都不是这样的。不能那样对待孩子,那样的话,孩子是好不了的。您或许不太懂,要不接受一下检查吧?”
结果显示,原来孩子的爸爸也是ADHD。他上学时头脑并不笨,可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一考试就考不好。进入社会工作后,往往也是三心二意,多次半途而废。
我给孩子和爸爸都开了处方,对他们进行了提高注意力的训练。结果爸爸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获得了晋升,孩子的行为也好转了。
ADHD是属于遗传性倾向的疾病,焦躁障碍和忧郁障碍大部分也是遗传性倾向的疾病。但并非这些疾病都会对成长产生影响。即使出生时是这种体质,但只要得到后天良好的养育,就不会对成长造成影响。
但如果父母不知道自己和孩子都是这样的体质,那么养育孩子的困难难度就会倍增。如果控制适宜的话,这种症状只会表现出10%,而如果没办法控制的话,那这种症状就会表现出100%,甚至是200%。
不会控制愤怒情绪是严重的问题
身为父母,必须能够控制愤怒。
不论是谁,如果压力超过了自己的承受限度,就会爆发的。这就如同在夏天,用电量超过负荷量时保险丝会烧坏一样。
即使自己知道“这样可不行啊”,但仍会不由自主地提高嗓门,摔东西。平时可以一笑而过的事,这时却怎么都不能忍受,这就是无法控制愤怒。
“妈妈发火时真是吓死人了,可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如果哪一天妈妈突然不要我了,那我该怎么办啊?”
孩子对某种状态感到无能为力时,就会有一种挫折感;想到未来不知怎么办时,就会充满恐惧。如果父母经常大怒,孩子长大后就会得压力障碍症,导致孩子大脑机能出现异常。如果后来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如果要发火,就赶紧跑到无人的地方去
在快要发火的时候,与其追问自己为什么发火,不如快点消掉怒火。当感觉自己控制不住就快发火时,不妨赶紧跑到一个无人的地方。
我在情绪不太好的时候,就会故意晚点下班。送走全部的患者后,关上诊疗室的门,独自静静地坐着,或闭目养神,或听听音乐,等着情绪慢慢地平静下来。因为如果带着不好的情绪回家,即使孩子没有犯错,自己也会无缘无故地发火。
在家里,我感觉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就会坦率地对孩子们说:“妈妈要发火了,待会儿再说吧!”然后赶紧走进洗手间。
到洗手间照一下镜子,看到自己满脸涨得通红,于是我就漱漱口,然后坐到马桶上冷静情绪。一会儿之后,我就会感觉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发火啊!于是渐渐地情绪也平静下来了。消了火,再出去面对孩子们,就没有那种攻击性的冲动了。去超市或到公园散散步,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经常发火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也会表现得没有自信心,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对别人发火,经常感到忧郁,具有反抗、神经质、冷漠等性格,还会对世上的一切都持否定的态度。
而这些在经常发火,或不会控制自己情绪、行为的父母身边成长的孩子,是无法获得幸福的。认为每天不得不发火的父母们啊,请暂停你们的谩骂,因为不管你发不发火,世界都不会因此发生丝毫的改变。但当你决定平静下愤怒的情绪,尽量少发火的瞬间,你和你孩子的人生就会因此而改变。
早教知识怎样帮助父母理解宝宝的情绪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早教知识怎样帮助父母理解宝宝的情绪,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宝宝的情绪内容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表达,对于父母来说,理解宝宝的情绪是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基石。早教知识在此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帮助父母理解宝宝的情绪内容并与其有效沟通。
宝宝的情绪内容是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肢体姿势和动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传达的。父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宝宝的这些表达方式来获取情绪信息。比如,当宝宝露出笑脸、眼神明亮,或者发出愉悦的咯咯笑声时,可以推断宝宝的情绪是愉悦的;而当宝宝皱起眉头、眼神黯淡,或者发出哭泣声时,可以推断宝宝的情绪可能是不悦或不适。
情绪内容也与宝宝的生理需求息息相关。根据早教知识,宝宝通常在饥饿、疼痛、睡眠不足或不适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宝宝是否刚吃饱、是否有身体不适的症状、睡眠是否充足等方面来判断宝宝的情绪究竟是由何种生理需求引起的。
除了生理需求外,宝宝的情绪内容还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早教知识指出,宝宝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因此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也会有所差异。父母在观察宝宝的情绪内容时,可以结合宝宝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来进行解读。比如,2-3个月大的宝宝可能更多地表现出对外界刺激的兴奋或恐惧,而9-12个月大的宝宝则可能表现出愤怒或挫折感。
宝宝的情绪内容还与他们在家庭环境中所经历的事件和亲子互动有着紧密联系。早教知识指出,家庭环境中的积极体验和亲子互动会对宝宝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而负面事件和不良亲子互动则可能引发宝宝的负面情绪。因此,父母可以通过与宝宝的良好亲子互动、创造积极的家庭氛围以及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等方式来促进宝宝积极情绪的表达和发展。
早教知识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父母理解宝宝的情绪内容。比如,父母可以通过给予宝宝足够的亲密接触和关注来满足他们的安全需求,从而增强宝宝的情绪安全感。另外,父母还可以通过提供稳定的日常规律和合适的刺激来帮助宝宝建立情绪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父母还可以尝试使用音乐、游戏、绘本等方式来帮助宝宝表达情绪,并与其进行互动。
亲子早教网认为,早教知识对于帮助父母理解宝宝的情绪内容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面部表情、声音、肢体姿势和动作等方式来获取情绪信息,并结合宝宝的生理需求、认知发展、家庭环境和亲子互动等方面的因素进行解读。同时,父母也可以运用早教知识中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宝宝表达情绪,并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通过这些方式,父母能够更好地了解宝宝的情绪内容,促进亲子关系的积极发展。
4种父母情绪影响孩子心理发育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种父母情绪影响孩子心理发育”,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父母是幼儿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其中,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因而,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特别意情绪控制,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好育园专家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以下几点情绪控制特别需要注意: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