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心理

2021-05-15 幼儿行为心理 关于行为规范的童话故事 一个现实的童话故事

洞察孩子的4个异常行为信号。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洞察孩子的4个异常行为信号”,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父母如何洞察孩子身上的异常信号,并加以有效引导,以防患于未燃?

一、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这是他们各种情绪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心理学家阿德勒和杜莱克斯认为,他们无非想要:

被爱与被接纳

有安全感

有归属感——融入某个群体

自己的所作所为受人肯定

逐步迈向独立,担负责任及做决定

当孩子感受不到这几点时,他会有负面情绪,如变得消沉,进而可能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或异常行为。

当父母亲不认同孩子们的情绪时,会发生什么呢?孩子就有一种羞耻感,父母亲这样做等于把孩子的人格给切开了,分成了两半;孩子只是在学业上发展,而在情感上不让他们发展,压抑他们,如果是永久性的就会造成精神紊乱。

二、常见的几种不良行为和异常表现,及父母应对策略

1、引起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以引起注意为目的,通常你的感觉是烦躁、懊恼,然后加以提醒或好言劝说。在达到他的追求注意的目的之后,你的孩子也许会暂时停止这坏行为,但不久之后,他也许会旧病复发,以求得更多的注意,或另找一种方法来寻求你的注意。

案例:要睡觉时,六岁的佳佳一会要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又说害怕,不停地要让爸爸妈妈注意到她,连续几个晚上都重复发生同样的问题,父母被她搞得很心烦。后来父母了解到,原来佳佳是为了引起父母对她的关注才这样表现的。后来父母设法给予佳佳应有的关注和爱,也使她有足够的安全感。佳佳这些折腾就没有了。

父母应对策略

避免在孩子寻求注意时给予注意,在孩子没有预料到或在他无意引起注意时,给予正面的关注。不要有求必应,尽可能忽视不良行为,不要被激怒。

2、追求权力

追求权力的孩子通常会令你生气,让你有被激怒的感觉,你感到你的权力受到挑战。陷于权力争斗的孩子好辩,爱与人作对,结果不是你硬要他服从,就是向他投降。有时你也想摆平或打击孩子,如果你投降,他的目的就达到了,不再有不良行为。

案例:很多父母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很头痛,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想尽办法,软硬兼施地强迫孩子,甚至不许他离开座位。有时父母或爷爷奶奶在屁股后面追着孩子吃饭,每天都重复着,爸爸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减少孩子的零食,吃饭时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吃,时间到了,让孩子去玩,中间饿了只给果汁,不给零食,孩子终于了解吃饭再也不能达到权力争斗的目标,而同时孩子也必须忍受不吃饭所带来的后果。

父母应对策略

一般是从冲突中退出来,不要与孩子继续争斗或向他投降,也不要生气。可能的话,让孩子经历一下不良行为或异常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如果你忍一忍,不和他正面冲突,事后请求他帮忙、询求他的意见和建议,使他成为你的同伴,那么他就没有人可以作对了。

3、报复

寻求报复的孩子要的是跟你扯平,因为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通常父母对这种报复行为的反应是感到伤心难过,当父母生气或想摆平时,孩子可能会发觉自己斗不过父母,因而转移目标,开始报复。

怀有报复心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可爱而受到伤害。有一点需要注意,幼小的婴儿通常不会以报复为手段,他们有时是因为生气而表现出越轨的行为。

当孩子在你面前说:“你不是我的好妈妈,你对我一点都不好”,甚至说:“你不配做我的爸爸。”这些话让人感到很伤心,随之而来的是气愤。这就是孩子在以报复的方式和你抗衡。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爱和接纳,他们就到外面去,故意报复你,他们知道父母最不喜欢什么,如果你不喜欢他们吸烟、喝酒,或穿奇装异服,他们就故意这样做或这样打扮来报复父母。

父母应对策略

不要以伤害回报孩子,要打破报复的恶性循环;如果你做错了要道歉,试着想办法与孩子建立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因为寻求报复的孩子极需要被爱。

4、表现力不足

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是要父母对他们放弃希望。你觉得失望,无助,对孩子消极以对,最后完全的放弃,认为孩子真的无可救药!

案例:文文的父母对她的期望非常高,因为父母都是高材生,希望文文也能像他们一样,受人尊重,将来长大了更优秀。

文文觉得父母因为太优秀了,就觉得自己永远也达不到像父母那样,因此很自卑。当文文问妈妈数学题时,妈妈给她讲了好几遍她都没有明白,妈妈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还不明白,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也许数学对你来说太难了,你不是学数学的料。”于是文文说:“你说的对,妈妈。我真的不是这块料。”

父母应对策略

父母一定不要放弃表现力不足的孩子,否则他们会自己放弃。要停止所有的批评。关注所有的努力,无论多么小的努力,父母都要争取帮助孩子。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多给予孩子鼓励。

最后一个父母应对的策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集中精神先改变我们的行为。同时改变你对孩子不良行为和异常行为的反应模式。除非父母们愿意花时间和努力同孩子们一起来建立积极的关系,否则任何的指导和训练都是没有效果的。

相关推荐

13个宝宝智能发育异常的明显信号


有些宝贝智能发育有问题,但妈咪不一定能够及早发现,尤其是比较小的宝贝,更容易被忽视。以下13个信号会给妈咪一些提醒,一旦宝贝有问题会帮助妈咪及早察觉,尽早采取必要的诊治。

1.新生儿时期,如果宝贝的头围看起来明显小,要考虑是否存在着小头畸形。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男婴的头围为31.8-36.3厘米,女婴的头围为30.9-36.1厘米;满月时男婴的头围为35.4-40.2厘米,女婴的头围为34.7-39.5厘米。

2.宝贝出生后,整天都在睡觉,很少哭吵,不给别人添麻烦,对周围环境没什么反应,缺乏兴趣,同时注意力、反应力都很差。虽然这样的宝贝会被家长误认为很乖,其实是心理行为障碍的表现之一。

3.宝贝在3个月时,颈部还软弱无力,不能自己抬头,还伴有其他运动发育落后的表现;不注意别人说话,由于对声音缺乏反应,不敏感,常常被误认为是耳聋;眼睛不会注视周围,常常被误认为眼盲;见到亲人不会笑,没有什么反应。

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


1.智力发育障碍

在发育期间儿童的智能显著低于同龄儿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这种小孩看上去很幼稚,表情呆滞,有的孩子有很特别的面容,还可能伴有一些畸形,遇上这种情况应马上到医院去检查,以尽早治疗。

2.学习障碍

这种孩子智力正常,在早年可能有一些不明显的语言和运动发育上的问题未引起重视,小孩主要表现为阅读障碍,拼写障碍和运算障碍,因此学习成绩差。若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进行特殊矫治。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这类小孩智力正常,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多动,但注意缺陷是实质问题,由于注意缺陷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习成绩很差,这种情况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矫治。

4.语言发育障碍

小孩理解语言和说话延迟或理解和说话能力不如正常儿,智力发育在正常范围,应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语言训练。

5.发育协调障碍:

这种小孩自幼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精细运动不协调,平衡功能也很差,如容易摔跤或者拍球和书写困难,甚至口腔、舌体等运动不协调还可导致进食、说话和阅读困难,智力发育可在正常范围,如发现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应也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训练。

6.其他行为问题

(1)吸吮手指

小婴儿吸吮手指是一种正常现象,以后随年龄增加,对外界环境的兴趣增加,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减少,吸吮手指的行为会自行消退。一岁后,若小孩仍然经常吸吮手指则属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造成这种行为不消退的原因有:与人交往、玩耍过少,饥饿时未及时哺乳等。

预防这种行为发生的最好方法有:在小孩出生后就应经常给小孩讲话,因2-3个月的小孩特别喜欢注视正在说话的人脸,并对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口形进行模仿,当小孩5个月会抓物体和对外界环境的兴趣明显增加时,应经常给小孩玩玩具,并常带他们到户外去玩,去接触其他小孩,饥饿时应及时哺乳等。总之在他们醒着的时候应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才会将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周围世界。

(2)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发生于3一6岁的小孩,症状可持续至青春期。咬指甲的发生常与家庭不和、心情矛盾、精神过度紧张等有关。

多数儿童可随年龄增加自行消失,少数人可持续至成年期。

防治这种不良习惯主要应改善和消除造成儿童精神情绪紧张的一切因素。严重者或较大儿童应到医院进行矫治。

(3)倔强

2~3岁小孩,在意志开始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一些违拗和反抗心理属正常行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表示抗拒或拒绝也是正常现象,但3~4岁后随语言、思维、社会情感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加,这种违拗和反抗行为会逐渐减少,在这年龄阶段的孩子,若凡事仍然表现出强烈的违拗和反抗行为,或毫无道理地固执要求他想要做的事,拒绝成人的合理要求,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则为不正常行为。平时过于娇惯宠爱孩子,稍不如意就满足小孩不合理的要求或成人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小孩,对小孩的正当要求过于冷漠等都可导致小孩产生强烈的违拗和反抗心理。

防治的关键在于改善家人教养孩子的态度,要关心孩子成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有原则性,避免过多责罚。

(4)依赖行为

不同年龄的儿童都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是正常现象,但过分依赖与年龄不相称时则为不正常行为。家庭成员的过分照顾是造成儿童依赖性的最主要原因,相反,缺乏照顾,小孩得不到父母的足够的支持和教养或对小孩要求过高,使小孩屡受挫折,不能形成有关独立成功的经验都可能导致小孩不正常的依赖行为。

防治的重点在于从小应鼓励小孩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提过高要求。小孩能独立完成的事,成人应少帮助,让其从中获得独立成功的经验,小孩不能独立完成的事,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5)退缩行为

在陌生的环境中有短暂的退缩行为对儿童来讲是正常现象,若过分怕生,不愿到公共场所去玩或随父母去亲朋家中做客,从不主动与其他儿童交往,平时表现孤独退缩、胆小怕事、沉默少言,喜一人独自玩。但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人玩耍自如。大多数儿童可随年龄的增加而自行消失。

防治的关键在于从小应多给小孩提供充分的、各种形式的交往机会,让小孩多与周围的人,尤其小朋友接触,不能经常将小孩关在家里。

洞察宝宝心理的4个亲子交流游戏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洞察宝宝心理的4个亲子交流游戏》,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父母和宝宝之间的亲子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试验1:“罩”住小手

科学家们把6个月大的宝贝放在婴儿座椅上,让他的小手自然地放在座椅前的小桌上。成人悄悄地躲到婴儿座椅的后面,把两只手伸到前面,分别扣住宝贝的2只手,观察其反映。

几乎所有的婴儿都会很快发现自己的小手被一个“外壳”给罩住了,并努力想把小手拿出来,当他们发现怎么努力也拿不出来时,就产生了焦虑情绪,开始哭闹,此时,科学家们开始为他们播放不同表情的面孔的录像,他们会立刻忘掉眼前的不快,看起录像来。当录像停止播放,他们会又重新回到焦虑的状况中。

试验表明:转移宝贝的注意力是很有效地应对宝贝焦虑情绪的办法。即使对几个月大的小宝贝也同样的有用。但对于那些一直困扰他们身体的问题,他们还会在短时间内反复哭闹,这可以帮助父母来分析宝贝是否有身体上不舒适的地方。

试验2:读表情

科学家们让妈妈坐在8个月大的婴儿对面,分别以快乐的表情与快乐的语调、悲伤的表情与悲伤的语调、快乐的表情与悲伤的语调、悲伤的表情与快乐的语调和宝宝沟通,结果发现,当妈妈以快乐的表情和快乐的语调与宝宝交流时,宝宝也会变得情绪兴奋,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当妈妈以悲伤的表情和悲伤的语调与宝宝交流时,宝宝也会变得悲伤,并开始哭泣。当妈妈以悲伤的表情和快乐的语调或者快乐的表情和悲伤的语调跟宝宝沟通的时候,宝宝会变得很困惑,最终烦躁不安,并哭闹起来。

试验表明:即使在婴儿还很小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通过观察别人的情绪理解各种情绪,并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会提醒父母注意自己的情绪给宝贝带来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试验3:用手指物

科学家们把宝贝分成2组,一组当妈咪给他们讲一个事物时,用手去指所讲的东西;另一组,妈咪只给他们讲,但不去指所讲的东西。结果发现,边讲边指时,宝贝的眼睛会顺着妈咪的手指去观看,也会更加心领神会妈咪所传达的意思,而光讲不指时,宝贝表现出不知妈咪所云的困惑。

试验表明:在妈咪教宝贝认知时,给宝贝出示实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试验4:眼神交流

科学家们同样把宝贝分成2组,一组当妈咪与宝贝交流时,配合眼神的交流;另一组当妈咪以同样的语调和宝贝说着同样的话,但是眼睛看着别处。结果发现,当妈咪目光注视宝贝的时候,宝贝也会尝试跟妈咪沟通,并为这种成功的“沟通”感到非常开心。当妈咪面对宝贝说话,无目光的交流时,宝贝能明显地感觉到妈咪的敷衍行为,他会通过各种动作和表情来吸引妈咪的注意,试图将妈咪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自己身上,当他的这种努力失败的时候,宝贝就会烦躁不安,最终哭闹起来。

试验表明:在与宝贝交流的过程中,目光的交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只会关系到宝贝当时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宝贝未来的情商发展及智力水平。

4个心灵小试验洞察宝宝内心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4个心灵小试验洞察宝宝内心,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不同年龄段宝贝的能力及心理有时总是让成人捉摸不透,所以一直以来科学家们也动足了脑筋,通过各种各样的试验来了解这些小家伙,这些有趣的试验帮助成人更好地解读了宝贝的幼小心灵。

试验1:“罩”住小手

科学家们把6个月大的宝贝放在婴儿座椅上,让他的小手自然地放在座椅前的小桌上。成人悄悄地躲到婴儿座椅的后面,把两只手伸到前面,分别扣住宝贝的2只手,观察其反映。

几乎所有的婴儿都会很快发现自己的小手被一个“外壳”给罩住了,并努力想把小手拿出来,当他们发现怎么努力也拿不出来时,就产生了焦虑情绪,开始哭闹,此时,科学家们开始为他们播放不同表情的面孔的录像,他们会立刻忘掉眼前的不快,看起录像来。当录像停止播放,他们会又重新回到焦虑的状况中。

试验表明:转移宝贝的注意力是很有效地应对宝贝焦虑情绪的办法。即使对几个月大的小宝贝也同样的有用。但对于那些一直困扰他们身体的问题,他们还会在短时间内反复哭闹,这可以帮助父母来分析宝贝是否有身体上不舒适的地方。

试验2:读表情

科学家们让妈妈坐在8个月大的婴儿对面,分别以快乐的表情与快乐的语调、悲伤的表情与悲伤的语调、快乐的表情与悲伤的语调、悲伤的表情与快乐的语调和宝宝沟通,结果发现,当妈妈以快乐的表情和快乐的语调与宝宝交流时,宝宝也会变得情绪兴奋,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当妈妈以悲伤的表情和悲伤的语调与宝宝交流时,宝宝也会变得悲伤,并开始哭泣。当妈妈以悲伤的表情和快乐的语调或者快乐的表情和悲伤的语调跟宝宝沟通的时候,宝宝会变得很困惑,最终烦躁不安,并哭闹起来。

试验表明:即使在婴儿还很小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通过观察别人的情绪理解各种情绪,并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会提醒父母注意自己的情绪给宝贝带来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试验3:用手指物

科学家们把宝贝分成2组,一组当妈咪给他们讲一个事物时,用手去指所讲的东西;另一组,妈咪只给他们讲,但不去指所讲的东西。结果发现,边讲边指时,宝贝的眼睛会顺着妈咪的手指去观看,也会更加心领神会妈咪所传达的意思,而光讲不指时,宝贝表现出不知妈咪所云的困惑。

试验表明:在妈咪教宝贝认知时,给宝贝出示实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试验4:眼神交流

科学家们同样把宝贝分成2组,一组当妈咪与宝贝交流时,配合眼神的交流;另一组当妈咪以同样的语调和宝贝说着同样的话,但是眼睛看着别处。结果发现,当妈咪目光注视宝贝的时候,宝贝也会尝试跟妈咪沟通,并为这种成功的“沟通”感到非常开心。当妈咪面对宝贝说话,无目光的交流时,宝贝能明显地感觉到妈咪的敷衍行为,他会通过各种动作和表情来吸引妈咪的注意,试图将妈咪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自己身上,当他的这种努力失败的时候,宝贝就会烦躁不安,最终哭闹起来。

试验表明:在与宝贝交流的过程中,目光的交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只会关系到宝贝当时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宝贝未来的情商发展及智力水平。

幼儿行为心理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