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母的童话故事
2021-05-15 关于父母的童话故事 爱父母的童话故事 小班入学前父母准备父母别只盯着孩子的缺点。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别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晶晶吃饭撒饭粒,无论大人怎么批评,他都改不了这个毛病,有时甚至用脚把掉在地上的饭粒擦来擦去,弄得一地黏黏糊糊的。一天三顿饭,他有两顿饭的时间要挨骂,甚至挨打。晶晶的父母自觉无招了,便求助于心理医生。
医生建议:“当晶晶再犯同样的毛病时,你们不必去理会他。”父母遵医嘱,当孩子再用脚擦桌底的饭时,佯装没看见。几天下来,妈妈发现晶晶没再用脚擦饭,立即表扬了孩子,“今天晶晶的鞋底没有黏黏糊糊的饭粒,真干净!”“晶晶的桌子底下没有饭粒,看了真让人舒服。”孩子见父母对自己擦饭粒的事不闻不问,不擦饭粒倒获得表扬,便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掉饭粒,即使掉了饭,也会弯腰捡起,晶晶受表扬的次数越来越多。渐渐地,晶晶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这一毛病。
正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叫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着急,于是逢人便说:“我这孩子只吃鸡、鸭、鱼、肉……蔬菜一点也不沾,真让人着急。”当着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这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如此强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几乎不可能。
晶晶的父母错误地认为,关注孩子的坏行为,对孩子进行训导和惩罚,可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和训导都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故孩子对这一行为印象深刻。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
别只盯着孩子缺点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着孩子缺点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或是觉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孩子就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负面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Zj09.COm
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肯定与奖励,淡化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使他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淡化孩子的缺点绝不意味着为孩子的行为护短,也不是发现了孩子的缺点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设法替孩子开脱辩解,而是策略地对孩子进行正强化。
相关知识
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这和孩子的智商没有直接关系,也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的家境,后天的受教育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家教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有必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常识,一些育儿的窍门,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8岁以下儿童“拿东西”不算偷
案例一:chris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最近老是郁郁寡欢的样子,不愿意上学了,也不和妈妈讲和小朋友们的事情了。经妈妈一再追问才知道,chris在课堂上拿了邻桌的PSP游戏机,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小偷”!
事实上8岁以下儿童尚未有分清自己和别人东西的能力,由于意识不清,出现“拿东西”情况很正常,这是儿童生理发展水平决定的。chris拿邻桌同学的P2P游戏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想拿着玩一下,并没有占为己有的意思。因此对于孩子偶然“偷”走别人东西的做法,老师不能小题大做,过早给孩子贴上“小偷”标签。在众人面前道歉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有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上学恐惧症”,有的甚至还会发展成为不良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保护孩子自尊心尤为重要。比如老师应私下找孩子谈话,和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把东西还给失主,并进行适当沟通,不要与孩子的品德挂钩;家长也要作心理辅导,了解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动机是什么,可通过减少孩子开支,让孩子自己用零花钱赔偿等方法,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正确性,下次要避免等等。
孩子啃手指甲的心理暗示
案例二:lucy已经四周岁了,最近让妈妈极为苦恼的是,她老爱啃手指甲,妈妈为此采取过诸多措施,如:带手套、抹药水、转移注意力等,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弄的lucy对妈妈也很不友好。
看到孩子啃手指甲,很多家长不是无奈就是愤怒。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并指出吸吮是孩子的一种本能,是孩子用嘴对手的一种探索行为,说明孩子支配行动的能力达到了手、口动作相互协调的智力水平。此外,这一行为对稳定孩子的情绪有很大作用,但如果3岁以上的孩子仍在吃手,就得在身体发育或心理发展方面找原因了。
孩子体内缺少微量元素如锌、铁等,会引起异食癖,诱发吃手;压力过大或缺乏安全感时,可能通过吃手来降低焦虑,放松心情;孩子感觉无聊、或好奇心和模仿心理促使,也容易养成吃手的嗜好。
家长如果强硬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家长可通过检查微量元素、多陪伴孩子,留意孩子心理需要,了解吃手的动机,帮助孩子进行纠正,让他与“吃手”说再见。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独特之处,永远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将孩子的特点看成缺点;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用心将孩子的特点变成特长,做个快乐的父母吧!
儿童早教:家长别总盯着孩子的不足
其他孩子都笑容满面跟随老师做主题活动,仅有每天牢牢地偎依着我,我稍一离去便痛哭大嚷———真丢人!早知让他爸爸来报名参加亲子日了。它是儿子上幼稚园后举行的第一次亲子日主题活动,便是父母全线参加孩子一天的幼儿园活动。原本还挺激动的,连穿什么衣服都揣摩了半夜里。可谁想起儿子的主要表现要我迫不得已变成聚焦点。
老师说故事,小孩子围坐一起听,父母们立在远远地的课室大门口,只有我自己,跪姿半跪地搂着儿子,手还得牢牢地抓着他,不然他一定又会又哭又闹起來。哪个小孩子是叫泡泡吧,听儿子之前说过。听别人故事真用心,刚刚制作手工时也是全神贯注,他的父母一脸幸福快乐地在一旁收看。她们的视线中一定也看到了泡泡对门手足无措的每天和蓬头垢面的我。
唉!到了英语课程,咦,我意外惊喜地发觉,儿子居然甩掉我手跑去围住外教老师大吼大叫。每一次老师提出问题,就他积极主动。不经意中瞧见泡泡,還是像刚刚一样循规蹈矩坐着小凳子上,老师提出问题响声也不大,大伙儿舞蹈时他都不积极……尽管了解不应该,可是我的心理状态還是一下均衡了!如同我所想,泡泡母亲有点心急,直嘟囔———这孩子,如何一点放不下?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缺陷,也是有优势,可是大家一直盯住自身孩子的缺陷,拿它去和其他孩子的优势比。谢谢小泡泡,他让我明白怎样客观性地看待孩子的缺点,心态平衡了,就不容易急于求成,要了解,心浮气躁心急的情况下,不管怎样是没法恰当地文化教育孩子的。
别将孩子的缺点轻易告诉别人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别将孩子的缺点轻易告诉别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一位女作家写过一本关于聪明妻子的书,十分畅销。她在书中指出,有些丈夫,在别人夸他妻子时,他会故意说一些她的缺点。这位作家认为,这么做十分不适当。妻子虽然明知丈夫是谦虚,但是,丈夫在人前说自己缺点,也觉得不自在。
假使这位妻子同时也为人母,她自已也很可能会发挥这种“谦虚的美德”。当别人在夸自己的孩子时,她可能也会谦虚的说:“哪里,这孩子都已入学了,还会吃手指头!”或者“这孩子是独生子,特别任性。”或许,这么说是希望孩子能收掉吃手指和任性的毛病,但是,这种“谦虚的美德”却往往伤害了孩子。
孩子到了某个年龄,已经能知道自己的缺点,有时还会感到羞耻。对于自己的缺点,孩子不想让外人知道。如果做父母的继续发挥其“谦虚的美德”,只能使孩子感到屈辱。有的孩子虽然年纪尚小,觉察不出自己的缺点,但父母这么做,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如果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往往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一件事情。所以,对待孩子的缺点,最好的父母在家庭里教导解决,而不要拿到公共场合去说,这样将是一件非常打击孩子自尊心的事情。
而对于孩子的优点,父母倒可以轻率地告诉他人,这比直接告诉孩子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因此,聪明的父母可巧妙地利用这种心理,对孩子的优点进行鼓励。假如对别人说:“我们家孩子最近表现很好。什么事都能做。”孩子听了这些话,会比直接夸奖他还高兴。当然,也会比以往更加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孩子盯着别人手里吃的东西的时候怎么做?
原标题:当自己的孩子盯着别人手里吃的东西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当带着孩子气出去玩的时候,孩子一直盯着别人手里吃的东西的,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而且你也可能给他买过,为什么还是盯着呢,我们来看看什么原因,该怎么做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你是比较尴尬的,有的人会认为你抠门,什么都不给孩子吃,有的人会觉得你的家教不好,没教孩子不要这样。但是你自己知道给他买过,为什么还是想吃呢?
所以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又该怎么做呢?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原因其实很简单,孩子盯着别人手里吃的东西看,即使他自己也明白他吃过,那就是他没有吃够啊!
当别人手里拿着冰淇淋、饼干、薯条等等,他盯着看的时候,那就是他肯定还想吃,他馋了。
那遇到这种情况你要怎么做呢?
有三种方法来处理。
第一种方法:把孩子先带到别的地方去,脱离现场,再小心的跟孩子沟通一下。
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如果别的人盯着你吃的东西看?你会怎么想呢?会不会也感觉不舒服呢?你是不是也想吃他手里拿的那个东西?下次不要再盯着别人看了,想吃你跟我说一声就行。
不用去对孩子大吼大叫,说他没出息什么的,这是正常现象,保不准你小时候就这样呢?
第二种方法:这种方法比较低端,但是效果最好,那就是让孩子把一样食物吃好,这样他以后也不会盯着别人手里拿的看了,因为他已经腻了,还馋什么呢?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慎重。
一次性就给孩子把一种东西吃好,这是比较残忍的,当然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喜欢盯着别人吃的东西看的话,那你考虑一下采用这个方式吧。
第三种方法:要有一个好的家教。
这个得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做起,这也是一种比较前卫的方法,家教好了,你也不用担心孩子会做不文明的事情了,他自己也知道有些事情该怎么做,比如他想吃,就会直接跟你说,不会盯着别人的。
所以遇到这种事情不要不知道该怎么办,毕竟这是一个正常现象,掌握好技巧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