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入学准备
2021-05-15 解读入学准备 心灵美的童话故事 孩子提前入学的准备解读孩子的“心灵密码”。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读孩子的“心灵密码””,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过年时聚会增多,一些家长发现,家里要是来了客人,孩子就会出现一些“微妙变化”:一方面,孩子的表现欲被激起,喜欢在客人面前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开始吵闹,打断家长说话,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让人尴尬的行为。孩子的这些表现,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人来疯”。本期,我们就从孩子的“人来疯”谈起,展开解读孩子不恰当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希望家长意识到,读懂孩子的“心”,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反应,并且相信孩子的自身力量,将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来疯”背后的心理
妈妈的朋友来家里做客。五岁的小明特别兴奋,不停地在妈妈和客人身边跑来跑去,还不时地大声嚷嚷:“妈妈,我的笔找不到啦,快帮我找找。”妈妈耐心地哄着:“小明乖,妈妈和客人说话,你先自己玩。”zJ09.com
“噢,知道了。”小明乖巧地回到自己房间。可不到五分钟,小明又来了:“妈妈,我觉得身上痒痒,快帮我看看。”妈妈面对客人有点尴尬:“这孩子平时挺乖的,今天不知怎么了?”
很多家长把类似小明的行为,称为小孩“人来疯”,家长面对这样的孩子大多是束手无策,严厉打骂自然于心不忍,好言哄劝又难以见效。父母还会担心:下次家中来客人,孩子是否还会“人来疯”。
客人来到家中,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新鲜刺激,客人一般会夸孩子,这就会让孩子兴奋地表现自己。此时,客人往往会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宽容,但这又一次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可能会闹得更凶,甚至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使父母陷入尴尬的境地。
从另一面看,孩子都有表现欲,“人来疯”是可以理解的。况且有时候,有的家长只顾自己谈天说地,孩子认为自己被忽视了,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孩子可能会有所行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之所以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可以归结为一个主要原因:他们希望感受自己的重要性。因此,我觉得对父母来说,首先应该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
解读孩子的四类行为
有专家经过研究,将儿童不适当的行为,按照不同目的分为四类。第一类:为获得注意。例如,“人来疯”的孩子,父母如果因此特别留意孩子,那么日后孩子可能会再以相同的行为来求得注意;如果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来回应孩子,这可能会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因为有些孩子觉得,即使得到的是负向的关注,也比被忽视好。
第二类是有些孩子在“寻求权力”。父母想要控制孩子,孩子也想表达自己的意愿。在这场父母与孩子的“对峙”中,没有赢家。因为,如果父母纵容孩子,孩子日后会变本加厉,如果父母严格控制孩子,孩子会觉得无力反抗,他们可能会放弃个人意愿,转向第三类行为,那就是“报复”。
有“报复心理”的孩子,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被拒绝和被排斥的,只有当他们伤害别人,以负面和令人反感的行为出现时,才会被“重视”。孩子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会觉得受到伤害,认为应当惩罚孩子,但这可能会使孩子寻找更激烈的手段来反击。如果孩子再次受到了挫败,他可能会以一种自暴自弃的行为,来寻求他人的原谅与同情。
这就是第四类行为,孩子开始自暴自弃。这些孩子往往用“我没有办法”或是“我无能为力”来保护自己,使别人不再对他存有希望,他们用“逃避”来省去责备与不安。
相信孩子的自身力量
一般来说,孩子是通过家长等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因此,父母如果能细心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确反应,将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前文中,我们解读了孩子的行为目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下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正确反应。
首先,当孩子企图以不恰当的行为来获得父母的注意时,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视而不见”是一种应对方法。比如,孩子想要买某件玩具,父母不同意,孩子就大声哭闹,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不作任何表态。因为,如果父母不同意买玩具,那孩子可能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如果父母去哄劝孩子,甚至满足孩子的要求,那么以后,孩子一旦愿望不能满足,就会以同样的行为来“要挟”父母;如果父母生气打孩子,过后又内疚自责,孩子则“曲线”达到了被关注、让父母心疼的目的,从而强化了孩子的哭闹行为。要明白,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绝不能在孩子刻意要求得到的情形下给予。
其次,当孩子以拖拉、顶嘴等行为来对抗父母,或是发泄内心不满时,父母切忌用权威来压制孩子,因为这种“权威”可能会增加孩子对权力的欲求。此时,父母可以借助充满幽默感的语言化解危机,并通过赞扬的方式、满怀希望的语调,引导孩子有所改观。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在没有危害的前提下,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承受后果。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力量,孩子会在自然的行为结果中受到教育,从而改变自己
相关阅读
思维与行为,解开“男孩密码”
许多妈妈凭直觉就能知道自己女儿的想法,但对儿子的行为迷惑不解。确实,男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与女孩明显不同,性别对此有一定的影响,从青春期开始,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大,男性荷尔蒙不但影响男孩的身体发育,也会影响他的精神和感情的形成。了解这种差异并采取适当的教养策略,对孩子的顺利成长十分有益。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弗兰克对“男孩密码”作了大量的研究。他所谓的“男孩密码”就是那些家长、老师、教练所鼓励,小伙伴们所赞赏的男孩行为。例如,男孩应该坚强刚毅,吃苦耐劳,而不是胆小孤独,多愁善感。弗兰克写了一本书,名为《真实男孩——从男孩行为误区中挽救我们的儿子》。书中介绍了“男孩密码”,可以帮助妈妈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儿子,更轻松地抚育他们。下面就是这本书中的部分内容,也是男孩们最突出的一些特性。男孩健壮而粗鲁男孩子精力充沛是众所周知的,他们不停地边跑边跳边叫,但是如果他们变得有攻击性时,情况会怎样呢?丽莎去参加她8岁儿子的一场冰球比赛。开始时,妈妈不停地为儿子欢呼喝彩、加油助威。令她始料不及的是,男孩们的行动越来越具有攻击性,他们拼命地冲撞对方,把对手撞倒在冰面上或者挤到冰场边缘的围板上。更让丽莎吃惊的是,她的儿子也全身心地投入酣战之中,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冲撞对手的机会。丽莎一直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最文静、最聪明的孩子,她做梦也想不到儿子会变成这样。冰球比赛让她看到了儿子的另一面。绝大多数的男孩都喜欢激烈的竞赛和粗鲁的游戏,但这并不意味他们生性残暴,事实上,这种身体上的竞赛游戏对男孩们有明显的好处,他们可以从中了解攻击行为的极限以及攻击强度多大而不会伤及对手,并从中学会体察对方的感受。弗兰克说:“掌握了这些行为极限的男孩,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日后不会轻易地发脾气,或者突然暴发攻击性行为。”男孩有暴力想象令很多妈妈担心的不单是儿子身体上的攻击性,还有精神上的暴力倾向。妈妈们的直觉告诉她们,只要儿子远离玩具枪、暴力电子游戏和暴力影视节目,就不会产生暴力倾向。但妈妈们发现儿子虽然身体远离了暴力,他们的想象中却常常有暴力。克丽斯汀为了避免儿子受到暴力行为的影响,与丈夫商定:不给儿子买玩具枪、变形金刚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玩具。如果儿子愿意,她还给孩子穿粉红色的衣服。她希望这种“无性别教育”的抚养方式,会使儿子成为温文尔雅的孩子。在儿子2岁生日时,克丽斯汀给儿子买了一套塑料工具玩具,不料儿子立刻从中拿起塑料手电钻,用电钻指着他的妈妈说:“妈妈我开枪打你。”克丽斯汀是一个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她过去所学的知识使她相信男女之间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但她的育儿经验告诉她:“这绝不是事实。”妲碧也对自己儿子的一些行为感到不解:他为什么要在墙上撞坏玩具汽车?为什么要虐待玩具小人?妲碧对儿子画的画更是忧心忡忡:儿子的画中充满了炸弹爆炸、子弹横飞、坦克碾过房屋和人等暴力场景。儿子充满血腥、暴力的画使她感到不安。针对这一问题,弗兰克认为:“实际上,克丽斯汀和妲碧不必对此过于担忧,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从暴力想象发展到暴力行动。如果所有在墙上画过开枪射击的人物的儿童都变成了暴徒,那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穿防弹衣了。”教育学家芭芭拉,在一项科研项目中,花了一年时间观察男孩的想象游戏。她甚至发现暴力故事在男孩发育过程中也有正面的影响。她在其《谐和中的不谐和音》的报告中指出:男孩是怎样几乎不可避免地编造与开枪射击有关的故事、用拳头打架的故事、撞车的故事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故事。但是,一旦他们的故事结束,想象的暴力也就结束了。有一次,有个男孩在编造他的暴力故事时,一个老师制止他,这个男孩说道:“如果不用暴力,那么坏人怎样受到惩罚呢?坏人应该去死。”芭芭拉的观点是:男孩们清楚地知道现实与想象的差别。他们甚至会合作编造故事,但他们不会把想象当成现实。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编造这些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建立道德指南,即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好人终有善报。男孩不爱袒露心扉一天,鲍娜看见儿子从学校回来,满脸阴云、一声不吭地从她身边走过,径直回到自己的房中。当女孩子受了委屈或生气时,她们通常是扑到妈妈的怀里,边哭边诉说。男孩却不是这样,他们总是试图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愿意像婴儿那样啼哭。如果你想让男孩说出他们的心事,请用间接的方式与他聊天,最好是一边谈话一边干些别的事情。这样便于破译“男孩密码”。当两个女孩要谈什么重要的事时,她们通常是坐下来,面对面地交谈,而且是直截了当地询问对方的感受。男孩们却相反,如果你观察两个男孩谈话,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睛不看对方,而且一边谈话一边干一些与谈话内容无关的事情。弗兰克建议:妈妈可以一边帮助儿子修理自行车,一边从漫不经心的谈话中获取儿子大量的想法。鲍娜后来就采用这种方法,她等儿子从自己的房间里出来后,建议一起去开车兜风。他们并排地坐在车里,谈论着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渐渐地儿子在学校遭戏弄的事也慢慢地透露了出来。男孩喜欢制订协议女孩通常依靠相互间的感觉来寻求一致,男孩则喜欢讨论协商订立协议,并且对此十分在行。他们认为这样公平,他们喜欢把事情讲得清清楚楚,让彼此都得到公平的待遇。当达成协议后,通常都会认真地执行。妈妈要知道与儿子订立协议仅仅成功了一半,因为男孩的注意力多变,让他们长时间地关注一件事情是困难的。唠唠叨叨往往无济于事,最好试试其他办法。例如,妲碧的儿子已经同意不再在起居室的沙发上“大闹天宫”,但儿子好动的天性常常使他忘记自己的承诺。为此,妲碧采用巧妙方法提醒儿子,她以沙发的口气抱怨儿子坐下时的动作太重,使它的腰受了伤,再也直不起来了。妲碧幽默的语气和拟人化的做法起到了效果,儿子想起了自己的承诺。妈妈与儿子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密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妈妈完全了解自己的儿子。如果你想努力了解儿子,请解读儿子的“密码”,为儿子的顺利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男孩行为密码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男孩行为密码”,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美国的心理学教授弗兰克对“男孩密码”作了大量的研究。他所谓的“男孩密码”就是那些父母、老师、教练所鼓励,小伙伴们所赞赏的男孩行为。例如,男孩应该坚强刚毅,吃苦耐劳。弗兰克写的一本名为《真实男孩——从男孩行为误区中挽救我们的儿子》的书中介绍了“男孩密码”,即男孩们最突出的一些特性。
男孩健壮而粗鲁
男孩精力充沛,绝大多数的男孩都喜欢激烈的竞争赛和粗鲁的游戏,但这并不意味他们生性残暴,事实上,这种身体上的竞赛游戏对男孩们有明显的好处,他们可以从中了解攻击行为的极限以及攻击强度多大而会伤及对手,并从中学会体察对方的感受。弗兰克说:“掌握了这些行为极限的男孩,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日后不会轻易地发脾气,或者突然暴发攻击性行为。”
男孩有暴力想象
令很多妈妈担心的不单是儿子身体上的攻击性,还有精神上的暴力倾向。针对这一问题,弗兰克认为:“实际上,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从暴力想象发展到暴力行动。如果所有在墙上画过开枪射击的人物的儿童都变成了暴徒,那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穿防弹衣了”。
教育学家芭芭拉研究发现暴力故事在男孩发育过程中也有正面的影响。她在其《谐和中的不谐音》的报告中指出:男孩是怎样几乎不可避免地编造与开枪射击有关的故事、用拳头打架的故事、撞车的故事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故事。但是,一旦他们的故事结束,想象的暴力也就结束了。芭芭拉的观点是:孩子们清楚地知道现实与想象的差别。他们甚至会合作编造故事,但他们不会把想像当成现实。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编造这些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建立道德指南,即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好人终有善报。
男孩子不爱坦露心扉
当男孩子受了委屈或生气时,他们总是试图自己解决问题。如果你想让男孩说出他们的心事,请用间接的方式与他聊天,最好是一边谈话一边干些别的事情。这样便于破译“男孩密码”。弗兰克建议:妈妈可以一边帮助儿子修理自行车,一边从漫不经心的谈话中获取儿子大量的想法。
男孩子喜欢制订协议
男孩喜欢讨论协商订立协议,并且对此十分在行。他们认为这样公平,他们喜欢把事情讲得清清楚楚,让彼此都得到公平的待遇。当达成协议后,通常都会认真地执行。妈妈要知道与儿子订立协议仅仅成功了一半,因为男孩的注意力多变,让他们长时间地关注一件事情是困难的。唠唠叨叨往往无济于事,最好试试其他办法,让儿子想起了自己的承诺。(周晓芳)
——摘编自《为了孩子》2001年第1期
早教知识:父母一起来解读婴儿表达“密码”吧
做为父母的你,掌握宝宝的表述“登陆密码”吗?宝宝将会一个简易的动作,都是有丰富的意思。下边,父母们一起来学习培训,更为认识自己的孩子吧!
宝宝在学会说话之前,人小需多,却都还没充足的沟通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沒有把握到語言这门方法,没法圆满信息传递,让新妈妈在愉悦闲暇,多了一些照料不周到的忧虑。好在孩子拥有丰富多彩的脸部情绪和手式转变,要是能破解这种身体密码,就能掌握孩子的体会和必须,给孩子最好是的关爱。
小表情:有气无力 表明:我吃饱了
妈妈最怕宝宝饿着,但过多喂养显而易见也不是好事儿。怎样才能分辨宝宝早已吃饱呢?实际上也非常简单。当宝宝把乳头或玻璃奶瓶拉开,把头转一边,而且一副四肢松驰的样子,大多数就早已吃饱,妈妈就千万别凑合别人进食了。
姿势:吸允 表明:我要吃
喂养一段时间之后,宝宝的小脸蛋再度转为妈妈,双手把握住妈妈没放。如果你用手指一碰他的脸颊或嘴巴,他便立刻将头转为你,伸开嘴巴作出匆匆忙忙找寻食材的模样,口中还做着吮吸的姿势,这就表明孩子又肚子饿了。赶急给宝宝喂吃的吧!
姿势:叫喊 表明:苦恼
不上一岁大的宝宝,在噪杂的自然环境中非常容易遭受影响,但烦扰口不可以言,只能用狂叫、痛哭大吵大闹表述自身的苦恼。大人能够 带孩子去清静的地区溜达,或者给点美味小玩意让孩子平静下来。另外,大人还要做下模范,再如何苦恼和发火也不必在家里大生讲话或者喧闹大吵大闹,宝宝的自学能力但是令人震惊的哦!
小表情:笑 表明:激动开心
当孩子觉得舒服、安全性的情况下,便会露出笑容,另外他还会继续满眼发亮,激动而拼命地为你扇舞他的双手和脚丫。这就表明:他很开心。它是妈妈最想要见到的小表情,也是最非常容易了解的小表情。这个时候,妈妈也不必抠门自身的微笑你填满善心的答复会让孩子更舒心、高兴得更璀璨。
小表情:爱答不理 表明:我想睡觉了
玩着玩着,宝宝的目光越来越散发,不象刚刚刚开始那麼眼光灵便而有灵气了,针对外部的的反映也已不潜心,还隔三差五的打呵欠,头转至一边不太理采妈妈,这就表明他累了。这时候,就千万别逗孩子玩乐了。要是给他们造就一个清静而舒服的睡眠质量自然环境就行。
解读被忽略的儿童心理秘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解读被忽略的儿童心理秘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没有任何悲剧比孩子自杀更令人痛不欲生的了。而儿童的试图自杀行为,很多时候普通人是看不出来,认为“孩子不会自杀”。殊不知这种无意的漠视,恰恰成为儿童自杀的“土壤”。据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自杀或者“准”自杀行为逐年增多。父母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更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专家介绍,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
儿童心理异常的典型表现
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专家指出,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家长要多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水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