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2021-05-12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科学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孩子挨打时让不让他还手?。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挨打时让不让他还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孩子挨打时让不让他还手?

有位妈妈来咨询,说她的宝宝只有2岁,比较老实,而且不会攻击别人,因此每次和别的小朋友玩时,有喜欢打人的小朋友就打他,可他也不会躲,就知道硬生生地接着。这位妈妈非常困惑,她问,我是该教宝宝打回去呢,还是让她学会回避呢?

她的一位朋友给她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她很困惑该不该听从她朋友的建议。

1.告诉打人孩子的家长,他的孩子喜欢无故打人,让他们注意到平时要对自己孩子加强教育。(×)

2.如果别的孩子老无故打自己孩子,我觉得不能光教她回避,而要教她反击。(×)

3.告诉自己孩子不要跟喜欢打人的孩子一起玩。(×)

我想,很多妈妈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有类似的困惑。我也是孩子妈,当我的孩子受到攻击的时候,我一样会觉得很心疼。不过我还是要对前面提到的这位朋友的做法提出一些异议。

首先,孩子们之间的打斗跟我们成人之间的打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他们之间的打斗更多的带有游戏的成分,就是在打斗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学会与周围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孩子来说,他们也还没有建立起吃亏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不吃亏是我们大人的想法。所以他们刚刚打过了,眼泪一抹,又可以搂抱在一起亲密无间。他们之间的打斗其实跟自然界其他小动物,比如小老虎、小狮子之间的打斗是有相通之处的。只要保证孩子的安全,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的过于严重。

其次,对于一个才刚刚2岁的孩子来说,我是不主张教他打回去的,因为教他打回去,你传递给他的是一个错误的社会交往方式,他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也会变成一个富于攻击性的儿童,那么他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多,比如,他可能会交到比较少的朋友,甚至导致周围的孩子都对他敬而远之,对他的成长实际上是不利的。另外,不教他打回去,并不是鼓励他成为一个软弱的人,软弱与强硬与否并不由拳头的冲击力来决定。况且,将来他长大后,真正需要打回去的时候并不多,多的是用他的脑子去思考,去想办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战胜对手,更多的需要脑子而不是拳脚。

遇到别的孩子打自己的孩子,告诉别人的家长当然可以,但是我觉得更好的办法就是教会孩子规避,另外就是直接跟打人的孩子说你不希望他打人,你的态度会让他意识到,一旦他打了你的孩子,他就会面临一种压力。同时,在告诉他不能打你孩子的同时,还要告诉他正确的跟你家孩子玩的方式。比如,鼓励他跟你的孩子成为朋友。有的时候,孩子之所以打人,并不是为了打人而打人,而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注意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如果他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他人的注意,他就会放弃这种行为。

还有一点,孩子也没必要一定就不跟打人的孩子玩,只是跟他们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要在一边给予关注,防止他们之间出现严重的冲突就是了。孩子们将来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改变他所处的环境。况且,不管是什么样的经历对他的成长其实都是有利的,这样,一旦他将来长大后发现他周围的世界原来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他会更加难以接受。让他接受现实,同时也要教给他适应现实的方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扩展阅读

打架还是避让?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架还是避让?”,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Part1豆豆被咬事件

我的女儿26个月了,是一个内敛的孩子,原来我们一直想把她送幼儿园,但经历了昨晚的事情,我竟然有点怕怕了。

昨晚,我和老公带着豆豆去大超市买东西,豆豆对那里的游乐场很感兴趣,我们于是把她放在里面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我们都没有离开,在场外看着。刚开始,有两个比豆豆大的小女孩,拿起球就往豆豆身上扔,当然可以说那是孩子们的玩耍,但那小孩后来竟然用手去推豆豆,我连忙进去,提醒她们“好孩子一起玩”之类的话,接着情况有所好转。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豆豆躺在球堆里,我过去叫她回家,但她不愿走,就在我转身走出去的时候,我看到在豆豆身边的一个男孩也跑了出来,看那孩子的神情有点不对,我立即跑过去,豆豆已经在里面哭了。可怜的孩子!在左眼的眼皮,被那男孩咬了一口,牙齿的印还在,红红的血丝分外清晰。我抱着豆豆来到了那个小男孩面前,当时他已经跑到他的爸爸怀里,我问他:“为什么要咬小朋友?”那小孩大声的说:“我就咬,我就咬!”男孩的父亲说:“是谁咬谁啊?”我指着眼睛的位置让那个家长看,家长只对他的小孩说:“我回家叫你妈打你。”孩子听了,更凶凶的叫:“我咬她,我就要咬她!”

最后,我们抱着哭着的豆豆走了,我们连最基本的道歉都没有听到。在那一刻,我竟然不知道怎么处理!我看着那个伤痕,很想哭,但当时周围人太多了。我想,现在的幼儿园,一个老师加一个保育员,就要带40个左右的小孩子,他们又怎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呢?也许送到那些小孩少的幼儿园会好些,起码老师对小孩子的关注多一些。但没有学生,老师的收入从何而来,她的教育会不会打折扣?真的很矛盾!

我的豆豆现在心里还有阴影,今天开始发烧了,晚上睡觉老哭,我被我妈妈骂了一顿。天啊!我是不是应该教育孩子凶一点才不被欺负?

Part2谁之过?

看了豆豆的故事,我觉得首先要分清成人的责任和孩子的打架问题。

其实,在上面的例子中,最令人生气的是对方家长的行为,而不是孩子“受到欺负”的问题。作为家长面对孩子为对方孩子造成了伤害,或者互相造成了伤害,首先应该对对方表达诚挚的歉意,如果出现后果,则应该坦诚地承担。虽然可能孩子们是无意间的行为,但家长的处理方式却会很深刻地影响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认知。

回到孩子打架这个问题。从小到大,表面上的“打架”行为其实表达的是不同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不能简单地用“你应该打回去”、“告诉老师”等一概而论:

1、在2岁半到3岁以前,特别是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语言的流畅表达滞后于他们的心理活动和逻辑思维,所以这个阶段孩子的表达特点是口头语言表达为辅,动作语言表达为主,同时通过孩子的语言习得,逐步掌握更多的口头语言并放弃动作语言。这就是成人有的时候觉得他们相互“打起来”了,可他们自己无所谓的原因,在他们看来,这是交流的一种方式。很多幼儿并没有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很严重的“冒犯”,或者没有认为自己被严重地“冒犯”了。当然,孩子控制动作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婴幼儿常常分不清轻轻拍和暴打的力度,把握不好轻吻和咬人的感觉,也不能预见“我要从这里过,他挡着我,我就推他一把”的后果,所以这些动作语言的交往也往往会造成伤害,很多情况下受到伤害的小孩子也会很疼,会哭。

家长这个时候当然也会心疼,也会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有问题了。这个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出现状况的双方,是否处于动作语言和口头语言混和表达期,如果正好在这个阶段,在告诉他其行为不恰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建立起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对于被伤害的孩子,在安慰他的同时,告诉他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接受安慰的同时,理解同伴的行为,并且能够消除可能带来的其他心理伤害问题。而如果不了解这个阶段的争端的特点,一味教孩子“打回去”,“凶一点”,则可能让孩子觉得解决问题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看谁能打,这样可能会造成孩子形成“暴力”观念,可能会出现主动打人、欺负人等现象,这又造成了家长的另一个“头疼问题”。

2、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冲突和上一个阶段已经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基本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发生冲突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在具体的问题上出现矛盾。一个好的幼儿园老师,她总会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并且为孩子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社会行为规则,比如因抢玩具发生争执。所以在幼儿园发生冲突,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必要的。当然,如果冲突造成了伤害,做家长的当然很气愤。如果是很严重的伤害,老师的确是要负有责任的,因为任何一个冲突,从酝酿到爆发直至发生严重危害结果老师应该会有时间及时处理。但因孩子间冲突造成的小的皮肉伤,比如被咬了一口、被打了一下,孩子已经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了。同时在这个阶段,家长在处理孩子的冲突的时候,也应该以树立是非观念和行为规则作为主要的目的。在这个阶段,孩子间的冲突及其解决(自己解决或在成人的帮助下解决)为他们心中社会规则和是非观念的建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再往后的交往中,则可能会真正遇到恶性的“欺负”性质的打架事件了。

当然,教给孩子正确的自卫行为和自我保护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教育的过程中,知道孩子所处的心理年龄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会交往。值得注意的两点是:

1、在教育孩子的对“打人咬人”的认识的时候,比较忌讳的是首先在孩子小的时候告诉孩子“打人不是好孩子”的观念,然后发现孩子在冲突中被打过,于是又改为“你干嘛不打回去”,这样孩子往往会很矛盾,不知该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所以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语言,如果认为孩子被打时应该打回去,就不要先为孩子树立“好孩子不打人”的标准;否则,孩子在冲突中没有反抗的话,家长也不应该一味地责备孩子懦弱。或者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坦诚地与孩子修正自己的观点也是很必要的解决方法,就是告诉孩子在何种情况下,他使用暴力的手段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这种情况也同样适用在家长本身。如果家长教育孩子“打人是错误的不好的行为”,而家长却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往往会用同样的暴力方式来处理和同伴的关系,因为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方式带来的“效果”;

2、另外一点就是在本文开头提到的,关于孩子出现冲突后,家长的处理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受到伤害的一方家长如果过于容忍,可能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也可能会让孩子养成逆来顺受的习惯;而如果家长过于强硬,对孩子形成“宽容”的性格也不利。伤害一方的家长对于对方应该诚挚道歉并根据情况做出赔偿,因为无论是否有意的伤害,对对方孩子和家长都是切肤之痛。而只有家长的坦诚担当,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也是一种养成教育,而且效果远远大于说教。家长的抵赖只能培养孩子的不负责任,家长的逃避只能助长孩子的逃避。当然,这些已经和上面的例子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上面的这个事例,心疼豆豆被咬了一口的同时,我更心痛于那个小男孩的成长。

原载《妈妈宝宝》2003.10

亲子早教:受欺负时不要让孩子以牙还牙


“孩子!下一次再有些人欺负你,你也就拿板砖‘削’他!”那样的“嘱咐”并不是动漫漫画中的剧情,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受欺压时就是这样告知她们。亲子

亲子快下学的情况下,小学二年级的小雪的同学要借橡皮擦,可小雪却以得装背包为由没出借他。結果小雪的同学十分发火,用手推式了小雪一下,还说小雪是“小抠”。小雪回到家向妈妈张女士述说自身受欺压的历经。“记住了,在外面谁如果欺负你,你别哭,谁打你你也就打谁。”张女士那时候那样对小雪说。

曾做了那样一次调研:假如孩子校园内受欺压了,家长应该怎么办?結果40%的家长碰到孩子校园内与同学造成矛盾时,让孩子采用以血还血、以眼还眼的方法;30%的家长告知孩子找教师解决困难;20%的家长告知孩子能够 找学生干部或找另一方立即谈;10%的家长会立即找另一方的家长处理这个问题。

家长怕孩子吃大亏,我们可以了解,但不可教孩子采用暴力行为方法,要当做和平使者。亲子碰到孩子中间产生矛盾时,如果是校园内里,最好是根据教师来处理。要不是产生校园内,家长最好是先和孩子沟通交流,掌握事儿的实情。假如矛盾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的孩子,应当积极向同学们致歉;假如矛盾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自身的孩子,能够 和另一方的家长沟通交流。

中小学环节是人格特质塑造的重要环节,让孩子从特色小吃一些亏,对孩子之后的发展是有益处的。家长可换一个视角对待孩子被欺负的难题,应让孩子了解生活就是填满甜酸苦辣的。

有一次小杰与小静一起玩时一不小心喊着了小静,小静哭着回了家。因此不一会儿,小静的母亲就带著小静满处寻小杰要为闺女讨个叫法,直至寻找小杰家中让小静也打过小杰两下才罢手。

大家能了解这位母亲的情绪,但这类“以眼还眼”式的教育理念将会会导致孩子吃大量的亏。由于那样会使孩子感觉自身很软弱无能,徒添孩子的心理负担不用说,还非常容易促长孩子的攻击行为。而攻击行为太强的孩子所努力的成本,不是受小伙伴们的热烈欢迎,最后将会会造成孩子产生内向﹑冷淡的性情。

亲子另外,爸爸妈妈还应当来教孩子必需的防御方式,如闪躲、用力挡面等。由于孩子在学习培训相处全过程中,在所难免出現那样那般的磨擦。也更是在这类磨擦中,孩子会持续纠正自身的个人行为,逐渐互相融入。因而,在解决孩子间的争执和纠纷案件时,家长最先要向孩子掌握事儿产生的前因后果,随后协助孩子剖析谁对到底是谁的错,对在哪儿错在哪儿,及其就怎样解决困难给孩子出示一些参考价值的提议这些。坚信孩子会在矛盾﹑挫败和遭遇的难题中长大了、完善起來。

追着喂,还是让他自己吃?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追着喂,还是让他自己吃?”,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先生总说:“热爱厨房便是热爱生活。”这是他企图支使我下厨的借口。我怎么会落入他设下的圈套?然而,随着小琛琛的降临,为形势所迫,渐渐地,我也开始真正地“热爱生活”了。

在饮食方面,琛琛是个很令人头痛的小家伙。几乎每一顿饭,我都得追着哄着才能喂饱他。对于我费尽心机“热爱生活”的产品,他几乎一概冠名为“不好吃”。先生不但不同情我,反而变本加厉地与琛琛一道拿我寻开心。作为一个失败的“热爱生活”者,惟一能让我自我解嘲的解释是:琛琛是个高品位的美食家。因为“热爱生活”不得法,我正好乐得将责任往先生头上推。只要有可能,做饭便是他义不容辞的事。当然实在躲无可躲的时候,我还是得去“热爱生活”,并且不得不寻找一些别的突破口,以求将我的“产品”尽可能多地推销出去。

我的推销手段非常拙劣,但也非常有效。“琛琛,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刚刚1岁多的琛琛对于我那些换汤不换药的故事总是充满了好奇,一听说要讲故事,他一定丢下手里的玩具,乖乖地洗了小手,摇摇摆摆地靠了过来。

“从前呀,有一只小兔子,它喜欢到野外玩耍……”故事的情节自然很快便发展到小兔子饿了,而且饿得非常厉害,它走不动了,于是它想吃点东西。

“琛琛,你替小兔子吃点东西,好吗?”

“不吃!”一开始,琛琛总是很坚定地回绝。

“小兔子饿了,走不动了。”

“然后呢?”

“小兔子饿了,走不动了。不吃饭,故事就没有了。”

为了让故事继续下去,琛琛很痛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乖乖地替小兔子吃了一口饭。渐渐地,琛琛明白了故事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每当小动物饿了的时候,不用提醒,他就会乖乖地替小动物吃一口饭。就这样,不到两岁的琛琛替小兔子吃完饭,再替小狗吃饭,再替小老虎吃饭,几乎替地球上所有我能想到的可爱的小动物们吃遍了。仰仗这些小动物,我很轻易地便将琛琛喂到了两岁。

两岁多的琛琛已经会读点书了,他的小脑袋因此充实起来。每当我企图再挟持他替小动物们吃点饭,他总会反驳:“那是我小时候的事情了。”他坚持不肯再替小动物们吃饭。我曾经那么得意的向他推销美食的方法也因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接下来,谁能粉墨登场呢?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我终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那时候的琛琛对恐龙情有独钟,但想让他替恐龙吃饭显然有些太过老套了。我必须耍点新的花招。

“琛琛,你能给我讲讲翼龙吗?”我端着饭碗,悄悄地靠近了他。

“好啊!”琛琛热切地望着我,开始滔滔不绝地向我描述翼龙的身长、体重、翼展宽度、生活习性、智商数……

“翼龙的身体有这么长吗?”我随意比划一下,并趁势用勺子舀了一勺饭,塞到他嘴里。

“翼龙的翼展宽度有这么宽吗?”另一勺饭又顺利地塞到了琛琛的嘴里。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吃”恐龙,吃完翼龙吃梁龙,吃完梁龙吃腕龙,吃完腕龙吃……

等到所有的恐龙都吃过一遍,我又江郎才尽了。琛琛对我的这些伎俩早已了如指掌,再也不肯就范了。当时,正当美国出产的一部关于外星人的影片风行,真是天助我也。于是我故伎重演,想让外星人担当食客。但是,从现存小动物吃到史前恐龙的琛琛对这种吃法早已不屑一顾了,“别再骗我吃饭了。”琛琛毫不留情地揭穿了我的鬼把戏,一句话便将我堵了回来。看样子,他这次是油盐不进了?

“妈妈,外星人吃东西吗?”虽然他不肯吃饭,但既然他对外星人感兴趣,我应该还是有机可乘。

“当然吃东西了,你吃过外星人食品吗?”我假装神秘地附在他耳根说道。

“没有。”琛琛疑惑地望着我,等待我的下文。

“你乖乖地在这里等着噢!”

我溜进厨房,偷偷地将饭菜盛入小纸杯,然后大呼小叫地快步走了出来,继续我蛊惑人心的演说:“这是来自X星系γ星座的小鸭子星球的转基因食品,你想尝尝吗?”

“嗯,外星人的食品真好吃。妈妈,小鸭子星球是不是长得像小鸭子呀?”

“小鸭子星球上的外星人也长得像小鸭子吗?”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

接连几天,琛琛都在谈论外星人。他那些幼稚而充满幻想的谈话几乎令我笑得直不起腰来。天知道那些外星人生活环境咋样!天知道那些外星人长得啥模样!但我仍然在心底深处感谢着那些尚不知在何方的外星人,因为他们,我又能“骗”琛琛吃几顿饱饭了。

人的口味真是奇特!因为有了外星人食品,琛琛的饭量竟然莫名其妙地长了起来。

从此,我常常光顾一本叫《UFO》的杂志查资料,只为了给琛琛提供一些新的关于外星人的信息。因为每天都有新的信息,琛琛吃外星人吃了很长一段时间。见琛琛有滋有味地吃着那些他平时不屑一顾的饭菜,我真有些飘飘然了。我可不就是个魔法无边的魔法师吗?

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琛琛又给我迎头浇了一盆凉水。

“妈妈,我不想吃外星人的食品了,我们还是吃地球人的食品吧!”这小家伙,他吃外星人也吃腻了,又想换口味了。天哪!

“好吧,我们还是吃地球人的食品吧。”于是,我们重新起用中国人传统的碗筷来伺候我们的一日三餐。

“妈妈,这碗里盛的不还是外星人的食品吗?”琛琛疑惑地望着我,眼里有许多的不满,胃口也大大地减了。

哎呀,我为什么总是给自己掘陷阱?

终于有一天,我决定彻底放弃。这世界上稀奇古怪的事物虽然很多,但琛琛总不可能一辈子吃着它们长大吧。好吧,你这个小坏蛋,既然你不肯吃,我就让你饿着。

那是个周末,我们在野外疯了一上午,说实话,我都饿坏了。回家后,我们随随便便做了一顿饭。那天,我们故意没有给琛琛盛饭。餐桌上没有了他的小碗、小勺。琛琛睁大了眼睛,诧异地望着我。我将头转向别处,假装没有看见。

“妈妈,我的饭呢?”小家伙终于熬不住了。

“你不喜欢吃饭,对不对?今天你可以不吃饭,以后每天都可以不吃饭。”

“不行,妈妈,我要吃饭!”琛琛扬着小脑袋,很不高兴地加重了语气,将“要吃饭”三个字突显出来。

“今天没给你做饭。”我斩钉截铁地回答。

“爸爸,我要吃饭!”小家伙随即转移了战线。

“你真的想吃饭呀?那怎么办?”先生假装一脸的无奈,皱着眉“沉思”了一会儿说:“要不这样吧,爸爸妈妈的饭分一点给你吃,行吗?”

琛琛欢天喜地自己动手吃了大大的一碗饭,虽然被土地爷与桌面分去不少,但终归比平日饭量大多了。从此,我改变了劝琛琛吃饭的策略:不再追着他喂饭,而是追着他在外面疯跑。在疯跑一段日子后,琛琛奇迹般地习惯了地球人的食品。我也终于有机会在先生面前自吹自擂:瞧我“热爱生活”的产品销路多好!

让孩子知道笑话他人不对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让孩子知道笑话他人不对》,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场景:因为自己就读的学前班转来了个叫丁丁的新同学,斌仔兴奋极了,那几天回家路上跟妈妈汇报的全是关于丁丁的新闻:丁丁的头发后面留有一条小辫子;丁丁说湖南话,我们都听不懂;丁丁爸爸怪,忍不住问他。

“丁丁今天哭了。”斌仔的情绪有点低落,“林为钧他们笑话他,捉他的小辫子玩,还说他说的是乡下话。”妈妈停下了脚步,蹲下来,看着斌仔的眼睛:“告诉妈妈,你当时做了什么?没有制止他们吗?”

“没有,我怕他们也不理我了。”斌仔的声音低了下来。

“那么,”妈妈拉起了斌仔的小手,“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对吗?”

“不对,”斌仔犹豫了一下,但又接着说,“可是,可是丁丁讲话就是怪怪的,我们都听不懂。还有他的小辫子—”

妈妈把斌仔拉进怀里,接过了话头:“妈妈知道你害怕小朋友不理你,那多不好受啊!可是他们这样对丁丁,丁丁心里一定也很难过。而且,丁丁刚从湖南来,不会说广州话很正常,上次爸爸妈妈带你去湖南旅游,车上的小朋友不是也听不懂你讲的白话吗?可是他们没有笑话你吧?”

“对,”斌仔想到那次旅游,有点兴奋了,“他们还教我说湖南话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你的家乡是广东,丁丁的家乡是湖南,不同的家乡就有不同的话,不同的风俗。”妈妈耐心开导。

“什么叫风俗?”斌仔不解。

“丁丁的小辫子就是一种风俗。你们觉得不好看,可丁丁觉得这样才美!既然丁丁自己觉得很美,你们就应该尊重他。”

“我知道了,我们都是小朋友,我们都一样;就算我们说不一样的话,也能成为好朋友,不该互相笑话,对吧?”斌仔能说出这么“深”的道理,妈妈报以响亮的一吻。“可是怎么尊重他呢?”斌仔又不懂了。妈妈站起身,“尊重,就是明天回去告诉丁丁,他的小辫子蛮好看的,还有,问他愿不愿意学广东话,愿意的话就——”

“就教他!就像旅游的时候小朋友教我一样,是吗?”

妈妈笑了。儿子终于懂得了包容和尊重,这对他今后的生活太重要了。她可不愿意斌仔从小就学会排斥,毕竟这个博大的世界需要一些心胸更宽广、视野更开阔的小主人。从上面的个案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善良,看出尊重,看出同情,看出同理心,但讲到宽容,似乎有些离题:“宽容不是指的谅解他人、不记恨不报复的一种品质吗?”你会问。

也是。也不是。你理解的是生活中讲的宽容,可在孩子的品德奠基工程上,我们讲到的宽容侧重点有所不同:它的确涉及上面提到的一干元素,的确让孩子减少仇恨、暴力和偏执,学会以善良、尊重、理解待人,但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奥妙集中在一点——给孩子一个基本认识:所有人,不论是否和我们一样,都值得受到公平和尊重的对待。

分析: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们更喜欢取笑他人的短处以确定自我价值,他们容易随大流,不善特立独行,也怯于特立独行。所以斌仔才会在丁丁受到取笑的时候一度退缩;但是,如果我们任由孩子退缩下去,终有一天他们会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跟我们不一样,所以他是错误的,他该受到隔离。

也许你不觉得这样的孩子会给你们平静的家庭生活带来什么波澜,可问题是惊涛骇浪正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掀起:孩子可能从此自大或者自卑,参与排挤他人或者甘愿接受排挤;成年后可能变得偏执,变得无法接受异己,甚至无法接受新事物。因为欣赏不了事物的差异,他的思维可能日益狭隘、墨守成规;因为不习惯从不同的人身上发现闪光的地方,他对生活和朋友的评价也会牢骚满腹、怨气冲天—没错,孩子的学习可能不错,成绩可能不错,长大后工作可能不错,薪水可能不错—但是,因为不够宽容,不够包容,他失去了很多学习和吸纳的机会,却平添了很多烦恼。一句话,这种狭隘的人生很不快乐。

让孩子从小学会接纳不同的世界,让他们打开心灵所有的窗口,准备迎接户外扑面而来的新鲜空气—这可能是比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特长都要重要的事。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