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准备与注意力

2021-05-07 入学准备与注意力 童话故事想象力创造力 胎教注意事项

转移注意力帮宝宝戒吃手习惯。

近日,明星小S在微博上晒出小女儿照片,透露女儿爱吃手,给她抹上黄连还照样吃,调侃“不怕吃苦”。而这一微博也引起了不少家有吃手宝宝家长的热议,网友们贡献了各种方法,来“对付”爱吃手的宝宝。专家指出,一岁内的宝宝吃手无需干预,一岁以后则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逐步让孩子戒掉吃手的习惯。

小S晒女儿吃手照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儿科主任张思莱告诉记者,孩子出生1个月后就会吃手了,大多数2个月大的孩子就会很熟练地吃手,这是孩子手口神经通路连接的一个标志,也是孩子大脑发育的进步,家长无需纠正。不过要注意孩子手的清洁,防止病从口中入。1岁以后,家长要开始有意识地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减少宝宝吃手机会,比如用手做一些有趣的精细功能训练来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动手让孩子获得成就感,逐步的忘记吃手的习惯。

对于频繁吃手的孩子,家长也要提醒自己:孩子是不是在寻求安慰?家长首先要检查自己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是不是少了点,孩子的生活是不是不够丰富,因此需要家长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同时也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解决孩子吃手的问题。>>百科:【宝宝吃手】

延伸阅读

早教:帮助宝宝改掉吃手的坏习惯


吃手是孩子的常见问题,年幼的孩子吃手指,则说明对奶水的依赖。一般两三岁后,孩子吃手的习惯就逐渐消退。但若来到4岁也有吃手的习惯,就会有将会存有身体或心理状态上的难题。怎么帮助宝宝改掉吃手的坏习惯?

身体层面的难题:如身体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心理状态层面的难题:吃手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在主要表现,如压抑感、焦虑情绪、逼迫。提议父母最先要带孩子做微量元素检测,若缺乏微量元素就需要立即填补。假如是由于家庭纠纷带来孩子工作压力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立即与孩子沟通交流,消除她们的工作压力。怎么帮助宝宝改掉吃手的坏习惯?

要帮孩子改正吃手的习惯,谨记不可以采用强硬措施,想要以激励的方法。提议你试着下列的作法:在孩子吃手时,想办法迁移她们的专注力,让更有意思的事吸引住他,进而终止吃手,长此以往,坏习惯会慢慢遗忘。怎么帮助宝宝改掉吃手的坏习惯?

怎么帮助宝宝改掉吃手的坏习惯?另外还必须给他们讲些大道理:如吃手好脏,手里还会继续留有不好看的伤疤这些。假如小宝宝遵从劝诫,门把学会放下不吃了,要立即夸奖他,并给他一些小奖赏。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儿,想要你的细心和勤奋。

幼儿早教:宝宝吃手是个坏习惯 应及时戒掉


许多 宝宝在宝宝阶段喜爱咬手指,儿童阶段喜爱吃手。大家都了解手上细菌许多 ,可是宝宝吃手也是一个一切正常的宝宝锻练的状况。来到一定的阶段,母亲還是要帮宝宝戒除这一吃手的习惯的。幼儿

许多 小宝宝都是有吃手的亲身经历,那是由于宝宝从出世刚开始,便在探索这一神密而彩色的世界。探索的方法也是最天性和形象化的,即用双眼去观查,用力去触碰、去试着。几个月大的宝宝吃手,实际上是一个好状况,它是母乳期的宝宝在训练吸允咽下的作用,而且吃手的一系列姿势能够协助宝宝融洽手和嘴唇的协作工作能力,意味着宝宝操纵自身的工作能力做到了一个新的水准。自然也是有可能是宝宝肚子饿了、口渴了的主要表现。幼儿

一般在孩子断奶后后,吃手的习惯便会消退,但假如三岁之上的孩子仍在吃手,就得在人体生长发育或心理状态发展趋势层面找缘故了。

“吃手”有缘故

1.孩子身体缺乏营养元素如锌、铁等,会造成异食癖,引起吃手。

2.孩子心理不健康,压抑感、焦虑情绪、强制性、叛逆等心态也可以造成吃手。

3.孩子觉得无趣时候吃手。

4.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吃手的爱好。

“吃手”坏处多

假如孩子产生了吃手的坏习惯,不但危害身心健康,也非常容易造成各种各样消极情绪感情,危害孩子的心里健康。

1.对牙齿排列样子的危害

孩子吮吸手指时,手指会顶在上牙的里侧和口腔内部的上端,因为吮吸的幅度,会根据手指由内向型外推上去牙,进而导致牙齿向凸出,或上颌牙弓由一切正常的“U”型变成“V”型。这类牙齿排列的形变,会对牙齿咬合、吞咽导致一定的艰难,另外也使上端牙遭到碰撞的风险提升。

2.危害音标发音、讲话

当上下颚门牙不可以正常咬合时,孩子就不可以精确地传出如“zi”“si”“sh”“chi”“po“bo”等声调。咬字不清,会导致孩子讲话时咬字不清,从而在今后给孩子的心理状态导致损害。

3.对手指的损害

手指长期侵泡在口水里,肌肤会越来越细嫩敏感,手指越来越发胀、泛红,非常容易被嘬破,感柒的概率便会扩大。长期性吮吸和皮肤破损会使手指的肌肤产生不光滑的死皮,超强力吮吸还将会导致手指人体骨骼形变,使手指骨节弯折,不可以挺直。

4.造成别的病症

三岁之上的孩子会随父母出現在各种各样场地,两手将会粘满各种各样病菌。被品尝到肚里的病菌,轻则会造成拉肚子,重则会感柒传染性疾病。就算是“洗干净了”的手,被嘬破后的手指也非常容易感柒,将病菌带进口腔内部。

5.被伙伴取笑

三岁之上的孩子吃手,通常是因为长期性产生了调整情绪和自身愉快习惯。孩子对这类个人行为并沒有非常的观念,仅仅感觉欣然和舒适,当孩子忽然遭受伙伴取笑时,会十分疑惑和伤心,导致最立即的心理状态损害。此外,孩子通常是由于心理状态焦虑不安和外界压力才会吃手,而来源于伙伴的取笑更会加重孩子心理状态的害怕和敏感。幼儿

与“吃手”说一声再见

假如发觉孩子在三岁时仍有吃手习惯,父母就应立刻改正。父母能够采用不激励的心态,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必须,掌握吃手的想法,那样才可以协助孩子改正回来。

1.查验营养元素。

若孩子是因缺乏营养元素造成 爱吃手,就需要立即给他们填补相对的营养元素。

2.挑选玻璃奶瓶的情况下要挑选合适孩子嘴唇尺寸的奶瓶奶嘴,奶瓶奶嘴很小会促使孩子沒有做到他必须的吸允欲,而这类冲动便会根据吃手来做到考虑。

3.宝宝吃手也可能是长牙齿不舒服的缘故,因此给他们吃一些饼干(手指饼)、磨牙饼干、牙咬胶这类的物品,要注意卫生清理。

4.迁移宝宝专注力,使他沒有空余无聊的时候。

找些他习惯做的事儿,随他如何瞎折腾。宝宝爱瞎折腾没有什么,这表明他是一个身心健康一切正常的孩子,他在探索这世界。千万别由于嫌整理不便而阻拦宝宝的一些不涉及到原则性问题的个人行为,那样会抹杀他的探索欲和想像力。

5.尽可能保持稳定比较宽松的家庭氛围,构建一种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不必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她们实际上是十分比较敏感敏感的。且通常由于年纪还小,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孩子便只有以自身的方法(吃手)来发泄心里的感情。爸爸妈妈留意不必将自身的消极情绪带来孩子。

6.不必让孩子一个人无趣的時间过长。

孩子吃手的情况下父母要多跟他开展互动交流、沟通交流、沟通交流,给他们溫柔的抚摩、相拥、接吻等,这能够带来孩子归属感、借助感、寄予感,孩子就不容易由于没有安全感而吃手了,还能提高亲子游情感。

7.常常带孩子出门。

自然环境的更改、视线的宽阔会使宝宝情绪越来越平稳清静,会使宝宝觉得世界有多大新鮮趣味,也就大幅度降低吃手的概率了。

8.多给孩子构建团体活动的机遇和气氛,使他跟小伙伴们一起玩,享有同年龄人在一起的开心。也可根据多多的激励、奖赏的方法使孩子慢慢改正这一习惯。

总而言之,孩子吃手是某一个环节一切正常的反映和必须,直到这一环节已过,当然就好了,父母千万别过度心浮气躁,不必把自己的意向强加于孩子头顶,不然会使孩子造成青春期叛逆。给孩子构建比较宽松、和睦、积极主动的氛围,这才算是父母应当做的。

幼儿自然,一些孩子已过四五岁依然吃手,这一个人行为就并不是当然的反映和必须了,只是确实变成了一种习惯。这时候能够请心理专家帮助,对症治疗。

育儿分享:成功转移孩子注意力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育儿分享:成功转移孩子注意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如既往,姗姗对早饭里出现的蛋黄很反感,大喊:我不吃蛋黄!!爸爸和奶奶又开始试图告诉她一定要吃,我没言语,立刻把她碗里的蛋黄夹走,放到了我的碗里!姗姗开始开心的吃起了面条,而几位来串门的邻居看到姗姗的反应,都开始谈起自己的孙女也不爱吃鸡蛋的事,并且大家一致认为:现在的孩子都不爱吃鸡蛋了!

姗姗从小到大,每天早上我们都要保证她一个蛋黄的,尤其回到合肥以后,我们的来源都是纯正的农村自家养的土鸡生的蛋,无论是营养还是健康都是没的说,所以我们就更希望她能每天都吃一个富有营养的鸡蛋!

但是每次奶奶和爸爸都说鸡蛋难喂,要不就是说,她不吃!这个口气就如同他们经常说,姗不喝水,可是,每次我都能顺利的让她喝很多的水,还有蛋黄,每天早上也是至少吃一个,而今天早上,她竟然吃了三个蛋黄!!

我是怎么做到他们总是否定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呢??

首先,我就是故意忽略她的不愉快情绪,转移她的注意力!孩子不能硬逼,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不喜欢被人逼着做事情,反正我是这样,最讨厌别人对我指手画脚的了,所以对于孩子,我尽量以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她!

同时,我也不会就此放弃!这一分钟她不愿意吃蛋黄,下一分钟可能她就忘记这个事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请你不要在一件事上和她纠缠到底!这样只会加深她对这个不愉快事情的记忆,从而会更加的抗拒!

她现在说不愿意吃蛋黄,那我就不逼她一定要现在吃,就先让她吃自己想吃的东西,然后我会一边跟她聊天,一边跟她说:姗姗想不想长的漂亮点,长的高一点啊?(这个要根据她每段时间的爱好和兴趣所在来针对的进行诱惑)她就会很高兴的说:想啊,我要长的高高的,我要变得更漂亮!那我就会适时的说:听说吃蛋黄,小朋友能长的很漂亮,还很高呢,你会比你们班的陈思远长的还要高呢(陈思远是他们班年龄最大,个子最高的一个小朋友)有了具体的对比性,姗姗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于是大口大口的要我喂蛋黄给她吃!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吃蛋黄其实是很噎人的,我都是一小口一小口的喂,吃完一口蛋黄,就鼓励她再吃一口稀饭或是面条,让她慢慢品尝蛋黄的香味,而不要一下子让她感到蛋黄那么噎人!!于是就在这快乐的氛围中,在她一口一口比赛似的进餐中,所有的难题都不再是难题,不但她愉快的自己把饭吃了,蛋黄也如愿以偿的被她吃光了,今天早上,当我喂完,才发现不但她把自己的一碗面吃掉了,还把我碗里的三个蛋黄都吃光了!!呵呵,有点过量了啊,不过无所谓,谁说吃东西一定就要按时按量的呢,再说了这农村的土鸡蛋其实小的很!!

至于喝水,我更是不强逼,但是姗姗从小到大都是愉快的喝白开水,而且量也很多!每天早上起床后更是雷打不动的一杯白开水!这个对于有些孩子真是个难题,其实姗姗刚醒来的时候也是不愿意立刻就去喝水的!可是我总是会想出办法,让她忘掉喝水是个任务,而是个快乐的事情,每次都会让她主动的端起水杯,自己咕咚咕咚的把水喝掉,当然不忘表扬她一句:真的好棒哦!!

具体的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每天我跟她说的话也都不是一样的,这个要根据当时的情形,需要家长急中生智的来引导孩子,而且还千万注意,不要用交换的手段,不要用礼物的诱惑!姗姗至今好象还不知道自己要求买什么礼物,更没有从不吃饭不喝水等一些手腕来要挟大人,因为我们从没有给过她这个意识,她也不懂!!

帮你提高宝宝注意力


注意力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可是你知道吗,注意力也是可以培养的,只要做到以下这些,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注意力的好习惯。

1、多用开放式问句

对孩子说话时,不要只有“是”或“不要”的选择性语言,应该多一些开放式的问句,让孩子通过思考答案来培养注意力。比如吃饭时,不要只是问“吃不吃”,可以说“今天吃什么呢?米饭,面条,还是面包?”

向孩子提出问题,让他回忆大人刚刚说过的内容,并思考应该如何做出回答,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培养注意力。比如刚讲完故事,就可以问几个和故事相关的问题,答对了就给予奖赏,要让孩子明白,只有集中注意力听故事,才能正确地回答问题和获得奖赏。就这样,孩子知道了专心的好处,下次就会更专心听故事。

2、足够的睡眠

睡得好、精神好,情绪才稳定,白天时才有良好注意力!尤其是婴幼儿,在睡眠中仍在进行学习与认知,而且睡眠期中有50%的睡眠时间为快速动眼期,这正是婴幼儿重组信息所不可或缺的时间,因此,务必要让婴幼儿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如果幼儿白天睡得太多,晚上就难以入睡,难免连带影响大人的睡眠质量,这时就必须调整孩子白天的活动,让孩子多活动,以减少睡眠时间,晚上则加强营造睡觉气氛,协助孩子入睡。

3、尊重孩子的步调

孩子的能力发展不尽相同,很多时候父母也未必了解孩子发展到何种地步,这时不妨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明显看出是孩子所喜欢的活动,就让他玩久一点,这正是他展现注意力的时候。另外,视孩子的发展速度调整教养步伐,毕竟小孩子的动作还不灵活,本来就很难跟上大人的脚步,与其催促他,倒不如放慢我们自己的脚步。

4、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最初的学习对象就是父母,想要孩子专心吃饭,自己却边看电视边吃饭,孩子也很难不学父母吧?要让孩子专心,父母就得从自己做起,比如从头到尾好好完成一件事,而不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要孩子专心做事时,父母也陪着做,而不是在客厅看电视、大声谈笑。总之,别让孩子产生“为什么爸妈可以,我却不可以”的想法,这样才有助于他达成各项学习目标。

5、找出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产生和保持注意力的主要条件!最了解孩子的应该是父母,所以请善用自身的观察力,从孩子的反应中找出令他有兴趣的事物,兴趣越浓,稳定、集中的注意力越容易形成。

虽然孩子的专注时间不算长,但是一旦碰到让他真正有兴趣的东西,那么不论是高兴的表情,还是投入关注的时间,都会与不感兴趣的事物有明显差别。所以,父母要切实掌握孩子喜好的差异,以便作为学习时的诱因。

6、让大脑有休息的机会

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要消耗大量的脑内氧气,请千万别认为孩子长时间进行学习活动就是集中注意力的展现,事实上,学习效果会随时间增长而递减,精神也会逐渐分散。大人都知道“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孩子也是这样,所以要给孩子充分的休息时间,适时搭配肢体活动,让大脑能够时时保持在最佳状况。

7、一次只做一件事

孩子的记忆力有限,丢三落四是经常事,因此,不如一次只要求他完成一件事情,但是必须有头有尾地完成。如果父母因为“贪心”而希望孩子同时完成很多事,那样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内在混乱。反之,一次吃只做一件事,目标很明显,孩子自然会安排如何去做,也更有信心去完成,注意力集中的状况便大有改善。

8、规律的作息

规律的作息可协助孩子建立固定的生理时钟,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玩、看书、运动或吃饭,也可减少不适当的行为出现在不适当的时间里。

在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之前,需要先规划生活的空间,如吃饭区、图书区或游戏区等,这样孩子才知道在什么地方该做什么事。等生活作息习惯养成之后,父母也更易于观察孩子在何时处于最佳精神状态,以便安排学习活动。

9、逐渐延长学习时间

不要一开始就为孩子设置过高的学习目标,当孩子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就会心生挫折而放弃。可以将学习时间慢慢从半分钟延长到1分钟,再延长到2分钟、3分钟,当孩子一次比一次有更好的表现时,其成就感会随之逐步增加,也就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10、适时安抚孩子

情绪不好时,对什么都没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就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父母应随时留意孩子的情绪,适时给予安抚。只有在心情好的前提下,孩子才有兴趣去探索外面的大千世界。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因外在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尤其是家庭气氛。因此,请父母务必牢记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11、简单明了的指令

当孩子茫然不知所措时,往往是父母下达了不清楚或太多太复杂的指令,无形中阻碍了注意力的发展。因此,无论希望孩子做什么事,都应给出简单明了的指令。比如吃饭,与其说“你乖一点,好好吃饭”,不如说“吃完15口饭,你就可以出去玩了”.这样孩子就会注意吃了几口饭,而不是一直寻思究竟怎么样才算“乖一点”。12、减少接触三电的时间

所谓“三电”,就是“电脑、电视和电子游戏”.目前已经有研究指出,如果3岁之前的孩子看电视时间过长,那么到了7岁时就容易出现无法专心的问题。因为上述三电产品都属于丰富而生动的多媒体工具,变化节奏很快,当孩子习惯了既快速又强烈的声光刺激之后,自然就难以对静态的学习产生兴趣。

13、不要任意干扰孩子

虽然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但是最大的干扰源往往就来自大人。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所以做事情多半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在孩子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父母就喊上一句“吃饭啦”“我们要出门啦”,硬生生地把孩子正在进行的事情打断。

也有些父母爱子心切,不时问孩子“要不要吃点心”“要不要喝水”.还有些大人觉得孩子专心的样子挺好玩,所以总忍不住去逗孩子。殊不知,正因为大人有这些不好的习惯,孩子才逐渐出现了难以集中注意力的问题。

入学准备与注意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