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胎教
2021-05-05 不胎教 胎教怎么教 地藏经胎教不教孩子无原则地谦让。
谦让是孩子和人相处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德,懂得谦让的孩子能和同伴和睦相处,能深受同伴欢迎。但是,在生活中,不少家长不懂得谦让的内在含义,喜欢无原则地要自家孩子谦让。甚至明明知道不应该要自己的孩子谦让,但是碍于面子,好像不叫自己的孩子谦让就说不过去。
哲哲妈就是这样。
一次,哲哲和周周坐在长长的石凳上玩“开火车”的游戏,哲哲当司机,周周当乘客。他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奇奇走了过来,咕哝着要当司机,爬上石凳试图挤开哲哲。哲哲当然不乐意,死死占着司机的位置。奇奇没抢到司机的位置,哇哇大哭起来。哲哲妈闻声走过来,了解原委后劝哲哲,“你让给弟弟吧,他小一些啊。”哲哲很不高兴,闷不做声,坐在那儿没挪窝。哲哲妈试图再劝,我阻止了她。
我说:“是哲哲先在这里当司机的,如果奇奇想当司机,必须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和哲哲商量,然后等待。所以,你不应该劝说哲哲让出。”
哲哲妈惊讶道:“难道不要教孩子谦让吗?”
我说:“教孩子懂得谦让应该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不能教孩子向‘错误’的行为谦让。”
哲哲妈说:“天哪,以前不管什么情况,我都是教育哲哲谦让的,譬如对方哭了、对方比他小、对方是女孩,等等。”我说:“对方哭了就该谦让?这不是暗示他哭可以得到谦让吗?下次他也会以哭的方式来要挟;而年龄小、对方是女孩等也不是谦让的理由。不分青红皂白的谦让会让孩子产生混乱,不利于建立规则,不利于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会让孩子觉得不被尊重、不公正,感到委屈和压抑。”
哲哲妈疑惑地说:“是这样啊。我总是叫他让着别人,而他却总是喜欢抢别人的东西。”
我说:“这个理所当然,因为你强迫他谦让,你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他也可以强迫别人谦让。”
哲哲妈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可是他和别的孩子争执起来,不叫他谦让都不好意思面对对方家长呢!”
我说:“那你得想一想,孩子明辨是非、遵守规则重要还是面子重要?你叫你的孩子一味谦让会让对方孩子思维混乱、不守规则,这对对方孩子也是不利的,明理的家长应该知道孰是孰非。”
哲哲妈说:“怪不得哲哲一不如意就总以哭闹来要挟,我是得好好反思一下了。”
家长们喜欢让自家孩子无原则地谦让,理由五花八门:比如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小朋友哭了,你让出来吧;小朋友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该让着他,等等。这些荒唐的理由会严重误导孩子:年龄小的要让——下次遇到比我大的,我也胡搅蛮缠,这样人家也应该让着我;别人哭了就要让——下次我也哭,哭就是武器,哭就可以得利;是客人就要让——下次我到别人家做客,也要主人让着我。看看,这些理由是经不得一丝推敲的,到了孩子不讲理的时候,家长又开始埋怨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殊不知,这些都是家长们自己暗示的。
家长无原则地教孩子谦让,起初带给孩子的感受是“委屈”和“不公”,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我小时候,每次和弟弟发生冲突,家人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我们分开,“各打三扁担”,然后“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你大一些,是姐姐,让着点弟弟。他们有时根本不问事情原委,有时是目睹事情的前因后果,明明知道是弟弟无理(譬如我的食物被他抢了),但处理方式都是清一色要我“让着弟弟”,理由是我大一些。那时,我的心里那个恨啊,觉得大人们真的很不公平,明明是弟弟不讲理,他们还要我让着他!内心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憋屈的感受,积压在心里特别难受。由于家人的这种做法,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可笑的愿望……希望妈妈哪一天给我生个哥哥或者姐姐,那样我比他们小,就不用让着他们了!
前面说过孩子玩具被抢,家长不但不帮孩子要回,反而叫孩子让给别人,美其名曰为“谦让”“分享”。这好比成人在大街上被人抢了钱包,这个人不但不抢回来或者试图求助,反而将钱包拱手让人,你会觉得这个人是谦让吗?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成人身上会觉得荒谬,成人却以种种荒谬的理由来要求孩子!
谦让是美德,但不要教孩子无原则地谦让。教育孩子谦让的前提是对方遵守规则,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客主,无关乎强弱,无关乎面子。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养成美德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秩序。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所面对的问题。大人往往认为自己高孩子一头。站在大人的角度认为是对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对的。
重点提示:
不少家长不懂得谦让的内在含义,喜欢无原则地要自家孩子谦让。甚至明明知道不应该要自己的孩子谦让,但是碍于面子,好像不叫自己的孩子谦让就说不过去。
家长无原则地教孩子谦让,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秩序,起初带给孩子的感受是“委屈”和“不公”,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所面对的问题。
教孩子懂得谦让应该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不能教孩子向“错误”的行为谦让。
——选载自周令瑜《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相关推荐
用“三无原则” 教育宝宝
无错原则
当幼儿发生淘气、打架、损坏物品等行为时,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幼儿犯错误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服教育甚至打骂。
这是幼儿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在幼儿自己的意识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千万不要因此而认为他是一个令人烦恼的故意惹人生气的“讨厌”幼儿。
无批评原则
一些父母在日常幼儿教育中,一旦幼儿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就对其大声呵斥、批评或表露出十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会使幼儿不知应该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于是只会什么也不做,丧失应有的自我行为主动性,长大后会表现出退缩、自卑、缺乏主动性等个性问题。
对0岁-3岁的幼儿来说,说理性批评是有好处的,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听懂。因此,教给幼儿正确的行为方式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无压力原则
一点儿压力也不给幼儿,让幼儿在一种极为顺利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幼儿长大后遇到困难了岂不手足无措?事实上,无压力原则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一个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产生合理、创新的思维。
有些父母在养育幼儿过程中,盲目运用自己的权威地位,使幼儿内心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
“你要是做不好,长大只能要饭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关进小黑屋”!
此类语言或者做法,都会给幼儿造成不必要的恐惧,使幼儿失去对自己的肯定和勇气。幼儿在恐惧和紧张情况下,往往产生自我被动、退缩、怯懦。
幼儿早教:用“三无原则” 教宝宝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使得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幼儿早教:用“三无原则” 教宝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家和心理学专家在科学研究中发觉:取得成功的父母在文化教育幼儿时应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则与失败的父母是不一样的,取得成功父母大量地趋向于应用无错版、无批评、无压力三大原则。幼儿
无错版原则
当幼儿产生顽皮、打架斗殴、毁坏物件等个人行为时,传统教育意识觉得幼儿做错事了,并对于详细情况开展正面教育乃至责骂。幼儿
它是幼儿对客观性全球开展探寻的个人行为,在幼儿自身的观念中,并不认为它是一种不科学的个人行为,千万别因而而觉得他是一个令人苦恼的有意讨人发火的“反感”幼儿。
无批评原则
一些父母在平时幼儿文化教育中,一旦幼儿出現不可以比较满意的个人行为,就对其高声训斥、批评或表露出十分厌倦的心态。那样的处理方法是十分不当之处的,会使幼儿不知道应当如何去做,信心大大的挫败,因此总是哪些都不做,缺失需有的自身个人行为自觉性,长大以后会主要表现出胆怯、不自信、欠缺自觉性等个性化难题。
对0岁-三岁的幼儿而言,说客观批评是有益处的,可是他并不可以彻底听得懂。因而,来教幼儿恰当的个人行为方法分辨什么叫对、什么叫错。幼儿
无压力原则
一点儿压力也不给幼儿,让幼儿在一种极其圆满的自然环境中发展,那麼幼儿长大以后碰到困难了岂不不知所措?实际上,无压力原则并不是这样了解的。
当代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觉得,一个仅有在公平重视的情景下才可以造成有效、自主创新的逻辑思维。
一些父母在抚养幼儿全过程中,盲目跟风应用自身的权威性影响力,使幼儿心里造成多余的害怕和焦虑不安。
“你如果做不太好,长大了只有讨饭了”!
“再不好好做,就将你关入黑屋”!
幼儿该类語言或是作法,都是给幼儿导致多余的害怕,使幼儿丧失对自身的毫无疑问和胆量。幼儿在害怕和焦虑不安状况下,通常造成自身处于被动、胆怯、怯弱。
让孩子快乐学钢琴的五原则
很多妈妈说“曾经很有修养的我们,因为孩子练琴全家人变得很没有修养”。这句话可能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3000万孩子,这个数字庞大到让人吃惊,这么多琴童长大后会诞生多少杰出音乐家?几乎所有妈妈都认同,学琴只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并非刻意让他们成为音乐从业人士。即便有这样的认知,但当孩子练习达不到要求时,急躁和失望还是在所难免。让自己和孩子保持快乐的心情,这样才能发现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乐趣。
问题一:如何培养和维持孩子对弹钢琴的兴趣
刚开始孩子对发出动听声音的钢琴有着无限的好奇和向往,而真正开始学习后,才发现钢琴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好玩的大玩具。短时的兴趣激发对孩子来说很容易,难就难在保持兴趣的稳定性并坚持下去。
快乐法则:懂得孩子心理是关键除了用生动的语言循序渐进地引导或者表扬,懂得一些幼儿心理学的知识很重要。
要想产生不间断的兴趣,实在是很难,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有效的办法。对于大部分小孩而言,适当的表扬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增强小孩子的自信心,使之对钢琴学习更有兴趣。比如晚饭后,让孩子给大家弹一段新学的曲子,在掌声中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还有一个好办法是利用竞争意识,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需求,希望自己是突出的。妈妈不妨让自家的孩子和朋友的孩子一起练习,让其中一个看另一个弹奏,有了竞争者,小孩子就有了想要超过另一个的想法,练习时就有了动力和目标。
问题二:当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练习达不到要求,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当妈妈牺牲了逛街、做美容和健身的时间,陪孩子练习,在琴凳上一坐二三个小时却看不到成绩,通常会开始不耐烦,然后就会说出一些自己都无法控制,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话语,甚至做出一些打击小朋友学习兴趣的举动。可是妈妈是否意识到,孩子同样牺牲了自己玩耍的时间,在做一件符合你意愿的事呢?又或者想想小朋友蹒跚学步时的憨态,再想想他们现在居然能弹奏钢琴了,又有什么好抱怨呢?
快乐法则:降低要求和尝试自己弹奏是控制情绪的好办法
当孩子的表现迟迟不能达到要求时,持欣赏的态度进行表扬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护小朋友的自尊。积极的心态让孩子保持学习的热情,而批评和冷眼则容易产生对抗心理。
很多妈妈小时候都没有学琴的机会,这时不妨自己动手试着弹孩子正在练习的曲子,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的话,家长和孩子的心态上就会形成平等的状态,并且会构成一种共同面对困难的联盟关系,这样在无形中抵消了孩子对家长的抗拒情绪,此时再巧妙地给予一定的指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三:如何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练琴的效率
孩子天生会用很多小花招逃避自己害怕的事情,比如让孩子练习时,他们会说“妈妈你等一下,我还有一点点事情”,“我先吃点东西,喝点水”等等,其实是故意拖延时间。等到坐上琴凳后,也不时找各种借口开小差。
快乐法则:给孩子开小差的空间和时间是集中孩子注意力的好策略学龄前孩子注意力稳定性不强,这与生理条件有关,是孩子的天性。
因此,当他们提出要喝水或者上厕所,明知道是小小诡计,也不妨让他们快乐地去做。科学研究表明,短暂的注意力的分散更有利于高强度的注意力集中,反而会提高练琴效率。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快乐,所以适度地给孩子空间,也是对他自控能力的培养。
问题四: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对音乐的敏感和迅速纠正错误的能力
快乐法则:让孩子学会聆听,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我纠错作为陪练,妈妈应从多方面引导孩子学会聆听,比如购买适合孩子听的CD,作为孩子在睡前、起床、吃饭时的背景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敏感度。别看孩子年龄小,其实小朋友已经有了鉴赏音乐的能力了,只是需要加强训练。他们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来发现自己的不足。
问题五:陪练到底应该教孩子什么?
快乐法则:教给孩子学琴的方法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是最为重要的。
识谱是重中之重,这个问题解决了,再加上一些弹奏技巧就可以称为演奏了。
很多家长经常问孩子:“记住老师讲的内容没有,清不清楚?”事实上,当时孩子可能明白了,但人的记忆力是需要不断重复来加深的,在学琴过程中,教会孩子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学新课前,简单预习一下;学完新课后,很快进行复习。加深印象。“陪练是为了不用陪”,想要有这一天,妈妈就必须要有好的方法和心态。
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三原则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三原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一定不能伤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教育的原则。打骂虽然暂时可以奏效,但打骂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一位家长朋友说得好:“孩子小时你打他,他没办法,等他长大了,他第一个要抱复的就是你。”再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完全可以不伤及他的自尊心。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尊重孩子。我们在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应注意:纠正的是不良行为,而不是不良的孩子。没有不良的孩子,只有不良的行为。
其次,不要用过激的言词。孩子在玩,不过来吃饭,可以说:“你干嘛呢?爸爸妈妈都在等你了,晚吃饭,菜饭都凉了,吃了会肚子疼”。不要说:“你再不来吃,就不给你吃了”(实际你是不会这样做的,何必这样说呢?)
第三,不要和孩子直接顶撞,直撞顶撞起来,双方都不好下台。
假设一个例子。问题是六一儿童节,天下过雨比较冷,明显不能穿短裙子,可是三岁半的丽丽偏要穿新买的短裙子去幼儿园。妈妈和她争执了几个回合后:
一种说法:
妈妈:“今天我就不让你穿短裙子去幼儿园。”
丽丽(一边哭、一边说):“我就要穿,偏穿。”妈妈:“我把你的花短裙撕了”(动手作撕状)。
丽丽:(躺在地上打滚):“我要穿!坏妈妈!”
结果是两方面都下不了台。
另一种说法:
妈妈:“今天天气冷,最好不要穿短裙子去幼儿园。”
丽丽(一边哭、一边说):“我就要穿,偏穿。”
妈妈:“这样吧,你穿上短裙子,下边再穿上条长裤,如果热了,把长裤脱了,不热,就不脱,好吗?”
丽丽(闭口,想了一想):“好,我要穿那条有小象的长裤。”
结果是两方面都下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