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的狮子童话故事

2021-05-04 胆小的狮子童话故事 家长为小班入学前准备 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

宝宝胆小,家长责无旁贷。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宝宝变得越来越淘气,他们常常去掰饮水机的龙头,摸吐着火舌的煤气灶……如果家长试图阻止他们,他们会反抗,直至某一天被烫到了,他才明白,原来那个东西真的不可以摸。通过自身的经历,他认识到了危险,并且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有一些恐惧的经历,感受到自然后果,是宝宝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宝宝产生恐惧心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则来自于家长。家长如何对待宝宝的行为,如何对待外部的事物与人群,都会直接影响到宝宝对外界的反应模式。尤其当家长认为宝宝胆小时,他们对待宝宝的态度与处理问题的模式又会进一步对宝宝施加影响。不恰当的态度与处理问题的模式,则会导致宝宝朝着越来越胆小的方向发展。

那么,家长是如何在无意识间让宝宝变得越来越胆小的呢?

你在向宝宝传递恐惧信息吗?

向宝宝传递恐惧信息,是很多家长不自觉就在做的事情。比如,宝宝出现稍微危险一点的行为,家长就大呼小叫,表现得十分惶恐,那么宝宝透过家长的言语、眼神与动作,看到的便满是恐惧,他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相反,如果家长看到宝宝有危险行为,或者暗中保护他,或者正面引导他采取更为安全的方式,这种恐慌心理自然就不会产生了。

你在变相地暗示宝宝胆小吗?

宝宝在某个阶段出现恐惧与陌生人交往,害怕陌生环境或者某些特定的事物,原本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但是,一旦发现宝宝出现这种行为,很多家长就会变得十分焦虑。于是,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下面的情景:

妈妈带着“胆小”的宝宝外出,见到熟悉的邻居,立刻鼓励宝宝叫“阿姨”。但是,小家伙一点都不配合,不仅不打招呼,反而将小脸埋在妈妈怀里,采取避而不见的方式回避对方,或者拽着妈妈的衣服,躲到妈妈背后,一副胆怯的模样。在鼓励宝宝打招呼不成的情况下,妈妈尴尬地来上一句:“我们家宝宝现在越来越胆小了,真拿他没办法。”

于是,在这样的暗示下,宝宝认可了家长贴的标签,真的变得越来越胆小了。而家长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给宝宝的评价十分贴切,变得更焦虑了。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形成了。

假定换一种方式来面对宝宝的这种行为,或许过不了多久,他的胆小就消除了。“哦,你想把脸藏在妈妈怀里跟阿姨打招呼吗?那好吧,我们就这样问阿姨好吧!阿姨好!”宝宝实在不肯面对,那就退而求其次,至少给他一些积极的暗示,也比给他贴负面的标签要好多了。当然,多带他外出,多接触一些人,慢慢的,他就会意识到,这些人实际上不会对他构成威胁,他们都很安全,他自然也就能够接受他们,并且变得大胆起来了。

你在强化宝宝的恐惧心理吗?

宝宝一胆小,家长便焦虑。家长一焦虑就会持续给宝宝施压,比如非要拉着他去跟人打招呼,或者不断地给他讲道理,甚至恐吓他:“如果你不叫人,我就……”这种处理问题的模式反而传递给宝宝一个信息:啊哈,只要我坚持不叫人,爸爸妈妈就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我。好啊,那我就免开尊口吧!或者宝宝会觉得:啊,我本来就怕!结果爸爸妈妈还这样逼我,现在我更怕了。干脆以后不要出门了吧!于是,这种持续施压的方式反而成了强化宝宝胆小的催化剂,带来的是南辕北辙的结果。

既然宝宝的胆小是个阶段性的行为,那就看淡它,耐心地等待宝宝成长吧。如果家长不给宝宝压力,他内心比较放松,一旦他内心的能量积聚到一定的程度,自然会大胆地走向外部世界的。当然,前提是,家长要给他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部世界。哪怕他只是去旁观,不参与。只要他接触了,他的恐惧心理就会消除,就会从旁观转入试探性的参与,最终与人打得火热。

因此,想要宝宝摆脱胆小的问题,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完成自我成长,相信宝宝,宝宝才会发展得更好。

扩展阅读

为胆小害羞的宝宝“壮胆”


一、害羞心理的发展阶段

1岁以前的孩子不太会认人,情绪表现也不够细腻,很少会出现害羞的问题。而1岁~2岁半的孩子,因为开始有机会接触新环境、新人群,可以去分辨出熟悉或陌生,在这个时期害羞是很正常的,渐渐的随着年龄增长,害羞的情形也会慢慢改善。

为了避免孩子容易害羞,父母可以在孩子1~2岁半的时候,积极去营造孩子与人相处的机会,并建立愉快的经验,如此便可减少孩子出现害羞气质的机会。

二、害羞心理的不利影响

孩子的害羞气质,对未来的学习或职场表现,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像是在学校里,孩子可能因为害羞不敢发言,无法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间的相处,也容易被误认为是态度冷漠、奇怪,造成人际关系紧张;长大求职的时候,也容易影响面试表现、同事之间的相处等。

三、害羞心理产生的因素分析

害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先天的如此外,还有以下原因:

1.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怕别人不尊重自己,对自己不友好;

2.自我评价低,怕别人说自己能力差,尽量躲避;

3.有陌生人焦虑。一般来说,五六个月到一岁半,这个现象比较重,但有的孩子会推迟出现或延续长久,到两岁以后还有表现,你的孩子可能属于这一类;

4.可能有“预见”,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受到过欺侮,不愿和他们玩,表现出退缩等。

四、改善害羞气质的教育原则

从许多研究和临床的案例中不难发现,造成孩子害羞的原因,除了先天因素之外,“缺乏自信”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建议父母不妨参考下列方法,增进孩子对自我的肯定,来改善害羞的表现。

增加孩子的社交机会

让孩子有较多和他人相处的机会,是加强社交技巧的好方法。父母可以邀请亲朋好友带孩子到家里做客,让孩子们彼此有更多的互动,以此让孩子熟悉和他人相处的情境。

多给予鼓励和赞扬

容易害羞的孩子,通常会比较在意他人的眼光,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被认同。因此,当孩子试图表达时,父母应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赞扬,让孩子勇于继续向前,去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群。

培养孩子的自信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适时提供机会,让孩子试着独立去完成工作,而不是过度的保护,凡事都帮孩子处理,如此才让孩子拥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权,产生被信任的感觉,建立自信心。

肯定孩子的专长和优点

害羞和自卑感有一定的联系,为了使孩子对自己有更多正面的肯定,父母可以尽量引导孩子去发挥其专长或优点,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孩子有更多的勇气去表现自己。

多一份关心和体谅

当孩子需要面对新的环境或人群时,例如,上幼儿园、参加聚会,父母应该先帮助孩子做一些心理准备工作,让孩子提前熟悉新生活,才不会产生担忧、紧张的情绪。在孩子开始接触新的环境或人群后,父母也应该主动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体谅,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

胆小宝宝胆量训练法则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胆小宝宝胆量训练法则》,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胆小宝宝的成长故事

现在的男孩似乎都不够“勇敢”,做事情畏首畏尾的,习惯躲在大人身后,或由爸妈包办一切。其实,“勇敢”宝宝是需要经过训练的。

胆量训练的“狠心”法则

法则一:言语激将

我家楼下不远处有几家小吃店,站在阳台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一天,我对刚满4岁的儿子说:“去买包子给妈妈吃吧!”儿子摇摇头不肯去,说:“我害怕。”我对他说:“宝宝已经长大了,都中班了,不是特勇敢吗?”

法则二:苦肉计

儿子平时是“窝里狠”,言语激将对他作用不大,我接着“逼”他:“妈妈好想吃儿子买的包子,如果吃不上,妈妈就会肚子疼的。”儿子动心了,问我买几个包子,还问我爱吃什么馅的。我告诉他“爱吃韭菜的”,儿子马上说,“我爱吃茴香馅,那就买一个茴香的、一个韭菜的。”

法则三:狠心到底

苦肉计成功了,这会儿可不能心软,我给了儿子一块钱,嘱咐他走路一定要小心。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外出买东西,我心里真有些紧张、激动。我在楼上看着儿子跑到楼下,沿着路边去了包子铺,拿找零、接包子,提着包子往回跑。成功了!儿子气喘吁吁地跑回家,高兴地说:“妈妈快点吃吧,等明天我还给你去买。”小家伙可有成就感哩。

超市“小闹闹”

常常见到孩子在超市和爸妈闹,起因大多是见到中意的玩具,妈妈说“不买”,他便使出杀手锏:一哭、二闹,软磨硬泡,非逼着买不可;如果杀手锏还不见成效,个别孩子会躺在地上撒泼,甚至对着妈妈拳脚相加;最终,大人不得不屈服。

儿子也曾是个著名的超市“小闹闹”,他一当众哭起来,真是非常考验妈妈的神经呀!怎么办呢?

“狠心”妈妈的购物原则

原则一:反复和孩子讲道理儿子3岁不到时,只要跟着去超市,就哭着闹着要吃糖,我认为吃糖多对牙齿不好,所以不给他买,每当这时,儿子就会哭闹不止。我没有买糖给他“止哭”,而是一遍遍讲吃糖的坏处,当然,孩子通常会照哭不误。

原则二:绝不妥协见孩子哭得厉害,边上总有“好心”的大妈出来说话:“你就给孩子买一个,不就是一块钱吗?”我只好说:“不是为了钱,是怕吃坏牙。”又有人说:“多吃一块坏不了。”我只好接着解释。孩子虽小,但听得懂这是有人替他说话,越哭越厉害。我马上抱起他就往外走,出门后,等他不哭了,我再给他解释吃糖的坏处。此后,儿子再也没怎么闹了。

原则三:每次只能选一样儿子大些了,每次买东西都是东挑西拣一大堆,我跟他商量,每次去超市只允许他选一样东西,并且要经过妈妈认可。如果还想要第二件,只能把第一件放下。开始时,儿子会不自觉地多选。为了管住儿子,即使这件东西需要买,我也会狠狠心把它放回货架,等到下次我自己再去买。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习惯了。

现在,儿子快5岁了,做事大方,有主见,有自制力,较为独立,也不怕见生人。别的妈妈羡慕地问:“我家孩子特别‘储窝子’(不敢说话、不大方的意思),你这孩子怎么管的呀?”我笑了,这都是“狠心”的结果啊。

宝宝胆小怎么办


友:我有一个3岁的女儿从小就特别聪明,10个月就能走,1岁就能讲好多话,会唱好多歌且非常好听,不变调,讲话也非常老到,在幼儿园里很得老师喜欢。但她胆子很小,主要是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碰到历害的就非常害怕,有时比她小很多的她也不敢去争回自己的东西,令我非常苦恼。有时我会责备她但收效不大,她似乎天生就不会打架,从没打过别的小孩,请问专家,我怎样才能帮她克服这种心理,正常的与人交往。

茅于燕:胆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性格的,也有环境造成的,比如遭受到欺侮因而在交往时退缩等等,而且先天的和环境的往往交织在一起造成问题。

儿童的性格千差万别,在良好的教育和环境中,都可以正常发展,成为良好的性格。

胆小是一种退缩行为,但在良好的教育和环境中,也会适当改变,与人正常交往。

对待胆小的孩子,可以试着采用以下的方法:

第一,思想上认识孩子是胆小的性格,但并不是“坏”,不要苦恼,要积极对待。

第二,和孩子讲道理,小朋友如果抢了她的东西,要礼貌地要回来,对方不给,可以找老师,不要放弃又退缩。

第三,和老师联系,把孩子这种性格对老师讲,当发生问题时,希望老师支持她,并教育对她不友好的小朋友。

第四,常带孩子去有孩子的邻居、亲友家串门,给她创造小型的交往环境,如果发生争执,可以现场处理。而且和她在一起玩只有一个小朋友,场面比较好对付。

第五,常常讲些勇敢的小朋友的故事,用故事中主人翁的行为来间接地教育她。

第六,打架,也就是对抗行为,在儿童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常会碰到双方不一致的事,往往会互相打起来。这并不是应该鼓励的行为。家长在这里说:“他似乎天生就不会打架,从没打过别的小孩”,好像打架是好行为,不打架是懦弱、是没骨气、这就错了。碰到孩子们打架,应该拉开,分别谈话、教育,让他们认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好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碰到问题(比如大家都想玩小汽车,而小汽车只有一辆)应谦让(让对方先玩),而不是抢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使对方受到伤害。这些道理多讲了,你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都会接受,而表现在行为中,你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绝对不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去和别的孩子打架(当然,适当的自卫还是要的,但这不是反击),好像这才是“英雄”,你的言词中好像有这个意思。

宝宝"小心眼" 家长莫忽视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宝宝"小心眼" 家长莫忽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心眼”,一般是说一个人气量小,不大度,不豁达,爱斤斤计较。没想到,很小的孩子也有小心眼,这是在我女儿身上发现的,在她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

一天,我们几家齐聚她姥姥家,像往常一样,午饭后支起牌桌,姥姥带几个孩子上街去玩。可女儿一反常态,任凭姥姥怎么喊她,她就是不愿去,我们也叫她去,她依然不听,最后姥姥只好带其他几个孩子去玩了。

晚上回来,妻子问她为什么?一再追问,她才说:“我不高兴姥姥!”我们一听,颇感意外,怎么回事?女儿告诉我们,今天和小姨一家一道回去,进屋后,姥姥和大家打招呼后,特地蹲下来,抱起小姨家的妹妹,又是逗又是亲的,亲热得很,而没有这样待她,为此,她很不高兴,认为姥姥不喜欢她了。

这让我想起,女儿刚上幼儿园时,一次我和乡下的母亲通电话,女儿拿过话筒,有些炫耀地向她奶奶背诵几首古诗,背完之后,估计是想获得奶奶的连声夸赞,可乡下的奶奶哪会像她妈妈那样,动不动就是“哇,宝贝真了不起!”这样的褒奖?果然女儿放下话筒,是一脸失落,背过身去,撅起了小嘴。

妻子一贯的赏识教育,现在有了问题,可能赏识过了头,女儿经不起一点挫折,进而发展为“小心眼”,和她姥姥生气这件事,就是证明。

没过几天,女儿数学考了98分,洋洋自得的样子,并说,终于把同桌的同学打败了。她的同桌女生,前两次数学都比她高2分,而这次是95分。我正高兴时,女儿又说,这次考题中有一道,和前几天同桌的同学问她的那道题差不多,幸亏当时她假装说不会,没跟她讲,不然她又考不过同桌的同学了。

我感觉不对劲,这分明又是小心眼的表现,是该跟她说说道理了。我先对她说,那次姥姥做的没错,你不应该斤斤计较,小姨家的妹妹最小,姥姥对她亲昵很正常,你回忆一下,当年你最小,那个妹妹还没出世时,姥姥不是也这样对你特别亲热吗?你现在不是长大了嘛。另外,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你不能嫉妒同桌的同学,就不帮助她,你想想,她不是经常帮你解题、借你橡皮吗?

最后我说,一个孩子从小就应当开朗大度,不要处处小心眼,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健康成长。女儿还是听进去我的话了,因为从后来的表现看,她渐渐地活泼开朗了,知道宽以待人了。

(张德华)

胆小的狮子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