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艺培养
2021-05-04 孩子才艺培养 幼儿能力培养 关于春节的童话故事春节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良机。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孩子能接触到的人从原来只有同辈的“一字形”交友转变为各年龄层的“十字形”交友,这对孩子来说是学习人际交往、养成良好礼仪习惯的好时机。尤其对于一些沉迷网络的孩子,更是帮助他们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交际的绝好机会。在迎来送往中,孩子们要学习哪些交际礼仪呢?
打招呼有讲究
问好要具体到姓当孩子与客人打招呼时,不要简单地说“你好”或“过年好”,而要加上具体姓氏,让人感觉更受重视,如王阿姨好,李叔叔好等。
要有目光交流许多孩子在问好时面无表情,也不看对方,会给人敷衍的感觉。问好时要面带微笑注视对方,跟对方有目光交流。
行礼要正对被问候者除同辈外,问候长辈不要仅点点头,应行礼,行礼时不能侧着身要正对对方,以腰部为中心而不是头部低下,行15度至30度礼即可,这样不会给人匆匆而过的感觉。
话题切入有窍门
客人进屋后,孩子可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水、拿糖果等。大一点的孩子不要一头扎到自己屋里不出来,最好跟大家一起聊聊天,丰富阅历。
说天气好切入谈谈最近的天气,或不同地域的天气等,是老少皆宜的话题。
谈新闻越聊越多如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对方的看法,话题可能从一个到另一个,展开得越来越多。
聊兴趣有利交流如彼此的运动爱好、流行歌曲、健康时尚等,可能会让你找到共同爱好,或收获更多有趣的事情。
话旅游增长知识即便没出去旅游过,也可谈谈自己知道的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或请对方谈谈旅游时的见闻等,有利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此外,一些明星、流行电影、名人、畅销书作家等也都可以成为很好的谈资。
注意:聊天时,要学会倾听,除与同辈或更小的孩子聊天外,孩子与他人聊天要70%时间在听,30%时间在说,且在说的时间里要70%时间在问,30%时间发表言论。
餐桌礼仪有禁忌
幼儿不要提前开餐即使是幼儿,也不要在他人都没动筷时提前享用餐桌美食,或就餐时把喜爱的菜拽到面前。
吃完就离席不礼貌许多家庭都有这种现象,聚餐时小孩子吃完了就会说“我先玩去了”,或家长看孩子已吃完就催其“吃完就下桌吧”,这样做不但没礼貌,也让孩子少了博文广纳的机会。除特别幼小或吵闹的孩子,孩子即使吃完饭也最好坐在餐桌前听听大人聊天,实在不爱再坐的,也要向席上各位打招呼后再离开。此外,孩子吃饭时不要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可入座;不要用手抠牙。
最后,客人走时孩子要学会跟家长一同送客。
外出做客守规矩
如果是到别人家做客,按门铃之后,要让孩子和大人一起在门口安静地等待主人开门。进门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受到招待时,孩子要学会说声“谢谢”。小一些的孩子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同意,玩过之后,要把东西放回原处。
相关推荐
培养交际达人——人际关系敏感期
关于情商和智商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广为流传,“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占20%,情商占80%”。而所谓的情商更多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正是由于关系而产生。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人际交往的高手那么一定不要错过人际关系敏感期。
小七说早教第15期总第15期作者/小七嘉宾/刘德雨
现象描述当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你很可能会发现早上带去的变形金刚,晚上回来的时候变成了一本破旧的图画书;而且,小家伙会要求你多带些零食,理由是“我要带给XX吃,我要和XX做朋友”;有时候TA会跟你说“我最喜欢小美了,因为她给我糖吃”,第二天回来又说“我在也不跟小美做好朋友了,她今天什么都没给我吃。”;有时候孩子拿着用小汽车换来的铅笔盒,跟你说“我要跟浩浩换回来,我不想要铅笔盒了,我还是要我的小汽车”……孩子频繁的出现和别人交换吃的,玩具,今天和这个小朋友做朋友,明天又和那个小朋友,这些现象都表明孩子到了人际关系的敏感期。
小七解读人们都有交际的需求,当孩子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他们就会倾向于寻找朋友,而这种找寻最初通过食物来产生彼此之间的连接,在他们的思维里会认为“我给你好吃的,你跟我做好朋友”,但是很快,二三个月之后,他们会发现“当没有好吃的,或者你把好东西吃完了之后,这种友谊就结束了”,转而,他们开始通过交换或分享玩具建立朋友关系,通过几个月的发展,他们又会发现,“当自己把玩具给了对方,或者对方得到玩具之后,有可能主动结束这个关系”,于是他们领悟到,“通过玩具交换也不能维持正常的交往关系”,继而他们会放弃这种关系。其实,通过交换获取友谊的思维并非孩子们的发明,《诗经》里就曾记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可见这似乎是人类的本能。
到4岁左右,孩子会发现,交朋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们有相同的东西,比如:共同的爱好,我们都喜欢小汽车,都喜欢唱歌、轮滑,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等等;或者,我们彼此喜欢,跟你在一起就是开心;或者,你能理解我,在我摔倒了哭泣时,你会安慰我。当我跟你说我喜欢的动画片时,你喜欢听我说……此时,他们慢慢明白友谊的真谛是志趣相投、彼此关爱、互相理解和互相倾听。他们至此终于有了固定的小伙伴,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真正的和谐。当然,由于兴趣爱好的差别,这一阶段的友谊多是在同性伙伴之间发展起来的。
小七支招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每一个孩子都渴望与同伴进行交往,但是并不是每个一孩子都能和同伴愉快相处,人际交往的技能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因此,爸爸妈妈们要不断引导孩子的交往能力。
首先,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多带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可以多邀请邻居、朋友、同事、亲友家的孩子来家里做客,从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兴趣;
其次,对待孩子以物易物的行为,不要用成人的价值观去判断值不值,也不必在意“吃亏”或是“占便宜”,因为你的评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弱小,自我意识不能自由发展,一个时刻担心会不会被骗,总是计算值不值的孩子,怎么会敞开心扉去与他人交际呢?
再次,告诉孩子要信守承诺。有时候孩子交换完之后会后悔,想把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回来,这个时候,要让TA明白一旦交换完成,就不能反悔,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否则会失去朋友。
最后,家长不需要过多的主动介入到孩子们交往过程中,只需要在孩子受到挫折时给出建议就好,比如孩子受到欺负了感到伤心时,可以建议孩子用食物向对方表达好感,化“敌”为友;当孩子受到威胁和欺负时,在精神上给与孩子支持,如果孩子内心的自我形象足够强大,外在表现就会自信,也能更顺利地度过人际关系敏感期。
嘉宾支招刘德雨:从刚出生吃到第一口母乳开始,宝宝的社交就开始了,三岁之前的宝宝的“社交圈”主要集中在父母或家人之间,3岁开始宝宝会非常执迷于与同年龄孩子的社交活动,一般会开始拥有1-2个非常亲密的好朋友,准确来讲,3岁并不是孩子社交的开端,而是孩子在3岁以下时获得的社交能力第一次应用在家庭以外的地方。
所以家长首先切莫忽视3岁以下对孩子社交能力的教育,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被宝宝记住并模仿,请注意做好表率;进入人际交往敏感期后,宝宝可能在各方面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家长需要注意观察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并给予耐心的引导。
对大部分宝宝而言,3-5岁正是幼儿园的阶段,家长也不要忽视与老师或与宝宝好朋友的家长的沟通,您对宝宝越了解,就越能给予ta最准确的帮助。
(成长阶梯:宝宝发育指标评测)
小七早教方案我们聚会吧
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做客;
想好聚会的主题,比如“玩具party”、“读书会”、“烘焙趴”等等;
让孩子们根据主题,提前做好准备,聚会的时候会玩的更开心。
Tips:尽可能准备足够的玩具和零食;要做好孩子们会弄脏或者弄乱家里环境的心理准备。
小七早教关键词:人际交往敏感期(3-5岁)人际关系是人与生俱来的智能,一般孩子在3岁以后会有和别人交朋友的诉求,分享食物是他们建立人际关系最初的敲门砖,2-3个月之后,他们开始明白食物不能长期维系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于是开始分享和交换玩具,在之后,他们逐渐会发现相同的兴趣爱好、理解和包容才是友谊的真谛。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学会了承受、判断、如何与人说话、如何揣摩别人的心理等等,这些都奠定了他们与人交往的基础,这段时间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他们需要大人的理解和有技巧的帮助。
摇篮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父母教育孩子人际交往的误区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教育孩子人际交往的误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父母经常会跟孩子讲这样一句话:“不要随便和别人说话!”
危害:同样是对孩子人际关系锻炼的阻碍,限制他的交际意识,容易让孩子养成自闭的性格。
父母担心孩子对陌生人太过信任,会受到伤害。这可以理解,但绝不能成为阻拦孩子正常交往的理由,因为这是两码事。前者,需要增加孩子的判断力,提高警惕性,而后者,却是他这一生立足社会的基础,岂能随便干涉?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男孩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最多的谈得来的好朋友,能够从小伙伴那里获得认可、鼓励、信任和支持。然而父母在这方面的教育却让他们的交往意识在一点点地减弱,比如林林的妈妈。
这种方式或者让儿子不知道何去何从,或者让他们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甚至让他们变得人缘不好,找不到朋友。
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时期的男孩,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是正常的心理需要。这时,在不偏离正常人生轨道的前提下,父母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限制,别暗示他们谁可能是坏人。
这些限制会使男孩过早地世俗、功利,引起他们的不满,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进而影响他们的交往能力,甚至会使他们形成孤僻、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现实生活中,很多小男孩的表现已经让人担心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女性化倾向严重。因此,他们经常表现出不愿见生人、不敢与生人说话、无法与别人相处乃至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等现象。这正是由于父母过于限制了他们的交往意识所导致的。
交往能力强,对孩子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将来在学校不仅能够从容地与同学交往,而且能够从容地与老师等成人交往。而孩子是否善于同别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从小重视培养自己的宝宝与人交往的能力。
做为成年人,我们都有一种体会:每当回忆起童年生活时都非常兴奋,对儿时的朋友感到特别亲切,说起与童年朋友一起玩的各种趣事,如数家珍。这些经历告诉我们:宝宝需要朋友,家长要支持和引导宝宝学会交朋友。
其实这并不困难,只要父母不要设置过于明显的障碍就可以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人际交往时不要让孩子太封闭,教给孩子怎样分辨坏人和不好的事物比封闭要好得多。
如何培养善于交际的孩子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培养善于交际的孩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由此可见,家长“感情用事”将引起孩子不擅社交,出现交往心理缺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愈发明显,因此,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并加以培养———
要注意加强对孩子的情感联系
比如,定期跟孩子进行交流、从事某项活动、一同走进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等等,家长只有和孩子建立感情,才能使孩子获取探索世界所需要的自信心和坚强感。另外,在家长的感召下,孩子才会主动去认识世界,探索问题。这种情感不是溺爱,如果过分溺爱孩子,孩子就会过分依恋家长,自我封闭。
教育孩子理解、关心他人
理解、关心他人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家长往往忽视这一点,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出事、不惹事就行,管他对别人如何,结果造成孩子人际关系冷漠。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应该具备对他人情感的敏感性,家长要教育孩子理解、关心别人,激发孩子善于与人交流思想、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的愿望。
鼓励孩子与同龄人充分交往
孩子没有玩伴就不会有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小朋友玩,不要有过多的思想负担,认为这样吃亏,那样会学坏等。如果发生纠纷,家长要指导孩子明辨是非,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其他孩子的过失,应教育孩子宽宏大量,学会原谅别人;自己的孩子错了,则应启发、引导孩子向对方道歉,从而培养孩子礼貌待人的良好品质。
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培养孩子与人交往,能够逐渐发展孩子的心理能力和社会性,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孩子最初的交往能力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这样一种孩子:害羞、胆怯、孤僻、沉静、性情懦弱,老师称之为“不合群”。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家长忽略了最初的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开始走路的宝宝,都会对小朋友发生兴趣,愿意和人亲近,但还不能很融洽地在一起游戏,基本上是各玩各的。但最初的交往能力就应从此刻开始培养,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当宝宝能走路时,要给他创造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可以每星期带他去几次商店,有可能的话,每天都可以带他到有孩子玩的地方去。宝宝虽不能同别的孩子一起玩,但他却愿意看着,他可能会站在很近的地方盯着看,或很严肃地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别人,然后又拿回来。到2-3岁时,宝宝就会同别的孩子一起玩得很开心。
二、帮助孩子结交玩伴,鼓励他们交往,并给予他自由选择玩伴的权力。父母可以经常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让他们一起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宝宝与同伴交往的习惯。即使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闹纠纷,家长也不要强把孩子拽回家,更不要骂孩子“草包”、“笨蛋”。最好的方法是从中调停,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矛盾,友好相处。
三、孩子最初的交往会出现一些不友好的态度,如说,“不要你到我家里来”,或双手将小朋友推出去,或者抢夺别人手中的玩具,或一大堆玩具自己一个人霸占,不愿分给别人。这些不良态度,有的是受成人影响的结果。如成人间不礼貌的训斥、吵架就会传染孩子。有时,成人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哈!咱孩子会打人呢!好!打得好!”,“我不喜欢你,我喜欢小妹妹”,“别哭,他打了你吗?好!我马上去打他”,“快收起来,隔壁小弟弟要来抢你的了!”这些做法只会引发孩子的嫉妒、自私自利、贪心心理。成人应从正面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谦让、容忍、礼貌等行为,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很多父母整天担心这担心那,怕孩子在外面不小心摔了,怕孩子在外面与人闹纠纷吃亏,怕在外面学坏等,不给孩子社会交往的机会,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或院子里独自玩耍。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逐渐失去了天真活泼的性格,这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