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前入学的准备

2021-05-02 孩子提前入学的准备 孩子胎教 孩子刚入学的准备

外向的孩子容易排斥同伴。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外向的孩子容易排斥同伴》,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外向的孩子更容易排斥同伴。”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李建学主任说。孩子排斥同伴,专家称这是先天个体差异性造成的。对于孩子排斥同伴的行为,专家表示,家长切勿为此打骂孩子,应和孩子讨论,让孩子体会自己的过错。此外,家长要做孩子言行的表率。

案例:

5岁的小君在幼儿园经常拉帮结派,排斥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小朋友。为此,她的妈妈很苦恼。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排斥同伴,她的妈妈担心影响其健康成长。

外向孩子较易排斥同伴

“小朋友排斥同伴,这与先天个体差异性有关系。”当谈及为何幼儿园的小朋友就懂得拉帮结派,排斥小朋友时,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李建学主任直接地说。据了解,相比于内向的孩子,性格外向的孩子更爱把焦点放在他人的身上。“通常排斥,拉帮结派的小朋友都是外向的孩子。”李主任说。

据了解,外向的孩子善于和别人交往,但同时功利性也较强。内向的孩子懂得自身找问题,做事谨慎,但是不善于交往。“其实,内向和外向的小朋友之间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李主任笑称。

家长应懂得放手

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喜欢排斥其他小朋友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内疚感,并认为这种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当孩子排斥小朋友时,家长马上指责小朋友的错误。“其实家长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家长无需过分紧张。家长应懂得放手。”李主任说。

他指出,孩子与大人的世界不同,家长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世界。“虽然孩子排斥同伴,但是排斥和被排斥的孩子很有可能将来成为好朋友。”李主任解释说。由于内向小朋友考虑问题较外向小朋友谨慎,做事踏实,由此获得外向小朋友的信任,所以外向的孩子更愿意听内向的孩子说话,从而成为好朋友。

家长切勿打骂

孩子排斥同伴,家长应懂得合理放手,那么家长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对此,李主任向家长支招。“首先,家长要教孩子遵守规范,家长可将规范融入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中。家长切勿和孩子讲大道理。”李主任笑着说。此外,一些父母平日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其实这样是对孩子言行的潜移默化。“父母还要做表率,注意自己的言行。”李主任说。李主任表示,夫妻间要互相尊重,平日待人接物要注意言行。“其实孩子对父母的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李主任说。

“当孩子排斥同伴时,家长要及时和孩子讨论,让孩子体会自己的错误,而不是直接打骂孩子。”李主任提醒说。此外,家长还应与孩子讨论,和同伴交往时要互相尊重,谅解和帮助他人。当孩子行为做对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表扬。

相关推荐

教孩子学会与同伴合作


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可见,孩子学会交往与合作是多么重要。

那么,孩子不会与同伴合作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提高孩子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激发孩子与同伴合作的愿望。

爸爸、妈妈可利用星期日或节假日带孩子游戏、参观菜场、小吃店、商店等互相协调工作的地方。孩子一个人玩的时候,爸爸妈妈可问孩子:“你的汽车要加油吗?”“你的变形金刚会打仗吗?”激发孩子渴望与同伴合作的愿望,主动与同伴交往。

其次,要教会孩子与同伴友好合作的方式,学会为别人着想。

爸爸妈妈应教育孩子在活动时对同伴有礼貌,用别人喜欢的名字招呼他们。要与同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对大家都喜欢的玩具不争抢,可以让别人玩一会儿,自己玩一会儿,大家“轮流玩”。这样,可以使孩子遇事想到别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更愉快。

再次,要积极鼓励孩子参加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孩子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可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如让孩子跟邻居的同伴玩“娃娃家”的游戏,孩子可以做娃娃的爸爸、妈妈,在游戏中履行爸爸或妈妈的义务,洗衣、做饭、带娃娃。孩子从一个人玩发展与同伴共同游戏,也就发展了合作能力。

最后,要教会孩子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小纠纷。

孩子与同伴在活动中意见不统一时或玩得不愉快时,爸爸妈妈应及时引导孩子相互商量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大家都玩得愉快,如猜拳、轮流等方法,协调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使活动顺利进行。

总之,常言道:孩子总不能跟爸爸妈妈一辈子。只有让孩子逐步适应外界环境,学会与同伴的交往合作,才能健康、活泼地成长。

听力练得早,学习外语更容易


听力练得早外语能力强

想让孩子上学后拥有良好的语言学习能力吗?最好在他长到9个月之前,让他听听外语!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孩子听力练习越早,上学或成年后学习外语的能力越强。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尼娜·卡扎尼娜领导了这项研究。他们发现,大脑在发育早期会经历一个“编程”阶段,从而决定人成年后识别语言中关键语音的能力。婴儿在出生时具有辨别英语、希腊语和汉语等各种语言语音的能力。但如果只让婴儿听母语,不听外语,到9个月大时,他们就只能识别来自母语的元音了。这样在以后学习外语时,大脑就会试图根据母语来学习外语中的语音。这对于母语学习很有利,却会影响外语学习能力。“大脑通过母语认知方法对其他语言进行分类,容易产生语言学习障碍。”

研究人员表示,父母应在孩子出生后9个月内让他们适当多听几种语言,即使不去学习,也有助于大脑发育。

“犟嘴”的孩子容易性格孤僻?


孩子“犟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许多家长还会因此天大骂训斥孩子。其实,孩子“犟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

有时因为大人的批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孩子“犟嘴”的。这是孩子为澄清事实而进行的“自我辩”。这时候,家长应该耐心听取孩子的辩解,并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予以表达。试想,这种尊重事实、不向权威屈服的品质,不正是我们大人所赞誉和追求的吗?怎么当它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时,我们反而受不了了呢?

有时,孩子是为了掩盖过失而“犟嘴”的。在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容忍孩子的这种“犟嘴”。有许多家长在这时往往会以拳头代替教育。因为在家长看来,这种“犟嘴”就是撒谎。如果我们能冷静地分析一下,也能从这种“犟嘴”中找出其中的“缘由”。幼儿心理学认为,当儿童开始掩饰自己过失时,说明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标准,并且学会拿它来和自己的行为相对比,作出初步的道德评价。又由于幼儿期的道德观念并不十分稳定:因此,在一定的环境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误。事后,在大人的暗示之下.孩子的初步道德评价能力起作用了。他们往往知道自己错了,可又怕承认错误,因为他们怕被权威”--大人认为是“坏孩子”,于是就通过“犟嘴”来掩饰过失,力图保住“好孩子”的形象。遇到这种情况,做家长的绝不可犯急躁情绪,应该耐心细致的引导孩子,使之认识到:犯了错误不要紧,重要提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已经犯了错误,为了掩盖它再犯另外的错误(撒谎)是错上加错。同时,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个犯了错误的“好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孩子“犟嘴”的根源,也是孩子今后改正错误的动力。

有时,孩子“犟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犟嘴”。比如,家里来了小朋友,孩子却不让小客人玩自己的玩具,大人说他,他还认为自己的玩具就有权不给别人玩。这样情况说明孩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这不是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看图书、讲故事等来帮助孩子提高道德认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总之,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犟嘴”,因为以训斥打骂来对待孩子的“犟嘴”,会使孩子不愿与大人交流,自我封闭,甚至变得孤僻不合群。

孩子早学外语易“大舌头”


孩子学说话初期千万别双语教育,要学好母语后再进行外语的培养。过早学外语,孩子会顾此失彼,互相混淆,容易出现大舌头,的现象。

把“老师”说成“老希”,“葡萄干”说成“帕塌干”……3岁半男孩童童说出的话,别人怎么也听不懂。童童的妈妈带孩子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才知道孩子是由于学习外语过早,导致出现了“大舌头”现象。孩子学外语不是越早越好吗,怎么会因此变成“大舌头”呢?

心理专家认为,任何民族的孩子学习外语,一般都应在掌握好本土语言之后。如果在孩子的本土语言基础还没有打好时,就过早学习外语,其结果必然是“顾此失彼”,互相混淆和干扰,童童就属于这种情况。幼儿时期就学外语的孩子,虽能说出一些外语,但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并不能真正理解。哪种语言都能说,但哪种语言都不精通,这对发展孩子的智力并无多大好处,也会给人格发展造成障碍。

专家同时指出,幼儿学英语以3~5岁开始最佳。因为这个时期是培养一个人基本语感、语言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

孩子提前入学的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