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任胎教
2021-05-01 太任胎教 很伤感的童话故事 月亮太阳童话故事暑期太单调孩子很烦躁。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暑期太单调孩子很烦躁,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暑期过了一半,原本盼望在家“好好度一夏”的小田,突然变得十分烦躁,甚至还表示想“早点开学了”。据了解,类似小田这样的想法,在一些学生中较为普遍。
教育专家认为,从盼望暑假快来,到希望早点开学,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应该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将孩子关在家并不明智
暑期安全,当然是头等大事。不过,一些家长为了安全索性把孩子关在家里,显然也不是明智之举。一位女生说:“暑假开始,妈妈帮我在日常生活上的安排真可谓‘宾馆搬家’,冰箱里堆满了我喜欢吃的冷饮、西瓜,午饭也非常丰盛。不过,妈妈就是不让我出门,前几天同学约我去游泳,结果被妈妈‘弹’了回来。尽管我说是去室内游泳池,而且几个同学一起去,安全没问题。但妈妈就是坚决不同意,还频频打电话查岗,弄得我好没趣。这个暑假,过得也太单调了。”
一些教育心理学专家表示,家长认为孩子在家里最安全,但他们没有想到,孩子往往会在这种足不出户的环境中产生不安和烦躁情绪,表现出不耐烦,脾气急躁等,对这种暑期“情绪感冒”,忙于工作的家长要有所察觉,不能听之任之,而应采取加强与孩子交流或转换生活环境等办法,调节孩子的心理,疏导急躁情绪。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安排自己的暑期生活,使他们能利用暑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和才干。
精神营养成为稀缺品
在一些家长眼中,暑期就是让孩子玩一玩,而另外一些家长则把暑期当成补习功课的“第三学期”,他们关心的仅是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学习需求,却对孩子的心理需求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一位初一男孩抱怨说:“当他们把许多好吃好玩的东西买回家时,我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为除了物质满足之外,他们对我的想法和心理需求都不了解,这不是通过吃冷饮就能解决的。”
对此,七宝明强小学校长吴国丽认为,在暑期,孩子的交际空间相对学校生活反而缩小了,由于独处的时间较多,缺少与同伴的交流机会,心理危机现象反而处于“多发期”,因此,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且要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应当抽出更多的时间,尽量多与孩子接触,创造思想交流的机会。民立中学校长曹斌则指出,对中学生而言,家长在暑期所要关心的不仅是功课,而且是思想上的开导,暑期不应成为精神的真空地带。
相关知识
孩子去幼儿园后变得很暴躁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孩子去幼儿园后变得很暴躁”,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友:您好!我的孩子30个月,9月6日开始上幼儿园,现在较开始已有进步。(不再吵闹强调不去幼儿园,分别时可再见,但接她时依然哭)但主要问题是她回家后脾气变得很暴躁。动不动就尖叫(歇斯底里式)。我们并不迁就她,但总以惩罚(将她独自关在房子里)方式来对付她好象并不是好方法。她去幼儿园以前并不是个坏脾气的孩子,也很懂道理,不知为何会变成这样?怎么纠正?
茅于燕:孩子去幼儿园是她生活中一件大事,出现一些情绪问题是难免的,因为环境变化太大,孩子才30个月,陌生人焦虑还有表现,自控能力也不够好,所以会有问题。脾气暴躁是一种常见的行为。你说孩子已有进步,这很好,慢慢地就会完全适应了。
但是,你的惩罚方式,我不同意,因为惩罚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觉得不得已去幼儿园的,幼儿园是一个“不好”的地方。为使孩子愉快入园,应该多表扬她的好行为,哪怕有一点进步,就表扬。另外,接她的时候可以和她一起多在幼儿园呆一会,一块玩一玩,和老师聊聊天,使她感到妈妈和老师是“一致的”,幼儿园也和家里一样,是个“好”地方。也可以讲点幼儿园的故事,让她喜欢这种环境。
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研究,发现,在初入园时,90%的幼儿都有适应不佳的问题,但表现形式和程度很不一样,有的会哭,不和小朋友一块玩;有的呆坐在一角,时不时往大门外面看,想亲人来接他回家;有的只在亲人离开时有一点不情愿的表示,整个一天都比较高兴。一般说来,一个月以后,基本都适应了。最长的约两个月,也高兴到幼儿园了。
你的孩子入园还不到一个月,有一点不适应是正常驻的,不要太紧张。孩子回家后,要保持平常心,过份娇宠不好,好像在外受了委曲,补偿一下,但过份严厉也不好,也好像去的地方是牢笼,但非去不可,一点也不好玩似的。使用惩罚、关禁闭,都是会在她的心灵上产生负面影响,一定不能用。
妈妈的烦恼,孩子太老实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妈妈的烦恼,孩子太老实”,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友:我的孩子一岁八个月,是男孩,在家里活泼好动,很调皮,可是在外面特别老实。比如玩滑梯时,本来该他滑了,可是他看到有别的小孩排在后面,就主动让别的小孩先滑;打秋千时,一看见别的小孩在等,就赶紧让我把秋千停下来,让别的小孩玩。而且还老是主动地把手里的东西给别的小孩,碰上厉害的小孩,一把把他的东西抢走,他也就算了,也不去抢。我担心这样下去他会挨欺负,可我又不能违背我原来的教育原则而教他跟别人去抢,我不知现在该怎么办。
茅于燕:孩子在家里和在外面表现不一致,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两面派”。实际上是孩子在不同情景中有不同行为表现而已。
你的孩子在家活泼好动,在外面不一样,你举的例子是他在许多事情上都谦让而已,并不是在家活泼好动、调皮,在外面受人欺侮。
孩子谦让是好事,你也是这样教育他的。但人家欺侮他,抢走他的东西,他不知道保护,也不恰当。可以教育孩子有礼貌地要回来。等他稍为大一点,可以对他讲每一个人都有拥有自己的东西、保护自己的东西不被侵犯的权利。但,如果有人侵犯了,不能以牙还牙,应该礼貌地解决。两个错误(抢走和抢回)加起来不能等于一个正确。
至于你怕孩子太老实,以后会被欺侮,我想不一定会如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加大,再加以成人(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小朋友在一起相处,不会有太多的强欺弱的现象存在。老实、谦让仍然是美德。
暑期辅导:莫让孩子怕暑假
从辅导班到兴趣班,从奥数班到美术班……暑假一到,是否送孩子上各种暑期“补习班”、“辅导班”成了众多家长热议的话题。很多孩子在学期结束之日,却成了补习开始之时,暑假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第三学期”。
在“第三学期”中,望子成龙的家长或“不惜血本”或迫不得已地忍痛掏钱。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自制力是很差的,用补习班“圈养”比在家“放养”要好很多。一些家长则认为,自家不补人家补,人家补了咱落下。为了不让孩子在起跑线上输给同龄人,便由过去的“缺啥补啥”,变成了如今的不缺也补。
其实,正确引导孩子在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中长身体、长知识,为新学期奠定良好的基础,才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多引导孩子读些儿童故事、革命故事之类的书籍,多引导孩子写日记、心得体会,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带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等等。这对教育孩子反而更加有效,做父母的不妨一试。
对于孩子的暑期生活安排,作为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主动为之减压松绑,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一些选择权,让其把握给孩子一些机会,让其体验;给孩子一片空间,让其前行。愿父母们给孩子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切莫让孩子既“盼”暑假,又“怕”暑假。
8个月宝宝的不安与烦躁
8个月的婴儿烦躁您感到陌生
人见人爱的宝宝本来对任何人都微笑,谁抱都没问题。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就不再接受随便什么人的拥抱,对所有不属于亲近范围的人都板着小脸,无忧无虑的笑容变成了不安和焦躁;从早到晚粘着妈妈,只要妈妈一远离,他就不满地自言自语,唠唠叨叨。这样的时候,往往连爸爸的亲吻也不能让他平静下来。只有天天在他身边,给他喂食换衣的妈妈才能靠近他。
到底怎么了?
宝宝开始认生了,不仅能够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亲人之中也有感情深浅的区别。除了最亲近的妈妈,他甚至需要和任何人保持距离,以拥有私人空间。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可以任人摆布的娃娃,个性已经慢慢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宝宝的世界就是他所看到的世界,那些在他视野外的物体就是在另外的世界里。他认为妈妈的存在是依赖着他的,如果妈妈离开他,进入一个没有他的世界,简直是把他排斥到妈妈的生活之外了,那他怎么可能接受呢?!设身处地的替他想想:你的宝宝其实真的很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妈妈不能24小时都跟我在一起呢?”
如何渡过这个时期
顺其自然地让他与陌生人交往,不勉强他,但也别太纵容他。尽量注意给他安全感就好。
别强行和他分开,只为了让他习惯没有你的日子。不要指望短暂的消失就可以让他慢慢习惯与你的分离。
如果你已经开始重新工作,白天必须和他分开,给他留下一个带有你味道的物品,比如一件柔软的睡衣,一条丝巾,让他感到你并没有完全离开。不要以为他不明白你所说的话,告诉他你会很快回来,不需要滔滔不绝,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句子就足够了。比如:妈妈喜欢你,妈妈亲亲你,妈妈很快就回来,这些简单的句子会让他安心一些。
不要在他睡觉的时候出发,不要不和他说再见就走。也许你会觉得在这样做比起在他绝望的哭叫声中出门要轻松的多;但是下一次,他甚至会抗拒睡眠,因为妈妈会在他无知无觉的时候消失。
玩藏猫猫。藏了自己的脸,然后再显现出来,反复几次,再藏自己的脸,然后显出一个小娃娃,这样尽管我们不在他身边,但是替代品还存在。
孩子太小,父母应该期待他们慢慢的成长,让他们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