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亲子活动

2021-04-29 家里亲子活动 偷瓜童话故事 狐狸偷吃肉的童话故事

孩子竟然"偷"了家里的钱...。

六岁半的孩子经常会偷拿家里的钱,被父母发现后,通常都是暴打一顿,然后向父母保证下次不敢了。但是,这样的事屡屡发生,就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了,是不是自己平时对孩子控制得太严格了?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只是盲目地打他,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孩子偷拿钱买零食

孩子六岁半,快要上小学了,这个暑假里我想让他放松放松,就没给他报任何的兴趣班,让他好好地玩玩。可是,就在前段时间,我发现了一件事:孩子偷偷地拿了我放在包里的钱,虽然不多,只有10块钱。家里没有别人,也没来过客人,所以我知道是孩子拿走了。当时,我很生气,就告诉了老公,老公把他叫到屋里,问:“东东,你有没有从妈妈的包里拿钱?”孩子马上就说:“没有,我没拿!”看到孩子不承认,老公发火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最后他才承认钱是他拿的,说是和小伙伴出去玩的时候买零食了。孩子认错了,我和老公就原谅了他,我想:这次管教应该能让孩子记住了吧!应该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吧!

谁知道,我想错了。没过几天,孩子变本加厉,居然又偷拿了20块钱,后果不用说,又是被老公狠狠地揍了一顿。看着孩子不断地求饶和认错,我突然有了反思:是不是平时我们对孩子控制得太严格了?这样直接的暴力教育会不会有负面影响?孩子偷拿东西的毛病如果改不掉,那可怎么办?

孩子偷拿家里钱的原因

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能很多孩子都做过这样的事。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根本分不清“偷”和“拿”的区别,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可以“拿”过来。

孩子拿家里钱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比如买喜欢的文具、玩具,买喜欢吃的东西,玩游戏机或参与其他娱乐活动等。他们要满足这些需要,以正当方式跟家长要钱往往通不过,于是采取私自去拿的办法。

具体原因有二:一是他有购买东西的愿望,如果他买的东西对他有益处,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他买的东西对他有害,家长就需要给他讲明害处。必要时,可以夸张这个害处,但注意,不要空讲大道理,要用生动的例子来传达您的意思。二是他有购买欲望,但如果家长不主动给他钱,或他不敢跟家长要钱,或他要了,而家长不给,那么他就要自己拿。

怎么解决孩子偷拿钱的问题

对于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请家长们不要轻易用“偷”这个字,因为:一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是非界限模糊,往往不把拿家里钱去花当成一种严重的错误行为,只觉得没经过爸爸妈妈同意不好,但花钱的需要占了上风,就去拿着花;其二,有的孩子认为大人可以自主去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去做,爸爸妈妈可以自主花钱,我要钱,家长不给我或给的太少,拿家里钱花是应该的;其三,孩子本来是家里的一个平等成员,因其小,不经过家长同意拿钱花固然是不对的,但毕竟花的是家里的钱。所以,家长不宜用“偷”字来表达孩子的行为,应该用“拿”,这样在心理上对孩子压力小些,有利于教育。

第一,家长发现问题后,不要怒不可遏,连打带骂,而应尽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让孩子谈是怎么样想的,花钱买了什么东西,怎么处理的。根据实情,给孩子重点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是是非问题。联系实际,给孩子讲清如何对待钱会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小的毛病发展下去,会铸成大错;二是想花钱应该怎么办。告诉孩子,想买什么跟家长说,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要钱就给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如果家长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应该向孩子做自我检讨,让孩子服气。

第二,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孩子需要零花钱,有的家长根本不给是不妥当的。给零花钱多少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且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第三,在家里专门准备一个抽屉或匣子,放上十几元或几十元钱,急需时取用。钱最好是一元一张的,还可有些零钱,里边放一个本做记录用。明确告诉孩子,这里的钱在急需时可以拿去花,不过拿多少,找回多少,买什么东西要记下来,还要写明时间。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觉得家长信任我,反而不会乱花钱。如果孩子花钱不当,要及时讨论、引导,培养孩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

第四,要限制孩子的物质欲望。人的物质欲望是无止境的,家长从小要控制孩子的物质欲望。若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百依百顺,长此以往,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向极端,造成不良后果。孩子的“拿来主义”行为,也有这个原因。所以,应该让孩子懂得爱惜自己的物品,物尽其用。经过这样的教育,孩子认识到,在要任何东西之前,都要考虑自己是否需要,自己能不能将它们处理好。

第五,教孩子学会存钱。压岁钱和剩余的零花钱给孩子储存起来,开一个活期存折,陆续存入,真正需要时,用多少取多少。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积累资金的能力,而且培养量入为出的好习惯。

第六,应告诉孩子偷窃是可耻的。孩子之所以“拿”,因为他尚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作为家长,应教育孩子懂得明辨是非,通过实例来告诉孩子,不经过别人的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总之,改变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出发点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随意惩治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满理智,要有孩子出现反复的心理准备,用反复的教育去解决反复的问题。

相关推荐

孩子坏习惯那么多,源头竟然是这里!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孩子坏习惯那么多,源头竟然是这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各位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

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妈妈焦急地跟他说,要好好收拾,东西不要乱扔。转过头就把刚刚喝完的饮料瓶,随手丢弃。

孩子说脏话,妈妈生气地告诉他,这是没礼貌的。转过头,因为别人不小心撞到她,而破口大骂。

孩子喜欢跟人打架,妈妈这头跟人道歉,保证以后不再犯,转过头,就开始打孩子。

孩子出门不爱搭理别人,妈妈跟他说,出门要叫人,要有礼貌。回到家却对婆婆爱搭不理...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人在开头的一刹那间,也就是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是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的人生。

因此,作为孩子模仿样本的我们,在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时,就更加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好榜样。

教你3招改掉孩子的坏习惯!请输入标题

(1)第一招:定下一个小目标。

很多妈妈都希望孩子明天起床,一身坏毛病就消失了。这个心愿很美好,可是太不切实际了。戒掉坏习惯,要把目标阶段化、量化,让孩子看到自己一天一天在成长。

例如,孩子总是不收拾东西,可以先定一个目标,这个星期自己收拾玩具。

目标要有可操作性,容易实现。孩子完成目标以后,记得鼓励他们,给他们适当的成就感。

(2)第二招:在戒掉坏习惯的期间,允许孩子犯错。

原本在努力纠正坏习惯的孩子,不小心再犯时,已经十分难过了,如果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还不断地指责他们,会让孩子更加挫败,甚至会自暴自弃。

所以这时,父母最好是和气地提醒他们,鼓励他们努力纠正。

(3)第三招:运用适当的奖励。

给孩子做一个小红花榜,写上孩子需要完成的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孩子奖励一朵小红花。完成了所有小目标,就可以用小红花换一本他们喜欢的书。

如果有再犯要酌情扣掉小红花。

父母也可以对照上面的小目标,一起来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最后,好习惯不是一天就养成,坏习惯也不是一天就能改掉。我们身上的坏习惯也不是说戒就立马戒掉的,所以在孩子犯错时,记得不要太生气,试着宽容一点哦~

想要让孩子改掉坏习惯,那就要从自己做起!

早教:孩子坏习惯那么多,源头竟然是这里!


早教文章有哪些?孩子把玩具扔得遍地全是,妈妈着急地跟他说道,要好好地整理,物品不必乱扔。掉转头就把不久喝了的矿泉水瓶,顺手丢掉。孩子说脏话,妈妈发火地对他说,它是不礼貌的。掉转头,由于他人一不小心撞倒她,而痛骂。子喜爱跟人打架斗殴,妈妈这头跟人致歉,确保之后不再次发生,掉转头,就刚开始打孩子。孩子外出不喜欢理睬他人,妈妈跟他说道,外出要叫人,要有礼貌。回到家却对家婆爱搭不理...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人到开始的一一瞬间,也就是尚处在纯真纯真阶段所接纳的认知,将对他的一生造成挥之不去的危害。早教文章有哪些?

是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危害着孩子的人生道路。

因而,做为孩子效仿样版的大家,在协助她们改正坏习惯时,就更为要言传身教,做一个模范。

教你3招改正孩子的坏习惯!

(1)第一招:定好一个小目标。

许多妈妈都期待孩子明日醒来,一身坏习惯就消失了。这一愿望很幸福,但是太脱离实际了。戒除坏习惯,要把总体目标环节化、量化分析,让孩子见到自身一天一天在成才。

比如,孩子一直不收拾东西,能够 定好一个总体目标,这一礼拜自身整理玩具。

总体目标要有可执行性,非常容易完成。孩子完成目标之后,还记得激励她们,给他适度的满足感。

(2)第二招:在戒除坏习惯的期内,容许孩子犯错误。

本来在勤奋改正坏习惯的孩子,一不小心再次发生时,早已十分伤心了,假如这个时候,父亲妈妈还不断斥责她们,会让孩子更为挫折,乃至会自甘堕落。早教文章有哪些?

因此这时候,父母最好随和地提示她们,激励她们勤奋改正。

(3)第三招:应用适度的奖赏。

给孩子做一个小红花榜,写上孩子必须进行的总体目标。每进行一个小目标,就给孩子奖赏一朵小红花。完成了全部个人目标,就可以用小红花换一本她们喜爱的书。

如果有再次发生要酌情考虑扣出小红花。

父母还可以对比上边的个人目标,一起来纠正自身的坏习惯。

最终,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天就培养,坏习惯也不是一天就能改正。大家的身上的坏习惯也不是说戒就立刻戒除的,因此在孩子犯错误时,还记得不必太发火,尝试宽容一点哦~要想让孩子改正坏习惯,那就需要从自身学起!

孩子偷妈妈的钱怎么办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孩子偷妈妈的钱怎么办”,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你拿妈妈钱包里的钱了吧?”

“你说,你拿去多少钱?”

“撒谎!我的钱少了,一定是你拿了!”

“不是嘛。”

“你还不说实话?我去报告警察。爸爸也会骂你的!”

“我错了,是我拿了。”

儿童的心理分析:

“妈妈总是带着塞满了钱的钱包去买东西。我也想用很多钱去买东西。”

刚刚满5周岁的小君还没有领到零用钱。妈妈也从来没有让她去买过东西。但是她却认得5块、10块、100块的票子了。因此,她强烈地想用钱去买东西。

此外,小朋友里边也有人用零花钱随便去买东西。小君很想能加入这些小朋友的行列,因此,她认为必须拥有同样多的钱,这样才能与小朋友相处。

当妈妈的却认为,家里按时供她茶点,买这些多余的东西都是浪费。何况过早地给孩子钱花对家庭教育也不好。没想到小君对母亲的教育方式非常不满,她开始自己偷偷地拿了去花。

妈妈的高招:

幼儿看到父母的生活习惯想要模仿,并且通过这些“生活学习”,逐渐学会做一个普通人。他们对待金钱或买东西也不例外。他们对此抱有“我也想这样做”的学习欲望,这并不奇怪,更不是坏事。

如果妨碍了儿童这种极其自然而又理所当然的欲望,就必然会发生偷偷从妈妈钱包里拿钱的行动,遇到这种情况,就觉得“这可不得了”,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动,甚至把它夸大为“犯罪行为”,那是错误的。但是像小君这样瞒着父母拿钱的行为,特别应该好好地进行教育的,让她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性,让她明白与小朋友的交往不能靠攀比来进行。此外,家长不妨带着孩子去购物,有条件地同意她买一些小东西,并试着让孩子自己独立采购、付款,体验自己作主购物的乐趣。

孩子偷了200元,妈妈讲了一段话,从此钱再也没少过!


以前听过这么一句话:你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待你。

你粗暴的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暴虐,你细心的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感恩,你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与习惯。而对于偷钱的孩子,亦是如此。

1

萌妈以前读书的时候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当时我们班上发生了偷窃事件,老师让班上的学生会干部留在教室,一个个询问是否偷窃。结果查出来了,偷东西的是一个女孩子。

这个女孩子就被冠上了小偷的名号,大家都在背地里对她指指点点,如果班上有谁少了什么东西,她就成了第一怀疑目标。而这个女孩,那件事情之后也并没也变好,反而变本加厉,甚至仇恨老师,仇恨同学。

现在想想,那个女孩子第一次偷东西可能只是一时的错误,可是从此以后她就被刻上了“小偷”的烙印。当时虽然事情解决啦,但是这种“抓犯人”方法会伤害孩子自尊,甚至会导致“破罐子破摔”的后果。作为父母家长,要避免在众目睽睽之下伤害孩子自尊。

2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妈妈有个12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他们为了买一只新手表,哥哥从妈妈的钱包里面,偷偷拿了两张100元,哥哥一张100元给了妹妹,一张自己留着买手表。

妈妈发现钱少了,她猜测是孩子拿的,但是她不知道谁拿了。一次晚饭的时候,妈妈对孩子们说:“我觉得钱包里的钱好像少200块,是不是有小偷进来呢?妈妈很担心。”

哥哥低下了头,妹妹神情有点紧张,妈妈证实了钱是两个孩子偷的。妹妹胆小,偷偷将100元放回妈妈钱包。

数着钱,妈妈笑了说:“妈妈好像弄错了,前几天说钱少了200元,其实是我算错了,是少了100元。”妹妹表情变得坦然了。

但是哥哥还没动静,妈妈补充了一句:“我不相信是自己家人偷的,可能有小偷进来,我们去叫警察,你们说好不好?”妹妹瞟了瞟哥哥,哥哥神情也变得紧张了,趁妈妈做饭时,偷偷将100元放回妈妈钱包。

看着会孩子们归还的钱,妈妈心里欣慰,在一次跟孩子聊天的时候说:“妈妈大头虾,100元也根本没丢,是妈妈数错了,年纪大了这脑子坏了……”。

哥哥与妹妹对视着笑了,从此,家里再也没有丢过钱!

3

面对孩子的偷钱行为,父母应该怎麽做?

1、千万不可用“审问”的方式来提问孩子,或者强逼孩子认错。

如果孩子犯错了,父母应该先平静自己的情绪,和孩子好好谈一谈。要注意语气和措词,千万不要用审判犯人的方式去对待孩子。要让孩子错在哪里了,千万不要强逼孩子认错,要让孩子错在哪里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2、找出孩子偷钱的真正原因。

孩子虽然偷了钱,但孩子偷钱的原因确是各有不同。父母一定要找出孩子偷钱的真正原因,千万不能妄下判断。

如果孩子只是为了买某样而偷钱,那父母在平时,要注意孩子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如果孩子偷钱只是为了好玩,父母要思考平时对孩子的关注是否过少,导致他会有这样的心理?

家长的教育方式决定孩子的性格和习惯。你粗暴地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暴虐,你细心地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感恩。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依靠和榜样。在爱和体贴里长大的孩子,才会形成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

家里亲子活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