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入学准备
2021-04-23 为孩子入学准备 您为孩子入学准备备什么 科学为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从2岁开始,爸爸妈妈可能就会发现孩子慢慢变得淘气了,有了自己的小主意。“不听话”的孩子真的成为了很多爸爸妈妈心中的一大烦恼。对于不听话的2岁孩子,爸爸妈妈讲道理,可能TA还听不太懂,但是又不能打骂孩子。那么,究竟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呢?一、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1.运动能力的发展
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的独立活动空间,因此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这时,很多妈妈对宝宝的行为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使宝宝产生不满情绪,自然就跟妈妈对着干了,所以“不听话”。
2.自我意识发展
宝宝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他开始意识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么事都想参与,但这种表现往往与你的规范相抵触。如果你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他就会反抗,进而产生挫折感,时间一长就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3.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宝宝好奇心强,对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这种好奇的探索心理,认为宝宝是在胡闹、调皮而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训斥、打骂他,很容易引起宝宝不满,“不听话”就由此而生了。
二、孩子不听话怎么办1.立规则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愿与家长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这时我们家长要切记,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这样既不会妨碍别人,也容易让孩子接受。如上街购物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律不买”。家长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不听话。例如,“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
2.作榜样
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她)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
3.严肃谈话
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气愤、激动、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家长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难以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了。
此时,如果我们家长与孩子进行“严肃的谈话”,就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他(她)的动作或行为,请他(她)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他(她)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
4.耐心纠正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行为也需要长时间的纠正与教育。孩子对人不礼貌或有其他不听话的行为,父母不能“充耳不闻”,要随时负起纠正的责任。如果我们缺乏这个耐心,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礼貌、更不听话。
5.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强的社会意识、荣誉感和自尊心。爸爸妈妈可以利用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小伙伴中,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来纠正他(她)不好的行为。
扩展阅读
早教: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早教:孩子不听话,怎么办?,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聪明”,包含了父母对商品许多 的希望。殊不知,孩子长到两三岁,一个最显著的转变确是“皮”了、“犟”了、有自身的小想法了。因此,“不听话”就变成父亲妈妈心里难以释怀的“痛”。但是,你要过沒有,宝宝怎么会“不听话”?其身后,是否有一些“难言之隐”呢?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试一下电源插座里边有哪些
摄像镜头回看
两岁的滔滔很有劲头地在电源插座旁看了又看,忽然,他把小手指头伸了进来。手被击了一下,他猛然缩回来,疼得痛哭。妈妈闻此声从厨房里冲过来,急得朝他的小屁股打了两耳光:并不是跟你说过它风险、小孩子不可以碰吗?你怎么就记不得呢?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的心声
这个东西真有意思,妈妈把电饭煲的电源插头放进去,不一会儿,好吃的饭就搞好了;还有我卧室床的小台灯,插上它才可以亮……我要看看这好多个“小洞”里边究竟有哪些了!但是,妈妈不许我碰它,总说风险,但父亲妈妈能摸它,因为我能!
讲解
滔滔那样做是出自于好奇心。2岁上下的孩子还不知道个人行为的不良影响,也并不大搞清楚什么叫“不听话”。就宝宝的认知水平来讲,她们只有懵懂无知地掌握語言的表层含意,一知半解,并不理解父母得话的所有寓意;也有一种状况是,父母一次的标示过多,造成 她们记不得。
你的作法
摸电门、作死一类的风险主题活动一定要被劝阻,但最好是让孩子事实胜于雄辩。例如找一些有关的童话故事书、电视片给孩子看,对他说:假如触电事故会受受伤,十分疼;强大的也有生命威胁,从此见不上父亲妈妈了。那样做非常容易给孩子留有刻骨铭心的印像,主动地接纳父母的命令。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摄像镜头回看
“碗里的菜也有这么多,宝宝如何自身不要吃呀?妈妈说着,早已把一勺“鲜虾红萝卜扁豆丁”送进纯纯口中。纯纯则很有劲头用她的勺子敲击着菜盘和碗,大半天也没把口中的菜嚼碎吞下去。妈妈一把取走她的汤勺,严肃认真地说:“不想吃饭!”纯纯却又着手木筷再次敲,对妈妈送至嘴上的菜,便是不张嘴……
孩子的心声
每一次用餐,妈妈都要我多吃菜,可讨厌吃、讨厌嚼;我也不想要安安稳稳地蹲着用餐,边吃边用才好呢。听,我勺子打出的响声多么,我也想一边吃一边玩!
讲解
两岁商品的自我认同慢慢提升,她们刚开始拥有自身的念头、并尝试去做,对父母的规定和分配喜爱说“不”,或果断固执地唱反调。这说明,孩子早已进到“第一抵抗期”了。
你的作法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防止孩子说“不”的合理方式是父母得出一些挑选,让孩子自己做决策。例如,对纯纯,妈妈能够 问:“你是想要先用餐,随后妈妈和你一起敲,還是想要慢慢吞吞地吃,吃了马上午睡?”由于有妈妈这一“大玩老伴儿”,孩子多半会挑选前面一种。
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办 4句话不可说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办 4句话不可说,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学龄前的孩子已经不会像婴幼儿期那样听话服从,孩子已经学会了顶撞、叛逆,甚至做些“错事”。但是爸爸妈妈知道吗,即使孩子犯了错,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也是有禁忌的。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孩子不听话时,爸爸妈妈也不要说出口的4句话。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1.不要说出孩子“笨”之类的言语宝宝的自我形象,是在幼年时通过与别人互动后建立的,常常被人告知"笨"、"丑"、"不乖"的宝宝,自然就会展现出"笨"、"丑"、"不乖"的特质,更糟糕的是宝宝潜意识里也许就这样认定自己了。
2.不要在别人面前批评宝宝的缺点、弱点常被大人在大庭广众批评的宝宝,自然而然会产生退却行为,爱面子的宝宝只好生气!这些宝宝的人际应对进退技巧,自然不容易朝正向发展,一旦形成"不好相处"的性格,对宝宝日后进入社会后与他人的交往沟通会带来非常大的阻碍。
3.不要常以物质诱惑、威胁刺激要宝宝表演或表现取悦大人喜爱表演、表现是部份宝宝的天性,但不要勉强宝宝做这些,尤其是以物质利诱、威胁刺激的方式,这样会让宝宝建立错误的价值观念。所以千万不要常用此种方法来诱导宝宝,以免宝宝以为只要有诱惑就可以做任何事。
4.不要对宝宝说出不爱他、不要他、讨厌他等拒绝的话夫妻吵架或压力大时,容易对宝宝口出恶言,而恶言一出,烙在宝宝心灵深处的伤痕,让宝宝缺乏安全感,会深深影响着孩子未来与异性或父母的相处模式。
孩子不听话怎么管教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收到一些不好的影响,从而变得不听话。那么孩子不听话怎么管教?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让人烦恼的“不听话”
如果给育儿生活中爸爸妈妈最烦恼的事排个顺序,估计“孩子不听话”,会稳居前三甲。
作为两孩爸妈,真心爸妈其实并不认为我们需要培养“听话”的孩子,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是“自主”,也就是让孩子自己做主。
不过,我们也赞同,爸爸妈妈的有些话,还是需要孩子能理解并执行的,比如,在家里家外,都不能混作混闹,影响自己和他人安全的事不能做,还有,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好等等。
但是,让很多爸爸妈妈烦恼的是,他们的孩子,连这些要求也做不到。比如:
刚刚告诉过孩子,妈妈的化妆品不能动,一转眼,口红涂了满镜子;
跟孩子反复强调每天上学要收拾好书包,大人送孩子回来还没坐稳板凳,孩子电话追过来了——忘带了作业或者课本;
告诉孩子出门不要乱跑,一转眼,孩子跑没影儿了,吓出爸爸妈妈一身冷汗……
遇到这样的事,大人的第一反应,通常就是:“这孩子真不听话,我怎么才能让他听话起来?”
你对孩子的要求,是“可执行”的吗?
其实,有一个原因,或者说一个“技术”问题,大人通常不会想到——你对孩子发出的“指令”、提出的要求,是否是“可执行”的?
可执行,是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任何管理行为,包括指令、规章制度、计划等等,要具备能够被执行的条件,或者执行上的可能性,才能真正被实施,从而实现预期目标。
比如,最简单的,管理一间店铺,你首先会想到,我们要每天保持店堂整洁。但如果你告诉员工“我们要每天保持店面整洁”,估计百分之百不够奏效,因为大家不知道,你要的整洁,是什么程度,要做哪些工作才能实现。
所以,在肯德基麦当劳等店铺成千上万的企业中,“店面整洁”这件事,会具体到玻璃多长时间擦一次、用什么擦,餐桌清理的步骤如何,先用哪块抹布,后用哪块抹布。每一项操作,都有具体的目标和操作流程。
对于管理者来说,让自己的管理具备“可执行性”,是一项最重要的能力。好的管理者,遇到糟糕的执行状况时,会反思自己指令的“可执行性”,而糟糕的管理者,则会一味责备员工的执行力或者执行态度。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其实都是在做糟糕的管理者,只观责备孩子不听话,却很少反思,你让孩子“听”的那些话,孩子有没有办法听、会不会听。
比如,告诉孩子“别乱动东西”,那么:
哪些东西能动?
哪些东西不能动?为什么不能动?
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动”?什么样的行为是“乱动”?
对两三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些都是他概念全无的事,大人怎么能期待,一句“别乱动东西”,就能管住孩子的各种淘气行为呢?
再比如,告诉孩子“出门别乱跑”,那么:
什么样的跑是大人鼓励的“锻炼身体”?
什么样的跑是大人不允许的“乱跑”?
在哪儿能自由地跑,在哪儿不能随意跑?
为什么不能乱跑?乱跑会有什么后果?
不能乱跑,那么在外面该怎么行动?
不告诉孩子这些,恐怕孩子在外面乱跑的行为,就没有办法改善。
再比如,告诉孩子“每天要收拾好书包”,那么:
“收拾好”指的是什么?
要收拾哪些东西?不用收拾哪些东西?
什么时候收拾?
怎么收拾?
如果一个孩子刚刚上小学,“每天收拾好书包”这个指令,其实他是不知道如何执行的。
这些,都是“不可执行”的指令。爸妈对孩子发出的诸如此类的指令还有很多,比如“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做作业”“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同学好好相处”……等等等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概念化、不具体、缺乏简单明确的行动指导、超出孩子现阶段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而且爸爸妈妈还经常犯一个错误:把这样的指令,不分主次、没有顺序地一个又一个不停抛给孩子,让孩子对哪个指令该什么时候执行、谁先谁后,毫无头绪。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个不停发号施令的大人,面对着一个这也不听、那也不听,什么都做不到、什么都做不好的孩子,双方都烦恼无比。
让爸爸妈妈的话
变得“可执行”的几个具体方法
那么,如何让爸爸妈妈的话变得“可执行”呢?有几个具体方法,学起来并不难,但学会了,会很管用。
第一,对孩子提要求要“具体”,别用“概念”。
希望孩子不做什么,就具体告诉他什么不能、不要做,不要用一个抽象的概念,来高度概括一大堆具体的内容。比如告诉孩子“别乱动东西”,就是用“概念”发指令,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孩子做到,对孩子提的要求应该是这样的:
不要动爸爸妈妈的衣柜;
不要把衣柜里的衣服拿出来丢到地上;
妈妈梳妆台上的东西是妈妈用的,你想看的话,要找妈妈带你看;
厨房里的东西是做饭用的,不是玩具,不能拿来玩……
这样,孩子才会对“别乱动东西”有清晰的概念。当然,你可能没有办法一次性把所有不能乱动的东西都告诉孩子,那么,就在每次遇到新问题时,就事论事,继续告诉孩子,这件事是不可以的,而不要去重复空洞的“别乱动东西”的概念。
第二,希望孩子做到的事,给他具体明确的正面指导,别用“不要”来发指令。
比如,很多爸妈会告诉孩子“别丢三落四”,然后发现孩子还是收拾不好书包,还是经常丢这丢那。“别丢三落四”就是无效的指令,孩子并不确定地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叫丢三落四,他该怎么做,才能做到不丢三落四。
其实爸爸妈妈这样“命令”孩子,是希望孩子能把自己的东西照顾好,那么,就换个方式,把“不要怎样”,变成具体明确的“要怎样”。比如,告诉孩子:
每天晚上写完作业,要把文具盒、书、作业本都装到书包里;
出门时,检查一下红领巾和小黄帽;
放学时,要把水杯、文具、书本都装到书包里,不要落在课桌上和桌斗里……
这样在每一件希望孩子做到的事上给孩子正面、具体、明确的指导,孩子才会慢慢地对某件事该怎么做建立起概念来。
第三,不要发超出孩子理解和执行能力的指令。
比如,很多妈妈为两三岁的孩子“不收拾玩具”特别烦恼,但却常常忘了,这么大的孩子,是无法理解什么叫“收拾”的。
那么要想让孩子能开始养成玩过的玩具放回原位的习惯,妈妈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几个玩具筐,然后给他示范:
宝贝,咱们玩完了积木,放在这个筐里;玩过的汽车,放到那个筐里……
这样,孩子就可以按照妈妈的样子,一点一点学习归纳和整理玩具了。——当然,也不要希望你教孩子一次,孩子就能做得很好,学会“收拾”,我们只要耐心地带着孩子一点点往好的方向走,等待他慢慢成长就对了。
第四,多指导,多示范,少命令。
为了说明指令的“可执行性”,我在前面借用了“管理”这个词。
育儿和家庭教育,本质上都不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管理”或者“管教”,而是爸爸妈妈与孩子的合作,要达成有效的合作,爸爸妈妈要做的,不是不停抛给孩子一个又一个要这么做、不要那么做的“指令”,而是多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和示范,帮孩子学会,什么样的事,应该怎么做。
很多爸爸妈妈烦恼孩子“不听话”,恰恰是因为给孩子发的“指令”太多了,很多孩子,都是每天生活在大人的各种“指令”之下,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把不断对孩子发号施令,变成在各种大小事情上给他提供指导和示范,“不听话”的烦恼,应该会大幅度减少。
孩子太听话怎么办
孩子太听话是坏事?聪明父母用3招,孩子长大有主见更优秀。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但有时候,太过听话的孩子长大往往会没主见,如何把握好一个度,和孩子正确沟通?一起来学习吧!
太听话的孩子,长大或许会这样
孩子成长有属于他们的自然生长和天性,他们天马行空,活泼好动,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还未对社会规则有所建立,所以常常会“犯错”,家长想要避免孩子走弯路,而让孩子一味的“听话”,孩子的成长未必能够美满。
1孩子长大更容易叛逆
很多父母都会将自己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想把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交由孩子来实现。
而这往往会让孩子被压抑在“听话”之下,久而久之,更容易出现“叛逆”的消极做法来表达自我。
因为孩子的压力也需要宣泄口,而且这样的反差往往父母无法接受,对孩子的未来也是很大的负面影响。
2孩子长大没有主见
因为听话的孩子往往身上所有事情,都是家长一手包办,随着长大慢慢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缺少主见。
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不去思考,“都行,都可以”,做任何决定都是以获取他人肯定为主,而失去了自我,有的孩子会变得内向和自卑。
正确让孩子听话,这3点很重要
1有底线和原则
没有底线和原则的妥协,会带来很多的伤害,孩子小对于这个社会的规则还没有掌握,他们需要自己去探索。
家长应该要做的是让孩子在不打破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去尝试“犯错”,从而让孩子自己积累经验。
在规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也能保护孩子成长的规律。
比如,带孩子去超市,孩子想要玩具,可以和孩子约定这个月只能买一样,由孩子自己决定要哪个玩具,可以多几次思考后再决定。
在规定的范围里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能够促进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让孩子能够主动思考和规划。
2家庭教育要一致
很多时候,规则被打破是最严重的问题,比如父母规定孩子一周只能吃一次糖果,可规则在爷爷奶奶这里却随意被打乱,久而久之孩子知道判断后,就会出现前后不一,在父母面前不要糖,在爷爷奶奶面前要糖的情况。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规则必须具有一致性,这样父母才能有威望,孩子也会尊重父母,遵守规则,不会出现肯定和否定的答案,让孩子陷入自我矛盾中。
3培养孩子自我意识
培养孩子自主意识真的很重要,可以让他们在一生中都免于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就是在“第一个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说“不”,和家长反抗。
但要知道时期也是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父母们应该更加耐心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度过说“不”期。
除此之外,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也是很重要的。
听话是有界线的,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懂得分辨好坏,善恶是很重要的。
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爸爸妈妈一定是帮助你,和你一个战线的,给孩子最强的后盾。
希望父母的正确引导能帮孩子找到与规则和平共处的方法,不做一个只讲规则的傻孩子,也不做一个不讲道理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