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影响

2021-04-21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影响 好孩子小学入学早准备 专接本入学准备什么

孩子放学,你早接还是晚接,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孩子放学,你早接还是晚接,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豆豆妈平时工作比较忙,总是容易把接孩子放学的事情给忘记,豆豆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被接回家的。

直到有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单独叫住了豆豆妈,说:

每次一放学,豆豆就静静的坐在座位上低着头不说话,不时地看着班里的一个又一个小朋友被家长接走。

当最后只剩下几个同学的时候,豆豆好像知道自己还会等好久一样,拿出课本默默地看书,虽然他什么都没有说,但作为老师,我看的出豆豆心里的委屈...

豆豆妈想起最初孩子和自己说过,想妈妈早点去接他,可是自己总因为各种理由搪塞豆豆。没想到孩子是这么的敏感...

国外学者曾经有一项调查,他们发现:

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如果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往往虚荣心较强;

相比之下,那些最后被接走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经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他们往往较内向,甚至有些自卑。

如果家长总是第一个来接的,突然有一天家长不能第一个来接,孩子可能会失望甚至抱怨家长为什么没有第一个来,因为家长的一贯早来已经成为孩子炫耀的资本。

如果家长总是最后一个来接的,孩子可能会有被遗弃的感受由此带来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影响孩子I的一生。

所以说,不管是早接还是晚接,都要把握一个“度”。不要总是第一个,也不要经常落在最后。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主动要求“第一个”接怎么办?

如果孩子要求第一个到班级来接,需问清楚原因,不能一味满足。每天接孩子的时间,可以有时早有时迟,只要避免总是最后接孩子就好了。

突然有事,接孩子“迟到”了怎么办?

偶尔晚点来接孩子,最好提前告诉孩子,不要“言而无信”。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比较忙,让孩子明白不是自己不爱他。

总是老人接送,对孩子有影响么?

如果家里总是爷爷奶奶接孩子,建议父母每周可以腾出一天亲自接孩子,这样地举动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毕竟父母和爷爷奶奶还是有所不同的。

只能最晚接孩子怎么办?

如果家里确实没办法,注定是最晚一个接孩子,那么就要对孩子多下一番心思了。

比如:回家路上与孩子聊聊天,不要问大而广的问题:“今天学的怎么样?”,而要从小事入手:“今天午饭什么菜最好吃?”慢慢引导孩子主动与你沟通。

接孩子回家的路上你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会将决定他们的一生:

请试试这类正面的问话:

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你今天开不开心?

你跟小朋友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

你的好朋友是谁?他有哪些优点?

给妈妈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乐观向前;不愉快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关注我们值得关注的事情,我们才能快乐。孩子头脑中总是带着对上学的美好,孩子自然喜爱上学。

拒绝负面的问话:

今天哭了吗?

有没有吃饱?

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Zj09.coM

老师凶不凶?批评你了吗?

老师有忘记带你上厕所吗?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上学总是很不愉快!引导孩子瞬间联想,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能吃饱睡好,也没人跟我抢玩具,爸妈也总能第一时间回应我的需求。这里不好,我上学不快乐。

会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偏见的问话:

总是搞得脏兮兮,这老师真是!

尿湿了也没换,上班当睡觉呢!

怎么脸划破了?老师真不尽责!

磕破嘴巴了,老师怎么看的孩子!

父母递给孩子的信息:老师不尽责,我受伤或遇到不愉快是老师或别人的责任。让孩子学会了抱怨,渐渐地,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会跟你抱怨说,铅笔丢了是某某同学搞鬼,今天没喝水是因为老师总是玩手机等。无论对老师有万般意见,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批评老师。

除此之外,放学接孩子的细节也很重要

不要带着玩具、零食、饮料等接孩子放学,更不要一把接过孩子的小书包。因为老师千方百计在幼儿园让孩子变小大人,一出校门就变回了“小宝宝”,老师的苦心功亏一篑。看到孩子不要忘记来个拥抱,拥抱不仅会让孩子忘记了所有不愉快,还能让孩子知道,虽然跟妈妈分开了一天,但是妈妈还是很爱我的。

相关推荐

妈妈哪些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很多孩子回到家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回来。”要是没看见妈妈,就会这样说了:“爸爸,我妈呢。”可见,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性有多强。

孩子从生下来就是由妈妈照顾着陪伴着,甚至很多妈妈做了家庭主妇,以方便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孩子也会深受妈妈的影响,会模仿的行为习惯。

有人说看孩子是什么样的,他的家长就是什么样的,这就知道了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妈妈有这些举动,对孩子的心理伤害会很大,影响他的人生。

1、爱抱怨

这样的妈妈经常抱怨自己生活不如意,抱怨自己带孩子有多累,抱怨自己没有别人过得好,身上充满了负能量。

爱抱怨的妈妈,一般不会主动去寻找问题的根源,甚至知道为什么会那样,但就是不改正,导致“问题事情”的积累。

妈妈这样的性格,容易让家庭氛围变得沉重。孩子本是快乐的小天使,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也会变得多愁伤感,学妈妈的样子,遇到事情就抱怨,就发牢骚。爱抱怨,爱发牢骚的孩子是不被喜欢的。

2、脾气暴躁

这样的妈妈,遇到点不开心的事情,就控制不住自己,孩子再稍有不对,打骂孩子成了常态。把自己受到的委屈,把自己的坏情绪全部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做错了什么?孩子被这样对待,他只会想要离开这个家。

而脾气不好的妈妈,出了问题,总爱为自己找借口,不愿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甚至还说是为了孩子好。而孩子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变得内向,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3、打击孩子

孩子一路成长,希望得到肯定,希望得到表扬,希望被鼓励,那都是推动孩子进步的能量。而有的妈妈就有点奇怪了,总是打击自己的孩子。

孩子进步了,还说是运气,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对孩子的“失败”,说是孩子活该那样。而这样做会让孩子失去热情,失去动力,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孩子会没有安全感,变得自卑,变得叛逆。

明星姜文,从小就被妈妈打击、泼冷水,让他和妈妈的关系十分的不好,他曾经在采访中说,自己和妈妈的关系不好是他最大的遗愿。

妈妈从小就不认可他,对他的成绩也不以为然,这深深的生孩了姜文的心。现在姜文妈妈虽然已经离开了,但妈妈带来的负面情绪却未随之而去,成了永久的“心病”。

有些情况的妈妈,要尽早正视自己的问题所在,尽早改正,以免伤害到无辜的孩子。

育儿方式影响孩子性格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早期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常听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天性胆小、娇气,殊不知,恰恰是自己无意中以错误的育儿方式养成了孩子的这种毛病。实际上。培养孩子性格品质要从小抓起,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等,这些先入为主的习惯就是孩子日后的习性。

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现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显,频率和强度更高,这样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脆弱和具依赖性,在娇宠中变得批评不得,甚至父母的声音稍高一点,孩子也会因此受恢而大哭不止,显示出脆弱的性格特征。

一般情况下,娇气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再则,如今独生子女多,父母的悉心照顾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替孩子包办的事情过多,对孩子的正常活动限制过多等。这些过分“担心”的心理,不可避免地通过言行举止显露出来,对孩子起到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孩子想参加某项活动之前,总是向孩子列举种种危险,结果使孩子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并因此畏缩不前。年龄愈小的孩子愈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点极易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孩子。

现在的父母还往往把孩子的身体健康寄托在各种食品和药品上,而不是让孩子在阳光、新鲜空气和户外运动中锻炼身体。一般说,体弱多病与性格懦弱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病儿会受到父母更加细心的照顾和宠爱,从而成为助长软弱性格的温床。这种保护过度的育儿方式,会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明显惰性特征,表现为好吃懒做,好静懒动,缺乏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父母态度影响孩子性格


张志刚教授表示,婴幼儿时期妈妈爸爸抚育孩子的方式会影响着孩子成年以后的人际模式。

一些年轻父母养育孩子没有经验,有时怨恨宝宝,或疏远宝宝,有时又觉得对不住宝宝,又是搂又是亲。结果,因为对宝宝忽冷忽热,态度无常,弄得宝宝搞不清楚妈妈爸爸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回应其身心需要,这就容易使小宝宝焦虑成习,导致孩子将来发展出矛盾焦虑型的人际模式。Thiel-Bonney教授也发现,有的父母只关注自己的偏好,却没有估计宝宝的需要,其实“在对的时间给宝宝对的刺激”才是最好的。如果宝宝饿了,你却要拍他睡觉;或者宝宝想玩耍了,你却硬要给他吃东西,孩子就会反感焦虑。

另外有些年轻父母,尤其是年轻妈妈,因为忙于工作而疏忽了陪伴宝宝,这样的婴儿起初可能会哭闹着要求获得母爱,但因为得不到,渐渐他们就学会了压抑爱的需要,就容易变得比较孤独、内向,易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与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这就是回避型的模式。这样的人可能因为压抑自己对爱的需要,一生中都有可能找不到一段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浪漫爱情。

张教授表示,前面两种是比较常见的错误育儿方式,而安全型的育儿方式是随时满足婴儿身心与情感的需要。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人喜欢的,长大以后,他们更容易建立人际信任,交往能力也更强。

育儿方式影响孩子的性格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早期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常听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天性胆小、娇气,殊不知,恰恰是自己无意中以错误的育儿方式养成了孩子的这种毛病。实际上。培养孩子性格品质要从小抓起,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等,这些先入为主的习惯就是孩子日后的习性。

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现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显,频率和强度更高,这样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脆弱和具依赖性,在娇宠中变得批评不得,甚至父母的声音稍高一点,孩子也会因此受恢而大哭不止,显示出脆弱的性格特征。

一般情况下,娇气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再则,如今独生子女多,父母的悉心照顾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替孩子包办的事情过多,对孩子的正常活动限制过多等。这些过分“担心”的心理,不可避免地通过言行举止显露出来,对孩子起到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孩子想参加某项活动之前,总是向孩子列举种种危险,结果使孩子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并因此畏缩不前。年龄愈小的孩子愈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点极易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孩子。

现在的父母还往往把孩子的身体健康寄托在各种食品和药品上,而不是让孩子在阳光、新鲜空气和户外运动中锻炼身体。一般说,体弱多病与性格懦弱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病儿会受到父母更加细心的照顾和宠爱,从而成为助长软弱性格的温床。这种保护过度的育儿方式,会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明显惰性特征,表现为好吃懒做,好静懒动,缺乏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影响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