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发展

2021-04-17 胎教的发展 童话故事的特点 涂鸦亲子活动

儿童涂鸦的发展特点。

儿童的绘画反映出儿童的肌肉协调性、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内容与行为方式的深入观察,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儿童。因此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很有必要了解儿童涂鸦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心理基础,从而引导儿童在涂鸦过程中获得绘画的基本兴趣与技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发展具有阶段性,涂鸦行为是儿童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2-4岁儿童处于涂鸦期,此时的儿童只会画事物的局部,整幅画面无系统、无秩序,还有人基于更为细致的自然观察后认为,儿童在15-20个月时开始出现无规则、无目的的乱涂乱画。贝利量表测量的结果显示,有90%的儿童会在10-21个月期间出现了乱涂乱画的现象。

根据儿童绘画内容的不同以及动作的灵活程度,研究者们对儿童从一开始有涂鸦行为到基本有能力绘图之间划分了更为细致的若干阶段:

未分化涂鸦:即无控制的涂抹;

经线涂鸦:重复性地上下方向涂直线;

圆形涂鸦:即重复画圆,并用它来表现一切事物;

命名涂鸦:即认识到绘画内容与外界物的关系,受画面象征符号启发而命名绘画内容。

儿童涂鸦内容一般都会经历从线(直线、弧线)到形(有缺口的圆、封闭的圆)的发展,从单一形(圆或连续的线)到形的组合(圆表示太阳、两条交叉的弧线代表鱼或圆上添加线条表示蝌蚪人)的发展。儿童涂鸦动作的进行依赖于儿童握笔与运笔的过程。所以从握笔与运笔两方面可以了解儿童涂鸦的特点。

从儿童握笔的手姿势的发展来看,最早握笔的动作包括整个手和手臂的运动,表现出“手掌向上的抓握动作”,即儿童在握笔的时候,手心向上,手掌和手指一起活动来抓握笔。用这种笨拙的握笔动作形式,儿童很难进行有目的的绘画动作。随着在绘画活动中偶然的尝试以及在家长与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调整握笔动作,儿童“手掌向上抓握”的握笔动作逐渐被“手掌向下抓握”的动作所代替,拇指和其他四指开始在绘画技能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岁以前儿童绘画时运笔的情况:

一是无目的的笔画,通常由左至右、由上而下,依赖肩部的肌肉动作。

二是有目的的笔画,依赖肘部与手臂的运动,能说出所画线的名称。

三是模仿的笔画,手腕的动作代替了手臂的动作,手指的活动代替手腕的动作,通常努力模仿成人作画的动作。

儿童涂鸦时,无论是握笔还是运笔,都遵循从大肌肉到精细肌肉的过渡,从躯干中心运动到远离躯干的肢体运动,遵循“经济性原则”。

根据以上的分析,您就不难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到处乱花,是因为初期的握笔的姿势以及大肌肉的控制,孩子是依赖肩部的动作,所以小小的一张白纸,是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的。

相关阅读

随手涂鸦开发幼儿潜能


让孩子自己动手,留下童年的点点滴滴,从小就陪孩子玩绘画,能自然地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及审美观,就算宝宝没有与生俱来的绘图能力,也能成为“人工”的艺术宝宝。

幼儿绘画能力发展历程

有的妈咪会说:“宝宝的‘大作’看起来都像胡乱涂鸦一通,究竟哪些是具有价值性的呢?”教您一些判定的方法,就幼儿各年龄的绘画能力发展重点及特征作说明,让您该扔的扔,该留的留,绝不错丢一件。

专家说明,从无意义的涂鸦画到有主题、有意义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幼儿绘画的发展是有顺序性及有层次性的。

1.形式阶段——两岁以前

两岁以前这阶段又称为涂鸦期或错画期,宝宝的绘画只是无意识的手臂反复运动的结果,是无意义、无内容的画线时期,以纯运动感觉活动为兴趣中心。宝宝可透过涂鸦来获得筋肉活动的满足,可奠定日后写字及画画的基础。

2.形状阶段——两岁~两岁半

两岁~两岁半是宝宝的象征期或命名期,其特征为:幼儿会针对其所描绘出来的图案加以象征性地说明、解释或命名。在此阶段当中,孩子可通过手臂运动获得快感,并可通过画的过程及解说的机会,增进对事物的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发挥,以及练习语言表达的能力。

3.图形阶段——两岁半~4岁

两岁半~4岁为前图示期,幼儿能画出略像实物的形象,但只能画出部分的图案来代表全形体的全部,且其所使用的色彩也与原事物的色彩无关,题材多以人物画居多。其价值在于可帮助孩子了解人、事、物,并满足其好问及好奇心。专家建议,妈咪可在此时期让幼儿学习观察形体的特征与具体的构造及关联。

4.图示表现阶段——4岁~8岁

针对图示期的大宝宝,其特征为:宝宝不是在画他所见的事物,而是在画他所知道的东西,画法有:透明式、扩散式、强调式、拟人画等。可借此增进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促使其生理、心理与外界的广泛连结,是人格、价值观与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

0-1岁宝宝智力发展的特点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0-1岁宝宝智力发展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0-1岁宝宝发展特点

视觉

线条明显、简单、颜色对比明显(黑白)的东西,可让婴儿的视觉得到更多的刺激,同时促进大脑轴突的成长与连接。

听觉

避免给婴儿听音波太强或太过刺激的音乐,应以音律稳定、节奏明确的音乐为主,如古典音乐或各种演奏曲,如此可建立婴儿的乐感、缓和婴儿的情绪。

味觉

给婴儿的食物应以原味、清淡为主,避免口味太重的食物。

触觉

多给予婴儿触摸及按摩,加强其感觉训练,增加大脑的神经连结及讯息传导,如此可让婴儿的学习能力增强、反应速度增快。此外"爬行"对婴儿感觉统合、肢体平衡及语言发展相当重要,要尽量让他多爬。

二、0-1岁宝宝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0-3个月:翻身期

宝宝出生后的头3个月,父母会发现他不喜欢安稳地平躺在床上,他要尝试着变换姿势,从更多的方向来认识世界。父母可经常在不同的方位逗引宝宝,促使宝宝熟练地翻身。可能刚开始宝宝翻过身后抽不出手,父母可给予一定的帮助,慢慢地训练宝宝自己将手放好,灵巧地翻身,自由地选择姿势,为进一步的活动打下基础。

3-6个月:坐立期

经过了俯卧抬头、翻身等动作的训练,宝宝颈部、前臂、腰部等处的肌肉力量逐渐增强,改变姿势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此时可试着将宝宝拉坐起来。

6-8个月:爬行期

爬是宝宝的一项重要活动,对他的成长非常有益。有利于锻炼宝宝颈部肌肉、胳膊及腕的力量,对今后用勺子吃饭和写字都有好处,此外,爬行时需要上肢及下肢的共同参与,并要保持动作的协调一致,有利于锻炼宝宝的协调能力,增强动作的灵活性。爬还有益于宝宝的骨骼及神经器官的发育,当宝宝的动作明显不协调时,能及早发现宝宝的健康问题。

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干食物的关键年龄,进干食物正个月后,就能伸手抓东西,过了这个关键年龄,婴儿就可能拒绝咀嚼从口中吐出食物。

出生后9个月至1岁是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

三、0-1岁宝宝智力开发的原则

1、多认字不如多认人

有的妈妈不喜欢带宝宝出门,经常在家中让宝宝学习汉字,认为这对提高宝宝记忆力有帮助。其实并非如此。汉字多为形象文字,宝宝认字凭的是图形记忆,而人不同的脸也同样是一个个不同的图形,宝宝如果能区分不同的人,他必然记住这个的脸,这跟认字是一个道理。并且区分不同人的面貌需要细致的观察与较强的分辨能力,如果宝宝有了辨认人的本领,那么反过来,他认字识字就会变得容易多了,这其实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2、运动能力影响智力发展

运动能力对宝宝的智力是有影响的。1岁以内宝宝的智力主要反映在行为行动能力上。比如说1个月的宝宝,有的能抬头十几秒,有的只能坚持几秒,那么后面一个宝宝相对而言动作发育比较迟缓,可能会对以后智力发展方面的技能学习有负面影响。有的父母缺乏经常训练宝宝的意识,整天把他抱在怀里,不让宝宝运动,这样其实有害的。

各年龄段宝宝的感统发展特点


0-1岁感觉统合发展特色

嗅觉:婴儿出生后,开始用鼻子呼吸,随着每一次的呼吸,时时嗅到环境中的气味。正由于婴儿的视力不好,更需要仰赖嗅觉知道母亲的存在,嗅着母亲的体味,在熟悉、安适中,香甜地进入梦乡。随着婴儿的逐渐成长,母亲不再时时刻刻待在身旁,婴儿在召唤母亲与等待母亲的同时,发现盖在身上的毛毯,它的气味及触感让自己得到舒畅,从此这件毛毯成了小宝宝的依恋物。

味觉:人生品尝的第一种食物,是母亲的乳汁。在吸奶的同时,体认到母亲身体的温暖与柔软,感觉到无比的安全与温馨。4个月大之后,母亲喂宝宝吃精心调制的副食品,开始尝到不同食物的味道与质感。饥肠辘辘使身体难过、心理焦躁,而食物能解除痛苦,又蕴含着提供食物者的关爱,使婴儿身心获得满足。

触觉:婴儿0~1岁阶段的发展特色是透过触觉细胞密布的嘴唇,寻找乳头,以得到食物营养。婴儿也喜欢吸吮奶嘴或手指,来放松情绪,获取心理安全感。同时,透过口腔内丰富的触觉细胞,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外在环境。

前庭觉:婴儿出生前半年,脑发展到皮质下层(脊髓、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出现原始反射动作。6个月大以后,发展到终脑部位,原始反射动作渐次统合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强壮的肌肉张力,以及保护自己的平衡反应。透过这些发展,维持头部在正中位置、保持身体平衡,以及预防跌倒时碰撞头部,能做最快的反应。这些姿势反应,终生护卫着我们。

运动觉:在宝宝生命的头6个月,肢体受到原始神经反射的控制,动作的本质也大多属于不自主的。之后,原始神经反射渐次被统合,宝宝的动作控制从头颈部(会抬头)开始,到躯干(会翻身),然后是骨盘(会坐)、膝部(会爬),脚踝(会站),届1岁时到脚板(会走)的境界。婴儿终究获得肢体的自主性、身体的主控权。

听知觉:婴儿在刚出生时,听神经尚未髓鞘化,声音在传送过程中虽扩散形成回音,但仍可分辨出熟悉人(如:父母)声音的特质。婴儿听到声音后,将头转向声源,藉视觉影像,帮助了解所听到声音或词汇所代表的意义。跟婴儿说话,要用缓慢、清晰、简单的儿语方式,如:用动词时加上明确的动作示范、说名词时将物品清楚地展示给他看、用迭音(如:抱抱、奶奶、车车)等。说话时腔调高一点、强度有变化,比较能吸引婴儿的注意

视知觉:对新生儿而言,离开阴暗的子宫,来到光明的世界,「光」是相当大的冲击。尚未满月的新生儿,房间不要过亮,满月后就可以放在一般亮度的地方。在各种图片中,婴儿偏好看人的脸、喜欢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动画又优于静态的图。6个月大后,宝宝开始有深度视知觉。10个月大起,对环境讯息的接收,80%来自视觉。0~1岁婴儿环视周遭,对视力及后脑的发展十分重要。

1-2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前庭觉与运动觉:孩子会走路以后,自信心大增,喜欢到处游走,一岁半就由快走变成跑步。此阶段孩子虽然依旧喜爱父母的拥抱,但享受够了就从大人怀中挣脱下来。在四处探索时,走走斜坡、爬爬桌子、骑骑摇摇马,不亦乐乎。

触觉:此阶段孩子仍在口欲期,拿了东西还是会放入口中,但是与婴儿不同的是,下一步就用手去把玩、用眼睛去观察,所以手指尖的触觉辨识能力开始培养,对口腔的触觉依赖则逐渐降低。

知觉:幼儿藉触摸与手部的操作,逐步建立视知觉的智慧,如:大小、形状等概念。至于视力方面的发展,有赖孩子主动做手眼协调的活动,才不会发生弱视问题。

听知觉与语言:幼儿的听觉敏锐,会从大人的动作了解语汇的涵义,而语汇的丰富能启发听知觉智慧。至于音乐的旋律及节奏,能触动孩子的心弦,自发地拍手、摇摆身体。

嗅觉与味觉:当宝宝长大一些,母亲未必随侍在侧,当宝宝觉得孤单、委屈时,可藉依恋物(手帕、毛毯等)的气味及触感,让孩子得到片刻慰藉。父母可用新鲜的蔬菜、水果,或烹调过的食物,引导孩子用嗅觉与味觉去品味,有计划地扩展宝宝对食物的喜爱。

2-3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嗅觉与味觉:孩子出生时已具备嗅觉与味,但是对陌生食物的接受性有待后天的教育。大多数食物在热的时候香味四溢,热食尝起来也特别好吃,自然就激发嗅觉与味觉的活跃,进而引发食欲。

触觉:2~3岁是孩子的肛门期,对自己排泄器官的触觉讯息开始敏感。有便意时下意识地会用手去触摸排泄器官,解便的过程会感觉到快感。但孩子如有便秘的问题,体会的将是疼痛,可能很害怕解便,恶性循环下将变成大问题。

听知觉与语言:2~3岁的孩子,语言理解及听觉记忆,已经有一些基础,喜欢学大人的语调、反复运用经常听到的语汇,因此听知觉反应更快,语言的运用从迭音进步到短句。

前庭觉与粗动作协调:到儿童游乐场玩是2~3岁幼儿最感兴奋的事。无论是溜滑梯、荡秋千、攀爬架、浪板、跷跷板等,都是古今中外儿童游乐场的标准配备。藉玩的经验,培养平衡技巧与双侧动作协调。此外,把父母的身体当成运动设备,进行亲子体能游戏,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视知觉与精细动作协调:玩颜色归类、玩具排序或堆栈,乐此不疲。体认到自己会做的事越来越多,无论吃饭、喝水、脱鞋袜衣裤等都要自己做,坚持演练手眼协调。

本体觉:小哥哥玩球、小姊姊跳房子,幼儿都充满了新奇,令他燃起无比想要模仿的学习热情。没多久,孩子就学会双脚跳、走直线、骑三轮车、滚接球等技巧性的动作。

感觉统合发展特色

3-4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视知觉与听知觉:视力逐渐敏锐,孩子会辨识更多颜色与形状,也开始有数量概念,可玩简易拼图、走迷宫等益智玩具。同时学习相关的形容词,去描绘多采多姿的花花世界,孩子表达的语句变得更长、更生动。

触觉与细动作协调:孩子的触觉兴趣,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手部。在彩色缤纷环境的视觉挑逗下,喜欢动手东摸西碰,来认识环境的人、事、物。惯用手也逐渐建立,一步一步学着自己来满足欲望。美劳活动能提供手部良好的触觉刺激,又增进精细动作的协调。

前庭觉:由于动作反应更协调,孩子喜好更刺激的前庭活动,其中以溜滑梯为最爱。甚至尝试用坐、躺、趴等各种姿势体会不同强度的前庭刺激。

运动觉:幼儿的身高快速成长,跳跃运动十分重要,也对提高本体动觉帮助良多,如:连续双脚跳、开合跳、兔子跳等。此外,手提物、背背包、推椅子,则能增加臂力与上肢本体动觉。

4-5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精细动作与触觉辨识:孩子喜欢动手探索各类物品与工具,如剪刀筷子等。使用工具比用徒手直接操作物品,需要更精巧的手部协调。而手掌与手指的触觉辨识,配合手部动觉,对提升手部灵巧有重要影响。

视知觉与动作统合:孩子喜欢观察外围的人—父母、老师、同侪、陌生人等,默默模仿其言行。此阶段是学习视动协调整合的时机,以奠定操作能力。可是孩子在模仿中,无论好坏都照单全收,受外围人的影响很大,这也是孟母三迁的理由。

前庭觉与动觉:孩子对身体的操控更上一层楼,开始学习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在欢乐中交到好朋友。例如:玩老鹰抓小鸡游戏时,在快跑中可及时煞车转向,既获得丰富前庭觉与动觉,大家又玩得不亦乐乎。

听知觉与动作统合:听孩子的音感与身体节奏感开始发展,喜欢律动唱游、打击乐器等活动,舒畅身心。

嗅觉与味觉:此阶段孩子成长很快,需要丰富的营养提供能量。若家庭以外食为主,孩子很容易吃腻,也养成挑食的习惯,同时吃进过多油、盐、糖、味素。烹饪界有句名言:「只要敢放调味料,保证食物好吃」。此定律有损营养、嗅觉和味觉,父母不可不知。

5-6岁感觉统合发展特点

精细动作与触觉:此阶段一手成为优势手,另一只手做为辅助手,喜欢玩操作性玩具,日常生活的事也坚持要尝试自己做,如:绑鞋带、扣钮扣等。

前庭觉与动作计划:全身性的运动,如骑单车、钻拱桥、爬格子、单杠上翻转身体,体会头在不同位置的前庭觉,使用双手双脚控制身体的平衡,过程中需要许多动作运用计划。多给孩子身体位置变化的游戏。

听知觉与视知觉:孩子的听觉记忆力逐渐灵光,区分主题与背景的视知觉判断也更敏捷。多加训练,建立静态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孩子会从花很多时间、精力在动态游戏中,逐渐转移到视听方面的学习。

嗅觉与味觉:此阶段孩子容易受广告影响,吵着要吃市售零食、饮料。一旦孩子习惯吃重口味的食物,就会越吃越甜、越咸,长此以往,对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小技巧 激发宝贝的涂鸦兴趣!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技巧 激发宝贝的涂鸦兴趣!”,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孩子们都喜欢涂鸦,但是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呢?我们以下就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小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宝贝们进行兴趣培养,让宝贝们爱上绘画。

方法1利用童话语言

用童话的语言指导幼儿不断提高绘画水平,是幼儿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有一次,一个孩子在画葫芦时,下笔时画得太小了,想画另一张,我有意地“误解”道:“葫芦妈妈身边长了一棵葫芦宝宝,你先画了小宝宝,妈妈长得什么样,快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孩子一听,高兴了,马上回到座位,在小葫芦旁边画了另一些小葫芦,画完还跑到我身边告诉我:“你看,葫芦妈妈生了这么多小宝宝。”童话式的评语还能对孩子的每一点发现、创造和进步给与温馨的表扬、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方法2结合手工活动

这里所说的手工活动包括泥工、纸工活动,爱玩泥、撕纸是孩子的天性,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美工活动,不像单纯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自然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在捏泥、撕或折纸、粘贴的活动中所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例如:为了让幼儿感知、理解对称,我们先让幼儿玩染纸。通过折叠、印染等一系列活动,幼儿感知了对称,在绘画时,他们对画对称物丝毫不觉得困难。再如:用棉签画“串儿红”前,先进行撕纸,有序粘贴活动。幼儿通过粘贴,对花形有了感知再进行绘画也就很容易了。

方法3注重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有些孩子爱画相同的形象,始终没有变化,时间长了容易形成一定的概念或模式,这样会影响绘画水平的提高,对于这样的孩子,首先应该去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是帮助孩子在艺术天地里成长的重要方式。举例来说,带孩子爬山、游泳、唱歌、跳舞……甚至生活中的吃饭、洗澡、刷牙、睡觉等点点滴滴,都可以说是丰富孩子作画感的源泉,孩子要通过亲身的经验,才能描写出生动、真挚、充满情感的作品,这样孩子也能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

小编总结:孩子们的世界都是彩色的,涂涂画画是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父母适当的引导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在父母的带领下,孩子进行涂鸦会加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会使孩子在绘画方面的水平得到提高。

胎教的发展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