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童话故事的房间
2021-04-14 像童话故事的房间 像童话故事 像后羿射日的童话故事请误拿“像不像”评价宝宝的画。
所谓美术辅导班,总会拿“像不像”、“好看不好看”来作为评判儿童画的标准,这其实是一种误区。
一个小朋友在画图时,把妈妈的脸涂成了青色的。幼儿园老师批评他说:“你怎么能把人的脸画成青颜色呢?忘了上课时老师是怎么教大家的吗?”这位小朋友很委屈地嘟囔道:“妈妈常对我发脾气,每回她的脸都是铁青铁青的嘛。”
讲这个故事的是少年宫的美术指导王蕾。王老师说,有些家长或老师,特别是一些社会上的所谓美术辅导班,总会拿“像不像”、“好看不好看”来作为评判儿童画的标准,这其实是一种误区。
请误拿“像不像”评价宝宝的画
那么,如何避免误区,更好地挖掘与提升孩子绘画的热情呢?
1、要认识到,许多儿童画是与其身心发育的年龄特征相吻合的。
常听有家长训斥孩子:“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王老师说,所谓“像不像”是指将孩子的画与实物比较,以与实物形象相符合的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之一。从这种观点出发,家长自然而然地就要指责孩子画中的毛病了,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予以贬斥或嘲笑。其实,孩子们的有些即兴发挥,是童趣的真实流露,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在里面。一般来说,2到3岁是孩子的“涂鸦期”,3到4岁孩童的画是处于“抽象象征期”,4到7岁是“主观写实期”,只有到8岁以上才进入“客观写实期”。所以,要孩子的画与客观实物基本一致,这样的写实程度是要以达到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成熟度为前提的。
2、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与孩子共享绘画的乐趣,使孩子感到他的画得到了成人的首肯和接纳。
王老师说,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儿童画常常会让人忍俊不禁。比如,戴的帽子不是紧扣在脑袋上的,而是略略浮在半空;画的房屋始终是“透明”的,屋里的人与事,外人会一目了然;无论什么样的人物,反映到纸上则往往得五官大、四肢小;尤其是有不少孩子在画人物的手臂时,喜欢从齐腰处开始画,而不是从双肩画起,画中人会变得十分夸张。看到这样的画,家长不妨和孩子一同分享快乐,要善于引导他们尽可能地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去作画。
3、表扬不要太空泛,应该言之有物。
对孩子在绘画上的点滴长处和进步,家长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表现信心和主动绘画的积极性,千万不要因为家长不正确的评价态度,使儿童产生挫折感。例如,有位叫楠楠的小朋友,她的爸爸在为她布置儿童房时,有一面的墙壁就是用孩子平时的绘画作品来装饰的,每当家中来客人时,总要带大家参观一下这间“画室”,在大家的称赞声中,楠楠更自信了,还拿到了全市比赛的二等奖。
延伸阅读
童画,不以像不像为好坏标准
所有的孩子都是涂鸦的天才,但是为什么在长大之后还能对绘画保持兴趣的人很少呢?不能不说跟我们成人的态度有关系。我们大人,不是在关注孩子喜不喜欢画,而是关注他画得好不好?像不像?所谓的好和像还都是大人的标准。
大人们总是设立太高的目标,这个高是对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说的高,而不是大人心中的高。
因为我们成人会觉得,画一个圈,涂上红色,这多简单啊。但是没有考虑到这对一个笔都拿不稳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我们所说的“给孩子制造犯错的机会”指的就是这个,设立一个过高的目标,孩子完不成,大人就觉得他犯了错,一方面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
欣慰的是,现在的家长们因为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育儿方面越来越趋向于理智,比如说,大家都知道不能强迫孩子去学画画什么的。
但是显然这样还不够,他们还不能科学地看到孩子在所有活动中的规律性,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总是想一口吃个胖子,而不是根据孩子的现状去激发和鼓励他。
比如说,孩子们不想学画画,好,明事理的大人就不再去强迫他们,非要他们学习。可如果孩子想画画了,大人们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当孩子喜欢乱涂乱画时,你偏要说:“来,画个苹果吧!”结果他画的东西不是你认为的苹果的样子,你就生气、着急,想方设法地告诉孩子“真正的画应该是什么样”,还不惜亲自上阵示范一番,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又犯了错误,等于还是给孩子们强加了大人的想法。
大人们容易把问题想得太简单、太直接,张开嘴讲大道理是多省事的一件事啊,但这往往也是最没效果的教育方法。
在育儿问题上,也应该三思而后行。教育孩子是个很琐碎细致的工作。很多理论的东西,家长们学会了其一,不知道其二,而且书上的专家指导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勤思考勤动脑,遇到很小的问题都应该琢磨一下。首先家长就要形成一个好习惯,尽量做每件事,都别给孩子制造犯错的机会,不要给他设定一个特别高的目标,孩子根本达不到。要允许孩子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让孩子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发展起来。
不要扼杀宝宝的想像力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要扼杀宝宝的想像力”,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文文的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老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春天?”文文答:“冰化了变成春天”,这个答案得了零分。文文比较喜欢画画,信手涂鸦,最大特点是画得“不像”,月亮有长臂,小狗是圆的,画得“离谱”。上美术课时,文文的画中太阳缺门牙,西瓜是方的,这和老师的想法对不上号,受表扬没戏。妈妈总是帮文文修正过来,可他“积习难改”,作业常常和老师画的对不上号。得不到表扬的儿子,常常不服气。文文的遭遇是成千上万小学生、中学生的缩影。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恨不得宝宝在学校教育之外,钢琴、绘画、音乐、外语……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于是把宝宝逼进各式各样培训班的大门。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由责骂而到棍棒相加,宝宝身心遭受双重打击,悲剧屡屡发生。
宝宝到了学校也多半生活在紧张和严肃之中。频繁的考试以及死板的答案,让学生不敢越教科书雷池一步,好奇与独立思考之心无法“驿动”。面对“冰化了变成水”的答案,一位小学生“冰化了变成春天”的美丽解答只能得零分。
宝宝们的生存空间确实有些狭迫了,大人们过多地侵入他们的心灵领地,各种负担、各种条条框框将他们的手脚和心灵一并束缚。很多宝宝渐渐趋向服从家长、老师的意志,迫使自己屈服于不合理的清规戒律。从此,太阳是太阳,月亮是月亮,西瓜不再画成方的,小狗不再画成圆的。宝宝们的童真和创造性慢慢泯灭,如同“病梅馆”的病梅,虽然造型各异,却都缺乏勃勃生机。
日前读到一则报道:作者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去上学,下午三点不到就回家,学校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最初作者大为不满,认为这样不叫上学。可一个学期过去后,他问儿子对美国学校最深的印象,儿子笑着说:“自由”。后来,儿子常去图书馆,借回一大堆书,说是做作业,不久就写出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内容洋洋洒洒,有板有眼,写的全是自己的想法。作者还列举其他事例,得出结论,美国学生的课堂学习成绩远不是中国学生的对手,但中国学生的创造性远比美国学生差。
宝宝的未来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为中国宝宝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实在迫在眉睫。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国孩子们身心舒展,潜能就会发挥出来,创造性一定不会比美国孩子差。
故事:大财主的画像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事:大财主的画像”,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财主的画像
从前有一位大财主,他左眼瞎,右脚跛,而且脾气非常暴虐,常常无缘无故地打人骂人。有一天,他叫来一些画师,让他们为自己画像。
他威胁画师们说:“谁要是敢不给我好好儿画,我叫他吃不了兜着走!”画师们胆战心惊地开始为他画像。画好后,画师们捧着自己的画,轮流上前献给大财主过目。大财主刚看了第一张,就“啪”的一声扔在地上,“这是谁画的,来人哪,拉出去,打50大板!”原来这位画师为了蒙混过关,故意美化了大财主,把大财主画得英俊潇洒,眼也不瞎了,腿也不瘸了。可是大财主认为,这恰恰是在讥讽他生理上的缺陷。
第二位画师看到第一位画师因为美化大财主而挨了打,心里十分害怕,赶紧如实地画出大财主眼瞎了一只,右腿短了一截。谁知,大财主看了他的画后,更加暴跳如雷:“好大的胆子!竟然敢把我画得这么丑陋,来人哪,打他100大板。”
后面的几张画,都和前两位画的差不多,画师们也都被暴打一顿。一直到最后一位画师拿着画走上来,大财主看过之后才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叫人把画挂在客厅里的显眼位置,只见画上,大财主右脚踩在树桩上,举着一枝猎枪眯着左眼,正在瞄准。既没有美化他,也没有丑化他,而且还恰到好处地掩饰了他身体上的缺陷。
编后语:
故事中的最后一位画师,非常巧妙地将财主身体上的缺陷加以掩饰,不着痕迹地美化了财主的形象,使自己成为唯一的没有受惩罚的画师。在做事情或给别人提意见之前,我们都应考虑对方是否能够接受。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缺点暴露在众人面前。所以行动之前应考虑到别人的感受,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说说宝宝的想像力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说说宝宝的想像力”,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宝宝天生就是编故事大王,他们的思维不受限制,常常会冒出可爱的点子。但是在成长过程中,爸妈常常会忽略他们的天性,而用传统的思维模式教育宝宝,这无形中就限制和抹杀了宝宝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比如说过早认字,给宝宝规定编故事的模式,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很多男孩很偏爱科普书籍,但装了很多科学知识的小脑袋,也会错过天马行空、随意发挥的机会。我的小子扬就是,所幸的是一些文学大师、专业童书作家的故事书给宝宝提供了很多想像的机会。
大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
这还要从一篇童话说起,那次看的是吉卜林童话中的一篇《大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看书之前,我先问子扬这个问题——大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结果小家伙的答案让我哭笑不得。他沉思了半晌后告诉我,大象的基因就是这样的。
太没有想像力了,唉,宝宝成天就爱看科学书,脑袋瓜里直愣愣的,看来要给他换脑筋了。
平时我每天会跟宝宝讲一个吉卜林中的故事,我非常喜欢吉卜林的幽默和想像力,虽然子扬也听得津津有味。不过看完后,宝宝总会要求再看大剖面,大剖面是套好书,可是我不能让他只沉迷于科学书而与其他的好书绝缘。于是就和子扬讨价还价,说再讲一个吉卜林,明天再看大剖面,小家伙死活不同意,他居然违心地说,吉卜林不好看。经过妈妈苦口婆心的教导后,子扬才承认吉卜林也好看,但又加上一句说“还是比不上大剖面”。
看来这条路很长,我只有多找几套创造力丰富的图书,才能找回宝宝的想像力!
豹子身上的黑斑是怎么来的
不久之后的一天,我和宝宝翻看另一篇文章,讲起了“豹子身上的黑斑是怎么来的”这个话题。
讲之前还是让子扬想答案,这次可能因为宝宝比较感兴趣,所以答案比较多,主要有6个:
1.因为豹子过敏长了很多斑
2.豹子写字时,墨汁洒到身上,变成了很多黑斑
3.豹子淋到了黑雨(讲到这里,妈妈记不住答案了,赶紧拿笔来记,小家伙看到自己的话可以变成文字,更兴奋了,绞尽脑汁地想。)
4.豹子跑到发电厂,被火少焦了皮毛(是火力发电厂)
5.豹子长了疮,医生把肉挖掉了,留下黑疤(好可怜啊)
6.太阳黑子跑到豹子身上啦!
哇!宝宝的答案真多呢,看来,多让宝宝看这类图书,效果还是不错的呢。另外,我发现写下答案来的这个方法真的很好,大家可以试试,宝宝会受到鼓励,很认真、很努力地去想哦。
要想丰富宝宝的想像力,离不开优秀的书籍,这里暂且列几本训练宝宝想像力、创造力的图书,有:儿童创造力启蒙,无字书,阿罗系列等。